[國學經典]《弟子規》簡釋

[國學經典]《弟子規》簡釋

來自 http://www.zhibeidy.com/2011/0107/1176.php

智悲德育網

【索達吉堪布為家長和兒童創辦的網站】http://www.zhibeidy.com/

索達吉堪布著

「弟子」,狹義是指父母的孩子、老師的學生。廣義來講,所有的人均可稱為弟子,佛教徒是三寶弟子、上師的弟子,非佛教徒則是老師的弟子,人人都應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永遠是「弟子」。而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範,就叫做「規」。    一、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弟子規》這部論典是聖人的教誨。所謂「聖人」,狹義上指儒教的創始者——孔老夫子;廣義上,所有的古德聖賢、高僧大德皆可包括其中。這部《弟子規》,其體系是出自《論語·學而篇》的一段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故而是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第一講「孝」。孝字,上是「老」、下是「子」,意為子女理應頂戴父母。第二講「悌」。悌字,是「心」旁邊加「弟」,是說哥哥心中要有弟弟,這是象形字的一種表示。所以,悌就是要關愛兄弟姐妹。第三講「謹」,指所作所為小心翼翼、認真對待,這也是佛教講的用正知正念守護根門。第四是「信」,就是誠實、守信用,做什麼事、說什麼話乃至起心動念都不虛偽狡詐,老老實實地去行持。    泛愛眾 而親仁  第五是「泛愛眾」,一種廣泛的愛,對凡是生活在天底下的人類,皆以慈悲心一視同仁。類似於佛教中的以慈悲心關愛一切眾生。第六是「親仁」。親,是親近、依止;仁,是仁人志士,或高僧大德、善知識。也就是要親近善知識、親近好老師。    有餘力 則學文  第七是「有餘力,則學文」。除了上述六層內容(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以外,若有多餘的時間、精力,還可以學習其他有利於身心的知識。    二、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在家中,父母呼喚你,一聽到就該立刻答應,不要慢慢吞吞。無論父母叫你做什麼事,不要拖拖拉拉,要立即去做。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父母教導的道理,必須恭恭敬敬諦聽。父母因為你做錯了、行為不如法而譴責你,你必須虛心恭順地聽從,勇於承認自己錯誤。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子女對父母應無微不至地照顧,根據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給予不同的關心。做子女的早上起來以後,應先到父母那裡問安:「您昨晚睡得好不好?有沒有生病?今天早上覺得如何?要我做些什麼?」黃昏時也要到父母那裡探望,看有沒有什麼事需要做的。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作為子女,出門時一定要向父母告辭,不能不告而別,隨隨便便想走就走,否則會讓父母擔心。一旦從外面回來,也要去看看父母,讓他們心安。做子女的,居住的地方要固定,不要變來變去,住處若經常變換,父母就會擔心孩子在外面居無定所、到處漂泊。一個人的學業、事業、道業,也最好不要改來改去,一門深入才會有所成就。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雖然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也不要不經父母同意就自作主張、肆意妄為。如果隨隨便便去做,將有損於子女的本分。《賢愚經》云:「莫想諸罪微,無害而輕視。」三國的劉備在離世前,也給兒子留下教言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雖然是非常小的物品,也不要因為它小,就背著父母私自藏起來。如果偷偷地佔為己有,會讓父母感到傷心、難過,也會有損你的道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凡是父母所喜愛的,子女應盡心儘力去成辦;凡是父母不喜歡的,子女應小心謹慎加以排除,不要去行持。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當我們身體受到傷害,最擔心的莫過於父母,他們會憂心忡忡、牽腸掛肚。《大圓滿前行》里講過:孩子生了重病,父母寧願以死相代。而父母最大的期望,無非是孩子將來有一番成就。如果我們非但做不到,反而還有品德上的瑕疵,一定會讓父母蒙羞受辱,甚至活不下去。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父母特別關心我、呵護我、疼愛我,如果父母老了,滿面皺紋、白髮蒼蒼,體力、心力大不如前,我孝敬他們是天經地義的。父母如果憎恨我、討厭我,經常打我、罵我,甚至折磨我,對我再怎麼不好,還是要以孝道為先,畢竟父母對我有生育之恩、養育之德,這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詩經》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假如父母的言行舉止有過失,比如天天打麻將、喝酒、吵架,從盡孝的角度而言,子女應好言勸他終止不良行為,但不能語言犀利、態度蠻橫。父母畢竟是父母,要以柔和的語言來規勸,即使因看法各異,父母不一定接受你的觀點,也應該婉轉地給他講道理。表情上和顏悅色,而不要怒目相視,用仇恨的目光盯著他。聲音上柔聲細語,不能以粗暴的語氣責罵他,應該用含蓄、委婉的語言,慢慢地讓他接受。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子女若看到父母的行為做得過分、極端,與世間道德、佛教教理不相合,則應用溫和的語言勸他改正,不能粗言粗語、大發雷霆地跟父母吵架。在勸的過程中,父母如果固執己見,不肯接受勸諫,應以悅意的態度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請求。即使父母實在不聽,也不能跟他爭吵,應該跪在父母面前哭著勸請。即使父母狠狠地打你、罵你,也不能有任何怨言。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子女應侍奉湯藥。在古代,葯一般都是中藥煎湯。如果端葯給父母喝,孝順的子女會先嘗一嘗,看葯的溫度是否合適,會不會太燙、太涼,或者有沒有毒性反應。各方面詳細觀察之後,再給父母服用。當然,現在的葯大多是西藥,但這個道理也是一樣,要先看看父母的病情,了解所服之葯的藥效後,才放心地給父母吃。子女還應白天、晚上地伺候,不離床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父母一旦去世了,子女必須守喪三年。在此期間,應當處於追思父母的哀痛之中,不能開開心心、唱歌跳舞,好像母親死了特別高興,父親死了猶如怨敵離開一樣,這種態度絕對不行。父母死後,自己的住處要盡量簡樸,不能奢靡豪華。以前喜歡喝酒、抽煙、吃肉的,三年中必須戒酒、戒煙、斷肉,還要斷除歌舞等喜慶活動,行持善法以紀念父母。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給父母辦理喪事時,一定要依照《禮記》等中的要求,盡到禮節,不可以隨便。但盡禮節不是鋪張浪費,而是莊嚴肅穆、誠心誠意。祭拜的時候,亡人雖已遠離我們,但仍應像他還在我們身旁一樣對待。比如,父母健在時,子女在他面前不敢造次,做事也認認真真、如理如法,那麼現在哀悼他的時候,也要像他就在跟前一樣謹慎。    三、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兄,是兄長,泛指年齡大的哥哥姐姐,應友愛年齡小的弟弟妹妹,不能欺負、打罵他們,甚至搶奪他們玩具以上的東西。弟弟妹妹則要恭敬哥哥姐姐,對他們要有禮貌,不能經常吵架、打架。長幼之間要互相友愛、和睦相處。兄弟姐妹若能和合、沒有爭執,就不會讓父母操心,整個家庭其樂融融,所以,子女和睦也是對父母的孝順。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對錢財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執著財物,兄弟之間的怨恨爭鬥就不會產生。除了錢財以外,語言也常成為爭鬥之因,語言若能包容忍讓,別人說了刺耳挖苦的話盡量忍下來,不必要的衝突自然會銷聲匿跡。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不管吃東西或喝飲料,都要請長輩先用;就座時讓長輩先入座;走路時讓長輩先行,晚輩隨後。做人要明白先後次第,《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意即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也都有始有終,若能明白本末、始終的先後次序,這也就接近於「道」了。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先到  長輩叫人時,自己聽見了應及時回應,並幫著去呼喚人。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應當回來稟告長輩,並進一步詢問,有沒有需要自己幫忙的事情。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名諱,《事師五十頌》中也說,對上師不能直呼其名,須冠以「最尊貴的」、「尊敬的」等敬語。同時在尊長面前,也不要表現自己很有才能,從而藐視長輩。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主動上前去行禮問候。長輩有什麼吩咐就依教奉行,沒有吩咐就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如果騎馬或乘車時遇到了長輩,不能視若無睹地徑直馳過,一定要下車跟長輩問訊,恭敬地站於一旁讓長輩先過。即使他已走過去了,也要目送他離開百步以外,或直到看不見為止,自己才可以乘著坐騎離開。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長輩若還沒有坐下,晚輩不能坐下來,否則就是不懂禮節。即使長輩已經坐下,晚輩也不能隨便坐,只有長輩示意大家就座後,才可以坐下。同樣,在世間上,領導還沒有入座,員工就已坐在那裡了,別人會譏笑他;或者,領導坐下了,員工理所當然地跑到旁邊坐,這也不合適。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在師長面前說話,聲音要小、音量要低,不可大肆喧嘩。在不同場合中,應該考慮聲音的大小。尤其是講話的聲音不能太大,但也不能太小,若小到對方沒法聽清,這也不合理。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一種工具,假如所說的內容別人根本聽不見,那又如何溝通呢?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拜見長輩時,不要慢吞吞,一副不情願的樣子,而應快步上前,以示對長輩的尊重;從尊長身邊告退時,不要轉身就跑,好像巴不得快點離開,而應緩慢地退出。拜見的過程中,當長輩問話時,應起身恭敬回答,目光注視著長輩,不可左顧右盼、東張西望。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對待年紀與父親相近的長輩,如叔叔、伯伯、舅舅,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那樣敬重。對待年齡和兄長相仿的人,也要像對待家中兄長那樣尊敬。    四、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早上應該早早起床,晚上應該睡遲一點。如果不好好珍惜時光,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到時候想努力也來不及了。古詩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百川千江往東流入大海,會一去不復返,同樣,年輕時若不努力學習,逝去的歲月有去無回,等到年老時一無所成,只有徒自悲傷了。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早上起來,先要洗臉、梳頭,把自己打理乾淨。同時,吃完飯後要刷牙漱口,上廁所之後馬上洗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冠指帽子,紐指紐扣。一個人的穿著應該整齊,不要不倫不類。像戴帽子,應該戴正,不要歪著斜著。襪子、鞋子也要穿合適的,鞋帶應該繫緊。日常儀錶一定要端莊。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放置衣帽的時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隨便亂扔,否則就會弄髒。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穿衣貴在乾淨整齊,不必追求昂貴華麗、名牌流行。對外,衣服應符合身份,對內,要相合自己的經濟狀況,假如生活貧窮卻衣著奢侈,別人也會笑話你。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在飲食的過程中,不可以挑剔。在吃飯的過程中,不能吃得過多,也不能吃得過少,應該恰到好處、適可而止,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年少時千萬不能喝酒,酒喝多了會傷身體。一個人酒量再好,還是會醉,酒醉之後,醜態百出、不堪入目,難以形容。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走路時要從容不迫,步伐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緩。而站著時應端端正正,不能七扭八歪,一付輕浮的樣子。遇到師長或是有學問的人,應當恭敬問候,把身子深深地躬下。向人行禮時要發自內心,儘可能表現出你的恭敬,而不要流於形象。《壇經》中云:「於一切處,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有了「直心」,一切威儀才會如法,這對成辦自己的事情,也有很好的利益。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碰到有門檻的地方,絕不可以往上踏,一定要跨過去。站立時不能站一隻腳,另一隻腳斜放著,這種姿勢不雅觀。坐的時候,不能兩條腿張開,像過去的畚箕一樣,如此顯得粗俗失禮。不能抖動大腿,讓身子顫動。同時也不能蹺二郎腿。否則,會讓人感覺你很散亂、很傲慢,一點也不穩重。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古代的門上都有竹簾,所以在掀開這個帘子時,動作要輕柔緩慢,不要特別粗魯,否則會發出很大聲響。走路拐彎的時候,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著稜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拿著空的器皿,要像拿盛滿東西的器皿一樣小心。進入無人的房間,要像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約束自己。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做事情不能急急忙忙,否則就會越來越緊張,到最後完全沒有頭緒,錯誤百出。做事還要有不畏困難的精神,包括修行在內,不能遇到一點困難就停滯不前,而應發起勇猛心勇往直前。但太小瞧一件事情也不合理。對待任何一件事情,應詳細觀察有經驗的人怎樣操作,虛心好學、認真對待,不要感覺很簡單就不重視。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容易發生爭鬥的場所,千萬不要去;邪惡、偏頗的事情,盡量不要過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要進入房間的時候,不論辦公室或別人家,都要先敲門,問裡頭是否有人,聽到「請進」後才可以進去。否則,很魯莽地一開門就進,可能會妨害到別人。進入教室、辦公室或上師屋子時,應該出聲和主人打個招呼。如果沒有這樣,隨隨便便就推門進去,也許別人正在商量一些秘密的事情,這樣會引起他們的不滿。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敲門的時候,如果屋裡的人問「是誰」,則要明明白白地報上名字,不能說「我來了」、「是我」,不然的話,「我」到底是誰,人家也不知道。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用別人的東西,必須當面向主人索求:「我想用一下,可不可以借我?」或者:「這可不可以送給我?」如果不問一聲就隨便拿走,那就是偷盜的行為。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借用他人的物品,應該及時歸還,千萬不要讓人來催,更不可借了不還。正如古人所言:「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五、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在任何場合中說話,一定要誠實講信用,這是最重要的人格基礎。「信」字,在字形結構上是「人」從「言」,即主要指語言的誠實性,言由心出,表裡一致,真實的語言才有意義,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倘若語言不可靠、不真實,不但生活中無法取信於人,佛法的修行更談不上成就。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人平時不要有太多話,否則言多必失,說多了容易成為惹禍的根源,不如在適當時機,說一些符合實際的有義之語。說話的時候,語言應真實、老實,不能用花言巧語欺騙別人。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奸巧語」,是姦邪巧辯的語言,對別人的尖酸挖苦也屬於此範圍。「穢污詞」,主要指污穢不堪的下流語言,還包括不切實際的謊話、危害他人的話語等。「市井氣」,則是偏僻鄉村常說的髒話。以上這些「切戒之」,務必要全部戒除。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情還沒弄清楚之前,不要隨隨便便亂說。事情沒能搞明白之前,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就傳出去。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別人拜託的事情如果不妥當、不適宜,千萬不可草率地承諾,若未經觀察就隨便答應下來,到時候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吐字應清晰、鄭重、舒緩,語速不要太快,有些人說話特別急躁,如同錄音機按了「快進」鍵一樣,內容一下子就過了,像我這樣遲鈍的人,根本反應不過來;但也不能含含糊糊、表達不清,自己說了半天,別人一句也沒聽懂。……語言是與人溝通的工具,應該將自己所想的表達出來。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平時不要說長道短、說是道非,盡量不要講別人的過失。與自己無關的事,也不要主動參與,以免惹禍上身。在講過失方面,與自己無關的不要參與,不然就會攪到裡面去,最後成了「是非專家」;而在利他方面,我們也不要因為這個教言,就喪失了珍貴的菩提心。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看到別人好的一面,應反觀自己能不能做到,盡量要向他看齊,而不要生嫉妒心。即使不能一下子達到對方的境界,也要慢慢地學習,希望總有一天能到他那樣的水平。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看到別人身上的過失,不要去學習,也不要去貶低,而應藉此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惟德學 惟才藝 不如人 當自勵  如果道德、學問和才藝不如他人,就應該自我勉勵,努力趕上:「他是人,我也是人,我倆同一時間學的,為什麼人家的品行那麼高尚、學習知識那麼快,而我這麼差勁?」這方面一定要有競爭心。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品德、才學需要效法,可物質方面的享受,我們就要降低,不要攀比。即使自己生活比較貧寒,衣服、飲食、房屋、財富等不如別人,心裡也沒必要憂愁。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倘若聽到別人說自己過失就生氣,聽到讚揚自己就歡喜,那永遠不會虛心改正錯誤,言行舉止也會越來越不如法,這樣一來,只會讓損友日益親近你,良師益友漸漸遠離你。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聽到有人讚美自己,理應心懷恐懼之感,唯恐自己生起驕慢。聽到有人講自己缺點,應當生大歡喜心,因為這有利於進步。若能做到這樣,正直的朋友會漸漸親近你。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做任何事情的過程中,無心犯下的過失,稱為錯誤;故意去做的壞事,稱為罪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任何錯誤,只要知錯能改,錯誤會越來越少,逐漸就沒有了。相反,如果有過錯卻故意掩飾、文過飾非,這樣只會讓自己又增加一條罪惡——欺騙隱瞞。    六、泛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只要是人類,不分種族國家,不分高低貴賤,都需要互相關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居住在同一塊大地上。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品行涵養高尚的人,不必打廣告、寫介紹,其美名會不宣自揚,自然流佈於整個世間。倘若沒有內在的德行,外貌再好看也沒有用。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的外貌美醜,並不值得讚揚、恭敬。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有真才實學的人,自然會有名望。人們敬重有才華的人,而不是口若懸河、夸夸其談的人。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一旦自己有能力,切莫自私保守,對無關的眾生置之不理,而應毫無保留地為他人服務。一旦別人有能力,自己則要讚美肯定,不要心生嫉妒,甚至大肆誹謗、詆毀。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對富人不要阿諛奉承,對窮人不要心存輕賤。對老友不要厭惡嫌棄,對新友不要一味喜愛。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當別人在忙的時候,盡量不要去打攪人家。當別人心緒不安時,也不要在他面前說個不停,增加他人的困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發現別人的短處,不要輕易地揭露。俗話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點過失都沒有的人,世間上是找不到的。因此,對於別人的缺點,最好是能觀清凈心,就算有些地方看不慣,也應該當作一種誤會,不要隨便說出去。知道別人的隱私,不要到處去散播。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稱讚別人的善行,就等於是自己行善。當別人聽到讚美之後,也會因此而受到勉勵,更加努力地行善。我們平時若沒有特殊必要,最好不要指責別人的過錯,而應盡量讚歎別人的功德。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相反,宣揚別人的惡行,就等於自己作惡。過多去評論他人、說人是非,不但自己德行日損,也會因此與人結下怨仇,禍延及身。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行持善法者若相互勉勵,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倘若明知對方有過錯卻不規勸,那麼雙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瑕疵。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凡與人有財物上的往來,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可以含糊。在與人相互往來時,給予的應多一點,索取的要少一點。尤其是作為修行人,若能懷著不求圖報的心付出,這是最好的。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你打算怎樣去對待別人,首先應將心比心地問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自己都不願接受,那就要立即停止,不論語言還是行為都不要強加於人。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盡量報答他的恩德;他人與我有仇怨,應該儘快忘掉,不要耿耿於懷、記恨在心。人應該及早忘掉仇恨,憶念恩德。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要短,而報恩之心要長存不忘。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作為主人,對待家中的奴婢、僕人時,自身行為要端正、莊重。當然,行為端正固然好,但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就像在蓮花盛開的湖泊中,水鴨會自然聚集一樣,自己很容易得到稱心如意的眷仆。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用權勢來壓服人,即使人們表面上不敢反抗,但心中卻不以為然。只有用道理來感化人,才能使人心悅誠服而無怨言。    七、親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稀  同樣在世為人,但品行高低、性格賢劣、貧富貴賤各不相同。在不同類別的人當中,跟著潮流走的凡夫俗子佔大多數,而具有仁德、具有智慧的人少之又少。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如果是真有德行、有智慧的仁者,眾人自然會感到敬畏。仁者說話不會扭曲事實、有所忌諱,所講的都是真誠之語;容貌坦然儒雅,也不會為取悅別人而諂媚求好。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假如有機緣親近仁者,向他學習,就會得到無限的好處。自己的品德自然而然會進步,過錯也會隨之減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如果不肯親近有道德的仁者,無形中會給你帶來無限的危害。一旦讓小人有機可乘,你所做的一切會一敗塗地,甚至有可能墮入罪惡的深淵。    八、餘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以上講了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每一個道理都非常好。懂得這些道理之後,自己還要身體力行,付諸於實踐。否則,一切只停留在口頭上,實際行動中卻不去做,那就成了「紙上談兵」,沒有實在意義。只會講而不會做的人,最容易養成虛泛浮華、表裡不一的習氣,如此又怎麼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所以,學以致用很重要,我們既要有學問,也要能行持。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如果只強調實際行持的重要性,而不懂得其中深刻的道理、取捨的分寸,那麼就會自以為是,隨自己的意樂妄自行事,最終很難明白真正的道理。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讀書或聽課、做事,要講究一定的要領,若如此,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有什麼要領呢?就是「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讀書時,正在讀這本書,就不要想另一本。不然,這本還沒有讀完,就拿出另一本來讀,最終這兩本書都學不好。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讀書學習時,要會規劃安排時間。最好有比較寬裕的期限,因為短短時間內,不可能學完所有知識。但不能因為有多餘的時間,就每天得過且過,一定要全力以赴、加緊用功。不然,幾年一晃就過了。遇到困惑不解的地方,不要隨便放過,若能常思維不忘,今天讀幾遍,明天讀幾遍,功夫一到,自然而然就能通達。正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你持之以恆、肯下功夫,世上沒有做不了的事情。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讀書時,有疑惑的地方,要隨時用筆把它記在紙上。遇到有智慧的人就拿出來請教,以求得真實確切的意義。    房室清 牆壁凈 几案潔 筆硯正  房間要收拾得簡單整潔,四周牆壁要保持乾淨利落,不能亂塗亂畫。書桌要清潔乾淨,毛筆、硯台或文具要擺放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如果內心不端正,磨墨時墨條就容易磨偏。如果內心有雜念,字就不容易寫工整。一個人的字,能反映出內在的智慧。假如字寫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這個人可能心很亂;假如字寫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別能力強。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擺放經典、排列圖書時,要將書籍放在固定的地方。書讀完以後,應立刻歸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看書的過程中,若臨時遇到急事,不得不離開,應先將書收拾整齊、放回原處,不能扔下就走,或把頁角一折,做個記號,這對書是不恭敬的。最好是用書籤夾在裡面,以便下次查閱。假如書籍有殘缺破損,則應立即補好,保持書的完整美觀。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不是傳播聖賢道理的書,最好不要看,否則,它不但會遮蔽我們的聰明才智,更會損害我們的思想和志向。在心沒得到自在之前,應盡量選擇良好的環境,以培養自己的善念。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一個人不能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而自暴自棄。從大乘佛教的角度講,每個眾生都有如來藏、都可以成佛,只要肯精進努力,縱然是聖賢的超越境界,最終也可以獲得。  點擊報名「智悲德育班」學習《弟子規》等國學經典,3月中旬開學

地藏緣佛教論壇 http://www.folou.com/?fromuid=32453

智悲佛光論壇 http://www.zhibeifoguang.org/bbs/智悲佛典 http://www.zhibeidy.com/buddhist/智悲學堂 http://www.zhibeidy.com/school/智悲原創http://www.zhibeidy.com/original/
推薦閱讀:

國學常識200題
國學是什麼
元詩選初集·壬集 《元詩選》 國學
魯班尺
5分鐘讓你讀懂國學經典的產生(圖)

TAG:經典 | 國學 | 弟子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