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縣部分村名來歷新探
(摘自山西黃河新聞網)
據考證:太谷縣是堯契分遷前,商之始祖契的活動區域。白燕遺址作為從龍山文化到商代各階段都有的遺址和太谷縣極富歷史文化特色的地理環境,包括白燕、白城、白村、白大石、白雞嶺、大白、小白等「白」字打頭或帶「白」字的地名群,以及南桑梓、北桑梓、東咸陽、西咸陽、象谷、陽邑、辛村、四卦辛庄、惠安辛庄、天池、聚箕場和全國絕無僅有的南田受、北田受等村落和地名孑遺受到了當代考古和學術界的廣泛重視,被認為是殷商族早期活動的證據並冠以「太谷文化叢」之稱。特別是在商代晚期,被當代學術界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子」和「儒學先驅」的當朝太師箕子分封於今白燕、王村一帶的太谷箕城,愈加凸顯了太谷重要的歷史文化地位。箕子是中國文化史上有可靠著作傳世的第一位思想家,是中國文化發展第一個重要階段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洪範》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重要奠基之作,書中的五行學說、天人感應學說、王道學說都具有開創意義,對後代產生了重大影響。箕子還留下了古老的詩歌《麥秀歌》及《箕子操》。箕子是中國上古時代在文化領域取得令人矚目業績的第一人,又是中國與朝鮮半島文化交流的開創者,受到後世文化界和國外的一致推崇。孔子將箕子與同時代的比干、微子尊崇為殷商「三仁」,唐代柳宗元撰寫《箕子碑》給予箕子至高的評價。有鑒於此,為充分展示我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筆者現將以前歷代《太谷縣誌》沒有記載或記載不夠的部分村名來歷通過調查採訪和資料考證,經過精心的整理和補充公開發表,希望社會各界和各村提出意見並積極提供村名來歷線索,以便在正在編纂的新一輪《太谷縣誌》中準確記載使用。
咸 陽《元和郡縣誌》載:太谷縣西南有咸陽城。秦伐趙,以咸陽兵戍次,故名。後因地形方位之別,又分為東、南、西、中4個咸陽。一說認為「咸陽」與太谷縣南山的兩處被稱為「天池」(或「咸池」)的地名有關。《易·咸》曰:「山上有澤,咸」。《淮南子·天文訓》曰:「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明晨」。 桑梓殷商族尊桑。《詩·小雅·弁》曰:「維桑與梓,必恭敬之」。桑與梓是古代先民家宅旁常栽的樹種。西周以前,「桑梓」已成為「家鄉」或「故土」的代指。「桑梓」村名乃殷商始祖在此活動而得名。一說認為古時該地樹木繁茂,一片蔥綠,故曰桑梓。
陽 邑春秋時,太谷縣屬晉國領地,稱為「陽」。「陽」與「暘、湯、商」通。《禮記·祭義》曰:「殷人祭其陽」,《淮南子·天文訓》曰:「日出於暘谷」,《詩·商頌》稱「商邑翼翼,四方之極」。「陽」地名來歷與先商有關。周襄王時,晉侯以陽地賜大夫處父為食邑,稱「陽邑」。
杏 林相傳在很久以前,該地有一名醫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為老百姓解除病痛不求回報。於是,得到救治的人們便在該醫所居的周圍種上一棵杏樹,以表達感激之情。後來,該地杏樹成林,故名杏林。
白 燕、王 村白燕與王村原本為一個村。其原址為殷商後期箕國都城箕城所在地,箕城曾是商紂王的族叔、當朝太師箕子(名胥余)的分封地。「白燕」村名來歷與「殷人尚白」族俗及「玄鳥生商」圖騰崇拜有關。今「白燕遺址」保護範圍內有「聚箕場」古老地名以及「寶峰禪寺」、千年棗林等遺存。王村因當時為箕城貴族聚居地而得名,明代以前便從白燕村分出。白燕曾名為「白念」,白念乃「白燕」之誤。一說認為白燕村原名「白念村」,後因村中建起一座影壁牌樓,相傳有人發現壁上落著一對白色小燕,以為吉祥之兆,遂更名白燕。
馬 陵 關因地處馬陵關口而得名。「馬陵積雪」為太谷縣古十景之一。相傳,公元前341年,齊國軍師孫臏攻魏救韓,大敗魏軍於此,殺龐涓。今馬陵關遺存有順治年間太谷知縣郝應第所提「馬陵積雪」門額刻石以及道光5年石碑一通,該碑鐫刻郝應第「馬陵何積雪,蔭想龐將軍。恨減三軍灶,靈山起暮雲。」詩一首。此外,馬陵關處有一千年古槐樹,相傳當年孫臏曾刻寫「龐涓死於此」於該樹上。馬陵關村附近山上有龐涓墓。
水 磨 坡地處烏馬河上遊河畔,因有水磨五盤,村落又在向陽坡上,故取名水磨坡。今尚存水磨遺迹。
象 谷在遠古或夏商之際,此地水豐林茂,大象經常出沒,乃尋常之物。「象谷」村名當來自「商人服象」的族俗,沿用至今。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六月,并州靜林寺僧人在此一山坡採藥,從地下挖出一批古玉,其中有玉璧五枚、玉圭十枚,當時就獻給了北魏皇宮。古人祭祀山川之神有在山前瘞玉的習俗,這些玉為上古祭祀所瘞之玉。一說原名下谷,相傳春秋時有大王駐此。清道光年間,根據村南有象峪河,改名象谷。
南田受、北田受村名來歷十分古老。殷商甲骨卜辭中有「受年」、「田受」、「受禾」或「受有年」、「田受禾」等詞語,意思是祈求有一個好的收成。
格子頭格子頭村原名野馬村。明朝以前,象谷、野馬村、閻村三村中間的南崗上有一座孟母廟,鄉人四時祭祀。明朝嘉靖年間,孟子被封為「亞聖」,人們對孟子以及孟母的祭祀更加隆重。因孟母廟廟院狹窄,前來祭祀的三村村民常因供奉祭祀先後爭執不下。後來三村協商,將此廟一分為三,各修廟宇祭祀孟母。分廟之時,三村各自派人「請神」,野馬村只爭得孟子的頭像。蓋起孟母廟後,村名便改為「割子頭」,意為割了孟子的頭。後來,村民感覺不妥,又改名為「格子頭」。
西仉村、東仉村據原創於明嘉靖間,清雍正間正式刊行的《三遷志》記載:「孟母故宅,在山西太原府榆次縣。本志雲,母,並人,其地有三徙鄉」。三徙鄉原在榆次縣南,金大定年間劃歸太谷縣管轄,西仉村、東仉村當時便屬三徙鄉,乃孟母故居。據《孟子世族譜》記載,孟母姓仉。西仉村、東仉村為紀念孟母而得名。
新 村原名辛村。「辛」字本義是指新石器時代晚期象徵王權的斧鉞。「辛村」一名來歷可追溯至上古五帝之一的高辛氏時代,包括惠安辛庄、四卦辛庄等村名中的「辛」俱源於此。後來,由於辛村人口的增多和村容的擴大,在清末民初更名為「新村」。
石畝村石畝村原名「十母村」。相傳女媧誕生在該村的開花山並曾建有紀念女媧的「十母寺」,故村名被稱為「十母村」。後改為「石母村」,意即有「石」就不會被洪水沖刷。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因該村姓氏以侯姓和牛姓為主,村長牛玉林又改為「石畝村」,意為牛有地畝就有草吃。
范 村原名康樂庄(當初以康姓居多),明萬曆年間改稱「范村」。明洪武二年,范春善從洪洞大槐樹移民康樂庄,至第八代范朝引從事販棉生意發跡,成為范村大戶。當時,范村姓范的不止范朝引一族,尚有其他二支同姓不同族的范姓家族,民間稱范村「三范九劉王八家」,劉姓和王姓家族和人數要遠遠超過范姓。范朝引在經商致富後,扶貧濟困,熱心於公益慈善,受到當地百姓的稱頌,故村民將康樂庄改名范村。
蚍蜉村相傳,當初人們在修建真聖寺時,將真聖寺的位置選在了易遭受水災的山谷旁。當把建築材料準備好,計劃開工的前一天晚上,有人發現一群群蚍蜉(長翅膀的螞蟻)連夜將建築材料搬運至現今的位置,於是人們便在蚍蜉選定的位置修建了真聖寺。後來,人們便把真聖寺所在的小村莊叫做「蚍蜉村」,以感念蚍蜉的功德。一說認為該村很小,又多見蚍蜉,故名。
厚產村相傳,該村原名鳳凰村。很久以前,由於連續幾年的大旱,這個村的人們貧病交加,痛苦不堪。這時,有一個姓胡的老人來到厚產村,為村民治病,教村民們養羊打獵、適時耕種、尋找水源,使村民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人們尊稱老人「胡爺」。後來,在老人去世後,村民蓋起了胡爺廟,每逢大旱,十里八村的人們便來到胡爺廟祈雨,十分靈驗。於是,人們更加認為老人乃天上的神仙下凡。同時,為感謝胡爺為他們留下的豐厚產業,將村名改稱「厚產」。
推薦閱讀:
※「六」字的來歷和演變
※左青龍,右白虎口訣的真正來歷!
※【弗】字的來歷和演變
※你知道「@」的來歷嗎
※揭秘普度眾生的觀世音菩薩的來歷是什麼
TAG:來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