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要從讀《論語》開始
經典是記載著跟孔子有關的學問。首先在孔子之前,中華民族留下來的智慧結晶,經孔子整理成《五經》,因此除了這五部書之外,我們不可能在別的地方再找到中華民族的智慧,所以可以這樣說:孔子之前,整個民族的智慧集中在孔子,孔子之後,中國的智慧從孔子開出來。我們要了解中華民族的原始智慧,必須透過這些經典,所謂的《五經》。孔子整理這《五經》,不是只有全部收集,他還經過整理,就是因為有孔子進行整理,所以才更加地精到,或者說才更加地精簡,或者說孔子對某些的經典還有所發揮。像《易經》、像《春秋》,經過孔子的發揮,而讓它的價值更上一層。
至於《論語》,它當然是直接記載孔子的言行,所以要了解孔子的生命,最核心的一部書就是《論語》。《孟子》是隨著《論語》開發出來的,也可以說是《論語》的理論系統。《論語》是整個渾然的聖人的表現,《孟子》是構造所以成為聖人的系統;陸象山說:「夫子之道,渾無隙縫」,孔子之道是渾然的,沒有一點裂縫,渾然一片,完整一片,所謂滿心都是理想,通身都是德慧。這樣渾無隙縫的學問,是很容易接近的,因為很容易得到啟發,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很難接近,因為它渾然一片,令人不知從何著手,如子貢說「不得其門而入」;所以便有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孟子將聖人的學問,上下左右打開給你看,清清楚楚,沒有一絲的隱遁、沒有一絲的幽隱、沒有一絲的遁逃,它逃不掉,一下子就被我們抓到。什麼叫「十字打開」?剛才說的上下左右,就是一個十字。上下,孟子的上下,它不是從上到下,是從下到上,這裡也很奇特,因為《中庸》是從上到下,孟子的上下則是指天人的關係,天德與人德的分位。《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說從天講到命、講到性、然後講到教,那是從上到下一步一步地往下降;孟子呢,他說「盡其心者,知其性;知性,則知天矣」,是從心講到性、講到天,剛好跟《中庸》相反。這兩個,相反,其實相成。
而《中庸》與《孟子》二書中,《中庸》比較混沌,孟子比較明白,所以《孟子》好讀,《中庸》不好讀。有人一讀《中庸》一開頭三句話,他就不信了,這種人很了不起的,這種人是已經有相當高度的哲學思考能力,他才能夠在這三句裡面,看出《中庸》非聖人之書,不是聖人之道。至於《孟子》,從心性說起,從心說到性,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之道,有人是這樣子看的。回到陸象山,他說,夫子之道啊,渾無隙縫,孟子是十字打開,更無隱遁。孟子的十字打開,打開了什麼?打開聖人之道嘛!聖人之道是指誰的道呢?孟子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他私淑孔子,一生都想要學孔子,可見他打開的道,是《論語》之道。《五經》經過孔子的整理,孔子又有自己的言行的記錄,而孟子來發揮這個記錄,如此一來,《論語》就成為四書五經的核心。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合乎《論語》,就是合乎聖人之道;這不只是對四書中的《大學》、《中庸》、《孟子》,我們要這樣看,看它合乎不合乎《論語》,來定它的價值的地位,甚至對於判斷五經的價值、的地位,也都要由《論語》來核定。這個講起來很奇怪,一般不這樣講。孔子的學問是從五經來的,他當然也是以五經為尊了,從漢朝以來,都是尊經的,到了宋朝,才把四書提出來。如果說四書是五經的心法、四書是五經的核心,而四書是以孔子為核心,如此這裡就產生了兩個核心:一個是五經這個核心,一個是四書可以作一個核心。那麼哪一個核心,也就是說,哪一種的本質可以規定另外一種呢?我們當然也可以說,它們本來就是一體相同的,只是當你在做學問要去了解它,應是以五經來了解四書,還是以四書來了解五經?這個問題必須回歸到最先說的―經典何以成為經典―來思考。經典何以成為經典?因為它通乎人性,或者說它本來就是人性的表現。那麼,我們就從人性這個地方說起,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是人性的直接發露?越是直接發露,它就越可以作為核心,或者說它就越接近人的本心、本性。四書是五經的心法,這句話是順著宋明儒而說的。程子說,「學者」, ―就是讀書人,」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學者應當先讀《論語》、《孟子》,以《論語》、《孟子》為核心、根本;「《論語》、《孟子》既治」,《論語》、《孟子》如果處理好了,治理好了,如果讀通了,「則六經不治而明矣」,六經就可以不必去處理、去研讀。從這句話你就明白了,這是一個很有高度見識,才可以講出的話。其實,他也不是去否定六經的價值,而是從心性的本源處來看這個問題,我認為這樣講法才更能夠顯示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的意義,因為所有經典都從心性而發,而《論語》就是最接近心性之本源的那一部書。
這樣講是一種路數,把《論語》推高,也不是我們故意把它推高,而是它本來就應該有這樣的高度、地位。如果你認為這樣講是推高《論語》,推尊了―一般人很不喜歡人去隨便地推尊,所謂「定於一尊」;定於一尊好像你就是一個迂腐的人,思想封建,一般人遇到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反感的。但是不是一般人反感,我們就不可以這樣思考呢?我認為不然!該怎麼想就怎麼想嘛,該怎麼判斷就怎麼判斷嘛。如果《論語》真有這樣的高度,為什麼面對這個時代你就不敢講了呢?所以,道理可不可以這樣講,到最後還是要回歸每個人自己的智慧跟見識。我們講習,我這樣講,請你也跟著這樣思考。這是一種路數,這樣一步一步地、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前期內容:
《論語》是經典中的經典
孔子與六經
五經的排序與擴充
「經」的地位
忘記聖賢經典,是時代的災難
親近了解經典的方法
不懂就不能讀經典嗎?
倡導教育之本質,讓讀經變化人生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7《論語 ·述而第七》講要
※【儒】論語·子罕篇(29)智仁勇皆備是儒學最完美人格
※論語》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釋「論語」
※論語五分鐘|孔子樂山樂水的人生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