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巧遇詩仙李白悲劇為媒

文/姜衛華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經歷坎坷,思想複雜,既是一個天才的詩人,又兼有遊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氣質。儒家、道家和遊俠三種思想,在他身上都有體現。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讚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草擬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遊,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後世,以盛況向後人誇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深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雲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

與此同時,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不愉快。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李白在深得玄宗之寵,但他卻主動向玄宗上書,要求離去。誰料就在此時,倒被賜金放還,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這次被賜金放還似乎是李白說了不合時宜的話。也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李白成功地在詩歌中塑造自我,表現自我,獨特的個性,使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採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總之,他的詩活脫脫地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他的想像極其豐富,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無不成為他想像的媒介。他常常藉助想像,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流露。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藝術手法之一是把擬人與比喻巧妙地結合起來,移情於物,將物比人。這樣的寫作方法,作為詩人未嘗不可。但作為官員則有政治上不能與朝廷保持一致的嫌疑。在當時來說是不合時宜的,有指桑罵槐的味道。

李白最擅長的體裁是七言歌行和絕句。七言歌行篇幅長、容量大,形式自由,宜於表達詩人矛盾複雜的思想,抒發奔放恣肆的才情,而李白的七言歌行又採用了大開大合、跳躍宕盪的結構。詩的開頭常突兀如狂飆驟起,而詩的中間形象轉換倏忽,往往省略過渡照應,似無跡可循,詩的結尾多在感情高潮處戛然而止。

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詩中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正表達了他平生蔑視權貴的思想。


推薦閱讀:

掃羅王的悲劇
失人心者失天下,這竟造成了項羽的悲劇!
唐通沒放一箭,獻出居庸關,孝陵異兆預示悲劇即將發生
悲劇美
屈原之死 喋血愛情釀的悲劇?

TAG:悲劇 | 杜甫 | 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