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政府官員倫理道德最不讓受訪者滿意

報告稱政府官員倫理道德最不讓受訪者滿意http://www.sina.com.cn/2012年03月31日10:23中國網

  中國網3月30日訊(記者 陳方)由教育部長江學者、東南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特聘教授樊和平領銜的該校倫理學團隊,以及江蘇省二十多位著名學者共同完成的《中國倫理道德報告》、《中國大眾意識形態報告》,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兩部報告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首批重大招標課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思想道德與和諧倫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託項目,「當前我國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和規律的研究」兩大課題研究為依託,集中呈現了歷時五年,在對江蘇、廣東、廣西、新疆四省(區),政府公務員、企業家與企業員工、青少年等六大群體「萬人大調查」基礎上,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包括了十三份倫理道德狀況報告和二十三份大眾意識形態狀況報告,以及十六個倫理道德狀況資料庫,二十六個大眾意識形態狀況資料庫,共兩百多萬字。

  兩部報告反應了我國當前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總體狀況與發展態勢,提供了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新發現與新解釋。並對反應出來的「中國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中國戰略」。

  一些調查數據更是不避現實,提出了值得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的嚴峻問題。如,「倫理道德方面最不滿意的群體」這一問題的調查顯示,政府官員以74.8%位居第一,接下來是演藝娛樂界48.6%、企業家群體33.7%。在政治、文化、經濟上掌握話語權的群體,恰恰是倫理道德上被認為是最不滿意的群體。這一反差和異化的嚴重後果,是政治、文化、經濟三大領域道德信用的喪失。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社會經歷了巨變和激變之後,在倫理道德建設與大眾社會意識領域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客觀準確地把握當前我國倫理道德發展的新特點、新規律、新走向,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變、多樣化的特點及其規律,便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意義。

  兩部報告分別對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當前我國倫理關係、道德生活、倫理道德素質、倫理道德建設的經驗教訓和當前我國思想、道德、文化中的「多」中之「一」,「變」中之「不變」,進行比較系統全面的調查,並對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發展和大眾社會意識呈現的「中國問題」尋找「中國解釋」或「中國理論」,進而提出「中國戰略」。兩部報告以六大群體即政府公務員群體、企業家與企業員工群體、青少年群體、青年知識分子群體、新興群體、弱勢群體為調查對象,以江蘇、廣東、廣西、新疆四省區為重點,分別代表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採用問卷、座談、訪談的等形式,每個調查投放的問卷都近萬份,可稱「萬人大調查」。

  提供了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領域的新發現與新解釋

  通過對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的元素、結構和形態的研究發現,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在展開為多元、多樣、多變的總體鏡像的同時,在不少方面已經開始向二元聚集,呈現為二元對峙,在許多重大問題的認知與判斷,如德性與公正、義與利、善惡與禍福、經濟發展與幸福感的關係等方面,呈現出一種「二元體質」。二元體制既是一種高度的共識,也是一種截然對峙,它標誌著我國社會已經進入倫理道德和意識形態發展的敏感期和關鍵期,是進入十字路口的重要徵兆。在這個關鍵而敏感的時期,意識形態的能動引領,卓越有效的倫理道德干預,將具有特別重要的戰略意義。

  大量的數據和系統分析研究看出,當前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的最突出的「中國問題」是倫理—道德悖論,即道德上基本滿意,倫理上不滿意。研究發現,當前我國社會在倫理上仍守望傳統,但道德上已經基本解構了傳統而走向現代。倫理與道德的變化趨勢呈現反向運動。倫理道德發展的新問題是集團行為的倫理—道德悖論即倫理的實體與不道德的個體。公民道德素質中的最突出問題是知行脫節,或「良能缺場」。

  思想文化領域最突出的「中國問題」:由信任危機而導致的思想領域的缺場。調查發現,知識精英是當今對人們思想行為影響最大的群體,而由於官員腐敗和分配不公兩大問題的嚴重存在,政府公務員群體成為倫理道德上被認為最不滿意的群體,這種狀況動搖和消解了社會對於倫理存在的文化信心和文化信念。

  提出應對「中國問題」的「中國戰略」

  兩部報告對當前我國倫理道德和大眾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主要矛盾做出三大哲學診斷:獨生子女、「後單位制」、全球化對家庭、社會、國家三大倫理實體衝擊導致的「倫理」退隱;理性主義、物質主義、個人主義導致的「精神」缺場;文化同一性危機導致的精神「家園」的動搖。

  基於這三大診斷,兩部報告提出三大理念和口號:保衛「倫理」!蓬勃「精神」!回歸「家園」!

  報告提出,面對倫理實體遭遇的挑戰和「倫」的傳統被解構的雙重境遇,保衛社會的倫理整體性和個體的倫理能力,提升民族凝聚力,社會聚合力;堅守「精神」傳統,藉此提升個體的自我超越能力、社會認同能力和知行合一能力,使「我」成為「我們」;

  ——現代中國社會期待一場新的倫理啟蒙和倫理覺悟!

  在理性主義和「後意識形態」背景下,面對日益泛濫的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堅守「精神」傳統,藉此提升個體的自我超越能力、社會認同能力和知行合一能力,實施「倫理精神戰略」和「精神意識形態戰略」。

  ——現代中國社會期待一種精神哲學理論和「精神」洗禮!

  直面多元多變情勢下「失家園」的危險和危機,基於倫理道德是文化發展的首要持久因素、宏揚傳統文化是文化發展的優先因子的兩大群體共識,回歸倫理道德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家園,以倫理道德建構個體的社會同一性,以優秀傳統文化建構社會的文化合法性。

  ——在領略歐風美雨和市場經濟的無限風光之後,現代中國社會需要一次「還家」的努力!

  來自中宣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微博)、東南大學等科研機構與大專院校的近4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報告廳舉行的我國倫理道德與大眾意識形態狀況調研報告發布會暨《中國倫理道德報告》《中國大眾意識形態報告》出版座談會。


推薦閱讀:

古代瓷器上的倫理道德
親情歸道德管,猥褻歸法律管——從南京猥褻案淺談我國兒童猥褻問題
環境法的倫理道德基礎
倫理道德發展的「中國問題」
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及其現代啟示(3)

TAG:道德 | 倫理 | 政府 | 倫理道德 | 官員 | 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