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醫藏葯的形成和發展

藏醫藏葯已有2000年左右的悠久歷史,是祖國醫藥學偉大寶庫的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許多省區如內蒙、雲南、四川、甘肅、青海等地,均有廣大的藏醫工作者為保障人民的健康積極地工作著。而藏醫的古典醫籍《四部醫典》是部具有指導意義的經典著作。現將藏醫藏葯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四部醫典》的內容介紹如下:根據歷史記載:公元前幾個世紀,藏族勞動人民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就已認識到動、植、礦物的某些部分有著解除身體病痛的作用,認為"有毒就有葯"(《以論布嘎場》木刻版,第7頁)。其後又有了用酥油止血,青梨酒糟治療外傷的知識。隨著人民對自然界的認識和生產的發展,而逐步積累起了豐富的藏醫藥經驗。早在公元6世紀那木日松贊時,從祖國內地傳來了歷算和醫學。據《西藏王臣記》記載,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統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強盛的吐蕃王朝。唐太宗為加強漢藏兩族關係,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人藏時,曾帶來大批書籍和百名工、技、藝人員(包括漢醫)。其中就有"治四百零四種病的醫方百種,診斷法五種,醫療器械六種,醫學論著四種……"(《吐蕃王朝世系明鑒》木刻版,第50-54頁)。這批醫書由漢族醫生馬和德瓦和尚與達馬郭嘎等譯成藏文(《醫史廓部》第77頁),取名《醫學大權》。公元710年,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再次帶來了大批醫藥人員和書籍,並且由和尚馬哈也那和藏族翻譯家別加扎那將《月王葯診》譯成藏文,從而使漢醫和當地的傳統藏醫相結合,為藏醫學的理論奠定了基礎,並對藏醫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著名的藏醫學家玉妥寧瑪?雲旦貢佈於公元708年生於堆龍給納。他原為赤松德贊的保健醫生,25歲那年在桑也地區認真學習了鄰近國家的醫學,並且拜著名的中醫東松嘎瓦為師,向他學習了治中風和中狗毒等醫術。公元8世紀他到西藏阿里、山南以及康定等地研究和總結民間藏醫的經驗和醫術,同時他還到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以及內地的五台山等地研究醫學。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編著成藏醫最著名的古代醫學《四部醫典》,同時還編寫了《實踐明燈》和《經驗明了》等三十多部醫學論著,從而使藏醫有了較完整的理論基礎。《四部醫典》後來又經過許多醫學家的注釋、整理愈趨詳明。公元11世紀五妥的後代--新玉妥(玉妥莎瑪)又參考和吸收了內地傳來的《月王葯診》的精華,如"陰陽五行""五行生剋"等等,並且還參考了外來醫學《八支》和《它的註解》、《月光》等醫書,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四部醫典》的內容。15世紀以後,藏醫開始形成南北兩個學派,北方以強巴?南傑查桑(1395年)為代表主要總結了北方高原地區多風濕的臨床經驗,編著了總則本的註解《事續極明》和論述本的註解《於露流水》、後續本的註解《所需所得》。另外米尼瑪?通瓦頓旦也編寫了不少醫學書籍。南方以舒卡?年姆多吉(1439年)為代表,根據地處河谷的特點,擅長使用清解藥物治療溫熱病。這兩派的共同特點是依據《四部醫典》有關人體解剖臟腑測量的論述,繪製了兩派風格不同的醫藥學挂圖。他們的醫著有:舒卡?年姆多吉的《藏箱之四部醫典》和註解《細經函八一百多年後舒卡?羅珠給布為了尋找工受的醫著到娘麥地區,他終於找到了新玉妥的《金注四部醫典》。他據此結合南方的特點進行總結和探討,經過四年的努力,編寫了著名的《祖先口述》這本醫著。在1573年終於產生了藏醫最早的刻版《扎當居悉》(扎當是地名,居悉是《四部醫典》)。五世達賴時,《扎當居悉》正式在布達拉宮刊行。此後德斯·桑傑加措又進一步參閱了《月王葯診》和《八支精要》、《月光》、《畢吉黃色經函》、《教誨明燈十三條》、《大小干露精華》、《十八分支》,尤其是參考了玉妥的《親手翻閱書》和舒卡?年姆多吉的《藏箱之四部醫典》,另外還根據宗嘎、崗布、達旦、波車等版本,於1678年重對《扎當居悉》進行了校對和修訂,刊印了更確切的《四部醫典》,並編寫了一部《四部醫典藍琉璃》、對《四部醫典》進行了全面整理和注釋。該書於1689年在西藏發行,成為"標準"註解本。後來又召集西藏的名畫家並搜集了各地藥物標本,於1704年繪成79幅彩色醫學挂圖。其中一些醫學挂圖較前有所改進並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18世紀以後,藏醫學陸續有一些論著問世,最著名的則是1840年帝馬?丹增彭措所著的《晶珠本草》,作者通過實驗和調查,搜集藥物達2294種,除去重複或加工炮製的藥物外,實收藥物達1400多種。該書對藥物性味、功能描述很詳,可謂集藏醫本草學之大成,且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1889年十三世達賴時,又重刊了《四部醫典》。1892年以吳登堅?旦增加措和班旦平措等人對《四部經典》進行詞句補充和文法修改後成為《藥王山版本》(即醫學利他寺版本)。解放後由政府交給現在的拉薩藏醫院保存。《四部醫典》內容簡介《四部醫典》的第一部:《總則本》共6章,有彩色挂圖4幅,它概括介紹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及治療的一般知識。第二部:《論述本》共用章,有彩色挂圖35幅。它詳細介紹人體生理解剖,疾病發生的原因及規律,衛生保健知識,藥物性能,診斷方法和治療原則等。第三部:《秘訣本》共92章,有彩色挂圖16幅,專門論述各種類病的診斷和治療。第四部:《治療本》共28章,有彩色挂圖24幅,介紹脈診和尿診,各種方劑的配方,功效和用途,以及外治療法等。《四部醫典〉內容很廣,歸納起來可分為:一、基礎理論;二、生理和解剖;三、診斷疾病的方法;四、治病的原則;五、預防和治病;六、藥物。現分別概述如下:一、基礎理論藏醫認為人體內存在著三大因素:"龍""赤巴""培根";七大物質基礎:飲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種排泄物:大、小便及汗。三大因素又支配著七大物質基礎及三種排泄物的運動變化。在一定條件下,上述三者保持著相互協調,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能的活動。"龍"譯成漢語是"氣",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體的活動、血液循環、五官的感覺、大小便的排泄、幫助分解食物並輸送飲食精微等。因龍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為下述的五種龍:1.維持生命的龍(索增龍);2.上行的龍(緊久龍);3.普遍存在的龍(恰不欺);4.主消化的龍(麥娘姆龍);5主排泄的龍(吐塞龍)。"赤巴"譯成漢語是"火",它的功用主要是產生熱能並維持體溫,增強胃的功能,使人知饑渴、能消化、長氣色、壯"膽量"、生"智慧"。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為主消化的赤巴(赤巴覺久)、主變色的赤巴(赤巴同已)、潤澤皮膚的赤巴(赤巴多塞)等五種。"培根"譯成漢語是"水"和"土",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於消化吸收;司味覺,供人以營養和輸送體液、保持水份;長肌肉、潤皮膚、調節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溫和等。由於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為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瘧及)、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使人知"滿足"的培根(培根寸及)和潤滑關節的培根(培根局爾及)五種。龍、赤巴、培根雖各有其功能,但並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協調統一地進行活動。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瘧及磨碎食物,繼則由赤巴覺久將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麥娘姆龍負責"過濾",分別清濁,使糟粕移入大腸,精微則被人體吸收。七大物質基礎中以飲食精微為最重要,因為其他六種物質均由它轉變而成。血能滋潤身體並維持生命。肉似圍牆,能保護身體。脂肪能柔潤身體,悅氣色。骨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至於大、小便及汗三種排泄物均系排除體內廢物。汗則尚有溫潤皮膚的作用。在正常人體內,三大因素、七大物質基礎及三種排泄物之間保持相對平衡。一旦內外環境變化,平衡破壞,將會引起疾病。特別是龍、赤巴、培根中某一種因素的功能亢進、低下或互不協調,不僅可引起龍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還是造成其他疾病發生的原因。龍、赤巴、培根既用來解釋人的正常生理活動、某些疾病發生的原因,還用來區分人的類型。藏醫將人分為龍、赤巴、培根三種類型。龍型的人其特點是:消瘦,面色灰黃,怕冷,愛說話和唱歌,愛吵架,性格活潑等。赤巴型人的特點:易饑渴,多汗,面色發黃,個性強。培根型人其特點是:身體肥胖,臉色發白,怕冷,嗜睡,性情溫和。體型一方面可反映人的某些生理特點,另一方面又與疾病的發生有一定關係。疾病發生的原因分內因和外因。內因方面關係較大的是人的類型和年齡。龍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龍病。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外因則主要為季節氣候,地區環境及飲食起居等的變化。培根病多發生於春季,龍病多發生於夏季,赤巴病多發生於秋季。寒冷易發龍病,乾燥炎熱易發赤巴病,潮濕易發培根病。在飲食起後方面,過飢、過他、過度勞累、思慮過多等等,均可引起體內龍、赤巴、培根的紊亂和功能失調,在外因與內因共同作用下可導致疾病的發生。疾病侵入人體的途徑:一般由表人里,經皮膚→肉→血→骨→五臟六腑。龍、赤巴、培根三類疾病在人體中並不是始終固定不變的,如治療不當,受體內因素或外界環境影響,可以互相轉化。單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種病的發生,這叫做轉化或變症。如龍病用苦寒藥物治療,龍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發生。同樣,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轉變為其他疾病。龍、赤巴、培根三類病的變種共分十二種。此外,龍、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單獨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儘管疾病多種多樣,但是均可歸納為寒熱兩大類。龍病、培根病、漫懷病屬於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屬於熱性病。二、生理和解剖《四部醫典》中關於人體解剖和某些生理方面記載比較詳細。藏醫所指的臟腑包括:1.五臟一心、肝、脾、肺、腎;2.六腑一胃、隆(相當十二指腸)、腸、膽、膀此、"三姆休"(按其藏灸穴位和中醫背部俞穴的位置來看,可能相當於中醫的三焦,但其功能又與三焦不相同)。對於五臟六腑、肌肉和脈絡(神經和血管)的解剖位置或數目,以及如何繪製人體解剖圖,《四部醫典》中都有說明。在生理方面,主要對月經周期、胚胎髮育、分娩、神經和消化系統的功能等方面論述比較詳細。歸納解剖和生理兩方面的內容,其中有三項直到科學發達的今天仍有其科學價值。1.月經周期和胚胎髮育書中指出:婦女 12歲來月經,50歲絕經,每月一次。來月經時,婦女常有腰部和下腹部脹痛,乳房發脹,情緒不穩定等表現。當懷孕後,38周期分娩,這些敘述都相當正確。另外,還提出在胚胎髮育過程中,胚胎要經歷魚期(相當於水生脊椎動物)、龜期(相當於爬行動物)及豬期(相當於哺乳類動物)等,體現動物進化過程的幾個階段。正如恩格斯所說的:"母腹內的人的胚胎髮展史,僅僅是我們的祖先從蟲豸開始的幾百萬年的肉體發展史的一個縮影"。關於胎兒之所以能發育成熟,則是全靠母親的營養物質通過臍帶供養胎兒的結果。用比喻來說,母親、臍帶與胎兒的關係就如水塘、水渠與莊稼的關係。母親好比水塘,臍帶好比水渠,胎兒好比莊稼,水塘中的水通過水渠,滋潤著莊稼,使之發育生長。此外,關於妊娠早期反應,懷孕後應當注意的事項及分娩的徵兆的論述,與現代醫學基本是一致的。2.解剖方面除初步描述五臟六腑的解剖位置和骨骼的數目外,還指出有牙32顆,肋骨24根,四肢大關節12個等等。還採用取類比喻,謂心臟相當"國王",肺相當"大臣和王子",這與中醫的"心為君主之官,肺為相傳之官"等的說法很相類似。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早在公元1704年,名畫家兼藏醫洛札?丹增諾布所畫的一張解剖圖。藏醫對人體解剖雖然早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由於宗教的統治和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按照宗教的觀點,把心臟的位置畫在胸腔正中外,而且心尖朝上,這完全是唯心的。洛札?丹增諾布本人親自看了一些屍體之後,他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一反正統的宗教觀念,畫出了新的解剖圖,正確地把心臟畫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左下。另外,對於器官與肺、腹腔內各臟器解剖位置和形狀,描繪得更加符合人體的實際情況。這不僅是藏醫、而且也是祖國醫學解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3.關於神經和血管的功能方面人體內有各種脈絡,其中連接入體內外的叫做"聯結"脈,聯結脈又分為白脈和黑脈。腦為白脈之海,像樹根一樣,自腦向脊髓內伸出一支較粗的白命脈,由腦和脊髓發出若干分支,分布於五臟六腑及四肢,隱藏於內,外面肉眼看不見,主感覺和運動。如白脈受傷,便喪失其功能,不能活動。在彩圖十五中還能看到從坐骨大孔發出一支大的白脈,相當於坐骨神經。黑脈不跳動,黑脈上的某些部位是醫生放血療法的穴位。另有跳動的脈叫"如瑪"脈,與心臟相連接。總之,脈絡是氣血的通道,是維持人體生命的根本。上述的這些描述表明:黑脈即靜脈,"如瑪"脈即動脈,白脈即神經,而神經司感覺和運動。在公元18世紀初,藏醫對神經和血管的功能就有了這樣的認識,對醫學上的貢獻是相當大的。三、診斷疾病的方法藏醫院診斷疾病的方法主要靠問診、望診、觸診。診斷病人患有何病叫做認病,認病主要靠徵候,病和徵候的關係好比火和煙的關係一樣,火是煙的基礎,煙是火的表現。所以認病必須先認識徵候。不懂得這個道理的醫生,就認不清病人的徵候,好象錯誤地把水蒸氣看成為煙霧,或見雲就以為準要下雨一樣, 把不可靠的東西看成可靠的東西。要確診疾病,分析病的徵候非常重要。1.問診--凡與病情有關的情況均要仔細詢問,包括起病的原因,發病的時間,癥狀,用藥物的情況,發病與季節氣候和飲食起居的關係等。特別是病因,患病的部位和癥狀,應當-一問清楚(三診中心問診為最重要)。 2望診--凡能用眼睛看到的都要觀察,包括病人的神色、體型、皮膚顏色、大便、小便、痰等。特別要仔細觀察舌和尿的變化,舌診主要是看舌質和舌苔。例如,龍病的病人,舌質紅,舌苔干而粗糙;赤已病的病人舌苔黃而厚;培根病的病人,舌苔白而滑等。尿診是藏醫觀察疾病極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觀察十分仔細。尿診的方法是:醫生首先看尿的顏色或冒熱氣的情況(尿蒸氣的情況),嗅氣味等,然後用一根細棒攪拌尿液,看尿的泡沫(包括泡沫多少、大小、顏色、消失快慢)、沉澱物之有無及其形狀、漂浮物等的變化。例如,熱性病人的尿呈紅黃色,氣味大,有臭味,尿的熱氣維持時間久,泡沫稀少呈黃色,且消失快,沉澱物如亂雲狀。又如,尿中沉澱物形狀似砂粒者為腎有病。3.觸診:主要是切脈。藏醫切脈的部位和方法基本上與中醫相同。亦分寸、關、尺三部,且其藏語的發音亦與漢語相近,即"寸、甘、恰"。切脈的手法分浮取、中取、沉取三種,寸、關、尺三部所代表的臟腑,男女略有區別,男子左手之寸、關、尺脈分別反映心、脾、腎(左腎)及"三姆休";右手之寸、關、尺脈分別代表肺、肝腎(右腎)。婦女寸脈反映為臟腑,左手為肺,右手為心,其餘相同。正常人一息(一呼一吸)脈跳五次,柔和有規律。而多於五次者有熱、少於五次者有寒。脈象因病而異,主要分十二種。熱性病之脈象為數、洪、大、弦、滑、硬;寒性病之脈象為沉、遲、弱、細、浮、虛。各種病症均各有其表現的脈象。脈診還應與望診相結合,以測病人之生死,當病人出現下述情況者可能死亡:心脈摸不到,舌中間發黑者;肺脈摸不到,鼻翼下陷者;肝脈摸不到,下唇外翻者;腎脈摸不到,耳向後聽不見聲音者。藏醫關於臟腑的脈象與五官(舌、眼、鼻、耳、唇)的變化相聯繫的觀點,彩圖中對此描繪得很生動,其本質乃是中醫臟腑學說中的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脾其榮在唇。藏醫脈診中還有生命脈診法,其切脈部位亦在前臂尺測與中醫切診的寸、關、尺相應的部位。藏醫診病,除瞭望診、觸診、脈診三種方法外,還有藥物試驗診斷法。總之,根據望、觸、問三診斷得到的印象,加以分析的歸納,從發病原因判斷疾病的性質,從癥狀到體征判斷方法基本相似。因而也確知藏醫在某些方面受中醫理論的巨大影響。四、治病的原則藏醫治病包括飲食、起居、內服藥物、外治等四個方面,治病除使用內服藥物或外治法外,對飲食起居也很重視。在內服藥物方面,亦是根據"寒者溫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因此,藏藥方劑亦均有寒性和熱性之分。由於各種疾病具有不同的特點,治病時還應根據藥物的性味,特別是藥物的效能,針對病情而選擇用藥。此外,還要注意下述九種特殊的治療原則:1.診斷沒有把握時好比貓捉老鼠要仔細觀察,然後確定診斷;2.診斷確定後如有把握治療,則應向病人說明情況,拿出辦法治療;3.病人用藥後如病情未見好轉,要像馴野馬似的,掌握規律,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4.對大病或重病,應當採取以藥物為主的積極治療。這好比同敵人作戰,要採取殲滅戰的方法;5.對小病或輕病,宜採用調節飲食,注意起居以及藥物或外治等治療措施,而以飲食起層調理為主。正如上樓梯一樣,逐步加以解決;6.對久病患者應仔細了解病人過去用藥的歷史,認真分析用藥是否恰當,看準了之後再給予治療;7.對單一的病,要像英雄作戰一樣,大膽果斷地採取治療措施,以免並發其他疾病;8.對有兩種以上的病同時存在時,則應分其輕重主次,哪種病嚴重就先治該種病;9.醫生應全面考慮病人各方面的因素,正確使用藥物劑量。正如用牛和羊馱運貨物一樣,要區別對待,不能強求一樣。對疾病恢復階段應注意善後調理,以防複發。外治療方面:所謂外治療法是在人體外表的某些部位,使用某種方法進行治療,以達到治療目的。外治療法內容多種多樣,包括:1.擦身、按摩;2灸法--火灸和艾灸兩種;3.拔罐法一火罐和牛角罐;4.外敷法一熱敷和冷敷,熱敷多用於治療消化不良之胃寒症、急性疼痛發作等病症,冷敷多用於治熱病和炎症等;5.藥物外治法--熏葯法,藥水浴,藥物擦身;6穿刺法;7放血療法。放血療法;系用小刀切開人體某些部位的淺表靜脈,放出小量血液,達到治療某些疾病的目的。諸如傷腫,傷口久不癒合,牛皮癬,某些類型的麻風等,均可試用放血療法。行放血療法患者必須身體強壯。體弱、老人、小孩、孕婦均不宜採用。總之,外治療法方法甚多。其中加藥水浴、藥物擦身等等常用以治療癱瘓,關節炎,四肢肌肉萎縮等慢性疾病。藏醫火灸穴位中有許多穴位與中醫針灸的穴位幾乎完全相同。例如:人頭部相同的穴位有百會、地侖、人迎等。在人體背部,藏醫的膈肌穴、肝穴、赤巴穴、脾穴、胃穴、腎穴、膀胱穴、"三姆休"穴等,分別相當於中醫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膀胱俞、三焦俞。上述穴位不僅位置相同,主治疾病亦基本一致。五、預防和治病1.防治方面:為了使人健康與長壽,平日應注意飲食起居,加強營養和鍛煉身體。年老體弱者還可服用補養物以強身。關於日常飲食起居、季節氣候及個人活動方面應注意的事項,婦女月經期、懷孕期及產褥期衛生保健知識,西藏人民當時吃的各種糧食、豆類、肉類、飲料(奶、酒、飲水)和蔬菜類的性味和用途,在《四部醫典》中都敘述得很細緻。以飲水質量而言,認為泉水最好,從森林中流出的水最差。飲用陽光少、有鹹味、小蟲多、浸泡著腐樹的水容易患病。識別有毒食物方法:讓狗吃了會出現嘔吐。鍛煉身體的方法:平日多運動、擦身、洗澡等等。並且要注意預防某些疾病的發生。例如:用三棵針的內皮水煎液滴眼,每七日一次,可防治眼病。現代的研究證明:三棵針含有殺菌消炎作用的黃連素。總之,平日講究衛生,加強鍛煉,可以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年老體弱者可服補養葯,補法分正規的和非正規的兩種。正規的補法,事先要做些準備,先要吃油脂性食物和服輕瀉劑,以洗凈胃腸,然後正式服補養葯。非正規的補法事先不需要做什麼準備,隨便服補養葯即可。最常用的補養葯是用訶子、毛訶子、余甘子製成的"三果"丸,或"三果"丸加黃精、天門冬、當歸、刺蒺藜、喜馬拉雅紫茉莉配製的補藥丸。補法可保持強壯身體,五官靈敏,防老,以達到補虛除弱和扶正祛邪。2.治病方法:《四部醫典》第三部專門介紹內、外、婦、兒、五官等各科數百種常見疾病的診治方法,每一種病一般都以病因、分類、癥狀及治療等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四部醫典》雖產生於公元8世紀,距今已有1100多年。但其中許多內容的論述與現代西醫學相應的疾病基本相同。此略舉例加以說明:病因方面:1.炭疽病:系因吃了有病動物的肉所引起。2.浮腫:因飲食不當,不能給肝臟輸送飲食精微,黃水(水液)被驅散至全身的結果,這相當於營養不良性浮腫。3.雪地行走過久,會引起雪盲。4痔瘡和脫肛:系由於腹瀉過多,騎馬時間過久或大使乾燥等。分類方面:1.急腹症:有兩種屬於蟲積(指蛔蟲)和炎症。2.天然毒物:分植物毒如烏頭、唐古特山莨菪;動物毒如瘋狗、毒蛇、蠍子咬傷。癥狀方面:1.炭疽病:全身發燒,局部皮膚起小疹、破潰、呈黑色、有滲液流出,如向體內發展,有生命危險。2.頭部外傷:可發生腦震蕩,病人昏迷不醒或有嘔吐,檢查病人的頭部或有凹陷骨折,如不及時搶救,拖延三四天,便無法治療。3.甲狀腺腫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彩圖中很形象地描畫出病人甲狀腺腫大及關節受累的情況,使人一目了然。治療方面:既有內服藥物,又有外治法。藏藥包括植物、動物及礦物葯。既有復方又有單方;復方藥物少則幾味,多則數十味。一般將藥物粉碎製成散劑或丸劑,亦有用湯劑和單味葯者。西藏藥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藥材絕大部分采自本地。六、藥物藏族人民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就有"毒"和"葯"的概念。公元7世紀松贊干布時期,初次創造了藏文以後,藏醫、藏葯也有了較快的發展。公元8世紀,著名的藏醫學家玉妥寧瑪?雲旦貢布(老玉妥)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編著了藏醫最著名的經典著作《四部醫典》該書第二部十九至二十一章中詳細地敘述了藏葯的六味、八性、三消後及十七效等豐富的醫藥知識。其中包括藥性的寒熱、藥物的生長環境及區別,貴重藥材、動物葯、礦物葯、植物葯等分為399種類型葯。各種藥物又按其治療疾病的用途,分為臟腑之葯、清熱葯、增熱葯、解毒藥、止瀉藥、止咳化痰葯、打蟲等多種葯類。後來,在藏王赤松德贊的勉勵下,由七位王室保健醫生編寫了西藏藥用植物的《醫用草藥本草》,共收載300多種葯。同期,比如扎那又編寫《本草秘訣》。這是他為發展藏葯事業作出的不可磨見的貢獻。12和13世紀,先後由著名的藏醫學家王妥莎瑪(新玉妥)在以上幾種葯書的基礎上著寫了《本草集成》一書,讓窮多吉著有《藥名詞海》一書,給藏醫藥增添了更豐富的內容。14世紀北方學派的代表人物米尼瑪?通瓦電旦的學生著有《本草集成寶庫》。該書不但包括了總論、葯源、質量的鑒別、寒熱藥性的總識別、藥用植物的生長環境的區別、藥物的形狀及顏色、嗅、味、觸(用於接觸植物外部的感覺)的鑒別、藥物分類等知識,而且敘述了藏醫植物葯的名稱起源。總之《本草集成寶庫》是北方學派的著名葯書之一。南方學派的創始人舒卡?年姆多吉召集了列、洛、加爾、埃、娘、貢布等南部地區的有名望的藏醫,編寫了《識葯珍寶》(仁欽沖畢)、《草藥明鑒》(門歐色齊)、《藥味鐵珠》(若果加稱)、《甘露庫》(堆子增布人《某露藏庫》(推子弟兒崔)等。其中包括了藥名、藥味、能、消後、藥性以及藥物的解釋等豐富的內容,極大地發展了南部的藏葯事業。17世紀威望甚高的德斯·桑傑加措,依據《四部醫典》內容,主持繪製的79幅彩色挂圖中包括《四部醫典》論述本關於藥物的三章,分為六幅藥物彩色挂圖。其中三幅繪製了藥物399種,另有三幅由德斯?桑傑加措補充繪製了藥物376種,共計收載了775種。所繪藥物,色彩鮮明,形象真實,引人注目。這是藏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醫藥史上的重要成果。18世紀的蒂瑪·旦增平措是一位著名的藥學家。他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區的貢覺宗(縣),系古代九位藏族名醫中一位叫比吉的後代。蒂瑪?旦增平措終年八十歲,生前著有醫學方面的書籍共42部,其中《晶珠本草》是藏葯本草的一部巨著,共收載藥物2,294樣,接種類分共有1176種。該書作者對每一種植物的形態、特徵、別名、性、味、產地、生長環境、效用以及用法等方面,均作了全面、詳細的記述。《晶珠本草》在拉薩和德格兩地都有木刻版,至今仍然是研究藏葯的重要參考書。欽繞羅布是20世紀著名的藏醫學家。他從小在拉薩的藥王山醫學利眾寺學醫。1915年,欽繞羅布創建了研究藏醫和天文歷算的學術機構--門孜康(即拉薩市藏醫院的前身),並被任命為院長。他親自培養了許多藏醫研究人員和醫師,同時著書立說,編寫了醫書《孺童醫師精寶》和鑒別藥物的簡明手冊《奇妙的金粒》以及鑒別外來藥材的《如意寶瓶》。另外,他還編寫了藏葯配方集《甘露寶瓶》等內容豐富的藏葯書籍,為藏醫、藏葯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德高望重的欽繞羅布院長雖然已經與世長辭了,但目前拉薩市藏醫院基本上仍按老院長的學術觀點,實踐於藥物的鑒別和臨床的治療。西藏是祖國的一塊寶地,地勢獨特,藥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西藏可利用的藥用植物就有一千多種,約佔全國藥用植物總數的一半以上。有些動、植物藥材十分名貴。例如,天麻、蟲草、康香、熊膽、貝母、三七、羚羊角等。還有許多藥物是青藏高原的特產。例如,雖有大毒,但能解癌止痛,治療瘟疫和炭疽病的喜馬拉雅東莨菪(Anisodus luridus);能補益脾腎,醫治腎炎水腫病的喜馬拉雅紫茉莉(Mi-rabilis himalai-ca);具有和胃疏肝功能,主治潰瘍病、肝炎的唐古特青藍(Dracocep-halum tangutl一cum);具有祛風清熱、止咳化痰功能的螃蟹甲(Ph-Iomis younghus-bandit)以及喜馬拉雅雪蓮、高山龍膽等等。用於藏葯的動物藥材亦有百餘種,有些種類亦為西藏所特有。在藥物的應用方面,藏醫具有自采、自種、自配、自用藥物的優良傳統。成藥的類型可分為湯劑、散劑、丸劑、葯露、酥油藥丸、假製藥、藥膏、藥酒等等,劑型繁多,目前常用於臨床治療疾病的成藥有三百多種,效果良好,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藏醫既用內服藥,又有外治法,常用的配方用藥少則僅二三味,如止鼻血的二味三棵針是由三棵針內皮和藏茵陳所配成;多則可達上百味,加七十味珍珠丸由70味藥物所制,又如常覺漆木解毒丸由130味藥物所配成。《四部醫典》第四部最後總結了治病最好的單方52種和配方23種,例如,治療心臟病的肉豆蔻,治腎病的小豆蔻;治胃病用石榴子;治肝病用草紅花、五靈脂;治血病用纖毛婆婆納、藏黃蓮;治赤巴病有藏茵陳、波梭瓜;治急腹症用天仙子;止血用熊膽;治急腹症和蟲病用五味麝香丸;治眼病用九味明目丸(散);治"木布"(胃潰瘍)用七味木瓜丸等。藏醫將所有疾病歸納為"寒症"和"熱症"兩大類型,藥物亦分為寒、熱兩大類,治療"熱症"用"寒性葯",治療"寒症"用"熱性葯"。藏葯除了分"寒""熱"以外,還用一種相當於 "五行"(即上、水、火、氣、空間)的理論來加以解釋,另外,藏葯還分為六味、八性、十七效。六味即成、酸、苦、辛、甘、澀(中醫分為辛、甘、酸、苦、咸"五味");八蝕即輕、重、宰、熱、鈍、銳、潤、糙(中醫分為寒,熱、溫、涼囪種不同的藥性即"曲氣");十七效即輕、重、寒、熱、穩、動、潤、燥、溫、涼、鈍、銳、於、稀、柔、糙、軟,效果是藥物性質的進一步說明,是指藥物針對治療疾病所起的作用。以上是藏葯的基本理論。藏葯的服藥時間和服藥方法是與"龍""赤已""培根",,在一天之內的,變化和時間結合起來的,這與其他醫學相比又有其獨特之處。綜上所述,《四部醫典》是集古代藏醫學之大成,內容豐富,有獨特並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強調整體觀念,又具有西藏高原高寒地區的特點。直到今天,仍有效地指導藏醫的臨床實踐,至於用彩色挂圖方式生動形象地把一部八世紀的醫書《四部醫典)的主要內容系統地描繪出來,使人們便於學習和理解藏醫藏葯,不僅在我國是首創,在世界上亦屬罕見。可謂是藝術和醫學相結合的產物,也是祖國醫藥學偉大寶庫中的一份重要文化遺產。發掘和整理祖國藏醫學遺產是我們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今天的藏醫藥學在黨的關懷和正確領導下,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我們重新整理了古代藏醫學的《四部醫典》以及藏醫藏藥方面的其他歷史資料,建立了一定數量的藏醫隊伍,在拉薩新修建了藏醫院門診部大樓,並配備了心電儀和一些化驗設備,拉薩市藏醫院現已成為藏醫藥學防治疾病、科學研究的中心。在多年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特別對胃病、消化道潰瘍、肝病、關節炎等,都收到非常滿意的效果。《四部醫典》是古代醫學重要成果之一。在1200多年前,能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實踐具有一定的科學水平的獨特論述,給我國醫學史上增添了不朽的光輝。它也是藏族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在歷史條件下,曾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由於出書時正處於當時的奴隸制社會,因歷史條件所限,科學不發達、宗教盛行等原因,著作中存在著許多封建迷信的內容和色彩,如借尿診打卦法來判斷疾病是什麼鬼邪引起的,便是一例。這些唯心主義的東西在我們研究整理中盡量剔除,使它"古為今用""去粗取精",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保護人民的健康,為創造我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作出新的貢獻
推薦閱讀:

特首:不要政治化東北發展 擬引入港人港地政策
中國內衣發展史是怎樣的?
戴斌:中國旅遊業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我有一雙「萬能手」——寶寶手功能的發展
《易經》的存在與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第2部分)

TAG:發展 | 藏葯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