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中醫臨床路徑

路徑說明:本路徑適合於西醫診斷為腦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中醫診斷:第一診斷為中風病(TCD 編碼:BNG080)。 西醫診斷:第一診斷為腦梗死(ICD-10 編碼:I63)。

(二)診斷依據

1.疾病診斷

(1)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症科研協作組《中風病中醫診 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995 年)。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 2010 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 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 2010》。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發病 2 周以內。

(2)恢復期:發病 2 周至 6 個月。

(3)後遺症期:發病 6 個月以上。

3.病類診斷

(1)中經絡:中風病無意識障礙者。

(2)中臟腑:中風病有意識障礙者。

4.證候診斷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診療方案」。

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臨床常見證候:

痰蒙清竅證

痰熱內閉證 元氣敗脫證 風火上擾證 風痰阻絡證 痰熱腑實證 陰虛風動證

氣虛血瘀證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專科協作組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診療方案」、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ZYYXH/T22-2008)。

1.診斷明確,第一診斷為中風病(腦梗死)。

2.患者適合併接受中醫治療。

(四)標準住院日為≤21 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中風病(TCD 編碼:BNG080)和腦梗死(ICD-10 編碼:I63) 的患者。

2.病期屬於急性期。

3.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間不需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 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本路徑。

4.由腦腫瘤、腦外傷、血液病等引起的腦梗死患者可不進入本路徑

(六)中醫證候學觀察 四診合參,收集該病種不同證候的主症、次症、舌、脈特點。注意證候的動態變化。

(七)入院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血型、尿常規、便常規+潛血。

(2)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電解質。

(3)凝血功能檢查。

(4)血壓、心電圖。

(5)胸部 X 線透視或胸部 X 線片。

(6)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必要時選擇加做顱外段)。

(7)血管功能評價(頸動脈 B 超)。

(8)頭顱影像學檢查(CT 或 MRI)。

2.可選擇的檢查項目:

根據病情需要而定,如頭顱 MRA、DSA 或 CTA、C 反應蛋白、 超聲心動、高同型半胱氨酸、D-2 聚體、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心理測評及智能測評、 雙下肢血管 B 超等。

(八)治療方法

1.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

(1)中臟腑:醒神開竅為主,按照陽閉、陰閉分證論治,及時扶正固脫。

(2)中經絡:以活血通絡為主,辨證予以平肝、清熱、化痰、通腑、益氣、養陰等法。

2.辨證選擇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

3.針灸治療:生命體征平穩後可儘早應用針灸治療,可根據不同分期選用不同的 治療方法。

4.推拿治療:根據不同分期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5.中藥熏洗療法:根據病情需要選擇。

6.其他療法:根據病情需要選擇香療、蠟療等。

7.內科基礎治療: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維持與併發症的預防和治療、血壓血糖的調 整、顱內高壓和腦水腫、合併感染及發熱的處理原則與方法等。可參照 2010 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 2010》。

8.康復訓練:病情平穩後儘早進行康復訓練。

9.護理:辨證施護。

(九)出院標準

1.病情穩定,主要癥狀有所改善。

2.病程進入恢復期。

3.沒有需要住院治療的併發症。

4.初步形成具有中醫特色的個體化的康復方案和二級預防方案。

(十)有無變異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

2.合併有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統疾病者,住院期間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處理,導致住院時間延長、費用增加。

3.治療過程中發生了病情變化,出現嚴重併發症時,退出本路徑。

4. 因患者及其家屬意願而影響本路徑的執行時,退出本路徑。

二、中風病(腦梗死)急性期中醫臨床路徑標準住院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中風病(腦梗死)(TCD 編碼:BNG080、ICD-10 編碼:I63) 疾病分期為急性期

時間

年 月 日

(第 1 天)

年 月 日

(第 2~3 天)

主要 診療 工 作

□詢問病史與體格檢查

□進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估、危險性評估、實 施溶栓應用評估等

□採集中醫四診信息

□進行中醫證候判斷

□完成病曆書寫和病程記錄

□初步擬定診療方案

□完善輔助檢查

□密切觀察、防治併發症,必要時監護

□與家屬溝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項

□病重患者繼續重症監護

□採集中醫四診信息

□進行中醫證候判斷

□防治併發症

□完成病程記錄

□上級醫師查房

□完善入院檢查

重 點醫 囑

長期醫囑

□中風病護理常規

□分級護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病情較重者可重症監護

□低鹽低脂飲食或糖尿病飲食

□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飼飲食

□中醫辨證

□口服中藥湯劑

□靜點中藥注射液

□口服中成藥

□內科基礎治療

□病情平穩者早期康復

臨時醫囑

□完善入院檢查

□血常規+血型

□尿常規

□便常規+潛血

□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

□血脂、血糖

□凝血檢查

□血壓監測

□心電圖

□胸部 X 線透視或胸部 X 線片

長期醫囑

□中風病護理常規

□分級護理

□病重或病危通知

□低鹽低脂飲食或糖尿病飲食

□流食或半流食或鼻飼飲食

□病情較重者重症監護

□中醫辨證

□口服中藥湯劑

□靜點中藥注射液

□口服中成藥

□內科基礎治療

□良肢位擺放和關節被動運動

□病情平穩者針灸治療

□病情平穩者康復訓練

臨時醫囑

□繼續完善入院檢查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發病時間: 年 月 日 時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21 天 實際住院日: 天

□TCD(必要時選擇加做顱外段)

□血管功能評價(頸動脈 B 超)

□頭顱影像學檢查(CT 或 MRI)

主要 護理 工作

□護理常規

□完成護理記錄

□I 級護理

□觀察並記錄病情變化及救治過程

□配合監護和急救治療

□靜脈抽血

□配合急救和治療

□制定規範的護理措施

□生活與心理護理

□根據患者病情和危險性,分層指導患者的康 復和鍛煉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責任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時間

年 月 日

(第 4~14 天)

年 月 日

(第 15~20 天)

年 月 日

(第 21 天)

主 要 診 療 工 作

□上級醫師查房與診療評估

□完成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採集中醫四診信息

□進行中醫證候判斷

□防治併發症

□治療效果、危險性和預後評 估

□上級醫師查房與診療評估,

明確是否出院

□完成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採集中醫四診信息

□進行中醫證候判斷

□加強中醫康複評價與實施

□防治併發症

□干預危險因素

□確定個體化二級預防方案

□康復療效、預後和出院評估

□進行健康宣教

□初步形成康復和二級

預防方案

□交代出院後注意事項 和隨訪方案

□完成出院總結

□通知出院

重 點 醫 囑

長期醫囑

□中風病護理常規

□分級護理

□低鹽低脂飲食或糖尿病飲食

□中醫辨證

□口服中藥湯劑

□靜點中藥注射液

□內科基礎治療

□病情平穩者針灸治療

□病情平穩者推拿治療

□病情平穩者予早期康復

□其他療法

臨時醫囑

□複查異常檢查的項目

□病情變化時隨時進行中醫辨 證

長期醫囑

□中風病護理常規

□分級護理

□低鹽低脂飲食或糖尿病飲食

□中醫辨證

□口服中藥湯劑

□內科基礎治療

□針灸

□推拿

□康復訓練

□其他療法

臨時醫囑

□複查異常檢查的項目

□酌情進行認知功能評價

□病情變化時隨時進行中醫辨 證

出院醫囑

□出院帶葯

□門診隨診

主要 護理 工作

□配合治療

□生活與心理護理

□根據患者病情指導患者的康復 和鍛煉

□配合康復

□配合治療

□生活與心理護理

□根據患者病情指導患者的康復和 鍛煉

□配合康復

□配合健康宣教

□協助患者辦理出院手

□出院指導

□健康宣教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責任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推薦閱讀:

家中風水凶吉速查指南(6)
如何觀察自己家中風水好壞 防止陷入「困」境
惠傑:抗凝治療房顫患者的殘餘卒中風險,從何而來?
老人摔倒警惕是中風
半夏厚朴湯組新方治中風

TAG:中醫 | 腦梗 | 中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