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中醫的三陰三陽與氣的概念
天人合一:中醫的三陰三陽與氣的概念
《易》這個系統在討論兩儀四象以後,就跳到八卦這個層面,當然,八卦也有三陰三陽,但是,闡述的角度顯然與醫有很大的差別。所以,醫系統的三陰三陽應該說是很獨特的。
我們看《素問》,在《素問》的前幾篇里,只講二陰二陽,特別是《四氣調神大論》,它只提少陽少陰,太陽太陰,直到第六篇《陰陽離合論》才明確提出三陰三陽。厥陰、陽明的引入是中醫陰陽論的一大特點。就是在二陰二陽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厥陰,一個陽明。陰陽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都能找到,可以說各行各業都在用它,但是,像厥陰、陽明這樣一對概念,則幾乎只限於醫家之用。可見這兩個概念對中醫的關係很大。
陽明、厥陰的重要性。
什麼叫陽明?什麼叫厥陰呢?《素問》裡面有專門的定義:兩陽相合為陽明,兩陰交盡為厥陰。而其他的二陰二陽,《素問》里沒有專門的定義。這就說明了厥陰陽明的引入,對於中醫理論的構建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中醫有一個最基本的觀念,或者說最基本的特點,這個觀念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就是整體觀念,天人合一。這樣一個觀念,實際上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都能見到,儒家的學問,道家的學問,都是秉承這樣一個基本的東西。可以說,這個觀念是整個傳統文化大廈的基石。前面我們討論傷寒的時候,引述了許多《四氣調神大論》的觀點,實際上都是說的這個觀念。
天人合一的真實意義。
前章已經說過,春夏為什麼要養陽?秋冬為什麼要養陰?春為什麼要養生?夏為什麼要養長?為的是與天地同步。天地生你也生,天地怎麼變化,你也怎麼變化,這就是天人相應,這就是整體觀念,這就是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從原始自然的意義講,就是說的這個問題。那麼,我們要跟上天地的變化,首先必須知道天地怎樣變化。天地變化的最明顯的單位,或者說最明顯的層次就是年。每一年天地都要作一個很大的變化,比如今年庚辰年,變到明年就是辛巳年。庚辰年是金運太過,太陽寒水司天,太陰濕土在泉,而辛巳年就變成了水運不及,厥陰風木司天,少陽相火在泉。一個金運、一個水運,一個太過,一個不及,這個變化太大了。在年這樣一個大變化的框架里,還有一個更基本、更細小的變化單位,這就是氣。
氣這個概念我們在第一章里已經討論過,它本來是岐伯保密的東西,但是,在黃帝的追問下,不得不說出來。一年由二十四個氣組成,在年這個框架里,氣就是最基本的變化單位,天地便是按照這樣一個單位在不斷地變化。由小雪到大雪,由小寒到大寒。人要與天地相應,就必須得跟上這個變化。天地交換到另一個氣的時候,你也要跟上來,還停在原來的這個氣上,這就叫做「不及」。如果天地還沒有跨越到另外一個氣上,你先走了,這叫「太過」。太過與不及都沒有與天地保持一致,沒有與天地相應。那麼,在氣這個層次上,^***靠什麼來與天地自然保持一致呢?就靠肺。《素問·靈蘭秘典論》、《素問·六節藏象論》講「肺者,治節出焉」,「肺者,氣之本」。實際上就是揭示肺的這個功能。有關這個問題,我們在第一章已專門地分析過,肺在運氣里,在《陰陽大論》里,它屬於陽明。陽明燥金,主肺與大腸。所以,陽明這個概念的引入,對於在氣這個層次上建立天人合一的專門機制是非常重要的。
陽明為著溝通氣這個層次的天人關係,那麼,厥陰呢?厥陰為風木,主肝膽。《素問·六節藏象論》云:「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罷極是什麼意思呢?按照前人的很多說法,包括現代《中基》教材的說法,都認為這個罷極是當「疲極」講,疲勞到了極限,這個說法我們認為不符合邏輯。為什麼呢?因為《六節藏象論》這一篇都是探討藏府的正常功能,一個生之本,一個封藏之本,一個氣之本,一個倉廩之本,這四個本都是談的生命過程中最重要的生理問題,怎麼到了「罷極之本」突然討論起疲勞的問題呢?這顯然有悖邏輯。那麼,這個罷極究竟談的什麼?首先我們還是看「極」,「極」是什麼?前面說了,七首為一極,就是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到了極點這個時候,要發生「生數皆終,萬物復始」的變化。可是誰能看到這個變化呢?誰能夠活到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呢?彭祖也不過八百歲。所以,要真實地看到這個極的變化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個沒關係,這並不妨礙我們認識它。因為我們可以利用《內經》的另一個思想武器來認識這個問題,這就是象。
在《靈樞》經里,專門有一篇「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四時,就是春夏秋冬,它本是年周期里的四個時間單位,可是在《靈樞》的這一篇中,卻把它放到了一天裡面,認為一天裡面也有春夏秋冬,為什麼呢?這個就叫做「同象原理」。「象之所包廣矣!六藝莫不兼之。」從象的角度看,春夏秋冬是怎麼一回事呢?春夏秋冬就是生、長、收、藏,就是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當然,在年這個周期裡面,有生長收藏,但是,在日這個周期里有沒有生長收藏呢?同樣也有生長收藏。所以,岐伯曰:「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雖然,年周期與日周期在時間長度上這個差別很大,但是,從象上而言,也就是從陰陽變化的角度而言,卻沒有什麼差別。為什麼「朝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呢?因為朝則陽生,日中則陽長,日入則陽收,夜半則陽藏也。
周期長度不同,但是,陰陽變化的這個象相同,這就是我們說的同象原理。以春生為例,在年周期裡面,這個春生的長度是三個月,而在日周期里,春生的長度只有三個時辰,這就是它們的差別。
同象原理建立以後,問題就好辦了。我們知道在極這個周期里,存在一個「生數皆終,萬物復始」的象變,那麼,年的周期呢?我們看一看冬三月與春三月,冬三月,此謂閉藏,特別在北方,我們看到的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萬物凋零,生數皆終。而一旦度過了嚴冬,春天到來,則又是一派萬物復始的發陳景象。這個閉藏的生數皆終與這個發陳的萬物復始,不就是一個極變嗎?所以,在年這個周期上,同樣存在一個極的象變。年與年之間交替,實際上也是極與極之間的交替,這與一日之中亦見四時是一個道理。我們之所以能從這一年跨越到另一年,必須是作為這一年的這個「極」終結,罷了,另外一個「極」才能開始。所以,「罷極」的意義就在這裡,它是促使年與年、歲與歲之間交替變換,也可以說是極與極之間交替變換的一個關鍵因素。如庚辰年轉到辛巳年,馬上就由金運太過轉到了水運不及,這個跨越太大了。作為^***,我們怎麼樣保證在這個大跨度上與天地的變化保持一致,這就要靠厥陰,這就要靠肝,這就要靠這個「罷極之本」。
在歲與歲這個層次上與天地溝通,這個要靠「罷極之本」,要靠厥陰;在氣與氣這個層次上與天地溝通則要靠「氣之本」,要靠陽明。就像我們現在的收音機,收音機收到節目的一個前提,就是要使接收的頻率與發射的頻率相一致,這就需要頻率調節器。通常調節器有兩個,一個是粗調,一個是微調。厥陰是粗調,陽明是微調。有了粗,有了微,這就在多層次、全方位上與天地建立了相應關係。有這樣一些專門的機制,有這樣一些專門的部門來負責,人與四時相應就有了保證。可見中醫理論的建立,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過程,她很嚴密,有理論,有實證,不是想當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