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中的古鄖國氣息
《春秋左傳》中的古鄖國氣息
——公元前506年春秋最大戰爭「柏舉之戰」鄖國是主戰場吳 三 元
安陸在歷史文化方面已經處於「凹地」。北有隨州曾侯乙墓及規模龐大的炎帝文化廣場,南有楚王城遺址及規格極高的祥山博物館和黃香文化園。安陸處於兩者之間,有的是對「古鄖國」和「德安府」的期冀,雖然說有「李白故里」的成功打造,但從人文歷史的角度來看,確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單薄」之感。縱觀安陸的歷史文化發展,歷史文化的底蘊還是十分深厚的。第一,安陸,古鄖國是西周初期的姬姓封國,「漢陽諸姬」之一。第二,春秋戰國時期安陸是兩條戰略大通道的交匯點,大冶銅祿山青銅到達周王朝(西安、洛陽)的「青銅大通道」和楚國進出淮河流域的「戰略大通道」。第三,春秋戰國時期,三次標誌性的戰爭都與鄖國緊密相連。公元前701年鄖楚間的「蒲騷之戰」,是決定鄖國命運走向之戰。公元前506年楚吳間的「柏舉之戰」,安陸是主戰場之一,楚國失郢。楚昭王亡命於鄖。公元前278年秦國白起攻楚,焚燒毀滅了郢都,攻「安陸、竟陵」,「安陸」之名初現史籍。第四,鄖國自古以來就是「古雲夢澤」的澤北之國,鄖國屬於「古雲夢澤」的範疇。「蒲騷之戰」之「蒲騷」就位於應城城西北30多里,是鄖國西南邊邑。當時,應城、雲夢大部尚在澤中。作為史籍之祖的《春秋左傳》,古鄖國的氣息流溢始終。
《春秋左傳》如是說:「吳從楚師,及清發,將擊之。夫王曰:『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斗心矣。半濟而後可擊也』。從之,又敗之」。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至少有三點:一是「柏舉之戰」是從安陸經過的。「吳從楚師,及清發」。「清發」是「古鄖國」的一個地方,位置就在現在安陸的涢水東岸。二是「柏舉之戰」之「半渡而擊」就發生在安陸涢水東岸。「『半濟而後可擊也』。從之,又敗之」。三是吳王闔廬、伍子胥、孫武就在軍中。「夫王」即「闔廬之弟」,其為「柏舉之戰」的先鋒,而孫武為軍師,伍子胥為大將軍,其進言於吳王闔廬,「從之」。
安陸涢水西岸有曬書台(殷商遺址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是孔子周遊列國至此翻車把書打濕後曬書的地方。孔子公元前489年遭遇「陳蔡之亂」,「於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是秋,楚昭王卒於城父」。然後就在漢水北遊歷。公元前488年經河南息縣(天下第一縣)南下遊歷到安陸。是年距離「柏舉之戰」只有17年。孔子團隊的車馬走的是「柏舉之戰」吳軍追擊楚軍的「古大道」。曬書台對面的涢水東岸就是現今南城的「虎乳岩」,此地就是「古鄖國」的「清發」,「半渡而擊」的事發點。「虎乳岩」和「曬書台」就是古清發水(今涢水)的東、西渡口。
《春秋左傳》還說:「王奔鄖。鍾建負季羋以從。鄖公辛之弟懷將弒王,曰:『平王殺吾父,我殺其子,不亦可乎』?辛曰:『君討臣,誰敢讎之?君命,天也。若死天命,將誰讎?詩曰,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御,唯仁者能之。違強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約,非仁也;滅宗廢祀,非孝也;動無令名,非知也。必犯是,余將殺女』。斗辛與其弟巢以王奔隨」。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的亦至少有三點:一是楚昭王在「己卯」日(郢都「庚辰」日陷落的前一天)逃出郢都,經長江水道輾轉「古雲夢澤」來到安陸後至隨州。「王奔鄖。斗辛與其弟巢以王奔隨。」「王」即楚昭王。「鄖」即鄖國。「隨」即隨國。二是鄖國、隨國是楚國的附庸國或者友好國。三是鄖國公是「辛」,其有至少兩個弟弟,「懷」和「巢」,他們的父親被楚昭王的父親楚平王所殺。
安陸李店鎮夏家寨遺址(殷商遺址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有煙墩塆、落楚塆。前者有「烽火台」的信息,後者是楚昭王落難鄖國之所。再據大冶銅綠山北上之「青銅大通道」,我們可以斷定「鄖國古都」就在夏家寨附近。
《春秋左傳》還說:「吳用木也,我用革也,不可久也,不如速戰」。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也是三點:一是「柏舉之戰」使用的是戰車。二是吳軍使用的是木製戰車,楚軍使用的是皮革(包裹)戰車。三是皮革戰車遇到下雨天是處於劣勢且不耐久。易中天說:「從春秋到戰國,這五百年的歷史是綁在戰車上前行的」。
《麻城孝感鄉,巴蜀懷鄉情》(《湖北日報·2016.8.2》):孝感鄉移民巴蜀大體上有2次,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線路有2條,一是陸路由沈家莊經德安府(今安陸),一批批移民扶老攜幼經過8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抵達成都;一是水路從高桿堰碼頭下河,經岐亭鎮、團風縣,過三峽到達重慶。
這就說,從麻城到安陸的「古道」是悠長的,是「柏舉之戰」吳軍追擊楚軍之「古道」,這條「古道」一直延續著。「柏舉」地名,在今麻城市境內。作為路,尤其是通車馬「大道路」,是不會因為朝代的變更和戰爭的結局而得到改變的。「大道路」,既「改」不起,也沒有「改」的必要。
「柏舉之戰」盛況是空前的。是春秋歷史上投入兵力最多、戰爭時間最長、戰爭區域最廣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戰。當時,吳軍是3萬精銳,從淮河乘船逆流而上,和唐、蔡國軍隊聯合攻打楚國;楚國投入兵力20萬。戰爭從麻城柏舉開始,「五戰及郢」。戰爭從冬月庚午日持續到庚辰日入郢,前後是11天的時間。此前的戰爭,史籍記載的有幾百次,最大的投入兵力只有萬餘人,持續時間不超過三天。
「柏舉之戰」戰法是孫子的。戰爭中,吳軍運用孫武的戰略戰術,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迴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取得佔領郢都的輝煌勝利。戰爭中,《孫子兵法》得到實戰的演繹與演練,成就了孫武「兵聖」的威名。
「柏舉之戰」影響是深遠的。楚國當時是大國,強國。其戰,使楚國失去了郢都,吳王闔廬佔據楚王宮達十個月之久,成就了吳王闔閭(闔廬)的春秋霸主地位。公元前504年,楚國不得不把都城從鄢郢(宜城)遷到紀郢(江陵)。還生髮了伍子胥追殺楚昭王無果,把其父親楚平王的屍首拖出棺槨,鞭屍三百,終於報得殺父殺兄之仇,史稱「掘墓鞭屍」。
「柏舉之戰」再次光大了「斗氏家族」。楚昭王失郢後落難「奔鄖」,鄖國公斗辛的弟弟斗懷要殺楚昭王,因為楚昭王的父親楚平王殺死了他們的父親鬥成然,斗辛強力制止了斗懷的行為,還和另一個弟弟斗巢護送楚昭王到隨國。在戰後的嘉獎中,兄弟三人都獲得了嘉獎,其中斗辛是位列第一,楚昭王力排眾議,把斗懷排在最末一位,「其情可嘉」。
「斗氏家族」是楚國望族,楚君若敖(熊儀)之後。斗伯比是若敖君第四子,其母親是鄖女。若敖去世後,母親帶著年少的斗伯比回鄖國生活,斗伯比與表妹鄖國公的女兒生出戀情,誕下了私生子斗子文,棄於雲夢澤中。斗子文後來被到雲夢澤打獵的外公救回,於是就有了「虎乳岩」的傳說故事。後來,斗子文成為楚國長達二十多年的「令尹」,功高至偉,成為「斗氏家族」的驕傲和自豪,《春秋左傳》及《論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春秋左傳》記敘的是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68年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斗氏祖斗伯比是在公元前699年出場的。「十三年,楚屈瑕伐羅,斗伯比送之。還,謂其御曰:『莫敖(屈瑕)必敗。舉止高,心不固矣』。」是時為楚武王42年,斗伯比是楚武王重臣。楚武王公元前741年殺侄奪位,公元前704年稱王,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之舉,受到天下的責罵。屈瑕公元前701年領兵與鄖國的「蒲騷之戰」取得大勝,第二年領兵「伐絞」(鄖國的盟國)取得大勝,第三年「伐羅」也就「舉止高」,扯高氣揚。結果是:「大敗之。莫敖(屈瑕)縊於荒谷。」隨後「斗氏家族」頻頻亮相於《春秋左傳》的字裡行間,直至楚莊王期間,出了8位令尹。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舉與「斗氏家族」權高勢大有很大關係,後來其令尹斗椒挑戰王權,發動叛亂,斗椒被射殺。「斗氏家族」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興盛百餘年後開始衰落。
再過百年,楚昭王時期斗氏三兄弟同受嘉獎,再次光大了「斗氏家族」。
參考資料:
《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著
《論語》 孔子著
《史記》 司馬遷著
《孔子大傳》張宗舜李景明著
《從春秋到戰國》易中天著
推薦閱讀:
※《左傳》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春秋左傳正義卷四十一 起元年,盡元年
※《左傳「崔杼弒其君」》傳遞的「春秋之義」
※《左傳》楚靈王和商紂王的教訓
※左傳記載庄公卒年、曹劌諫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