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做最成功的父母

《做最成功的父母》------------書評:教育的秘訣是賞識------------  美國著名發明家愛迪生上小學不到三個月,就被公認為「糊塗蟲」、「低能兒」、「智商有障礙」。不得已,母親只得把他接回家中自己教育。但是,母親並不認為愛迪生是個低能兒。在母親的教育下,愛迪生不僅愛上了讀書,而且喜歡做各種實驗。後來,在一次實驗中,愛迪生不幸成為了聾子。但是,他一直記得母親的教誨:「牛頓和瓦特在學校都算不上是優秀的學生,可是他們並不灰心,仍然繼續不斷地努力,終於發明了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只要你好好用功,媽媽相信,你也可以發明東西。」 成功後的愛迪生說:「我記得我一點都不能與學校相處,我在班裡成績最差。當老師叫我笨蛋時,母親來到學校為我極力辯護,就從那時,我決定要給她爭臉面,不辜負她對我的盼望。她實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  許多年前, 10歲的恩瑞哥?卡素羅想當一個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師卻說:「你不能唱歌,五音不全,你的歌簡直就像是風在吹百葉窗一樣。」  回到家裡後,他傷心地向母親哭訴。母親用手摟著他,輕輕地說:「孩子,其實你很有音樂才能。聽一聽吧,你今天的歌聲比昨天的樂感好多了,媽媽相信你會成為一個出色的歌唱家的!」後來,恩瑞哥?卡素羅成了那個時代著名的歌劇演唱家。當他回憶自己的成功之路時這樣說:「是母親那句肯定的話,讓我有了今天的成績。」  美國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小時候是個淘氣的人,他的父親在向繼母介紹他時說:「這就是拿破崙,是希爾兄弟中最壞的一個。」但是,拿破崙的繼母卻溫柔地說:「這是最壞的孩子嗎?完全不是。他恰好是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個。而我們所要做的一切,無非是把他所具有的伶俐品質發揮出來。」  後來,拿破崙?希爾在他的著作《人人都能成功》一書中寫道:「我的繼母造就了我。因為她深厚的愛和不可動搖的信心激勵著我努力成為她相信的,我能成為那種孩子。」  1975年母親節,在哈佛大學讀二年級的比爾?蓋茨給母親寄了一張問候卡,他在卡上寫道:「我愛您!媽媽,您從來不說我比別的孩子差,您總在我乾的事情里尋找值得讚揚的地方,我懷念和您在一起的所有時光。」  許多偉人的成功都離不開他人的賞識,正是這種賞識不斷激勵著他們,讓他們堅定地走向了成功。美國心理學家威廉?傑姆斯曾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讚賞,這是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動物的地方。」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往往需要不斷地嘗試,不斷地體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尤其需要父母的賞識。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賞識是教育的真諦,能夠帶給孩子無限的信心和動力,讓孩子不斷地前進。  一、賞識教育的前提是愛  朱永新先生在他的《新教育之夢》中曾說過: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賞識教育應該基於對生命本質的愛和尊重,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指出:「應當像尊敬上帝一樣地尊敬孩子。」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愛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要動不動就斥責孩子、打罵孩子。  二、以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  我國教育家王守仁說:「童子之情如草本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能夠以賞識的心態來激勵孩子,孩子就能夠順著天性不斷成長,如果總是看孩子不順眼,孩子就會漸漸地枯萎。聰明的父母是鼓勵孩子多嘗試、多探索,享受成功的樂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三、賞識教育要寬容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許多事物都是新鮮的,對於孩子來說,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錯誤。孩子有犯錯誤的權利,不犯錯誤的孩子是沒有的。賞識教育就是承認孩子的個體差異、允許孩子失敗的教育!因此,賞識孩子就要以寬容的心態對待孩子的每一個錯誤和失敗,讓孩子在不斷的探索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成長的道路中獲得人生的寶貴經驗。  四、賞識教育要避免誤區  在賞識教育盛行的時代,許多父母往往誤以為賞識就是表揚。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要別人具有怎樣的優點,你就要怎樣地去讚美他。實事求是而不是誇張的讚美,真誠的而不是虛偽的讚美,會使對方的行為更增加一種規範。」可見,賞識首先應該是一種心態,一種欣賞孩子的心態。而讚揚只是賞識的一種手段而已,只有把賞識的心態融入讚揚之中,孩子才會真正感受到賞識的光芒。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做最成功的父母——賞識孩子的55個細節》一書,正是從賞識孩子的基本理念出發,以常見的55種親子教育的場景為依託,概括總結出在這種場景下,父母該如何最有效地賞識孩子的技巧、方法與細節。在書中,作者把賞識教育融合到實際的教育場景中,為父母們提供了良好的情景教育指導。------------書評:你是賞識型父母嗎?------------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表演大師快要登台演出了,這時,他的一位弟子告訴他鞋帶鬆了。大師趕緊低頭一看,說:「哦,謝謝你的提醒。」然後,他當著弟子的面蹲下身子,仔細地把鞋帶系好。  弟子高興地笑了。  等弟子走遠了,大師又蹲下來,把鞋帶鬆開。這一幕正好被旁邊的一個紳士看到了。他不解地問大師:「大師,您為什麼又將鞋帶鬆開了?」  大師回答:「因為我在戲裡扮演的是一位長途跋涉的旅行者,鞋帶鬆開正好表現他的勞累和憔悴。」  紳士更加不解了:「那你為什麼不告訴你的弟子呢?」  大師回答:「他能夠細心地發現我的鞋帶鬆了,並能夠熱心地告訴我,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我一定要保護好他的這種積極心。為什麼要將鞋帶鬆開,他看完戲後就會明白,但是,保護他的積極性可不是一直有機會的。」  這位大師的可貴之處就是懂得賞識弟子,保護弟子不斷學習的積極性。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孩子身上儘是缺點和不足?你是不是覺得孩子總是不讓自己省心,從而哀嘆自己是個不成功的父母?實際上,那是因為你不懂得賞識自己的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傑姆斯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的讚賞,這是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動物的地方。」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於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賞識孩子。」善於賞識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父母認為,賞識孩子很容易,不就是表揚嗎?表揚誰不會呀?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賞識是一種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理念,是一種表達積極人生態度的激勵藝術。  也許你非常熟悉這樣的場景:  孩子在期末考試中得了80分,而在上一次的考試中,孩子的成績是78分,這只是班級里中等的水平。你會怎麼做?  埋怨型父母  父母責怪道:「唉,我怎麼生了你這樣的孩子,總是提高不了成績。我給你買了那麼多的參考書,你怎麼就原地徘徊呀?以後你只有掃馬路去了!」  中國的很多父母都屬於埋怨型父母。在濟南一次調查中,有42%的孩子「常常受到父母打罵」;有47%的孩子經常受到過父母「嚴厲批評」;另有19%的孩子經常受到父母的貶低,父母「常說自己不如別人」。  埋怨型父母總是懷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他們總是習慣於著眼孩子的缺點和短處,抱怨和指責孩子的不足,進而否定孩子的所有努力,讓孩子產生「我是笨孩子!」「我的壞孩子!」的意念,從而在這種負面的意念中不斷沉淪,進而自暴自棄,讓父母越來越失望。正如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所說:「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寬容和賞識,而嚴苛的責備會使天才的成長夭折。」  表揚型父母  父母一聽有進步就驚叫起來:「啊,這次多考了兩分呀,要好好獎勵一下,你真是太棒了!我們出去吃肯德基吧!」  許多父母片面地把賞識理解為表揚、讚賞,因此,不管孩子做了什麼事情,總是一味地誇獎,有些甚至用物質獎勵來刺激孩子。這實際上走入了賞識教育的誤區。  儘管表揚是一種正面的激勵,但是,表揚的關鍵是要起到激勵作用,重在精神讚賞。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提到,物質需要僅僅是人的低級需要,人的高級需要是精神需要。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級的需要。可見,表揚孩子一定要實事求是,千萬不要盲目表揚,更不要誇大孩子的優點。  賞識型父母  父母故意驚訝地說:「是嗎?」,然後,接過試卷,認真地查看一下,微笑地說:「看來,你是下了功夫的,瞧,這不是提高2分了嗎?可不要小看這2分,如果你堅持不懈,每次都能提高2分,那可不得了呀!」父母讓孩子一起看試卷:「不過,你看這道題目是因為你的粗心造成的,儘管只有一分,但是,也是挺可惜的,下次一定要注意哦!」  善於賞識孩子的父母總是著眼於孩子的優點和每一個進步,他們能夠客觀評價孩子的微小的努力和點滴的進步,並能夠不斷地鼓勵孩子充滿信心,繼續努力,同時,對於孩子出現的失誤,賞識型父母能夠以寬容、理解的心情對待,並提醒孩子減少失誤,取得更好的成績。  在最近看到的《做最成功的父母——賞識孩子的55個細節》一書中,作者在賞識教育的理念指導下,認為賞識孩子應該體現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更應該體現在親子教育的每一個場景和細節中。只有將賞識孩子的正確理念與賞識孩子的場景和賞識孩子的正確方法相結合,你才能收到賞識孩子的最佳效果,達到賞識孩子的最終目的。作者精心設計了55個教育場景,指導父母捕捉賞識孩子的每一個時機,用恰當的語言和方式表現你對孩子的賞識,這無疑成為每一位「望子成龍」的家長的必修課。------------第一章 賞識與讚揚------------  許多父母把賞識與讚揚等同起來,以為賞識孩子就是告訴孩子:「你真棒!」事實上,賞識教育遠遠不是說一句「你真棒」這麼簡單。賞識首先應該是一種心態,一種欣賞孩子的心態。而讚揚只是賞識的一種手段而已,只有把賞識的心態融入讚揚之中,孩子才會真正感受到賞識的力量。------------細節1 賞識孩子應該發自內心------------  張瑩10歲的女兒小梅,長得並不漂亮,小臉黑瘦,頭髮黃黃,個子也不高。而且,小梅的學習成績也很一般,總在班上二十名左右徘徊,在任何一門功課上都沒有表現出過人的天賦。  在張瑩的眼裡,女兒太平凡了,平凡得讓她沒有誇獎女兒的機會。張瑩對這個女兒幾乎失去了信心。每當小梅不小心做錯了什麼,張瑩總會生氣地對她說:「我真懷疑你是不是我的女兒,怎麼這麼笨啊,長大了肯定沒出息!」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裡,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源自於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但是,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由於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杜魯門當選美國總統後,有一天,一位客人來拜訪他的母親。  客人笑著對杜魯門的母親說:「有哈里這樣的兒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  杜魯門的母親微笑地回答:「是這樣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他同樣讓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現在正在地里挖地豆呢!」  杜魯門的弟弟是一位農夫,但是,母親並沒有認為這位做農夫的兒子是無能的。對她來說,每個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無論兒子是總統還是農夫。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杜魯門的弟弟是這樣評價哥哥和自己的:「我為哥哥感到驕傲,他將是美國最優秀的總統之一。但我同時也為自己感到驕傲,我是一名農夫,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了自己,照顧了父母。」  這是何等的自信!而這種自信正來自於母親的賞識。  實際上,每一個孩子總是有優點的,只要父母真正從內心去賞識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值得父母自豪的。  知心姐姐盧勤說:「小時候媽媽給我的鼓勵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我覺得媽媽給我的愛,就表現在對我的鼓勵上。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媽媽並不是在刻意讚揚,而是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我5歲的時候,有一次一個人在家收拾屋子,媽媽一回來,就說:『哇,是誰這麼勤勞把屋子收拾得這麼乾淨!』於是我就從門後邊站出來。媽媽說:『真想不到是你,你可真能幹!』就這一句話,我便愛上了收拾屋子的活兒,總想給媽媽一個驚喜。」  如果父母沒有發自內心,那麼,所有的讚揚都是虛偽的,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假惺惺的,讚揚的目的就不可能達到。  知心姐姐盧勤還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我的一個同事經常打孩子,後來聽了我的話,覺得的確應該常誇誇自己的孩子。回家兒子正吃飯呢,她就跟兒子說:「兒子你太好了!你真棒!」兒子說:「媽,你生病了吧?我看你今天病得不輕,都說胡話了。」  同事下午就來找我了,說兒子不相信她的讚揚。  我說你假惺惺的誰信哪。讚美的話要發自內心地說才行。  由此可見,賞識孩子應該發自內心,從孩子本身出發,不要把孩子與別的孩子做盲目的比較,尤其不要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而應該看到自己孩子的長處,看到自己孩子的進步,讓孩子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不管孩子是否優秀,做父母的都應該以平常心對待孩子。只有把孩子當作一個平凡的人,當你在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時,你才可能發自內心地去賞識他。  當你要賞識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地注視著孩子,溫和地對孩子說:「孩子,你是我的驕傲!」------------細節2 賞識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聰明------------  有一位到北歐某國做訪問學者的人曾經歷過這樣一件事:  周末,她到當地的一位教授家中做客。  一進門,她就看到了教授5歲的小女兒。小女孩滿頭金髮,漂亮的藍眼睛讓人覺得特別清新。她不禁在心裡稱讚小女孩長得漂亮。  當她把從中國帶去的禮物送給小女孩的時候,小女孩微笑著向她道謝。這時,她禁不住誇獎道:「你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  這種誇獎是中國父母最喜歡的,但是,那位北歐教授卻並不領情。在小女孩離開後,教授的臉色一下子就陰沉下來,並對中國訪問學者說:「你傷害了我的女兒,你要向她道歉。」  訪問學者非常驚奇,說:「我只是誇獎了你女兒,並沒有傷害她呀?」但是,教授堅決地搖了搖頭,說:「你是因為她的漂亮而誇獎她。但漂亮這件事,不是她的功勞,這取決於我和她父親的遺傳基因,與她個人基本上沒有關係。但孩子還很小,不會分辨,你的誇獎就會讓她認為這是她的本領。而且她一旦認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驕傲的資本,就會看不起長相平平甚至醜陋的孩子,這就給她造成了誤區。」  「其實,你可以誇獎她的微笑和有禮貌,這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所以,」教授聳聳肩說,「請你為你剛才的誇獎道歉。」  中國的訪問學者只好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兒道了歉,同時讚揚了她的微笑和禮貌。  這件事讓這位訪問學者明白了一個道理:賞識孩子的時候,只能賞識孩子的努力,而不應該賞識孩子的聰明與漂亮。因為聰明與漂亮是先天的優勢,而不是值得炫耀的資本和技能,但努力則不然,它是孩子後天的應該予以肯定。  在人生的旅程中,聰明的人,常常在最後變笨了;而笨的人,卻常常在最後變聰明了。  遇到寒冷酷熱,聰明的人逃開了;笨的人親身嘗試,卻意外地在寒冷酷熱中成長。笨的人逐漸認識到:「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卻永遠需要努力。」  孩子的容貌也是如此,長得如何不能決定孩子以後生活得怎樣。大多數情況下,努力才是決定孩子今後生存狀態的重要因素。  聰明是一種個人資源,從大人到孩子,人們都會為自己擁有這一資源而自信和自豪。所以,孩子都願意別人誇他聰明,甚至有很多孩子為了得到聰明的「頭銜」,常常在同伴面前常常裝作不怎麼努力的樣子,但回到家裡卻拚命地學,從而保證好的成績。這樣一來,很多孩子都形成一種錯覺,以為聰明就是一學就會,樣樣都會,不需要努力就能取得成績,所以爭相效尤,導致很多孩子都不努力學習。  那些經常被稱讚為聰明的孩子,往往把分數看成自己的聰明所得,把分數高低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一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且不願意也不敢接受新的挑戰;而那些被誇獎為努力的孩子,則更願意做出新的大膽嘗試,會盡自己最大努力把它們做好。  所以,家長若想激勵孩子在學習上取得更好的成績,最好的辦法不是讚揚他們聰明,而是鼓勵他們刻苦學習。  家家小的時候學東西比別的孩子慢半拍,為此,他的父母非常苦惱。家家上小學了,就當父母都認為家家不會有什麼好成績的時候,家家卻帶回了一張100分的試卷。這是一張數學測驗的試卷,上面被老師畫滿了紅色的勾勾。  「這是你的卷子嗎?」爸爸吃驚地問家家。  「當然是我的,上面有我的名字啊!」家家自豪地對爸爸說。  「家家真不錯,告訴媽媽你是怎麼考出這麼好的成績的?」媽媽問道。  「老師講課的時候我經常聽不太懂,所以下課之後同學們都出去玩,我就把不懂的地方拿去問老師,老師再給我講一遍,我就全懂了!做作業的時候如果有不會做的題,我就把老師講的課再複習一遍,不會做的題也就會做了。所以考試的那些題目我都會做,就考了100分。」家家高興地對媽媽說。  聽了家家的話,媽媽的眼圈一下子紅了—雖然自己的孩子算不上聰明,卻如此好學和努力。  「家家真努力,是我們的好孩子!」媽媽含著淚說。  有一個當老師的朋友曾經告訴我,在一個學校或者班級,通常有兩種學生是最受老師喜愛的:一種是非常聰明又非常努力,從來都不因為自己的聰明而驕傲自滿的;另一種是不算聰明卻非常努力,從來都不為自己的不聰明而自卑的。由此可見,努力的孩子到哪裡都是受歡迎的。  作為父母,應該賞識孩子的勤奮和努力,對他們的努力給予最熱情的支持和鼓勵。不要因為自己孩子的不聰明而氣餒,而應該為孩子的不努力而擔心。始終記住一句話:「所謂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聰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很多情況下,父母應該故意淡忘孩子的聰明,而重視孩子的努力,並把這種理念傳遞給孩子,讓他們感覺到只有努力才能獲得父母的認可和誇獎,進而逐步明白一個道理:聰明往往只能決定一時的成敗,而努力則決定了一世的命運。  當孩子在學習或其他方面取得優異成績時,不要把這個成績歸功於孩子的先天優勢,而是把觀注點集中在孩子的後天努力上。應該告訴他:「成績真不錯,這都是你努力學習的結果!」  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好了一件事情的時候,父母應該這樣賞識和讚揚他:「真是個努力的好孩子!」------------細節3 及時讚揚孩子的成就------------  「媽媽,今天跑步我得了第一名。」樂樂高興地對媽媽說。  「和誰跑步啊?為什麼跑步啊?」媽媽淡淡地問了一句。  「今天上體育課,老師讓我們比賽跑步。我是跑得最快的,老師誇我很有運動天賦呢。」樂樂的臉上帶著得意的笑容。  「哦,知道了。今天有作業嗎?快去做作業吧!」媽媽好像沒有聽到樂樂說的話。  聽到媽媽這麼說,樂樂非常失望,悶悶不樂地躲進了自己的房間。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跑了第一名,媽媽卻一點都不高興,更沒有誇獎他。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們常常在孩子不需要關心的時候,給了孩子過分的呵護,而當孩子需要父母讚揚和鼓勵的時候,卻因為怕孩子驕傲而故作冷淡。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孩子更是如此,尤其是來自父母的肯定。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或者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這是多麼值得父母賞識的事情!這時候,父母應該為孩子感到高興,應該及時給予熱情的賞識和讚揚。  事實證明,及時賞識和讚揚孩子,比事後再給予讚揚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  某小學的校長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期末考試之後,他分別在不同時間內對兩個班級考試成績差不多的兩組孩子做出評價。  對第一組孩子,校長在考試成績出來的當天就表揚了他們:「成績真不錯,你們都是聰明的孩子,繼續努力吧。」  對第二組孩子,校長一直等到下一個學期開始之後,才對他們說:「你們上學期考試成績不錯!」  一個學期以後,第一組孩子因為受到了校長及時的讚揚和鼓勵,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一致認為是校長的讚揚讓自己對學習充滿了信心,學習勁頭也更足了。而第二組孩子的學習成績卻沒有明顯進步。雖然校長讚揚了他們,但時間已經相隔太久,所以他們根本沒有察覺到這種表揚,所以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這個實驗證明,孩子是需要賞識和讚揚的,並且家長要正確把握讚揚的時機。一般來說,在孩子取得成就以後,及時給予賞識和讚揚的效果最好,這時候,最能激發出孩子的潛能,孩子最容易從父母的讚揚和鼓勵中獲得繼續努力的動力。如果不是及時讚揚,而是在一段時間以後再讚揚,效果則會相差很多。那時候,孩子已經因為沒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揚而失望,即使後來再補也無濟於事了。  儘管案例中的媽媽沒有意識到應該及時讚揚孩子取得的成績,但是,孩子的爸爸意識到了。  正當樂樂不理解媽媽的行為時,爸爸回來了。爸爸發現樂樂很不高興,就問他:「怎麼了孩子,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嗎?」  「爸爸,我今天跑步得了第一名,老師都誇獎我了,可是媽媽卻一點都不高興。」樂樂很委屈地對爸爸說。  「是嗎?第一名啊,真厲害!和爸爸說說,都是和誰跑的?」爸爸很高興地問。  「體育老師讓我們分兩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男生里我跑得最快,他們都不如我,被我落下好大一截呢!」  「真是好樣的,等會兒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多吃點,這樣才能讓身體更強壯,以後還要跑第一名,好嗎?」  「嗯,我以後還要跑第一名。」樂樂高興地跑到飯桌旁邊,等待吃飯了。  作為父母,適時對孩子的成績給予積極評價,告訴孩子你因他的成績而自豪,這將是對孩子極大的鼓舞,促使孩子乘勢而上,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因此,當孩子達到了某個既定目標,父母一定要把握機會,及時由衷地讚揚孩子;同時表現出你的喜悅心情,讓孩子感受到是他的良好行為表現使父母感到高興。這是簡單而又能產生顯著效果的一招,只要堅持去做,必有喜人的收穫。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父母一句讚揚的話,他們也需要得到父母的重視和關心。如果父母沒有對孩子的成績表示出及時的關注,會讓孩子感到失望,而這種失望很可能會讓他們失去繼續努力的動力。  當看到孩子打掃房間時,應該及時稱讚他:「你真能幹,家裡乾淨多了。」當看到孩子畫了一幅畫,應該及時稱讚他:「畫得真棒,很有想像力。」相信這些及時地讚揚會讓孩子更加快樂和自信。  不要給孩子設立周期太長的目標,讓孩子長期等待父母的賞識和讚揚。孩子的意志力和耐力都是有限的,他們很可能會因為等待時間過長而放棄努力。因此,應該多給孩子設立一些短期的表揚目標,一旦孩子達到目標或取得進步,就及時讚揚他。  及時讚賞孩子的成績,表現出家長對孩子的真心賞識和熱切期望,這能傳遞給孩子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可以讓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而且會促進孩子智能發展和身心健康,大大增強孩子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從而激勵孩子奮發向上,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賞識孩子,不僅僅表現在毫不吝惜地把自己的讚揚送給孩子,更要在第一時間把這種讚揚和肯定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發自內心的賞識和期望,從而滿懷自信地面對學習和生活。  當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取得哪怕一點微小的成績時,都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等事後再讚揚孩子,而應該及時讚揚孩子所取得的進步。你可以說:「這次幹得真不錯,我真為你高興,下次繼續努力!」  當孩子主動向父母展示自己取得的成績時,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關注,停下手中的工作,真誠地給孩子一些讚美和鼓勵:「讓我來看看,嗯,確實有進步!」------------細節4 善於發現孩子的努力------------  丹丹5歲了,正在學鋼琴。讓媽媽苦惱的是,每次練琴,丹丹都會和她發生衝突。媽媽認為,在剛開始練琴的時候,孩子的姿勢和手型特別重要,一定要從小就培養好。但是丹丹每次都會出錯,不太注意姿勢和手型。  一次,丹丹正在練琴,媽媽在旁邊監督,發現她手型不對,就用一根小棍挑起她的手腕,大聲訓斥:「跟你說過多少次了,手型不對,你怎麼總是出錯啊?」  丹丹馬上改了過來,但是不一會兒,手型又不對了,媽媽又大聲訓斥她。這樣很多次,丹丹也有點著急了,對媽媽說:「我練不好,我不練了!」說完就跑了出去。  其實剛開始練琴時,丹丹很有積極性,每天都主動要求練琴,並且很努力。但在媽媽一聲高過一聲的訓斥中,彈琴變成了丹丹最討厭的事情。現在,她對鋼琴完全失去了興趣。  在很多父母的觀念里,孩子出現錯誤是不能被允許的。他們經常會在孩子學習一項新事物時,密切注視孩子的一舉一動,一旦發現有錯,立即十分著急地加以糾正,甚至訓斥、打罵孩子,非要讓孩子做到分毫不差才行。孩子正值學習階段,錯誤在所難免。如果我們只是採取批評、挑剔的態度來矯正他們的錯誤,無形間將強化孩子的錯誤行為,甚至讓他們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  一次,蘭蘭高興地告訴媽媽,她的數學測驗考了90分。媽媽看了她的試卷,然後非常生氣地說:「你看這道題,怎麼能做錯了呢,白白丟了5分;再看看這道,你太粗心了,又白白丟了5分。你真夠笨的啊!」  媽媽的話像一盆冷水澆在了蘭蘭頭上,本來喜悅的心情蕩然無存,蘭蘭沒有說什麼,默默地走回了自己的房間。  在後來的一次測驗中,蘭蘭只考了80分,迎接她的自然又是媽媽的一頓訓斥。從此蘭蘭對數學徹底失去了興趣,學習成績每況愈下。  像蘭蘭媽媽這樣的家長並不在少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讓他們對孩子抱有極高的期望,一旦孩子有失誤和缺陷,就暴跳如雷、大加訓斥,而恰恰忽略了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我們如果只把目光聚焦在孩子存在的不足上,設定過高的要求和標準,那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打擊和傷害。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寬容和鼓勵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和自我價值,並在寬容和鼓勵的過程中賞識孩子,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使孩子對新事物、對學習保持高度的興趣。  平平和茜茜上同一所幼兒園,兩個孩子都非常聰明可愛。一次,幼兒園老師給她們布置了10道簡單的算術題,讓她們回家做,並讓父母檢查。  晚上,平平把做完的作業給媽媽看,媽媽看完了,對平平說:「平平真聰明,10道題做對了9道,還有一道題也只是和正確答案差了一點點。6+7等於13,你的答案是12,只差一個,以後繼續努力哦!」平平聽完媽媽的話,心裡美滋滋的,同時認認真真地把做錯的題改了過來。  茜茜也把做完的作業給爸爸看。爸爸看了一遍,非常生氣地對她說:「6+7怎麼會等於14?你怎麼算的,這麼簡單的題都算錯了,以後怎麼辦?」茜茜低著頭聽完爸爸的訓斥,一晚上都沒有再說一句話。  後來,她們都上了小學。平平的成績一直在全班排前三名,而茜茜卻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雖然平平和茜茜的天資和努力程度都差不多,但是她們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卻完全不同。寬容和苛刻,造就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孩子。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總是會遇到很多困難,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尤其是在學習成績上,往往只看重學習的結果,而不看重學習的過程。結果固然重要,但如果我們把結果過度地放大,這對那些一直在努力只是尚未取得好成績的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  賞識教育要求家長在孩子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善於發現孩子的努力和進步。通過對孩子努力的賞識,進一步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再正確地加以引導,讓孩子逐步改進。  在賞識孩子的過程中激勵孩子,讓孩子獲得繼續前進的勇氣和動力,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有時候,也許孩子所取得的結果是錯誤的,但是其間所付出的努力和收穫卻是寶貴的。例如一道比較難的數學題,孩子通過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計算方法。當他運算的時候,卻因為馬虎,算錯了一個數字,最後導致整個題目的結果錯了。這時,我們首先該怎麼做?是訓斥孩子算錯了,還是表揚孩子找到了解題的方法。許多家長可能會首先想到前者,他們只看到孩子的結果做錯了,而沒有看到做事過程中孩子的努力與收穫。所以,建議父母們,每當你覺得孩子錯了,想罵他、打他的時候,一定要從另一面去「發現「孩子。  在做事和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只要努力了就應該鼓勵,尤其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更需要適當的寬容和鼓勵,給孩子喘息和自省的時間,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當孩子在積極做事的過程中出現錯誤,不要急於糾正錯誤,而應該先肯定他的積極性和努力,並說:「孩子,你很努力,媽媽很高興!」  當孩子找到了正確的解題方法,而僅僅是因為一點小小的失誤而導致結果錯誤,寬容孩子,對他說:「我知道你很努力!」------------細節5 通過別人賞識孩子------------  一天,幼兒園放學了,小荷早早地站在幼兒園門口,等待爸爸來接她。因為,她今天得了朵小紅花。  過了好一會兒,爸爸終於來了。  小荷興奮地撲到爸爸懷裡:「爸爸你怎麼才來?我都等你好長時間了!」  「哦,爸爸剛才去找幼兒園的老師詢問你的情況了!」爸爸說。  「老師是不是表揚我了?」小荷高興地拿著小紅花炫耀起來。  爸爸想到孩子不能過分讚揚,於是就說:「老師說,小荷午睡時總是不好好睡覺,是不是有這回事?」  小荷一聽,就有點不高興了:「那我今天上課的時候表現很好,還得到小紅花了呢?」  「得了小紅花就可以不睡午睡了嗎?以後不許不聽老師的話!要好好睡覺。」爸爸呵斥了一聲。小荷一下子就不吭聲了。一路上,父女倆一句話也不說,小荷更是撅著小嘴。  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讚賞,孩子也一樣,他們不僅僅希望獲得父母和家人的讚賞,更希望得到老師、鄰居、小夥伴等其他人的誇獎。因為,父母對孩子的賞識是一種主觀的評價,往往無法從實際生活中得到對證,而別人對孩子的賞識卻大多來自實際的交往,他們沒有故意誇獎孩子的義務,因此他們的話要客觀得多。  通過別人之口賞識孩子,對孩子正確認識自己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印象以及與其他人的交往都有很大的幫助。當孩子不確定自己給別人留下的印象是好是壞,以及在與別人交往過程中出現困難和障礙時,適時傳達給孩子別人對他的正面看法和讚賞,不僅可以強化孩子的信心,更可以融洽孩子與他人的關係,讓孩子擁有更快樂的生活。  作為父母,聽到別人對自己孩子的賞識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不要忘記及時把別人的賞識傳達給孩子,讓孩子認識到別人對他的評價,感覺到別人對他的讚賞,從而激勵他不斷努力和進步。在上面這個例子中,小莉的爸爸就不應該專挑老師的負面評價來轉達。如果他讓孩子知道老師對自己的肯定,那麼,孩子會樹立起信心,繼續進步的。  一天,小梅突然對媽媽說:「我覺得老師和同學們都不喜歡我。」  「為什麼這麼說?」媽媽疑惑地問小梅。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學期,數學老師上課時總是不提問我問題,就連我的作業他也不仔細看。媽媽你說他是不是不喜歡我呢?」小梅難過地說道。  「那為什麼說同學們也不喜歡你呢?」  「因為班上有幾個同學不愛跟我說話,有時我主動和他們說話,他們還躲躲閃閃的,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有這麼讓人討厭嗎?」小梅的聲音里透著著急。  「噢,是這樣啊,你先不要胡思亂想,也許老師和同學這樣做,都是有自己的原因的,等媽媽和老師談談再說。」  過了兩天,媽媽走進小梅的房間,和藹地對她說:「我已經去問過你的數學老師,也和你班主任老師談過了,想知道他們的想法嗎?」  「怎麼說的,是不是我什麼地方讓他們不喜歡啊?」小梅急切地問。  「沒有,他們沒有不喜歡你。你的數學老師對我說,你一直都很勤奮,是個懂事而且好學的孩子,所以他覺得用不著經常提問你,而且他知道你肯定會很認真地完成作業。而你的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幾個不太和你說話的同學都是今年剛轉學過來的,他們對你還不太熟悉,並且他們都知道你學習成績非常好,所以在你面前有些自卑,再加上你也不太主動和他們說話,他們也就不太敢和你說話了。」  聽了媽媽的話,小梅想:是啊,數學老師雖然不常提問她,但是對她的學習卻很關心,而且每次考試之前都會鼓勵她;還有那幾個剛剛轉學來的同學,雖然不太和她說話,但看她的眼神卻沒有一點敵意,反而是友善和害羞的。  「小梅,老師和同學都這麼看重你呢,你以後更要好好學習,不能辜負他們對你的信任啊!」媽媽不失時機地鼓勵小梅。  「嗯,我知道了!」  後來,小梅學習成績越來越出色了。不僅如此,在她的幫助下,轉學來的幾個同學的成績都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在共同學習和交往的過程中成為了好朋友。  因此,在賞識教育中,父母不僅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賞識孩子,更可以借他人之口來賞識孩子。有時候,這種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也更能激發他的信心和潛力。  在孩子的社會交往中,時常傳達別人對他的正面評價,可以培養孩子正確認識他人、評價他人、與他人友善相處的良好習慣,有利於孩子人際關係的處理,對孩子以後的生活也有很大的益處。當孩子聽到從你的口中傳達的是別人對他的讚賞時,他會更加感到光榮和自豪。  經常和孩子的老師、同學和朋友聊一聊自己的孩子,了解在別人心目中孩子的優點和長處,並把這些信息傳達給孩子,如告訴他:「老師說你是個勤奮的孩子!」  當孩子在與別人交往中遇到問題時,可以先了解一下別人對孩子的印象,再把別人對孩子讚賞直接告訴他,而把別人對孩子的意見,通過委婉的方式轉達:「他們說你很和善,不過要是能經常和他們在一起玩,那就更好了!」------------細節6在錯誤中發現孩子的優點------------  公交車站牌下,一對母子正在等車。  一陣大風把媽媽的圍巾撩了起來,媽媽想用手按住圍巾,可是手裡還提著皮包,非常不方便。看到這個情形,小男孩主動對媽媽說:「媽媽,我幫你拿包吧。」媽媽猶豫了一下,還是把皮包遞給了小男孩,然後整理她的圍巾。  沒想到風更大了,小男孩一不小心,把皮包掉在了地上的水窪里。小男孩馬上把皮包撿了起來,一臉的驚恐。  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非常難看,厲聲訓斥小男孩:「你怎麼連個皮包都拿不住啊?你看,包都髒了,你讓我怎麼拿?你真笨……」  小男孩一聲不吭,眼淚卻嘩嘩地湧出來。  母親的訓斥一定傷透了孩子的心。以後再有這樣的情況,小男孩還會主動從媽媽的手裡接過皮包嗎?而如果媽媽的反應不是這樣的呢?  媽媽看到小男孩驚恐的表情,先從孩子的手中接過皮包,用紙巾擦乾淨,然後對孩子說:「沒事的,你看,皮包擦擦就乾淨了。」  「我不是故意的,媽媽你不怪我吧?」孩子小聲地問。  「當然不怪你。你能主動幫我拿皮包,說明你很有愛心,還樂於助人,真讓媽媽高興。」媽媽撫摸著小男孩的頭說。  「可是皮包掉在水窪里了。」小男孩還是很後悔。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每個人都有不小心的時候,媽媽也犯過這種錯誤,不過媽媽以後就特別注意了,相信你也會吸取教訓的!」  「嗯,我以後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我還想幫你拿包,好嗎?」孩子說。  「好啊,媽媽相信你!」說完,媽媽又把皮包交給了小男孩。公交車來了,母子倆高興地上了車。  每個孩子都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而孩子正是在不斷犯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說,重要的問題不在於孩子是否犯錯誤,而在於父母採取何種態度讓孩子認識並糾正錯誤。善於在孩子的錯誤中發現優點,用賞識的態度去教育孩子糾正錯誤,比嚴肅的批評和打罵更有作用。  也許大家都看過陶行知先生「四塊糖」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的同學,他當即制止了王友,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辦公室。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裡,我卻遲到了。」  當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裡:「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迷惑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說:「我調查過了,你砸他們,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同學。這說明你很正直,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  王友感動地哭了,他後悔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為你正確地認識了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的糖獎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  面對王友的錯誤,陶行知既沒有批評更沒有打罵,而是換了一個角度,用充滿賞識的心態,從錯誤中發現學生誠實守信、尊眾師長、為人正直、敢於承認錯誤的優點,並及時給予讚揚。陶行知用賞識喚醒學生的良知,讓學生主動承認錯誤、接受教育,從而在心靈深處產生改正錯誤、完善自己的願望。  相信陶行知先生的故事會給廣大父母一些有益的啟示。現實生活中,發現孩子的錯誤並不難,難的是從錯誤中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用賞識的態度和語言設計充滿愛心的教育場景,在對孩子的賞識中完成「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要想找出孩子在錯誤中的優點,必須首先了解孩子犯錯誤的過程,通過對過程的分析發現孩子的優點。如果陶行知不對王友用泥巴砸同學的過程進行調查,他就不會知道事情的起因是那幾個同學欺負女生,也就不會發現王友為人正直、敢於打抱不平的優點。  另外,必須對孩子敢於承認錯誤的優點給予賞識。如果孩子已經認識到並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父母就不應該再窮追不捨,而應該鼓勵和肯定孩子敢於認錯的勇氣。  孩子犯了錯誤,父母難免會責備孩子,但是責備的方法卻有很多種,如果方法不當,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當的責罵以及動粗、體罰或其他威嚇等處罰方式,不僅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孩子,而且可能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而如果父母善於找到孩子錯誤中隱藏的優點,然後賞識孩子,不僅可以讓孩子充分認識錯誤,而且還會繼續保持這個優點,從而養成良好的對待錯誤的習慣。  面對孩子的錯誤,父母還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些時候,孩子錯誤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大人的誤導。例如孩子和老師頂嘴,可能是因為父母經常在他小時候說「等你上學了,讓老師管教你!」之類的話,讓孩子誤認為老師和自己是對立的、是敵人,從而產生了逆反的心理。如果父母明白了這一點,就必須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在教育孩子尊敬師長的同時,對孩子敢於懷疑、敢於挑戰的優點給予賞識。  當孩子犯了錯誤,要調查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發現孩子在錯誤中顯露出來的優點。你可以說:「雖然你做錯了,但是你表現得很勇敢。只要改正錯誤的方式,你的勇敢仍是非常可貴的!」  如果孩子的錯誤是出於好意,首先應該賞識孩子的良好初衷,而不是抓住他的失誤,如「我知道你很想幫助別人,這真讓我高興!」------------細節7 重視孩子的每一個問題------------  「媽媽,為什麼會下雪呀?」  「爸爸,你為什麼會長鬍子呀?」  「為什麼人每天要吃飯呢?」  ……  生活中,孩子總會提出千奇百怪的問題。大人們看起來很平常的事,孩子也會問個不停。這時,父母千萬不要感到厭煩,孩子好問是好事,說明他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思考意識。  尊重孩子的問題,給孩子一個認真的答覆,不僅可以讓孩子學到知識,而且可以密切親子關係,讓孩子更加信賴父母。  如果不能馬上回答孩子的問題,應該把問題記下來,並儘快把答案告訴孩子,以此鼓勵孩子的好問。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問題太過幼稚而嘲笑或者敷衍孩子,這樣會使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興趣。  4歲的果果坐在客廳地板上在玩布娃娃。忽然,她抬頭對媽媽說:「媽媽,我是怎麼來的?」  「小孩子問這種問題做什麼?」媽媽呵斥道。  果果看著生氣的媽媽,不敢再問了。但是,她確實很想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於是,接下來的日子裡,果果遇到每一位大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你知道我是怎麼來的嗎?」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也許會問一些父母都不好回答的問題,這時候,不要迴避更不要責怪孩子,而應該通過查閱資料或者諮詢專家,盡量給孩子一個合理的回答。  迴避問題或責怪孩子,只會讓孩子更加疑惑,從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擔心,甚至產生錯誤的聯想。因此,面對孩子的新問題,父母應該通過科學渠道,認真給予回答,從而化解孩子的擔心和疑惑,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創造條件。  果果的媽媽如果能夠這樣回答孩子,孩子肯定會感到父母的尊重與關愛。  「媽媽真高興,我的寶貝長大了。現在讓媽媽來告訴你,你是怎麼來的。4年前,爸爸和媽媽非常相愛,生活得很幸福,我們希望有一個可愛的小寶貝來分享我們的快樂。於是,爸爸把他的精子跟媽媽的卵子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胚胎,並在媽媽的肚子里孕育。」  「這就是我嗎?」  「對極了,這個胚胎就是後來的你。你在媽媽肚子里住了十個月,十個月後,你長得很大了,在媽媽的肚子里住不下了,於是,在醫生的幫助下,你就從媽媽的產道里出來了。」  「哦,原來我以前是住在媽媽的肚子里的。」  回答孩子的問題時,父母一定要耐心,只有耐心回答才可以解除困擾他們的疑惑,從而使孩子快樂的成長。  前一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雪。早上起床,莎莎望著窗外白茫茫的一片,興奮地大叫:「媽媽,下雪了,你看多漂亮啊!」  媽媽說:「嗯,很漂亮,下雪了,明年咱們的麥子又要豐收了!」  「下雪和麥子豐收有什麼關係啊?」莎莎不解地問。  「你的問題真好。媽媽來告訴你:厚厚的雪就好像給小麥鋪上的棉被,小麥躺在裡面,又溫暖又舒服,可以很安全地度過冬天。雪化了以後,還能給小麥提供充足的水分,讓小麥喝得飽飽的,等春天來了,就能旺盛地生長了。」  吃完早飯,媽媽給莎莎穿上厚厚的棉服,準備去幼兒園。「為什麼下雪了要穿棉衣?」莎莎邊穿衣服邊問媽媽。媽媽笑了:「因為雪花落到地上,還要化成水,這個過程需要吸收地面的熱氣。這樣,我們就會感到很冷,所以只有多穿衣服,防止身上的熱氣散發出去,我們才會感到暖和。不信,你伸手到窗外試試冷不冷。」  媽媽打開窗戶,讓莎莎把小手伸到窗外,莎莎凍得一哆嗦,趕緊把手縮回來。  你也許認為孩子的問題非常簡單,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是很大的困惑。尊重孩子的問題,認真對待並解釋清楚,從而消除孩子的困惑,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  當孩子問你問題時,不要因為問題幼稚、簡單而不屑回答,應該給予尊重,你可以說:「你的問題真好,問到點子上了。」  當孩子問你有關成長中需要面對、但是父母又不太好回答的問題時,不要迴避和責怪孩子,而應該說:「給媽媽一點時間,我會儘快告訴你答案。」------------細節8 欣賞孩子的新奇發現------------  「小鳥用草和泥做窩!」  「小貓、小狗都喜歡曬太陽!」  「小鵝和小鴨都穿著同樣的『黃衣服』,而長大了就不是了!」。  生活中,孩子們經常會興奮地向父母報告他們的新發現。這些發現是如此珍貴,它不僅表明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而且表示他們在觀察和思考。但是,孩子的發現對於成年人來說,並不新奇,因此,我們往往會以自己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發現,認為孩子就是孩子,玩性十足,更令人痛心的是,父母往往把孩子的發現當作幼稚可笑的遊戲而忽略了。其實,孩子的新奇發現是他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而且,其中不乏很有價值的發現。  賞識孩子的發現,就要善於觀察孩子,及時看到孩子的新發現。當孩子向父母報告新發現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像對待重大的發現一樣滿懷熱情,分享孩子的快樂,同時給予積極的賞識,激勵孩子發現更多的新事物、探究世界的奧秘。  「是嗎?讓我來看看,哇,真的是這樣啊!」  「你真是細心,居然能夠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  每個孩子都有一雙慧眼,只要父母去賞識孩子、引導孩子、激勵孩子,他們總會給我們一些令人驚喜的發現。  兒子上幼兒園了,媽媽每天都要去接他放學。回家的路上,媽媽經常會問:「兒子,今天幼兒園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情?」  這時,兒子就把今天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講給媽媽聽。  講完了,媽媽會再問他:「對這件事情你有什麼看法呢?還有沒有什麼其他發現?」  於是,兒子又把對事情的意見和想法說給媽媽聽,還經常會有一些新的發現。  聽完孩子的話,媽媽總會誇獎孩子:「真不錯,觀察得很仔細!」「嗯,這個發現很好!」在媽媽不斷地引導和賞識下,兒子逐漸養成了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孩子經常會在不經意間有一些發現,而如果不加以提醒,就會很快拋諸腦後而忘記。尤其是上幼兒園或者小學的孩子,他們與社會的接觸逐漸增多,可能會碰到越來越多新奇的事物和問題。所以父母應該時常提醒和詢問孩子,讓孩子竭力回憶並把自己的發現說出來,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和思考意識。  很多情況下,父母要善於給孩子提問題,然後通過適當指導,鼓勵孩子得到最後的結論。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學到許多新知識,而且可以開拓他們的思維方式,培養他們的思考意識和能力。  一天,陳先生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了德國數學家高斯的故事。當他看到8歲的高斯竟然發現了著名的數學定理時,不禁有些吃驚。這時,恰巧自己剛上二年級的兒子走過來。他喊住兒子,說:「爸爸考你一個問題好不好?」「什麼問題?」兒子歪著腦袋問。「1到100這100個數相加等於多少?你算算看。」  兒子拿起紙和筆,算了起來,一邊算還一邊說:「這個算起來太麻煩了。」  過了很長時間,兒子終於大功告成:「我算出來了,結果是5050!」  「嗯,不錯,你算得對,不過時間太長了一點。你想不想學習一個更快的演算法?」陳先生問兒子。  「想!什麼辦法啊?」兒子好奇地問。  「你來看看,這樣有沒有什麼特別?」陳先生一邊說,一邊在紙上寫「l+100,2+99,3+98……」。  兒子拿過紙,聚精會神地看了起來。一會,他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然後驚喜地喊道:「我知道了,從1加到100有50個101!」  「對,你看這樣是不是簡單多了!」陳先生對兒子說。  「是啊!這真是個好方法。」兒子說。  「其實這是德國一個8歲的孩子發現的,他的名字叫高斯。不過現在你也發現了,爸爸相信你以後會有更多更好的發現!」陳先生繼續說道。  「嗯,我要向他學習!」兒子堅定地對爸爸說。  當孩子主動向你展示他的新發現時,不要因為發現的幼稚而嘲笑他們,應該對孩子說:「你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真棒!」  在生活中,經常問問孩子遇到的事情和新的發現。比如「孩子,今天又有什麼新發現?」  要注意引導和激勵孩子去發現,經常問孩子:「這裡面有個秘密,你能看出來嗎?」------------細節9 欣賞孩子的淘氣------------  上小學二年級的樂樂是個特別淘氣的孩子。樂樂最大的愛好是喜歡玩泥巴。樂樂說,把土摻上些水,做成泥巴,就像橡皮泥一樣,可以捏出各種形狀,特別有意思。  可是,很顯然,樂樂的爸爸非常不理解樂樂的這個愛好。他總批評樂樂是個臟孩子,把自己弄得跟個「泥猴」似的,一點也不知道心疼爸爸媽媽給他買的新衣服。  有一天放學回家,樂樂用泥巴做了輛坦克。「坦克」成型的時候,樂樂高興極了,他完全忘記了今天剛穿的新衣服。爸爸經過樂樂身邊的時候,樂樂完全沒察覺,還陶醉在自己的「傑作」中。  爸爸看到樂樂滿身泥巴時氣壞了,憤怒地抓起坦克就要往地上摔。樂樂不顧一切地撲上去搶,並哀求爸爸:「爸爸,千萬別摔壞了,求你了!我現在馬上就去做作業,我會把衣服洗乾淨的。」  可是爸爸不管樂樂怎麼哀求,還是把「坦克」摔到了地上。  樂樂難過極了,他覺得好像自己被摔壞了一樣。  他大哭了一場,恨透了爸爸。  此後很長時間,樂樂一直沉浸在失去「坦克」的痛苦中。他一直悶悶不樂,無論上課還是回家,總是想著他的「坦克」。他上課經常走神,學習成績也下降了。  直到這時,爸爸才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太過分了,傷了孩子的心。  後來,爸爸專程帶樂樂到鄉下取紅膠泥,並且幫樂樂重新做了一輛漂亮的「坦克」。樂樂的臉上這才重新綻放了笑容。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許多父母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淘」所產生的所謂「不良」後果上,而忽視了孩子「淘氣」背後深層次的東西,忽視了孩子在「淘」中所表現出的優點和值得賞識之處。甚至還有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淘氣」行為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產生了嚴重的後果。  俗話說「淘丫頭出巧,淘小子出好」。在很多情況下,「淘氣」是孩子聰明、富於想像力和創造性的表現。作為父母,我們應該保護孩子的「淘氣」,賞識孩子的「淘氣」,甚至和孩子一起淘氣,讓孩子在淘氣中學習,在淘氣中進步。  當孩子特別淘氣的時候,我們要挖掘孩子淘氣的真正原因和淘氣的目的。比如上面案例中的樂樂。他的淘氣絕對不是壞事,相反是樂樂的一個最大優點,樂樂的「淘」是淘出了名堂的。  針對這個情況,爸爸應該採取如下做法來賞識孩子的淘氣:  爸爸走到孩子的身邊,露出驚喜的表情,說:「哇!好漂亮的『坦克』呀!你是怎麼做出來的?真是了不起!爸爸小時候玩泥巴只會弄一身臟,卻沒有你這樣的創造力,能造出這麼漂亮的坦克。你為什麼要做坦克呢?是不是長大後想開坦克呀?」  「是呀,我就夢想著長大後,自己造坦克、開坦克。」孩子高興地回答。  「嗯,這真是個好主意!是個偉大的理想。可是你打算怎麼實現這個理想呢?造真的坦克可比造泥坦克要難多了。它需要掌握好多好多知識呢!」爸爸不失時機地讚美孩子的偉大理想。  「哦,是呀!那我一定好好學習!」可愛的孩子沉浸在他的理想中。  「好呀,只有學習更多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將來才能實現造坦克的偉大理想,爸爸一定會支持你的,未來的『小坦克家』。」爸爸摸摸孩子的頭說,「好了,咱們現在開始學習知識,充實自己,為將來造坦克做準備好嗎?等做完了作業,爸爸陪你一起做坦克好不好?我知道鄉下有種紅膠泥,用它來造坦克更漂亮呢!」  「真的呀,太好了,你真是個好爸爸!」  孩子淘氣,多數表明孩子性格好動,求知慾強烈。但在多數父母眼裡,這樣的孩子卻是不聽話、好爭鬥、叫人頭疼的。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孩子的不聽話恰恰反映他有主見,而所謂好爭鬥恰恰反映他有進取心。雖然主見多帶有主觀和無知的傾向,進取心也有些逞強和虛榮心的成分,但這並不能掩蓋孩子在淘氣中所表現出來的值得父母賞識和鼓勵的閃光點。因此,對於淘氣的孩子,父母要站在賞識的角度上給予正確的引導,可有針對性地帶孩子看電影、逛公園、參觀展覽館,或者學習唱歌及繪畫等。通過多渠道教育,因勢利導,更換興奮點,將他們過剩的精力、體力發揮到適當的活動中去,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孩子好動和求知的心理和需求,而且可以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因此,面對孩子的淘氣,父母不僅不要感到生氣和難過,更要給予賞識和鼓勵。父母要善於從孩子的淘氣中看到他的創造性、想像力和求知慾,然後通過賞識和鼓勵,讓孩子在淘氣中獲得知識、掌握做事的方法,進而樹立更為遠大的理想。  在孩子淘氣的時候,我們通常可以採取如下方法來賞識孩子。  豎起大拇指,告訴孩子他的「傑作」是多麼神奇,多麼棒。例如:  「真棒!多麼漂亮的坦克!」  「太好了,你是怎麼做出來的呀?」  拍拍孩子的頭說:「你這個小腦袋瓜里的好主意真是不少啊!說說看,你還能做出什麼更好的東西?」------------細節10 賞識孩子的大膽懷疑------------  有一天,一個小女孩在課堂上聽老師講到蚯蚓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即使被斷成兩截也可以活下去,並可能分別再生長出完整的蚯蚓。  小女孩很好奇,一定要弄個明白。  於是,她挖來蚯蚓斷開兩段,放在窗台上養起來。母親發現後非常生氣,狠狠打了她一巴掌,並把蚯蚓扔出窗外。  對這個故事,教育部一位領導同志曾經沉重地說:「這位母親完全沒有想到,她這一巴掌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我覺得這一巴掌,很可能就打掉一個女科學家。」  懷疑就是對事物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對某個結論不輕易認同,更不隨聲附和。如果孩子對事物有了自己的懷疑,家長一定要珍惜他們的這種意識,而不能強迫他們認同自己的觀點。  孩子的懷疑是可貴的,他們的懷疑完全有可能結出科學的碩果。  蜜蜂發音靠的是翅膀振動—這個被寫入我國小學教材的生物學「常識」,卻被一位名叫聶利的12歲小學生用實驗推翻了。聶利為此撰寫的論文《蜜蜂並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榮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銀獎和高士其科普專項獎。  這一科學發現竟然出自一名年僅12歲的小學生之手,確實難能可貴!無數生物學家沒有發現的自然奧秘,小小的聶利發現了;成年人沒有懷疑過的來自書本的「定論」,聶利把它推翻了。  《人民日報》的報道稱,聶利的發現過程並不複雜:她先是很偶然地發現一隻沒了翅膀的蜜蜂仍然嗡嗡叫個不停,便覺得很奇怪,然後就用放大鏡仔細觀察了一個多月,終於找到了蜜蜂發聲的真正器官。  正如許多重大科學發現一樣,聶利發現蜜蜂發聲器官的過程本身並不曲折,而關鍵在於聶利具有勇於向「定論」提出質疑、向權威提出挑戰的精神。正是聶利身上的這種「離經叛道」和勇於懷疑的精神,比「蜜蜂發聲器官」這個發現本身更具有價值。  要賞識和鼓勵孩子的懷疑意識,因為懷疑才能產生真理。「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就是告訴我們不要輕信別人和書本,要勇於懷疑,在懷疑中發現事物的真實本質。  不久前,一位法國教育心理學專家讓法國的小學生和中國的小學生同時完成下面這道測試題:一艘船上有86頭牛,34隻羊,問:這艘船的船長年紀有多大?  超過90%的法國小學生對這個題目提出了異議,認為這道測試題根本沒辦法回答,甚至嘲笑老師的「糊塗」。顯而易見,這些學生的回答是對的。而中國小學生的回答情況恰恰相反:有80%的同學認真地做出了答案:86-34=52歲。只有10%的同學認為此題非常荒謬,無法解答。做出正確回答的同學竟然只有10%!  這位法國教育心理學專家很驚訝,兩國小學生的答案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差別呢?他通過對中國這80%小學生的調查後發現,他們之所以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是因為他們認為:「老師平時教育我們,只有對問題做出回答,才可能得分;不做的話,就連一分也得不到。老師出的題總是對的,總是有標準答案的,不可能沒辦法做,也不可能沒有答案。」  由此可見孩子的懷疑精神是多麼的重要!而作為父母,應該好好珍惜孩子的懷疑,而不是橫加干涉,澆滅孩子懷疑的火種。下面這位媽媽的做法就非常好。  一天晚上,小路拿著語文書從房間里走出來,對媽媽說:「我覺得書上有一個字寫錯了。」  「是嗎?哪個字,讓媽媽看看。」  小路指著書上一個「他」字對媽媽說:「這個字不對。」  「為什麼不對呢?」媽媽問小路。  「因為『他』指的是小蝌蚪,小蝌蚪是動物,應該用這個『它』。」小路一邊說,一邊在媽媽的手心裡寫了一個「它」字。  「噢,你的懷疑很有道理,讓媽媽看看。」媽媽把書拿過來,仔細看了一下課文,然後對小路說:「在正常情況下,小蝌蚪是應該用『它』,但是課文中是把它當成一個找媽媽的小朋友來寫的,這是童話里常用的方法,所以就用了『他』,明白了嗎?」  「噢,在課文里小蝌蚪是媽媽的孩子,是和我一樣的小朋友,所以用了『他』,對嗎?」  「嗯,小路真聰明!」  古希臘哲人德謨克里特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也要改變過去給孩子填鴨式灌輸的消極模式,改變孩子被動的地位,鼓勵孩子懷疑事物,充分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賞識孩子,就要允許孩子懷疑,培養孩子善於懷疑的習慣。  當孩子對事物產生並表現出自己的懷疑時,不要認為這是可笑和荒謬的,而應該對孩子說:「你的懷疑很有道理,再說得詳細點。」  當孩子懷疑而試圖去驗證某件事情時,你可以說:「孩子,我們支持你。」------------細節11 在別人面前讚揚孩子------------  一天,苗苗和媽媽從街上買東西回來,恰巧碰到了鄰居家的母子倆要出門,媽媽對苗苗說:「這是李阿姨!」苗苗大方地問了一聲「李阿姨好」。這時,鄰居家的阿姨對苗苗的媽媽說:「你家苗苗可真可愛,又漂亮又聽話,不像我們家這小子,整天就知道吵吵鬧鬧,只會淘氣,真是被他給煩死了。」  聽完媽媽的話,鄰居家的小男孩瞪大了眼睛看著媽媽,然後非常生氣地說:「媽媽!我怎麼不乖了?」媽媽並沒有顧及孩子的情緒,而是大聲地說:「你就是不乖,還頂嘴,整天就知道淘氣,真煩人!」小男孩一扭頭,自顧自地跑了。  從此,鄰居家的男孩像變了一個人,再也不像以前那麼天真活潑了。  一次,他看到到媽媽下班回來,便躲在椅子後面不搭理媽媽。媽媽說:「乖孩子,過來親親媽媽!」小男孩不僅沒有過去,反而非常怨恨地對媽媽說:「我不乖,我不想親!」  每個孩子都有自尊心,作為父母,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這樣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尤其在別人面前,孩子的自尊心更加強烈,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和訓斥孩子,將會大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孩子的大腦還處在混沌天真的狀態,大人的一言一行將影響孩子的一切。當你漫不經心或火冒三丈地說孩子「笨」的時候,就是讓孩子形成一種概念:我是天下最笨的孩子。孩子一次次地接受大人苛責,也就等於一次次地接受對自己的否定:我什麼也比不上別的孩子。  有些父母自己的自尊心往往比較強,而對孩子的自尊心卻毫不在意,就算已經感覺到孩子受了委屈或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也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有什麼面子不面子的,甚至有時還有意給他們一點小傷害作為懲戒。其實,這種做法非常不明智,因為這不但不能激勵孩子,反而會給孩子造成心靈上不可磨滅的傷害,甚至讓孩子怨恨父母,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  賞識教育的理論告訴我們,對孩子要多讚揚、多鼓勵,少批評、少責罵。經常對孩子讚揚、鼓勵,尤其是當著別人的面讚揚孩子,能使孩子產生成功感和榮譽感,從而增強他們學習和做事的信心。  因此,我們應該把對孩子的賞識擴展到別人的面前,要善於當著別人的面賞識和尊重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充分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和欣賞,從而激勵孩子產生無窮的力量和信心。  一次,小東的爸爸請幾位朋友來家裡吃飯,幾杯酒下肚,幾個人開始談論起各家的兒女,可是他們都是在誇獎別人的孩子,卻沒有一個誇獎自己的孩子。  這時,小東的爸爸非常興奮地說道:「你們都別互相吹捧了,我還就覺得我們家小東好,我這兒子既聰明又聽話,還特別關心別人。就前幾天,我幹活累了,他還幫我捶肩揉背呢。兒子的小手捶在我的肩膀上,別提有多舒服了!」  說這話的時候,小東爸爸的幾個朋友都用羨慕的眼神看著他,其中有一個朋友說:「小東真是個好孩子,我們真羨慕你!」  「其實你們的孩子也都很好,只是你們光挑他們的毛病,卻忽略了孩子的優點。」小東的爸爸對朋友們說。  小東在自己的房間里聽到了爸爸和朋友們的談話,心裡高興極了,他決心以後更加努力學習,不辜負爸爸對自己的讚賞!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如果能及早地發現孩子的長處,幫助他發揚長處,能使孩子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感覺到自己的優點所在,從而更加自信。父母在賞識別人孩子的同時,其實也是讓別人來賞識自己的孩子,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誇獎,有時,這比父母的賞識更能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在別人面前賞識自己的孩子時,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一是賞識孩子的態度必須是認真和真誠的。不能因為炫耀自己或者敷衍別人而故意吹噓,誇大孩子的優點。  二是必須有根有據。要根據孩子的平時表現來賞識孩子,不能因為賞識而賞識,憑空捏造事實,讓孩子感覺你在作假。  三是要適可而止。不要說起來沒完,讓孩子感覺不自在。要知道,賞識的話並不是越多越好,有時候說得多了反而無益。  當跟別人說起自己的孩子時,不管孩子是否在場,都要懷著賞識和尊重的心態去談論他,應該說:「我的孩子很棒,我很喜歡他!」  經常把孩子的成績和作品拿到別人面前欣賞,通過自己和別人對孩子的賞識和誇獎,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你可以說:「看我兒子又得三好學生了!」「看我女兒的畫多漂亮!」------------第二章 賞識與激勵------------  賞識教育專家周弘曾經說過:「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卻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聽惡言。如果家長總是用消極的辦法來對待孩子,其結果,小孩子改過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會有一點不喜歡父母了。」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少些責罵,多些激勵,親子教育就是這麼簡單。------------細節12 要讚揚,更要激勵------------  在一次數學測驗中,張輝得了80分,這個成績在班上屬於中等。回家後,他把自己的成績告訴了媽媽。媽媽認為應該賞識孩子,就非常高興地對張輝說:「不錯啊孩子,恭喜你考了好成績,今天晚上想吃什麼?媽媽做給你吃!」  本來已經做好了挨批評的準備,沒想到卻被媽媽誇了一頓,張輝非常納悶。不過他還是咽著口水告訴媽媽:「我想吃紅燒肉!」  晚飯,媽媽果然做了紅燒肉,並對張輝說:「這是為你取得優異成績專門做的,以後取得好成績,媽媽給你做更多好吃的。來,多吃點!」張輝看到媽媽是真誠地誇他,於是放心地吃了起來。  原來考80分媽媽就這麼滿意,這還不簡單嗎。張輝一邊吃,一邊想。  於是,張輝不僅沒有加強對數學的學習,反而逐漸放鬆了。他想,反正媽媽要求也不高,只要能拿到80分就可以了,我幹嘛還要那麼努力呢。  結果,張輝的數學成績始終沒有進步,甚至有時候還在退步。為此,張輝的媽媽也很苦惱,為什麼自己這麼賞識孩子,他卻沒有做到想像中那樣好呢?  張輝的媽媽犯了這樣一個錯誤:只誇獎、不激勵,只看到孩子的成績、看不到孩子的不足。對於孩子的成績,如果我們只給予肯定和誇獎,甚至小題大做,把一個本來不是很理想的成績說成是優異的成績。把本來準備接受批評得孩子捧到天上,而不對孩子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作出提醒和激勵。這樣一來,會讓孩子誤會父母的意圖,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成績很滿意,從而忘記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變得驕傲自滿,最終放棄了繼續努力和積極進取的想法。  所以,不僅要對孩子的成績進行肯定和賞識,更要在賞識的基礎上,提出建議和鼓勵,讓孩子在欣慰的同時,感覺到來自父母的殷切希望。可以對孩子說:「成績還不錯,不過再努力一點,你會取得更優異的成績!」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賞識孩子。  小學一年級的第一次期末考試,李民的語文成績是87分,數學成績是89分,總分排在全班第十名,應該還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回家以後,他馬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爸爸。  「是嗎?全班一共三十多個同學,你第一次就考了第十名,這個成績挺不錯的!」爸爸對李民說。  聽了爸爸的話,李民的心裡一陣高興。雖然他沒有考第一名,但是前十名的成績也凝聚著他的努力。接著,爸爸說:「不過,成績是考核你過去的努力的,如果你接下來不努力了,下次的考試成績可就不知道是多少了!」  李民意識到自己應該加把勁。在第二次考試中,李民的成績基本上沒變化。語文88,數學90,總分排在了全班第九名。  爸爸看了李民的成績,高興地對李民說:「不錯,成績比上次有進步,不要小看這一分呀,這可是你努力學習的結果。」  結果,在接下來的考試中,李民的成績總是緩慢地提高。儘管多是一分兩分,但是,小學畢業的時候,李民已經是班裡的尖子生了。  李民的爸爸是明智的,他不僅善於讚揚李民,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激勵李民,讓李民在讚揚和激勵中不斷進步。  賞識孩子,不僅表現在對孩子成績的肯定和誇獎上,更表現在對孩子熱情地鼓勵和適當地提醒上。對孩子成績的讚揚可以讓他感到溫暖和欣慰,讓他感覺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至少獲得了父母的認可;而對孩子的提醒和鼓勵則可以給他繼續努力的動力和信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還有差距,還有繼續進步的潛力。  有時候,如果孩子的成績已經非常好了,父母也感到非常滿意,這時就應該換一種賞識和激勵的態度。比如孩子考了第一名,你可以對他說:「真是好樣的,相信你能繼續保持下去!」而不是說:「不錯,繼續努力!」如果孩子聽「繼續努力」這句話的次數太多,也會失去耐心,他不禁會問:難道父母對我的期望沒有盡頭嗎?總是讓我繼續努力,努力到什麼程度他們才會滿意呢?所以,要適可而止,尤其在孩子已經非常出色的時候,不妨多說幾句讚賞的話,讓孩子繼續保持好習慣。  當孩子取得一定成績,或完成了某項任務時,即使還有一些差距,出於賞識和激勵孩子的考慮,你應該說:「做得不錯,如果再努力一些會更好!」  如果孩子已經做得很好,比如考試得了第一名,就要鼓勵孩子繼續保持這個成績。你可以說:「真是好樣的,相信你可以繼續保持下去!」------------細節13 鼓勵孩子大膽嘗試------------  有一次,我去看望一位朋友。剛一進門,就聽到朋友驚恐地對兒子達明大叫:「達明!小心點!不要弄傷了手!」  原來,四歲的達明正打算幫媽媽收拾桌子,他剛拿起桌子上的一隻玻璃杯,就遭到了媽媽「善意」的提醒。  「寶貝,你會把杯子摔破的,要是割到你的手指,會很疼的。」朋友一邊說,一邊奪下達明手中的杯子。達明悻悻地走出了房間。  「你這樣可不好,這會傷孩子自尊心的!」我提醒朋友。  「什麼?自尊心?小孩子有什麼自尊心?」朋友疑惑地問道。  「你的做法明顯是不相信達明的能力,他一定會認為你是在小看他,覺得他沒有能力做好這件事情。」我說道。  「哦,你也太多心了。我不是小看他,而是想要保護他,不希望他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朋友解釋道。  「但是,達明肯定會覺得沮喪。」  「這怎麼可能呢?」朋友根本不相信我說的話。  我看了朋友一眼,輕輕地敲開達明的房門。達明正低頭坐在床上,神情沮喪。  「達明,你這是怎麼了?」朋友問道。  「媽媽,我是不是很沒用,一點小事都做不好。」達明抬起頭,小聲說道。  朋友愣住了,她很驚奇地看了我一眼,好像很奇怪我為什麼會知道小達明的感受。我輕輕地拍了拍朋友的肩膀,示意她好好與孩子談一下。  事實上,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必然要嘗試許多事情。在不斷的嘗試中,他才會獲得成功的歡樂與生活的體驗。如果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而剝奪了孩子嘗試的權利,那麼,孩子就永遠無法獲得成功、取得進步,他就會越來越沒有自信。  在孩子嘗試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父母首先要用賞識的眼光欣賞孩子,然後不斷鼓勵孩子大膽嘗試,去獲取成功的經驗。  有時候,父母甚至需要引導孩子嘗試新鮮事物。  一對夫妻帶著兒子去遊樂場玩。當男孩對鞦韆產生好奇,爸爸就把他抱到了鞦韆上。男孩剛剛坐上鞦韆,鞦韆就搖晃起來。男孩嚇得大叫:「爸爸,我害怕,我會摔下去的!」  男孩的媽媽一陣緊張,趕緊上前說:「多危險呀,你趕緊抱他下來吧!」  但是,這位爸爸卻沒有這樣做,他對男孩說:「你抓住兩邊的繩子,就不會掉下來的。」  「不,我害怕!」男孩縮起身子,一動也不敢動。  「那好吧,我抱你下來。但是,我可要先玩一會了!」說著,爸爸把男孩抱了下來,自己卻坐上去。只見他抓住繩子,來回晃動幾下,鞦韆就開始搖蕩起來,不一會兒,就盪得很高很高。  「爸爸,你真厲害!」男孩看到爸爸盪得這麼高,高興地歡呼起來,並露出了羨慕的神情。  爸爸見兒子心動了,於是說:「要不,你再來試試?」  男孩高興地同意了。  這一次,男孩儘管有點害怕,但是,仍然坐在坐板上不住地扭著身體,希望把鞦韆盪起來。他的動作十分難看,鞦韆也沒有盪起來。  一旁的媽媽看著男孩滑稽的動作,哈哈大笑起來:「寶貝,你這是在盪鞦韆嗎?簡直是身上長虱子了!」  男孩一聽這話,似乎有點泄氣。  這時,爸爸連忙說道:「不是的,剛開始要想鞦韆盪起來,都要這樣做的。我們的兒子做得很好,一會兒就會盪起來的。」  媽媽聽出了爸爸的意思,連忙說道:「哦,我想起來了,第一次盪鞦韆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  「是嗎?」男孩聽到媽媽這麼說,一下子就來勁了,「那我再用力盪幾下!」  「是這樣的,」爸爸及時鼓勵道,「每個人第一次盪鞦韆的時候都很害怕,總是害怕會摔下來。實際上,只要你緊緊抓住繩子,是不會摔下來的。」  男孩的鞦韆開始盪起來了,爸爸微笑地看著他說:「爸爸第一次盪鞦韆的時候,也是害怕得要命,一動也不敢動。你比爸爸強多了,我相信你一定能盪得很好的。」  「真的嗎?我現在盪得好不好?」男孩明顯很高興,鞦韆已經隨著他的動作搖蕩了起來。小男孩的歡笑聲回蕩在天空中。  每個孩子在嘗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有恐懼的心理,害怕自己做不好。這時,如果父母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說:「算了,多危險,不要做了。」「小心點,你會傷到自己的!」「你不能做這個,太危險了!」這樣,孩子想要嘗試一下的微弱的願望一下子就會被父母的呵斥趕跑。  如果父母對孩子說:「沒事,來試試吧,但是要注意……」鼓勵孩子嘗試,同時教給孩子必要的防護方法和知識,就可以防止孩子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如果表現出缺乏自信,父母可以拿自己與孩子相比,儘管父母會比孩子強,但是,善意地對孩子說:「孩子,你比我強多了!」這又會對父母有什麼傷害呢?而實際上,對孩子來說,這會給他極大的信心。他會認為自己並不比別人差,只要再努力一些,甚至會做得更好。  當孩子表現出想嘗試某件事情的時候,你應該說:「真棒!許多孩子都不會做這件事呢!」  你還可以說:「做得不錯,爸爸第一次做的時候可沒你做得好,你比爸爸強多了!」相信孩子這時能夠極大地鼓起信心和勇氣。  儘管孩子做得並不好,作為父母,你應該對孩子說:「真行,第一次就可以做得這麼好!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細節14 賞識孩子的每一個進步------------  小張是少年宮的鋼琴老師,這段時間,她正在教一批新學生學鋼琴。在這批孩子中,有一個叫魯明的小男孩,他學鋼琴非常刻苦,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入門比較慢,但後來慢慢地進入了狀態,彈得越來越好,她覺得這個孩子很有潛力。  可是,小張發現魯明已經兩個周末沒有來學琴了。她感到非常奇怪,於是她撥通了魯明家的電話,接電話的正是魯明。  「魯明,這兩個周末怎麼沒有來學琴呢?」  「媽媽不讓我去了。」魯明小聲地說。  「為什麼不讓你來了呢?家裡有什麼事嗎?」  「沒什麼事,因為媽媽認為我學不好,再學下去也是耽誤時間。」  「怎麼會呢,你學得很努力,進步也很快,媽媽為什麼會這麼說?」  「我每次學完琴回家,媽媽總讓我彈給她聽。每次彈完,她都說彈得不好,一點進步都沒有,就不讓我學了。」  掛上電話,小張為魯明的媽媽感到悲哀。  無視孩子的進步,僅僅因為孩子沒有達到「最佳」或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標準,就全盤抹煞孩子的成績,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也許在無意中,會因為父母過高的期望而葬送掉一個科學家或藝術家。  孩子在學習或者生活中總會有一些讓父母不滿意的地方—成績沒有別人好,做事沒有別人快,腦筋沒有別人聰明,但是,孩子一直都在進步,這才是最重要的。  應該珍視孩子的進步。在孩子看來,只要自己取得一點點進步,父母就應該是高興的,就應該表揚自己。可是有的父母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總是用大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因而孩子很多時候很難達到父母的要求。這樣一來,孩子就很難看見自己的進步,就會產生自己沒有用的想法,從而喪失了前進的動力。  因此,隨時都要看到孩子的進步,尤其是在孩子表現不好或者成效不明顯的時候,不要打擊孩子的信心和積極性,而是應該善於發現孩子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對孩子的表現給予寬容,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賞識,這將會讓孩子建立或者重新建立做好事情的勇氣和信心。  期末考試的成績下來了,達達只考了第二十名,而他的同桌考了第一名。  回到家,他問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我覺得我和同桌一樣聽老師的話,一樣認真地做作業,可是,為什麼我考第二十名,而她考第一名?」  媽媽撫摸著達達的頭,溫柔地說:「你已經比以前進步了,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第二學期的期末考試,達達考了第十五名,而他的同桌還是第一名。達達還是想不通,又向媽媽問了同樣的問題。媽媽還是說:「你比上學期又進步了,以後會越來越好的!」  達達小學畢業了,雖然他還是沒有趕上他的同桌,但他的成績一直在提高,已經進入前十名了。  暑假裡,媽媽帶達達到青島看大海。母子倆坐在海灘上,看那些在海邊爭食的海鳥。他們發現,越是體型比較小的鳥越能迅速地起飛;而那些體型比較大的鳥,如海鷗卻顯得非常笨拙,起飛很慢。這時,媽媽對達達說:「兒子,海鷗雖然起飛慢,但是真正能飛越大海、橫穿大洋的還是它們。」  初中的時候,達達的成績已經名列前茅了。到了高中,他成了全校著名的尖子生,最後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  這個故事是耐人尋味的。  發現並賞識孩子的進步,不僅影響到孩子學習和做事的效果,而且還會影響到孩子對學習和做事的態度。我們發現,孩子喜歡某一門課程,很多時候是因為放學回家後有人願意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並肯定他們的進步。有的孩子說:「我喜歡音樂課,因為回家後可以唱歌給爸爸媽媽聽,他們可喜歡聽了。」也有的說:「我喜歡數學課,因為回家後算數經常得到媽媽的讚揚。」如果我們對孩子的進步不聽、不看、不肯定、不讚揚,孩子的學習態度肯定會受到打擊。  有這樣一段很精彩的話: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那就讓他做一棵默默無聞的小草吧,他一樣可以給你帶來春天的美麗;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為一片汪洋,那就讓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樣可以帶給你跳動的喜悅;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為一位名人,那就讓他做一個平凡的人,無論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無論是一名軍人還是一位商人,只要他誠實、正直、善良、上進,為父母者都應感到驕傲,因為他們培養出來的孩子是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就足夠了。  當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取得進步,哪怕是很小的進步,作為父母,你都應該說:「孩子,你比以前進步多了,繼續努力,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當孩子做事的成效不明顯時,不要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要對他說:「你每天都在進步,別著急,會好起來的!」------------細節15 鼓勵孩子嚴格自律------------  有一次,張明和媽媽一起過馬路,紅燈亮了,但當時並沒有車輛經過。於是媽媽連忙拉著張明的手說:「反正沒車,我們快過去吧。」  張明下意識地對媽媽說:「媽媽,紅燈呢!」  媽媽不耐煩地說:「管那麼多幹什麼,快點走!」  於是拉起張明就闖紅燈過了馬路。  從此以後,媽媽發現張明在家裡也學會自由散漫,沒有自律性。當她認識到是自己的不良教育影響了孩子時,已經後悔莫及了。  身教勝於言傳。父母在賞識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教育孩子自律,更應該做到以身作則。因此,賞識孩子不是簡單的幾句話,而是從語言到行動,全身心地賞識和鼓勵孩子。  為了鼓勵孩子嚴格自律,父母可以在制定規矩和計劃的時候徵求孩子的意見,和他一起完成。而不是以父母的意志來強迫孩子遵守。  王剛過完暑假就該上四年級了。在這個暑假裡,他不僅按計劃完成當天的作業,而且參加了少年宮的游泳班,學會了游泳。是什麼讓他如此自律呢?  原來,王剛三四歲開始,媽媽就鼓勵他動手洗手絹等小東西。剛開始,王剛洗不好,灑了滿地滿身的水,但媽媽一點都不怪他,還誇讚他「幹得真好!」王剛越干越有勁,不僅很快學會了洗手絹,而且以後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都搶著做。  從上小學開始,爸爸就和他一起制定了家規。比如要求王剛放學回家先做作業,每天看電視不超過1個小時,當天的事情當天完成等;要求爸爸在家裡不能抽煙,每天要洗碗等。這些規矩都是爸爸和王剛一起商量制定出來的,並且還要雙方簽字,誰違反了,誰就按規定接受相應的懲罰。  王剛覺得這樣很民主,大家都按制度行事,公平合理,所以十分願意接受。有時候爸爸忍不住在家裡抽煙,王剛都會教育爸爸要遵守家規。  後來,爸爸又鼓勵他自己安排做作業和玩耍的時間。當他把自己的計劃告訴爸爸的時候,爸爸會說:「你的計劃真不錯,就按這個執行吧!」  就這樣,王剛在父母的賞識中變得越來越自律了。  沒有自律,就不會有成功。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規,不僅表示了爸爸對孩子的賞識和尊重,而且有效地鼓勵和培養了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責任感,可謂一舉兩得。  而如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採取了一些錯誤的方式。有些父母把許多事都替孩子「管」了,有時是因為擔心孩子太小做不了,有時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學習。這樣一來,也許孩子會感到很享受、很快樂,但是換個角度看,父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變得懶散。  另外,那種凡事父母都說了算、不許孩子發表意見的「老子」式家規已經過時了,在新時代,用公平合理的方式制定家規,更能起到激勵孩子嚴格自律的作用。  賞識和鼓勵在鍛煉孩子的自律能力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因為要賞識孩子,所以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去做什麼,而應該通過鼓勵,讓孩子自願去做。在父母的強迫下做的事情,孩子不僅不會記住,還會產生逆反心理;而如果是他們自願去做的,效果自然就好多了。  比如,當你要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可能會說「等會再做」,可是過了很久,他也絲毫沒有自己動手的意思。這時,父母出於疼愛孩子的心理,就乾脆替孩子做完了。這樣的縱容會使孩子養成懶散和沒有時間觀念的毛病。而正確的方法是問問孩子「等會」需要多久,讓他明確說出一個時間,然後告訴他:「說到就要做到」。而不要說「等會就等會吧」這樣太過寬容或者「給我馬上去!」這樣強制的話。  一個孩子從小養成自律的習慣,可以克服很多不良嗜好,比如無節制地看電視、玩遊戲機。當他懂得約束和剋制自己的時候,他就能夠把握分寸。因此,在賞識孩子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對於孩子能夠自己管好的事,家長可以多教一些方法,多尊重孩子的自願,多賞識孩子的成績,慢慢的,孩子就懂得如何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從而自然而然地就把這當作一種習慣了。  當你希望孩子自覺遵守一些規則和制度時,不要只是口頭上說,而應該以身作則,通過實際行動鼓勵孩子遵守規則。你可以說:「來,像媽媽這樣做。」  平時給孩子制定規矩時,多徵求孩子的意見,並且也要給自己制定一些規矩,讓孩子覺得公平合理,以此鼓勵孩子遵守規矩。你可以說:「來,咱們好好商量一下。」------------細節16 鼓勵孩子自己動手------------  幼兒園放學了,家長們陸陸續續地來接孩子,孩子們也在翹首以盼。  經過上一個學期的訓練,孩子們已經形成了離園時要把小椅子翻到桌子上的好習慣。  小斌正要翻小椅子,媽媽來接他了。媽媽從他手中搶過椅子,翻了上去。  小斌不高興地對媽媽說:「以後我要自己翻,媽媽不要幫我?」  媽媽吃驚地看著小斌,非常疑惑地問:「媽媽幫你翻不好嗎?」  「不好。小朋友都是自己翻的,我也要自己翻。」小斌堅定地說。  還有一次,早晨起床後,媽媽到小斌的房間幫他疊被褥。  這時候,小斌自告奮勇地說:「讓我自已來!」  媽媽沒有理會他,一邊疊著被褥一邊對孩子說:「你自己來?等你磨磨蹭蹭疊完被褥,都快中午了,你還想不想上學啊?抓緊時間去刷牙洗臉!」  小斌聽了媽媽的話,只好噘著小嘴去洗臉了。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有的父母們不捨得讓孩子幹活,怕他們受苦受累;有的覺得孩子幹得磨蹭,白浪費了時間,還不如自已干省心;有的則是怕孩子幹不了、干不好,還有可能弄壞了東西。他們卻不知道這並不是在幫助自己的孩子,而是扼殺了他們自己動手的習慣。  這一點,幼兒園的老師們深有感觸。有些孩子大小便都不能自己來,上廁所要老師陪伴。有很多孩子不會脫穿衣褲、鞋子,到午睡時間了就站在那裡等老師幫忙,或者喊:「老師,幫我脫脫衣服。」有些孩子連被子也不會鋪,要麼就喊老師幫忙,要麼直接鑽進疊好的被子里。在家裡,這些事情都是父母包辦的,孩子們有了依賴思想,就不想自己學了。  父母應該疼愛自己的孩子,但要注意方式。生活中要讓孩子多鍛煉,孩子能夠自己做的就要讓他自己做。如果總是不讓孩子動手,就會讓他們失去鍛煉自己的機會,從而變得依賴和懶惰。  孩子在兩三歲以後,就已經顯示出模仿大人的天性。隨著他們雙手靈活性和身體協調性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他們非常渴望親自動手做事。如穿衣服、穿鞋子之類的事情,雖然可能比孩子預料的困難得多,但他們開始認為:「這件事我能做!」並且會為了證明自己能行而拒絕父母的幫忙。這時候,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即使心裡很清楚孩子肯定會花去2~3倍的時間才能完成,也要靜靜地站在一邊讓孩子自己完成。  當孩子有自己動手的意願時,家長應該賞識孩子的主動性,並尊重他們的意願,讓孩子自己動手,讓他們養成自己做事的習慣,逐步增強他們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如果孩子沒有表現出自己動手的強烈願望時,通過父母的賞識和引導,也會自己動手干好的。  盈盈要去春遊。前一天晚上,她對媽媽說:「明天我要去春遊,媽媽給我準備東西吧。」  「盈盈都需要什麼東西呢?你自己想想,然後告訴媽媽。」媽媽和藹地說。  盈盈想了一會,對媽媽說:「要背包、運動鞋、杯子、手帕、零食、還要創可貼。」  「真棒,想得很齊全,那咱們一起準備吧。上次去公園,回來後你把背包放在自己房間了,你去找找看。」媽媽對盈盈說。  盈盈趕快跑到自己房間,一會就找到了背包。  「盈盈找得真快,你的運動鞋在門口的鞋櫃里呢,你能拿給媽媽嗎?」媽媽又說。盈盈很快也把運動鞋拿給媽媽。  「好,真不錯,現在該找杯子了。上次去公園回來,媽媽把杯子洗了放在廚房的柜子里了,你一定可以找到的。」  就這樣,盈盈把需要的東西都找到了。媽媽把東西都裝在背包里,然後對盈盈說:「你看,你需要的東西都準備好了,都是你自己找到的。如果下次再出去玩,你一定可以自己準備東西了,對嗎?」盈盈點了點頭。  事實證明,每一個孩子都有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潛在能力。我們出於對孩子的賞識,應該給他們更多動手的機會,這樣,孩子才會成長得更快、更健康;讓孩子自己做主,自己動手,才是對孩子真正的賞識、真正的愛。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一方面,父母應該重視孩子「讓我自已來」的呼聲,給予積極的尊重和支持;另一方面,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自己動手,讓他們不知不覺中養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  賞識孩子,就應該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讓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時要給孩子多一些鼓勵,少一點挑剔;多一些指導,少一點包辦。讓孩子通過自己動手,一步步認識世界,適應社會。  當孩子對你說:「讓我自己來。」作為父母,你應該給予熱情的賞識和信任,對他說:「好的,你自己來,我相信你!」  當孩子求助你做某件事情,如果你覺得這件事情孩子也可以完成,你應該說:「孩子,你可以自己來,如果有問題再找媽媽好嗎?」------------細節17 激勵孩子戰勝失敗------------  小鋒從小在農村長大,大學畢業後來到城裡。他各方面都很出色,只有一點,我們都感到非常吃驚,他竟然不會騎自行車!  為此,小鋒給我講了一個他小時候的故事:  在小鋒八九歲的時候,看到小夥伴們都開始學自行車,於是也想學。小孩學自行車,最困難的一個環節是跨上自行車。小鋒學得很認真,但是為了能夠跨上自行車,卻吃了不少苦頭,經常連車帶人摔倒在地。  在旁邊扶著的父親脾氣很暴躁,一看小鋒摔倒,就著急上火,大聲地訓斥小鋒「笨蛋」、「沒出息」。後來,小鋒在父親的罵聲中不僅沒有進步,反而越來越膽小,最後連跨上自行車的勇氣都沒有了。  小鋒最終也沒有學會騎自行車。這成了他的一塊心病,他始終對學自行車充滿恐懼,雖然後來也嘗試過幾次,但心理的障礙讓他每次都無功而返。  失敗是令人沮喪的,而別人的諷刺更讓人難過。當孩子失敗的時候,一句「笨蛋」可能會傷透孩子的心。如果來自失敗的打擊太多,孩子會產生嚴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懷疑,結果就真的成了「什麼都學不會的笨孩子」。  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把一條梭魚放進一個有許多小魚的水池裡,只要梭魚餓了,張張嘴,就可以把小魚吞進肚子里。過了一段時間,科學家用一個玻璃瓶罩住了梭魚。開始時,小魚在瓶子外面游來游去,梭魚就衝上去,企圖吞食小魚,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魚的衝撞越來越少,最後,它完全絕望了,放棄了捕食小魚的所有努力。  這時,科學家取走了罩住梭魚的玻璃瓶,但這時候備受打擊的梭魚已經沒有了鬥志。無論有多少小魚在它的身邊甚至嘴邊游來游去,它都不會再張嘴。最後,這條可憐的梭魚就這麼活活餓死了。  聽了這個故事,也許你會說,這條梭魚真是笨死了。其實梭魚原來並不笨,捕食小魚是它的拿手好戲,它是一條能夠獨立生活的正常的魚。可是,無數次的碰壁後,梭魚開始懷疑自己捕魚的能力,最後徹底絕望了。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要經歷很多失敗和挫折。孩子也一樣,當他們去努力嘗試一件事情的時候,很可能等待他們的並不是成功,有些時候,需要千百次的嘗試和努力。當孩子失敗和碰壁的時候,父母應該給他及時的激勵,讓他們鼓起再試一次的勇氣,從而克服困難,獲得成功。  春節過後的幾天,明明從電視上看到歡慶春節的熱鬧場面總少不了踩高蹺,於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央求爸爸給他買高蹺。  爸爸從小在農村長大,對高蹺的感情也很深厚,心想讓孩子學高蹺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膽量和意志,於是就到市場上買了一副。  爸爸讓明明坐在椅子上,很認真地給他綁好了高蹺:「好了,站起來吧!」  明明興奮地想站起來,可是剛一起來,卻又坐在了椅子上。  「怎麼了?怎麼不站起來?」爸爸問他。  「我怕摔倒。」明明回答爸爸。  「沒關係,站起來,往前走。」爸爸說。  明明鼓起勇氣,晃晃悠悠地站了起來,可是剛邁了一步,就立足不穩,摔了一跤。明明的臉上頓時沒有了剛開始時興奮的表情,取而代之的是一臉恐懼。  「摔跤沒什麼的,不管是誰,剛開始學的時候都要摔跤,不摔跤是學不會的。來,再試一次!」爸爸鼓勵道。  「不用怕,爸爸小時候也是這樣學的,鼓起勇氣,一會就學會了,繼續!」  明明雖然很害怕,但還是默默地點了點頭。  「腳下要動起來,看著前方,別害怕。」  就這樣,在爸爸的一次次的鼓勵之下,明明終於學會了踩高蹺。  當孩子為「失敗」感到恐懼或難過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更不能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讓孩子明白,失敗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次不行,下次再來,再試一次,總會取得成功。  孩子從小到大,不可避免地會碰到很多挫折。如果孩子在受挫後得不到適當的引導,常常會失去自信,變得軟弱和退縮,而如果得到適當的引導,則會坦然面對挫折,漸漸培養出對挫折的承受力和意志力。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還小,還經不起挫折,因此一味放縱和滿足孩子,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孩子因此變得經不起風雨,甚至會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生活有順境也有逆境,通往成功的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從而讓孩子逐步形成看待挫折的正確態度,學會戰勝挫折的本領。  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失敗,心情低落時,要鼓勵孩子戰勝失敗。你可以說:「沒關係,再試一次,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  當孩子做一件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併產生恐懼或一次次失敗的時候,你應該說:「不要怕,這沒有什麼可怕的,大膽地去做,你一定能戰勝它!」------------細節18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一次,桐桐對爸爸說:「這道題我不會,爸爸您幫我做吧!」  爸爸拿過桐桐的題目:有一個水池,容積是100立方米。進水管的流量是40立方米/分鐘,排水管的流量是20立方米/分鐘。問如果同時打開這兩個水管,幾分鐘可以把水池灌滿?  「來,爸爸教你做。」然後爸爸就一步一步地把解題方法告訴了桐桐。  又過了幾天,桐桐讓爸爸幫助檢查作業並簽字。爸爸看了她的作業,發現有一道題做錯了。這道題目是這麼說的:有一個水池,進水管的流量20立方米/分鐘,排水管的流量是10立方米/分鐘。問如果同時打開這兩個水管5分鐘後,水池裡有多少水?  爸爸感到非常奇怪,這和他那天晚上教給桐桐的題是一個道理。於是他問桐桐:「還記得前幾天我教你的那道數學題嗎?」  「記得。」桐桐乾脆地說。  「那你能重複一遍那天的解題方法嗎?」爸爸問。  「可以啊。」桐桐一邊說,一邊拿起筆把那天的題目一步步地解了出來。爸爸一看,完全正確,爸爸感到更奇怪了。  「那你看這道題和和前幾天那道是不是一樣的?」爸爸問。  「這,好像不一樣啊。」桐桐若有所思地看了一會,然後一臉迷茫地看著爸爸。  當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求助於父母或家人。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往往為了幫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儘快從困境中走出來,重新獲得快樂和滿足,而不遺餘力地幫助孩子想辦法,甚至親歷親為,代替孩子去做這件事情。這樣一來,孩子就失去了獨立想辦法解決問題的機會,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懶于思考,事事依靠父母的幫助才能完成。  不讓孩子自己思考,不讓孩子嘗試著自己去解決問題,就算父母教給他做事的方法,他也不一定能真正掌握。當遇到一些變化時,就會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一個針對中小學生的問卷調查中有這樣一個題目:「當你遇到問題或麻煩的時候怎麼辦?」有70%的學生選擇了「找父母或別人幫忙」,而只有30%的學生選擇了「自己解決」。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漸接觸各種人和事物,也勢必會遇到一些問題和麻煩。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把孩子的事都攬過來,應該通過對孩子的賞識和鼓勵,讓孩子自己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和麻煩,逐步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天,小茹從學校回來,愁眉苦臉地對爸爸說:「我們班要組織一次野餐活動。老師告訴我們,所需要的錢都得自己想辦法解決,不能向家長要,我該怎麼辦呢?」  「那你就應該想辦法自己解決啊。」爸爸微笑著說道。  「可是我到哪裡去想辦法啊,我又不會掙錢,不如爸爸你給我點錢好嗎?」小茹央求爸爸。  「那當然不行,一定要按老師說的,這個問題自己解決。不過爸爸要提醒你,一定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掙到錢,不要想歪門邪道。好好想一想,我相信你一定可以解決的。」爸爸很嚴肅地對小茹說。  小茹沒有辦法,只好自己想起辦法來。想了很久,她終於想出辦法了:她和幾個同學在附近的小區收廢品,然後賣到廢品站。雖然比較辛苦,可是一個星期下來,竟也掙了不少錢。到了周末,他們就高高興興地去野餐了。  要相信孩子具有的潛力,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鼓勵他們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自己去解決問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孩子,終究得自己去面對問題,面對人生,如果沒有足夠的適應能力,沒有善於思考的頭腦,就不能取得發展和進步,也就可能被社會所淘汰。何況有很多問題,父母根本無法代勞。因此,建議所有的父母,賞識並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們可以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在孩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父母應該細心留意孩子對事物的判斷、決定和行動的過程,在必要的時候給予一些指導。不過,父母只能充當一個顧問的角色,而不能親自參與到事情中去。  只有通過一次次地實踐,讓孩子認識到怎樣是錯誤的,怎樣是正確的,從而更加深入地認識了問題,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法。  當孩子因為自己的事情而向你求助時,如果這件事情孩子完全可以自己解決,不要急於幫忙,而應該說:「再好好想想,這個問題你自己可以解決!」  當孩子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應該給他們適當的提醒和指導,你應該說:「你再仔細看看……,相信你可以做好!」------------細節19 鼓勵孩子克服緊張------------  張女士的孩子快考試了,她怕孩子會因為緊張而影響成績,於是心裡非常不安。她反覆告訴孩子「不要緊張,千萬不要緊張」,每天都叮囑孩子「快去複習,別玩了」,「注意身體,別感冒了!」;在孩子複習的時候,她忙著幫孩子查資料、找例題、檢查練習。  最後,孩子對她說:「我本來不緊張,被你這麼整天嘮叨著,反而緊張了!」  聽了孩子的話,張女士一下懵了。  面對考試或比賽,每個孩子都會有一些壓力和緊張情緒,有時甚至會因為緊張而影響發揮,陷入「學得好考不好」的怪圈。作為父母,為孩子分憂解難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把「弦」綳得太緊,這樣只會增加緊張氣氛,讓孩子壓力更大。  在孩子考試或比賽之前,父母不僅要讓孩子擁有一個寬鬆的環境,也應該關注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別嘴裡說著不緊張,行為中卻處處透露著緊張,以致影響了孩子的考試或比賽。  明智的父母要從賞識孩子的角度出發,積極地鼓勵和安慰孩子,通過對孩子的賞識和鼓勵,讓孩子樹立「只要努力,我一定能考好」的信念,緩解孩子的壓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儘快從緊張情緒中走出來,從容面對考試。  小武要參加運動會了,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運動會,他報的項目是跳遠。賽前的幾天,小武很緊張,連做夢都在「跳遠」。  早晨起來,爸爸問小武:「快開運動會了,你做好準備了嗎?」  「這需要做什麼準備嗎?」小武疑惑地問爸爸。  「那當然啊,只有做好了準備,比賽的時候才不緊張,你現在緊張嗎?」  「緊張,我怕自己跳不好,同學們會看不起我的!」小武說。  「不用擔心,讓爸爸教你幾招,保證你跳出好成績,爸爸以前可是跳遠運動員呢。」  「好啊,那你快教我吧!」小武拉著爸爸的胳膊,著急地說。  「好吧,首先你要有信心,『其他同學都不如你跳得遠,你才是最棒的!』然後呢,這幾天你要多作運動,把身體活動開,到時候才能跳得更遠;另外,你應該先在沙坑練習跳一跳,熟悉一下場地環境,這樣到比賽的時候就不會感到陌生了。最後再告訴你一個方法,那就是要把助跑的步子量好,你可以從起跳線往回跑,在速度最快的時候停下,並記下那個位置,下次助跑的時候就從那個地方起跑。你按爸爸說的試一試,如果不明白再來問我,好嗎?」爸爸耐心地說道。  「好的。可是如果我都按你說的做了,到時候還是跳不好,那該怎麼辦呢?」  「不用擔心,相信你一定能拿到滿意的成績,即使今年拿不到好成績,明年還可以再比,到時候還可以拿冠軍!」爸爸把手放在小武的肩膀上,認真地說道。  「嗯,我明白了,我一定會按爸爸說的做!」  果然,小武按爸爸說的練習了幾天,信心越來越足。在幾天之後的比賽中,小武跳得非常棒,還獲得了第一名。  當孩子緊張不安的時候,父母要以身作則,冷靜面對孩子的焦慮,幫助孩子分析所面臨的形勢和困難,給孩子一些賞識和指導,讓他明白,勝敗乃兵家之常事,即使失敗,父母還會一如既往地愛他、支持他。這樣,可以讓孩子正確面對考驗,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  同時,要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不要對孩子提過高或過嚴格的要求,要允許孩子出現失誤,並對他的失誤表現出寬容,這樣不僅可以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而且可以更加堅定孩子的信心。  當孩子面臨考試或比賽出現緊張情緒時,家長應該給孩子充分的賞識和鼓勵。告訴孩子:「只要努力,就一定會取得滿意的成績,我們相信你!」  如果孩子擔心自己考不好,你可以說:「不要擔心,以平常心面對,即使這次考不好,下次還有機會!」  當孩子缺乏必要的準備時,應該給孩子適當的幫助和指導,讓孩子有更充分的準備。你可以說:「孩子,讓我來教你幾招!」------------細節20 鼓勵孩子自我激勵------------  海賓是一個學習成績較好的孩子,小學六年里,他一直在班上處於中上水平。奇怪的是,海賓似乎並不在意自己的成績,學習起來也挺放鬆。海賓的父母認為,不應該要求孩子為分數而拚命,所以他們非常支持孩子對學習的這種態度。  現在,海賓已經是六年級的學生了。但是,他的學習成績還是老樣子,不好也不壞。這可急壞了海賓的父母。如果照這樣的成績,進入重點中學的可能性不是太大。而海賓好像並不在乎自己能夠進什麼學校學習,照樣是寫完作業就去玩。  海賓的媽媽對他說:「孩子,你努努力,爭取考入重點中學。」海賓卻說:「媽,什麼中學都無所謂。」  自我激勵是一種習慣內化的結果。鼓勵孩子自我激勵,讓孩子不只重視父母的讚揚或者物質上的獎勵,更注重對自己努力的肯定,並能正確地面對物質上的誘惑。  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或有所進步時,父母雖然可以不斷地賞識和誇獎孩子,但最終還是要靠他自己的力量來自我激勵,從而強化自己的行為。  鼓勵孩子形成自我激勵的力量,首先要對他所做的事情給予賞識,然後提醒他從內心承認自己,從而強化他的自信心。  孫雲曉的女兒孫冉考大學前的第一次模擬考試考得很不理想,孫冉心裡很不好受。考完試,孫冉就哭了,回到家後,臉上依然掛著淚水,神情黯然。這時,孫雲曉對女兒說:「沒事,你考得不錯。現在這個成績上大專夠了,又不是不上線,沒問題。現在離高考還有兩個月,只要你努力,是有可能發生奇蹟的。」  然後,孫雲曉讓孩子做了一件自我激勵的事情。他從復旦大學的一本報考手冊上看到這樣幾句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選擇!相信自己選擇的成功的人生!」孫雲曉讓女兒每天早晨起來,在陽台上把這幾句話大聲地喊三遍。第一天,女兒喊的聲音非常小,只有她自己一個人聽得見。孫雲曉對她說:「你這樣是不行的。你這樣就是不相信自己,要大聲地喊,使勁地喊。」  後來,女兒真的放開嗓子喊了。結果,她發現自己的心態變得非常好,每天精神抖摟。這種自我激勵一直堅持到高考。最後,孫冉高考成績比第一次模擬考試的成績提高了100分!  鼓勵孩子自我激勵是一個長期、細緻的過程,需要家長的賞識、尊重、信任及指導,這有助於孩子增強自信心,並保持繼續努力的積極態度。  在賞識孩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幾種方式來鼓勵孩子自我激勵、自我賞識。  幫助孩子確立自我激勵的目標。當一個孩子因為背不過課文而苦惱時,你可以告訴他,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記憶潛能全部開發之後,可以記住5億本書的內容。這時,如果孩子能為記住5本書而努力,他就已經邁出了自我激勵的第一步。其次要讓孩子學會自我暗示,可以鼓勵孩子經常向自己說一句自我激勵的話,如「我一定行」「我會做得更好」。再次,讓孩子在行動中擺脫消極情緒。如果孩子因學習成績不好而感到難過,最重要的是告訴孩子採取什麼行動來改變這種狀態。  改變賞識用語的主語。讓孩子不再依賴外部賞識的一個最方便的方法是,在你對孩子的讚揚中改變主語:只要把「我」改成「你」,把父母對孩子的賞識和鼓勵改成孩子對自己的讚揚。這種簡單的變化去除了讚許聲中家長自我強調的色彩,而是更多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如:「你今天這麼用功,我真為你感到驕傲。」可以改為:「你今天這麼用功,你一定為自己感到驕傲。」  鼓勵孩子自己讚揚自己。指出他們做得正確的事,然後提醒他們從內心承認自己。比如,你的孩子在做了一件錯事後主動承認錯誤,這時,你可以告訴他:「承認錯誤需要非常大的勇氣,你應該對自己說:『我做了一件正確的事,一件了不起的事。』」  強化孩子的自我激勵。把孩子對自我的肯定穩定下來,並且加以強化。讓孩子領會到: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行為是一種很好的獎賞。經常鼓勵孩子記錄自己獲得的成功,告訴孩子,成功的定義是:自己對自己作出的任何改進,以及為這種改進付出的努力。也可以鼓勵孩子在自己行為良好或盡了全力追求成功的時候,寫一封信給自己,在信里描述自己認為好的行為,並且對此提出讚賞和鼓勵。  注意在鼓勵孩子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勵時,要讓孩子用正面積極的語言,比如「我一定成功」,而不說「我不可能失敗」;說「這件事對我來說很容易」,而不說「這件事對我來說並不難」。因為肯定的語氣在孩子的大腦中種下的是成功的因子,他的潛意識會指揮他去「成功」;而否定的語氣往往會埋下失敗的因子,他的潛意識會給自己設置「失敗」的障礙。  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或有所進步時,要把父母的鼓勵轉為孩子對自己的激勵。你可以說:「你真棒,你一定在為自己感到自豪!」  當孩子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要鼓勵孩子自我肯定。你可以說:「孩子,你應該對自己說『我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我很棒!』」------------細節21 鼓勵孩子勇敢表達------------  淼淼今年5歲,馬上就該上幼兒園中班了。按常理來說,這個年齡應該正是小孩子活潑好動的時候,小嘴應該喋喋不休才對。可是淼淼一見到生人,就急忙躲在大人的背後,小臉也變得通紅,更不用說主動與人交談了。淼淼平時的愛好,就是坐在電視機旁看卡通片,從來也不和其他孩子玩耍。  淼淼的父母很焦急,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們分析來分析去,還是覺得主要是自己工作太忙,與淼淼溝通玩耍的時間太少。不僅如此,由於工作辛苦,他們很少有耐心聽淼淼講話,即使有時候淼淼問一些問題或者想和他們說什麼,他們也愛搭不理,有時候甚至嫌淼淼煩,訓斥她一頓。久而久之,淼淼就變得沉默寡言了。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把與孩子交流的任務交給了冷冰冰的玩具、電視或電腦,把給孩子講故事的任務交給了錄音機。我們總是讓孩子面對各種沒有生命和溫度的「物」,卻恰恰忘記了孩子最需要的是和「人」的交流。  要想讓孩子大膽說話,關鍵還在於父母的賞識和激勵。而賞識和激勵孩子的前提,是和孩子多交流,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鼓勵孩子開口表達。  可以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提問一些問題。孩子回答之後,要對孩子的回答給予肯定和讚揚,即使孩子問得不對、說得不對,也不能因此而表現出不耐煩,甚至訓斥孩子。  可以用給孩子講故事的方法鼓勵孩子說話,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表述出來,提一些「你認為結局會怎樣」、「你覺得故事裡的小松鼠怎麼樣」等問題。  要主動把孩子介紹給生人。如果家裡來了客人,要鼓勵孩子和客人說話,或者給客人唱首歌,並及時給予賞識和鼓勵。而不是以「大人說話,小孩別插嘴」為由把孩子支到一邊。  鼓勵孩子說話也是一門藝術,很多時候我們有心想讓孩子多說話,卻因為方法不適當而讓孩子有話說不出來。  請看下面的兩個案例。  案例一:  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媽媽對孩子說:「你回來了?」  「我回來了。」孩子回答。  「今天在幼兒園都做了些什麼?」媽媽問。  「沒做什麼。」孩子回答。  「什麼都沒做?那你去幼兒園幹什麼去了?」媽媽有點生氣。  「我都忘記做什麼了。」說完,孩子回自己房間去了。  案例二: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了,媽媽高興地迎了上去。  「寶貝回來了,讓媽媽看看!今天一定玩得很快樂是不是?」媽媽仔細端詳著孩子。  「對呀!我和明明一起搭積木,我們搭了一列小火車,還把一些玩具放進火車的車廂里呢,可好玩了……」  「嗯,聽起來真的很好玩,可惜我沒有玩到。」媽媽說。  「沒關係!下次我和你一塊玩啊。」孩子高興地說。  同樣是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媽媽的動機同樣是想要了解孩子今天過得好不好、做了些什麼事、玩得快樂不快樂,但是結果卻相去甚遠。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差異,當然不全是因為問話技巧的不同,其中也包括父母對孩子的賞識程度,親子關係的親密度,孩子說話的意願,以及在幼兒園的感受等因素。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方式非常重要。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常常在和孩子說話時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所以,往往沒不容孩子把話說完就急於決定,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反應。  如果在和孩子說話時不充分了解他們的想法及立場,會讓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會很不舒服;時間長了,他們就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了。  一天,媽媽忙著要出門,急切地對小剛說:「在家好好待著,等會有人送煤氣來,你讓他放在廚房就可以了!」  「可是我也要出去!」小剛對媽媽說。  「你出去幹什麼啊?」媽媽一邊穿外套,一邊問他。  「我要去小明家,我們約好了!」小剛很著急。  「小明家什麼時候不能去啊,以後再說!」媽媽說完就走了。  小剛本來和同學們約好先到小明家集合,然後一起到已經退休的老校長家打掃衛生。結果小剛沒有去成,為此,同學們都說他沒有信用。  小剛非常恨媽媽,發誓以後再也不和媽媽說話了。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首先應該鼓勵孩子把事情的緣由說清楚,然後再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調整時間。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父母對他的話非常尊重,以後也就敢於大膽說話了。上面的案例可以這樣來回答:  聽孩子說要到小明家,應該問孩子:「你到小明就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嗎?和媽媽說說。」  了解到孩子要去老校長家打掃衛生,應該對孩子說:「噢,原來是這樣的,你們真有愛心,媽媽支持你們。這樣吧,我給送煤氣的打個電話,讓他晚點過來。走吧,咱們一起出門吧!」  這樣,小剛不僅不會恨媽媽,還會覺得媽媽善解人意,以後有什麼事情也會主動和媽媽說。  讓孩子把話說完、對孩子說的話給予尊重,這是鼓勵孩子大膽說話的重要條件。  作為父母,在賞識中鼓勵孩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採取適當的方法和措施,讓孩子有話可說,有話敢說,從而培養孩子優秀的表達能力。  主動和孩子溝通交流,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可以這樣問孩子:「你怎麼看這件事?說說你的看法吧。」  用賞識的語言去激勵孩子回答你的問題。你可以說:「今天真精神,是不是在學校里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啊?」  當孩子告訴你他的事情時,要聽孩子說完,並對孩子的行為給予鼓勵:「你的想法很對,媽媽支持你!」------------細節22 鼓勵孩子與人交往------------  最近一段時間,媽媽發現小凡不太高興,於是問他:「怎麼了小凡,在學校里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了嗎?」  「沒有什麼。」小凡回答媽媽。  「那我怎麼發現你不開心呢?是不是有人欺負你了?」媽媽接著問。  「我說過沒什麼了,媽媽你別管了。」小凡一邊說,一邊朝媽媽揮了揮手。  這時,媽媽發現小凡的胳膊上有條傷痕,不禁吃了一驚,急忙抓住他的胳膊,問道:「到底是怎麼回事,快告訴媽媽。」  小凡一看瞞不過媽媽,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原來班上有個同學特別霸道,經常欺負小凡,有幾次還動手打了他。聽到這種情況,媽媽非常認真地對小凡說:「別人老欺負你,你應該還手。」  小凡的爸爸聽到了媽媽的話,不解地說:「還手幹什麼,打架嗎?哪有你這樣教育孩子的?打架根本解決不了問題的。」  媽媽說:「那你說怎麼辦?難道就這麼老讓人欺負?」  爸爸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辦,總之不能鼓勵孩子動手打架,再說,要是孩子打不過別人,怎麼辦?」  聽著爸爸媽媽的爭執,小凡默默地回到了自己房間。  小凡的爸爸媽媽碰到的確實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孩子在與小夥伴的交往中,總會發生一些矛盾,甚至動手打架。這時候,父母應該怎樣面對?是讓孩子默默忍受,還是以牙還牙?  這些都不是好辦法。如果孩子之間有矛盾,應該鼓勵孩子去和對方交朋友,對孩子說:「不要打架,你應該主動講和,告訴對方,你想和他成為朋友!」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能和小夥伴們和諧相處、互相幫助。因此,對於孩子交往中遇到的種種難題,應該建立在以和為貴、發展友誼的基礎上。鼓勵孩子用心與他們溝通,相信孩子的真誠可以打動他們,從而把對手變為好朋友。  丁丁的爸爸是旅居美國的華僑,在他7歲的時候,爸爸把他送到美國當地的小學讀書。因為整個學校只有丁丁一個中國人,所以他在學校沒有朋友。就連他的同桌麥克爾也不願意理他,還經常欺負他。  丁丁把這些情況告訴了爸爸,爸爸問他:「麥克爾為什麼不願意理你呢?」  「我聽到他和其他美國同學說,中國人都很笨,所以不要理中國人。」丁丁告訴爸爸。  「那你就好好讀書,每門功課都要比他們好,讓老師也說你好,他們就不會不理你了。」爸爸說道。  丁丁聽了爸爸的話,非常用心地學習,成績進步很快,這讓那些美國孩子都很吃驚。漸漸的,他們都不說丁丁笨了。  可是,麥克爾還是經常欺負丁丁,有一次竟然打了他。丁丁很難過,告訴了爸爸。  「麥克爾是個怎樣的孩子?你能和爸爸說說嗎?」爸爸問丁丁。  「他學習不用功,經常在學校里搗亂,上課也不好好聽講,老師讓他回答問題,他什麼都不會。」丁丁說道。  「噢,那你想過在學習中幫助麥克爾嗎?」爸爸問。  「我為什麼要幫他,他總是欺負我!」丁丁不解地說。  「要想不讓他再欺負你,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變成你的朋友,你覺得呢?」  丁丁想了一會,對爸爸說:「我知道該怎麼辦了。」  「好,相信你們會成為好朋友的!」爸爸高興地說。  後來,丁丁果然主動去幫助麥克爾了。起初麥克爾還有點遲疑,但看到這位中國同學是真心想幫助自己,便愉快地接受了丁丁的幫助。過了一段時間,麥克爾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丁丁和麥克爾也成為最好的朋友。  當孩子遇到交往中的問題時,鼓勵孩子與對方交朋友,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通過他們自己的努力去改變事情的狀況,而不是讓孩子能忍則忍或者以牙還牙。  通過鼓勵和信任孩子的交往能力來賞識孩子,能夠激勵孩子更加註意與小夥伴們的交往方式,促使孩子學會交流並快速融入到集體中去,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從而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全和學習的進步。  當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發生爭執甚至打架時,作為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和對方講和,然後積極地交朋友。你可以說:「你們都是好孩子,不應該打架,應該成為好朋友才對!」  當孩子不善於與人交往,怕見生人時,你應該說:「去和他玩吧,相信你們會成為好朋友!」------------第三章 尊重與信任------------  賞識孩子,就要尊重和信任孩子。賞識教育應該基於對生命本質的愛和尊重,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作為父母,只有放棄分數、名次等功利指標,才能真正賞識孩子的點滴進步,發現孩子身上無數的閃光點,賞識才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尊重的話語,信任的目光,賞識如細雨,潤物於無聲!------------細節23 尊重孩子的意願------------  一天晚上,齊齊的爸爸對他說:「從明天開始,我們要把你送到爺爺家裡住一個月。到了那裡一定要聽爺爺奶奶的話,不要惹他們生氣,知道嗎?」  聽到爸爸的話,齊齊很吃驚,接著大聲地反對:「為什麼要把我送到爺爺那裡,我不去!」  「不去不行,這個月爸爸和媽媽都要出差,沒有人照顧你!」爸爸生氣地對齊齊說。  「為什麼你們不問我願意不願意呢?我不想去爺爺家!」齊齊難過得快要哭了。  「大人決定的事還要問你同不同意,你懂什麼啊?這事你同不同意都得這樣了,我和你媽媽都出差,總不能把你一個人放在家裡吧」爸爸一臉怒氣地對齊齊說。  第二天,齊齊被爸爸送到了爺爺家裡。他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他開始恨他的爸爸媽媽了。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員。當遇到事情尤其是和孩子密切相關的事情時,父母應該徵求孩子的意見,並盡量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總以為孩子太小,根本沒有思考問題的能力,即使跟他們商量也沒有用。  當然,生活中有些大人的事情是不必讓孩子知道的,但是有些事情卻完全應該讓孩子參與討論,尤其是關於孩子的一些事情。尊重孩子的意願,遇事經常和孩子商量,是對孩子的一種賞識和尊重。  父母尊重孩子的意願,不僅是因為孩子有權知道自己的事情,這更是對孩子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的賞識,相信孩子有能力分析和決定家庭中的事務。  孩子和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平等的。父母在決定一件事情之前,不妨聽聽孩子的意見,有時候,孩子的意見也非常重要,甚至能對整個事情產生重大的影響。  陳先生和妻子準備買一套新房子。他們挑來挑去,覺得兩個樓盤比較中意。但這時候,夫妻兩人的意見卻出現了不一致。  一天,夫妻倆又因為房子的事情爭執起來。這時候,陳先生女兒—上小學六年級的彤彤終於忍不住了,大聲對爸爸媽媽說:「你們要買房子怎麼從來都沒有徵求過我的意見呢?」  兩個人立刻停止了爭吵,奇怪地看著彤彤,半天沒說出話來。  「你能有什麼意見,小孩子懂什麼啊。」陳先生首先從驚異中醒過神來。  「就是,買房子是大人的事,你管這麼多幹什麼?!」媽媽接著說。  「買房子是全家人的事,我也是家裡的一員為什麼不關我的事呢?」彤彤生氣地問。  「可是你懂房子嗎?小孩子好好學習就可以了,別管這麼多閑事。」爸爸朝彤彤一擺手,很不耐煩地說。  「誰說我不懂,我知道爸爸要買新時代花園,我還知道,那裡的房子根本不能買。」  「為什麼不能買,你知道什麼啊?」陳先生吃驚地問。  「新時代花園的旁邊有一片空地對吧?那裡馬上就要建化工廠了,爸爸想以後天天都聞化工廠的怪味嗎?!」  「什麼?化工廠?我怎麼不知道?你聽誰說的啊?」陳先生非常疑惑地問彤彤。  「我同學的爸爸是化工廠的廠長。那天我和他說你們想買新時代花園的房子,他說不能買,因為他爸爸告訴他化工廠馬上就要搬過去,他還說化工廠的氣味能熏死人呢。」  「真的嗎?要真是那樣,這房子就真不能買了。」陳先生自言自語地說。  後來,陳先生打聽了一下,彤彤說的消息確實是真的。於是他在另一個樓盤買了一套房子,一家人喬遷新居,生活得非常幸福。  賞識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有知情權和參與權,這樣才能讓孩子感覺到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從而建立對家庭的責任感,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大局觀。  對於父母來說,對孩子的尊重是了解孩子最好的途徑。如果父母尊重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反過來也會尊重父母。只有父母想了解孩子的想法時,孩子才會大膽地告訴父母。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經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徵求孩子的意見,一旦孩子需要做一項決定,他也會主動跟父母商量,徵求父母的意見,而不是隱瞞父母,一意孤行。  因此,父母應該隨時記住孩子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員,遇事主動徵求孩子的意見;當孩子表示不滿或者反對的時候,應該心平氣和地給孩子解釋,爭取孩子的理解,而不能強制孩子服從甚至恐嚇孩子。  當遇到與孩子密切相關的事情時,應該主動徵求孩子的意見。對孩子說:「孩子,有件事和你密切相關,我們想聽聽你的意見。」  當遇到關係到整個家庭的大事時,應該讓孩子知道,並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告訴孩子:「這件事非常重要,你有什麼想法嗎?」------------細節24 尊重孩子的想法------------  周末,陳女士和來她家玩的同事聊天,說到單位幾個年輕人談戀愛的事。  「聽說小趙又失戀了,你知道嗎?」陳女士說。  「是嗎?我不知道,什麼原因?」同事很驚訝。  「還不是小王,已經好長時間不理小趙了,聽說又在醫學院找了一個研究生,正打得火熱呢!」  「啊?小王怎麼這樣啊,不是跟小趙談得好好的嗎?人家小趙也不錯啊,真是的!」  這時,一直在旁邊看電視的兒子明明突然說話了:「我要是小趙叔叔,才不理小王阿姨呢,她太壞了!」  「到你房間去,大人說話你搭什麼腔,你懂什麼啊,討厭的孩子!」陳女士站起來,拉著明明的胳膊就走。明明撅著小嘴,一邊走還一邊小聲嘟囔:「本來就是嗎!」  孩子懂事以後,便開始思考這個世界,思考他所遇到的每一件事,並逐漸產生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大人和孩子的世界確實不同,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卻一直在向大人靠近。他們對大人世界的事情發表意見和想法,說明他們有了獨立的思考意識,這是非常可貴的。  這時,父母應該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情、傾聽孩子的訴說,在孩子想要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時,給予積極的賞識和尊重。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僅可以進一步鍛煉孩子的思考意識和表達能力,而且可以通過傾聽孩子的觀點,發現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從而糾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錯誤思想。  父母千萬不要忽略和壓制孩子的想法,即使他們說得不對,即使他們的想法幼稚可笑,也不能嘲笑和打斷他們;不要總是以大人的思維來要求孩子,而應該讓孩子說下去,允許孩子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  一天晚上,小輝很憂傷地對媽媽說:「一休的媽媽怎麼這麼狠心啊,把一休送到廟裡當和尚,還不讓一休回家看她!」  「孩子,這不是狠心。她把一休送到廟裡,是因為她希望一休能在那裡得到教育和磨練,以後能成為了不起的人。」媽媽溫柔地對小輝說。  「可是一休才多大啊,為什麼不等到他長大以後再把他送到廟裡呢?」  「孩子,人在小的時候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紅的,他就是紅的;而你在上面畫黑的,他就變成了黑的。所以,媽媽讓一休從小就在廟裡受教育,這樣才能讓一休更加聰明、更加堅強,如果等一休長大了再去廟裡,那時候就晚了。」  「那我是不是也要去廟裡當和尚,以後才能成為了不起的人呢?可是我離不開媽媽啊。」小輝不是那麼擔憂了,眼睛裡開始閃出光芒。  「當然不用,寺廟只是象徵著一個受教育、受鍛煉的環境,就像學校一樣,你在學校也可以受到教育和鍛煉啊。如果你想成為和一休一樣聰明的人,就要在學校里好好學習,認真聽講,爭取把老師講的知識全部學會。」媽媽撫摸著孩子的頭髮,微笑著對孩子說。  「媽媽我明白了,我一定好好學習,變得像一休那麼聰明,我也要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孩子蹦了起來,摟著媽媽的脖子大聲說。  「好孩子,媽媽相信你!」媽媽高興地親了小輝一下。  孩子經常會在看動畫片或漫畫書的過程中產生一些想法。對於這些孩子世界裡的事物,父母不能漠不關心,而應該主動去了解它們,和孩子一起去欣賞和思考。  孩子主動和父母談到孩子世界的事情,是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是想從父母那裡得到解答和安慰。這時,父母應該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耐心地和孩子溝通交談。如果故事中的媽媽不是這樣的,而是因為勞累一天的緣故,對小輝的問題不理不睬:「一休是誰啊?什麼當和尚啊?小孩子到一邊玩去!」事情的結果將會是怎樣呢?  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應該是平等互重的,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想法也同等重要。因此,不論是孩子想要討論大人世界裡的話題,還是大人想要進入孩子的世界,這種彼此之間交流都顯得尤為重要。  賞識孩子,就一定要尊重孩子。當孩子想要向你表達他的想法和觀點時,給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吧。  當孩子在你和客人談話時突然想要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打擊和壓制他們。你應該說:「好吧孩子,你也來說說你的觀點!」  當孩子說的觀點是正確的,你應該說:「孩子,你說得很對!」  當孩子主動和你談起他對某件事情的感受和想法,不要不耐煩地敷衍了事,而應該對孩說子:「我們一起聊聊。」------------細節25 尊重孩子的遊戲------------  一天,明明對爸爸說:「我們一起來玩打針的遊戲好不好?」  「什麼打針的遊戲啊?」爸爸正在看電視,有點不耐煩。  「前幾天我生病,護士阿姨給我打針,今天我也要給爸爸打針。」明明一邊說,一邊做出一個打針的姿勢。  「好了,別胡鬧了,爸爸沒時間!」  「只要一會就可以了,好不好?」明明求爸爸。  「沒看到爸爸在看電視嗎?找你媽媽去吧!」爸爸非常不耐煩地說。  其實,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做遊戲,應該是父母非常開心的事。可是現在年輕的父母們卻往往不願意和孩子一起遊戲;或者想和孩子一起遊戲,卻不知道該玩些什麼。  從賞識孩子的角度來講,這時,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請求,抽時間和孩子一起做遊戲,這不僅僅是哄孩子開心,更是利用這個機會,和孩子進行有益的交流,從而打開他們幼小的心扉,更加真實和準確地了解孩子,也讓孩子了解父母。  如果把上面的案例繼續下去,明明的爸爸應該這樣表現:  當明明去找爸爸一起做遊戲時,爸爸爽快地答應了。  「那好,現在我要給你打針了。」明明一本正經地對爸爸說。  「現在就開始了嗎?」爸爸假裝驚奇地問明明。  「是啊,快點,我要給你打針了!」明明「命令」爸爸。  這時候,爸爸突然扭轉身子要逃跑,一邊跑還假裝驚恐地叫喊,「不!我不打針!我怕疼,求求你了!」  「乖,不要害怕,我打針一點都不疼。」明明學著護士的口氣說。  爸爸只好趴在床上,讓明明給她「打」了一針。「爸爸你疼嗎?」明明微笑著問爸爸。  「不疼,明明打的針一點都不疼,明明真棒!以後爸爸生病了還要你幫我打針。」爸爸很高興地說道。  「爸爸,為什麼生病以後要打針呢?」明明問道。  「因為打針的時候藥水就被注入我們身體里了,藥物殺死身體里致病的細菌和病毒,我們的病就好了。你看,上次你打完針後,不是就像以前一樣活蹦亂跳了!所以以後生病要乖乖讓護士給你打針,這樣你的病很快就好了。」爸爸不失時機地教育孩子。  「哦,我知道了。」明明用力地點了點頭。  在遊戲中,如果父母能夠放鬆自如地扮演弱小的角色,讓孩子扮演強者,就能在輕鬆的遊戲和笑聲中撫平孩子的消極記憶。另一方面,家長扮演弱小的角色,孩子才會有足夠的自信向你表露他在重要問題上的想法和感受。而父母作為觀察者和傾聽者,要抓住時機,在玩耍中幫助孩子鬆弛某種特定情況引起的緊張情緒,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正確地面對它。  通過尊重並參加孩子的遊戲,再加上在遊戲中對孩子的賞識,父母可以觀察到孩子原原本本的內心世界,並且在親密溝通中加深親子感情,有的放矢地幫助孩子成長。  有些父母可能擔心自己扮演弱小的角色會失去孩子的尊重,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有機會和你以愉快的方式遊戲一番而感到很興奮,進而沒完沒了纏著你,不過這是完全值得的。遊戲之後,孩子會明顯地對你更有感情、更親近、不抱戒心,有時他們更深層的感情也會自由地流露出來。遊戲和笑聲讓孩子對你們之間的關係有了完全的信心,從而能夠讓你更多地了解他的內心感受。  當孩子要求和父母一起遊戲時,父母不要置之不理甚至訓斥孩子,而應該儘力配合。你可以說:「好吧,我們一起玩遊戲!」  當孩子玩的遊戲你不會時,不要因此而拒絕孩子一起遊戲的請求,而應該儘快學習:「那好,不過你要先教我該怎樣玩。」  和孩子一起遊戲的過程中要善於提醒和控制孩子。你可以說:「讓我們痛痛快快地玩一個小時,然後就去做作業,好嗎?」------------細節26 尊重孩子的理想------------  7歲的璐璐由父母領著到醫院看病。璐璐剛上小學一年級,但已有兩年鋼琴的學習經歷。母親對醫生說,她一進老師家門就哭,一開始練琴就淚流滿面,還可憐巴巴地哀求說:「媽媽,我真的不想學。」雖然母親心軟,但父親堅持要她學琴,並且把特長與升學聯繫在一起,認為學成以後孩子就有機會成為特長生,這對上重點中學有加分的好處。  鋼琴老師還給她布置了家庭作業:每天必須練習4首練習曲。一旦孩子琴彈得不好,父親就用手指戳她的頭,還推搡她,大聲訓斥她。  璐璐就這樣承受了兩年,終於有一天扛不住了:她經常擠眼睛、努嘴巴、聳肩膀,胳膊腿還控制不住地亂動。班主任也向家長反映:「璐璐上課擠眉弄眼,還擺肩膀,經常突然尖叫,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  後來,醫生診斷璐璐患了抽動症,需要長時間的治療才能康復。  上面這個故事正是由於家長不尊重孩子的理想,逼迫孩子學習鋼琴,造成孩子精神上極大的壓力和內心長時間的壓抑,從而誘發了疾病。  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往往喜歡為孩子設計理想。從上小學開始,就為了孩子的理想一步步規化好了,甚至想到了孩子以後要上哪所大學的什麼專業。為此,父母不顧孩子的愛好和理想,強迫孩子按自己設計的軌道發展,如果孩子有一步沒有符合自己的意願,就對孩子的所有努力和成績全盤否定,甚至打罵孩子。  作為家長,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無可厚非,但是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前途,而給孩子過大的壓力,結果讓孩子不堪重負而走向極端,這就太讓人遺憾了。  所謂賞識孩子,就應該尊重孩子的理想和選擇。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業餘愛好時,必須首先徵求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理想,進而理解孩子的理想、知道孩子的真正需要。即使孩子的理想與父母的設計產生偏差,也要平靜地與孩子溝通,在尊重孩子理想和選擇的基礎上,通過商量探討,讓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後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在賞識和尊重孩子理想的時候,還要注意一個問題:不要在孩子建立理想的初期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和警示,這樣很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樹立理想,並為理想而努力。  父親和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一起看電視。孩子見屏幕上的律師威嚴、氣派,一會兒引經據典,一會兒舉例證明,說得大家一個個點頭稱是,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便對父親說:「我以後也要當律師。」  父親立即說:「你的理想很好,我支持。當律師是非常威風的,能夠在法庭上滔滔不絕地為人辯護。但是,想要當律師就必須把許多法律條文背得滾瓜爛熟,還必須要學習很多其他多方面的知識,以後還要處理社會上各種關係。你如果希望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就應該從現在開始做好作律師的準備!」  聽父親這麼一說,孩子對律師的職業更加憧憬了。從此,他對於律師應該學習的課程及行為習慣都非常重視了。  孩子在接觸新鮮事物時,會自然而然地萌發理想,父母如果覺得是合理的,就應給予賞識和支持。但支持不是簡單地說句好,更不是馬上提出要求,或者用純理性的、非常嚴格的終極標準要求孩子,這會讓孩子知難而退,輕易放棄。真正的支持應該以孩子的現實準備為基礎,進行適當啟發和引導。  當孩子對父母的安排表示反感的時候,父母應該充分考慮到孩子的愛好和興趣。你可以說:「告訴媽媽你喜歡哪項活動?」  當孩子對父母表達自己的愛好和理想的時候,應該告訴孩子:「你的理想真不錯,我支持你,相信通過你的努力一定會實現的!」------------細節27 尊重孩子的朋友------------  娟娟的好朋友小麗,經常到娟娟家玩。可是,每次小麗走後,家裡都會變得一片狼藉,玩具扔得到處都是。一次,爸爸對娟娟說:「千萬不要向小麗學,你看家裡被她弄得多亂,這種孩子沒有人會喜歡的。」  聽了爸爸的話,娟娟非常不高興,噘著小嘴對爸爸說:「不許你這樣說我的朋友!」說完就悶悶不樂地進了房間。  賞識和尊重孩子,應該支持孩子的社會交往、尊重孩子的朋友,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尊重而更加信賴父母,而且還可以促進孩子之間的友誼和交往,促使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有一種體會:回憶起童年生活時總感覺非常興奮,對兒時的朋友更是感到特別親密,說起與童年朋友一起做的各種趣事,如數家珍。我們的經歷說明:孩子需要朋友,孩童時代的友誼是非常珍貴的。朋友的缺失不僅使孩子的童年極為孤獨,而且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因此,父母應該珍視孩子的朋友,通過賞識和尊重孩子的朋友,培養孩子團結友愛、協作互助的良好習慣和健康的心靈。  首先,可以通過賞識孩子朋友的優點,讓孩子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主動學習,克服自己的缺點。  小強有一個壞毛病,就是自己的東西總亂扔一氣,結果到用的時候卻怎麼都找不到。後來,他認識鄰居家一個叫芊芊的小女孩,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玩兒。  小強的媽媽發現芊芊非常愛乾淨,自己的東西也從來都是整理得井井有條。於是,媽媽問小強:「你和芊芊是好朋友嗎?」  「當然是啊!」小強回答媽媽。  「好朋友就應該互相學習,你看芊芊多愛乾淨,總是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得整整齊齊,你能做到嗎?如果你做不到,芊芊可能就不會和你做好朋友嘍。」  後來,小強果然改掉了亂扔東西的壞習慣,自己的東西也收拾得整齊多了。  其實,孩子之間的互相學習跟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學習是一樣的,只不過孩子們的學習比較簡單和直接罷了,而這恰恰是孩子們所需要的。  其次,尊重孩子的朋友,鼓勵孩子與小朋友們交往,可以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和交際能力。  在孩子們的遊戲中,常常通過「手心、手背」的方法決定由誰「當皇帝」、「當大將」、「當解放軍」、「當壞蛋」……這是一種簡單的機會均等的民主手段,卻可以培養孩子們「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思想。孩子們常在一起玩兒「過家家」的遊戲,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繹家庭生活中的各種事件,買菜、做飯、睡覺、掃地以及娶媳婦、走親戚等等。這是成人社會現象在兒童社會中的折射,孩子們在「過家家」中了解了很多社會知識,也鍛煉了初步社交能力。再如,孩子們常常為了一個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不管問題解決與否、解決得合理與否,他們的認識總會前進一步,這也是學習社會的一個過程。如果孩子沒有朋友,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再次,鼓勵孩子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培養群體意識,可以克服孩子過強的個體意識。朋友之間的群體生活可以克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讓他們遵從群體活動規則,認識到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如果只顧自己,就會受到朋友們的排斥,小朋友會看不起他,不跟他玩兒,將會促使孩子最終向群體規範「投降」。「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質和能力,這是家長無法口授給孩子的。  因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交朋友,當孩子有了朋友之後,應該通過賞識和尊重,促進孩子之間的交往。  如果孩子已經交上了朋友,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比如對孩子說:「真高興你有了自己的朋友,聽說你的朋友很棒,你們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或者說:「聽說你交的朋友很出色,我很想見見他,你看可以嗎?」  如果孩子還沒有朋友,則應積極幫孩子尋找。比如鼓勵孩子與家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與同事或同學的孩子一起玩。並適時和孩子討論他們交往的情況,幫助孩子分析並做出選擇。  另外,要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裡來。把孩子的朋友當成自己的朋友一樣,採取熱情歡迎的態度。當小朋友來家裡時,家長應該說:「我們家來朋友啦,歡迎歡迎。」或者「真高興我的孩子有你這樣的朋友,你們能來太好了!」而且要鼓勵孩子認真接待,讓孩子的朋友感覺到你對他們的支持和賞識。  當孩子有了好朋友之後,要及時了解孩子的朋友,並發現和賞識孩子朋友的優點和長處,鼓勵孩子們互相學習。你可以說:「你的朋友真不錯,有很多優點,你們要互相學習哦!」  要鼓勵孩子和朋友交往,多參與集體生活,可以用賞識的口氣鼓勵孩子交朋友。你可以說:「聽說你有新朋友了,你的交往能力真棒!」------------細節28 尊重孩子的隱私------------  莫莫走在上學的路上,忽然想起昨天晚上的作業忘記放進書包里了,於是急忙往家跑。當他掏出鑰匙打開家門,看到媽媽正從自己房間里走出來,臉上帶著不自然的表情。莫莫走進房間去拿作業,一推門,愣住了,他看到自己書桌的三個抽屜全部敞開著,自己的日記本、同學們送的生日禮物、賀卡亂七八糟地堆在桌子上。  莫莫非常生氣地質問媽媽:「你為什麼翻我的抽屜?」  沒想到媽媽卻比他還生氣:「怎麼了?我當媽媽的看看兒子的東西還有錯嗎?」  「可是你應該經過我的允許才能看!」莫莫也毫不示弱。  「小孩子有什麼允許不允許?別忘了我是你媽媽,好了,快去上學吧!」媽媽毫不在乎地對莫莫說。  後來,莫莫把書桌上的抽屜都上了鎖,就連日記本都換成了帶鎖的。  一幅四格漫畫,配有這樣四句話:「你翻看了孩子的書包」,「你偷看了孩子的日記」,「你拉開了孩子的抽屜」,「你也鎖住了孩子的心,請尊重孩子的隱私權!」  隱私,是每個人藏在心裡,不願意告訴他人的秘密。人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孩子也不例外。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生活領域、知識、情感都逐漸豐富起來,孩子的自我意識、自尊意識不斷增強,原先無所顧忌敞開的心扉也漸漸關閉起來。然而,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正在長大,忽略了孩子也會有自己的秘密,總認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可以盡情進入孩子的世界、隨意闖入孩子的「隱私」,甚至粗暴干涉,拆信、監聽、偷看日記等。  如果父母為了了解孩子而偷看孩子的隱私,這往往會得不償失。事實證明,這樣做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孩子會因為自己的隱私受到侵犯而採取更極端的措施將其保護起來,把自己的心緊緊鎖閉。這樣,父母想了解孩子就變得更加困難了,原本和諧的親子關係也就被父母破壞了。  報紙上刊登過這樣一條消息:某市一位初中女生回到家後,遭到爸爸的大聲訓斥。原來爸爸趁女兒不在家,偷看了一位男生寫給她的信。女兒非常生氣,說爸爸的這種行為是「違法」的。但是,爸爸以一記響亮的耳光懲罰了女兒的不敬。第二天,女兒失蹤了。若干天后,在離家50里處的河灣里,女兒的屍體被人發現了。  賞識孩子,就應該尊重孩子,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世界」。用賞識和尊重換取孩子的信任,讓孩子主動說出他的想法,這才是父母應該努力達到的效果。  劉佳上五年級了,他養成了寫日記的好習慣。一天,他正在房間里寫日記,聽到有人敲門,「是誰?」  「是媽媽,我可以進來嗎?」「請進!」劉佳一邊答應,一邊把日記本合起來。  原來媽媽是給他送牛奶來了。「又在寫日記啊?」媽媽問道。  「是啊,你可不能偷看哦!」劉佳嬌嗔地「警告」媽媽。  「好,媽媽不看。其實媽媽小時候也像你一樣,不光要寫日記,還要拿個小鎖把日記本鎖住,生怕別人偷看了我的日記。」媽媽一邊撫摸著劉佳的頭髮,一邊說道。  「那有人偷看過你的日記嗎?」劉佳好奇地問媽媽。  「沒有,他們看我日記上有鎖,就知道我不希望別人看我的日記,也就不看了。想想那時候挺好玩的,一把小鎖,彷彿鎖住了自己的快樂,呵呵。」媽媽笑著對劉佳說。  「我的日記里也有好多快樂。」劉佳對媽媽說。  「我知道,其實媽媽很希望能分享你的快樂,也包括憂愁。不過媽媽會尊重你的意願,不會偷看你的日記的!」媽媽真誠地說。  「既然媽媽這麼說,我倒願意和你一起分享我的日記了。」  就這樣,媽媽既尊重了劉佳的意願和隱私,又得到了劉佳的信任和愛。  賞識和尊重孩子,確實尊重孩子的隱私權,這是密切親子關係、獲得孩子信任的基礎。  在生活中,父母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態度和行為上的細微變化。當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間沒有人打擾時,父母就不要隨便進入;當孩子希望擁有記錄自己秘密的日記本時,父母就不要偷看,更不能採取打罵體罰的方式。  當你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去賞識和尊重孩子,孩子也同樣會尊重你,從而把你當成他的好朋友。當他們遇到什麼事情或者心中有秘密的時候,才有可能主動向你談起。  記住,你越尊重孩子的隱私,你與孩子的距離也就越近。  當你需要進入孩子的房間時,應該敲門,並禮貌地問他:「我可以進來嗎?」  當孩子寫日記或者寫信時,如果你想看,必須經過孩子的允許。你可以說:「孩子,在寫什麼呢?媽媽可以看看嗎?」  當你想幫助孩子收拾房間、書桌或者書包時,最好應該讓孩子知道。你應該說:「讓媽媽幫你收拾,你看好嗎?」------------細節29 信任你的孩子------------  一天,磊磊很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今天老師表揚我了!」  「是嗎?怎麼表揚你的?」媽媽不相信地問磊磊。磊磊的學習成績一向不是很好,也怪不得媽媽會不太相信。  「今天上作文課,老師讀了我寫的作文,還說讓同學們向我學習呢!」磊磊的臉上帶著幸福的笑容。  「老師會表揚你的作文?真的假的?」媽媽更不相信了,在她的印象中,磊磊的語文成績最差,還曾經不及格過呢。  看到媽媽不相信,磊磊著急的臉都紅了起來,大聲地對媽媽說:「是真的,老師真的表揚我了!」  媽媽看到磊磊的臉紅了,以為他肯定是撒謊了,不禁非常生氣,對他訓斥道:「你平時成績不好我又沒打你罵你,幹嗎還要撒謊騙媽媽?」  磊磊委屈極了,他從書包里掏出一個本子,交到媽媽手上,然後一轉身跑回自己的房間。  媽媽打開一看,是磊磊的作文本,最新的一篇作文是《我的媽媽》。在作文的結尾,有老師的評語:「感情真摯,語句通順,寫得很好!」然後是一個大大的「甲」字。  有些父母喜歡懷疑孩子的話,他們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孩子,而不注意孩子的變化和發展。父母們還總愛把自己的孩子往壞處想,一出什麼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孩子做錯了。當孩子做出一件超出他們想像的事情時,父母往往會對此產生懷疑,認為是孩子在撒謊,故意騙取父母的誇獎。  賞識孩子,應該相信孩子的話。當孩子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訴你的時候,應該懷著賞識的心態,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勵。  相信孩子的話,代表著父母對孩子的肯定和認可。當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認可時,他們會更加自信和努力,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有一部很有名的卡通片叫做《龍貓》,片中女主角的小妹妹小梅無意中遇見了大龍貓,並且趴在大龍貓的身上睡著了。而當她被姐姐叫醒後,卻發現大龍貓不見了。  她告訴姐姐和爸爸說她今天遇見大龍貓了,但是當她帶他們去找大龍貓時,卻怎麼也沒有找到。姐姐不相信小梅,還嘲笑小梅。小梅一再強調:「我沒有騙你們。」  這時候,爸爸對她說:「我相信小梅今天一定是遇見了這森林的主人了。」  這時,小梅因為得到爸爸的信任馬上笑逐顏開!  有些時候,父母們一定要追求眼見為實,對於自己沒有見過,而只是從孩子口中說出來的事情決不相信,這也是父母不尊重、不信任孩子的表現。而《龍貓》中的爸爸能完全信任小梅,而且沒有敷衍小梅,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賞識和尊重,小梅也因為得到了父親信任和認可而增強了信心。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孩子也是一樣,在生活中,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賞識和信任。但現實卻往往不是這樣的,當事情發生以後,很多家長不是先聽孩子把事情說清楚,而是以片面看到或者猜測到的情況就武斷臆測事情的真相,甚至控制不住情緒,打罵孩子和懲處孩子。這樣的處理方式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反抗和不平衡,甚至為他們以後說謊埋下了伏筆。  如果孩子的話確實存在撒謊的成分,也應該以賞識的目光,採取平和的態度去教育孩子。比如可以告訴孩子:「我理解你的心情,但以後還是應該把事情的真相告訴我們。撒謊的孩子是不討人喜歡的,相信你以後不會這樣做了!」  當孩子告訴你他取得了成績或者受到老師或他人的讚揚時,應該相信孩子的話。你可以說:「我們相信你說的,你真棒!」  當孩子出了什麼事,甚至你懷疑孩子做了壞事,要讓孩子把事情的經過講給你聽。然後對他說:「孩子,我們相信你!」------------細節30 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孩子放學回家時,看到媽媽正在廚房做飯。他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媽媽,告訴你一件事情……」  孩子的話還沒說完,媽媽就喝道:「作業做完了嗎?」  顯然,剛進門的孩子肯定還沒來得及做完作業。於是,媽媽就呵斥:「還不快去做作業,什麼話等做完作業再說!」  沮喪的孩子只得灰溜溜地回房間去做作業。  當一個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種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心中的怨氣和不滿會越積越多,一旦爆發,後果不堪設想。  孩子和大人一樣,不但需要賞識和理解,還需要可以傾訴的對象。傾聽是理解的方法之一。成長中的孩子,由於思想不成熟,常常會出現違背正常邏輯的思維,家長應該幫助他們,但是要注意不能用喋喋不休的方式對他們講話,否則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難怪有些孩子說:「你們總說讓我好好學習,將來當這個家那個家,那你們怎麼沒有當這個家那個家呢?」「你們當父母的是人,我們孩子也是人,憑什麼總得聽你們的,為什麼不聽聽我們的意見呢?」  家長們由於工作忙、家務多,經常會不理解孩子的心聲,常常對孩子的述說表現出不耐煩的態度。孩子也會有不順心的事,也有感到委屈的時候。如果家長能仔細聆聽孩子的傾訴,並能正確地疏導,讓孩子認識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應該怎樣去做。這種做法對加速孩子的成熟是非常有幫助的。賞識孩子,有時候要用愛的耳朵去傾聽,從而理解孩子的心聲。所以,家長最好每天拿出點時間來,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裡話,這是一個賞識和理解孩子的好方法。  一位少年曾經給我講過一個他小時候的故事:  一天,他和姑姑家的小表哥在房間里玩。本來玩得好好的,但是因為搶著玩電子遊戲,兩個人打起來。他被表哥推到地上,電子遊戲機也給搶走了,他忍不住大哭起來。這時,母親進來了,很溫和地問他:「先不要哭,告訴媽媽是怎麼回事呀?」於是他邊哭邊把事情的經過講了一遍。母親耐心地聽他講完,然後替他擦乾眼淚說:「兄弟倆應該互相謙讓,你先讓哥哥玩一會自己再玩,相信你們都會很乖的。」  表哥一會就把遊戲機給了他,兩個人又有說有笑地玩了起來。  「當時我還以為母親會大罵我們一頓呢,結果她並沒有這樣做。事情雖然過去很多年了,但是我仍舊記得。我覺得母親很寬容、很理解我,允許我訴說委屈。」說起當年的事,少年仍然感慨不已。  現實生活中,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哭。有些父母見到孩子哭泣就心疼得不得了,趕緊哄勸、安慰孩子,甚至為了不讓孩子哭而滿足他一些無理的要求。疼愛孩子誠然值得肯定,但是不能不分情況、不講原則地疼愛。如果孩子一哭就去百般哄勸,會讓孩子誤以為可以用哭鬧「騙取」父母的妥協。  另一種情況是,父母往往用簡單的一句「別哭了」、「哭什麼哭」來強行制止孩子哭泣,這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而且會讓孩子更加委屈和難過。他的心裡本來就有不滿,父母還不問緣由地訓斥他,不是讓他更難過、更委屈嗎?  如果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就能化解他的委屈,使他不再堅持滿足原來的某些無理要求。因此,父母應該出於對孩子的賞識,給孩子一些寬容和理解,心平氣和地聽孩子慢慢訴說,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並在教育的過程中給孩子適當的賞識和信任。  一個孩子有段時間上學總遲到,老師為此找孩子的母親談話。母親知道後,並沒有打罵孩子。而是在臨睡覺前,問兒子:「告訴我,為什麼你那麼早出去,上學卻總遲到?」孩子先是愣了愣,見母親沒有責怪的意思,就說:「我在河邊看日出,太美了!看著看著,就忘了時間。」母親聽後笑了。第二天一早,母親跟兒子一起去河邊看日出。面對眼前的景色,她感慨萬分:「真是太美了,兒子,你真棒!」這一天,兒子沒有遲到。放學回家,兒子發現書桌上放著一塊精緻的手錶,下面壓著一張紙條:「因為日出太美了,所以我們更要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你說是嗎?愛你的媽媽!」從此,這個孩子再也沒有遲到過。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不禁被那位深深懂得愛的母親所打動。她沒有粗暴地責問,沒有無情地懲罰,而是選擇了傾聽。傾聽之中,融入了對孩子的賞識、寬容、耐心和激勵,給孩子創造了幸福、溫暖的成長環境。  試想,如果這位母親聽了老師的話後,不問青紅皂白地將孩子打罵一頓,結果會是怎樣呢?孩子那顆熱愛生活,善於發現美、欣賞美的純潔心靈可能就從此消失了。  每天都留給孩子一些時間,讓他們傾訴,而這時,父母要做一個安靜的傾聽者。  一位母親每天晚飯後總愛帶孩子出門散步半小時。此時,孩子像個歡快的小鳥,總喜歡嘰嘰喳喳地說在校的活動情況,如某個老師如何講課,某個同學出了趣聞等。如果孩子在校受了什麼委屈或犯了什麼錯誤,他也會在母親的耐心傾聽下一吐為快。母親針對孩子說的具體情況,常因勢利導,作循循善誘的教導,讓孩子知道一天來的得與失,知道哪些需要繼續發揚,哪些需要注意修正。這樣,孩子散步回家後心情怡然,做家庭作業時也順心順手多了。  當孩子受了委屈而哭泣的時候,不要訓斥孩子,而應該對他說:「先不要哭,告訴媽媽是怎麼回事?」  要經常傾聽孩子的心聲,每天都要和孩子做有益的交談。你可以說:「孩子,說說今天學校里的事情吧!」------------細節31 讓孩子自己決定------------  一天,已經放學很長時間了,亮亮才帶著一身泥土回到家。爸爸非常生氣地問他:「怎麼這麼晚才回來?身上還弄得這麼臟?」  看到爸爸不高興,亮亮有點害怕了,怯怯地對爸爸說:「下午學校足球隊選拔隊員,我去參加選拔了。」  「什麼足球隊?誰讓你參加足球隊了?你經過我同意了嗎?」兒子竟然自作主張,這讓爸爸更加生氣了。  「是我自己要參加的,好多同學都報名了,我……」  「這絕對不行!成績那麼差,還有心思參加什麼足球隊,你要敢去小心我打斷你的腿!」亮亮還想為自己辯解,卻被父親的怒吼打斷了。  後來,亮亮只好放棄了參加足球隊的選拔,但是他的成績並沒有因此好起來,反而比以前更差了。因為自己的愛好得不到父母的支持,亮亮逐漸對學習也失去了興趣。  父母總是習慣於把「選擇權」和「決定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不是強迫孩子放棄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就是逼著孩子做他們沒有興趣的事情。這樣做的結果只有兩個:一是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遇到事情只會依賴父母,聽從父母的意願和決定,根本沒有自己的主見;二是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跟父母「較勁」,什麼事都和父母對著干,你讓我朝東,我偏要向西,從而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了「代溝」。  因此,當孩子決定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作為家長,應該給他們最大的信任和支持。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和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要信任孩子,相信他們的選擇和決定。  即使孩子最後失敗了,相信孩子也能從中得到深刻的經驗和教訓,為自己以後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曾經有一部非常受歡迎的美國家庭喜劇—《成長的煩惱》,相信很多孩子和家長都看過。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天,剛上中學的小兒子本恩做出了一個讓人大吃一驚的決定:他要做「清新小子」樂團的經紀人!本恩發現「清新小子」樂隊很有潛力,於是萌生了做他們經紀人的想法。可他遇到一個問題:要做「清新小子」的經紀人,必須拿出2000美元投資。  本恩沒有錢,於是他把自己的決定告訴了父親傑森,並勸說傑森做自己的合伙人。聽了本恩的決定後,傑森雖然非常吃驚,但他還是支持本恩的決定,並同意拿出2000美元作為投資。  後來事情的發展卻並不順利:傑森認為本恩根本不懂如何經營樂隊,於是不顧他的想法,處處控制他,這讓本恩無法忍受,於是結束了和傑森的合作。後來,本恩找到他的鄰居作為合伙人,並在轉讓樂隊經紀權中一次性賺了24000美元,這讓傑森形象大跌。  傑森無疑是個優秀的父親,當孩子做出一個讓大人吃驚的決定時,他以實際行動支持了本恩的決定。但他還是犯了一個很多父母常常會犯的錯誤,那就是沒有完全信任自己的孩子。  如今,大家都在談賞識教育。賞識孩子,應該相信孩子,相信他們的判斷力和辦事能力,給他們選擇和決定一件事情的權利。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和決定,會讓他們對事物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和決心。即使以後遭遇挫折和失敗,他們也能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勇於承擔責任,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張磊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十幾年前,在他中考時,有兩個選擇擺在他面前:一個選擇是讀高中考大學,另一個選擇是上中專參加工作。如果選擇高中,意味著他還要苦讀三年,並且以後能否考上大學仍是個未知數;而選擇中專,則是一條跳出農門的捷徑。當時,他的父母非常開明,果斷地把這個決定權交給了他。  後來,他選擇了中專。直到畢業以後走上工作崗位,他才發現一個小小的中專學歷早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知識的匱乏讓他在工作中舉步維艱。為此,他十分苦惱,但這是他自己的選擇,所以他並沒有怨恨,而是暗下決心,迎頭趕上。後來,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張磊不僅拿到了自學考試的本科文憑,而且在工作上也小有成就。  有機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做決定,這是賞識孩子、尊重孩子的體現。當孩子選擇了一件事情,決定去做的時候,家長不能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去禁錮孩子的思想。應該支持和鼓勵孩子到實踐中去感受。這種對實踐的體驗和感受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以及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意識非常重要。  人的一生總會面臨很多選擇。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選擇和把握機會的能力,那麼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他就有可能不斷抓住機會,走向一個又一個成功。相反,如果他從小凡事都靠父母替他選擇和決定,久而久之,便沒了主見,當他離開父母獨立進入社會後,就很難做出果斷而正確選擇,即使遇到機會,也只能讓它擦肩而過。  讓孩子自己決定,並不是讓父母推卸責任,而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責任意識,讓孩子逐漸成熟起來。在生活中,不要讓孩子一味地服從父母的決定,要讓孩子用自己的意志選擇或取捨事物;讓他有自我決定的機會,並在決定事物的過程中,培養出肩負責任的自主性與積極性。  為了培養孩子自信、堅韌、主動、負責的優良品質,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一)當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對某件事情做出選擇和決定時,父母應該給予熱情的支持;(二)當孩子的想法和決定有明顯的不足和紕漏時,要心平氣和地給孩子提出合理建議並加以指導;(三)如果孩子的決定確實不合理,應該耐心地分析原因,讓孩子主動放棄錯誤的想法,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用父母的權威壓制孩子。  當孩子通過觀察和思考對一件事情做出決定時,父母應該說:「我們支持你的決定!」  當孩子為了自己的決定而努力時,應該鼓勵孩子,並及時把你的鼓勵傳遞給孩子:「繼續努力,你一定能成功!」   當孩子面對選擇而猶豫不決時,作為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自己決定,並明確地告訴他:「孩子,這件事情由你自己決定!」------------細節32 主動向孩子學習------------  王先生工作很忙,和剛上初中的兒子溝通非常少。  這段時間,他發現兒子總是一個人躲在房間里玩電腦,而他自己卻對電腦一竅不通。當時買電腦也是妻子極力要買的,他並不十分贊成,因此現在看到這種情況,不免有些反感。於是,他總是批評兒子,讓兒子少玩點電腦,可是兒子不僅不聽他的話,還經常頂嘴。  一次,兒子甚至對他說:「玩電腦沒有什麼不好,並且非常有意思,我知道你不會,要不我來教你吧!」  聽到兒子要教自己,王先生更加生氣,咆哮著對兒子說:「笑話!兒子還教起老子來了!你的事我不管了,你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  於是,王先生再也不管兒子玩電腦,兒子也對王先生不理不睬,父子之間出現了深深的「代溝」。  我國傳統的家庭教育都是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強調「父為子綱」、「長幼有序」。孩子應該向家長學習,相反,如果讓家長向孩子學習,那肯定被認為是無稽之談,甚至是大逆不道。但是,如今的社會已經完全不同於以前,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家長已經不再是知識的權威,在一定程度上,家長和孩子是平等的,甚至孩子憑藉思想靈活、反應快的優勢,在接受新事物上更勝一籌。  德國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說過:「如果您放棄權力,放棄您的優越感,那麼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機會就更大。」因此,在賞識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把自己與子女擺在平等的位置上。誰是教育者,誰是受教育者,應該是不斷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現今社會,父母向孩子學習,不僅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賞識和尊重,而且有利於父母的知識更新和進步,促進父母的工作和事業。  當孩子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或出現錯誤,父母應該通過教育讓孩子明白事理,改正錯誤和改進缺點。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優點,而自己卻不具備時,子女就變成了教育者,父母應該主動扮演受教育者,去請教孩子,向孩子學習。特別是在知識爆炸、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提倡父母向孩子學習,父母不要總是以教育者自居,而應該彎下身向孩子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對孩子的賞識和尊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成為孩子的朋友,從而更好地教育和引導孩子。  陳先生在一條繁華的馬路上開了一家雜貨店。他很會做生意,每天都有很多顧客光顧小店。經常會有一些外國遊客來買東西,由於語言障礙,他只能通過「啞語」手勢溝通,互相理解都很困難,生意也很難做成。  在又一次與老外的生意失敗後,他決心要學英語了。回到家,看到剛上初中的兒子正在背英語單詞,於是就對兒子說:「爸爸也想學英語,怎麼學呢?」兒子一聽,非常高興地對他說:「跟我學!」。  從那天起,陳先生和兒子每天都很早起床,拿著書本,提著錄音機,到公園裡邊聽磁帶邊輕聲朗讀單詞。就這樣,每天從不間斷。  兩年來,父子倆的英語水平大有提高。父親從「英語盲」到能用英語接待外國顧客,不但做大了生意,還交了幾個外國朋友呢!  賞識孩子的知識,尊重孩子的特長,主動向孩子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不僅可以實現家庭情感的互動交流,營造家庭溫馨學習的氣氛,而且可以建立暢通無阻的親子溝通渠道。父母與孩子平等對話,子女對長輩能尊重體諒,從而跨越代溝,實現兩代人心靈上的雙向互動。  在向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是在我們的教育方式遭到孩子的拒絕。比如說家長很想了解孩子的學習和思想情況,如果我們以質問的口氣去問孩子,孩子往往會三緘其口,不願與我們交流。這時候,我們不妨採取向孩子討教問題的方法。比如可以問孩子:「我在工作中有一個難題,能不能幫爸爸解決一下?」「我同事的小孩,跟你差不多年齡,他現在出現了一個問題,你能不能幫忙出出主意?」等等。這時候,孩子感覺自己得到了父母的賞識、信任和尊重,會非常高興地來幫忙,父母也就可以通過與孩子的交流,發現孩子內心的想法,進而「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教育和引導孩子。  另一種是孩子在某個領域確實強於父母的情況。因為孩子學習和適應新生事物的能力一般都會強於父母,這時候,父母應該虛心向孩子學習,從而更快地接受新的觀念和新的事物。這樣,不僅父母自己能夠更新知識、跟上時代發展,還能通過向孩子學習,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從而有利於與孩子的溝通和理解。  當孩子對某項事物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和長處時,作為父母,應該主動向孩子學習。你可以說:「孩子,媽媽真的弄不懂這個,你能教教我嗎?」  當孩子拒絕與父母交流時,父母可以通過向孩子請教的方式獲得他的信任。你可以說:「媽媽有一件事非常不理解,你能幫幫媽媽嗎?」------------細節33 主動向孩子道歉------------  有一位媽媽苦惱地說:「有一天,我發現魚缸被打破了。因為兒子平時比較好動,我就以為是兒子淘氣時打碎的,還嚴厲地批評了他。他當時很委屈,一直說不是他打碎的。我以為兒子在狡辯,就打了他一下。晚上,孩子父親回來了,說魚缸是他拿東西時不小心打碎的,我才意識到自己錯怪了孩子。但是,我是一個愛面子的人,我對兒子說:『雖然不是你打碎的,但是,你平時太淘氣,以後要注意。』沒想到,兒子接下來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願意跟我說話。我知道當時我沒有向他道歉傷害了他的自尊心,但是,我放不下家長的權威,而且,現在也不知道怎麼跟兒子談這件事。」  被人冤枉、誤解是件痛苦的事。當孩子犯了錯誤,經常會受到父母的訓斥甚至打罵;但是當父母犯了錯誤,卻往往沒有人責備他們。  在生活中,父母也經常會犯錯誤。錯怪孩子,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可以自己寬恕自己。也許這個錯誤當時沒有什麼,但遲早會給孩子的生活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問題的關鍵在於父母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如果因為放不下面子而堅持不承認錯誤,讓孩子蒙受冤屈,這不僅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傷害,而且會讓孩子陷入迷茫之中,產生錯誤的觀念和想法。  因此,放下做家長的架子,誠懇地給孩子道個歉吧!家長並不一定要做到一貫正確,而是應該實事求是。家長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實際上是賞識和尊重孩子,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做人的原則,而且能讓孩子對父母產生由衷的崇敬,家長的威信才會真正樹立起來,親子關係也會進一步融洽。  徐敏和丈夫工作都很忙,於是把兒子送回鄉下老家和爺爺奶奶生活。一次,兒子在一些大孩子的鼓動下,從奶奶那裡拿走了10塊錢。事後,在徐敏回鄉下的時候,兒子的奶奶把這件事告訴了她。她非常生氣,狠狠地訓了兒子一頓,兒子也知道自己錯了,答應媽媽以後一定不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徐敏再次回鄉下看兒子。到了晚上,兒子的爺爺又偷偷告訴她,兒子又拿走了他15塊錢。徐敏立即把兒子叫過來,質問他是不是又拿了爺爺的錢。  兒子大聲說:「我沒有拿!不是我拿的!」  徐敏非常生氣,大聲訓斥兒子:「不是你拿的,難道是爺爺冤枉你了?!」徐敏甚至要動手打他,被爺爺奶奶拉住了。  「就是冤枉我了,我真的沒拿!」兒子像一隻受驚的小兔子,蜷縮在牆角,小聲地抽泣著。  第二天清晨,爺爺很不好意思地告訴徐敏,錢確實不是孩子拿的,而是他把錢放在抽屜里,忘記了,還以為是孩子又拿了他的錢。  徐敏不禁一陣難受,她真的錯怪兒子了。她立刻來到兒子身邊,輕輕地抱著他,說:「兒子,我知道錢不是你拿的,是爺爺和媽媽錯怪你了,媽媽給你道歉。」  「媽媽,自從上次因為拿錢你批評我以後,我就再也沒有拿過錢了,真的。」  徐敏緊緊地抱著兒子,輕輕地說:「媽媽知道你是個好孩子!爺爺老了,記性不好,你不要怪他。媽媽不相信你,是媽媽的錯。」這時,兒子終於露出了笑容。  因此,當父母錯怪了孩子的時候,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歉意,從而堅持正確的行為和方向。  給孩子道歉,要做到主旨明確,不要含糊其辭;態度要中肯,不要嬉皮笑臉;否則會讓孩子感覺你的道歉不是出於真心,讓孩子懷疑你的誠意。  家庭里,許多父母常常將自己定位為統治者。在基於各種原因給孩子道歉時,往往自我批評很少,借題發揮居多,甚至還是以批評孩子告終。這樣讓孩子感覺你不是在道歉,而是在變相批評他,那麼,這種道歉是無效的。合格的道歉應該使孩子感到父母對他的賞識和尊重。  道歉時要心平氣和,不要邊發脾氣邊道歉,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接受你的道歉。不要輕易因為孩子情緒的波動而給孩子道歉,不能為了取悅孩子而沒有原則地自我否定,否則,父母的威信會喪失,父母在孩子面前會顯得軟弱無能。所以,道歉一定要有的放矢,其目的是通過道歉讓孩子感覺父母對他的尊重,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而不是故意取悅和討好孩子。  當你誤解或錯怪了自己的孩子,應該誠懇地向孩子道歉。你可以說:「是媽媽錯怪了你,媽媽給你道歉。」  當你錯誤的行為和言語讓孩子產生對事物的錯誤認識,並為此做了錯誤的事情,你應該說:「孩子,是媽媽錯了,我們一起改正好嗎?」
推薦閱讀:

具有怎樣命理特徵,父母親定然長壽延年
如何擺脫父母對自己不良的影響?
我很反感母親對我的性教育,我該如何原諒她?
玄空風水基礎知識,二十四山,三元龍,天地父母三般卦
為什麼父母經常發火的孩子會更敏感?

TAG:父母 | 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