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爭霸幕後:春秋末年的大國博弈
NO.338 - 吳越爭霸
作者:董奇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吳越爭霸,千載流傳。春秋最後一次霸主的爭奪中,吳越雙方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今天筆者就帶讀者走進波詭雲譎的春秋末年,探尋吳越相爭背後的「國際力量」。
晉楚爭雄:美女引起形勢逆轉
▼
春秋時期,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其中晉楚爭霸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成為吳越爭霸的濫觴。
▲ 晉國及其周邊國家
公元前636年,晉獻公長子重耳在秦軍護送下,帶領狐偃、趙衰等心腹回國,除掉了侄子晉懷公和一干佞臣。重耳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晉文公。
晉文公大權在握,封賞功臣,建立三軍,獎勵墾荒,國力蒸蒸日上。登位第二年,晉文公高舉「尊王攘夷」大旗,派兵平定周室內亂,擴展了領地,從此晉國繼承了齊國的霸主地位,與北上擴張的楚國針鋒相對。
春秋初年,楚武王起數代君王勵精圖治,楚國降服了漢水諸國,控制了豐富的青銅資源。然而北上爭霸的楚國在城濮之戰中,被晉文公帶領的諸侯聯軍擊敗。此後楚國被晉國壓制數十年。
▲ 城濮之戰路線圖
楚莊王繼位後韜光養晦,一鳴驚人,滅庸平叛,問鼎中原。同一時期晉國君弱臣強,權臣趙盾廢立國君,晉國內亂滋生國勢轉衰。
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楚莊王率軍大勝晉軍,飲馬黃河。宋國等淮泗諸侯紛紛叛晉投楚,楚國取代晉國稱霸中原。
楚國霸業如日中天,危機卻悄悄滋長。
邲之戰中被俘的晉將荀罌被交換歸國,在晉悼公支持下在曲梁整軍,以三軍輪戰之術頻繁騷擾楚軍。
楚莊王去世後,申公巫臣借出使齊國之機,與美女夏姬私奔晉國;同樣垂涎夏姬美色的熊側等楚國大臣請示楚共王,對巫臣抄家滅族。巫臣憤而為晉國出謀劃策,派人赴吳國教車戰之法,聯合吳國對付楚國。
從此楚國腹背受敵,在爭霸中漸落下風。
吳楚爭鋒:楚國幾乎亡國
▼
吳國地處東海之濱遠離中原,在春秋早期經濟文化落後,長期作為楚國附庸。吳王壽夢時,吳國逐漸加強與中原諸國的交往,並在晉國支持下整軍經武,實力增長,開始進攻楚國東部的屬國,挑戰楚國在江淮地區的霸權。
▲ 春秋諸侯形勢圖
楚平王在位時,強納為太子建迎娶的秦國美女孟嬴,又聽信讒言懷疑太子建謀反,殺害了太子太師伍奢,伍奢次子伍子胥追隨太子建逃往鄭國。太子建涉嫌勾結晉國,被鄭國殺死,伍子胥被迫再逃吳國。
吳王闔閭以伍子胥為心腹,剷除政敵,遷都姑蘇,鞏固統治。又延聘兵聖孫武治軍,很快訓練出了一支水陸兩棲的精兵。吳楚從邊境衝突逐步走向全面戰爭。
公元前506年,楚國發兵攻打叛楚聯晉的蔡國,蔡國求救於吳國。吳王闔閭派伍子胥和孫武領兵,聯合蔡國和唐國兵馬西征楚國。孫武指揮吳軍出其不備改走陸路,從楚國東北部山區快速穿插至漢水東岸,直接威脅楚國郢都。
▲ 伍子胥(非寫實畫作)
吳軍深入楚境、戰線過長,可惜楚軍未能抓住這個弱點、斷吳軍後路,反而全軍渡過漢水,在柏舉遭遇吳軍。
吳軍佯敗誘使楚軍追擊,而後趁大霧瀰漫,以三萬精兵大敗二十萬楚軍。吳軍趁勝東渡漢水,很快兵臨郢都城下,楚昭王出逃,吳軍破城。
柏舉之戰,吳軍千里奔襲,以少勝多,五戰五捷,攻破敵都,堪稱春秋版的大縱深連續作戰。然而攻入郢都也成為吳楚之戰的轉折點。
吳王闔閭君臣在郢都大肆殺戮,沉迷享樂,孫武無奈出走隱居,吳國錯失了消滅楚國殘餘力量的良機。楚昭王逃奔隨國,匯合楚軍殘部擊退了吳國的追兵,楚國大臣申包胥隻身逃往秦國。
▲孫武(非寫實畫作)
秦國出兵,楚國復興
▼
春秋初年,秦國護送周平王東遷,受封關中,在與戎族的鬥爭中發展壯大。
秦穆公繼位後,重用百里奚等人才,立法興教,獎勵生產,加強軍備,秦國國力不斷增長。為拉攏晉國經略中原,秦穆公先後扶持晉惠公、晉文公繼位。
然而秦國東進,與晉國稱霸中原有利益衝突。晉文公去世後,三萬秦軍在崤之戰中遭遇晉軍伏擊,全軍覆沒。
▲西周時期戰車兵
秦國元氣大傷,從此受阻於晉國及其繼承者魏國,300年不能東出爭霸,轉而向西吞併了十多個西戎小國,闢地千里,獨霸西陲。
楚國大臣申包胥痛陳利害,在秦廷痛哭求援七日七夜。秦哀公意識到一旦吳國吞併楚國實力大增,秦楚聯姻與晉國形成的戰略平衡將被打破。晉吳兩國一東一南對秦國形成夾擊之勢,秦國大不利也。
於是,秦哀公派三萬秦軍與楚軍聯手,正面擊敗吳軍先頭部隊,並擊敗唐國逼降蔡國,抄襲吳軍後路。加之大將夫概謀反,越國趁虛侵吳,吳軍被迫從楚國撤退。
▲春秋時期的青銅鼎
吳越爭霸與諸侯博弈
▼
越國在吳國以南,由於吳楚兩國的阻隔,極少與中原聯繫,經濟文化更為落後。
吳國崛起後,多次攻打越國,擴張土地掠取人口。楚國為緩解晉吳結盟帶來的壓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扶持越國牽制吳國,吳越邊境摩擦頻發。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子勾踐繼位,吳王闔閭親率三萬人馬伐越,卻被五千越軍擊敗,闔閭傷重而死。
吳國太子夫差繼位,在伍子胥輔佐下厲兵秣馬,編練水軍,兩年後派數萬大軍討伐越國。吳國水軍用火攻大勝越軍,趁勝將越軍五千殘部包圍在會稽山。
▲春秋青銅劍
越王勾踐無奈,派大夫文種卑辭厚禮向吳國求和。夫差開始按照伍子胥的建議,拒絕請降準備滅越。
文種轉而收買夫差親信、吳國太宰伯嚭。伯嚭嫉妒伍子胥功勞權勢,勸說夫差受越國降表,以勾踐為奴,示仁義於諸侯。
夫差權衡後接受了勾踐的請降。後世多以為夫差此舉婦人之仁,埋下了越國滅吳的禍根。其實夫差這一決定有其道理。
越國民風彪悍,越軍雖敗,仍有戰士五千。一旦吳軍逼迫太急,很可能加劇越國軍民的抵抗,陷入苦戰得不償失。接受越國歸降,吳國一舉兩得:一方面減少吳國損失以便休養生息;另一方面可從越國獲得資源和人口補給,支持吳國的發展和長期爭霸。
▲鼎盛時期的吳國
夫差致命的失誤在勾踐入吳之後。
面對卑躬屈膝的勾踐夫妻和范蠡等人,夫差肆意凌辱,而且竟然被勾踐嘗糞的賣力表演打動,心生憐憫,走出了放虎歸山的敗招。
伍子胥不止一次提醒夫差,勾踐野心勃勃又能忍辱負重,必須斬草除根。然而夫差更防範的卻是,作為託孤重臣、吳國元勛的伍子胥,後者忠言逆耳的行事風格也讓夫差如鯁在喉。
▲勾踐卧薪嘗膽
在文種等越國大臣的慫恿下,伯嚭趁機屢進讒言,挑撥夫差與伍子胥的君臣關係,伍子胥逐漸被疏遠。伯嚭得勢,支持夫差逼降陳蔡,北上中原,挑戰齊晉,爭霸天下。
勾踐回國後悄悄推進復仇大業,重用來自楚國的文種、范蠡等賢臣。
他修築交通便利的新都山陰城,建設復興爭霸的基地,強制婚配鼓勵生育,增加人口和兵源,減免賦稅,儲備物資,凝聚民心。
越國表面繼續向吳國稱臣納貢,貢獻珍寶美女,暗中聯結同樣對吳國崛起深感不安的齊、晉兩國和與吳國讎怨深重的楚國,逐步對吳國形成戰略包圍。
▲ 清朝人畫的西施浣紗
吳王夫差並未覺察到潛在危機,反而昏招連連。對外多次興兵北上,迫使魯國、邾國降服,對內賦役連年,勞民傷財。
公元前484年,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大兵壓境,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先後出使齊、吳、越、晉四國,發揮出卓越的外交才能。
他把握吳王夫差與齊國爭霸的慾望,勸說吳國攻齊;利用齊國權臣田常削弱政敵的意圖,勸說齊國迎擊吳國;結合勾踐謀劃復仇的心理,勸說越國出兵助戰,麻痹吳國,觀察虛實,渾水摸魚;抓住晉定公對吳國擴張的憂慮,勸說晉國與越國結盟,共同對付吳國。
▲子貢
齊軍和吳魯越聯軍在艾陵遭遇,交戰多日各有死傷,戰局膠著之際,吳軍三萬後備隊投入戰場。齊軍作戰多日精疲力盡,在吳軍後備隊衝擊下全面潰敗,損兵折將近十萬。吳軍也是慘勝,損失數萬兵馬。
艾陵戰後,夫差志得意滿,聽信伯嚭等人讒言,懷疑伍子胥勾結齊國,賜死了這位吳國第一功臣。勾踐則積蓄力量,採取經濟戰和美人計等手段不斷削弱吳國。吳越雙方實力此消彼長,決戰之期不遠。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以傾國精兵北上,赴黃池大會諸侯,與晉國爭奪霸主之位。越王勾踐帶領五萬精兵趁虛攻吳,消滅了吳國留守部隊萬餘人,直逼吳都姑蘇。
夫差聞訊大驚,武裝劫盟,逼迫晉定公承認吳國的霸主地位,然後沿途搶掠費時半年回到吳國。十餘萬吳軍遠道歸國疲憊不堪,被越國精兵擊潰。吳國被迫簽訂城下之盟,此後在楚越兩國的頻繁騷擾中一蹶不振。
▲春秋戰國時期攻城
此後,越王勾踐又兩次興兵伐吳,吳國土地大部落入越國之手,姑蘇城破,吳王夫差自殺。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
多米諾骨牌效應
▼
勾踐取代夫差稱霸,北上中原大會諸侯,又遷都琅琊,一時風光無限。在吳越爭霸過程中,各方勢力先後捲入,對春秋局勢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魯國借齊吳艾陵之戰得以暫免滅國之禍;齊國田氏家族公報私仇,借吳國削弱了政敵,大權獨攬,終有田氏代齊;越國借齊國之手削弱吳國,為滅吳稱霸創造條件;晉國借吳越相爭減輕了外部壓力,內訌加劇,不久之後三家分晉。
▲春秋時期吳楚地區的步兵
以越滅吳為發端,春秋終結,戰國大幕徐徐拉開。
推薦閱讀:
※龍爭虎鬥:吳越爭霸大膽的怕不要命的(圖)
※趙宋如何對待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和北漢的降主們?
※吳越(江浙地區的借代詞)
※吳越王錢繆原是私鹽販子曾用奇襲法嚇退黃巢大軍|錢王| 越國
※吳越之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