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候鳥飛 候鳥的遷徙 探索最神秘的生命運動(上)

  文/韓聯憲、韓奔、張靜 圖/馬井生、李東明、小魚兒、明簡、雨燕、胖哥、王藝忠、陳曉東、周海翔、戴頻、《中國周刊》記者 楊劍坤      

  2007 年,航拍渤海三河入河口候鳥棲息地,雖然那時海水被污染,可大量的候鳥還會在此停歇,  而今入河口處已變成森林公園,卻再也沒有停留候鳥。      候鳥遷徙,動機和形成都撲朔迷離。萬里行程,無數的鳥兒歷盡艱辛,飛往熟悉而陌生的故鄉。遵循自己的使命在四季完成壯觀而獨特的遷徙活動,構成一幅多彩的「天空之城」畫卷。      它們的脆弱卻和無害如出一轍。      布網盜獵、施撒毒藥,墾荒毀林、填海造地、修建水壩、工業污染??人類對候鳥的險惡覬覦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境地!隨著在自然世界地位的自我提升,人類越來越不屑與動物為伍,甚至生殺予奪。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人類——作為地球上的萬物之靈,為何就不能有一些惻隱之心,予候鳥一席喘息的空間?      經歷了成千上萬年的滄海桑田,特別是工業革命的血火洗禮,人類回望天人關係,應當明白地球不僅僅是人類的家園,如果地球上其它生命紛紛消失了,人類不可能孤單地存在。      讓候鳥飛!保護鳥類,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每年秋季大雁都會離開它們的繁殖地,前往更適宜的棲息地越冬,翌年春天再次返回繁殖地。     候鳥的遷徙  探索最神秘的生命運動      放眼全球,無數的鳥兒遵循自己的使命在四季完成壯觀而獨特的遷徙活動,同時也構成了一幅多彩的「天空之城」畫卷。或是佔據半壁江山、或是小巧玲瓏、或是不慌不忙優雅地享受風的強勁、或是高效舞動為自己平添一雙天使的透明雙翼。自然的殘酷和美好同時賜福於它們,神秘的血液里流淌著的是對古老信符的尊崇。      它們的脆弱和無害如出一轍,它們的耐心和堅強也無可比擬。      候鳥遷徙,動機和形成都撲朔迷離,它們大費周章鵬程萬里回到老祖宗記憶中的那片熱土,感受著地球的每一次脈動和季節里最微妙的變化,在途中經歷了種種艱辛波折:各種天敵伺機而動虎視眈眈地盯著那些體弱者、人類逐漸發展的文明對遷徙之路的破壞遠過於奉獻、偶然事件導致的驚嚇讓落伍者形單影隻、超負荷強度大的體能消耗讓多數鳥兒半路心力交瘁。      鳥兒在遷徙的過程中經歷著各種考驗,也享受著一段必經的生命旅程,很多沒能到達終點的成員也在為群體實現生存繁衍以及繼續循環往複的使命做出了不凡的貢獻。      雅克·貝漢說,候鳥的遷徙是一個關於承諾的故事。為了這個承諾,為了生存,年復一年,無止盡的往返??      

全球九條遷徙路線圖      候鳥遷徙有一股撼動人心的源於自然的魄力。於候鳥而言,長途飛行是縱其一生的神秘本能,穿過海洋、森林、平原、沙漠、山嶺綿延數千英里,無需準備任何累贅的工具就可以安然上路,不用擔心會迷路。      經過億萬年的自然進化,候鳥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沿相對固定的路線往返遷徙的獨特習性。候鳥遷徙是一場生命的搏鬥,在遷徙途中會經歷各種危險,人類獵殺、天敵捕食以及惡劣天氣。它既要克服長途飛行的辛勞,亦要克服大自然嚴峻的挑戰,可是它們總能不屈不撓,回到故土。      候鳥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候鳥遷徙路線跨越多個國家,對維護全球生態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長期、大量的鳥類環志和科研監測,鳥類學家們現已證實全球主要有三大鳥類遷徙區,分別是北美洲—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大洋洲;九條遷徙路線分別是大西洋—美洲遷徙線、黑海—地中海遷徙線、東大西洋遷徙線、中美遷徙線、環太平洋遷徙線、中亞遷徙線、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太平洋—美洲遷徙線、西亞—東非遷徙線;九條遷徙路線中有三條路線貫穿我國全境,在我國形成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遷徙區。      

  黑臉琵鷺,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全球最瀕危的水禽之一。      在全球鳥類遷徙線上,中國作為重要的遷徙中轉站,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根據中國科學院鄭光美院士2011年的《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我國現有鳥類1371種約佔世界鳥類總數的13.7%,其中具有遷徙習性的鳥類超過700種,佔世界候鳥的20%。在這些候鳥中,東方白鸛、黑頸鶴、白鶴等20種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東部候鳥遷徙區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的中段偏東地帶,是涉及候鳥種類和數量最多的路線。在中國東北地區、華北東部繁殖的候鳥途經棲息地,如森林、濕地等,沿海岸線向南遷飛至華中或華南地區,或遷到東南亞各國或直接飛到日本,然後南下到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澳大利亞等國越冬。其覆蓋範圍主要包括東北區的大興安嶺亞區、長白山亞區和松遼平原亞區,華北區的黃淮平原亞區,蒙新區的東部草原亞區,華中區的東部丘陵平原亞區,華南區的閩廣沿海亞區、海南島亞區、台灣亞區和南海諸島亞區。沿該路線遷徙的候鳥主要包括: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蒙古東部和我國東北地區繁殖,前往東南亞、澳洲等地越冬的鴴鷸類,在我國越冬的白鶴、白枕鶴、東方白鸛、鴻雁、豆雁、蒼鷺、花臉鴨、蒼鷹、紅嘴鷗、長耳鴞、白腰朱頂雀、黃喉鵐等鳥類,以及前往朝鮮半島及日本越冬的丹頂鶴等鳥類。      

  全球九條遷徙路線中有三條路線貫穿我國全境,在我國形成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遷徙區。      中部候鳥遷徙區位於中亞遷徙路線的中段偏東地帶,並與東亞-澳大利西亞中段西部重疊。從我國雲貴高原,穿越四川盆地,沿橫斷山脈,向北經阿尼瑪卿、邛崍、大巴山、秦嶺、賀蘭山、陰山等山脈,或翻越喜馬拉雅山脈、唐古拉山脈、巴顏喀拉山脈和祁連山脈,至蒙古國和俄羅斯中西部及西伯利亞西部。其覆蓋範圍主要包括我國動物地理分區的蒙新區西部荒漠亞區東部,青藏區羌塘高原亞區,青海藏南亞區,華北區的黃土高原亞區,西南區的西南山地亞區、喜馬拉雅亞區,華中區的西部山地高原亞區,以及華南區的滇南山地亞區。沿該遷徙路線上的候鳥,主要有大天鵝、赤麻鴨及灰雁等雁鴨類和普通鸕鶿、黑頸鶴、斑頭雁及漁鷗等高原鳥類。它們在我國青藏高原的南部和雲貴高原,以及印度和尼泊爾等地區越冬。由於這條遷徙路線橫跨很多海拔在5000米-8000米以上的山脈,因此是全球候鳥遷徙海拔最高的區域。      西部候鳥遷徙區位於西亞-東非遷徙路線的中段偏東地帶,部分與中亞遷徙路線的中段西部重疊。在內蒙古乾旱草原,青海、寧夏等地的乾旱或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帶和高原草甸等環境中繁殖的夏候鳥,它們遷飛時沿阿尼瑪卿、巴顏喀喇、邛崍等山脈向南飛行,沿橫斷山系至四川盆地西部、雲貴高原甚至印度半島越冬。西藏東部地區的候鳥沿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向東南方向遷徙,部分大中型候鳥則飛越喜馬拉雅山脈至印度、尼泊爾等地區越冬。沿該遷徙路線上的候鳥主要有黑頸鶴、蓑羽鶴、白肩雕、紅嘴鷗、紅尾伯勞等。      候鳥的遷徙路線雖然不同,但通常為南北向遷徙,中國三個主要的候鳥遷徙區的候鳥都是南北向遷徙,代表了我國主要候鳥遷徙的基本情況。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少數候鳥進行東西向的遷徙,如陝北紅鹼淖繁殖的遺鷗,向東沿同緯度遷徙至我國渤海灣一帶越冬。由於我國地處上述三條遷徙路線的中間地段,不僅有許多候鳥我國境內繁殖或越冬,即使是途經我國的大部分候鳥,其旅程一半以上在我國境內,因此,我國候鳥保護情況將極大影響到候鳥種群的生存與繁衍,並備受國際關注。  

  東方白鸛: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 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 —— 瀕危(EN)      候鳥為何遷徙      動物為了生存繁衍,會在一定距離的範圍內移動或遷居,這種移動通常是因為它們的棲息地生存條件變化所引起的,有的移動則與動物的周期性發育相關。鳥類的遷徙,魚類的洄遊,鳥、獸在高山和中低山之間的垂直移動,昆蟲的遷移,都屬於此類行為。但是,自然界最壯觀,最引人關注的生物學現象,則是鳥類的遷徙。      幾十億隻候鳥在每年秋季離開它們的繁殖地,前往更適宜的棲息地越冬,翌年春天再次返回繁殖地。候鳥隨著季節更替,定期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的集群定向移動,學者稱之為遷徙。      依據鳥類是否具有遷徙習性,學者將它們分為留鳥和候鳥。      留鳥終年棲息於同一地域,不進行遷徙,例如人們熟悉的烏鴉、麻雀,就是典型的留鳥。留鳥中有個特殊類群稱為漂鳥或漫遊鳥,它們並不進行嚴格意義上的遷徙,而是在繁殖期結束後,在該種分布區範圍內四處遊盪,依據食物變化移動。各種綠鳩是典型的漂鳥,也有學者將部分猛禽和海洋鳥類歸入漂鳥。      候鳥則依季節的更替,定期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遷徙。候鳥可以細分為夏候鳥、冬候鳥、旅鳥、迷鳥4個類型。      

  勺嘴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 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夏季在某一地區繁殖,秋季離開該地區到南方較溫暖地區過冬,翌年春天又返回該地區繁殖的候鳥,就這一地區而言,稱為夏候鳥。      冬季在某一地區越冬,翌年春天飛往北方繁殖,秋季又飛臨該地區越冬的鳥,就這一地區而言,稱為冬候鳥。      候鳥遷徙途中經過某一地區,不在此地繁殖或越冬,僅僅是路過,這些鳥就稱為該地區的旅鳥。      在遷徙過程中,由於狂風或其他氣候條件,使候鳥漂離通常的遷徙路徑或棲息地,偶然到達不是該鳥正常分布區的鳥,稱為該地區的迷鳥。      因此,同一種候鳥,在這個地區是夏候鳥,在另一個地區則是冬候鳥或者旅鳥。      從古至今,人們對候鳥的遷徙就十分入迷,做過很多研究。早在2000多年前,吳王的宮女就用紅線縛在燕子的腳上作為標記,以便觀察其翌年是否還會回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學者對鳥類的研究日漸深入,並形成了專門的學科——鳥類學。但是,至今學者對候鳥遷徙行為的形成,仍無定論,通常有三種假說。      生態因素導致:生物都有貪圖舒適和安逸的習性,若非環境發生大的改變,它們不會離開習慣的生活環境。遷徙畢竟是費時、費力,而且十分冒險的行為。如果遷徙帶來的風險大於留在繁殖地度過寒冬的風險,鳥類則不會遷徙。如果相反,它們就趨向遷徙。基於這種理論,鳥類遷徙的成因是外部條件改變所致。      生理因素導致:外部生態因素必須通過內部生理機制才能起作用。鳥類學家經過大量實驗,認為鳥類的內分泌腺產生的某些激素,與鳥類的生理周期密切相關。光照增長,導致鳥類生殖腺發育,激素分泌增加,促使它們向北遷徙。光照變短,生殖腺萎縮,激素減少,導致它們向南遷徙,遷徙這種行為可以保證候鳥的繁殖育雛在最有利的自然環境中完成。      

  赤尾噪鶥:鳥類生活國際(Brid Life Intemational)《全球瀕危鳥類名錄》      地質因素導致:有學者認為鳥類遷徙起源於新生代第四紀的冰川期,當時北半球的冰川從北向南擴散,北方天氣極度寒冷,到處冰雪覆蓋,給鳥類的生存帶來巨大威脅,迫使鳥類向溫暖的南方移動,隨著冰川周期性的南侵北退,促使鳥類出現周期性的移動行為,經過長期的演化,逐步形成鳥類的遷徙本能。      科學家為什麼對研究鳥類的遷徙行為傾注了大量精力?這是因為掌握了候鳥的遷徙時間、路線、數量、歸巢能力、死亡率、存活率、壽命等系列數據,可以用於指導制定珍稀瀕危鳥種的保護措施;利用候鳥保護農林生產和維護生態平衡;避免航空器與飛鳥相撞,保障航空安全;合理利用具有經濟價值的候鳥;防止人與野生動物共患疾病的傳播。可以產生社會、經濟和生態三方面的效益。    
推薦閱讀:

你的命運和客廳方位風水之間的神秘聯繫(組圖)
請問古埃及人有沒有可能計算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
一個古老、一個神秘—迪拜和埃及最值得去的地方
怎麼看待世界上的神秘現象?
蛟龍號海底發現神秘怪物

TAG:生命 | 運動 | 命運 | 神秘 | 探索 | 遷徙 | 候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