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十條家規,是他用以律己治家的道德行為規範

周恩來長期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負責人、國務院總理。他是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功武略、治理國家均屬世界一流。在治家方面,他也是全黨、全民族的楷模。

他和鄧穎超是有名的模範夫妻。自從「五四運動」相識,大革命期間結合,經過20多年的共同生活,共同戰鬥,他們總結出夫妻之間應做到「八互」,即:互敬、互愛、互信、互勉、互助、互讓、互諒、互慰。他們不僅自己做到,而且還在青年同志中提倡,在黨內傳為佳話。

(周恩來與鄧穎超)

周恩來進城後,擔任了總理,來找他的親屬有100多人,這些親屬情況各異,找他的目的也是各式各樣的。

周恩來說:我們共產黨人是歷史唯物主義者,我們要承認親屬關係。他認親,他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的新型的關係,他要帶領他們走上自食其力的勞動之路。對革命做過貢獻,幫助過他上學、從事革命活動的人都沒被忘記,他一一給予回報。回報的方法因人而異,有的安排工作,有的在經濟上給予資助,有的保持往來,在思想上幫助。

他認為家庭問題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他從不把應歸家庭承擔的責任推向社會,加重社會的負擔。很多具體的工作,瑣碎的事情,由於周恩來日理萬機,忙於國家大事,由鄧穎超出面處理。鄧穎超是他的賢內助,幫助他做了許多工作。

10多年來,周恩來有一些不成文的家規,歸納起來有10個方面:

一、晚輩不能丟下工作專程進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過時才可以來看。

二、外地親屬進京看望他,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住宿費由他支付。

三、一律到國務院機關食堂排隊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費,沒工作的由他代付。

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購票入場,不得享用招待券。

五、不許請客送禮。

六、不許動用公車。

七、凡個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代勞,自我服務。

八、生活要艱苦樸素。

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能說出與他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這10條家規,就是周恩來用以律己治家的道德行為規範。他以純潔的無產階級意識,徹底的革命精神,優良的共產黨人作風,高尚的共產主義品格,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對親屬言傳身教,貫徹始終,並在對親屬的教育中,豐富和發展了「家規」的內容。

周恩來要求家屬自覺地克己奉公。他十分鄙視那些假公濟私、損公肥私、化公為私的腐敗行為,認為這是剝削階級的利己主義。

自覺履行私事自費用車制度。因此,他一再向親屬打招呼:「我的任何親屬來京都不派車。」就連淮安老家唯一的長者、他的八嬸母,在建國初期兩次進京去探望他,他也沒有派車子接送過一次。無論情況多麼特殊,他也決不允許親屬中的任何成員動用公車去辦私事。

有一天,他與鄧穎超外出,來京探望他們的兩位晚輩晚上要去工人俱樂部看戲,當時已經7點多鐘,他們十分焦急,說:「7點半開演,來不及了。」一位秘書就叫司機開車把他們送了過去。周恩來發覺後,批評晚輩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這是搞特殊化!破壞了家規。晚到幾分鐘,少看一段有什麼了不起呀!」接著交待秘書:「記上賬,今晚用車交雙倍車費,扣我工資。」

周恩來這種自覺履行家庭道德規範的行為,一直堅持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在生命之火行將熄滅之際,囑咐鄧穎超說:「……希望親屬留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不到北京來,這才是真正的悼念。如果一定要來北京,應該自己花路費,一分錢也不要政府開支……」

(周恩來在西花廳辦公室伏案疾書)

周恩來要求親屬凡事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入手,自覺做好別人容易忽視而又難於做到的每一件小事。對不符合「家規」、不符合共產主義道德的任何一點苗頭,都要堅決克服或加以制止,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防微杜漸,積善成德。

他經常教導親屬晚輩說,單獨從事隱蔽之事的行為,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對待細微之事的態度,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所謂「於細微處見精神」就是這個道理。

(1951年,周恩來三兄弟家人合影)

1963年春節期間,周保庄跟丈夫張中平回河北探親路過北京時,受到伯父母周恩來、鄧穎超的熱情接待。

周恩來對侄女說:「你的祖父周貽謙,是我的三伯父嘛,我小時候就是跟他到東北去的……」就這樣,他們在歡樂的氣氛中共進午餐。當周恩來一小碗飯吃完時,保庄連忙站起來幫助添飯,卻被謝絕了。周恩來笑著說:「讓別人添飯,我們周家沒這個規矩!」他起身用不大靈活的右手盛了飯,並把偶然撒在桌上的幾顆飯粒捏起來送到嘴裡。侄女侄女婿耳濡目染伯父周總理這種自我服務、愛惜糧食的表率行為,深受教益。

不僅如此,周恩來在處理親屬工作調動,同樣以自覺律己的言行給親屬以感悟。

周爾萃原來是人民空軍飛行員,在準備轉業時他寫信徵求伯父周恩來的意見,問:「以後幹什麼好?」

在常人看來,這是家庭成員中、親屬中完全可以商討的尋常小事,也是出於晚輩對長輩的信賴和尊重。周恩來卻站在共產黨人黨性原則的高度,寫信回答侄兒說:「這要服從組織安排,我不能說。我說了,透露出來,組織上就不好辦。一切要按規定辦事。這是我向來的規矩。」這樣,他拒絕給侄兒提供轉業去向的意見,足見其嚴於律己,從嚴治家,真是人民的公僕。

周恩來要求自己和親屬「革心革新」,做一個道德高尚、適合時代需要的新人。他指出,這種新人的基本特徵,就是具有鮮明的崇尚科學、熱愛勞動、艱苦奮鬥、為人民服務等共產主義道德觀念,並能將這種觀念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道德習慣。

在家庭會議上,他曾經說過,沒有共產主義道德觀念,就不能明是非、辨善惡、識美醜、知榮辱,也就不可能以堅強的道德意志去履行道德規範,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相應的道德行為和習慣。

1953年秋,他在上海同舊中國畢業的大學生、表姐龔志如的談話中,就是由引導她「革心」入手,使之實現「革新」的。當時,龔志如對錶弟周恩來訴說了自己從上教會學校、追求一種精神寄託和高尚的做人準則而信教,一直談到貧困、失業、挨餓的苦難身世……

周恩來沒有給她講大道理,也沒有同她談宗教問題,只是將共產主義道德觀念的內容,融入敘家常之類的交談之中,幫助她澄清模糊思想,引導她去追求真正高尚的做人準則。

他滿腔熱情地說:「那是舊社會造成的。現在不是成了新中國的主人了嘛,走上了為人民服務的道路,在華東機關幼兒園工作,很好嘛。」並讚揚了她們幼教工作者的光榮勞動。然後又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希望她教育孩子「從小樹立起對科學真理的信仰和追求」。鼓勵她「把自己的餘生奉獻給這一真正慈善、真正仁愛的事業」。

他們還一起回憶了小時候同窗共讀,一起做「捉拿洋鬼子」的遊戲。周恩來還深情地回憶說:「你的父親,我的表舅(龔蔭蓀),他是我政治上的啟蒙老師。他曾經說過,科學是精神解放和道德進步的動力。這確實是至理名言……」

周恩來這一席話,點燃了表姐龔志如心靈與思想解放的火炬,使她思想上產生了新的飛躍,增強了崇尚科學和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道德觀念,提高了自覺克服內心困惑和外部壓抑的決心和毅力。

這位基督教徒對新中國的總理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她感嘆地說:在舊中國沒有見到上帝的「慈」,也沒有見到洋大人的「善」。有的是黑暗和不平、屈辱和欺騙。上帝沒有幫她解脫出精神困境,而今共產黨幫她解脫出來了,使她成了國家的主人。她覺得表弟周恩來總理的話,才是真正的「聖經」。

她從周恩來下榻的賓館回到家之後,就將一本珍藏了許多年,一直放在床頭的《聖經》袖珍本,漫不經心地一扯兩半,扔進字紙簍里去了。自此後,她把全部精力和愛心都傾注到幼兒教育工作之中,自覺地將「崇尚科學,熱愛勞動,為人民服務」的共產主義道德觀念,化為「教育孩子從小樹立對科學真理的信仰和追求」的行為,直到與世長辭。她的行為贏得了人民的欽敬。

推薦閱讀:

智諭法師《無量義經略解》德行品第一
凈空法師:德行的根本之根是弟子規
上善之道 德行天下——專訪太極名家丁水德

TAG:道德 | 行為 | 規範 | 德行 | 家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