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弗格森案:崩裂美國族裔舊傷

弗格森案:崩裂美國族裔舊傷

作者:馬曉霖

11月25日起,美國約40個州200個城市陸續發生騷亂,局部地區出現打砸搶燒,弗格森市警察無力應付多點暴力活動,當局被迫出動國民警衛隊平亂,截至27日,全美共有千餘人被捕。這次騷亂的導火索是密蘇里州大陪審團決定不起訴槍殺黑人青年的白人警察,騷亂規模與影響之大,表明美國公眾特別是黑人對司法體系和族裔關係的極度不滿。

騷亂期間,筆者正好身處紐約,呼嘯而過的警笛,時報廣場的騎警,電視滾動播出的騷亂新聞和火爆激辯,都讓人感覺穩定的美國一夜間烽火遍地。騷亂前夕,筆者一行也曾到訪緊急狀態下的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街面十分平靜甚至冷清蕭條。一夜間,相去不遠的弗格森捲起罕見抗議風暴並波及全國,可見部分公眾的不滿已蓄勢待發,單等24日大陪審團一錘定音。大陪審團裁決符合程序和慣例,但依然引爆大騷亂,值得剖析。

圍繞8月9日弗格森黑人青年邁克爾·布朗赤手空拳被白人警察達倫·威爾遜槍殺一案,大陪審團自當月20日起每周舉行一次聽證會,這個漫長的流程也是憤怒孕育和發酵的過程。按美國的陪審員制度,入選陪審團的公民都必須在身份保密、獨立判斷、對外隔離和與案無涉等條件下履行義務,表決是否進入訴訟環節或決定被告是否有罪,本身是防止濫用公權的制衡機制。然而,3個月里60位人證出庭的最終結果並不能服眾,說明陪審員制度已面臨大面積質疑,程序正義也無法讓示威者們繼續崇拜和尊重。

陪審團成員按照一定標準通過隨機方式抽調產生,本身既有客觀性和中立性,也有偶然性和偏差性。弗格森案大陪審團12人黑白分明且比例失衡,9人為白人,3人為黑人,比例一邊倒。這種族裔結構的陪審團介入族裔色彩明顯的案件,顯然更加敏感,其決斷也容易授人以柄,特別是有利於白人而不利於黑人時。情緒失控的示威者會預設立場地認為,白人自然同情白人,黑白比例失衡的陪審團怎能客觀、理性和中立地做出公正選擇?

示威者怒不可遏的第三個因素大概在於案件本身的是非曲直。涉案警察威爾遜的供述和警方現場取證結果顯示,布朗有襲警、試圖奪槍、逃逸等暴力和危險舉動,但媒體披露的部分證人證詞則另有說法。問題是,布朗赤手空拳卻身中六槍而死,意味著威爾遜若非故意殺人,至少也是濫用槍械。無論是威爾遜為開槍動機自辯,還是布朗逃逸甚至受傷投降時依然被擊斃,兩個事實都讓公眾更傾向於前者絕非出於最低限度自衛。對威爾遜開槍殺人的憤怒存在普遍社會基礎,它已超越種族因素,上升到警方草菅人命的層面。美國警察動輒開槍致死嫌疑人的報道比比皆是,而涉案警察鮮有為此付出代價。為此,媒體把警方濫用武力形容為「警察軍事化」。

事態的根本還得回到種族關係。美國有1500多個大小族群,南北戰爭後實現族裔法理平等,力倡國家認同和公民身份,淡化族裔標籤,甚至通過選舉產生奧巴馬這樣的少數族裔總統,族裔關係總體和諧穩定。但是,因為歷史和現實原因,族裔不平等,特別是白人與黑人間的不平等並未真正消除。比如,漩渦城市弗格森黑人居民占多數,但市政機構依然由白人主導;美國民間調查機構稱,黑人問題少年被警察槍擊的風險是白人夥伴的21倍。此外,美國每隔28小時便有一名黑人被殺也是事實。

放大到整個國家層面看,還有兩個剖面可以審視:一是白人至上的集體無意識,它會導致警察在面對黑人等少數族裔執法時,容易戴上有色眼鏡視對方為負面或危險角色,且輕易訴諸武力甚至直接奪命;另一個是黑人等少數族裔集體悲情心結,在遭遇與白人衝突時,容易下意識地認為對方故意找茬或倚強凌弱。如果說威爾遜輕易開槍打死布朗是白人強勢心理作祟使然,大陪審團裁決引發的大面積騷亂則折射黑人群體的弱勢心態。

弗格森案顯然是一起悲劇,無論是死去的布朗還是打死人的威爾遜,因為3分鐘的過程實在太短,瞬間就毀了一黑一白兩青年。弗格森案引發的大騷亂更是悲劇,它展示美國法制和人權建設雖然十分發達但依然不能凡事自洽。好在布朗的父母體現了偉大人格與胸懷,呼籲公眾保持冷靜與和平,寬容與理性地推動旨在保護公民、加強警察執法透明度的「邁克爾·布朗法」——要求所有警察隨身攜帶攝像機。如果這個呼籲變成現實,也許會減少更多布朗不必要的夭折,並避免一案引發的全國性騷亂與動蕩。馬曉霖(博聯社總裁)


推薦閱讀:

八九不離十!從50萬美元到80萬美元 美國EB
美國徹底想把這國整垮!竟明目張膽要做一事,連俄羅斯都急了
砸錢≠真理!公投在即雙方拉票進入白熱化!愛爾蘭禁止墮胎法案能否順利廢除?
俄:中國將在美國軍事要地旁開鑿新運河
美國空軍制定新的ISR飛行計劃聚焦未來五年新技術應用

TAG: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