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講記(50)
06-19
以前我經常說,大家學習傳統文化,自始至終都要把這個「位」字貼在腦門上。學《易經》無非就是學會知位、守位、正位,易卦六爻就是六種不同的位置之間的變化關係。真正把這一套學問搞通了以後,就知道怎樣知位守位,怎樣能夠不失位、不越位。這就是「禮」所體現的正常、恰當的社會秩序和社會關係。禮者,理也;禮亂則理亂,理亂則位亂。如果一個社會的位亂了,整個社會各階層的正常定位也就會被顛覆,就會天下大亂。所以,禮不亂則理不亂,理不亂則位不會亂,那麼整個的社會秩序也不會亂。社會秩序不亂,人心也就不會亂,天下也就不會亂。 孔夫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社會的禮樂制度本身,就是由處於最高位的天子來制定;天子正位在上,這也體現了天下有道、社會秩序井然的狀況。如果天下無道,比如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互相征伐,都不顧周公所制定的禮儀,周天子淪為擺設,天下就大亂了。因此,禮是一個社會安定與否的風向標,可見周公制禮是中化文化中多麼重要的事件。 當然,這裡說的只是制禮的一個大原則。周代形成了一系列的關於「位」的等級制度,上有天子,天子之下有諸侯,諸侯也分了五個位:公、侯、伯、子、男。當時有資格成為諸侯的,也就是跟著文王、武王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和周王室的直系。諸侯有分封的土地稱為國,諸侯作為一國之主稱為國君。諸侯之下又設了卿、大夫、士三個階層;卿、大夫也有封地稱之為封邑,又稱之為家。國家這個名稱的來源,就是從諸侯、卿大夫所分封的封邑中來。卿、大夫作為一家之主,和我們現在「家」的概念,差別已經很大了。士主要指的卿、大夫的家臣。古代有養士之風,凡是有本事的人都可以招來作為家臣門客,有的也可能給他一定的田產稱為食田,就是他吃飯的傢伙;沒有分食田的就給俸祿,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公務員一樣領薪金。以上諸階層是為貴族,再下一層就是庶人,即普通的平民百姓,從事農、工、商等各種行業的自由人。這是周禮所分的基本的社會結構。 這裡舉了祭禮和葬禮為例,「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就是說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的貴族,葬禮按照大夫禮儀的來安葬,但是以後就必須按照士的祭禮來祭祀。「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父親雖然是低一等的士,死的時候應按照士的禮儀舉行葬禮;兒子的地位為高一等的大夫,以後祭祀的時候就按照大夫的禮儀來祭祀。總之,舉行葬禮要按照死者的等級,而舉行祭祀則按照祭祀者的等級來辦,很合理。 「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期之喪,就是指一年之喪。從庶民到大夫級別的人,都要遵循守孝一年的期之喪。期之喪適用於這樣的情況:旁系的親屬,比如叔伯兄弟去世了,如果親屬處在庶民到大夫這樣的階層,都要守孝一年;你若是大夫以上的貴族,就不必守這個孝,因為期之喪有個原則是「親不敵貴」。比如皇帝的兄弟去世了,讓皇帝給他戴孝一年,這是不可能的;再如宰相的兄弟去世了,讓宰相為他的兄弟守孝一年,這也是不可能。這就是親不敵貴。卿、大夫以上到天子,其位是非常尊貴的,旁系親屬去世是不能動搖對這個「位」的尊崇的。但是,「三年之喪,達乎天子」,守三年之喪,是自百姓至天子人人都要遵循的。適用於三年之喪的,就是父母去世。三年之喪的原則是「貴不敵親」,對於自己的親生父母的離世,你再高的地位都不能免,都必須守孝三年,從百姓到天子全民通行。 我們看這一套禮儀制度,可以說非常合理,既照顧了人情事故,又照顧了上下尊卑的社會地位。當然,現代社會就什麼都談不上了,家裡有什麼人去世了,禮儀公司、喪葬公司就大發死人財,什麼都幫你弄好,你一點也不操心。成都現在「打喪伙」通行的規矩,就是親戚朋友們來象徵性地吊望一下,接下來所謂的守靈,就是通宵打麻將,哪裡談得上禮! 總之,古今的禮儀變化非常大,而周公所制之禮,確實是非常細緻、非常人性化。現在也有人在提倡恢復古禮,但是,行古禮的時代和古禮的形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與其在形式上去恢復古禮,不如我們認真思索,把周公制禮的精神繼承下來,然後形成一套能夠適應現代生活的新的禮儀。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經理學刊 - 意解中庸——幫你解讀《中庸》
※視頻講解 中庸
※小儒論中庸之道/晏新明
※卷五十二 中庸第三十一
※中庸精華總綱
TAG: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