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世界_ 卡什經典肖像大展

20世紀的象徵 卡什經典肖像大展

《卡什》封面

(加)優素福·卡什(Yousuf Karsh)?拍攝 ?

(加)陳淳燾(Shelton Chen)?主編

優素福·卡什傳略

「當獲得與我的想法十分契合的東西時,我的探索便帶給我極大的快樂。」

——?優素福·卡什

「你甚至能讓一隻怒吼的獅子安靜下來,進入拍攝狀態。」

——溫斯頓·丘吉爾致優素福·卡什

65年來,優素福·卡什向大眾展示了一系列著名人物。他拍攝的肖像照片已成為20世紀的象徵——這些影像界定了一個時代,並且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中。他的肖像攝影,包括溫斯頓·丘吉爾、喬治婭·奧基夫、巴勃羅·卡薩爾斯、菲德爾·卡斯特羅、歐內斯特·海明威、約翰·肯尼迪以及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均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攝影作品。

優素福·卡什生於土耳其治下的亞美尼亞,在穆斯林佔主導地位的土耳其成長為一名基督徒。14歲時,為躲避亞美尼亞種族屠殺並為追求自由,全家人逃到敘利亞,他除了身上的背包外一無所有。16歲時,父母將他送到加拿大魁北克省希爾布魯克市,與他的叔叔喬治·納卡什(George Nakash)——一名人像攝影師——一起生活和工作。

喬治·納卡什發現了侄子的藝術天賦,於1928年送20歲的卡什到美國波士頓市,師從北美最頂尖的人像攝影家之一約翰·卡羅(John H. Garo)學藝。在波士頓期間,卡什接觸到當地的知識名流階層,從此奠定了這個年輕人一生藝術生涯的基調。

他年輕,才華橫溢,求知若渴。1933年卡什返回加拿大,在渥太華斯巴克街開了一間簡陋的攝影工作室。最終引起了當時的加拿大總理麥肯齊·金的注意,他大力提攜這個當時還不為人所知的攝影師,頻頻介紹他為到訪的權貴和名人拍攝肖像。

作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肖像攝影家之一,卡什幾乎和他鏡頭下的傳奇人物一樣知名。在2000年版的《國際名人錄》 (International Who"s Who)里,優素福·卡什是唯一一名位列20世紀100位最著名人士中的加拿大人。卡什也曾為其中51人拍攝過肖像。

由於術後併發症,2002年7月13日卡什病逝于波士頓醫院,享年93歲。

序言

文/陳淳燾

初識優素福·卡什是在20世紀90年代。我有幸與這位大師面對面交談。我被卡什專註的布光風格、選擇的相機類型和膠片尺寸深深迷住了。這一切讓他有別於我所知道的其他任何一位肖像攝影師。

當時我在渥太華的卡什工作室里,買下了第一幅卡什的照片——一幅24寸的雅克·庫斯托(Jacques Cousteau)肖像。從那以後,我從卡什本人手裡買了總共36張照片,也由此開始了我的「卡什全景」的探索。

我的卡什收藏品不同於其他任何私人或畫廊收藏,在近20年的收藏中,我收集了超過1?000幅照片,據我所知,其中一些從未公開發表過;2?000多件藏品中,如限量版書籍、私人信件、聖誕卡、首日封和影室樣片,多數都有卡什的親筆簽名,還包括今天很難找到的一次性照片。時至今日,我仍不間斷地從各種渠道收集卡什的相關藏品。本書內容均來自於我的藏品,例如「鬥牛犬」丘吉爾和「微笑的」丘吉爾,不同姿勢的尼克松總統,以及在別處從未見過的卡什作品。

「現代任何可能的印刷技術都被用來確保再現照片原作的微妙細節,所以這位大師的攝影作品才能夠在世人面前展現出來。」

卡什與教皇約翰二十三世,1959年 Pope John XXIII,Angelo Giuseppe Roncalli 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安吉洛·朱塞佩·隆卡利 (1881年11月25日—1963年6月3日)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去世後被稱作神聖的約翰二十三世,被選為羅馬天主教第262任教皇。他召集了第二次梵蒂岡大會(近百年來一直未曾舉行的普世會議,1962年 —1965年),會議的目標是:「發揚聖道、整頓教化、革新紀律。」但在世時未能看見其結束,在完成最後的通諭《世界和平》(Pacem in Terris)兩個月後逝世。2000年9月3日,為他與教皇庇護九世一起舉行宣福禮,成為教皇庇護十世以來接受這一榮譽的第一批教皇。2009年6月3日,在他逝世46周年紀念活動中,世界各地的眾多天主教會一同做彌撒以便紀念他。在義大利,人們以「好教皇」(Il Papa Buono)這個充滿深情的稱謂來紀念他。

英格麗·褒曼,1946年 Ingrid Bergman 英格麗·褒曼 (1915年8月29日—1982年8月29日)瑞典女演員。褒曼出生於瑞士斯德哥爾摩,父親是瑞典人,母親是德國人。13歲時,她的父母去世。加入斯德哥爾摩皇家戲劇院後,她在瑞典開始了電影演藝事業,後來主演好萊塢影片。她以《煤氣燈下》(Gaslight ,1944年)一片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獎,1956年憑藉在《真假公主》(Anastasia)中的演出再度獲獎。1999年獲選美國電影協會百年最偉大女明星第四名。

溫斯頓·丘吉爾,1941年 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 KG, FRC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爵士 (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英國政治家。丘吉爾出身於著名的斯賓塞家族,曾就讀於哈羅公學,後進入皇家軍事學院,並於1894年畢業。1895年至1900年間,他在世界各地任職,並週遊世界,包括古巴、印度和南非。1900年,他競選國會,開始了長達60年的政治生涯。丘吉爾一生兩次擔任英國首相:第一次是在第二世界大戰高峰期的1940年至1945年,第二次是在1951年至1955年。哈羅德·威爾遜,1949年 Rt. Hon. James Harold Wilson, KG, OBE, FRS 詹姆士·哈羅德·威爾遜 (1916年3月11日—1995年5月24日)英國政治家。1964年至1970年擔任英國首相,1974年至1976年再次當選。他是非連任任職的最後一位英國首相。總的說來,威爾遜以相當巧妙的技巧化解了大量難以應對的政治問題,包括他的政黨在公有制角色問題上引發的潛在分裂問題、英國在歐盟的成員國身份以及越南戰爭。但是,他希望從根本上提高英國長期經濟業績的抱負大多未實現。

宋美齡,1943年 May-ling Soong 宋美齡 (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3日)宋氏三姐妹中最小的一個。最初在上海讀書,被父親送往美國繼續深造,畢業於威斯里安女子學院。1920年在上海遇見她未來的丈夫——民國第一任總統蔣介石。宋美齡在民國的政治活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祖賓·梅塔,1983年 Zubin Mehta 祖賓·梅塔 (1936年4月29日—)印度籍西方古典音樂指揮家。1978年,梅塔成為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並在那裡任職,直至1991年辭職。1995年,梅塔被授予沃爾夫藝術獎。1999年,祖賓·梅塔被聯合國授予「和平與寬容終身成就獎」。2001年,印度政府授予他印度平民第二大獎項「蓮花賜」。2006年,肯尼迪中心宣布音樂大師梅塔成為本年度肯尼迪中心榮譽獎得主之一。2007年2月3日,祖賓·梅塔在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獲得第二屆年度造橋人獎。

阿爾弗雷德·希區科克,1960年 Sir Alfred Joseph Hitchcock, KBE 阿爾弗雷德·約瑟·希區科克爵士 (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英國電影導演、製片人。他在英國開始導演生涯,移居好萊塢後繼續從事這一工作。其導演生涯跨越了60年,執導過50多部故事片,從默片時代開始,經過有聲電影的發明,進入彩色電影時代。身為一名導演,他得到普通觀眾的認可,是有史以來最成功、最著名和最受歡迎的電影導演之一。

埃莉諾·羅斯福,1957年 Anna Eleanor Roosevelt 安娜·埃莉諾·羅斯福 (1884年10月11日—1962年11月7日)1933年至1945年美國第一夫人。1945年其丈夫去世後,繼續成為國際知名作家、發言人、政治家以及新政聯盟活動家。1940年代,羅斯福夫人是「自由之家」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並支持成立聯合國。羅斯福夫人於1943年創立美國聯合國協會,促進了聯合國的成立。1945年至1952年,她擔任美國駐聯合國首任大使,主持起草並通過《人權宣言》。羅斯福夫人主持約翰·肯尼迪政府具有開創性的委員會——婦女地位總統委員會,幫助發起了第二波女權運動。根據蓋洛普最受尊敬的人物民意調查顯示,她是20世紀最受敬重的人物之一。

阿波羅十一號機組成員,1969年 Neil Armstrong,Edwin 「Buzz」 Aldrin, Jr.,Michael Collins 尼爾·阿姆斯特朗、小埃德文·「巴茲」·奧爾德林、邁克爾·柯林斯 阿波羅十一號航天飛行是首次登陸月球的太空飛行計劃。1969年7月16日發射升空後,搭載了指揮官尼爾·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太空指揮艙宇航員邁克爾·柯林斯(1930年10月31日—)以及登月艙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1930年1月20日—)。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成為第一批在月球表面登陸的人,其間柯林斯在月球上空繞軌道飛行。

海明威,1957年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小說家、記者。海明威出生於伊利諾斯州奧克帕克,17歲時在《堪薩斯城明星報》(The Kansas City Star)擔任記者,從此開始寫作生涯。西班牙內戰期間,他加入了一個志願者救護隊。這一經歷成為小說《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1929年)的基礎。1953年,他的小說《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52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他著名小說有《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1926年)、《喪鐘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40年)。他還寫作了大量短篇小說,收錄在《沒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 1927年)、《<第五縱隊>與首輯四十九篇》(The Fifth Column and the First Forty-Nine Stories, 1938年)中。

赫伯特·馮·卡拉揚,1955年 Herbert von Karajan 赫伯特·馮·卡拉揚 (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奧地利管弦樂和歌劇指揮家。卡拉揚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茨堡,就讀於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在那裡學習指揮。1933年,他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首次演出。從1955年起一直擔任柏林愛樂樂團音樂總監達35年之久,同時還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卡拉揚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指揮家之一。

賽珍珠,1957年 Pearl Sydenstricker Buck 珀爾·賽登斯特里克·布克 (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美國作家。出生於西弗吉尼亞,父親是一位長老會傳教士,三個月大時移居中國,在那裡度過了大部分童年時光。1910年,賽珍珠返回美國,1914年獲得學位後又回到中國,在中國任教數年,1934年回到美國後便定居在賓夕法尼亞。賽珍珠寫過多部小說,其中包括獲得普利策獎的《大地》(The Good Earth,1931年)。她還於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位美國女性。

推薦閱讀:

攝影中色彩的基本理論
探索著心靈的深處,一位發現魅力的女子
2018.04.15 下午
嚴志剛:互聯網時代好照片和壞照片,對於受眾來說變得不那麼重要
枸杞人蔘大保健都不如一場攝影深度交流會!

TAG:攝影 | 世界 | 經典 | 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