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陳風(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詩經名詞解釋:陳風 陳風,《詩經》類名,「國風」之一,共十篇,陳地民歌。周武王封舜之後人媯滿於陳,都宛丘(今河南淮陽),是為胡公。其地包括今河南柘城、安徽亳州等地。詩約為東周以後的作品。《漢書·地理志下》:「婦人(指武王長女太姬,嫁胡公滿)尊貴,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擊鼓於宛丘之上,婆娑於枌樹之下,有太姬歌舞遺風。」其詩反映了愛好歌舞、崇信鬼巫的民風,內容則多半涉及婚姻戀愛。

詩經·國風·陳風·宛丘(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詩人表達對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愛慕之情。

原文:子之湯兮①,宛丘之上兮②。洵有情兮③,而無望兮④。

坎其擊鼓⑤,宛丘之下。無冬無夏⑥,值其鷺羽⑦。

坎其擊缶⑧,宛丘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翿⑨。 譯文:你起舞熱情奔放,在宛丘山坡之上。我誠然傾心戀慕,卻不敢存有奢望。

你擊鼓坎坎聲傳,宛丘下歡舞翩然。無論是寒冬炎夏,持鷺羽舞姿美艷。

你擊缶坎坎聲響,歡舞在宛丘道上。無論是寒冬炎夏,持鷺羽舞姿漂亮。

注釋:①湯(dànɡ):"盪"之借字。遊盪,放蕩。子:你,這裡指女巫。②宛丘:四周高中間平坦的土山。③洵:確實,實在是。有情:盡情歡樂。④望:德望。一說觀望;一說望祀;一說仰望。⑤坎:擊鼓聲。⑥無:不管,不論。⑦值:持。鷺羽:用白鷺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⑧缶(fǒu):瓦盆,可敲擊發聲。⑨翿(dào):傘形舞蹈道具。聚鳥羽於柄頭,下垂如蓋。

【賞析】  關於這首詩的主旨,主要有三說。一是刺陳幽公說。《毛詩序》、鄭箋、孔疏、嚴粲《詩緝》皆以為「子者,斥幽公也」。陳幽公荒淫好色,遊盪無度,其德行一無可觀,為人所惡,故有詩刺之。二是刺陳好巫風說。郝懿行《詩問》、魏源《詩古微》皆持此說,以為陳之先太姬婦人尊貴,好巫覡祭祀歌舞,國民傳其遺風,遂成習俗,此詩實刺陳國臣民之陋俗。三是情詩戀歌說,此為「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以後多數學者的看法。筆者取第三說,認為《宛丘》一詩表達了詩人對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愛慕之情。因為刺詩之說缺乏匾奈謀局С鄭郵奈謀局械囊桓觥疤饋?盪)字,並不能得出刺舞者放蕩的結論,盪有搖擺之義,不正是寫舞者熱情奔放的舞姿?況且從文本語義的抒情性看,在保留原始宗教的某些狂熱性、巫風熾盛而四季巫舞不斷的陳國,詩的作者懷著熱烈的情愛,表達他對一位巫女舞蹈家的戀慕,實在是非常合乎情理的。在同以巫祀著稱的楚國,不也有男女相思的內容反映在《九歌》等楚辭作品中嗎?  此詩三章,首章感情濃烈,開篇兩句寫詩人為巫女優美奔放的舞姿而陶醉,情隨舞起,兩個「兮」字,看似尋常,實深具嘆美之意,流露出詩人不能自禁的愛戀之情。而巫女徑直歡舞,似乎沒有察覺那位觀賞者心中涌動的情愫,這使詩人惆悵地發出了「洵有情兮,而無望兮」的慨嘆,同是兩個「兮」字。又可品味出他單相思難成好事而徒喚奈何的幽怨之意。第二、三章全用白描手法,無一句情語,但所描繪的巫舞場景,仍處處可感受到詩人情之所系。在歡騰熱鬧的鼓聲、缶聲中,巫女不斷地旋舞著,從宛丘山上坡頂舞到山下道口,從寒冬舞到炎夏;空間改變了,時間改變了,她的舞蹈卻沒有什麼改變,仍是那麼神采飛揚,仍是那麼熱烈奔放,仍是那麼深具難以抑制的野性之美;而同時——儘管詩中未明言但我們仍能充分想像到——詩人也一直在用滿含深情的目光看著她歡舞,一直在心中默默地念叨:我多麼愛你,你卻不知道!他在對自己的愛情不可能成功有清醒認識的同時,仍然對她戀戀不捨,那份刻骨銘心的情感實在令人慨嘆。  此詩在技法風格上頗有特色。戴君恩《讀詩臆評》評曰:「一之聲曼,二、三之響切,真是流商變徵。」陳震《讀詩識小錄》評曰:「先斷後案,遂使下二章敘述處文情不盡,『湯』字包盡下二章,『無望』判盡下二章,上為下斷,下又為上注,格法盡奇。」牛運震《詩志》評曰:「一頭兩腳,一曲兩直,別格活調。」雖對詩旨的理解與我們不同,但所評確為探驪得珠之論。全詩一開始就以「湯」字凸現出的舞之歡快,與「無望」二字凸現出的愛之悲愴,互相映射,互相震激,令人迴腸盪氣,銷魂凝魂。第一章將主要內容概括已盡,是為「頭」,是為「斷」,而其語勢有似弦樂奏出的慢板,是為「曼聲」,是為「曲」;第二、三章以「宛丘」二字與上綰連,再加渲染、鋪張,是為「腳」,是為「注」,而其語勢有似銅管樂奏出的快板,是為「切響」,是為「直」。而人們讀此詩時,雖然對詩人所流露的一腔痴情會有深切的感受,但更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恐怕還是那無休無止、洋溢著生命的飛揚躍動感的歡舞。舞者那股不加矯飾、熱烈奔放的激情,令處於現代社會高度物質化的機械生活中的讀者體會到一種真正的活力。故筆者以為此詩特定的文化氛圍使它有別於一般的《詩經》篇章而具有特殊的興發感動力量。  不知怎的,在行文將要結束時,筆者聯想起法國著名作曲家拉威爾的《波萊羅舞曲》,這首被美國音樂評論家愛德華·唐斯稱為「使人一聽就產生無以言狀而又不可抗拒的興奮之情」的樂曲,描繪的是舞劇中這樣的一個場景:「一個女人獨自在一張桌子上跳著舞,四周圍觀的男人們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她的動作。隨著她的舞姿愈來愈熱烈,他們的情緒也愈來愈高漲。男人們擊掌頓腳,形成有節奏的伴奏。最後在轉到C大調的那一刻(全曲的高潮),男人們一個個拔劍出鞘。」(《管弦樂名曲解說》)這雖是西方樂舞,但反映的文化內涵卻與《宛丘》相似:將不可遏止的情感投射於生命的存在本質的外化形式——樂舞。這話說得似乎有點玄,但絕不是對讀者毫無益處的廢話。詩經·國風·陳風·東門之枌(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良辰美景,青年男女聚會歌舞於市上。

原文:東門之枌①,宛丘之栩②。子仲之子③,婆娑其下④。

穀旦於差⑤,南方之原⑥。不績其麻⑦,市也婆娑⑧。

穀旦於逝⑨,越以鬷邁⑩。視爾如荍⑾,貽我握椒⑿。

譯文:東門種的是白榆,宛丘種的是柞樹。子仲家中好女兒,大樹底下婆婆舞。

良辰美景正當時,同往南方平原處。擱下手中紡的麻,姑娘熱情婆娑舞。

良辰佳會總前往,屢次前往已相熟。看你好像荊葵花,送我花椒一大束。

注釋:①枌(fén):木名。白榆。②栩(xǔ):柞樹。③子仲:陳國的姓氏。④婆娑:舞蹈。⑤榖(ɡǔ):良辰,好日子。差(chāi):選擇。⑥南方之原:到南邊的原野去相會。⑦績:把麻搓成線。⑧市:集市。⑨逝:往,趕。⑩越以:作語助。鬷(zōnɡ):會聚,聚集。邁:走,行。⑾荍(qiáo):錦葵。草本植物,夏季開紫色或白色花。⑿貽:贈送。握:一把。椒:花椒。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男女愛情的情歌,它反映了陳國當時尚存的一種社會風俗。朱熹《詩集傳》曰:「此男女聚會歌舞,而賦其事以相樂也。」  詩是以小夥子為第一人稱口吻寫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兒。陳國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裡種著密密的白榆、柞樹。在某一美妙的好時光,小伙姑娘便去那裡幽會談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轉。幸福的愛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眼睛裡,姑娘美如荊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這裡說的某一美妙的時光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特別時間「穀旦」。對這一辭彙的理解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順利解讀本詩,而且還有助於我們了解久已隱去的古風及其原始含義,從而認識某些節慶的起源以及少數民族中至今尚存的某些特殊節日及其節日風俗。同樣,詩的地點「南方之原」也不是一個普通的場所。  「穀旦於差,南方之原。」「穀旦」,毛傳云:「穀,善也。」鄭箋云:「旦,明。於,日。差,擇也。朝日善明,日相擇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云:「穀旦,猶言良辰也。」朱熹《詩集傳》云:「差擇善旦以會於南方之原。」「南方之原」,於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解曰:「謂南方高平之原。」  良辰吉日是祭祀狂歡日。上古的祭祀狂歡日有多種。比如農耕社會中作為時歷標準並祈禱豐收的火把節、臘日節等遠古年節;祭祀生殖神並乞求部族繁衍旺盛的上巳節等各種祭祀日。不同主題的祭祀狂歡日有不同的祭祀和狂歡內容,比如驅儺、寒食、男女短期的恢復自由性交等。擗朱熹《詩集傳》,陳國「好樂巫覡歌舞之事」,陳國的占風可以說是保存得比較好的。因此就有這樣的「穀旦」。  前人曾經常指責所謂的「鄭衛之風」,認為它們「淫」。今天在我們看來,所謂的「淫」無非是指這些「風」熱情奔放,是男女歡歌狂舞的音樂。實際上,這又何止鄭風、衛風。陳風從詩文內容上看就是非常「淫」的。《漢書·地理志》說:「太姬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擊鼓於宛丘之上,婆娑於枌樹之下。有太姬歌舞遺風。」就本詩而言,其內容是關於男女情愛的,可以推斷,這一「穀旦」是用來祭祀生殖神以乞求繁衍旺盛的祭祀狂歡日。  《禮記·夏小正》說二月「綏多女士」。綏,《詩經·衛風·有狐》毛傳云:「綏綏,匹行貌。」二月中成雙結對的男女特別多,所以也有「懷春」一詞。這不僅僅反映出與季節變化相應的生理本能;更有意義的是,也反映出這個時節的文化習俗。《周禮·地官·媒氏》曰:「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禮記·月令·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於高禖。」高禖是古代仲春二月祭祀的唯一神祗。宋代羅泌《路史·後紀二》云:「以其(指女媧)載媒,是以後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注引《風俗通》云:「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可見,高禖是婚姻神、生殖神。  在祭祀生殖神的佳期里男女可以放開禁忌而自由戀愛乃至交合,因此這種時候情歌和樂舞便特別興盛。這種佳期以後逐漸成為民間的固定節日。魏晉以前尤為流行的上巳節就是同性質的節日。從上巳節流行的流卵、流棗等習俗看,上巳節即是祭祀生殖神乞求生殖的節日。《太平寰宇記》卷七六曰:「四川橫縣玉華池,每三月上巳有求子者,漉得石即是男,瓦即是女,自古有驗。」至今,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仍流行的三月三即是古俗的遺存。壯族的三月三在宋代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其時,青年男女盛裝聚會並對歌數日。男女青年還拋繡球以互通情懷。布依族在同期也舉辦與壯族歌墟相當的跳花會,人們也常因期間的男女交誼活動而稱「鵲橋會」。黎族更是直接把三月三稱為談愛日。可見,這樣的節日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擇偶屬性。(西方也同樣有公曆2月14日的聖瓦倫丁節,又稱情人節。)而這種風俗,也正如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所說,是「在一個短時期內重新恢復舊時的自由的性交關係」。當這樣一種風俗被奉祀生殖神的祭祀儀式所吸納固定後,便成為狂歡的節日。  舉行狂歡有一定的地方,這也與祭祀儀式所要求的地點相關。祭祀中有廟祭和墓祭兩種。廟祭有一些相應的建築,如宮、台、京、觀、堂、廟等,《詩》中的靈台、閟宮、上宮都是與上述祭祀狂歡相關的地方。墓祭則多在郊野曠原。溱洧、漢水、淇水等河邊曠野也都是與上述祭祀狂歡相關的地方。歷史上,燕之祖、齊之社稷、宋之桑木、楚之雲夢是遠比「南方之原」更為著名的祭祀狂歡地。 詩經·國風·陳風·衡門(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青年男女幽會之作。

原文:衡門之下①,可以棲遲②。泌之洋洋③,可以樂飢④。

豈其食魚⑤,必河之魴⑥?豈其取妻,必齊之姜⑦?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取妻,必宋之子⑧?

譯文:橫木為門城東頭,可以幽會一逗留。洋洋流淌泌水邊,解飢慰我相思愁。

難道想要吃魚鮮,定要鯿魚才如願?難道想要娶妻子,必得齊姜才開顏?

難道想要吃鮮魚,定要鯉魚才可取?難道想要娶妻子,必得宋子才歡愉?

注釋:①衡門:衡,通"橫",毛傳:"衡門,橫木為門,言淺陋也。"又聞一多《風詩類鈔》曰:"東西為橫,衡門疑陳城門名。"②可以:一說何以。棲遲:棲息,安身,此指幽會。③泌(bì):泌:"泌"與"密"同,均為男女幽約之地,在山邊曰密,在水邊曰泌,故泌水為一般的河流,而非確指。④樂飢:隱語,《詩經》中常將性的慾望稱為飢,樂飢指滿足性的饑渴。聞一多《神話與詩·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其實稱男女大欲不遂為『朝飢』,或簡稱『飢』,是古代的成語。"⑤豈:難道。⑥河:黃河。⑦齊之姜:齊國的姜姓美女。姜姓在齊國為貴族。⑧宋之子:宋國的子姓女子。子姓在宋國為貴族。

【賞析】  許多解詩者認為此詩乃隱者表述安貧樂道之詞。如朱熹《詩集傳》云:「此隱居自樂而無求者之詞。言衡門雖淺陋,然亦可以游息;泌水雖不可飽,然亦可以玩樂而忘飢也。」姚際恆《詩經通論》云:「此賢者隱居甘貧而無求於外之詩。一章甘貧也,二三章無求也。唯能甘貧,故無求。唯能無求,故甘貧。」這一觀點即使不像聞一多先生所言「未免太可笑了」(《說魚》),至少也有些酸腐。蓋因此論帶有明顯的儒道雜糅的思想痕迹,是深受儒道思想影響的後世文人以六經注我的產物。這一觀點與上古民歌的創作實情格格不入,正如《康衢謠》、《擊壤歌》明顯地屬後世文人假託原始歌謠一樣。讓上古民歌談安貧樂道未免有些滑稽。

  倒是聞一多先生從民俗學角度考釋本詩興象,認為當屬情詩的看法較為貼切。按聞先生意見,「衡門之下」乃男女幽會之所,與《靜女》中的「俟我於城隅」如出一輒;泌水之岸,乃男歡女愛之地,「泌」與密同,在山曰密,在水曰泌,都「是行秘密之事的地方」;「飢」亦非指腹飢,而是性之饑渴;更關鍵的是,「魚」在上古是「匹偶」、「情侶」的隱語,「食魚」所暗示的恰是男女的「合歡或結配」(聞先生的觀點見《說魚》、《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由是,則詩意已明:

  夕陽已逝,月上柳梢,一雙青年男女悄悄來到城門下密約幽會,一番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語之後,激情促使他們雙雙相擁,又來到郊外河邊,伴著嘩嘩的流水,極盡男歡女愛。或許小伙兒被這難忘良宵所陶醉,竟發表了一段富有哲理的愛情名言:吃魚何必一定要黃河中的魴鯉,娶妻又何必非齊姜、宋子不可?只要是兩情相悅,誰人不可以共渡美好韶光?言外之意是,他與眼前的女子情感甚篤,非常滿意,希望娶她為妻!本詩雖然短促,簡單,但表現了上古陳地百姓自由、純樸的情愛意識,正如民歌中唱的:「風過嶺頭水過基,男從女願莫講離。我倆有情吃水飽,無情吃肉也皺眉。」

  本詩在章法上也較獨特,先是敘事,由敘事引發議論。「興」沒有放在詩首,而是放在議論之前,且與所興之事又共同構成旨意相同的議論,使議論充滿了形象感而未流於枯燥,無疑加厚了詩意。

  《陳風》中多為情詩,說明陳地人民非常善於歌唱愛情。因此,能在這片土地上誕生這樣一首富有哲理的情歌,也就不足為奇了!

詩經·國風·陳風·東門之池(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戀愛詩,男女約會擺談、唱歌。

原文:東門之池①,可以漚麻②。彼美淑姬③,可與晤歌④。

東門之池,可以漚紵⑤。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⑥。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譯文:東門外有護城河,可以浸麻可泡葛。溫柔美麗的姑娘,與她相會又唱歌。

東門外有護城河,泡浸紵麻許許多。溫柔美麗的姑娘,與她傾談情相和。

東門外有護城河,泡浸菅草一棵棵。溫柔美麗的姑娘,與她敘話真快活。

注釋:①池:護城河。②漚:長時間用水浸泡。紡麻之前先用水將其泡軟。③姬:古代對婦女的美稱。④晤歌:用歌聲互相唱和。⑤苧:苧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皮含纖維質,可做繩,織夏布。⑥菅(jiān):菅草。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細長,可做索。

【賞析】  這是一首歡快的勞動對歌。可以想像,一群青年男女,在護城河裡浸麻、洗麻、漂麻。大家在一起,一邊干,一邊說說笑笑,甚至高興得唱起歌來。小夥子豪興大發,對著愛戀的姑娘,大聲地唱出這首《東門之池》,表達對姑娘的情意。這種場面,時至今日,還屢見不鮮。漚麻的水,是有相當強烈的臭味的。長久浸泡的麻,從水中撈出,洗去泡出的漿液,剝離麻皮,是一種相當艱苦的勞動。但是,在這艱苦的勞動中,能和自己鍾愛的姑娘在一起,又說又唱,心情就大不同了。艱苦的勞動變成溫馨的相聚,歌聲充滿歡樂之情。

  全詩三章十二句,其實只是一個意思,一章已經把全部意思包容了。二、三章只是復沓。而復沓,相同或相近意義的字語反覆吟唱,正是中國民歌傳統的語言形式。這種反覆吟唱,既表現勞動青年感情的純樸強烈,又以復沓的手段加強詩歌的主題。這種方式,一直沿用到現代。前人評此詩為「平調深情」(牛運震《詩志》)、「愈淡愈妙」(吳闓生《詩義會通》引),良然。

  大麻、紵麻經過揉洗梳理之後,得到比較長而耐磨的纖維,成為古時人們衣料的主要原料,織成麻布,裁製衣服。白色麻布製成的衣服,不加彩飾,叫深衣,是諸侯、大夫、士日常所穿。洗漂不白,保留麻色的粗麻布,就成勞動者的衣料了。因此,每年種植、浸洗、梳理大麻、芝麻,是春秋前後很長歷史時期農村主要勞動內容之一。年年在護城河漚麻,年年有男女青年相聚勞動談笑唱歌,《東門之池》這樣的歡樂的歌聲,也會年年飄揚在護城河上的。

  舊說如《毛詩序》謂此詩「刺時也。疾其君之淫昏,而思賢女子以配君子也」,蘇轍《詩集傳》謂「陳君荒淫無度,而國人化之,皆不可告語。故其君子思得淑女,以化於內」,都將詩意與政治聯繫起來,不免穿鑿附會。而理學家朱熹倒別具眼光,看出「此亦男女會遇之詞,蓋因其會遇之地,所見之物以起興也」(《詩集傳》)。

詩經·國風·陳風·東門之楊(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男女戀愛,約會於黃昏之後。

原文:東門之楊,其葉牂牂①。昏以為期②,明星煌煌③。

東門之楊,其葉肺肺④。昏以為期,明星晢晢⑤。

譯文:東門的大白楊呵,葉兒正"牂牂"低唱。約好在黃昏會面呵,直等到明星東上。

東門的大白楊呵,葉兒正"肺肺"嗟嘆。約好在黃昏會面呵,直等到明星燦爛。

注釋:①牂牂(zānɡ):風吹樹葉的響聲。一說茂盛貌。②昏:黃昏。期:約定的時間。③明星:啟明星,晨見東方。煌煌:明亮。④肺肺(pèi):同牂牂。⑤晢晢(zhé):同煌煌。

【賞析】  倘若將「明星」視為夜晚升空的眾多星辰,這首詩的情致便當是歡樂的:當黃昏將臨,月兒尚未朗照,夜空上開放燦爛如花的第一朵明星時,約會的情人便要到來——這時的主人公,隱身在「牂牂」「肺肺」的白楊樹蔭下,心中該漾動著幾多期盼的喜悅!

  但「明星」在古代實為「啟明星」之專名,它在黃昏的時候隱於西天,直到黎明時分方才灼灼升現東方。《鄭風·女曰雞鳴》所詠「子興視夜,明星有爛」,說的就是它凌晨升空的景象。明白了「明星」之特指,這首詩的基調便剎那間改觀了:涌動在詩中的,再不是黃昏約會的喜悅,而只有終夜不見情人來會的焦灼和惆悵了。

  我們實在很難判斷,那在白楊樹下躑躅的人兒,究竟是男、是女?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或她)一定是早早吃罷晚飯,就喜孜孜來到城東門外赴約了。這約會在初戀者的心上,無疑既隱秘又新奇,其間涌動著的,當然還有幾分羞澀、幾分興奮。陳國都城的「東門」外,又正是男女青年的聚會之處,那裡有「丘」、有「池」、有「枌」(白榆),「陳風」中的愛情之歌《東門之池》、《宛丘》、《月出》、《東門之枌》,大抵都產生於這塊愛情聖地。

  現在主人公的佇足之處,正有一排挺拔高聳的白楊。詩中描述它們「其葉牂牂」、「其葉肺肺」,可見正當葉兒繁茂、清碧滿樹的夏令。當黃昏降臨、星月在天的夜晚,烏藍的天空撒下銀白的光霧,白楊樹下便該映漾出一片怎樣搖曳多姿的樹影。清風吹過,滿樹的葉兒便「牂牂」、「肺肺」作響。這情景在等候情人的主人公眼中,起初一定是異常美妙的。故詩之入筆,即從黃昏夏夜中的白楊寫起,表現著一種如夢如幻的畫境;再加上「牂牂」、「肺肺」的樹聲,聽來簡直就是心兒的淺唱低回。

  但當主人公久待情人而不見的時候,詩情便出現了巨大的逆轉。「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昏以為期,明星晢晢」——字面的景象似乎依然很美,那「煌煌」、「晢晢」的啟明星,高高升起於青碧如洗的夜空,靜謐的世界便全被這燦爛的星辰照耀了。然而,約會的時間明明是在黃昏,現在卻已是斗轉星移的清寂凌晨,連啟明星都已閃耀在東天!情人卻在哪兒呢?詩講究含蓄,故句面上始終未出現不見情人的字眼。但那久待的焦灼,失望的懊惱,分明已充溢於字裡行間。於是「煌煌」閃爍的「明星」,似也感受了「昏以為期」的失約,而變得焦灼不安了;就是那曾經唱著歌兒似的白楊樹聲,不也化成了一片歔欷和嘆息?

  朱熹分析此詩說:「此亦男女期會而有負約不至者,故因其所見以起興也。」(《詩集傳》)其實此詩運用的並非「興」語,而是情景如畫的「賦」法描摹。在終夜難耐的等待之中,借白楊樹聲和「煌煌」明星之景的點染,來烘托不見伊人的焦灼和惆悵,無一句情語,而懊惱、哀傷之情自現。這正是此詩情感抒寫上的妙處。由於開筆一無徵兆,直至結句方才暗示期會有失,更使詩中的景物描摹,帶有了伴隨情感逆轉而改觀的不同色彩,造成了似樂還哀的氛圍遞換、變化的效果。這樣的表現,就尤其令人嘆為觀止了。

  這樣一首情詩,《毛詩序》卻附會為「刺時之作」,以為刺的是「昏姻失時,男女多違,親迎女猶有不至者」,未免太離譜,其為今人所不取,自然是理所當然。

詩經·國風·陳風·墓門(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諷刺、斥責品行邪惡的陳文公之子陳佗。原文:墓門有棘①,斧以斯之②。夫也不良③,國人知之。知而不已④,誰昔然矣⑤。

墓門有梅⑥,有鴞萃止⑦。夫也不良,歌以訊之⑧。訊予不顧,顛倒思予⑨。

譯文:墓門前長著棗樹,就操起斧子把它砍掉。這個人是不良之徒,國中的人無不知曉。知道他居心險惡卻不加制止,很早以來就已這樣糟糕。

墓門前長著梅樹,貓頭鷹聚集在樹上。這個人是不良之徒,唱支歌兒把警鐘敲響。告戒的話充耳不聞,栽了跟斗才想起我的歌唱。

注釋:①墓門:墓道的門。一說陳國城名。棘:酸棗樹。②斯:析,劈開,砍掉。③夫:這個人,指陳陀。④知而不已:儘管盡人皆知,他卻依然如故。⑤誰昔:往昔,由來已久。然:這樣。⑥梅:梅樹。一說梅即棘,梅古文作"槑",與棘形近,遂致誤。⑦鴞(xiāo):貓頭鷹,古人認為是惡鳥。萃:集,棲息。⑧訊:借作"誶"(suì),斥責,告戒。⑨顛倒:跌倒。

【賞析】  這是一首諷刺、斥責品行邪惡的統治者的詩。《毛詩序》指出:「《墓門》,刺陳佗也。」陳佗為春秋時代陳文公之子,文公死後,陳佗之兄桓公(名鮑)繼位。據《左傳·桓公五年》載:「陳侯鮑卒。再赴也(發了兩次訃告)。於是陳亂,文公子佗殺大子免而代之,公(桓公)疾病而亂作。」陳佗在桓公病中殺太子免,桓公死後他又自立為君,陳國大亂,後來蔡國為陳國平亂,終於誅殺陳佗。據《詩序》,這首詩就是針對陳佗而發的。

  但是,由於《毛詩序》中又有「陳佗無良師傅,以至於不義,惡加於萬民焉」數語,鄭箋孔疏曲為之說,遂生出了岐義。詩中的「夫」,即彼,猶言那個人,就是指陳佗,但毛傳卻釋為:「夫,傅相也。」鄭箋則云:「陳佗之師傅不善,群臣皆知之,」「國人皆知其(按指師傅)有罪惡而不誅退,終致禍難。」孔疏進一步發揮道:「陳佗亡身不明,由希(稀)睹良師之教,故有此惡……故又戒之云:『汝之師傅不善,國內之人皆知之矣,何以不退去之乎?』欲其退惡傅就良師也。」經過這樣的曲解,這首詩的矛頭所向就從陳佗轉到了他的師傅身上。孔疏一方面稱陳佗之惡「由其師傅不良,故至於此」,一方面又稱「故作此詩以刺佗」,明顯地不能自圓其說。鄭箋云:「不義者謂弒君而自立。」孔疏謂:「不義之大,莫大於弒君也。……陳佗弒君自立之事也。……陳佗所殺大子免,而謂之弒君者,以免為大子,其父卒,免當代父為君,陳佗殺之而取國,故以弒君言之。」既肯定陳佗為竊國弒君之元兇,罪莫大焉,而又歸咎於師傅之不良,期望陳佗誅退惡師,懸崖勒馬。這種荒謬的倫理邏輯只能暴露出箋疏作者為統治者開脫罪責的意圖,統治者即使有弒逆之行,也要讓別人為之承擔罪責,這或許是溫柔敦厚的詩教使然。胡承珙《毛詩後箋》指出:「若在桓公卒後,則佗已身為大逆,而尚鰓鰓然追咎於其傅之不良,縱罪魁而誅黨惡,無此斷獄之法。」可謂切中要害之論。

  在宋代興起的獨立解經的疑古風氣中,有些學者已經認識到傳疏的曲解之處。蘇轍在其《詩集傳》中即已指出:「桓公之世,陳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於亂。是以國人追咎桓公,以為智不及其後,故以《墓門》刺焉。夫,指陳佗也。佗之不良,國人莫不知之;知之而不去,昔者誰為此乎?」姚際恆稱蘇氏「可謂善說此詩矣」(《詩經通論》),吳闓生《詩意會通》也指出《毛詩序》「無良師傅雲者」,「與詩『夫也不良』句初不相蒙,而拘者遂以『夫』為斥傅相,此陋儒之妄解」,「詩既刺佗,『夫也不良』自指佗言,豈有以斥師傅之理?子由正之,是矣」。在說詩者中也有不泥定此詩為刺陳佗者,如朱熹《詩集傳》即稱:「所謂『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崔述《讀風偶識》也認為「以《墓門》為刺陳佗則絕不類」,「此必別有所刺之人,既失其傳,而序遂強以佗當之耳」。

  作為一首政治諷刺詩,此詩僅兩章十二句,短小精悍,四字齊言的詩句斬截頓挫,傳達出指斥告戒的口吻。兩章的開頭以動植物起興,其象徵意義耐人尋味,表現出詩人對惡勢力的鄙夷、痛斥,但國家依然壞人當道,多行不義,故每章的四、五兩句以「頂針」手法將詩意推進一層,轉為感嘆,憂國之意可感。此詩可謂在率直指斥中不乏含蓄深沉。

  從先秦以來此詩就流傳甚廣,也產生了有關它的一些傳說。如《楚辭·天問》云:「何繁鳥萃棘,而負子肆情?」王逸注云:「晉大夫解居甫聘吳,過陳之墓門,見婦人負其子,欲與之淫泆,肆其情慾。婦人則引詩刺之曰:『墓門有棘,有鴞萃止。』故曰『繁鳥萃棘』也。言墓門有棘,雖無人,棘上猶有鴞,女(汝)獨不愧也?」又《列女傳·陳辯女傳》載:「辯女者,陳國採桑之女也。晉大夫解居甫使於宋,道過陳,遇採桑之女,止而戲之曰:『女(汝)為我歌,我將舍女。』採桑之女乃為之歌曰:『墓門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國人知之。知而不已,誰昔然矣。』大夫又曰:『為我歌其二。』女曰:『墓門有楳,有鴞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訊止。訊予不顧,顛倒思予。』大夫曰:『其楳則有,其鴞安在?』女曰:『陳小國也,攝乎大國之間,因之以饑饉,加之以師旅,其人且亡,而況鴞乎?』大夫乃服而釋之。」以上兩則傳說情節雖有異,但由此也可看出此詩在民間甚為流行,連勞動婦女也知道引用,或許此詩本就出自民間歌手。 

詩經·國風·陳風·防有鵲巢(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擔心自己暗戀的情人被人奪走。原文:防有鵲巢①,邛有旨苕②。誰侜予美③?心焉忉忉④。

中唐有甓⑤,邛有旨鷊⑥。誰侜予美?心焉惕惕⑦。

譯文:喜鵲搭窩在河堤,紫雲英草長坡地。誰會矇騙我的愛?擔憂害怕藏心裡。

瓦片鋪在庭中路,綬草栽入丘上土。誰會矇騙我的愛?擔憂害怕心裡苦。

注釋:①防:水壩。一說堤岸;一說枋,常綠喬木,可為紅色染料。②邛(qiónɡ):山丘。旨:味美的,鮮嫩的。苕(tiáo):紫雲英,豆科植物,嫩葉可食。一說凌霄花,一說翹搖,一說葦花。③侜(zhōu):謊言欺騙。美:美人兒,心上人,指作者所愛的人。④忉忉(dāo):憂慮狀。⑤唐:唐乃朝堂前和宗廟門內的大路,中唐,泛指庭院中的主要道路。一說通"塘",中唐,塘中。甓(pì):瓦片。一說通"",野鴨子。⑥鷊(yì):借為"虉",綬草,一般生長在陰濕處。⑦惕惕:提心弔膽狀。

【賞析】  把不協調的事物放在一起,引起危機的恐懼,是《防有鵲巢》一詩的情緒癥結。不過,由於歷代詮釋各異,引伸出許多有意思的觀點。《毛序》說這首詩是「憂讒賊也。宣公多信讒,居子憂懼焉」。至於這位宣公是否信讒遠賢,詩中並無實指。《毛詩序》仍然是一種揣想。朱熹則認為這是一首情詩,在《詩集傳》中說是「男女之有私而憂或間(離間)之詞」。朱熹的說法,抓住了詩歌情緒的焦點,又從「予美」二字引伸,才得出情詩的結論。

  我們細味原詩,覺得落實為政治性的信讒遠賢之憂,或者感情性的背信棄愛之憂,都比較勉強。特別是政治性的揣測,更為虛幻。關鍵在「予美」二字。「予美」為「我所愛慕的」這個意思。在《詩經》中,美有美人、丈夫或妻子的意思,更有美麗、美好的意思。因為鍾愛,覺得這個人(丈夫或妻子或情人)很美。所以,美字應該是一種感情親愛的意思。如果這樣理解可以接受,那麼,「予美」的對象,就不一定是已經與作者定情相戀的人,但一定是作者明白地或暗暗地相戀之人。從全詩結構上看,被愛之人並不十分清楚自己被誰暗中愛上了,而第三者悄然而至。於是,作者暗中焦急:自己暗戀的人要被人搶去了呀!那是不合適的,不協調的!只有自己與這個人才是完美的一對。但是,這一切似乎都是在暗中進行的。暗暗的愛,暗暗的擔憂,暗暗的感嘆,於是,便出現了這首暗中擔憂的歌。

  從情緒上說,這首歌以猜測、推想、幻覺等不平常的心理活動,表達平常的愛慕之情。正因為作者愛之愈深,所以他也憂之愈切。有沒有第三者來矇騙所愛者的感情呢?並無實指,或者乾脆沒有。然而,作者不管有沒有第三者,就公開了他的擔憂,這正是愛得深也疑得廣。這一微妙的愛情心理,通過作者第一人稱手法的歌吟,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藝術手段上,大量的比喻是其特色。比喻中採用的是自然界不可能發生的現象,來比喻人世間也不可能出現的情變。喜鵲搭巢在樹上,不可能搭到河堤上;紫雲英是低濕植物,長不到高高的山坡上;鋪路的是泥土、地磚,決不是瓦片;綬草生長在水邊,山坡上是栽不活的。這些自然現象本是常識,可是作者偏偏違反常識地湊在一起:「防有鵲巢」、「邛有旨苕」、「中唐有甓」、「邛有旨鷊」,不可能的事物發生了。不過,自然規律不可違反,河堤上的喜鵲窩,山坡上的紫雲英等等,都是不長久的。這裡,顯示了比喻運用中的感情傾向性,意味著作者的擔心,也許是多餘的。「誰侜予美?」實在誰也不能橫刀奪愛,真正的愛情是堅貞不移的。這就是作者在擔憂懸念中寄託的堅定信念。詩經·國風·陳風·月出(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月下想念一個漂亮的姑娘。原文:月出皎兮①,佼人僚兮②。舒窈糾兮③,勞心悄兮④。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⑤。舒懮受兮,勞心慅兮⑥。

月出照兮⑦,佼人燎兮⑧。舒夭紹兮,勞心慘兮⑨。

譯文:多麼皎潔的月光,照見你嬌美的臉龐,你嫻雅苗條的倩影,牽動我深情的愁腸!

多麼素凈的月光,照見你嫵媚的臉龐.你嫻雅婀娜的倩影,牽動我紛亂的愁腸!

多麼明朗的月光,照見你亮麗的臉龐,你嫻雅輕盈的倩影,牽動我焦盼的愁腸!

注釋:①皎:毛傳:"皎,月光也。"謂月光潔白明亮。關於詩的主題,《毛詩序》認為是諷刺陳國統治者"好色",朱熹《詩集傳》謂"此亦男女相悅而相念之辭"。高亨《詩經今注》認為描繪"陳國統治者,殺害了一位英俊人物"。現在多認為是月下相思的愛情詩。②佼(jiāo):同"姣",美好。"佼人"即美人。僚:同"嫽",嬌美。③舒:舒徐,舒緩,指從容嫻雅。窈糾:與第二、三章的"懮(yǒu)受"、"夭紹",皆形容女子行走時體態的曲線美。④勞心:憂心。悄:憂愁狀。⑤懰(lǐu):嫵媚。⑥慅(cǎo):憂愁,心神不安。⑦照:照耀(大地)。⑧燎:明也。一說姣美。⑨慘(zào):當為"懆(cǎo)",焦躁貌。

【賞析】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如果我們把這裡所說的「人」理解為審美的人,把這裡所說的「月」理解為人的審美對象的月,那麼是誰第一個用含情脈脈的審美的眼光觀照月亮?是誰第一個在這冰冷的自然之物中發現了溫情的詩意?是誰最先把它從「遠在天邊」拉到「近在眼前」,貼近人們的心靈?就作為審美意識的載體和結晶的文學作品來說,應是這首《月出》的作者。

  每首詩都有自己的意境,自己的情調。中國古代詠月的詩篇真是積案盈箱,汗牛充棟,比如《古詩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明月皎夜光」,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以及李白的《古朗月行》、杜甫的《閨中望月》,等等等等,不管它們如何變換著視角,變換著形式,變換著語言,但似乎都只是一種意境,一種情調,即迷離的意境,悵惘的情調。這種意境與情調,最早也可以追溯到《月出》。

  是的,《月出》的意境是迷離的。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說它「從男意虛想,活現出一月下美人」。詩人思念他的情人,是從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開始的。也許因為月兒總是孤獨地懸在無垠的夜空,也許因為它普照一切,籠蓋一切,所謂「隔千里兮共明月」(謝庄《月賦》),月下懷人的作品總給人以曠遠的感覺。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許就近在咫尺,但在這朦朧的月光下,又似乎離得很遠很遠,真是「美人如花隔雲端」(李白《長相思》)。詩人「虛想」著她此刻姣好的容顏,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時而分明,時而迷茫,如夢,似幻……

  《月出》的情調是惆悵的。全詩三章中,如果說各章前三句都是從對方設想,末後一句的「勞心悄兮」、「勞心慅兮」、「勞心慘兮」,則是直抒其情。這憂思,這愁腸,這紛亂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礎上產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誘發,充滿可思而不可見的悵恨。其實這悵恨也已蘊含在前三句中:在這靜謐的永夜,「佼人」為何月下獨自地長久地徘徊,一任夜風拂面,一任夕露沾衣?難道不是也在苦苦地思念著自己?這真是「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與迷茫的意境和惆悵的情調相適應,《月出》的語言是柔婉纏綿的。通篇各句皆以感嘆詞「兮」收尾,這在《詩經》中並不多見。「兮」的聲調柔婉、平和,連續運用,正與無邊的月色、無盡的愁思相協調,使人覺得一唱三嘆,餘味無窮。另外,形容月色的「皎」、「皓」、「照」,形容容貌的「僚」、「懰」、「燎」,形容體態的「窈糾」、「懮受」、「夭紹」,形容心情的「悄」、「慅」、「慘」,在古音韻中或屬宵部韻或屬幽部韻,而宵、幽韻可通,則此詩可謂一韻到底,猶如通篇的月色一樣和諧。其中「窈糾」、「懮受」、「夭紹」俱為疊韻詞,尤顯纏綿婉約。其實,這些詞意的細微差異現在已很難說清。後人連篇累牘的解釋,坦率地說,未嘗沒有望文生義、強作解人之嫌,當然這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我們應當而且只能根據全詩的意境和情調去心領神會。不過這也恰巧可以發揮我們的想像,填補時間的變遷所造成的意義空白。

  望月懷人的迷離意境和傷感情調一經《月出》開端,後世的同類之作便源源不斷,焦竑《焦氏筆乘》說:「《月出》見月懷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若見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窺明月』,子美《夢太白》『落月滿屋樑,猶疑見顏色』,常建《宿王昌齡隱處》『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王昌齡《送馮六元二)『山月出華陰,開此河渚霧,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類甚多,大抵出自《陳風》也。」姚舜牧《重訂詩經疑問》也說:「宋玉《神女賦》云:『其始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正用此詩也。」他們舉出的例子,只是其中一部分罷了。而這些濫觴於《月出》的望月懷人詩賦作品,總能使我們受到感動與共鳴,這也正如月亮本身,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

詩經·國風·陳風·株林(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刺陳靈公及其臣子孔寧、儀行父淫於夏姬。

原文:胡為乎株林①?從夏南②!匪適株林,從夏南!

駕我乘馬③,說於株野④。乘我乘駒⑤,朝食於株⑥!

譯文:為何去株邑之郊?只為把夏南尋找。不是到株邑之郊?只想把夏南尋找。

駕大車趕起四馬,停車在株邑之野。駕輕車趕起四駒,抵株邑早餐息歇。

注釋:①胡為:為什麼。株:陳國邑名,在今河南西華縣夏亭鎮北。林:郊野。②從:跟,與,此指找人。夏南:即夏姬之子夏徵舒(字子南)。③乘(shènɡ)馬:四匹馬。古以一車四馬為一乘。④說(shuì):通"稅",停車解馬。株野:株邑之郊野。⑤乘(chénɡ)我乘(shènɡ)駒:駒,馬高五尺以上、六尺以下稱"駒",大夫所乘;馬高六尺以上稱"馬",諸侯國君所乘。此詩中"乘馬"者指陳靈公,"乘駒"者指陳靈公之臣孔寧、儀行父。⑥朝食:吃早飯。

【賞析】  上層統治者的政治腐敗,往往又是與生活上的荒淫相伴而行的。這後一方面,當然也逃不過民眾雪亮的眼睛。國風民歌中對這類穢行的揭露屢見不鮮,即是有力的證明。

  《株林》堪稱這類詩作中的傑作。由於它對陳靈公君臣狗彘之行的揭露,用了冷峻幽默的獨特方式,給人們的印象也更為深刻。

  詩中提到的「夏南」,乃陳大夫御叔之子夏徵舒。他的母親夏姬則是名聞遐邇的美婦,由此引得陳靈公及其大臣孔寧、儀行父的饞涎。據《左傳·宣公九年》披露,陳靈公、孔、儀三人均與夏姬私通,甚至穿著她的「衵服」(婦人內衣),在朝廷上互相戲謔。第二年又去株邑飲酒作樂,陳靈公還當著夏姬之子嘲弄儀行父:「他長得真像你!」儀行父即也反唇相譏:「還是更像君王您呵!」惹得夏徵舒羞怒難忍,終於設伏於廄,將陳靈公射殺,釀成了一場臭名遠揚的內亂。

  此詩之開篇,大抵正當這班衣冠禽獸出行之際。轔轔的車馬正喜孜孜馳向夏姬所居的株林,路邊的百姓顯然早知陳靈公君臣的隱秘,卻故作不知地大聲問道:「胡為乎株林(他們到株林幹什麼去)?」另一些百姓立即心領神會,卻又故作神秘地應道:「從夏南(那是去找夏南的吧)!」問者即裝作尚未領會其中奧妙,又逼問一句:「匪適株林(不是到株林去)?」應者笑在心裡,卻又像煞有介事地堅持道:「從夏南(只是去找夏南)!」明明知道陳靈公君臣所干醜事,卻佯裝不知接連探問,問得也未免太過仔細。明明知道他們此去找的是夏姬,卻故為掩飾說找的是「夏南」,答得也未免欲蓋彌彰。發問既不知好歹,表現著一種似信還疑的狡黠;應對則極力掙扎,摹擬著作賊心虛的難堪。這樣的諷刺筆墨,實在勝於義憤填膺的直揭。它的鋒芒,簡直能透入這班衣冠禽獸的靈魂!

  到了二章,又換了一副筆墨。轔轔的車馬,終於將路人可惡的問答擺脫;遙遙在望的株邑眼看就到,陳靈公君臣總算鬆了口氣。「駕我乘馬,說於株野」——這裡摹擬的是堂堂國君的口吻,所以連駕車的馬,也是頗可誇耀的四匹。到了「株野」就再不需要「從夏南」的偽裝,想到馬上就有美貌的夏姬相陪,陳靈公能不眉飛色舞地高唱:「說於株野!」「說」,一般均解為「停車解馬」,固為確詁。但若從陳靈公此刻的心情看,解為「悅」又何嘗不可?「說(悅)於株野」,也許更能傳達這位放蕩之君隱秘不宣的喜悅罷。「乘我乘駒,朝食於株」——大夫只能駕駒,這自然又是孔寧、儀行父的口吻了。對於陳靈公的隱秘之喜,兩位大夫更是心領神會,所以馬上笑咪咪湊趣道:「到株野還趕得上朝食解飢呢!」「朝食」在當時常用作隱語,暗指男女間的性愛。那麼,它正與「說於株野」一樣,又語帶雙關,成為這班禽獸通淫夏姬的無恥自供了!寥寥四句,恰與首章的矢口否認遙相對應,使這樁欲蓋彌彰的醜事,一下變得昭然若揭。妙在用的又是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就不僅使這幕君臣通淫的得意唱和,帶有了不知羞恥的自供意味;簡直還能讓讀者窺見在車馬抵達株邑之野時,君臣臉上所浮動的忘形淫笑……

  這樣的諷刺筆墨,實在是犀利的。所以連《毛序》在論及此詩時,也不免一改庄肅之態,而語帶譏刺地書曰:「《株林》,刺靈公也。淫乎夏姬,驅馳而往,朝夕不休息焉。」這最後一句,真可作「說於株野」、「朝食於株」的絕妙註腳!

詩經·國風·陳風·澤陂(原文)(題解)(注釋)(譯文)(賞析) 題解:水澤邊女子思念一位小夥子的情歌。

原文:彼澤之陂①,有蒲與荷②。有美一人,傷如之何③?寤寐無為,涕泗滂沱④。

彼澤之陂,有蒲與蕳⑤。有美一人,碩大且卷⑥。寤寐無為,中心悁悁⑦。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⑧。有美一人,碩大且儼⑨。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譯文:那個池塘堤岸旁,既長蒲草又長荷。有個健美的青年,使我思念沒奈何。睡不著啊沒辦法,心情激動淚流多。

那個池塘堤岸旁,既長蒲草又長蘭。有個健美的青年,高大壯實頭髮鬈。睡不著啊沒辦法,心中愁悶總悵然。

那個池塘堤岸旁,既長蒲草又長蓮。有個健美的青年,高大壯實很威嚴。睡不著啊沒辦法,枕上翻覆難安眠。

注釋:①澤陂(bēi):池塘堤岸。②蒲: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河灘上。③傷:因思念而憂傷。按《爾雅》注引《魯詩》作"陽",《爾雅·釋詁》:"陽,予也。"④涕泗:眼淚鼻涕。⑤蕑(jiān):蘭草。⑥卷(quán):毛傳:"卷,好貌。"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卷即婘之省借。……《廣雅》:『婘,好也。"朱熹《詩集傳》:"卷,鬢髮之美也。"本文取朱說。⑦悁(yuān)悁:憂傷愁悶的樣子。⑧菡萏:蓮花。⑨儼:莊重威嚴。毛傳:"儼,矜莊貌。"

【賞析】  這是一首水澤邊女子思念一位小夥子的情歌。三章十八句,每章意思基本相同,都是敘述看見池塘邊的香蒲、蘭草、蓮花,便想到自己戀慕的健美男青年,不禁心煩意亂,情迷神傷,晚上覺也睡不著,於是一腔愁悶,發而為歌,遂唱出此篇。詩意顯豁,本不勞曲求,然而《毛詩序》乃云:「《澤陂》,剌時也。言靈公君臣淫於其國,男女相說,憂思感傷焉。」謂此詩刺陳靈公偕大夫孔寧、儀行父與夏姬通姦,導致國中淫風熾盛。按之文本,此說扞格難通,為今人所不取。至於說此詩為傷逝之作(姚際恆《詩經通論》)、憂忠臣孤立之作(劉沅《詩經恆解》),也都證據不足。

  應該說,春秋戰國時代,在愛情方面,女性還有很大的自由度。封建意識形態中倫常觀念,還沒有成為社會倫理的統治思想。特別在民間,男戀女,女戀男,發而為詩為歌,皆真摯動人,和日後理學家所理解的大不一樣。《澤陂》是一首女子思戀男子的歌,見景生情,真率坦誠,全詩瀰漫著一股清新的氣息。

  全詩三章,都用生於水澤邊的植物香蒲、蘭草、蓮花起興,蓬蓬勃勃的植物,波光瀲灧的池水,呼喚著生命的旺盛發展。女子目睹心感,自然而然地想起所思戀的男子了。我們不知道,這兩個青年,究竟是相戀相思,還是女方在單相思。但是,我們知道,這個女子強烈地愛上男方了。在她眼中心裡,男子「碩大且卷」、「碩大且儼」。愛是感性的行為,男子身材高大強壯,神態莊重有威儀,這些可以捉摸的外形和品格,就成了女子擇愛的具體的感性的條件。思念中的男子,與女子心目中的愛人是那樣一致,所以女子自然真誠地讚美起男子來。不過,眼下女子還沒有得到男子愛的允諾,還不知道男子會不會以愛來回報,因此,她睡不安,行不安,流淚傷心,希冀等待。細節的描述,把內心真摯的愛,襯托得多麼強烈!


推薦閱讀:

【女詩經 男楚辭】這樣取名不用愁!
《詩經》中的經典名篇,你還記得幾首?
詩經——樛木
我想跟你聊聊《詩經》
詩經·周南·關雎》譯註

TAG:詩經 | 賞析 | 注釋 | 譯文 | 國風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