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重新定義班級:當下班主任提升工作品質的支點

重新定義班級:當下班主任提升工作品質的支點

學校的事務,班級的問題,家庭的干擾;外顯的行為,內化的道德,潛在的心理;個體的學習,集體的紀律,班組的評價……班主任的工作幾乎涉及到教育的所有問題。一個優秀班主任,當之無愧是一個一線教育家。於是,在上一期中,我以《像教育家一樣工作和生活:優秀班主任都應有的夢》為題,簡單論述了每一個班主任的理想和追求。可是,如果我們僅僅只有理想和追求,而找不到提升工作品質的支點,那麼這些理想和追求也都將是無稽之談。都需要那麼這個能撬動整個班主任工作品質的支點又在哪兒呢?這就是本文要談的話題。

班主任是隨著班級的產生而逐漸產生的,要探尋班主任工作的源頭自然就是要研究一下班級的發展。班主任的角色、師生關係的構建、班級管理的方法、班主任工作的意義、班主任自身素養的提高等等,無不都與班主任對「班級」的認識和理解有密切關係。理順和澄清對「班級」認識的一些欠缺、誤解,對班主任工作品質的提升有重大意義。

一、「班級」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最基本單位和行政管理的最基層組織,是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它能適應和滿足我國教育發展的特殊現狀與需求,將長期存在於我們的基礎教育實踐中。

當早期的個別教學無法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特別是機器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時,能夠擴大教學規模、增加教學內容、加快教學進度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班級授課制應運而生了。

「班級」一詞,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教育家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中,班級教學則產生於16世紀的西歐。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一書中,提出了班級授課制的理論,每個班應有一定的目標,保證教學計劃順利進行;每個班應有固定的教科所,便於統一組織教學;每個班用統一的教學方法實施統一的教學內容,以便提高教學效率;他強調「把學生按年齡和成績分成班組,在學校中建立起關於人員的制度。這樣劃分的班組,學校現在統稱為『班』。班不外乎是把成績相同的學生結合為一個整體,以便更容易地帶領學習內容相同、對學習同樣勤勉的學生奔向同一目標」。他指出,每個班都有自己固定的教室。在教室內部布置中,每個班級都應有講台和足夠數量的凳子,教師的講台應比學生的凳子高些,而且要對著教室里的窗戶,學生則背對窗戶,面向教師而坐。為了保證班級授課制的實施,一個班級的學生應該劃分成若干小組。誇美紐斯的論述,為班級組織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我國,班級授課制在西漢時代就有了萌芽的形式,時稱「都授」。這是一種制度化的教學形式,是由個別教學向班級授課制轉變的過度。最早採用班組授課制的是唐宋元明清的書院和官學。書院組織嚴密的「講會」制度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集體授課教學,但是已經體現了班級授課制的許多典型特徵。1862年,京師同文館創立,首次採用「編班」、「分級」的教學組織方式,西方的班級授課制移植到國內,「班級」的概念也正式生成。

現在,人們早已達成共識:班級是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由一定年齡階段、發展水平相當的一群學生組成的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促進和完善了現代學校制度的建設。班級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又不同於一般的群體,不是由學生自發組成,而是由學校依據有關規定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統一編排的;它不僅是學生接受知識教育的資源,也是學生社會化的資源、學生自我教育的資源。有了班級,就需要有班級的管理者,伴隨著班級授課制的建立,「班主任」崗位也漸漸出現。

近年來,許多人特別是一些觀摩和研究過歐美教育的學者、教師,經常在探討:存在半個世紀的「班級」,還能適應我國今天的教育發展嗎?爭論可以很理想,但現實卻依然不容樂觀。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顯示,全國中小學生總數約為2億人,按照每個教學班50人計算(其實,這個數字已經超標),尚且須要組建400萬個教學班,何況中西部地區因交通不便、教學施捨落後等原因,班級應有的數額會更多。根據我國當前現狀,繼續沿襲班級教學,依然是落實教育教學任務最好的方法。

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多元化越來越明顯甚至成為社會主流,小班化教育、走班化模式、開放式教學等等多種創新形式都在探索進行。在這個主流中,既要體現教育的均衡發展,又要注重教育的個體培養,而且,隨著終身教育體制的發展和完善,機遇與挑戰、合作與競爭、民主與法制、交流與創新逐漸成為社會人的新特徵,從而使班級成為現代社會中公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領域。但不管學術界、社會上對現在的班級管理制度如何爭鳴,班級這種管理形式還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存在,班主任管理和教育學生的職責不會有太大改變,只會隨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而進一步發展。

二、「班主任」的出現和班級工作的日益豐富,使班級固有的功能發生改變,由純粹的教學組織形式逐漸發展成具有人文特徵的學校群體組織;重視集體主義的中國教育特色,使優秀的班級越來越接近其高級形態——班集體,而班主任的素養與能力,則決定了班級的意義與價值。

班級和班集體是兩個人人熟知的概念,可是有些班主任卻常常混淆兩者的涵義。其實,在建國後初期,兩者並沒有十分明確的區別。但是,隨著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和教育科學研究的發展,教育者對班集體的認識才逐漸有了突破。尤其是,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的育人目標和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性質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被逐漸地融入到班級中,班級開始慢慢走向它的一種高級形態——班集體。

那麼,班級和班集體是什麼關係呢?班級,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是班集體形成的組織基礎,班集體只有在班級這種形式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建立起來。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每一個班級就是一個班集體,班集體是以集體主義價值觀為導向,經過以班主任為主的各種教育力量(包括學生主體)的教育培養而形成的具有正確的奮鬥目標,具有較強的核心與骨幹力量,具有良好的紀律、輿論、班風,具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促使全班成員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素質不斷提高的高級班級群體。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採用班級的形式,但提倡班集體的國家並不是很多。即使在我國,有學校就會有班級,但不表示班級就是班集體。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常常把任何一個班級都叫做「班集體」或「班級集體」,這實際是一種籠統而不科學的稱謂。班集體的形成,對於充分發揮班級授課制這種教學形式的優點大有促進作用。它為教學提供了一種良好、和諧、向上的環境氣氛,同時對克服班級授課制的封閉、固化等缺點也有積極作用,給我國的學生教育管理帶來明顯優勢。

在一段時間內,班級場所固定的特性,使人們對班級的認識產生了物化的傾向。比如,現在我國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在各個教室的門口掛上一個牌子,上面寫著「X年級X班」的字樣,在每間教室里都有一群孩子,教師就是到這樣的教室里領著孩子們一起讀書學習。雖然一代一代孩子的個性、思想、生活發生著天反覆地變化,但教室變來變去,幾乎還是一間或大或小的屋子。有時,門牌換了,只不過預示著這間舊的教室里會來一群新的孩子。於是,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認為:「班級」就是一間教室而已。顯然,這是對「班級」認識的膚淺化、庸俗化的誤解。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美國優秀教師雷夫。在美國,是沒有專門班主任的。雷夫的角色,實際就相當於我們中國的班主任。他所帶的五年級學生在美國標準考試(SAT)中成績一直位居前5%-10%的位置,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第56號教室的孩子們自願每天早晨6點半到校,一直到下午五、六點才回家。即便在節假日,孩子們也來到學校,跟隨雷夫老師一起閱讀、做算術、表演莎士比亞戲劇、一起去旅行。對於一個班主任,我們經常說,管好自己的班。那麼班是什麼呢?在我們的理解中,就是一間教室和一群孩子;如果沒有孩子,就是一間擺著些桌子凳子的屋子而已。但是相同標準的教室和相類情形的學生,其變化和發展卻往往會大不相同。其原因何在?看來簡單的「班」,卻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那麼,到底什麼是班?雷夫說得好: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局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麼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無數優秀班主任教師的實踐證明,班級就是師生共同編織夢想守護夢想完善夢想追逐夢想的精神聖地,就是師生傳遞愛感受愛創造愛貯藏愛的心靈家園。當一個班主任有熾熱的教育情懷和高遠的教育境界時,「班級」也就插上翅膀,超越了單調、機械、膚淺和庸俗。

確實,班主任對班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班主任」的出現,是「班級」這種基本教學組織形式發展完善的重要標誌。1942年,解放區綏德專署教育科編製《小學訓導綱要》,首次提到了「班主任」這一崗位:「實行教導合一制,必須加強班主任的責任」。1952年3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小學暫行規程(草案)》和《中學暫行規程(草案)》,規定「小(中)學各班採取教師責任制,各設班主任一人」,班主任工作制在中小學教育中普遍施行。1988年,國家教委相繼頒布了《小學班主任工作暫行規定》和《中學班主任工作暫行規定》,明確了班主任的地位、作用、任務、職責、方法、任免的條件、待遇與獎勵、管理等內容。班主任工作制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完善。自此,我國班主任工作制的建設穩定下來,班級建設也走上了健全完善的發展道路。2002年10月,中國教育學會德育專業委員會在天津大港舉辦全國第十一屆班集體建設理論研討會,首次提出「班主任專業化」這一概念,為班級建設和培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2009年8月22日,教育部發布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強調班主任教師要把班主任工作當作主業,班級管理的科學化、人文化成為廣大班主任教師的工作核心。從無到有,自設立以來,班主任就和班級融為一體、不可分離。班主任的素養和能力,直接影響著班級工作的質量和效益,影響著班級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班主任」這個後來產生的事物,不僅使班級變得有序、溫暖充滿吸引力,而且逐漸成了班級的代名詞。

其次,班主任和班級的相伴共生關係,越來越促使班級生長出情感、理想、信念等深層次的文化因子,班級也因此越來越被師生、家長、社會寄予更多的意義與價值。個人以為,優秀班主任的境界其實就是一個學生所處班級的境界,而這個班級的境界則影響著學生成長的高度。一是人在班中,班在心中。這個境界好比是我們常說的「登堂」,班主任管理班級靠的是情、愛。這樣的班主任,把班級看作是自己事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系班級,對班級充滿深情,對每一個學生充滿關愛;二是人如其班,班如其人。這個境界恰似學習中的「入室」,班級管理在愛的基礎上更多滲透了師德、智慧。班主任把自己的知識、思想、情愛等融入了班級,使班級開始具有了個性化的生命特色。這樣的班級,會成為學生生命歷程中一處美好的桃源風景,一個必不可少的心靈驛站;三是人即班,班即人。這是最高的境界,就象武功中的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班級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氣」、「場」。這個時候,班人合一,班主任把自己的整個生命都融入了班級,班級真正成了學生的學園、家園、樂園,教師、學生、班級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如果你走進班級,不是疲憊,不是煩躁,不是機械,而是和孩子在一起享受生命中一段美好的時光。這的老師,會成為學生心目中永遠的明燈,班級會成為學生生命中奠基的夯石、動力的源泉。

三、以人為本的教育追求和平等尊重、共同成長等先進教育理念的落實,使「班級」由人的組合體進一步發展為和諧共振的多功能統一體——學習共同體、成長共同體、精神共同體,在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教育、智能開發等等各個方面都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班級」的內涵和意義也越來越深刻與豐富,正逐漸升華為我國中小學師生特有的一種教育形式、一種生活方式。

班級授課制是為了滿足社會對大量「知識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又是為培養適應大工業生產的交往方式和建設民主社會的人的需要而形成的。所以,作為一個教育團體,班級本然的功能就是教書與育人合二為一的。然而,自班級授課制建立以來,班級發揮的主要作用是傳授知識,育人的功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應試教育下,這種割裂關係表現尤為明顯。儘管我國教育取得了巨大發展,班級承載的內容和意義也在不斷豐富,但是其本身為社會「批量生產」、「快速生產」人才的原始本質卻一直沒有引起教育者的警惕。特別是,在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能力的潮流中,班級早已被異化為鞭子、模子、磚頭盒子,其中的人感到壓抑、痛苦、窒息。許多人為之痛心疾首,國際政治研究專家資中筠說:「如果中國的教育再不改變,人種都會退化,這就像土豆要退化一樣。因為你教育出來的學生,再過十年,他就是老師,然後他再接著用這一套方法去教育下一代。這樣一代一代下去的話,教育就是在不斷摧毀人。中國現在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傳授的就是完全扼殺人的創造性和想像力的極端功利主義。」最典型的一個現象是,許許多多在這樣的「班級」里被老師們辛辛勤勤培養出來的孩子,卻一點也不喜歡這樣的班級,幾乎沒有任何情感和記憶。

當今,世界範圍內都在推行課程改革,學校傳授知識的過程由科學化、系統化、固定化向活動化、動態化、個人化發展。課程不僅是預先設定的目標或計劃,不僅是由一系列材料所組成的靜態文本,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工具,學習課程的過程更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建構的過程,是探索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共同建構、共同創造文化和共同分享成功的過程。所以,這就要求:班級作為一個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組織,必須成為讓學生擁有共同的學習、共同的生活、共同的成長、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會價值取向和親密的人際關係的學習共同體、成長共同體。我們認真分析這種共同體,發現有如下特點,一是具有共同的願景。班級必須有明確的發展目標,並轉化為全體成員(包括教師和學生)的共識,形成一種共同願景。每個成員在實現個人願景的同時,也為達到全班的共同願景而努力;二是成員之間情感和諧,交往親密。教師以理性指導學生的行為,以真摯的情感與學生交流,學生理解並接受教師的指導和約束,從而建立平等、尊重、友愛、團結、關心、互助的和諧關係;三是追求共同的學習。教師和學生都把學習看作是件快樂的事,尊重差異,發展個性,彼此幫助,共同學習,共同參與知識的建構,從而進入高層次的創造性學習,達到共同發展、共同成功的目標;四是具有民主的發展的制度。班級建設與家庭、學校、社會息息相關,教師要系統地思考與班級建設有關的一切因素,關注學生主體性,維護學生權利,幫助其實現人生價值和意義。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隨著新課改的深化,平等、尊重、關愛、幸福等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先進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浸潤班級。就像突然有了靈魂,班級一下子煥發生機。愛心班級、書香班級、和諧班級、文化班級……一個個洋溢著個性與活力的班級集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師生在班級共同學習和生活。他們一起讀書,一起運動,一起唱歌,一起歡笑,一起面對生活的挫折和人生的挑戰,班級了凝聚師生太多的情感、夢想、場景與記憶。在這樣的學習共同體、成長共同體中,師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發展。一年、兩年、三年、五年,班級豈不成了師生共同經營共同打造共同享有的一段美好人生旅程?

「班級是什麼?」,我也常常叩問自己。在我眼中,它不應是一個簡單的訓練車間,從某種意義上說,班級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師生就象這個系統中河流山川、飛鳥走獸、樹木花草等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有自己的角色;每個人都發光、發熱,每個人都在運動,每個人都在發展,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相互排斥更相互吸引,他們共同構建成一個和諧共生、充滿活力的統一體,師生共同形成的真摯而溫馨的情感和高雅健康的文化就是這個系統中必不可少的陽光、空氣、水分和土壤。要確保這個系統穩定而持續的發展,必須不斷地生成或注入新的氧氣和營養,創新就是給一個班級不斷注入蓬勃活力的唯一途徑。

蘇霍姆林斯基說:「班級建設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一種平和愉悅的精神共同體——它既是教育工作追求的自然歸屬,也是我們的快樂所在。」毫無疑問,這是教育管理的極至,是典型的教育理想主義的深情呼喚,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傾力追求的目標。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更重要的是,在追求的過程中,我們會越來越發現並陶醉於「班級」這種教育生活的幸福。正如全國知名班主任李鎮西老師在《教有所思》中談到自己和學生在原始森林中跋涉,在瓦屋山上饑寒交迫,不禁感嘆:「每一次,我和學生都油然而生風雨同舟、相依為命之情,同時又感到無限幸福。這種幸福不只是我賜予學生的,也不單是學生奉獻給我的,它是我們共同創造、平等分享的。」

一次講座中,我問在場的上千名骨幹班主任老師:「在一年的365天中,春節和其他的日子有截然的不同嗎?」有教師說:「都是一天三頓飯,都有白天和黑夜,都有24小時,天氣都可能是陽關明媚也可能會遇到飛雪或風雨……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都是一天而已。」確實,都是一天而已。但是,我們誰也知道:春節這一天又是和其他364天大不相同的。為什麼?因為這是不尋常的一天,它承載了歷史,承載了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十幾億人對團圓、幸福的情感、希望和寄託,所以值得記憶,值得期盼,值得珍惜。而這許許多多的美好意義是怎麼來的呢?很明顯,是人們賦予的。原本和其他日子一樣平凡的「春節」,因為人們對認識不同,人們對它賦予的意義不同,而具有了更為深刻更為豐富的意義與價值。我們對「班級」的認識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任何事物都本沒有意義,可人們對它的不同認識和理解,賦予了它不同的意義與價值。同樣的一天,你認為它美好,它就會變得美好;你認為它無聊,它就會變得無聊。從單純的教學組織形式到滋養和培育生命的共同體,你怎麼認識班級,你賦予它什麼意義,它就會具有什麼意義。我以為,優秀的人,並非一定要做出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或驚天動地的成績,而是能在粗劣中發現偉大,平凡中發現神奇,枯燥中發現樂趣,尋常中發現美好,簡單中發現奧秘。


推薦閱讀:

心裡好煩怎麼辦?如何真正的學會活在當下
人生,何需偽裝太多,活著,無需做作,刻意迎合,生活,要的就是怡然自樂,快樂活在當下,盡心就是完美
蓮華精舍 | 大型佛教紀錄片:《從當下出發》
娛樂圈環境差劉德華放當下也紅不起來
抱歉沒有用,請珍惜當下

TAG:工作 | 下班 | 品質 | 班主任 | 轉載 | 班級 | 提升 | 作品 | 定義 | 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