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細菌」敲響「抗生素濫用」警鐘
06-19
2010年11月22日11:26來源:《科學時報》
日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理事徐建國在首都科學講堂上表示,中國內地首次在屎腸球菌里發現NDM-1基因,對於研究該基因的產生及其防治控制有重大意義;「超級細菌」不具備大流行的能力,但從中看出中國的耐藥性問題空前嚴峻,提倡抗生素的個體化治療,倡議「第二次洗手」。 中國內地首次在屎腸球菌里發現NDM-1基因 10月26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簡稱CDC)舉行媒體通氣會稱,在寧夏兩名新生兒和福建一名老年患者身上,共發現3株攜帶NDM-1耐葯基因的細菌。這兩名寧夏新生兒從未到過印度或巴基斯坦。 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監測結果有所不同,中國不僅在屬於革蘭陰性的桿菌中發現NDM-1基因;還首次從屬於革蘭陽性的腸球菌中也發現了這種基因。 「英國人在《柳葉刀》發表的論文引發了全球媒體的關注,媒體的關注進而推動了科研機構對這個耐葯基因的研究。」徐建國介紹說,8月24日衛生部為此專門成立了由中國疾控中心和全國10家醫院組成的全國NDM-1耐葯基因檢測協作組,「由我負責的CDC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肖永紅教授所在的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啟動NDM-1耐葯基因檢測工作。 緊接著,兩個實驗室對歷年收集的3000多株細菌進行了檢測,看是否攜帶NDM-1基因。 結果,CDC實驗室在與寧夏CDC的合作中,從寧夏某縣級醫院分離的疑似小腸結腸炎患兒糞便里,在屎腸球菌或者腸球菌里發現兩株攜帶該耐葯基因的細菌。這兩名新生兒都是3月份出生,體重輕,出生幾天後腹瀉,住院幾天後痊癒出院,沒有再次發現NDM-1基因的細菌。 同時,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學生從福建省某醫院報送的200多株菌株中檢出1株NDM-1基因陽性細菌,鑒定為鮑曼不動桿菌。攜帶該菌的患者是一位83歲的晚期肺癌轉移病人。老人5月12日入院,6月1日出院,6月11日死亡。 「這三例個案,經過核酸測序,經過反覆討論及驗證,經過幾個實驗室複核,證明我國也存在NDM-1基因。這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屎腸球菌或者腸球菌里發現NDM-1基因,對於臨床治療意義不大,但對於研究該基因的產生及其防治控制卻有重大意義。」徐建國表示。 「超級細菌」並非無葯可用 「在某種意義上,超級細菌只是媒體炒熱的,科學界並沒有那麼熱!」徐建國說,假如搜索全世界的醫學文獻和生物文獻,SARS、H1N1可以搜出成千上百篇論文,但是搜「超級細菌」(superbug),只有5篇文獻;搜NDM-1基因,到2009年12月,才10篇文獻。但是上百度,超級細菌有516萬條相關網頁,谷歌有131萬條。 百度百科這樣定義,「超級細菌」是一種耐藥性細菌。這種超級細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濃瘡和毒皰,甚至逐漸讓人的肌肉壞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藥物對它不起作用,病人會因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燒、痙攣、昏迷直到最後死亡。這種病菌的可怕之處並不在於它對人的殺傷力,而是它對普通殺菌藥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對這種病菌,人們幾乎無葯可用。2010年,英國媒體爆出:南亞發現新型超級細菌NDM-1,抗藥性極強,可全球蔓延。 「實際上,英國科學家只是發現很多細菌上攜帶這種NDM-1基因,並不是真的發現了一種超級細菌。超級細菌到底是個學術名詞,還是一個媒體名詞?實際上,這一次學術界被媒體推動了,我們不得不接受超級細菌的名詞。」徐建國說。 「超級細菌之所以造成恐慌,主要是它的超級耐藥性,很多抗生素對它無計可施!」 10月26日,中國衛生部公告發現NDM-1基因,10月27日一早,與抗生素有關的醫藥股幾乎都漲停了。 2009年12月,國際學術期刊《抗菌藥物與化療》雜誌發表論文稱,攜帶NDM-1基因的大腸桿菌對環丙沙星敏感。 中國攜帶NDM-1基因的屎腸球菌也有耐藥性,但對萬古黴素、替考拉寧和替加環素敏感。屎腸球菌是人類腸道寄生的正常菌群之一,也是「院內」感染常見的病原菌之一。 如何尋找對NDM-1細菌有效的抗生素?徐建國建議,應擴大抗菌藥物敏感性測定範圍,特別是非β-內醯胺抗菌藥物,如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素等。 中國耐藥性問題空前嚴峻 NMD-1基因編碼的是耐藥性,不是傳染性。只有到醫院就醫的抵抗力低下、免疫受損等人群易感。 「NMD-1基因並不是耐葯的始祖,之前MRSA的案例也留給我們很多教訓。」徐建國說。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也被稱為「超級病菌」,和NDM-1細菌相似。1959年,甲氧西林問世,專門對付青黴素耐葯問題。3年後,MRSA出現,走出醫院,進入社區,造成世界性問題——美國每年因MRSA導致的死亡人數可達到18000例,超過了2005年死於艾滋病的16000人。美國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曾報道,1975年182所醫院MRSA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總數的2.4%,1991年上升至24.8%,而到了2003年,這一數字達到了64%,其中尤以500張床以上的教學醫院和中心醫院為多。我國上世紀70年代發現MRSA。2005年,中國細菌耐葯監測網顯示,在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中,MRSA分離率佔69.2%。 「曾經挽救孩子生命的抗生素,今天無效!」1995年,山東某兒童患上多細菌協同性壞疽,兩個禮拜一次手術,從病灶分離到8種細菌:溶齒放線菌、遲緩優桿菌、延展消化鏈球菌、低酸鏈球菌、YP和Y6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我們很多搞細菌的人都沒聽說過」。只有使用了能殺死上述8種細菌的抗生素(泰能),才治好了這個小孩。「當時我們根據葯敏試驗和治療效果,提出多細菌協同性壞疽的診斷意見。這個還被評為1995年中國醫藥十大新聞之一。」徐建國語氣中充滿了遺憾。 徐建國還梳理了發現抗生素和出現耐藥性的歷史。上世紀40年代之前是黑暗時代,1940年發明了青黴素;上世紀50年代是黃金時代,60年代發現耐葯質粒,2000年後是覺醒時代。「請記住第一次提出醫生要洗手的奧地利科學家IgnazPhilippSemmelweis。當時生孩子的產婦死亡率是10%~20%,那時候不知道產褥熱。他發現很多醫生做完這個手術後,不洗手直接去做另外的手術。正是醫生的手傳播了病毒和細菌。所以他提倡洗手。」徐建國趁勢提出「第二次洗手」。安全注射、洗手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已經成為有效控制醫院相關性感染的主要手段。 「2005年,美國臨床數據顯示感染超級病菌(MRSA)致死人數已超過同期艾滋病死亡人數。NDM-1基因再次敲響警鐘,我們應高度關注抗菌葯不合理使用的問題!」徐建國建議,民眾要接受抗生素使用處方化乃至個體化,醫生要堅持抗生素使用科學化,政府要堅持醫療活動規範化,農業管理部門要嚴格控制經濟動物使用抗生素,四管齊下,遏制抗生素濫用狂潮。 11月8日,衛生部全國細菌耐葯監測網負責人肖永紅教授表示,衛生部已著手制定抗菌藥物的管理辦法,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科學體系,將對臨床抗生素的使用進行規範和強化,同時,對醫院使用的藥品中抗生素類藥品所佔的比例進行限定。(易蓉蓉)(責任編輯:魏艷) |
推薦閱讀:
※那些抗生素不適合兒童使用
※抗生素的使用原則
※後抗生素時代的來臨?(3)
※中醫當中的天然抗生素與西醫當中的抗生素作用機理有何區別?為什麼中醫的天然抗生素會讓細菌產生的耐藥性小?
※為什麼要慎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