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百家 | 陳鼓應:老子的「道」義

老子的「道」義文/陳鼓應  1、 道可道,非常道。(一章)  意即道可以說得出來的,就不是常「道」。第一個和第三個「道」是老子哲學上的專有名詞,這裡指 「道」是構成世界的實體,也是創造宇宙的動力。它是永恆存在的,故而稱為「常道」。所以一個「道」字顯然是指實存意義的「道」。  2、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四章)  ——指形而上的實存之「道」。  3、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八章)  ——這個「道」表現了「不爭」的特性,可見是已經落實到人生的層面,可以為我們所取法。這層意義的「道」同於「德」。  4、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九章)  ——老子認為功遂身退是自然之「道」(天之道),這裡的「道」蘊涵了「謙退」、「不爭」的精神。這層意義的「道」同於「德」。  5、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十四章)  ——「道紀」即是「道」的規律。這裡兩個「道」字都是規律性的「道」。  本章開頭「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是描述形而上的實存之「道」。這裡的「道紀」也可以說是實存意義之「道」所顯現的規律。實存之「道」 體,雖然不為我們所認知,但當它作用於物所顯現的規律卻可為我們所遵循。  6、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十五章)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這是說「道」有「不盈」的特性,要能守住它,就不致於自滿,不自滿才能夠去舊更新。  此章前一部分是描寫「古之善為士者」的風貌,「保此道者不欲盈」若是承上而來,那麼這個 「道」字應指「強為之容」以下所說的體道者之容態和心境,意指慎重、警戒、威儀、融和、敦樸、曠達、虛懷、深遠等人格修養的境界。  7、致虛極,守靜篤。……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十六章)  這裡兩個「道」字都是指自然之 「道」。 「天乃道,道乃久」,是說天即是自然,符合自然之 「道」就能長久。本章主旨是談「虛」「靜」的,老子認為「致虛」「守靜」就合乎自然之「道」了。  8、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十八章)  大道廢棄,這是統治者「有為」之政的結果。這裡的「大道」即指「自然無為」之「道」。廢棄「自然無為」之「道」,而行「有為」之政,社會乃漸混亂,人際關係乃漸失常,於是「仁義」的呼聲起來了。  9、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  老子認為「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不具確定形狀的;它雖然真實存在著,卻不能為我們所確認。顯然,這裡的兩個「道」字都是指形而上的實存體。  10、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二十三章)  本章四個「道」字均指「自然無為」之「道」。老子認為「希言」(不施加政令)是合於「自然」的。狂風驟雨半的暴政是維持不久的。為政如能「自然無為」,社會自然平平安安。  1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二十四章)  本章的「道」指戒矜戒伐。這層意義的「道」同於「德」。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說的「道」都是指實存意義的道。末句所說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實存之「道」所呈現的自然規律。  1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三十章)  用「道」輔人主,這個「道」字是指柔「道」或不爭之「道」,蘊涵著不逞強、戒矜、戒伐之意。本章之「道」指勿逞強、勿矜、勿伐。反之,逞強、矜伐就不合於「道」了。這層意義的「道」同於「德」。  14、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三十一章)  這裡的「有道者」,是指有高度修養境界的人。本章有反戰思想,具有濃厚的人本主義精神。  15、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朴」中的「道」指形而上無名、無形、本始的實存之「道」。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是說「道」為天下所歸依,正如江海為河川所流注一樣。這個 「道」指「處下」之「道」。 「處下」是老子重要思想之一,這是專就人生而言的,非形上之「道」。  16、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三十五章)  「執大象」就是執大象道」。這和淡乎無味的「道」同是指「無為」之 「道」。老子認為如能執守「無為」的道理,大家就能能平和安泰(安平太)了。  1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  此處指「無為」之「道」。  18、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三十八章)  「失道」和「道之華」的「道」都是指自然無為的「道」。  19、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四十章)  這是講實存意義的「道」所表現的規律和作用。  20、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四十一章)  這裡說的「道」可得而聞,可見不是形上之「道」。這個可聞之 「道」,表現了若 「昧」、「退」、「 纇」(起伏不平)、若「谷」、「辱」(含垢)、「不足」等特性。這裡所說的「道」是就人生層面而言的。這層意義的「道」同於「德」。  本章末句說:「道隱無名。」這個幽隱而無形無名的「道」,顯然是指形而上的恍惚實存之「道」。  2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  本章講「道」創生萬物的歷程。指實存意義的 「道」。  2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四十六章)  這裡說的「有道」「無道」即上軌道和不上軌道的意思。為政如能「自然無為」,國家政治可上軌道(天下有道),如果過分「有為」,國家政治就不上軌道(天下無道)  23、不窺牖,見天道。(四十七章)  「天道」即指自然的規律。這個「道」是指規律性的「道」。  24、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四十八章)  這裡的「道」指「無為」之「道」。  25、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五十一章)  這裡講「道」的創生萬物和畜養萬物。本章的「道」均指形而上的實存之「道」。這個形而上的實存之「道」,當它生物成物之時,就開始向下落實,而為成物之「德」。  26、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五十三章)  這裡的「大道」即正途。老子認為統治者為政和他的生活行為要能清靜無為,才是正途。「非道」即是不走征途,不能清靜無為。  27、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五十五章)  這裡的「不道」,即逞強而言。老子在這裡提示柔和之「道」。  28、長生久視之道。(五十九章)  這是說長久維持的道理(「久視」即久立)。這裡的「道」是通常所說的道理、方法,不是老子哲學上的特有名詞。  29、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  治理國家像煎小魚,要「無為」,不可「有為」。「 以道蒞天下」是說以「無為」治理天下。這層意義的「道」同於「德」。  30.道者萬物之奧。……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六十二章)  均指「自然無為」之「道」。為政者若能行「自然無為」之「道」,人民都可得到庇蔭了(道者萬物之奧)。  31、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六十五章)  「善為道者」是指愚朴之「道」。王弼說:「愚」即「守真順自然」,這個「愚」字是老子特有的意義,它含有淳厚、樸實的意思。這層意義的「道」同於「德」。  32、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疑為錯簡(似應在三十四章),倘如是,則「道」指形而上的實存之「道」。如非錯簡,則這個「道」應是指下文所說的「三寶」:「慈」、「儉」、「 不敢為天下先」。  33、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七十三章)  「天之道」指自然的規律。這個「道」乃是規律性的「道」。  34、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七十七章)  本章所講的「道」是指規律性的「道」。  35、天道無親。(七十九章)  「天道無親」是說自然的規律沒有偏愛。這裡的「道」也是指規律性的「道」。  36、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  「道」指規律性的「道」和行為準則。


推薦閱讀:

「紫氣東來」的由來與「老子化胡」之說
[彪悍]老子現在想把衛生巾甩你臉上
無為而治:兒子奉旨勸老子少喝酒卻被老子打屁股
《老子本義》全集
老子與孔子的曠世之爭

TAG: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