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水上區」和「蘇三幣」
老照片存在的意義,除卻定格歷史瞬間之外,後人通過對照片歷史背景的追溯,獲得日常途徑中邂逅概率較低的某些「冷知識」亦為一功。本文題圖記錄了整整60年前的3月,新版人民幣在上海發行兌換的場景。畫面上,「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水上區兌換所」標牌的字樣清晰可見。「水上區」曾經是上海真實存在過的一個行政區域,它前後運作時間不到三年,而最為特殊的是,該行政區域並不佔上海的「陸地面積」,轄區範圍為黃浦江、蘇州河兩大幹流極其68條支流水上區域,面積24.5平方公里。
1953年11月27日,水上區經華東軍政委員會批准設立,次年4月28日正式成立水上區人民政府。全區區民74437人,船隻16655條。1956年6月,因原散居水上的船民大多上岸定居,水上區被撤銷。而水上區原本的水域轄區也在次年分別被劃入鄰近的陸上區管轄。
本文照片攝於1955年3月1日,正是新版人民幣發行的首日。畫面上正在流動兌換車前排隊的市民,當是吃水上飯的船民。他們當天以新舊幣1:10000的比例換得的第二套人民幣中,有一個特別的品種,在迄今五套人民幣的發行中,它只出現了一次。它就是有「蘇三幣」之稱的三元紙幣。
蘇,蘇聯也。「蘇三幣」即為蘇聯幫忙印刷的3、5、10元面額的三種人民幣,有時也特指其中的「三元幣」。當年出於防偽需要,1955年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中面值較高的3、5和10元早期全部由蘇聯提供紙張並代印。後期則由蘇方提供先行印製好水印的紙張後由我方完成餘下工序。第二套人民幣實際上印刷完成的時間早在1953年,這在人民幣上已有標註。但1955年三月發行的主幣只有1、2、3、5元四種加1分、2分、5分和1角、2角、5角輔幣共十種,10元紙幣要等到1957年12月才第一次發行。第二套人民幣無硬幣,後長期在中國人經濟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1分、2分和5分硬幣直至1957年方和10元人民幣一起登上舞台。
(塔塔爾族阿那斯和他的愛人那依娜喜悅地在點著剛換到手的新人民幣)
縱觀世界貨幣發行史,「三元」幣種極其罕見,而1、2、5、10較多被採用——這四個數字也成為錢幣面額數值設計時的「重要數」,用這四個數字能夠以效率最高的加減運算得到另外一些數字,其餘的就是「非重要數」。有人精密計算過,如果以「3」作為面值使用,實際流通中呈現的概率約為16.7%,換言之,以三元在流通中找零替代的作用效率偏低。
既如此,新版人民幣當初設計幣值時為何沒有考慮到效率因素?原因很簡單,當時一切向老大哥看齊,而蘇聯的盧布中有「三元」的幣值。當年第二套人民幣設計初始曾經將最高面值定位100元,但為了防止台灣方面大量造假,故最高限額定為10元(而且遲於1957年發行)。然而造假的事情最後還是發生了。1950年代末中蘇交惡之後,蘇聯方面拒絕繼續向我國提供這種特定的印鈔紙張,中國人民銀行遂在第一輕工業部造紙局的協助下,於1961年在保定造紙廠試製成功第一批滿版水印的印鈔紙,1962年發行的棕色5元券就是採用這種紙張印刷的。之後據稱蘇方利用手中保留的印鈔材料印製大量人民幣從新疆等地區投放中國,意圖擾亂我國經濟,1966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通令,決定從次日起限期收回從蘇聯進口的3元、5元和10元券,限期收兌。上述三種貨幣毫無疑義成為第二套人民幣中的「筋幣」(珍貴幣)。
(三月一日是國營上海鍋爐廠發工資的日子。職工們領到了新人民幣以後,高高興興地將多餘的錢存入銀行。這是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楊樹浦區第七儲蓄組的工作人員在上海鍋爐廠接受該廠職工儲蓄的情形。)
自此,三元券再也沒有出現在人民幣流通序列,壽命9年,基本屬於「夭折」。「蘇三幣」設計雅緻,正面花邊為深綠色,底紋中間為橙色,兩邊為淺橄欖綠色;正上方為「中國人民銀行」6個字,紙幣中央為井岡山龍源口石橋圖景。紙幣的背面圖案是花紋和國徽,花邊及底紋兩邊的顏色與正面相同,底紋中間為紫粉色。在上圖記錄的上海鍋爐廠工人1955年3月1日在儲蓄所存新幣的照片中,最右側那位工人兄弟左手拿的,從圖案設計看,正是一枚蘇三幣。這張蘇三幣如果當年沒有被存入銀行,品相完好地被保留到今日,在郵幣卡市場上的價格在人民幣兩到三萬元上下。
(「蘇三幣」,圖片來源於網路)
雖然「三元幣」的幣值不符合當時普世貨幣設計潮流,有向「老大哥」盲目照搬之嫌,但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貨幣發行史,「三元」這個「奇怪的」面額卻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僅如此,我們的祖先在貨幣面額設計上的「任性」更令人嘆為觀止。
西漢武帝就鑄造過名曰「三銖」的銅錢。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以3作為面額的貨幣。以後歷代都出現過3、30、300等面額的各種錢幣。 漢武帝的祖父漢文帝則鑄造了「四銖」銅錢,而4作為面額也在我國歷史上多次使用過。 6也沒閑著。篡漢的王莽建立新朝,鑄造的布貨十品中的「中布六百」 可能是世界上最早以6為面額的貨幣。南朝陳宣帝時也偶爾鑄過「太貨六銖」銅錢,以後歷代極少使用這個數字。不過解放前的國民黨新疆省銀行最後放了個大招,他們發行了面額6000萬元和60億元幣。8出現在錢幣上極為罕見, 而在我國歷史上冠以9這個數字的錢幣更是僅有一種,即王莽布貨十品中的「次布九百」布幣。
和短命的「蘇三幣」相比,第二套人民幣中有三名「小壽星」——一分、二分和五分紙幣直至1980年代初期仍在市場流通,不過上海市場這三種紙幣非常少見。1980年我從新疆回到上海後,用帶回來的五分紙幣去買大餅油條,炸油條的師傅拿起紙幣端詳了很久才將信將疑地收下。
(流通了幾十年的一分、二分、五分紙幣。圖片來源於網路)
1955年的貨幣發行,兌換比例為一萬比一,如此畸高的比例,堪稱「幣值動蕩」。按照經濟學的分析,此系資源「資產化」的程度淺、資產「貨幣化」的程度淺所致。具體情節太過專業,此不贅述。然而1955年作為一個特別的年份,在中國現代經濟發展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這年年底之後,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不再公布各地的「折實牌價」,實際是廢除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折實單位」的代幣做法。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後,隨著政府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此後全國幣值波動逐漸平穩。
(作者:王海)
推薦閱讀:
※石家莊多家銀行儲戶存款消失 銀行人員參與操作|存款丟失
※愛是一種消失
※當內在的衝突消失了,才能創造愛與喜悅的關係
※武漢有座宋代無影塔,每到夏至塔的影子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家在太原 | 精營東邊街那個消失的小院
TAG: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