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土家族婚俗

山歌定情花為媒 愛唱山歌是張家界土家族和白族的天性,同時也是土家青年男女戀愛定情的一種方式。比如一位後生喜歡上一位姑娘,他便會想方設法地在白天或黑夜到姑娘的房前屋後去長山歌試探.那歌詞千變萬化,有的歌這樣起頭:"天上烏雲遮烏雲,地下風的繞竹林.強風繞斷竹林筍,唱個山歌試姐心,就把山歌做媒人."姑娘聽了歌后如若無心,就不理睬;如若有心,就會從吊腳樓上露出頭來唱道:「見你唱歌 我就來,腳踏園裡花就開。好花壺香香千里,好歌歌聲逗風來。」後生受到鼓舞,又唱道:好歌唱來好歌還,還個綠葉配牡丹。窮哥單把窮姐戀,窮姐人好水也甜。」姑娘接著唱道:「太陽出來照白岩白岩腳下菊花開。風不吹來花不香,郎不招手姐不來。」後生這時又唱:「馬桑樹兒葉葉肥,口喊姐兒保個媒,有朝一日成雙對,砍個肘子來謝媒。」姑娘接著又唱:「高山木葉細微微,問郎會吹不會吹,你若會吹木葉哨,只動木葉不動媒。」兩人這樣唱下去,唱得彼此都動了心,就算基本定情了。接下去,後生就會請人做媒,到女方家裡去說親。也有的的不請媒人,而是用鮮花做媒再做試探。其放大是,第一天在山中采來鮮花一朵,置於姑娘窗前,第二天放三朵花,第三天放五朵花,依此遞增,保持單數,連放幾次,姑娘就會有所表示,若花朵減少,說明被拒絕了;若花由單數變成雙數,表明姑娘接受了愛。這時再由男方帶禮物到女方家正式求親,若女方父母同意,兩人的親事就算正式決定了。

頒恩報日 男女雙方覺得兒女到了結婚的年齡,可以成家立業,男方則備俱相應的禮物,由媒人率同兒郎到女方父母足前,提出辦「喜事」要求。若岳父母暫不同意,兒郎就跪在岳父母跟前不起,要求頒恩,直至岳父母同意後,兒郎即以三叩首致謝,就算獲得「頒恩」。不久將和擬定的完娶日期用紅紙寫上稟告岳父母,俗稱「報日」。從此,男女雙方各忙其事,女家趕緊操辦嫁妝,男家張羅圓禮治酌一應事務,以待婚日來臨。

豬尾巴信 豬尾巴信是張家界土家族地區的一種婚姻習俗。男女雙方相愛後,央媒人登女家求婚。定下親事以後,男青年就須逢年過節,送禮物給女方父母、若男家希望結婚就得在當年拜年時,準備豐盛的禮物尤其是必備一隻臘肉豬腿(並且要後腿)留下一條豬尾巴,俗稱「拜朝年」。同時只帶尾巴的豬腿包含著男家請求明年成親的信息。女方父母見了這份特殊的禮物,也不當面回答。若不同意第二年為女兒辦婚事,只需將那豬尾巴割下,用紅紙包好,放于贈送給男方的布鞋內,男方即知其意,只好來年拜朝年以求之。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則在回贈的布鞋內放一枚紅雞蛋或一個小紅包即可。

打樣 打樣又稱「相男」。土家族地區的一種婚戀習俗。當媒人幾番登門,說成姻緣後,走親的男女雙方經媒人傳信,趁某時趕集的機會,相互會面,瞧一瞧對方的模樣;故名「打祥」。屆時,男女雙方各自邀約一群同伴前往,穿相同的服飾,往往演變成一群「對象」。事前,媒人要介紹男女雙方的相貌特徵。「打樣日時,男女同伴各自給「主角」進行參謀提示,但都不能說出,只准眉目表情來暗示,使「打樣」的場面往往顯得和諧,充滿樂趣。至今,「打樣」習俗已演變為單獨的會面,雙方可以用言語交談,進行相互試探。若雙方滿意,事情基本敲定,再托媒人深談。

忙嫁 忙嫁是土家族的婚姻習俗。婚期確定後,男女雙方都要作好結婚的準備。男方要準備結婚用的酒肉、禮物,送給新娘的衣服、首飾及其它物品。女方則要準備嫁奩,一般是「西蘭卡普」(土家織錦)。被蓋至少要兩床,還要備箱、櫃、桌、椅等傢具用品及花布被蓋2至3床。條件較好的要備全套傢具和12床被蓋,這叫「單陪單嫁」,富裕人家則備雙套傢具和24床被蓋,這叫「雙陪雙嫁」。女方的其他近親也會鼎力相助,或幫一條被子或幫一條床單等。至於男方所備禮物多寡,則由女方父母決定,可以托媒人轉告。男方一般得按要求準備,當然,女方也不會漫天要價。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獨特形式。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邀請親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十姊妹圍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擺」,新娘哭「一擺」,廚師在桌上擺一樣菜,擺完後,其餘九姊妹輪次哭,最後又由新娘哭「十收」,廚師再一樣一樣將酒菜收進,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動即告結束。哭嫁的歌詞內容很多,「十擺」、「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等等,有時也罵媒人。陪哭多是難分難捨的纏綿之詞。音律多用七宇八句的順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養心操碎,樹欲靜而風不息,恩德未報就別離。遠望故里盼歸期,歸來又能住幾時?門前小河長流水,女兒眼淚長長滴。」

偷媳婦 在張家界後坪、茅崗等地的一些土家族寨子,有個特有的鄉俗:娶媳婦通常是黑夜,外地人嘲笑他們是「偷媳婦」。

相傳以前,這些土家人也是白天娶媳婦的。只是到了唐朝末年,有一天一家娶媳婦的和一家出喪的在官道上相遇,一方是披紅挂彩,吹吹打打,興高彩烈;另一方則是披麻戴孝,哀樂鳴奏,哭哭啼啼。他們誰也不肯給誰讓路。娶親的怕誤了拜天地,沖了喜氣;出喪的怕誤了入土的時辰,壞了風水,就你推他擠,打起架來,誰也不肯讓誰。最後,雙方拉拉扯扯到了土司衙門。

土司王聽了雙方訴訟,腦子一轉,隨即判道:「出喪的身披重孝,肩抬靈棺,哭哭啼啼,忠孝之舉,理應先走。」出喪的一聽,急忙叩頭謝恩,前面走了,土司王又隨即判道:「娶親的高高興興,對忠孝之人理應讓先,就晚點走吧!」誰知娶親的同那出喪的憋著股勁,看見出喪的先走了,早就氣傻了眼,對後面的判決聽得糊裡糊塗。打官司的人回到娶親的人群里,人們圍上來問,他沒好氣地說:「糊塗官,娶親還得晚上走。」因此,一句誤傳就這樣被當作鄉俗傳了下來。直到現在,那些地方還是晚上娶媳婦哩。

新娘哭嫁 哭嫁,這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時富有情趣的傳統婚俗。人們不禁發問:土家族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按理說是喜事,喜事就應該滿面笑容。為何反而哭臉呢?難道是「月下老人」錯點了鴛鴦譜,結下了愛情苦果嗎?不是的。是不是父母手頭緊沒辦嫁妝呢?不是的。那麼,出嫁姑娘的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撲簌簌地從秀氣的臉頰落下來。只因為,明天就要出嫁了,要離開把她拉扯長大的父母,要離開共同生活多年的兄弟姐妹。此時一別,何時又能相會呢?回顧以`的友情,淚水不禁滾滾而出。

哭嫁,是由新娘先哭爺爺、婆婆、父母:「我的爹呀我的娘,你們把女兒養大長了翅膀,今夜離娘飛,三天回門再看娘」。後哭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再哭兄弟姐妹:「我的姐呀我的妹,我們的友誼比金子還要貴,今夜分別了,何時重相會?叔男伯姨......親戚朋友,一一哭別。她用哭聲傾訴對家鄉親人的眷戀。被哭的親人深受感動,各自拿出不同數量的「哭錢」送給新娘,拿不出哭錢的,就用對哭作為奉還。如姐妹向新娘對哭:「我的姐呀你莫哭,出嫁以後住新屋、甑子飯、坨坨肉,叫你吃得很舒服......」新娘將這些「哭錢」都到新郎家中,雙雙興辦小家庭事業。

搶親 如果你夜宿張家界,半夜三更正當美夢連連時,忽鑼鼓齊響,鞭炮同鳴,你千萬不要驚慌,趕快披衣出屋看熱鬧吧,因為:土家小夥子半夜搶親了。 半夜搶親,就是選在同日迎親的人家,一切都搶先辦理:搶在雞叫頭遍發轎,搶在多個迎親隊伍前過道,搶在黎明前拜堂成親,迎接新的生活。 深夜,山林靜,鳥入眠;早已準備就緒的迎親隊伍出發了,十二個高舉熊熊篾火把的人,穿插在近百人的迎親隊伍中間,把山路照得通明。「月下老人」帶領八個迎親未婚少女在前開路,花轎跟隨而行,在圍鼓、嗩吶、八仙師傅的伴奏下,寂靜的山寨驚醒了。沉睡的鳥兒驚醒了。 迎親隊伍到了新娘家門前,「月下老人」命令:「奏樂、放鞭炮」。噼嚦啪啦的炮聲,炸開寧靜的夜空,「咚咚咚」的迎親鼓,「烏里啦、烏里啦」午迎親嗩吶聲交織在一起。村姑村童,親戚朋友像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趕到媒女家看熱鬧,看新娘出嫁。 此時此刻,新娘在熱鬧非凡的鞭炮聲中,炸出眼中的水,放聲大哭——哭嫁歌。 「我的爹呀我的娘,今夜你把我插上金翅膀,雞叫頭遍要起飛,飛到婆家上中堂。拜天拜地拜父母,鴛鴦成對人成雙。」 「咯咯兒,咯咯兒……」報曉雞開始報曉了。 不管新娘哭得怎樣厲害,身著上轎用的露水衣都浸濕了,「狠心」的「月下老人」大呼迎親少女:「把新娘扶上轎」。新娘在少女的攙扶下,緩緩上轎。鞭炮聲響徹雲霄,鑼鼓聲震耳欲聾,嗩吶聲聲聲人耳。一路上,好奇並有點壞的轎夫,像《紅高粱》中的「我爺爺」一樣把新娘顛得暈頭轉向……到了十字路口,花轎、嫁奩,突然被迎親隊伍攔住了。演出了「攔轎」戲,不準新娘通過,要新娘下轎給大夥散香煙和糖果吃,新娘將事先準備好的煙糖一一發給大家,人們吃得津津有味的時候,另一隊迎親隊伍也來了,吃糖的迎親隊伍,搶先把新娘和嫁奩抬走了,搶先通過十字路口,象徵百事順利,象徵吉祥如意。 迎親的群眾為了在拂曉前趕到新郎家裡,一路連蹦帶跑,搞得滿頭大汗,風塵僕僕地達到目的地。 新郎家中的督管命令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把開叫公雞冠上的鮮血找出,滴灑在新娘轎前「驅煞」,驅除新娘身上的邪氣,能使過門的新娘在今後漫長的夫妻生活中,百病不染,健康長壽。 新郎家中的堂屋裡,四隻雙喜蠟燭照在「天地君親師位」神龕牌前,引拜人把停放在堂屋外面花轎里的新娘攙扶下轎,牽到神龕牌前,揭開紅色差頭布,站在兩旁的禮公高喊:「揭蓋揭蓋,天地交泰,一拜天地,叩首;二拜中堂,叩首,三拜爹娘,叩首。夫妻互拜,地久天長,百年偕老,五世其昌。禮畢,男坐中堂,女歸洞房。」 天亮了,竄親的人們,大地地吃肉,大碗地喝酒,沉浸在無限的歡樂之中。

攔轎 「攔轎」是張家界土家族婚嫁喜慶中比較有情趣的風俗。男方娶親隊伍到了女家迎親,有的搬板凳,有的抬柜子,有的挑衣被……五彩繽紛的花轎,在「八仙師傅」的張家界嗩吶、圍鼓等鼓樂伴奏下,被抬著緩緩離開新娘家裡,行了一段路程,碰到路狹的地方,抬嫁妝的人們把嫁妝橫在路上,擋住新娘的花轎準新娘通過。新娘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便下轎將鎖在櫃內的板栗、葵花子和糖果、香煙發給攔轎的人,大家吃了喜糖、喜煙,才讓花轎通過。現在雖然沒有新娘坐花轎,可是,半路攔阻新娘的風俗仍然保留著。

搶床 當拜堂完畢後,新郎新娘會飛奔洞房,競相搶坐新婚之床,俗稱「搶床」。相傳,誰先坐在床之中央,將來就由誰當家作主。有的新娘為了爭得家裡的地位和權力,不受男方「欺負」,往往不等拜堂完畢,就掙脫攙扶人的手,飛奔搶床,昂然坐於床沿中央,新郎則只好作陪。若新郎搶先,新娘可以擠新郎,爭個平等地位。

陪十姊妹 「十姊妹歌歌太悲,別娘頓足淚沾衣!寧山地近巫山峽,猶似巴娘哭竹枝。」這是清乾隆土家族詩人彭秋潭對土家族姑娘出嫁前陪十姊妹哭嫁的描寫。舊社會,土家族把是否會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準。因此,姑娘進入十二、三歲年齡,就開始學哭嫁。隨著年齡增長、青春發育和靈智的成熟,胸中對生活的艱辛或對父母包辦婚姻抑鬱之氣,借哭嫁之機,往往用悲哀婉轉的曲調哭訴出來。一般有女哭娘、娘哭女、嫂哭妹、姐哭妹、妹哭姐、罵媒人等。新娘多在出嫁前半日或十天就開始哭嫁。「陪十姊妹」在新娘出嫁前一天夜晚舉行。堂屋中間擺一方桌,新娘坐在正中。九個同齡女分坐兩旁。靠近新娘右肩稱「安席」,左稱「包席」。自然,對那些年輕待聘的姑娘來說,有幸選為陪妹,是學習哭嫁再好不過的機會。哭嫁時,先由「安席」開聲,由新娘接唱。接著便一個個依次哭起來。諸如:「姐姐今日出閨門,妹妹一見淚滾滾。自古常言道得好,女大當嫁男當婚。我的姐姐莫傷心,前秦後漢好多人。天上七姐配董永,哪有凡人不結婚?」聽的人在一旁評論著,誰的詞句感人動情,誰的音調悅耳。以詞新、音悅者倍受佳評。哭到半夜時,也有哭現成的老調,如「十畫」、「十剪」、「十綉」、「十打」、「十擺」、「十要″、「十想」等。該十姊妹歌最精彩的要數「罵媒人」,用歌詞揭露舊社會媒人貪饞的嘴臉。如:「韭菜開花十二台,背時的媒人天天來。蠶豆開花綠茵茵,背時的媒人嚼舌根。豌豆開花夾對夾,背時的媒人想鞋襪。板粟開花球對球,背時的媒人想豬頭。你做媒人想飲酒,山上猴子騙得走。說活我的爹和娘,媒人死後變馬牛。」夜半過後.由「包席」道別。新娘哭訴隨著社會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土家姑娘有了婚姻自主權,戀愛結婚漸成風氣而逐漸消失;但在一些僻遠山寨,仍保留著「陪十姊妹」一類的古老遺風。

上頭 上頭是張家界土家族一種婚妝習俗,也是一種婚嫁儀式。這種儀式是在出嫁前的晚上,夜深人靜時,由新娘的親嫂子和本家嬸娘主持。並不准外人看見。屆時,嫂子和本家嬸娘帶著新郎率先送來的黃楊木梳和紅頭繩悄悄走進閨房,並叫陪伴新娘的姑娘們暫時避開。然後點燃香燭紙祭神,新娘的母親把女兒的頭髮解散,並用黃楊木梳象徵性地在女兒頭上梳三下,然後由一位最善梳頭的嬸娘或嫂子把新娘的頭髮理成婦人的髮式。土家族新娘上頭的髮式通常有三種:(1)粑粑髻。先將頭髮梳成一條長辮,再將其一圈圈盤於腦後正中,用別簪綰住,如同一個圓粑粑,故名。亦有稱為「盤龍髻」者。(2)麻花髻。先將頭髮編為四條小辮,再將其合編為兩條,再將兩條辮子上下摺疊纏繞,用別簪綰緊,形似四朵麻花。(3)太極頭。將頭髮在耳輪邊分成兩股,用紅頭繩扎住,再將兩股頭髮在腦後正中相交盤成一個圓圈,形如太極陰陽交合,故名。上述髮式的決定權在新娘的愛好。「上頭」儀式要一次成功,不允許重新梳理。意味著新娘夫婦能一世恩愛,白頭到老。在「上頭」的儀式中,新娘還需哭上頭歌。梳完頭後,嫂子或嬸娘用新郎先前送的紅絲線為新娘綉眉,使眉毛細而彎,如兩彎蛾眉新月狀,並用紅絲線將其臉上的汗毛絞盡,再用新郎家送來的煮熟紅雞蛋在臉上滾三遍。富有人家的女兒還要戴上各種金銀首飾。「上頭」儀式是土家族姑娘的「成年禮儀」,亦是土家姑娘人生一次重大轉折儀式,因而儀式本身包含著濃厚的神秘性和祭祖意味。

撒筷子 土家族民間嫁娶之日,雞鳴五更之時,新娘的堂兄弟用男家送來的背親帶,將新娘「縛」於堂中。堂中擺有量米斗,鬥上放著米篩,篩中放有兩把筷子,新娘跪於斗篩上,手拿兩把筷子.要哭「撒筷子歌」,並一邊哭,一邊將手中兩把筷子分撒於堂屋內和門外的庭院中,其歌詞:「前撒金,後撒銀,中央撒個曬穀坪;前面金子跟我走.後面銀子跟哥丟……」撒完筷子,堂兄弟身披紅色「背親布」將新娘背上花轎。這時,新娘的母親跟在其後邊撒五穀邊祝福道:「前撒三天,要發三千;後撒一天.要發一千;撒得快,發得快,榮華富貴萬萬代……」

搶床 當拜堂完畢後,新郎新娘會飛奔洞房,競相搶坐新婚之床,俗稱「搶床」。相傳,誰先坐在床之中央,將來就由誰當家作主。有的新娘為了爭得家裡的地位和權力,不受男方「欺負」,往往不等拜堂完畢,就掙脫攙扶人的手,飛奔搶床,昂然坐於床沿中央,新郎則只好作陪。若新郎搶先,新娘可以擠新郎,爭個平等地位。

鬧房 即拜堂的當晚,全村男女老幼前來新婚洞房湊個熱鬧。舊時,鬧房三夜,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說。「鬧房」主要是與新郎、新娘逗趣,要新郎新娘裝煙倒茶,但一般無胡鬧現象。若要新娘裝煙上茶,須講「四言八句」,用打油詩的形式說出,新娘還要與閑鬧者對講,講輸者則不能獲得新娘的煙茶。俗語說:「核桃皮兒薄,金牙咬不破,會講的吃兩顆,不會講的旁邊坐。」新娘沏茶敬煙後,鬧新房的人向新娘提出一些為難的條件,如擁抱接吻、講戀愛經過等。直到夜深人靜,鬧房者已散去後,由新娘引來一個小男孩,要小孩揭開紅紙封蓋的馬桶蓋,抓出放在裡面的糖果,給馬桶內撒一泡尿,意為吉祥如意、甜甜蜜蜜。

待上親 待上親,是張家界桑植、永定等地方婚嫁中的一種重要禮俗,特別是一些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多民族混合居住的山村,最喜歡襲用。 所謂「上親」,是指結婚當天送新姑娘的重要親屬,包括:爺、奶、叔、嬸、伯、姑、姨、姐、妹、哥、兄、侄、舅、甥等,但女方的父母是不準親自送女兒到男方家的。按照湘西古老婚嫁習俗,男方必須小心翼翼、客客氣氣地伺候上親。得罪了上親,惹得上親們心情不愉快,當地人會譏笑男方不知禮義,甚至會撤走前去參加婚嫁活動的「幫客」。自然,待好上親不僅成為男方操辦婚嫁的一項重要活動,還漸漸成為男方裝飾門面炫耀禮義的招門牌。 待上親,通常要履行三道手續。即「迎接上親」、「款待上親」、回送上親」。「迎接上親」是「待上親」的第一個步驟。通常男方熱熱鬧鬧用圍鼓、嗩吶、洋鼓洋號到女方家將上親接到男方岩塔外邊。等新娘與新郎拜堂成親後,再由督官高聲吩囑:「上親進屋嘍!」男方再用吹吹打打的方式迎接站在槽門外密密麻麻的上親們。俗話說:「上親進屋,新郎忙得哭!」恭恭敬敬地招待上親,是新郎官的必修課。沒人挑水喝的事新郎可以不管,碗沒有人去洗,親郎也可以不管,但上親們中誰的茶涼了,誰的煙抽完了,誰還沒有洗臉等,新郎卻不得不管。新郎必須像位高級服務員,時時保證「優質服務」。待上親時,新郎除了彬彬有禮,還要做一些打雜的細活。煙要要一包包地撒,茶要一杯杯地添,洗臉水要一盆盆地端,就連上親中的小傢伙擦鼻涕的事,新郎也要高高興興地做。等到開餐時,新郎還要虔誠地一一請上親們「坐上席」。「上席」是宴席上最受尊重的席位,結婚這天,也只有上親才有份坐,有俗諺日:「嫁女的氣大」,因座位得罪上親,就是大喜婚慶中的禁忌。上席位有兩個方向,即面或背對著大門的方向即為上席位。兩側為陪席位。上親們全坐了上席,新郎還要敬酒,從上親中輩份最大資格最老的人敬起,一杯一杯,一回一回,一直敬完三歲的娃才算沒有失禮。到第二天,上親們要回家了。新郎仍要恭恭敬敬地侍候。上親回家時,新郎還要依依不捨地送上一段路程,以便討得上親們送的「紅包」,「紅包」內除了裹有象徵著發財的四元錢外,還有一張賀詞卡,上面寫有「夫唱婦隨」、「白頭偕老」、「家和必興」等農村中常用的詞語。而做上親的「上親們」為什麼要讓新郎恭恭敬敬地伺候?有些上親,明明可以自己做的事卻偏偏不做,全叫新郎動手操作。在湘西山旮旯里有三種說法。一是「故意刁難」之說。上親們都來自農村,平時難得與新郎相處,既然到了新郎家,不給新郎一點活做,新郎不會記住自己,也不會珍惜美好的愛情。二是「上親享福」之說。上親是新娘家派出的最體面最有身份的傑出代表,享福是自然的事。水要新郎倒,酒要新郎添,吃水果要新郎削皮。山裡人也只有去當上親時,才有機會享一回福,恢復一下體力,炫耀一下資格。三是「新娘監督」之說。待上親的過程,剛剛過門的新娘全看得清清楚楚,新娘儼然像一位出眾的「監督官」,哪位上親需要照顧,哪位上親做客心情不好,哪位上親沒有了煙抽,新娘就會暗示新郎前去照料,不敢偷懶失禮。 但也有「待」出鬧劇的。或因男方招待不周,或因督官出言不遜,或因女方前些天為「介禮」等事心情過於抑鬱,男方廚師用冷飯冷盤伺候了上親,上親們定會余怒未消,有時,動了肝火的上親們還會真的帶走新娘,踉踉蹌蹌地逃回老屋,留下新郎坐回冷板凳,留下眾客人鼓起大眼睛,留下美麗的笑柄。但不要急,湘西自古有「出了女方門,不由女家人」的規矩,等氣一消,聰明賢慧的新娘會撒下一個個美麗的謊言,悄悄跑到男方家與新郎過幸福的日子。雙方親戚的關係也如同往常一樣,和和睦睦相處。 「當上親神氣又痛快,當上親舒服又過癮。」這是山裡人當上親的感受。於是,「當一回上親」成為張家界一些村寨泥腿子們終身盼望的一件樂事。「待上親」也就成為湘西北農村禮俗中最為隆重氣派的婚嫁大禮。

回門 回門又稱謝恩。即夫妻一道回娘家,感謝父母的養育操勞之恩。回門分「回趕腳門」,「回三朝門」。回趕腳門即拜堂成親後的第二天,夫妻提著禮品,同女方送親人一同回去。「回三朝門」即結婚三天後,夫妻再回去。 回門時,女婿不論地位高低,富貴貧賤,必須給岳父岳母跪拜之禮。同時,女兒還須在娘家洗澡,以告訴父母,夫妻已經合衾。


推薦閱讀:

張家界水晶推銷導遊詞
有張家界風味的樹石盆景,自然味道的榆樹盆景
張家界驚現千畝紫色花海,美爆了!
一路湘西丨張家界、鳳凰古城,一生不容錯過的美景!
張家界白族婚俗

TAG:家族 | 婚俗 | 土家族 | 張家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