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罐茶散文數則
隴中罐罐茶發布時間:2016-02-07 09:45 來源:未知 點擊:7907本網訊 (盧斌 周建設 馬文婷 馬靜)中國是一個茶的國度,地不分東西,人不論男女,都喜歡飲茶。俚語云: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看來,茶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達官貴人、名媛佳麗飲茶叫品,喝的是一種高雅;山野農夫、販隸走卒飲茶那純屬解渴。游牧民族因長年吃牛羊肉、奶製品,如不喝茶,難以消解體內的油膩。而茶將四川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浸泡其中,形成了獨具四川特色的川茶文化。在蒼茫渾厚的隴中地區,貧瘠的土地、艱辛的生活,孕育出了像黃土地一樣樸實的罐罐茶文化。以甘肅定西市為中心,輻射到周邊的一些市縣,泛指隴中。在歷史上,它曾幾度變成邊塞地域,民族雜聚,各種文化互相滲透,罐罐茶就是在這樣的文明衝撞中誕生的。隴中地區是典型的廣種薄收,「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是農民們生活的生動寫照。男人們天不亮就得起來給牛添上草料,為它們一早上的耕作積聚能量。在等待牲口進食的時間裡,他們也開始生火、熬茶、吃飽喝足,迎接新的一天的勞作。也只有罐罐茶適應這種慢節奏的田園生活。罐罐茶其精髓在於罐罐。一種有粘性的黑砂土燒制而成的嬰兒拳頭般大小的容器,肚子大,兩頭小,鄉民們呼它為「曲曲罐」。這種材質熬出的茶原汁原味。飲茶的器具稱為「茶盅」,一種敞口瓷器,盛滿一盅剛好一口。爐子用紅土和鹼土摻和捏成,不知白詩里的「紅泥小火爐」指的是不是它。燃料就用碎木柴、干牛糞等。詩人以茶會友,在茶香瀰漫中吟詩作賦,寄託情感,尋求心靈的慰藉,感悟人生的真諦。而黃土高原上我的鄉民們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茶文化簡直就是一部辛酸史。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日用品憑票供應的時代,鄉民們哪有閑錢採購茶葉,既就是攢上塊兒八毛也買不到茶葉。有百姓就口占打油詩:毛主席萬歲,稱茶葉排隊。清鼻涕一淌,一人一兩。何等凄涼!那時大多數人不喝茶,確實上癮了的那些老喝茶人寧可少吃少穿也要弄點茶葉過過癮。在隴中能見到上乘茶當屬雲南產的「窩窩茶」,其實是壓制的茶餅;其次為「陝青」;還有一種極為便宜的土茶,就是茶葉炮製後用細篩過一遍的茶沫子,稍好一點的壓製成方塊狀。這種茶熬第一遍奇苦無比,第二遍味就輕了,第三遍過後淡而無味了。可就是這樣的茶葉也是求之不得呀!苦難的日子裡鄉民們也不忘幽它一默,風趣的稱這種茶來自於「山東省,重慶市,溢光縣」。原來,喝這種茶一定要眼疾手快,看著它在曲曲罐里冒上來,迅捷地提起罐罐在爐邊上墩三墩,謂之「山東省」;不然沸騰的水會把那些沫子茶衝出曲曲罐,溢到茶爐里澆滅爐火,這謂之「重慶市、溢光縣」。如果把「竹雨松風蕉葉影,茶煙琴韻讀書聲」當作是高人韻士的人生追求,那「山東省重慶市溢光縣」就是我多災多難的鄉民們生活中的諧謔曲。改革開放後,農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茶葉不再是稀罕的東西,炊具也是與時俱進,小泥爐,煤油爐、電爐子等各式各樣的煮茶器具五花八門。有一個笑話講的是:老漢是一個老喝茶人,一直用驢糞蛋、干牛糞做燃料,兒子嫌不衛生,買一個煤油爐讓他喝茶,老人說有一股煤油味,不用;後來買回來一個電爐子,老人又不用,說有一股「電「味。他老人家就喜歡那紅泥小火爐,煙熏火撩的喝法。其實,隴中的罐罐茶喝的是一種心情,一種感覺。「閑茶悶酒糊塗煙」,最能排解生活中的鬱悶。茶的滋味追求的是一種苦後的清香,品的是一種淡定從容,排解的是一種不可釋懷的人生。走在那莽莽荒原上,你看那梁梁峁峁,溝溝岔岔,點綴著幾戶人家,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淳樸的黃土漢子會熱情地招待你,喝著濃得能吊成線的罐罐茶,吃著女主人的油烙餅,你會感受到:隴中漢子們的悲喜人生就在這一圈圈的茶垢中慢慢瘦去;似水流年就在這煎熬的罐罐中漸行漸遠。耳中飄來幾聲遙遠蒼涼的亂彈,生命中有什麼不能釋懷呢?
(責任編輯:魅力甘肅)http://www.cciatv.com/n/difangzhan/gansu/tupianxinwen/2016/0207/23763.html罐罐茶的記憶(圖)http://www.gansudaily.com.cn徐誠誠稿源:每日甘肅網2013-12-03 16:04
圖片來源:網路「罐罐茶」是甘肅部分山區農家延續至今的一種烹茶習俗,主要在通渭、會寧、甘谷、武山一帶。生鐵做的「火盆」、被煙熏的漆黑「癿子」、泥做的「曲曲罐」是地道罐罐茶必不可少的工具。所謂「曲曲罐」,就是由泥土燒製成的平底小口罐子,用這種小罐子煮的茶清香可口,美不可言,「罐罐茶」因此得名。在老家,大多數庄稼人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喝「罐罐茶」。許多人都有茶癮,要是錯過一頓,一天則毫無精神,下不了地,幹不了活。「罐罐茶」因此成每天早上必做的一件「功課」。記得小時候,村裡的老人們喝茶用的是「火盆」。「火盆」是用生鐵澆鑄的一個圓盤,下面有三個小柱子做底座,「火盆」上面中間部分用的是泥或鐵做的支架,支架開一個口,開口處放一片破瓦,破瓦上面便是放「曲曲罐」的位置;支架上面一般都是煮茶用的「黃銅水壺」——癿子。煮茶用的燃料都是自己撿的柴火,這就是為什麼西北農村很多人家的正屋頂柱子都是黑漆漆的原因,那是由於長年累月用木頭燒火煮茶熏出來的。老人們喝茶的「家當」一般都在正屋靠近門的位置,木頭做的架子上放著「火盆」,煙熏著「曲曲罐」里沸騰的茶,「火盆」上「癿子」里的水也在翻滾著,老人們熟練的用削的木頭片翻壓著罐子里的茶葉,然後拿一根「火盆」里燃燒的小木棍,點燃手中的「水煙瓶」,狠狠的吸上一口,茶水就著水煙,那叫一個過癮。農村人喝茶不講究茶葉的好壞,「曲曲罐」里煮的往往都是幾元或十幾元的茶葉,但茶水中透露出的那種西北農村特有的淳樸,是「龍井」和「普洱」都比不了的。現如今,生活條件好了,許多年輕人一年到頭都在外地打拚。過年回到家中,最想吃的除了「酸菜面片」就是「罐罐茶」了。過年隨便進一家,都會熱情的讓你喝茶,只不過現在再也找不到「火盆」和「曲曲罐」的蹤跡,代替的是不鏽鋼的缸子和電爐子。「癿子」也早已淡化在人們的視野當中,這些「古董」級的飲茶工具但隨著他們的主人,都成為往時的記憶。(每日甘肅網記者徐誠誠)http://culture.gansudaily.com.cn/system/2013/12/03/014792430.shtml隴南的罐罐茶史九林我的家鄉在隴南長江與黃河上游交匯的地方,多雨濕潤。由於氣候的原因,我家鄉的人喜歡喝罐罐茶。罐罐茶雖然沒有南方茶道那樣講究,但它簡單、方便,不擇時間、地點,無論在什麼地方,想喝時都可以喝。在過去,我的爺爺輩們常去西安背棉花和趕麥場。走的時候,每人背上烙好的干饃、茶葉和小水壺、茶罐,當走路乏困、飢餓時,找個有水的地方,撿一些柴火,用土塊壘一個火爐,把水燒開,吃饃喝茶,以解饑渴。從甘肅到西安要走十幾天,一路的生活就這樣過。即使到現在,罐罐茶仍然是我們家鄉人最喜愛的一種飲茶方式,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工具也很簡單,一個火爐,一個小茶罐和一個小茶盅。想喝茶時把柴火放在用黃土泥捏成的圓形小火爐里,爐上搭一把水壺,火爐口有一個唇式的小泥台,茶罐里放上茶葉灌上水,放在小唇台上進行烤煮。罐罐茶的茶葉一般都是雲南產的大葉春尖茶,耐煮、味苦。茶煮開後,倒在小茶盅里喝。茶盅不大,只能喝一口,就像喝「功夫茶」一樣。一人喝茶無趣,幾個人喝才熱鬧。農閑下雨天或逢年過節,大家串門,幾個人聚在一起,喝著罐罐茶,扯著家常,你一盅他一盅有滋有味。在我們家鄉,招待客人罐罐茶是必備的。親朋好友來做客,大家坐在炕頭上,邊吃東西,邊喝茶,邊聊天,不知不覺就是大半天時間。不過現在有些人嫌使用柴火麻煩,就買一個幾瓦的小電爐,上面放一個小茶缸用來煮茶,沒有柴火的煙熏,但少了燒柴火喝茶的氣氛。喝罐罐茶講究濃釅,有人喝茶癮大,能喝下粘稠的茶汁才算過癮。在我7至10歲的時候,我和我的一個大伯住在一起。我大伯有50多歲,特愛喝濃茶,一天不吃飯可以,但一天不喝茶不行。那時,我上學走得早,天不亮必須到學校上自習背課文。在當晚睡覺前,我把柴火準備好,把晚上的剩飯裝在砂鍋里放在火爐旁。早上,我大伯聽雞一叫,就起來開始喝茶,那時我們沒有鐘錶,他估摸著時間差不多時,就叫我起來,我吃完已經熱好的剩飯後,同學們就開始相互叫著到學校去。小時候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也一直想著罐罐茶。每次出差或過年回家,我都要喝幾盅罐罐茶,這樣才有回家的感覺。去年夏天,我到隴南出差,在一個農家院,見到幾個人喝罐罐茶,倍感親切,我也跟著喝了幾盅,邊喝茶,邊聊對罐罐茶的感受。不知不覺,茶喝多了,頭腦有些迷糊,這才知道喝醉了。罐罐茶雖然在全國沒有名氣,但它是甘肅隴南特有的傳統茶文化,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飲用罐罐茶不僅是物質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享受。當農民勞作一天疲乏時,盤腿坐在炕上,喝幾盅罐罐茶,就能解除一身的疲勞。在隴東南,喝罐罐茶的方式也多,各地的喝茶也不一樣,有的地方只喝純茶,有的地方喝茶比較講究,茶罐里放上茶葉、核桃仁、葡萄乾等,有的還要放豬油或肥肉、白糖等,這樣的茶喝起來不但香而且營養豐富。各人的喜好不同,茶里放的原料也不同。農民下地勞作,早上喝罐罐茶吃一些饃,一天不渴不餓。罐罐茶是隴南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飲食,它的文化內涵體現的是西北人純樸厚道的精神和實在風貌。來源:甘肅日報編輯:玲子來看看土家罐罐茶時間:2017-02-04 16:11來源:宜興專業紫砂點作者:佚名瀏覽:120 次生活在山區的土家人,火炕里晝夜有火,三腳架掛著黑乎乎的煨茶土罐,其罐上部有帶嘴的圓口,底部圓形,中間為羅漢肚形,有提耳。 製作罐罐茶,先是凈罐體,試干水汽,放到火上烘烤,初聞茗香,因罐久作其茶,而自然發出之味;第二步是炕茶(土家方言,是用器皿盛裝後在火
生活在山區的土家人,火炕里晝夜有火,三腳架掛著黑乎乎的煨茶土罐,其罐上部有帶嘴的圓口,底部圓形,中間為羅漢肚形,有提耳。製作罐罐茶,先是凈罐體,試干水汽,放到火上烘烤,初聞茗香,因罐久作其茶,而自然發出之味;第二步是「炕茶」(土家方言,是用器皿盛裝後在火上烘烤的意思),即放足茶葉,邊炕邊搖,茶香頓時彌散滿屋。此環節最講究的技術是火候、時間,否則,不是茶不香,就是易炕糊。接下來是沏水,沸水衝起茶葉上下翻騰,漂出上層浮游茶末,罐滿加蓋,文火煨3—5分鐘,待茶葉沉底後,將茶水倒入碗里,隨後又倒入罐里,經幾次回沖,再將茶重新倒入碗里,此茶可見色澤深黃,清香可口,回味甘甜。「老茶癮」喝罐罐茶,是其將井水與茶葉一起投入茶罐,放在火邊煨,不封口,讓火焰柴灰飄進,浮在茶罐口,以形成一層薄的浮蓋,倒茶時,輕盪去浮蓋層,就可飲用。茶飲完後,又加井水煨,經三四遍飲後,茶味淡,又抓把茶葉放進去,如此再三,此罐茶濃度高,香味佳,味道濃釅,此茶只宜茶癮大的人享用。罐罐茶喝下後,不僅使人消除疲勞,振奮精神,心情舒暢。治傷風感冒,可將茶葉與小塊生薑一起煨,睡前喝上半碗,次日便好。此也稱為「薑茶」。如將罐內倒出的熱茶,摻入兩小匙蜂蜜,還能潤肺止咳,尤對老年人有效。http://www.puer10000.com/a/p4/puerchafengsu/2017/0204/111337.html
http://www.puercn.com/czs/cybk/113928.html雲南山區的罐罐茶時間:2016-06-04 16:28來源:互聯網瀏覽:192 次追溯雲南茶樹起源和茶葉生產歷史,不難發現,野生茶樹的分布和很多名茶的最初出產地都是在高山叢林之中。這些地區霧日多光照少、濕度大、交通困難,而且大都是少數民族地區。在未實現機械化生產茶葉之前,都是靠人工採摘、製作的方式生產。人們將山上採回來的鮮葉用做飯或專制用的大鍋進行殺青(俗稱炒茶)後,再拿到室外竹製曬墊上邊
追溯雲南茶樹起源和茶葉生產歷史,不難發現,野生茶樹的分布和很多名茶的最初出產地都是在高山叢林之中。這些地區霧日多光照少、濕度大、交通困難,而且大都是少數民族地區。在未實現機械化生產茶葉之前,都是靠人工採摘、製作的方式生產。人們將山上採回來的鮮葉用做飯或專制用的大鍋進行殺青(俗稱"炒茶』)後,再拿到室外竹製曬墊上邊揉邊曬,晒乾後收藏保管。陰雨天炒制的,放在灶台上烘乾。由於產茶區多霧高濕,加上都是用木製的或竹製的器物裝置於房屋內,在農耕時代的歷史條件下,放置時間長了,往往容易回潮,並帶有煙味、霉味,不能直接沖泡飲用。於是飲用時人們就只有重新進行再次烘烤,以除異味並提香。最初是用土燒制的形如口缸的瓦罐烘烤,後來也有用鐵皮口缸和鐵鍋片烘烤的。這就是雲南山區常見的「罐罐茶」。茶區多是山區,過去條件艱苦,在無電的年代,人們以柴為燃料做飯、取暖,甚至是照明。因此,每戶人家都有一個火塘,火塘之火一般不熄滅,熱天用於做飯、做菜、燒水,冷天還用於烘烤取暖,一家人圍坐在火塘邊,有的做手工活計、有的做飯、有的取暖、喝茶聊天,吃飯也是圍著火塘吃,火塘就是一家人的家務活動中心。飯後,男的就坐在火塘邊吸煙,烤罐罐茶喝。有親友來時,也是圍坐在火塘邊吸煙、喝茶,吸的是水煙筒,一個人吸一陣了又傳給另一個吸,輪著吸。喝茶也類似,一個茶罐一個杯或碗,先敬給遠方親友或年長者,依次下去,一人一杯,喝完再倒下一位。喝完一輪後,後面的就是誰想喝誰先倒茶了。自己喝後,倒上一杯,逐個遞上,誰想喝誰接,誰喝了以後誰又倒上,依次遞上,周而復始,就這樣邊喝茶邊議事或聊天。如是幾個茶友碰在一起,那就是聊茶了,大家首先要推選烤茶烤得好的人來烤茶,茶要烤到茶條呈黃褐色、透出焦糖香為適度,過度就會出現煙焦味,不足時茶香氣、滋味出不完。茶烤好後,隨即將吊在火塘上已燒開的山泉水沖入罐中,茶罐繼續置於火塘的碳火邊,當茶罐子里的水沸騰時即可飲用。飲用罐罐茶,有兩個訣竅,一是烤茶必須到 「透出焦糖香」而止;二是必須用燒開的山泉水沖泡。因為,烤到茶「透出焦糖香」時,是茶中多糖類物質充分分解成單糖的時刻,再往下去單糖又會損失多了。選用澆開的泉水而不用冷水,是因為冷水要燒開需要一定時間,時間越長,茶中的物質隨水蒸氣揮發越多,茶香、味就會越淡。罐罐茶因為茶味很濃,回甘味特別,喝夠後走半天的路也不會覺得口渴,因此,很多人人對它有很深的感情。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茶葉生產、存貯的條件大為改善,機械生產的炒茶、烘茶也最大程度地發揮了茶的香和味,用不著再去烘烤,直接沖泡飲用就可以了。現在的雲南少數民族茶區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許多地方已不見罐罐茶了。但不少山區的少數民族,特別是老年人,仍有著喝罐罐茶的愛好。(責任編輯:一凡)http://www.puer10000.com/a/p4/puerchafengsu/2016/0604/72297.html罐罐茶
(2015-02-03 11:55:35)標籤:美食罐罐茶是甘肅部分山區(通渭,會寧,定西,蘭州,天水市的甘谷、武山一帶),陝西部分地區的漢族傳統茶點飲食。當地農家古今相沿的一種獨特的品茗風俗習慣。主要用具就是罐子,以前的罐子是小瓦罐,現而今已經演變成小鐵罐。喝罐罐茶的時候,罐罐里倒上水在爐子上燒,同時在爐邊烤上棗,等到罐罐里的水開了以後,將茶葉和烤好的棗,以及涅破殼的桂圓放到罐罐里,等茶葉被燒開的水溢出好幾次,也就是棗和桂圓以及茶葉的味道入到水裡後,找個杯子(愛喝糖的人可以在杯子里放上冰糖),將燒開的水倒進杯子,然後再給罐罐里加水,繼續燒,邊燒邊喝,最好是爐邊烤上饃,邊喝邊吃,很是一種享受。1特點一個土火爐子、一隻「曲曲罐」(泥土燒制而成,容量很小,所能容納的茶水也許遠遠不足一隻高腳杯)、一撮茶葉或一籠火,一撮茶,一個茶罐和一隻茶蠱,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當了。大家坐在熱炕上,架旺火爐,將黑瓦罐里的茶熬的濃釅至極,一口口的呷著,顯得十分舒坦輕鬆。特別是逢年過節,家家都有罐罐茶具,藉以聚親會友,他們把品飲罐罐茶看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鄉下罐罐茶也是農民的早點。罐罐茶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用水量特別少。一般農村的老年人喝罐罐茶,所用的水大概只需要我們平時喝水用的一杯水就夠了。二是特別費時間。老年人喝罐罐茶一般要用一個多小時甚至於比這還要久。三是由於用的是土火火爐子,煙霧繚繞,有種騰雲駕霧的感覺。四是熬成的茶特別苦。我想罐罐茶其實是在喝茶汁,再加上由於生活水平所限,用的茶葉也大都是一斤才幾元錢的劣質茶葉,所以特別苦。
最原始的用具確實是罐罐,一種燒制出來的器具,青灰色,八九厘米高的,底座直徑只有四五厘米的錐體,看似粗糙,品起茶卻很香濃,架在火盆上,可供一個人慢慢品用。 罐罐已經有了變化,底座只有掌心大小的,高五六厘米的鐵質杯子,擱在稍大些的電爐上,裡面放些冰糖、紅棗、枸杞、桂圓和茶。有時候杯子也放在火爐上,幾個人圍成一圈,邊烤火聊天,邊喝茶,還可以吃上幾口饃饃。雖然杯子很小,每個人分到的很少,但是當那熱茶含在嘴裡的時候,分享到的感受卻是無以言表的。2製作步驟第一步是烤棗,棗皮糊了,散發出清香,然後就可以放在罐罐里了,據說這樣棗味才更入茶香;第二步是把裝好原料的罐罐放在電爐上,一般茶葉是最後放入的,只要茶一入,水就會沸騰的;第三步是把喝茶的小茶杯準備好,看著罐罐內沸騰的水面,等著飄香;慢慢煮,靜靜呷,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品味到原料的純香。3體驗感受1、一杯罐罐茶里,其實容進了所有的艱澀滄桑,在這樣苦澀的罐罐茶里,一代又一代地奮鬥著!後來工作調動,沒有多少時間喝罐罐茶了,但這種喝茶的工具及其習慣到現在我還保留著,只不過現在我的喝茶已經不是簡單地喝茶了,倒象是在喝一副中藥。先在杯子里放一些茶葉,找一個小鐵杯子(演化了的曲曲罐),放到小電爐子上倒上水,還要下料,主要有枸杞、桂圓、荔枝、大棗、葡萄、核桃仁、冰糖等等,然後長時間地熬煮,以此來泡茶,在每一個星期六的早上,一邊聽著《高原紅》,一邊品著這難得的悠閑,什麼都可以想,什麼也可以不想,也挺滋潤的,不信你有機會來試試?2、如果你到定西鄉下去做客,不論走到哪家,你都會喝上罐罐茶。街頭巷尾,只要能碰上熟人,你就會受到熱情的招呼:「走,到我家喝罐茶去!」在人們的眼裡,喝罐罐茶彷彿是一種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只有上了年紀的男性才可以心安理得地把它當做一種享受。小夥子喝茶,也只能是泡著喝,或者背著大人偷偷熬一罐兒,誰要是當著大人的面喝罐罐茶,那是要遭到別人的腹誹的。3、六盤山地處高寒山區,不產茶。但這裡有古絲綢之路重鎮——西吉,素有「中國西部旱碼頭」之稱。自古商貿活動十分紅火,飲茶歷史亦相當悠久。據明代《河州志》記載,早在明初,這裡就設立了茶馬司,以馬易茶。由此可以推斷,至少在明代時期西吉人就已用罐罐茶了。這大概與當地人們的游牧生活和經商貿易有著直接關係。4、蘭州某些農村地區,如榆中北山地區人們煮茶的一種傳統方式,一般用驢糞為燃料,用易拉罐做的罐子煮茶葉.有詩曰:罐罐茶(安子)漆黑的鐵罐在驢糞蛋燃燒的火焰中被煙與氣包圍茶香 糞臭其間只有一層薄薄的鐵壁兩個截然的世界演繹一段和諧的生活5、天水甘谷地區還保持著這種傳統的喝茶方式,罐罐茶主要是在冬天農閑的時候,人們辛苦了一年之後,在冬天聯絡感情,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說聯絡感情,主要是因為冬天人們都閑下來了,關係好的,會互相串門,因為罐罐茶的飲用比較講究,光喝罐罐茶可以喝一個小時,也可以喝大半天,親戚朋友在喝罐罐茶的時候,可以聊天交流感情;說喝罐罐茶是一種享受生活,人們辛苦了一年,終於在冬天閑下來了,但是限於以前物質的匱乏,人們只能通過和罐罐茶,這種慢節奏的方式去獲得或多或少的享受和放鬆。現而今,物質生活已經很豐富,但是喝罐罐茶的傳統仍然還在被延續,喝罐罐茶已經變成遠在異地他鄉為生活奔波的甘穀人的一種故鄉情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129c6a30102vna5.html##1
推薦閱讀:
※勿忘我【散文】
※文學的意義
※優美散文欣賞—— 靜看花開花落
※經典散文:梧桐枝上月光寒
※嵩山詩韻[精美散文]
TAG: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