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為低齡化傷腦筋 美藉機輸出民主//外媒:美或改變中東「政權更迭」戰略
動蕩的中東似乎是要將沉於其地表以下的種種社會問題一股股地泛出。埃及的一組數據陳列出了中東國家動亂之源的一個通病——在那裡,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九成沒有穩定工作,半數人沒有結婚。德國《明鏡》周刊給出了這樣的總結:「阿拉伯危機:沒有工作,沒有錢,沒有老婆」。在中東,30歲以下的青年佔總人口的60%,這個急速膨脹的龐大群體坐實了中東人口的金字塔結構,可惜的是,他們無法在經濟結構單一、「運行故障」過多的社會制度中分享幸福感。而當中東的「膨脹一代」遇上「臉譜」,他們很輕易地就變成了憤怒的「叛逆一代」。這一點卻是美國早在兩年前就預見到了的一個現實——中東的青年膨脹期一直被美國視為「重塑其青年政治觀、社會觀和價值觀」的良機。從這個角度來看,不能不說,中東亂局頗有些「裡應外合」的深意。「中東迎來叛逆的一代」自2月中旬埃及局勢逐漸平息以來, 「青年」和「變革」成了當地媒體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詞。《消息報》打出了「青年是國家的財富,是變革的先鋒」等口號,埃及電視台還做了一期題為「青年是國家的財富」專題片。但這些媒體的呼聲並不能一下子「解決埃及青年人最實際的困難—— 那就是接近lO%的高失業率。有材料說,在入口限制政策如同虛設的埃及,婦女平均生育了女3.2個。據埃及政府人口委員會2009年的統計,在約8000萬人口的埃及,30歲以下的年輕人佔了2/3,但有穩定工作的人只有10%左右。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學者拉森·艾齊把這些埃及青年形容為「被遺忘的大多數」。埃及大學畢業生在離校後兩年內的就業率非常低,其中男生為50%,女生只有10%。就業難導致了結婚難和成家難,埃及30歲未婚男女的比例高達60%和 47%,來自埃及南方索哈傑省的瓦伊勒· 阿卜杜在示威中是個活躍的組織者,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開羅大學畢業4年了,他一直靠給人送貨為生。 近年來中東不景氣的經濟又給這種情況雪上加霜,銀行不願意給缺乏經濟能力的青年人提供購房貸款,房主也不願意將房子租給年輕人家庭居住,這讓很多年輕人感到悲觀和失望。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畢業的艾哈邁德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他參加過在開羅解放廣場的示威活動。艾哈邁德向記者抱怨說:「工作沒有意思,整天累得要死,掙的錢甚至都養活不了自己。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改觀。」採訪中,兩個埃及年輕人都表示,在示威人群中,很少有人喊什麼「打倒以色列」或 「泛阿拉伯主義」的口號,這說明他們更關注自身發展。在中東國家,人口低齡化現象非常嚴重,30歲以下的人佔總人口的60%。因此,青年人在中東國家亂局中的表現引起西方的格外關注。德國《美因茨郵報》以 「過渡的阿拉伯國家:叛逆的一代」為題說,埃及、巴林等國發生的是「年輕人的未來危機」,他們正在通過抗議尋找未來的答案。義大利佛羅倫薩大學教授魯瓦近日撰文說,新一代中東青年人是「多元的」,毫無疑問他們更加強調個人主義,這一代人比他們的父輩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掌握了更多資訊,擁有現代通信手段,能相互連接成為網路群體,而不需要參與什麼政黨。還有日本媒體分析說,由於這些中東國家缺乏經濟保障和制度建設,新進入社會的年輕人「社會化過程並不完全」,困擾於失業和恐慌、犯罪和越軌、認同迷失和忠誠缺位等問題的年輕人形成了一個「危機人群」。新增人口過快絕非經濟紅利西方關注中東國家的人口結構問題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結束與以色列火規模戰爭、享受到石油紅利而平均壽命並不高的阿拉伯國家進入盲目的高生育期,一些西方學者把這些國家的人口類型定義為「帶有擴張性的金字塔類型」,並認為「青年膨脹」將是其潛在的社會問題。德國社會學家古納爾·海因索恩將彆強調,年輕男性膨脹容易導致騷亂、戰爭以及滋生恐怖主義。他認為,這個理論不僅適用於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發起的起義,也適用於歷史上歐洲殖民國家對別國的侵略和法西斯德國發動世界大戰。中東國家的低齡化問題由來已久,不是說解決就可以隨時解決的。德國《明鏡》周刊還以「阿拉伯危機:沒有工作,沒有錢,沒有老婆」為題稱,阿拉伯青年看到的是藝個黯淡的未來。文章稱,在中東,所有國家都面對龐大的經濟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數十年時間,但「年輕一代已經進入超前失望的程序」。該刊呼籲阿拉伯年輕入必須與亞洲人競爭,保持冷靜,同時歐美也應該予以援助。提到與亞洲人競爭,日本一些媒體甚至有點羨慕中東年輕人的「革命活力」,認為進入老齡化的日本,相比之下過於「死水微瀾」,社會逐漸喪失敏感和批判,沒有 「年輕的聲音」將導致「社會沉默」,走向慢性死亡。但更多日本媒體還是深入分析了中東的社會問題。日本《中日新聞》發表社論稱,中東和非洲一些國家因為歷史原因或各種災害形成「青年國家」,在人口膨脹的年代,如何「接納和教化」龐大的年輕人口不僅為政府和社會出了難題,也為國家的前景增加了變數。該報還分析說,在較低技術發展和社會教育程度的基礎上,新增人口過快絕非經濟紅利。年輕人在成長過程和進入社會後的敏感和脆弱,導致他們經常成為各種社會問題的承載者和「受害者」。在利比亞安全局勢出現惡化時,東京大學教授池內惠撰文分析稱,中東國家正在發生「社會龜裂」,其根本原因在於無法將「新社會人口」儘快轉化為足夠厚度的、穩定的中間階層,目前社會制度的「運行故障」過多,使得政府希望新社會力量成為現行制度的受益者和維護者而非挑戰者的過程非常「艱辛」。 埃及蘇伊土運河大學社會學系學者阿哈曼·哈立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東國家本身吸納和消化失業人口的能力較弱,特別是這些國家正受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恢復緩慢,發展也比其他地區顯得滯後。哈立德說,一些增速較快的中東國家,因為經濟總量有限,即使能達到6%的經濟增長,但其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甚至還比不上美國等發達國家1%的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安置就業、改善民生等都受到影響。「埃及等中東國家經濟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是經濟結構單一,特別是製造業非常薄弱。」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維為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他認為,沒有可以吸納大量勞動力的製造業,中東國家就很難創造足夠的就業杌會。以埃及為例,穆巴拉克政府也力圖形成自己的現代製造業,但迄今為止,收效甚微,除了紡織和食品企業外,基本沒有成規模的現代製造業,所以無法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一些產油的中東國家,則忽視了調整自己畸形的經濟結構。張維為認為,從總體上看,相比日本、俄羅斯、歐美甚至中國出現的「老齡化」問題,中東、非洲等地區出現的人口爆炸和 「低齡化」問題更為緊迫,不僅關係到這些國家自身的穩定和發展,而且會波及世界其他地區,如造成國際油價波動,歐洲面臨更大難民潮等。美用網路拉攏中東青年在突尼西亞、巴林和利比亞等富有旅遊資源或石油資源的中東國家發生一系列動蕩面,很多學者也提出一些質疑。德國馬爾堡大學中東問題專家拉希德·奎艾薩教授認為,新一代阿拉伯青年是名副其實的「臉譜一代」,因此,不能簡單地把中東的這次動蕩淡化為「麵包暴動」,實際上,突尼西亞等國經濟狀況並不是最差的。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學者拉吉·德賽也持相同觀點,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北非、中東國家人口低齡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長期存在,2009年突尼西亞也曾經爆發過青年要求改善經濟條件的抗議活動,但當時並沒有造成劇烈的政治後果,而此次起源於突尼西亞的政治動蕩,在整個中東地區形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主要原因在於互聯網的廣泛應用。提到網路對中東青年的影響,新加坡《聯合早報》近日在分析中東地區局勢時這樣說,「經濟落後、社會分配不公、政治獨裁,亦或美國以網路科技推翻傀儡,培植親美新勢力,是糾纏不清的命題」。很多「能打能說能想能上網而不能餵飽自己的埃及失業青年」在無所事事之餘,混跡網路,而當網路上出現一些鼓動時,就會形成社會的動蕩。 美國對中東低齡化的問題確實旱有對策。2008年,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就向白宮提交過《中東青年膨脹:機遇還是挑戰》等報告,建議美國利用中東國家的「青年膨脹」問題,重新塑造中東青年的政治觀、社會觀和價值觀,將「網路與青年的結合」轉變為一支促進中東國家變化的「巧力量」,加速中東地區向「民主和自由」轉變。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開羅大學演講,強調中東青年應該成為創造中東歷史的新一代。近兩年,在美國國務院的支持下,中東在美國的留學生達33萬人,總數已超過了「9-11」前的水平。美國還通過有官方背景的「中東青年商業領導人計劃」等援助項目,資助沙特等中東國家青年建立網站,進行社交。美國布魯金斯學會旗下的「中東青年計劃」,是該學會與阿聯酋迪拜行政學院合辦的一個研究項目,專門研究中東人口低齡化問題,曾推出過《中東下一代的社會穩定》等研究報告,幫助美國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突尼西亞局勢開始緊張時,該學會學者還撰寫了《突尼西亞危機:非洲青年失業的定時炸彈》等報告。歐洲沒有認真幫過中東最近也有一些西方學者把中東國家青年人失業問題嚴重與「中國商品在中東泛濫,使當地人失去工作」混為一談,對此,張維為認為,這種指控是不公道的。中國價廉物美的商品使中東國家的普通百娃受益頗多。例如,在這些國家,家用電器和電腦過去都非常貴,現在因為是在中國生產的,價格已能為廣大中東百姓接受。他強調說,中東國家過去大都是歐洲的殖民地,這些國家統治別人上百年,但從來沒有認真地幫助人家實現經濟發展,如推動經濟結構多樣化,投資製造業等。德國《商報》2月14日就似乎在「反思」。該報分析說,除了讓中東青年使用 「推特」、「臉譜」、谷歌和手機簡訊這些資本主義的發明對付政府外,承擔社會責任的資本主義也必須儘快來臨,「投資、就業崗位和經濟增長是阿拉伯國家面臨的真正挑戰」,「阿拉伯國家不僅經濟需要民主,同時民主也需要經濟,不論在歐洲還是阿拉伯國家都是如此」。
搜索更多中東國家中東 的新聞
三軍合圍利比亞 美國趁亂中東火中取栗
外媒:美或改變中東「政權更迭」戰略外媒:美或改變中東「政權更迭」戰略2011年03月07日 09:16:42 來源: 新華國際 【字型大小大小】【收藏】【列印】【關閉】
美國《華爾街日報》3月5日文章 原題:美國在「政權更迭」上動搖在如何應對阿拉伯世界起義的問題上經過數周內部討論之後,奧巴馬政府正逐漸確定一項中東戰略:幫助願意改革的長期盟友保住政權,即使這意味著剛剛受到鼓舞的中東民眾對於全面民主的要求可能不得不繼續等待。美國不會馬上推動政權更迭——就像它在埃及和利比亞不同程度所做的那樣——而是會呼籲從巴林到摩洛哥的示威者與現任統治者合作,實現某些官員和外交官所說的「政權改變」。在這套方針出現的同時,阿拉伯國家政府正在對美國政府展開大力遊說。阿拉伯國家政府擔心,美國總統奧巴馬已經拋棄了埃及總統穆巴拉克,如果美國也拋棄陷入困境的巴林國王,那麼一系列起義可能將他們趕下台,進一步破壞該地區的穩定。在這套戰略出現的同時,奧巴馬政府也面臨來自美國國內的批評聲。美國國內有人批評奧巴馬政府在一開始向埃及發出了不一致的信息,先是猶豫不決地支持穆巴拉克,後來又全面支持要求穆巴拉克下台的抗議者。同樣,在巴林,美國在其應對當地示威活動的方式遭到強烈批評後才決定向執政家族拋出救生索。4日,巴林王國的反對派人士舉行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集會,凸顯出美國政府在向該國民眾兜售漸進式改革方針時面臨的挑戰。
搜索更多巴馬美國 的新聞
推薦閱讀:
※學完催眠,我的生活有了這4點改變
※為什麼特朗普一個電話改變了一切?
※你會改變對希特勒的看法嗎?
※一場雨改變了一切
※婚姻中想要改變對方?不如試試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