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看云:中國十年閱讀熱點回溯
沒有深入下去的「人文精神討論」 1994年,人文精神的討論由上海的一批中青年學者發起,所反映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文知識分子感受到的持久壓力,所涉及的問題相當廣泛,如知識分子生存的外部政治和經濟條件變化、大眾文化的興起、道統與學統等。《讀書》1994年第3、4、5期連著3期刊載了上海12位學者的對話。《東方》1994年第5期發表了王蒙針鋒相對的討論意見。雙方各有根據,只有局部的對話,沒有全面的交鋒。討論未能真正深入下去,自然也無結果,但還是對1990年代的中國文化界產生了一些影響。 「星光」下的閱讀 1995年趙忠祥以《歲月隨想》開啟了明星出書的熱潮。以前明星大多不擅長寫作,也就沒有動過寫書的念頭。可是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公眾中間蘊藏著了解明星的巨大需求也就意味著明星出書具有巨大的市場。趙忠祥的《歲月隨想》出版不足3月,連印5次,印數達55萬冊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儘管「文化人」總是對明星的文字表達水平持挑剔態度,但是大眾似乎並不這麼「較真兒」。 楊瀾的《憑海臨風》(1996)、倪萍的《日子》(1997)、水均益的《前沿故事》(1998)、白岩松的《痛並快樂著》(2000)、崔永元的《不過如此》(2001)、馮小剛的《我把青春獻給你》(2003)等等,一個接著一個,紛至沓來。君不見,「星光」燦爛而沒有出書的還有幾人? 數字時代的召喚 比爾·蓋茨是信息時代當之無愧的英雄,其《未來之路》(1995)一書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幾乎同時面世。由於書出得恰逢其時,寫得又很通俗,引起廣泛的閱讀熱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據說,書剛出不久,中央有關部門就到出版社要書以備研究。這本書和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1996)完成了很多中國人進入數字時代的啟蒙。 喬伊斯遲到了! 愛爾蘭作家喬伊斯1920年代的意識流小說《尤利西斯》,在1994年同時出版了譯林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兩個譯本。雖然公認此書晦澀難懂,但還是受到讀者追捧,銷量不俗。閱讀《尤利西斯》,「中國作家可以向喬伊斯學習如何深入探索人物的心理機制,如何全面、立體地塑造人物形象。學習他從語言到文體,從心理到生理,以及他所極大發展了的意識流寫作技巧」。不過,不少文藝界的學者覺得《尤利西斯》在現在這個時候才引進有點「落伍」,不會產生衝擊性影響。 書生情趣 1995年開始出版的「書趣文叢」先後出了6輯,比較集中地體現了1990年代以來學者散文、隨筆出版熱和閱讀熱的諸多特徵。據說1990年代是一個「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的時代,學問家如何使更多的人認識他們的價值理念或文人情趣,必須有一個可以承載的形式,學者散文、隨筆熱便是其表現之一。 學者「小群落」 自發辦刊舒展個性民間性的「學刊」以前不是沒有出現過,但是1990年代尤其是中期以後如雨後春筍般一個接一個冒出來,卻是這個時代特有的新景觀。較著名者如《學人》(1991)、《原學》(1994)、《原道》(1994)、《學術思想評論》(1997)、《中國學術》(2000)。他們大致上摒棄了1980年代激進的文化批判姿態,以一種更加建設性的學理探討為特徵。 亨廷頓難覓知音 香港《二十一世紀》1993年10月號翻譯發表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一文。作者認為,今後文明衝突將取代意識形態、經濟衝突,成為未來國際政治鬥爭的主線,並提出西方文明要防範儒家與伊斯蘭兩大文明的聯合。此文立論驚人,引發了熱烈爭論。國內學術界、思想界約在1994、1995年針對此文展開廣泛的討論,似乎沒有人贊同亨氏的觀點。 「新張愛玲」細說上海舊事1995年出版的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在《鐘山》連載時就受到讀者和評論家的關注。小說以一個上海弄堂的女兒王琦瑤50年的經歷勾勒了上海這座城市50年間特有的市民文化氣息。據說獲得了女性讀者的認可,遭到了相當多的男性讀者的批評。由於王安憶的女性身份,處理的是上海市民生活題材,頗有人將她與張愛玲作比較。 「煽情」乎?「莊嚴」乎? 1995年首屆「大家·紅河文學獎」授予莫言的《豐乳肥臀》(1996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單行本),書名的煽情引起了不少非議,但作者堅持認為「豐乳」、「肥臀」最美麗、最神聖、最莊嚴當然也是最樸素的物質形態,如此命名是為了重新找回莊嚴的樸素,並無媚俗之意。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一部熔人性、女性、母性與愛情、親情等人間至情於一爐的重型製作」。 觀照當下的歷史專題研究從表面上看,1995年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只是在近代史領域的「熟地」鴉片戰爭所開展的一項專題研究,但作者真正關心的是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他試圖探討在近代初始階段,中英雙方以各自不同的物質技術、政治體制、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相遇,在彼此又缺乏「跨文化」溝通的條件下,如何導致了中國傳統的「天朝」體制由不適應近代國際慣例,到不得不去適應的歷史過程。 直到今天這一進程還在支配著中國的國際與國內政策,所以,閱讀這本書隨時使人發生「似曾相識」的聯想,這是一本近代史的專門著作能夠激起專業圈外人士極大興趣最根本的原因。 《讀書》變了 1996年4月,沈昌文告別《讀書》。既深入學術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始終以「一般讀者」為念,筆法輕鬆活潑,是《讀書》的獨特風格。而對形成此風格貢獻最大者,當推雜誌的長期當家人沈昌文。沈公離開後,雜誌風格有了較大轉變,所刊文章專門程度加深,使雜誌在讀者中影響力有所減弱。2003年沈公將主持雜誌期間所寫的「編後語」彙集成《閣樓人語》一書,讀者從中可以領略這位出版界名流的見識、眼光和幽默。 「讀圖時代」 「地球人都知道」,現在是「讀圖時代」。開啟「讀圖時代」的很可能非山東畫報出版社的《老照片》系列出版物(1996年開始)莫屬。起初的《老相冊》、《知青老照片》、《老房子》等還有人說是「跟風」之作。如今,類似的書已經被自然地接受了。從市場的檢驗來看,「圖文書」大多更受讀者青睞,或許這是因為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已難以靜下心來捧讀一本純文字書了。而有的「圖文書」配圖完全不著邊際,徒增讀者購書成本而已。 周國平的兩種遭遇 周國平一貫強調自己的文學創作和哲學研究是統一的,都是灌注了自己生命體驗的結晶。現實狀況是,他在哲學界的不被承認和他在哲學界外獲得廣泛的聲譽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周國平最廣為流傳的著作是1996年出版的《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1996年出版的兩個版本累計印數達9萬5千冊,據1998年初《中國圖書商報》的報道,盜版數至少在20萬冊以上,2000年的插圖珍藏版也在不斷重印之中。 周國平最新推出的《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也引發了購閱熱潮,其中對個人生活和心跡的披露以及對某些人事的負面描述,都頗值得注意或者引起了爭議。 民族主義浮出水面 1996年《中國可以說不》的兩位年輕作者張藏藏、宋強明確地以民族主義者自命,他們自認為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沒有謾罵,沒有簡單粗暴地喊口號,只是本著愛國情懷進行理性判斷和感情梳理。發展中國家面臨實現現代化與捍衛民族利益的雙重要求,這種內在的緊張使得民族主義成為一種經常性的社會政治選擇,成為現代化的一種並非暫時的伴生現象,在此背景下,張、宋兩位作者標榜的姿態是有其特殊意味的,這也是這本書引起國內外強烈關注的原因。 「浪漫騎士」一騎絕塵 1997年4月11日,作家王小波英年早逝,使這位以自由主義思想寫作雜感的作家身上蒙上了一層悲情的色彩。其小說「時代三部曲」、雜感集《沉默的大多數》等為他贏得了極大的「身後名」,有人竟以「王小波門下走狗」自稱,這在當代作家中幾乎是獨一無二的。他與社會學家李銀河純真浪漫的愛情生活也為人們傳誦,2004年王小波、李銀河的情書以《愛你就像愛生命》為名出版。 傾聽村落里人性的呼吸 《蒙塔尤:1294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1997)是對中世紀法國南部一個小山村社會生活的全面細緻的描寫,是微觀史、心態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把歷史學與人類學的視野、材料小心地縫合在一起,織成了一塊色彩斑斕、情趣盎然的錦緞。原來歷史可以這樣來研究。此書或可重塑學者們對於歷史學的認知。 斯蒂格利茨帶來《經濟學》旋風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無論是在經濟理論方面,還是在社會地位方面,都是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他的教科書《經濟學》對現代經濟學的方方面面提供了百科全書式的入門導引,「最精彩的地方,是說明政府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說明信息經濟學的基本規律」。 該書從青年學生和普通老百姓熟悉的事情講起,文字深入淺出,內容博大精深,極具吸引力。1997年在中國翻譯出版了原著第一版,3年內又很快翻譯出版了原著第二版。斯氏深諳市場規則,特意在第二版的中文版加進了有關中國的一章。前後兩版均引起了閱讀的一陣旋風。以教科書譯本的形式來使更多的人了解現代經濟學的最新進展,斯蒂格利茨堪稱最佳代表。 黃仁宇與吳思——史學圈外的史學閱讀 1997年三聯書店開始出版「黃仁宇作品系列」,2001年其回憶錄《黃河青山》翻譯出版。黃氏以《萬曆十五年》一書流傳最廣,自1980年代初期以來一直盛行不衰,此書寫法、文風及背後蘊涵的歷史觀學界都有廣泛的討論。吳思的《血酬定律:中國歷史中的生存遊戲》(2003)等著作與黃仁宇的作品一樣的是,作品中糅合了作者豐富的社會經驗和人生體會,在表述中考慮了一般讀者的閱讀需求。專業史學作品往往「足不出圈」,從業者頗為抱怨讀者冷落了自己,黃仁宇和吳思的例子有力地告訴我們,「不是我不喜歡史學,是有些著述使我不喜歡史學」。 青春無忌 1998年,25歲的北大中文系研究生余傑出版《火與冰——個北大怪才的抽屜文學》一書。此書一出,余傑立刻暴得大名,此後在媒體上頻頻露臉,書也一本接著一本地出產。成為一時的焦點人物之後,自然也成為文化界爭議批評的靶子之一。 嚴肅書評的轟動效應 1998年《歷史研究》第1期刊登了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葛劍雄、曹樹基的長篇書評《是學術創新還是低水平的資料編纂?——評楊子慧〈中國歷代人口統計資料研究〉》,尖銳地批評了楊著錯誤過多,漠視他人學術成果等問題,認為這項研究「從總體上說是不合格的」,是「一個基本失敗的課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的評審意見也不恰當。此文是近年來提倡學術規範、嚴肅書評活動的重要作品,曾引起過強烈的反響。一篇書評能有轟動效應,其實恰反映了此前敢說真話的嚴肅書評、批評性書評實在是太缺乏了。 永遠的「家書」 1998年《傅雷家書》出了第5版,字數由22萬字增加到27萬字,此前的一次是由15萬字增加到22萬字。自從1981年此書初版以來,累計印數已逾百萬冊。書中包含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殷殷之情,談藝術,談人生,可以聽到在別的場合不易聽到的深切感受。同時,此書也折射出20世紀中國社會政治變遷過程中一位知識分子特具的情懷。 科學文化閱讀方興未艾 1998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叢書」開始出版,到2004年已有50多種。在1990年代中期以來興起的科學文化出版熱中,「哲人石」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此前有名氣甚大的「第一推動叢書」、「科學大師佳作系列」等,此後則有「新視野叢書」、「盜火者譯叢」等。這些書超越了傳統的科普,展現了科學作為一種獨特文化和重要思想資源的魅力。在知識為基礎的高科技社會裡,如何看待科學至關重要;而當科學只為少數人所擁有,民主就成了沒有意義的空話——科學文化圖書的出版和閱讀,意義都可以提到這一層面來理解。 閱讀「老大學」 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引發的出版和閱讀熱潮,在90年代的大學校慶裡面是首屈一指的。只有2001年清華90年校慶約略可以比肩。據估計,北大校慶出版的書籍總數有50種左右,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陳平原的《老北大的故事》等。該書以紮實的現代學術與教育關聯史研究見長。 語文教育問題討論——「厚積厚發」 中學語文教材的泛道德化、泛政治化,過於強調語言點的煩瑣分析,輕視課文的人文性和欣賞性,久已引起人們的不滿。1997年11月開始在包括語文教育界在內的文化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在1998年達到高潮,所刊發的文章數量甚多,難以準確統計。《光明日報》、《文匯報》等全國大報開闢專欄展開討論。2000年著名作家王蒙、劉心武親自「掌勺」,做成《課外語文》這道「名菜」,錢理群等領銜的《新語文讀本》也受到好評。今天中學語文教材已經有了很大改觀,但是圍繞語文教學、高考作文命題的討論仍餘波盪漾。 葛兆光提出思想史新理念 1998年葛兆光出版《中國思想史》第1卷,3年後出版第2卷。葛氏以一人之力,撰寫貫通古今的思想通史,其學識儲備和勇氣值得佩服。此書最惹人注意的是,極大的擴展了思想史的文獻範圍,提出了把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作為思想史處理對象的理念。 錢能通「讀」? 10年間商業運作介入圖書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1998年12月北京中關村的科利華軟體公司斥巨資推廣《學習的革命》一書了。雖說科利華投資1億元、100天內銷售1000萬冊的宏偉目標不曾實現,但是41天發行287萬冊的業績還是向人們顯示了商業化時代金錢對人們的購買、閱讀行為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力。 翻譯質量問題積重難返 1999年2月10日《中華讀書報》發表倪樂雄的《孟子變成「門修斯」——學術界必須關注的問題》,對吉登斯《民族國家與暴力》(1998)一書的譯名錯誤進行尖銳的批評,由此引發對翻譯質量、大學教育中忽視基礎學科、教師評職稱的數量要求等當前重要問題的思考。與此文所發掘的「根源」相類似的言論在近些年早已成筐成堆,現狀似乎還照舊。作者所揭示的「枝葉」即譯名問題,隨著一句口頭禪——孟子變成「門修斯」——反倒讓誰都記住了。 文學刊物轉向「大文學」 1999年,一些文學期刊在經歷了前幾年的不景氣之後,紛紛放棄了純文學的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四大件」追求,轉向「大文學」尋求更大的市場份額。《小說家》將文學史學和文化史學作為關注焦點,《黃河》以思想文化作為核心,《芙蓉》將藝術與出版推到了顯著的位置,《青年文學》新設的「話語空間」為人們展示了一個開闊的文化視野和思想天地。 影視與文學「戀愛」了 1990年代之後,文學日益失去了其號召力,很少有一部作品再像1980年代那樣被各個階層的人們競相傳閱、評說,但改編成影視的作品屬於例外。影視使原作插上了影像的翅膀,飛得更遠,也使作家的名氣擴展到了大眾之中。海岩也許是這個時代在觀眾/讀者(尤其是女性)裡面最成功的作家,從早期的《便衣警察》到近年的《永不瞑目》、《玉觀音》等都火得一塌糊塗。到後來,已經不是影視為海岩增加聲名,而是海岩這個名字成為了收視率的保證。 這幾年很出名的例子還有二月河《雍正皇帝》(1994)之於《雍正王朝》、石鐘山《父親進城》系列(1998)之於《激情燃燒的歲月》、劉震雲的《手機》(2003)之於馮小剛的《手機》。讀者/觀眾或者取其一,或者二者兼取,閑談時偶爾也樂於比較比較短長。 與網路文學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於很多人而言,接觸網路文學正是從1999年蔡智恆的那本《第一次親密接觸》開始的。這本書連續22個月高居內地暢銷書排行榜,自那以後,一大批網路「文青」藉著網路揚名立萬,如李尋歡、安妮寶貝、邢育森、俞白眉等。不過,連網路文學的熱心推動者陳村都說,「網路文學只是文學的卡拉OK」。更尖刻的批評是說網路文學缺乏藝術性、思想性的追求,「網路上產生不出《紅樓夢》」。 但更應該注意到的是,網路開闢了文學的另一個舞台,其發表的門檻低、成本低對寫作者和讀者都是福音。像近年來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悟空傳》還是帶給我們新鮮的閱讀體驗,從文學的意義講,它們也並不見得比某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水準低。 知識分子袒露心靈 韋君宜《思痛錄》(1998)、周一良《畢竟是書生》(1998)、季羨林《牛棚雜憶》(1998)是同時期出版的知識分子回憶錄裡面影響較大的幾種。周著因涉及文革時期參加「梁效」的動機問題引起較大爭議。季著提供了具體時空背景中一群知識分子政治鬥爭詳盡的事實。敘述的細緻和作者的真誠贏得了讀者的青睞。有興趣的讀者還應注意到季羨林的《清華園日記》(2002),這是季老「憤青時代」的真實記錄,對一份處處顯得「狂妄」的日記不加任何刪改,並同時出版影印本,其直面人生的勇氣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閱讀《東方學》的中國情懷 薩義德的《東方學》雖然是1999年才翻譯出版的,但是在1990年代中期國內的雜誌上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此書研究的是西方世界對阿拉伯世界的學術研究背後所糾纏的意識形態特徵,中國讀者對西方阿拉伯研究可能比較陌生也不感興趣,吸引中國人興趣的是薩氏表現出來的理論洞見,因為同一見解完全可以被移用於西方的中國研究。 孔飛力:一個講故事高手 歷史學的原型是講實際發生過的故事,如何把現代學術重視解釋的精神灌注到講故事的模子裡面,需要深厚的學術素養和高超的寫作手藝。哈佛大學講座教授孔飛力的《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1999)是一個成功的嘗試。此書令人彷彿在讀偵探小說一般,借著一個故事,我們可以透視出關於中國政治的若干內在特徵。此書首印25000冊,很快重印。在一些大書店往往被擺在門口的顯眼位置,讓習慣了冷落的史學從業者感到有幾分不習慣。 借人之思,為我所用 反思建立在歐洲中心論基礎上的許多普遍性的觀點是當今歐美學術界的風尚,許多以此為題的著作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叫好者有之,批評者亦有之。近年來國內翻譯介紹了不少此類主題的著作,如王國斌《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1998)、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2000)、彭慕蘭《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2003)。這些著作或者啟發了以前理論模式中被遮蔽了的思路,或者引起了現代化論者的批評。 「王銘銘事件」:超出個人榮辱的意義 2002年1月10日上海《社會科學報》發表曉聲的《北大博導剽竊,叫人如何不失望》,揭露了北大人類學教授王銘銘《想像的異邦——社會文化人類學散論》一書抄襲美國人類學家哈維蘭《當代人類學》10萬字的事實。儘管當時已臨近春節,在網路上、在紙面文本上,甚至在廣播電視上迅速爆發了討論的熱潮,聲勢之大,在近年來類似事件中無疑居於首位。此事是此前數年學術規範討論的延伸,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學術規範化的進程。事件後王銘銘在出版方面並未受到多大影響,其近作《人類學是什麼》(2002)和《裂縫間的橋——解讀摩爾根〈古代社會〉》(2004)在讀者中深受好評。這說明,王銘銘事件所針對的並不只是王銘銘本人,更多的是中國學術的規範化進程,具有超出王銘銘個人榮辱的意義。 霍金熱綿延數年 霍金恐怕是今天知名度最高的科學家,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期間,霍金在中國所到之處萬人爭睹備受禮遇就是明證。他的《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公認地難懂,但銷售量都在幾十萬冊之上。很少有專業的物理學家同意把「最偉大」三個字和霍金聯繫在一起,但媒體和公眾可不管這麼多,在科學越來越超出普通人的理解範圍的時候,人們更需要知識英雄的存在。 余秋雨陷身爭議漩渦 2004年金文明再「逗」余秋雨,一一列舉余氏新著《笛聲何處》的文史知識差錯。金氏此舉,是去年出版《石破天驚逗秋雨》的繼續。一個繼續出錯,一個繼續挑錯,對余秋雨的批評與余秋雨的反駁一樣多年間充斥媒體。甚至,余秋雨與其反對者幾次三番鬧上法庭辯論曲折。一部分的批評止於文學和文化批評層面,如有人認為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過於矯情,文史知識方面的硬傷太多;有的批評則涉及歷史和人格問題,「不懺悔」的余秋雨因此受到了堪稱最嚴厲的抨擊。 2004年第4期《收穫》雜誌發表余秋雨的長篇「記憶文學」《借我一生》,其中大量涉及「文革」那段歷史,就此雙方再次爭得不可開交。看來,這部當代文化界的超級肥皂劇還遠未到謝幕的時候。 來源:中華讀書報
推薦閱讀:
※閱讀層次與心智水平的提升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一句出處
※談談閱讀
※十分鐘讀完《成功,目標與動機》
※一看書就犯困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