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太極張三丰(中華根祖文化之旅(15))
武當山一角 本報記者 楊易鋒攝 |
電影《太極張三丰》劇照 |
太極拳以其四兩撥千斤的技擊理念和深厚的哲學內涵,聞名於中外。太極拳源於何處?金庸先生的小說《倚天屠龍記》和電影《太極張三丰》都把張三丰算作太極拳的創始人,而把湖北省十堰市的武當山算作太極拳的發祥地。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太極拳究竟是來源於一個人,還是來源於一種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帶著疑問,記者走進武當,一探究竟。
「仙山」出功夫
山迴路轉,群山擁翠,當窗外綠色越來越濃、山勢越來越奇的時候,有人告訴我:武當山,到了。還沒來得及回過神,同行的人便指著窗外:「快看,太極拳。」順著那個方向看過去,我驚呆了,只見一個身著道袍的人,正在路旁的緩坡上推雲手,風吹著他的道袍,飄飄欲仙,對於眾人的呼聲,他恍然不覺,完全陶醉在太極功法的世界裡。更讓人吃驚的是,這名「道人」竟然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
一入武當,恍入仙境。我們不由得憶起第一個來武當山修鍊的人——尹喜。相傳,他在函谷關放老子出關後,便辭官不做,帶了老子傳給他的道德經,遍訪名山大川,希望找到能夠靜修的仙山福地。一天,久尋不遇的尹喜忽然發現自己進入了一片大山,仰觀山色,他突然明白了:目的地就在眼前!這,就是武當山。
從此,求仙問道者紛至沓來,漢代的馬明生、陰長生,魏晉南北朝的陶弘景、謝允,唐朝的姚簡、孫思邈,五代時的陳摶,宋朝的胡道玄,元代的葉希真、劉道明、張守清,據說都曾在此修鍊。抬頭望山,但見四周山勢群峰林立、起伏掩映,頗有祥雲吞吐、藏龍騰起之勢,怪不得老百姓都說許多的高道就是在這片大山裡「羽化登仙」的。
我們在五龍宮附近看到一處別緻的景緻,一面山壁凹陷下去,勉強地形成一座崖窟,崖窟的三面分別擺放著幾座一人多高的歇山頂神龕,每個神龕中都靜靜地立著一尊微型的神像。一走進崖窟,便有一種奇特的感覺:三面「坐著的」彷彿不是神龕,而是幾名仙風道骨的道人,靜靜地,屏息打坐,神遊天外。這個景緻便喚作「隱仙岩」。隱仙岩的傳說很多,但沒有多少史實可循。不過我們還是從這裡能夠看出一些端倪的。先秦兩漢時期上武當山修道的人,其實多隱居在石室岩洞中,坐在洞窟裡面對群山面對風霜雨雪潛心修鍊,如元代《武當福地總真集》中這樣記載:「尹喜歸棲於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之下,石門、石室,喜之所居。」也許只有這樣道法自然的苦修,才能終成正果。
從隱仙岩出發,拾級而上,轉過太常觀,正行之間,猛一抬頭,只見前方遠處有一直立千仞的懸崖峭壁,就在峭壁中間竟然憑空多了一座建築,紅柱烏瓦天宮一般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像山西的懸空寺!」同行的人興奮地叫著。這座所謂的「懸空寺」便是元代始建的南岩宮了。道經稱真武神在此修道,於是元人就在這絕壁之間開始大規模修建宮觀。明代在元代建築的基礎上添磚加瓦,漸成輝煌的「天宮景象」。
近日熱映的成龍電影《功夫夢》,其中一個鏡頭就是在這裡取的景:美國黑人小男孩兒德瑞跟隨師傅在武當學習功夫,看到一名道姑站在龍頭香的龍頸之上,與龍頭頭頂上的一條眼鏡蛇對峙,從而悟出了武學的真諦。這個片段非常經典,讓人感覺其中彷彿隱含著什麼道理。
「武當的功夫和武當的山水文化密切相關」。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管委會主任李發平面對群山雲霧和無底深淵,感慨地對記者說。
三豐其人
明代是武當道教的鼎盛時期,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間敕命武當大興土木,調30萬工匠奔赴武當,耗費14年的時間,建成一個規模巨大的道教建築群落,據《大岳志略》記載,當時建築群落房屋共達8000間左右。朱棣為什麼如此重視武當呢?據史學家論證,這是有其政治目的的。
明成祖的帝位是從侄子的手裡奪來的,為了替自己的「篡位」尋找理論依據,朱棣集團製造了真武大帝輔佐他「靖難」的說法,而武當道教尊奉的就是真武大帝,民間更有真武大帝成仙於武當的傳說,所以朱棣登上帝位後對武當青眼有加。
還有一個信息讓朱棣興奮不已,那就是武當張三丰在民間的聲望。朱棣聽說,元末明初的張三丰是活著的真仙,乃陳摶老祖的親傳弟子,他的行蹤詭譎隱秘,功夫出神入化,法術莫測高深,經常濟民與水火之中。朱棣想,如果把張三丰這樣的「活神仙」請出山輔佐自己,那麼他的帝位就更加名正言順了。於是朱棣先後6次派人尋訪張三丰,並親自給張三丰寫信稱其為「張真仙」,邀請他和自己見面。但「張真仙」始終沒有出現。
我們今天看到的那座滄桑古老的遇真宮,便是這段歷史的明證。當年朱棣派人尋訪張三丰不遇,就在其曾經修鍊的地方建了這座宮觀,取名遇真,是希望有一天遇到這位行蹤不定的真人。
那麼張三丰是否真有其人?太極拳是否真是他所創?現在的史學界已經給出了肯定的答覆。明史中有《張三丰傳》,說他「丰姿魁偉,龜形鶴骨,」喜歡雲遊四方,飯量特別大,但有時候兩三個月不吃;明代天順年間的《襄陽府志》也明確記載了張三丰的道籍所在地。至於太極拳的原創記載,始於明末著名文人黃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銘》,黃宗羲說內家拳「以靜制動,故別於少林為外家」,是武當張三丰所創。而以內氣為導引的內家拳正包含了太極拳,張三丰的太極十三式是所有太極宗派的基礎。
我們在紫霄宮的紫霄大殿里,看到了一幅有些斑駁的壁畫,畫上的人物栩栩如生,雖有些殘缺不全,但依然可以看到一隻喜鵲和一條蛇在上下翻斗,一名道人站在一旁靜靜地觀看。這道人便是張三丰,據說當年,他正是看了鵲蛇相鬥後悟出內家武學的真諦,由此創立了太極十三式。
不過,如今還是有些學者質疑這兩個結論。其人到底有沒有其實並不重要。正如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商傳所說,張三丰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現象和文化符號。依託張三丰和太極拳這樣的文化符號,道家陰陽兩極相輔相成的思想內涵,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傳遍四方。
體味「道」理
相傳當年張三丰弟子眾多,遍布天下,所以三豐之後,太極拳流傳甚廣。王宗岳、陳州同等人所習所傳太極拳都是建立在張三丰所創的十三式之上。再往後,太極拳漸分南北兩派,南派傳至清代甘鳳池便停住了,而北派從王宗岳弟子蔣發以後代代相傳,傳至楊露蟬後太極拳終於大興,其後歷代太極拳宗師皆有創新和發展,逐漸形成了陳(王廷)式太極拳、楊(露蟬)式太極拳、吳(鑒泉)式太極拳等各主要流派。如今太極拳更是隨著中國功夫的推廣享譽海內外。
我們一踏入紫霄宮的主殿院落,便看見一個方陣在「翩翩起武」,為首是一坤道(武當道家根據乾為陽坤為陰的理論稱女道士為坤道),而隨之「起武」的竟然都是外國人!這些穿著對襟道袍的「金髮碧眼」目不旁顧,認真地輕舒雙臂,推出,收回,合掌,斜攬,回擊,一招一式頗有些「尚意不尚力、以柔克剛」的意味。我們進山看見的「太極老外」竟然也在隊伍中。我趁著他們中段休息期間和一個白髮老人攀談了起來,他說他是法國人,叫丹尼爾,是武當武術學校的09級學員。他非常喜歡太極拳,也想學習更多的武當功夫和道家理論。
據武李發平介紹,近年來,太極拳以其獨特的武學理念與柔和易學的招式,受到沒有武學基礎和想達到更高武學境界的外國朋友的喜愛。「武當武術的理論基礎是道家哲學和道教養生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道家理念,通過太極拳演練可以慢慢深入人心,讓人達到寧靜致遠的境界。」
丹尼爾告訴我,師傅說他們習練太極拳的最終目的是能明白紫霄宮裡「上善池」中蘊含的哲理,他現在還不明白,但相信有一天會明白。看著那一池碧水,「上善若水」四個字躍入我的腦海,原來,丹尼爾的師傅想要教他們的不僅僅是拳理,而是「道」理!我終於明白了,讓太極拳能夠四兩撥千斤、柔弱勝剛強的不是招式和蠻力,而是武當代代相傳的道家精神:水利萬物而不爭,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無為卻無所不為。
離開時,大雨如注;回望武當,感慨萬千。
推薦閱讀:
※說說你怎麼看唐朝的高力士這個人?歷史記載他的事都是真的嗎?
※圓桌派
※七節文化應進課堂
※可以改變你一生的正能量句子語錄的推薦有什麼?
※有哪些很邪性的中國古代或者現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