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期:內家字門與太極拳技的差異性研究

作者/譚東輝、吳田夫 ⊙ 編輯/張宏婉

導讀:本文主要採用了典型調查法、文獻資料法、綜合分析法等,從字門拳與太極拳的文化淵源、技擊、拳理、功法等系列的差異性分析,探尋兩者的特殊性與相似性。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字門拳動作更小巧緊湊,手法穿插走圓,整體練習快慢相間,招式上比太極拳更具變化性。在技擊上,太極拳強調螺旋勁和揮鞭勁,字門拳強調吞、吐勁,字門拳偏向於勇猛進攻,以攻為守,動作短而毒。而太極拳偏向於以守為攻,虛實相生,防守中暗藏殺機。功法養生上太極拳更注重丹田為核心循經絡而運行全身,達到周身上下合為一體。而字門拳也強調養氣煉丹,調節周身血液循環,但在筋骨、經絡的內在修鍊上未及太極拳系統全面。


內家字門與太極拳技的差異性研究

快手打慢手,力強勝力弱,這是武術技擊的普遍規律。然而,內家流派卻以柔克剛,以軟化硬,以巧取勝為其宗旨,不斷嘗試從「性」、「命」雙修為源點進行內練與尚柔的技法改造,從而得以構建「以弱勝強」的技法體系的創新。在《越女論劍》中就有「道分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內實精神,外示安逸,見之似好婦,奇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這是對「以內勁為主,形體柔弱無骨」的內家拳法相當成熟的描述。到元末明初,張三丰高山訪道,研習少林拳術,結合自身的道家內丹術,遂將雲手之法納入陰陽、浮沉、消納之技,並以其為核心而創字門拳法。少林是「主於搏人」,而內家則「主於禦敵」。張三丰將攻轉變為守,以守為攻之。正如《字門正宗》拳譜中所記載:「此手精奇,不用筋若,文人秀士亦可學之。」外人不免懷疑,如此柔軟的拳法,怎能據以應敵?其實,字門拳和太極拳一樣具有極強的技擊性,都是以天下之勁柔,馳騁天下之勁堅。少林與道教文化的揉合擅變,強調的是以武證道,以武合道,並以人體為爐鼎,用以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練虛合道,從而使內家具有了形而上學的文化色彩。因此,內家拳不僅在技法上有豐富的內容而且它讓拳技兼具悟道、內煉、養生、怡情等道家和道教文化特有的價值取向。據資料考證字門與太極拳技均屬內家流派,其技法特點頗多相似之處,而太極拳在其拳理、樁法、技擊等都暗藏武當內家的精髓。當然,太極拳在理論、拳技和應用實踐上,都比字門拳更為完善。因此,我們分析推斷兩拳之間因存在密切關聯:首先,太極拳的「以柔克剛」、「以快制慢」、「以小力勝大力」,因該出自武當內家「以靜制動」的衍生。其次,太極拳提出「雙重之病」正是武當內家提出的「開門捉影、雙手而出」。再次,武當內家流派的「存心五字」即敬、緊、徑、勁、切應該就是太極拳的「聽、化、拿、發、勁」的高度概括。

為此,本研究設想通過對內家字門拳與太極拳的文化淵源、技擊、拳理、功法等系列的差異性分析,探尋兩者的特殊性與相似性,與此摸索內家流派的發展歷史及其技法演變的脈絡,從而能夠更好地把該流派實際應用價值融入到當今我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改造中奠定基礎,並為相關學界對內家流派的深入認識和研究提供參考依據。

1本源論

從字門拳、太極拳的理論淵源考證可以看出二者都與道家內丹術的理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哲學層面上均受到傳統道教文化的影響,以推崇易理、吐納、導引、丹術最終實現從無為到無所不為的技擊價值取向形態。字門技法以「推、殘、援、奪、牽、捺、逼、吸」八字為主,因每字一套拳,也稱為字門八法。其動作圓轉,貴軟而忌硬,貴圓而忌散、慢。發勁松活彈抖,腰胯相合,吞吐浮沉,上下相隨,這些特點都與以柔克剛的太極拳極其近似。雖然內家拳的外在有相似性,但是外在的相似,絕對不是建立在單純的模仿之上,而是在其內在技術引發共鳴的外在表現。太極拳和字門拳在外形柔軟,內勁堅忍的認識應該是完全一樣的,只不過初期起手的具體練法不同而已,可以看做是兩種初練方法有異途同歸之功效的拳法。尋其本源字門拳和太極拳都是傳統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導引術的共同體現。其武學思想體系主要都以太極陰陽、九宮八卦為理論學說,根據易象、卦數、本虛以及陰陽五行與卦的變化規律,達到天與人應,以應萬物;地與天應,以尊其道。在其練法上,太極拳的不偏不倚、無過無及、中正、沉肩、垂肘、含胸、拔背、開胯、斂臀、松腰等要求,在字門拳的所禁犯病若干:寒肩、老步、典胸、直立、軟腿、脫肘、戳拳、扭臀、曲腰中都可找到。字門拳有練手二十四,即:陰、陽、承、停、擎、沉、開、入、盡、朋、創、劈、牽、推、敵、吃、粘、隨、閃、驚、勾、連、進、退。太極拳精簡為掤、履、擠、按、采、挒、肘、靠八法。字門拳講究練既是熟,不必顧盼擬合,信手而應,縱橫前後,悉逢肯戶,顯然太極拳的「進、退、顧、盼、定」與其來源於一。從字門拳與太極拳各自代表的拳法體系和練習方法可以看出,兩類拳種都非常重視拳套練習,講究技法自然,將拳架作為導引、練氣之法,倡導只有逐勢講究,磨鍊,始不著力,而終究引出自然之力為根本。

2字門拳與太極拳在內在技術特徵和演練風格上的異同

字門拳行拳如書寫,首尾呼應,進步如趟水,先引後發,不接不要,避實擊虛。技法以小巧緊湊著稱,要求出手盡量靠近身體正前方,手由腿邊起,且要一發即收。步型多採用前虛後實的丁步和胯膝相平的「平馬」,要求不丁不八,並結合圓步、轉步和邊步,身法注重中正、仰俯、扭轉、圓扁的變化還穿插有跌扑滾翻及跳躍動作。腿法多用鏟,踹、勾、絆等低腿,即為暗腿。演練時要求式正招圓、舒展大方、柔中寓剛、圓活連貫、後發制人,注重八大手法和八大身法。手法為:殘者疾也,推者吐也,援者救也,奪者擒也,牽者吸也,捺者按也,逼者阻也,吸者吞也。身法為「方、圓、扁、側、吞、吐、浮、沉」。其口訣為「吞氣如鶴宿,吐手如蛇奔,浮納如出神,沉重石斗杠。要求練拳時做到「神舒」、「體靜」,在情緒上保持平和、自然的狀態,動作上心意領先,處處放鬆,做到輕靈自如,勁斷意不斷,根據對方的動作做出快速的反應。

太極拳打拳之勢,如貓行,講究「蚊蠅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虛靈之舞《太極拳論》說「一舉動,周身皆要輕靈,尤需貫穿;氣益鼓盪,神益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一動無有不動,這是太極拳演練時的主要特點。太極運動方式要求從內氣的暢通到外形的變化,從五臟六腑到四肢百骸,都寓於「動」之中,講求全身節節貫通,周身一家,練習時在腰椎關節的帶動下配合太極拳獨特的旋轉纏繞動作,從而使肩、肘、腕、髓、膝、踝等骨關節達到節節貫通,周身一家的鍛煉功效。太極拳絕非僅是柔軟,但也不是純剛,而是綿里藏針,柔中有剛,極富有彈性。

總體上字門拳與太極拳都要求練習者在演練時做到身體放鬆,頭腦清靜,然後以心意領先導引動作,以氣貫穿全身,促使整個動作過程行如行雲、流水,動作「非圓即弧」,外形上都有「松、柔、圓、緩、勻」等特點。但比較而言太極拳更賦柔和、緩慢、輕靈,整體給人感覺是圓潤飽滿,周身處處摺疊纏絲,重複動作多。而字門拳動作更小巧緊湊,手法穿插走圓,整體練習快慢相間,招式上比太極拳更具變化性。

3字門拳與太極拳在技擊和勁力上異同

字門和太極發力的哲學基礎是相同的,都講究松而透,用意不用力。太極拳強調「虛中」,太極拳高手的身體中線與重心都是虛空的,能隨著對手而變,而且多半還是藉助對手的力量而改變,始終讓對手摸不準、打不實。字門拳主要結合了「擒拿封閉,方圓抖落,圓捆扁折,吞吐沉浮」的技法特點,通過開合、旋轉、對拉等合理空間發力結構,促使其勁道:冷、快、脆。技法的迅捷性、連貫性及穿透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字門拳講求在變化中巧妙的擊打對手,通過小圓手、插花圓手、摩圓大手等劃圓轉圈功法的練習把身法、手法練活,它的練習過程是「定、變、活」,只有達到了「變」的層次,字門拳才能真正去迎敵,並克敵制勝。它不會以硬碰硬,通過轉換變化,只要稍微遇阻力向即變,而且只打對手要害薄弱之處。這也就是字門拳要練的柔若無骨,毫無阻滯,全身各處沒有過不去的地方的原因。以筋骨發力是太極拳獨特的發力形式,太極拳主要是運用螺旋、槓桿、慣性以及重力等科學原理,講究避實擊虛,四兩撥千斤。太極靈,是因為它聽勁靈,知己知彼,講究空靈,對虛實了如指掌,在技擊應用方法上主要為沾、連、粘、隨,採用剛柔相濟去化解對方之勁,所以,必須不頂不抗,隨來隨往,在對方運行之中尋求破綻,以期實現以柔克剛的最終目的,用技擊技巧輕而易舉地制服對方。

二者在打擊方式上,太極講究後發制人,字門主導粘就是打,擒、拿、點穴更隨意綜合。從戰略思想上太極拳是伏擊站,引進落空;字門拳是游擊戰,多用手腕圓手,化勁招式,剛柔之勁並用,兩種拳術開始的練法各不相通,但最後都是練到剛柔並濟、剛中帶柔、柔中帶剛之內勁。字門拳和太極拳所要求的勁力,都是一種協調的力、完整的力,是手、眼、身、步能夠協調配合的整體爆發力。太極拳練法上講究螺旋勁、卷滾勁、揮鞭勁、點水勁、鉤沉勁和抖彈勁。技擊上強調圓通策應(隨)、定靜守虛(勒)和隱現藏機(伏)。總之,字門拳和太極拳技擊相同點:一、注重用意練意,行氣練氣,始終貫穿著「陰陽,「虛實」,以實現避實擊虛,順其勢而變其向,將來力引化,借力打力。二、都講究纏繞絞轉的」粘隨」特點,技法非圓即弧以圓活為主,主張弧形走化,直線進擊。三、兩種拳法在勁力上講究掤勁不丟,即以丹田為核心周身保持向外膨脹的力量,對抗中處處體現伸縮勁和彈簧勁。而不同之處是字門拳強調吞勁和吐勁,太極拳強調螺旋勁和揮鞭勁。在技擊上,都強調快、狠、准,字門拳偏向於勇猛進攻,以攻為守,動作短而毒。而太極拳偏向於以守為攻,虛實相生,防守中暗藏殺機。

4字門拳與太極拳在拳理、內養上的異同

《錯綜論》中提到:「練字門拳,必先通易之理,由易理而求字之道,由字之道求字拳之微,字拳之微必須讀易拆卦通靈,必須寫字辨划出拳。」因而「字拳視之無法實有法,由有法還於無法,其拳理貴在順應自然規律演生變化。而太極拳始於無極,分兩儀。由兩儀分三才,由三才顯四像,演變八卦。二者都據「易經」的陰陽之理遵循自然之道衍生的哲拳。從其技法內容探尋都包涵中醫經絡學、導引、吐納,涵蓋了陰陽互生、剛柔相濟、快慢相間、松活彈抖並符合人體結構與生命科學。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字門拳與太極拳拳理的連接點均是易學,它們在技擊上表現的特徵都是弱制強、慢勝快、無力打有九「四兩撥千斤」的先天自然本能。當然,這種先天自然本能實際是指合道的能力,並不是指先天的生理素質,也是道家養生、健身、防身的體現,而在其走轉拳架中氣貫四稍百骸,貫穿任督二脈,周身舒泰的功能更多體現的是益壽延年的功能。字門流派活動筋骨、鍛鍊形氣的內養方式,通常是從身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六個方向用肢體的屈伸扭轉配合氣血運行的軌道,調節全身血液循環,達到增強體質、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的目的。行拳時,要求不呈血氣之勇,動靜舉止,合乎自然科學,練形合外,練氣實內;動靜互根,溫養合法,故剛柔相濟,性命雙修,可適合不同層次的人學練。在技擊上字門拳貴柔化,不以氣力勝人,故在修鍊上也講究養氣。字門歷代宗師都主張「口呼鼻吸,純任自然」,並且強調「口腹不可閉氣」。字門拳運動主要的呼吸法是自然呼吸法,即:呼吸時小腹部任其自然地起伏鼓盪,既可適度地加深呼吸,而又不可憋氣。《字門正宗》雲「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字門拳的呼吸還必須與動作密切配合。呼吸與動作密切配合的原則主要是:發呼蓄吸、開呼合吸、實呼虛吸,降呼升吸進呼退吸。而太極本身即陰陽對立統一體,相反相成的辯證法,其養生理念主要是講經絡學。太極拳練法講究周身處處順逆纏絲,並結合機體松沉貫通,讓軀體無形之氣,以丹田為核心,循經絡而運行全身,從而達到疏經絡、調氣血、通陰陽、養腑臟、濡筋骨、利關節而強身延年。兩者間在養生上都崇尚自然,講究屈伸扭轉纏繞運動,但太極拳更注重丹田為核心循經絡而運行全身,達到周身上下合為一體。而字門拳也強調養氣煉丹,調節周身血液循環,但在筋骨、經絡的內在修鍊上未及太極拳系統全面。

5結語

元明時期產生的武當字門拳在功理、拳法上與太極拳技有著顯著的相似性,太極拳或派生於武當內家拳法,或受了它的很大影響。我們可以發現字門拳與太極拳都注重個人自身的修鍊,強調「內功」的重要性。神奇的是在各自的源頭上,都

是要求最終合於大自然天地之理,可說字門拳與太極拳同源同祖,它既是以武入道的方式,又是以武演道的形式,是道家理論具體生動的形象表現。也應該說,元明時期張三丰只是武當內家拳的集大成者和中興者,只是因為開創於武當山,有了「武當」這一門派標誌,但這一門派並不是某一宗教家門的專得,它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大批中國武術家從主觀實用經驗主義中解放出來,邁向以研究客觀哲學理論並以其指導實踐武學要領的升華飛躍。通過對字門拳與太極拳本源、技術特徵、演練風格、練習方法、拳理、內養等方面的差異性探究,可以了解到兩種拳法流派在哲學層面上均受到中國道教文化的影響,以推崇易理、吐納、導引、丹法最終實現從無為到無所不為的價值取向形態。我們發現:字門拳與太極拳呈現出來的是傳統文化精髓「人」的文化,它們是相息相通的。可以看出:內家流派的出現使中國武學的語境變得深邃而曠達,雖然在演練形式動作風格上各有側重,但它們之間也有很多互相聯繫的地方,它們共處於武術這一大的系統中,其內在本質必定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高度和諧的。

參考文獻:

[1]楊靜.論太極拳理論的文化淵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5):706一711.

[2]胡遺生.字門正宗[M].上海:上海作者書社,1933:23-31.

[3]陳永霞,陳凌.江西字門拳的變體[J].武當,2006 (7):21-28.

[4]周俊.高安字門拳的體育文化價值探析[J].農業考古,2010 (6)430一432.

[5]阮紀正.傳統太極拳的三項基本原則[J].中州學刊,2007(4)167一169.

[6]吳志勇,江百龍.武當太乙神劍門之字拳[J].武當,2010 (4):11一12.

[7]顧燕沖,庄小芳.拳與道—在習練太極拳中領悟《道德經》真諦[J].鄂州大學學報,2014(3):68-69.

[8]鄭輝.張三丰與武當武術的淵源[J].蘭台世界,2014 (1):108一109.

[本文來自《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年2期,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丙申猴年八月初四704期


推薦閱讀:

孫式太極拳中的開合---劉樹春
阿鄧師傅---野狐大仙太極架
太極打手捶法----徐太平
太極勁的「顯」與「隱」
太極拳上中下三盤的基本規律--洪鈞生

TAG:差異 | 太極拳 | 異性 | 太極 | 差異性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