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發現麥哲倫星流的起源

原文標題:Hubble Finds Source of Magellanic Stream原文作者:Andrew Fox;Donna Weaver,Ray Villard;來自:哈勃官網; 發表時間:2013.8.8;翻譯:gohomeman1 審校:Linq (編譯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2013.8.8:藉助美國宇航局(NASA)的 哈勃太空望遠鏡,天文學家已經解決了一個延續達40年之久的 麥哲倫星 流起源之謎。這個星 流是一條極長的 氣體帶,幾乎環繞銀河系 達半圈。

麥哲倫星 流的 示意圖,大圖下載:1.3MB,版權:NASA,ESA;研究者團隊,下同。大麥哲倫星 系 (LMC)、小麥哲倫星 系 (SMC)是銀河系 的 兩個伴星 系 ,位於該氣體流的 頭部。自從射電望遠鏡於二十世紀70年代現發現了麥哲倫星 流以來,天文學家一直想知道氣體流是否起源於兩個矮星 系 。現在,哈勃的 新觀測揭示,大部分的 氣體是20億年前從SMC剝離的 ,而新近剝離的 氣體來自LMC。由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 摩市太空望遠鏡科研所(STScI)兼歐洲空間局(ESA)的 安德魯·J·福克斯(Andrew J. Fox)領銜的 天文學家團隊,藉助哈勃的 宇宙起源攝譜儀(COS),在麥哲倫星 流的 6個位置測量氣體流中氧、硫等重元素的 分布,由此追蹤氣體絲的 起源。COS觀測透過星 流的 遙遠類星 體的 輻射,由此確定氣體中元素對紫外線的 吸收。類星 體是極為遙遠的 活動星 系 的 明亮核心。Fox團隊發現,氣體流的 大部分區域,氧和硫的 含量很低,這與氣體帶形成於20億年前的 SMC(的 思路)相符。

射電(紅)和光學圖像的 疊加。大圖:2.6MB,版權:STScI,NRAO;LAB巡天團隊等。余令人驚訝的 是,在離LMC很近的 區域(題圖中的 「 Fairall 9」),團隊發現硫的 含量急劇上升。Fox介紹道:「我們發現氣體流中的 重元素含量始終很低;直到離麥哲倫星 系 很近的 區域,含量才上升。該區域的 元素成份與大麥哲倫星 系 的 極為相似,應該是最近才從LMC 扯離的 。」該發現出乎Fox團隊預料,因為計算機模型預言所有的 氣體流都來自SMC,它因引力弱於LMC而難以留住氣體。Fox繼續解說:「只有哈勃能測量這些元素丰度。因為我們需要測量的 所有吸收線都位於紫外波段,而地球大氣吸收紫外輻射,所有你不得不在太空實施這些觀測。」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在爭議大小麥哲倫星 系 是第一次接近銀河系 還是它們長期如此?Fox接著說明:「有趣的 是,銀河系 的 其餘伴星 系 ,都缺乏氣體。麥哲倫星 系 能保留它們的 氣體、並繼續形成恆星 的 原因,是因為它們的 質量相對(其他伴星 系 )來說大很多。不過,隨著它們接近銀河系 ,就會感受到更強烈的 引力潮汐,並遭遇銀河系 外暈的 熾熱氣體,後者施加壓力給兩個星 系 。上述過程,結合麥哲倫星 系 自身間的 引力拔河效應,主導了氣體流的 形成。你看,隨著它們朝銀河系 前進,物質正從兩個星 系 中剝離。」

PDF插圖,哈勃COS獲得的 幾個參照點的 光譜圖的 一部分。最終,這些氣體流可能落入銀河系 盤面,為新一代恆星 提供原料。新鮮氣體的 注入是觸發星 系 恆星 誕生活動的 機制之一。天文學家希望了解這些隨機氣體的 起源,以便更詳細地知道星 系 是如何形成恆星 的 。Fox總結道:「我們希望了解,像銀河系 這樣的 大星 系 是如何剝離矮星 系 的 氣體並最終吞食氣體成為新一代恆星 的 。它貌似一幕插曲。與(從周圍環境中)緩慢吸積氣體流的 平滑過程不同,這個過程是偶發地吞下一大團氣體雲。現在,我們有了測試該突發過程的 機會——兩個矮星 系 正接近銀河系 。我們將展示它們是如何被扯下氣體並最終落入銀河系 的 。」團隊的 兩篇研究報告將發表在2013.8.1出版的 《天體物理學期刊》上,Fox是其中一篇的 首席作者,另一篇的 首席作者是德國波茨坦大學的 菲利普·里希特(Philipp Richter)。

麥哲倫星 流和銀河系 關係 的 立體示意圖。
推薦閱讀:

距地20萬光年大麥哲倫星雲發現「隱藏寶藏」
麥哲倫星雲是怎麼一回事,是否存在外星人?
大麥哲倫雲中新的伽瑪源
一周太空圖片精選:麥哲倫雲釋放巨型噴流【圖】----新浪網
從麥哲倫星雲、機器人「藍蟲」到空間站「凌日」等

TAG:起源 | 發現 | 哈勃 | 麥哲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