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取代不了人類?這次故事可能會不一樣

奇點臨近,未來已來。這是李世石投子認輸於AlphaGo之後,人們不約而同發出的感慨。

這只是五場比賽中的第一場,但AI(人工智慧)崢嶸已現。賽後有人從圍棋的角度復盤,有人歡樂地創作起了段子,而且隨著當前世界圍棋第一人柯潔的一聲怒吼「就算阿法狗戰勝了李世石,但它贏不了我」,此事在中國更平添了不少勵志效果。然而當迷霧散去,我們理應覺察到人工智慧即將給世界帶來的巨大改變。

AlphaGo的技術實力和應用前景還有待進一步觀察,過分誇大它的威力乃至威脅當然不智。正如李開復所說,AlphaGo還不能算是一個通用技術平台,不是一個工程師可以經過調動API可以使用的,而且還距離比較遠。但AlphaGo作為人工智慧的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標誌,其地位毋庸置疑。

人工智慧在圍棋領域戰勝人類頂級選手,是一件必然發生的事。無論李世石還是柯潔,輸給機器都只在早晚。所以這場所謂「人機世紀大戰」帶有炒作性質,谷歌拿出100萬美金更添了一把火,但這種炒作與娛樂炒作有本質差別。

如果將「李世石之敗」視作公眾認識、討論人工智慧的一個契機,那麼眼球就算沒有白白消耗。其實人類對人工智慧的討論早已開始,今天出現的或悲觀或樂觀的諸種聲音只是迴響。1968年首映的《2001:太空漫遊》就探討了人工智慧放逐人類的可能,近年來人工智慧更是矽谷大佬的重要議題。只不過這一次,小眾話題變成了大眾話題。

除了那些早已把注押給了人工智慧的未來學家和科技迷,世俗之人最關心的問題是,機器會不會取代自己的工作?從流水線工人到辦公室白領,許多工種都面臨威脅。司機憂心忡忡地看著自動駕駛的進展,程序員可能也要擔心可以自主學習的程序。

不過這也並非新鮮事物,至少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就開始談論自己會不會被機器取代的問題。歷史給出的答案是,會,但不可怕,因為創造力才是人之為人的標誌。

舊的工作被機器接管,新的工作會自動誕生。凱恩斯早就說過,科技將取代工作崗位,而非整體工作量。人類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又從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大規模失業並未出現,皆為人類適應性與創造性的明證。

但這一次,故事可能會不一樣。2011年,經濟學家埃里克·布林約爾松和安德魯·邁克菲在《與機器賽跑:數字革命如何加速創新,推動生產力,並不可逆轉地轉變就業和經濟》一文中指出,「數字技術變化迅速,但組織和技能並不能保持相同的發展速度。結果就是,數以百萬的人們被拋在了後面。他們的收入和工作都正在被摧毀……」

霍金早就表示,人們應該謹慎對待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很有可能最終超過人類可控的範圍,成為毀滅人類的罪魁禍首。

或許盲目相信「水到渠成」的樂天派與恐懼「惡魔出籠」的悲觀派,都只說出了關於人工智慧的部分真相。

無論人工智慧如何強大,它都是由人類發明、用來幫助人類的工具,但「被自己的創造物取代」並非杞人憂天式的幻想。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凱早就提出警告,打造智能「助手」或許會重蹈古羅馬人的覆轍,古羅馬人讓他們的希臘奴隸替自己思考,結果主人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可能正因為我們保留這種恐懼,才能最終避免被機器奴役的命運。

工具本身是中立的,但如何使用工具、如何應對工具帶來的意料外結果是人們必須面對的問題。而今這個問題換一種表述才能恰當——人們要如何與人工智慧協同進化,如何跟上機器的腳步?

更深刻的問題則是,當機器攀上了圍棋這樣的「人類最後的智力競技高地」之後,人類將如何定義自己?時間將證明,這些問題不是無聊的文字遊戲,而是結結實實的挑戰。

(鳳凰評論原創出品,版權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違者必究!)

鳳凰評論家

鳳 凰 論 評論天下,鳳凰立場

第一解讀 天下評論,唯快不破

自 由 談 洞悉時事,常識說話

高 見 高處眼明,見於智者


推薦閱讀:

你見到過的最失敗的搭訕是什麼?
我們的故事只講了一半
空調獵手
如果以熊本熊作為主角拍一部特攝劇,劇情應該大致在什麼範圍內?

TAG:人類 | 故事 | 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