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明王朝與瓦剌戰爭慘敗:50萬大軍潰敗 皇帝被俘

敗報飛至,英宗朱祁鎮大驚失色,又派成國公朱勇(靖難功臣朱能之後)、永順伯薛綬率明軍三萬餘,前去救援。朱勇、薛綬求戰心切,冒險進軍至鷂兒嶺(今涿鹿的西北四十里),結果陷入瓦剌的埋伏。明軍猝不及防,倉促抵擋一陣後,全軍潰散。

明軍主帥薛綬戰到弦斷矢盡,仍用空弓頑強抗擊敵軍。薛綬,蒙古人,原名壽童。瓦剌軍惱怒他頑強抵抗,將他殘酷地支解殺死。之後知道薛綬原來是蒙古人,殺死他的瓦剌軍哭道:「此吾同類,宜勇健若此。」(《明史·卷一百五十六·薛斌傳》)(註:薛斌為薛綬父,原名脫歡)朱勇、薛綬相繼戰死後,近四萬明軍騎兵幾乎全部損失。

英宗朱祁鎮聽到兩軍相繼敗亡的消息後,嚇得魂飛魄散,先前親征時要與敵軍決一死戰的勇氣全無,下令全軍急速逃跑。此時,追襲的蒙古瓦剌軍隊不過二萬,而明軍卻有幾十萬,實力對比懸殊,而佔有優勢的一方竟然要奮力逃跑,實在是歷史上少見的咄咄怪事。

傍晚時分,逃跑的明軍大隊人馬到達土木堡。土木堡西面是雞鳴驛,北面是麻峪口,均為重要驛站,明軍駐有重兵把守。而土木堡東面二十里,便是懷來城,城深牆厚,有明軍總兵官駐紮。明大軍若是繼續行軍,往東南便是居庸關。居庸關地形極為險要,明朝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對居庸關進行重點修繕,與

長城連接在一起,成為京師北面最重要的軍事要地。只要大軍過了居庸關關牆,憑藉雄關據守,便可高枕無憂,絕對安全。

由上面的分析可見,土木堡四個方向的戰略要地,英宗朱祁鎮隨便選擇一處前往,都可以延緩瓦剌軍的追擊。然而,歷史就是這樣充滿了戲劇性,在王振的強烈建議下,明軍大隊人馬選擇了駐紮在土木堡。

再來看看土木堡的位置和地形。明朝初年,明王朝為了加強和鞏固長城的防務,除了派駐重兵守衛,還從山西一帶遷移大量的民眾到長城沿線,一方面開荒墾田,另一方面修築大量的城堡。這些城堡大都建在長城以內的重要關口和谷地,成為守衛長城的軍事重鎮。為數眾多的城堡則與長城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土木堡便是明代在宣府地區建立的眾多城堡之一,是當時宣府通向居庸關的重要驛站,修設於交通咽喉之地:南封媯水流域,北鎖懷(來)赤(城)交通,西扼漠北要道,東拱京畿門戶,堪稱衝要之所。土木堡緊挨著狼山,周圍百里範圍內,群峰聳立,地勢險要。不過,作為一個城堡而言,倘若沒有即將到來的這場著名的戰役,它或許至今仍舊默默無聞。

從地圖上看,土木堡呈帆船狀,長三里,中間狹窄,裡面少井,飲用水不夠,是絕對容納不下五十萬大軍的。十分可惜的是,英宗朱祁鎮倚為重要謀臣的王振沒有任何軍事眼光。畢竟,他只是個弄權的宦官。不僅如此,王振之所以要堅決停留在土木堡,完全是因為個人的私心--他私人的一千餘輛輜重車還在後面,沒有趕上大隊人馬。輜重中有不少奇珍異寶,都是這次出征過程中沿途官員進獻的,他擔心會落入蒙古瓦剌軍隊的手中,那他的損失可就大了。事實證明,王振這為了一己之私的決定,導致他損失得更多。

此時,隨從的文武官員都強烈建議英宗朱祁鎮趕快退到懷來縣城,固城自守,不要在土木堡久留。英宗朱祁鎮沒有任何主見,一切聽從王振的安排,大臣們均被王振斥退。王振不過是一個宦官,竟然能左右皇帝的決定,他是如何能做到這點,後面專門談到宦官時再做介紹。

六十五歲的兵部尚書鄺埜心急如焚,急上奏章,請英宗車駕速入居庸關,同時發精兵殿後。結果,奏章被王振扣住,英宗根本就沒有看見。鄺埜情急之下,又親自到行殿求見英宗,力請皇帝入關。王振擋住他,喝斥道:「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明史·卷一百六十七·鄺埜傳》)鄺埜回答說:「我為社稷生靈,何得以死懼我!」王振大怒,高聲喊叫侍衛,將白髮蒼蒼的鄺埜拉扯了出去。

鄺埜堂堂兵部尚書,為大明朝廷最高軍事長官,卻被一個宦官趕了出來,自然十分憤怒,但也無可奈何。王振雖說只是一個宦官,卻是明朝建國以來權力最大的宦官,把持朝政已有多年。朝野上下,無不對王振切齒痛恨,卻因為英宗朱祁鎮對其極度寵幸,而對其沒有任何辦法。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拿王振沒有辦法。此刻,英宗的隨從大臣中,以英國公張輔地位最尊,聲望也最高。鄺埜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去找這位四朝元老,請他出面來制衡王振。

推薦閱讀:

土豆與三將軍孰美?(上)
美國再次升級B-52H 老古董再次進化
甲午戰爭之後,為什麼只過了十七年清朝就滅亡了?
抗美援朝的正面材料
美國魚雷、俄羅斯反艦導彈 中國漁民還撈到啥?

TAG:戰爭 | 皇帝 | 王朝 | 大明王朝 | 瓦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