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感悟孔孟 紀連海 馬瑞芳
06-19
我讀經典感悟孔孟 紀連海 馬瑞芳畫外音:孔子和孟子是我國的古代聖賢,他們是儒家思想的先驅。記述他們思想的《論語》、《孟子》這兩本書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兩千多年來,深深影響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孔孟的儒家思想早已滲入到了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早已成為中國人的生命底蘊,構成了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氣質。而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知識的發展日新月異。孔孟聖賢教給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在今天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嗎?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孔孟思想。馬瑞芳,一位大學教授;紀連海,一位中學教師。他們將從個自的人生經歷出發,為您分別講述了孔子、孟子這兩位古代聖賢對他們的影響。盡請關注《我讀經典》之《感悟孔孟》。1982年,諾貝爾獎的得主在巴黎聚會。討論21世紀人類需要哪種思想?經過熱烈的討論,一致認為孔子的思想。孔子是我們教師們的祖師爺。孔子的思想能夠超越時代,跨越地獄,突破文化和民族的界限,得到全世界有識之士的一致推崇。有很多的原因。台灣的學者傅佩榮先生認為:孔子強調人類可以通過教育,通過學習提升自己。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因。《論語》的開篇:「學而時習之。」朱熹解釋:「學有覺。」就是覺悟的意思。清代的學者解釋「學而時習之」是孔子的一生學譜。就好象我們彈琴需要按照琴譜來彈。孔子一生都是按照「學而時習之」的學譜。我今天談我讀孔子的幾點感悟。先談第一點,不恥下問向學生學習。《論語》的開篇「有朋自遠方來」。這個「朋」字有的學者就解釋,它指的就是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孔子正是和自己的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生在思想的撞擊當中產生了火花。那麼我們現代這些生活在校園當中的人,能不能也通過和學生的交流得到提高。我的體會是不僅可能,而且必要。你教書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和學生交流。你就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你就會加強學習。畫外音:《論語》一書傳遞了樸素的真理。因為他來源於生活。是孔子及其弟子們生活實踐體驗和理性思考的結果。所以《論語》不僅是讀的,更是要做的。《論語》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它的實踐性。高高在上,坐而論道,這不是讀《論語》的正確方法。所以馬瑞芳把從《論語》中得到的感悟應用於生活,認為教學相長,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而《論語》一書博大精深,馬瑞芳教授還能從《論語》中得到哪些感悟呢?我讀孔子的第二點感悟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向同行學習。孔子在《論語為政》篇說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你要多聽各種各樣的意見。你把你的疑惑放到一邊,你去講你有把握的。孔子這個話是教育他的學生怎樣去從政,怎樣去獲得俸祿,怎樣獲得官職。我的老師語言學家殷孟倫先生曾經跟我說過,我一輩子治學,我就是牢記孔子這八個字。我這些年在國內,在國外參加了一些學術界的活動。回過頭來,我也體味這八個字「多聞闕疑,慎言其餘」我覺得非常有感受。在學術活動當中,向海內外的同行學習。和那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行,互相鼓勵,互相切磋。和觀點不同的專家們,互相交鋒。改善自己不足的,堅持自己正確的。這是一點更為要緊的學習方式。孔子還說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你錯了,不改是更大的錯誤。你一個學者,不懂裝懂,你和四海上賣假藥的有什麼區別。學術研究出了錯,別人給你指出來。你捂著,你蓋著。你醉死也不認這壺酒的錢,這就是錯上加錯。 你就乾脆老老實實承認我錯了,我認栽。天也塌不了。而且你很可能迎來你自己學術研究的一次新陳代謝。就好象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說的:「太陽從西方落下的時候,它的早晨的東方,已經靜悄悄地等在前面。」畫外音:《論語》中傳遞的一切樸素的真理,在兩千多年來,已經滲入到中國人的血脈之中。從《論語》我們每個人都能吸取到有益的營養。為自己確立一種聰明而理智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古人曾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是讚美孔子的博大精深。而《論語》關於學習的內容有很多。其中有一條馬瑞芳教授認為在自己生活中一直堅持親身實踐,從而獲益良多。這是一條什麼樣的內容呢?馬瑞芳教授從中得到了哪些感悟呢?我讀孔子的第三點感悟就是:見賢思其焉,向大師學習。《論語》中孔子說:見賢思其焉。看見品格高尚的人,你就想怎麼努力向他學習,反躬自省,檢查自己有什麼需要改善的地方。這是更重要的學習。我們現在很強調學習。而孔子他就是非常好學的,而當年他又以博學著稱的。孔子說過「吾非生而知之者」、「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都是強調學習的。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我們人生最大的需要,當成我們人生最大的樂趣。我們活到老,學到老。那也就樂在其中了。我們今天講經典。經典是什麼呢?經典是最樸素,最簡潔,是融化在生活當中的道理,孔子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神靈,孔子就像很可親的、很可愛的,經常向我們提個醒的鄰居家的老爺子。我們可以把孔子當成老師,我們也可以把孔子當成知心的朋友。學習經典,死記硬背沒有用,生搬硬套也沒有必要。學習經典就應該從你自己的生活經歷出發。在你自己的生命活動中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去體味才能夠不斷地有一點感悟。我想說一句,每一個教師心中都有一個孔子。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最普通的人,也可以向最偉大的人學習,謝謝!畫外音:當我們隨馬瑞芳教授一同讀過《論語》之後。感悟了一代聖賢的智慧和博大之後。我們沒有忘記另一顆同樣閃爍著智慧與人性光芒的孟子和他那七篇傳世的《孟子》一書。而作為中學老師的紀連海就是因為《孟子》中的一段話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那麼這段話是什麼?紀連海老師又從《孟子》一書中感悟到了什麼呢?今天我給大家講《孟子》的一段話。《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條中的一段。因為這個條目很長我就講其中一句。那麼《孟子?告子下》有這麼一段;「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為什麼講這句話呢?因為我覺得這句話是經典中的經典。我覺得我活了40多年,歲數不是很長。我這麼大就覺得這句話無論對於我來講,還是對於孟子來說,就是寫這段話的孟子來說,還是孟子所在的儒家學派來講,還是整個儒家思想文化來講。這句話無疑都是經典中的經典。雖然,我不是什麼「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裡面的「斯人」,但我知道我的經歷,完全可以證明它後面這段話「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了的。高中畢業之前的事情不說了,就說說自己在高中畢業以後到今天這25年吧。1982年,我以高考405.2分的優異成績,我不是在謙虛。真的,我這個人不會謙虛。我覺得我還是比較優異的。在我那個高中母校,我覺得還是優異的。我以405.2分的優異成績在學校高考。我這個分數畢業。畢業以後我想我自己的大學母校總會錄取我吧。我所報名考試的這所大學,它是383分招學生。事後我了解,有380分就錄取的。但是我的這個大學母校沒有招我。當時我沒有讀過《孟子》,我也不知道什麼叫「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什麼都不知道。我知道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我沒有選擇權,人家有選擇權。所以我沒有選擇堅持,我選擇了放棄。我的放棄也好,堅持也好都是被迫的。我被迫選擇了放棄。回家,回到生我養我的那個農村的家。但是就在我選擇了放棄的時候,我的高中母校的老師他沒有選擇放棄,他選擇了堅持。先是一通地求爺爺、告奶奶地求這個學校、求那個學校。我知道求的最遠的一個學校,我知道是在新疆。石河子的一個學校。最後人家告訴我,真抱歉,我們已經錄滿了。真是求爺爺告奶奶,給人跪著磕頭都沒有能成。就在這個時候,這個老師發起了犟脾氣。軟的不成就來硬的。就開始告,告了一站又一站,最後終於達成了協議。大學母校還是決定錄取我。那麼當我去那個大學的時候,已經是人家開學以後,第七個星期天了。那麼在這七個星期里,我在做什麼呢?我在干兩件事。前四個星期,當普普通通的農民——放馬,真的是放馬,放了一個月。還好生產隊還比較照顧我,你今年先放馬。等過了寒假,過了春節讓你當會計。當會計,分還行掙的工資是一個隊的前三名。生產隊長、指導員然後就是我了。說你先放馬去吧,結果放了一個月之後,我的初中母校找到了我。你來我們這兒當英語老師吧。我說不行不行,不能當英語老師。我說高考英語都26分。我們那年的高考英語分按70 %算,我得18.2分。這就是我405.2分的點二的由來。這18.2分,我說這十幾分,我說誤人子弟。你不要跟我提,這時我校長說,你不要跟我提誤人子弟好不好。你就眼看著全昌平縣所有的中學都有英語教師,只有咱們這個中學沒有英語教師嗎?你要清楚,你在咱們公社。那陣還叫「公社」,不叫「鄉」。你在咱們公社是英語水平最高的。我沒有辦法,我就回到了我的初中母校,擔任起了英語教師。只能一邊自己學習,一邊去教人。真的,很辛苦的。那時候最麻煩的就是教那個英語里的那兩個英文。我到現在也教不好。什麼[Θ]、[δ]那個音,永遠發不好。真的為這一個音到城裡找我的高中母校的英語老師。真的得跟他練,練倆小時這個音都練不好。也笨,確實笨。就在這個時候,我想,你說我這七個星期算不算是。您說算不算是「苦其心志」?我覺得我是用我很多年實踐了這句話。畫外音:這樣一段「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或許也曾經在困頓和艱難的日子裡激勵過平凡的你、我、他。但是我們還有些疑惑。為什麼最為一代聖哲的孟子會寫出這樣體會深刻的語句?難道他有過什麼苦難的經歷嗎?說到孟子的經歷,說到這句話,他的說話人的經歷,說到他所在學派的經歷。我覺得他是在證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句話。是非常正確的。我們大家都知道,所謂儒家思想是孔夫子創立的。孔夫子一生對中華民族有三大貢獻。這其中第一個貢獻也就是創立儒家思想。孔夫子第二個方面的貢獻就是整理古代的典籍。他整理的古代典籍無非就是《詩》、《書》、《禮》、《易》、《春秋》。那麼第三點就是開展儒學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里的局面。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辦私學的人。孔門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我在這兒還有一個比喻,孔夫子一生,教了三千個門徒,出了優秀的學生七十二個,百分比是2.4 %。這就是一個基本的要求,社會對老師的基本要求就應該是如果我教出了2.4 %的人成為國家棟樑。我覺得老師就算合格了。但是孔夫子周遊列國,卻沒有人周遊14個國家,沒有人接受他的觀點。轉眼到了春秋戰國,到了戰國時期,那麼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一分為八。什麼子夏之學,子張之學,子思之學等等。那麼在這中間,日後對中國有重大影響的兩個人。一是荀子。荀子最重要的一句話:知天命而用之。這個「知天命而用之」後來被我們闡發為什麼呢?人定勝天。這是錯的。這個「知天命而用之」是人應該認識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然後為我所用。不是勝過自然,沒這個意思。第二個人就是孟子。孟子便是我們今天講這句話的主角。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據說呢,他是魯國孟孫氏的後代。雖然說是孟孫氏的後代。但是父親早死,母親在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這裡就不講了。家裡頭鄰居不好,天天搬家,搬了好幾次,然後怎麼樣教育。終成一代偉人。那就孟子個人來說,孟子自己說,他曾經受業於子思。子思這個人是孔子的孫子,孔鯉的兒子。孔鯉這個人呢比他爸爸死得早。換句話說,這個子思生下來的時候,孔子還沒死呢。應該是,有人考證的公元前483年出生的。那這個孟子是什麼時候出生的呢?公元前372年。兩人相差一百一十多年。所以孟子自己說,他受業於子思,這個受業於子思就跟我經常說我跟誰學單口相聲啊?劉寶瑞。我沒有見過劉寶瑞。我生下來,劉寶瑞先生早沒了。但是我是看著劉寶瑞的書學的。所以這個孟子所謂的他是子思的弟子。實際上是子思的私淑弟子。自己學成以後,成為一代大家。也是周遊列國,去過好多國家。去過魏國,當時的魏國的首都叫大梁。所以也有人管就梁國。去過魏國,去過什麼齊國、宋國。當然還去過一些小國。什麼魯國,還有他旁邊的一個叫滕國的等等,去了很多國家。讓他們接受自己的主張。晚年的時候呢,他和他的門徒萬章等人一起回到家鄉,整理他這一生所說過的話。最後和他的弟子一道整理了《孟子》七篇。我們所講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就出自《孟子?告子下》這一篇。那麼孟子呢?日後由於他和他寫的這本書的存在,使得他在儒家的地位很重要。被日後人稱為「亞聖」。成為繼孔夫子那個時代之後最偉大的一個思想家。其實我們所說的孟子思想無論是孟子個人來講還是孟子的思想來講。他孟子能成為「亞聖」,孟子他所寫的這本書能成為儒家的經典,「四書」中的一本。真的是經歷了一番曲折,他是在用他自己來實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句話。只不過這個實踐是他死後一千多年的時間而已。畫外音:《孟子》這一本書,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從來就是儒家的經典,從來就是「四書」之一。這其中怎麼還會有許多的曲折?一部書又怎麼可能印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樣一句話呢?這樣說,紀連海老師有什麼證據嗎?那我說肯定得有證據。我們首先看秦漢時期,儒家思想經歷了一個大悲大喜,否極泰來這麼一個變化。先是秦始皇焚書抗儒。其實呢?秦始皇「焚書抗儒」這個詞是儒家人覺得後代儒家覺得自己少了不少人。其實秦始皇坑的是方士居多。儒生只佔很少的一部分。但是畢竟儒家那些人有所損失。所以就非得說秦始皇焚書抗儒。焚書是對的,坑方士,儒生死的有不是很多。但是不管怎麼說,它遭到的打擊是真的。那麼到了漢朝,儒家學派就誕生了一個很重要的人物。董仲舒。董仲舒也在寫書,也在遊學,也在勸別人接受孔夫子的觀點。但是還沒有人接受。這個時候董仲舒就動了一個心眼。他在觀察社會,為什麼他們不接受我這種我認為是正確的思想?為什麼他們接受的是別人?觀察社會,觀察別人,最後他感覺到,我必須得給這些儒生怎麼樣。做一個大手術,徹底的手術,把它改造。我要吸取別的學家派的優點,為我所用。所以很快他就創立了「天人感應」學說。皇帝是上天的兒子,老天爺的兒子。他們誰都不能推翻他。你們必須得尊重他,必須得服從命令。他要犯了錯誤,老天爺會通過什麼什麼手段,來制裁他。你就不用管了。這是老天爺的事,不是你的事兒。你就好好地聽他吧。利用這樣,所以他怎麼樣。他就把法家,道家,陰陽家,名家等等很多很多學派的思想。都融合進自己的儒家思想當中。所以等他到這個時候,再跟漢武帝說的時候,漢武帝很明顯能夠很容易接受。他給漢武帝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然漢武帝沒有接受他這種觀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不存在的。那麼漢武帝雖然沒有接受他「罷黜百家」,用暴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觀點。但是漢武帝還是做了一件事,什麼呢?考「五經」 《詩》、《書》、《禮》、《易》、《春秋》。就是換句話說考試要考這五門科立於學官。將這「五經」立於學官。凡是學這個我們就可以當官。你學別的你學吧,沒關係,我不罷黜你,我不讓你當官。選擇官員的時候,我們就從學這五本書當中的人去選擇。通過這種手段,事實上達到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但是真的沒有這麼做而已。所以我講到這兒,就會說到什麼呢?這個儒家呢,我們說到了董仲舒這個時代應該說是非常了不起。董仲舒我們可以說,如果我們說孔子創立了儒家思想,讓我們就要說董仲舒成功地改造了儒家思想。他是繼孔夫子之後儒家最偉大的一個領軍人物。您說這個時代是不是,這儒學本身也有一個「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一個過程。換句話說,在這個時期,儒家思想它選擇了什麼呢?儒家思想它選擇了在困境中堅持,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改造。畫外音: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董仲舒在困厄中改造了儒家學說,讓他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但是我們在其中依然看不到孟子和他這一部經典之書的任何影子。而此時孟子生活和寫作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數百年。難道孟子的「亞聖」稱號徒有其名嗎?這其中究竟是什麼原因?廣告之後,繼續講述。畫外音:剛才說道,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董仲舒在困厄中改造了儒家學說,讓他成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音。但是我們在其中依然看不到孟子和他這一部經典之書的任何影子。而此時孟子生活和寫作的年代已經過去了數百年。難道孟子的「亞聖」稱號徒有其名嗎?這其中究竟是什麼原因?隨後,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道教,由於佛教對儒家思想的衝擊。那麼這個時期的儒家思想的一些領軍人物很快走上了玄學之路。面對這種情況,到了唐朝,韓愈等人極為推崇《大學》和《中庸》兩篇文章。那麼《大學》呢?我們說《大學》和《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兩篇。相傳《大學》為孔子的弟子曾參所著。那麼相傳《中庸》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著。另外,這個唐朝的時候呢,《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春經》這「五經」變成了「九經」。把這五本拆成了九本。《禮經》《春經》都拆成了三本。這樣就是「九經」。立於官學,開科考試考這九本書的,不是五本書了。等到了唐文宗開成年間又在國子監刻石。在這「九經」的基礎之上,又加上了《論語》、《爾雅》、《孝經》。到現在您看都沒有講到《孟子》。都沒有講到孟子和他的弟子所寫的書《孟子》。他們這陣還在「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呢。還沒有他們什麼事呢?那麼等到南宋的時候,著名的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本書,四篇文章彙集到一起刻成一本書。著成一本書,叫做《四書章句集注》。那麼在朱熹看來,儒家的思想你應該怎麼學呢?應該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我們通常就說《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嚴格說來應該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至此《孟子》這本書才被提高到他現在這個高度。孟子這個人才稱為「亞聖」。到了南宋的時候,《孟子》這本書才刻於石經,立於官學。至此儒家思想才真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指導思想。你看我們通過前面的講述。儒將思想從孔夫子的創立到南宋真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指導思想,前後經歷了一千六七百年。比我的個人經歷跟儒家思想這一千六七百年相比又算得了什麼呢?所以我覺得真正實踐這種思想的,真正實踐孟子這句話的便是儒家思想文化本身。日後,儒家思想又經歷了一番曲折,到今天它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他還在繼續地實踐著它這句話。最後呢,說兩句就是我在讀《孟子》的時候一些談不上什麼經驗之談。我就覺得只能是教訓,跟台下的朋友們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分享。我覺得讀經典也好,學最基本的知識也好,不要輕言放棄。那麼第二呢,不要好高騖遠。不要覺得,這世界離開我都不行。離了誰都轉。真的我覺得大家應該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認識,也對別人有個正確的認識。當需要你做一個鋪路石的時候,你就好好做一個鋪路石,才能夠走向成功。最後還是讓我們以《孟子》中的這段話作為結尾。「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人生感悟』圖文十字 一生受用
※偶相遇,長相識,貴相知(人生感悟)
※勵志文章:人生是本精彩的書 -人生感悟- 勵志一生
※只要有心智,有感悟,啟迪和幫助無處不在
※【經典語錄】人生感悟綜合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