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為何愛新覺羅的皇族們會窮困潦倒?
平心而論,清王朝雖其自關外,長期被視為異族,但卻始終秉承儒家文化的衣缽。愛新覺羅氏從入關起便宣城以「孝」治天下,而體現在家族內部則是儘可能做到優待宗室貴族。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按照規定,清代親王年俸是10000兩、郡王5000兩、貝勒2500兩、貝子1300兩、鎮國公600兩、輔國公300兩;隨銀俸還有相應的俸米,從親王5000石、郡王3000石到最低的奉恩將軍55石不等,另外還有數目不等的庄丁田地。
從以上這些數字看來,王爺們的待遇是優厚的,高額的俸祿加上數目可觀的地租收入,足以保證這些王爺們的家族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了。
然而在實際上,由於理財能力指數幾乎為零,加上老祖宗各種規章制度的限制,清代的王爺們並不像我們後人想像中那樣的荒淫奢侈。
鮮為人知的是,與明代皇族中那些一個賽一個的敗家子不同,清代的大多數王爺其實過得幾乎是清教徒式的生活,他們最大的娛樂恐怕就是在自家王府里聽聽戲、鬥鬥蛐蛐了。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先說這吃,儘管後世有所謂的「滿漢全席」幾百道菜,但與王爺們可沒多大關係。從清代王府裡邊流傳出來的食譜明確證實,當年的王爺們吃的都是些大眾食品:
早餐是從街上買的吊爐馬蹄、麻醬燒餅和油條,而且從不換樣;中飯和晚飯固定的菜肴是拍黃瓜和素拌菠菜,偶爾有燴什錦丁、雞絲燴豌豆。唯一體現身份的就是每餐必備兩小盤熟食,如小肚、醬肉等。主食永遠是白米飯,有時還是陳米。
也就是說,與當時的普通百姓相比,王爺們的吃食自然要高級一些,但絲毫談不上高不可攀,甚至連現代普通官員「四菜一湯」的標準都達不到。
至於穿衣打扮、居家出行,在嚴格的皇家制度面前,王爺們也是絲毫不敢越雷池半步。為了管教王府子弟,老祖宗們制定了很多清規戒律,以保證皇室教育的推行。小王爺們6歲入學,18歲出學,要學習12年,每天要學習八至十二個小時,比我們現在的中學上還辛苦。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雖然清代的皇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王爺們在才德方面的發展,但奇特的金錢觀念卻導致他們的經濟處境日益走下坡路。原因是清王朝對整個八旗集團都實行了供給制,同時又對旗民所能從事的職業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這麼做的出發點原本是為了該集團的戰鬥力,但卻事與願違,這種制度最終反而扼殺了入關之初八旗所具有的活力。而作為八旗集團的最上層,皇族們的命運更是鮮活的例證。
當初,為了使他們專心為朝廷服務,保證其高高在上的封建等級尊嚴,同時又出於防止他們覬覦皇權的目的,朝廷嚴格規定,凡宗室成員,不得隨意離開京城,更不得從事其他職業。結果久而久之,這些天潢貴胄竟完全喪失了勞動和謀生能力,徹底淪為社會的寄生群體。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因此,在朝廷待遇優厚的情形下,他們基本上不需要關心,也不能關心任何家中與財務有關的事情,因為這些事情自有下人操心。
但是到了清代中葉以後,隨著國家經濟形勢的惡化和物價上漲,王爺們原先的收入越來越不夠揮霍了。雖然朝廷體諒他們的困難,想出用津貼補救的辦法,但依然無濟於事。到王朝末年,許多王爺甚至落魄到了「畫服入朝」的地步了---每當出席重大活動必須穿禮服時,就用紙畫一個圖案別在罩褂前後糊弄了事。
而對於許多日益貧困的王公貴族,朝廷也是力不從心,無法一一救濟。以至於就連世襲罔替的鄭親王府,也因入不敷出,被迫向京中商號貸款。當然也有一些王爺照樣能維持體面的生活,但其經濟收入的來源無非是權錢交易,像著名的慶親王奕劻家族就屬此類。
打開應用保存高清大圖
這些昔日的天潢貴胄,自清帝退位以後,短短的幾十年時間,他們就經歷了幾乎是過山車式的命運顛簸起落。從袁世凱稱帝到張勳復辟,從馮玉祥政變逼宮到孫殿英東陵盜寶,從「偽滿洲國」到新中國改造......這些王爺們在一步步向歷史說著再見。
愛新覺羅家族的血脈雖廣泛存在,但愛新覺羅皇族卻徹底淪為了歷史符號。
推薦閱讀:
※士紳一體當差納糧是怎麼推行下去的?
※她是清朝唯一被凌遲而死的公主,割了300刀後,她無故發笑!
※清朝是所謂的「君合國」嘛?
※正說清朝三百年
※清代甲胄結構中的大小「荷包」是什麼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