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雙手刀的輕重型制與功法要點

(原創)雙手刀的輕重型制與功法要點

作者:侯忠江

雙手刀,是筆者所鍾愛的一種兵器。

筆者認為,作為兵器,雙手刀,是兵器器械中比較獨特的一種,是兵器中的一個另類。

中國傳統武術器械,從材質特點,即軟硬上來說,大略可以分為硬兵和軟兵兩類。其中,硬兵,是主戰兵器,具有使用方便,調整迅速快捷的特點。而軟兵,多為暗器類,具有攜帶方便隱蔽特點,在使用技法上,講究順勢而為,要順應其運動特點,多為圓周旋轉運動,有所謂「巧打流星,順打鞭」之說。

在硬兵中,從長度上,可以分為兩大類。把兵器立地,總長度在齊胸肘以下的,類屬短兵。立地長度齊胸肘,這是中國古代有戰場實用價值的實戰冷兵器的通行標準長度。長度與身高相同或高於身高的,則為長兵,長度不限,以運用方便為標準。有些長兵,小於身高,如齊眉棍,苗刀,等。

個人意見,應該以立地長度齊胸肘,作為長兵與短兵的劃分標準。

長兵,因為長度較長,在技法上,多為雙手持握,因此,握把較長,也有雙手、單手互用的技法。而短兵,因為長度較短,握把較短,在技法上,多為單手使用,有時,也有雙手共同握把,或一手握把,一手撫推器背,以增加攻防力量。

雙手刀,在兵器中比較另類,其長度,如唐刀,日本武士刀,長度在立地長度齊胸肘以下,應類屬於短兵;如苗刀,日本野太刀,雙手劍,長度基本在胸肘與與身體等高之間。如果按照長兵與短兵傳統劃分方法,雙手刀劍,類屬於短兵序列。

雙手刀,是兵器中的一種特殊的另類兵器。長兵,多為雙手握把法;短兵,多為單手握把法。而雙手刀劍,類屬於短兵,而握把法為長兵握把法,技法主要以雙手持握。既具有短兵長度較短、攜帶方便、運轉快捷的優點,又具有長兵以雙手握把,由於雙手運用,敏捷、剛猛,力大勢雄的優點,可以說,雙手刀,集長兵、短兵的優點於一身。或者說,雙手刀,是介於長兵與短兵之間的一種過渡形態的特殊的兵器品種,因此,在諸種冷兵器中,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巨大的實戰價值。

因此,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曾經這樣評價雙手刀:「我軍長兵不捷,短兵不接,身多兩斷!」「緣器利而雙手使用,力故重也。」這裡,應該是指倭寇當時所使用的野太刀,其長度相當於現代的苗刀。同樣,此評價,也可適用於對各種長度的雙手刀的評價。何良臣《陣紀》評價日本刀術謂:「日本刀不過三兩下,往往人不能御,則用刀之巧可知。」唐豪分析其犀利原因時,評價為:「蓋專精而得要歸,遂能稱絕也。」並進一步指出研習中國古佚劍法之可行路徑:「武藝著述,不見重於中土,茅子謂:『中國失而求諸四裔』豈獨劍法獨然哉!。。。。。茅子曰:『古之言兵者,必言劍,今不用於陣,以失其傳也。』。。。。。三百年前,茅子存其佚書,而日本至今演劍法絕精,此可為有志研究中國古劍道者借徑也。」

關於雙手刀的型制,在長度上,程沖斗《單刀法選》說:「古雲『快馬輕刀』。今以倭刀為式。(長刀制),刀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則長有五尺。(此應為步戰用刀,或馬上用刀的長度。)。。。。。如果用弩帶刀,(短刀制),刀長二尺八寸,把長九寸,共長三尺七寸,不可過長,恐懸帶腰間,用弩不便。」朝鮮《武藝圖譜通志》說:「戚繼光曰:『(雙手刀)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長六尺五寸。』。。。。。本名長刀,今呼雙手刀,以有雙手使用之文故也。今亦不用此制,惟以腰刀代習,但存其名爾。茅元儀曰:『長刀,倭奴之制,甚利於步,古所未備。』然中華。。。。。。則長刀之來,亦舊矣(中國古已有之)。」據香港武友韋雙翎考證,戚繼光雙手刀的型制長度,安現代的尺寸計算,應為:全長約150厘米,其中,刀柄長35厘米,刀身長約115厘米(其中,銅護刃長23厘米,刀身露出的刀刃部分為115厘米)。《苗刀考證》中說:「(苗刀)刀柄,僅一尺二寸強,刀如倭刀,微彎,長三尺八寸。兩手持之,用以衝鋒陷陣,遠勝單刀及其他短兵。」郭瑞祥老師說:「(苗刀)在重量要求上一般在1公斤左右。先人們都提到,要『快馬輕刀,重了就挫笨不捷便。馬上用刀稍長一些,頭稍重,便於馬上劈砍。步兵演練用刀,頭要輕一點,尺寸也稍短,一般在三尺三四寸即可。」我現在手中所收藏的苗刀,購自郭瑞祥老師處,是郭老師發明的專利刀型制,全長140厘米,其中,刀柄長40厘米,刀身長100厘米。

可見,雙手刀的長度和重量,並無固定標準,應該根據各人身高的實際情況,根據各人喜好,靈活進行確定,總的原則是:在保證實戰交通的前提下,以「使用方便順手」為標準。而刀術技法上,不同長度的雙手刀,技法則是基本相同的。如朝鮮《武藝圖譜通志》所說:「今亦不用此制,惟以腰刀代習,但存其名爾。」

關於雙手刀的長度問題,應該沒有標準長度的說法,刀的長度,根據身高來定製的。例如居合刀,以持刀時刀尖不碰到地為標準。其實日本刀在古代就是如同中國劍客的劍一樣,是很個性的東西,流派的不同,技巧重點不同,人的身高不同,力量的差異,得意技的不同甚至使用場合的不同,都影響著刀的尺寸,所以只有推薦的長度和參考的長度,並無標準之尺寸。

天下武技網(http://www.wuezu.net/bbs/thread-32496-1-1.html)武友「 mojo666」說:「雙手帶,苗刀,抗戰大刀,倭刀之間的傳承演化的歷史,真是理不清啊。」

筆者回復:「情況確實是這樣.不過,可以換個角度看,其實,各種兵器的招法和法理,都是差不多的,都是相通的,特別是雙手帶,苗刀,抗戰大刀,倭刀,還有棍法(南棍),握把法相同,技法相近.多看看這些表演類的視頻,對於提高雙手刀法,還是很有啟發借鑒意義的.在苗刀中,還象棍一樣,有換把之法.不過,我嫌麻煩,把這個換把法忽略了.可能因為自己平時為練習時攜帶方便,多用一米長的唐刀和武士刀代替苗刀進行訓練.如果用苗刀,因為長度較長,換把法還是實用的吧?中華武術,尊棍為"百兵之祖".俞大猷前輩在他的名著<劍經>中說:"用棍如讀《四書》,鉤、刀、槍、鈀,如各習一經。《四書》既明,六經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則各利器之法,從此得矣。"香港武友韋雙翎老弟在一篇博文(http://ntnuteenage.blog.163.com/ ... 702012812105553585/)中說:『雖然坊間普遍視《劍經》的內容為「棍法」而非「劍法」,但我認為《劍經》所言其實是「兵器對打的通則」。通篇談「棍」,是視「棍」是初基訓練用具,勝在操作時較安全,並且可以作對打練習;但「劍」才是終極的殺敵用具。而「劍」既是終極,則以此環視其他兵器,亦只是斷取劍的某一功能放大而已。

這一看法,可從俞大猷將軍的〈大同鎮兵車操法〉原文中略得印證:"俞大猷〈大同鎮兵車操法〉原文摘要:"初教,各令以木棍習手足攻擊之法,為〈總訣歌〉八句,使其知所持循。曰:『陰陽要轉,兩手要直。前腳要曲,後腳要直。一砍一挑,渾身著力。砍後即鑿,破虜無敵。』約教二月之後,已知大意,則擇其足之便利者為牌手,力之強者為大旗手、為叉手,手之便利者為鉤鐮及長撥刀手,其餘為鳥銃、神槍、短撥刀手。各習二月之後,則攻擊之法得矣。"因為「棍」是一切兵器的原型,而「劍」兼有一鋒兩刃,只須將「一打一揭」的棍法來操作劍,便能提升為「一砍一挑」的斬法。反之,將「一砍一挑」的「劍法」套用到各種兵器上,也同樣是適用的。』上述說法,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

在雙手刀的型制問題上,歷來有兩個從分野,即提倡和追求「快馬輕刀」,和提倡與追求「重刀」。追求「快馬輕刀」,以明代武術家程沖斗為代表,刀制的代表,為苗刀、唐刀、日本武士刀、日本野太刀;提倡與追求「重刀」,則以王五公(這裡所說的王五公,不是清末著名的「大刀王五」,而是明末清初時代的武術家五公山人,姓王,名余佑,字介祺)為代表(見唐豪輯錄的《王五公太極連環刀法》一書),刀制的代表,為中國的抗戰大刀。

先說追求「快馬輕刀」的程沖斗。程沖斗在《單刀法選》中說:「第一,習演之刀,當用重長者,使臨敵用帶弩之刀,則驍快輕利矣。」「然全路(套路)勢多,倘力微者持重刀,難以跳舞終局,當聽用者,刀之長短,分為兩節三節習演,毋拘定格可也。」

這裡所提出的主要練功法,一是通過習練套路,來練習刀技勢法,身法,二是通過「練重用輕」的練功法,進行臂腰力量、耐力、速度、出刀準確性等方面的功力練習。程沖斗在談到刀法練習時,只提到「練重用輕」這一種功力練習方法,從這裡可以看出,程沖斗特彆強調力量與速度的練習。(「練重用輕」,經實踐證明,確實是一種很有效的練功方法。)

關於雙手刀功法練習,需要高度重視力量練習方面,牛二偉老師也指出:「苗刀的練習方法:苗刀的起勢,應北望南起。首先,要有極好的臂力,這是控制好刀的角度和擊發力量的主要因素。。。。。力求以最近的距離,最大的力量,最快的速度,達到其意境,使用至字訣要求的用意為上。」

再說提倡與追求「重刀」的王五公。王五公強調「革命與武力結合是需要的」,著作有《太極連環刀法》一書傳世。在書中,在談到尚重刀的原因時,王五公說:「吾觀今之運刀者,多以力運刀,不以刀引力。卻不知用力於刀,則力在骨,骨受刀制,則運轉不靈,難雲疾快矣。近人之病,多好輕刀。吾之用刀,反要其重,其故何與?近人以力運刀,故好輕;吾之用刀,以刀引力,故要重。」在變到重刀的好處時,王五公說:「然,重刀力大,刀動力隨,雖不用力,而力自隨矣。」並進一步指出:「或曰:『刀之輕者斤余,重者三十五六兩,若不用力,豈能偏扇旋轉,心手相應乎?』余曰:『有說焉,近人之用刀者,刀未出而力先聚,先存心聚力,力在骨肉,與刀何涉?吾之用刀,力在筋骨,骨軟筋硬,周身氣脈相連,雖不用力於刀,而周身氣力自全在刀焉。如水銀之在竹筒中,運之則至首,收之則至尾,然,此亦難為不知者道也。」「今吾之運刀,多從後發者,何也?欲其氣力從周身而至,出刀神速,敵人難料,又使磕打不著,力貫於刀,其力自大,加以電掣星馳,傷敵而回,不惟敵者不知,即運刀者亦有所不知,若有心,即非天然矣。」並在後面的《置刀歌訣》中說:「刀貴長兮體貴沉,刀長一指一分金。刀吃吞把分堅軟,鋼蘸鋒芒別淺深。背厚頭尖方可泛,身輕尾細不堪侵。欲善其事先利器,鑌鐵福鋼火內尋。」在後面的《比較論》中指出:「總要將後開之各勢,對演精熟如式,或身法不入,用力不穩,或怯敵心忙,此皆未至精熟境地。」「已精之後,逢人切勿開口,遇會休輕動手,恐傷則禍,戒之戒之。」

關於提倡使用重刀的問題,郭乃輝老師在談到「破鋒八刀」時,也同樣指出:「(破鋒八刀法所用之刀,其型制,)刀重4斤左右,厚背薄刃尖頭。刀不重的話,壓力、衝力不夠。」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向來提倡和推崇「快馬輕刀」,以取其刀身輕快,運轉迅捷之優勢。但是,也承認刀重有刀重的好處,即所謂「重劍無鋒」。特別是中國的抗戰大刀,就是重刀的一種,講究刀重器利,具有勢大力猛,當者難敵之優勢。只是筆者感覺自我膂力尚弱,運轉沉重困難,難以揮灑自如,因此,雖手中收藏有一口手工打制的抗戰大刀,(全長一米,柄長40厘米,刀刃長60厘米,刀重2。5公斤),而未能經常習練。認為能使用重刀者,必仗膂力,必身強體壯之人不可。

近睹王五公《太極連環刀法》中之提倡重刀之說法,心中重燃操練熱望,但是,目前尚不能準確理解把握其深義精奧。

特把相關資料文字轉錄於此,敬希有識之士,能夠深思之,感悟之,剖解之,並能有以以告後學。此謝。

附:

稱手武器的合適重量與尺寸選購推算方法

最近在日本劍道出版的居合道虎之書看到了一段有趣的專文,討論的是居合刀的重量尺寸選購。這些內容也可以推廣應用到其他武器的選擇上。現截錄一些內容,跟大家分享。

居合刀的尺寸選購

一般坊間所定義適合初學者的刀身長度為右手執刀自然下垂,刀尖不碰觸到地面為原則。避免拔刀時刀尖刮到鞘口而造成損壞。然而在熟悉鞘引的基本動作之後,在動作確實不變形的條件下,可以嘗試稍微長一點的刀身。強迫自己做出更大更確實的鞘引動作,方得進步。以160 cm的身高而言,若動作確實,甚至可以使用2。4尺的刀身長度,不會有拔不出來的問題。建議第一次接觸的人可由短一點的2。3尺刀身建立自信,之後再循序漸進直到自己的極限。不要想以同一把刀從頭練到尾,方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劍的比重為7.85g/cm3,合金刀的比重為6.66g/cm3。換句話說,合金刀只有真劍85%的重量。在日本的合金刀除了長度外,還有分厚度,一般有所謂的」厚口」跟」薄口」,不外即使是」厚口」的合金刀,重量仍是均勻比真劍少了100~200g。假如要補足重量上的差距,理想的方式是挑選」厚口」刀身,無開血槽(樋)的合金刀,在重量上才能比較接近同尺寸有開血槽(樋)的真劍。

一般網路常見的日本刀重量(扣除鞘)要在1000g以內的說法,筆者所看到的一本研究日本武士刀的書《居合道虎》,書中的數據,完全破除了這樣的網路訛傳。根據刀匠岩政水龍子的記實,一把兩尺三寸有血槽(樋)的真劍,均勻重量是1063g,而最常使用的兩尺四寸真劍的重量更是重達1106g,所以不要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說法了!!

刀柄的長度,以八寸至八寸五分(24.2~25.8cm)之間較合適,刀長若超過兩尺六寸,則用9寸的刀柄。均勻換算下來,真劍一尺的重量是460g,合金刀一尺的重量是408g。所以要購買刀時,用皮尺量刀的全長几公分,除以30.3,就能得到刀全長是幾尺幾寸,再去換算重量,是否有離均勻值太遠,數據差太遠的話就表示這把刀重量有題目。我們如果要選擇一把適合自己的居合刀。居合刀的使用,有一些參考原則為,1.身高 2.性別,3.年齡,4.流派.至於身高與使用刀長的關係,則有個簡樸的公式可以參考。身高(cm)*0.43除以30.3=刀長,我們再用刀長去乘以刀的比重就會得到理想的重量。假如是女性的話,長度則減個五分。再來是流派別,以目前最大宗的夢想神傳流,所選用的刀可以比理想長度再加個五分至一寸。例如,身高192cm的男性:192*0.43/30.3+0.5=2.68

2.6*460=1196\2.6*408=1060。所以,適合使用的刀理想長度,為2尺六寸,真劍理想的重量為1196g,合金刀的重量為1060g。

*****

作者:侯忠江,男,漢族,1971年出生。媒體人,武術愛好者,滄州郭家苗刀私淑弟子,習武多年,理、法並重,研、修結合,在網路筆耕多年,發表武術研究文章多篇,部分文章被多家文庫網站收錄,應邀出任天下武技網等多家國內專業武術網站論壇版主,廣結武林同道,矢志聯合武術同好,共謀復興中華武術,共襄開創中華劍道偉業。


推薦閱讀:

論大運逢沖之——緩急、輕重、解沖、一衝得兩沖
《太上感應篇》淺解67--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子平   輕重判定依據
「道歉」學的輕重論

TAG:輕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