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孩子走向社會的必修課

人際交往問題是困擾小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問題。孩子們是渴望友誼的,但卻因為種種原因與別人交流不暢,這已經成為很多孩子的困擾。

  

孩子為什麼會陷入交際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之後就有交往的意願。隨著他們的成長,生活範圍的擴大,他們已不滿足於只和父母的交往,於是對朋友和集體有了更多需求。當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困擾甚至造成心理問題。孩子們在人際交往中遇到了什麼問題?是什麼原因讓他們陷入交際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遊戲夥伴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缺少與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驗和與近齡同伴的交往環境。他們常常是在家自己玩玩具或者和父母做遊戲,感受不到兒童小團體遊戲時的歡樂氣氛,而且平時習慣了父母的呵護,更加依賴父母,缺乏與同齡人相處的經驗,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性降低了,因而造成交往障礙。

  

二、以自我為中心  

有些家長對孩子比較溺愛或過分關心,總是遷就孩子,什麼事都替他們想好、做好,這就容易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在與同伴交往中表現出霸道、自私、任性等行為,不懂謙讓、分享,缺乏協作精神,這也是人際交往中不受歡迎的常見原因。

  

三、缺少交流時間  

  看看孩子們的日程表,很多孩子的課餘時間都被家長排得滿滿的,寫作業、學才藝、上培優班……留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少得可憐。即便孩子有空餘時間,家長考慮到安全因素,也很少讓孩子自由參與戶外集體活動,而有些孩子又喜歡看電視、玩電腦,與同伴和家人之間的交流更是越來越少。對於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來說,缺乏與他人相處的經歷,便很難積累經驗,從而影響交往能力的提高。

  

四、面對面溝通的機會減少  

以前小孩子的遊戲多是和小朋友在外面一起踢球、跳房子,或是玩警察抓小偷等集體遊戲,在遊戲過程中,孩子們慢慢學會建立秩序,學會謙讓。隨著電子技術的日益發達,現在孩子的遊戲、休閑方式更趨向於個體化,如上網遊戲、看電視、寫博客或在QQ上聊天……這使得孩子們之間的溝通交流虛擬化,到了現實生活中,反而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而且在虛擬世界中不受現實社會道德、規範的約束,為了贏得勝利可以採取各種手段,這對孩子們在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五、父母的影響  

  如果父母都不喜歡交際或是在與人交往時表現出自私、抱怨、蠻橫等行為,這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非意識和判斷能力還很薄弱,在與人交往時會不加分辨地模仿家長的行為方式。

  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使一些孩子陷入了「交際困境」,家長們要怎樣幫助孩子擺脫這種困擾,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應對自如呢?行動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專家給出的衡量孩子交際能力的標準吧。  

1、不懼怕陌生環境,能很快適應新環境。  

2、必要時,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  

3、獨立性強,不依賴別人。   

4、與小夥伴相處融洽,能在各項活動和遊戲中成功合作。  

5、善於並樂於幫助他人,懂得謙讓。   

6、能理解成人的意圖,並能按成人的意願去辦事。同時還能給出自己的觀點

和建議。   

7、有組織能力,在遊戲和學習中能起到「小領袖」的帶頭作用,並為夥伴們

所喜愛。   

8、在公開場合能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9、熱情開朗,與人交往時能尊重和信任他人。

  

  家長們不妨參照以上9條標準,看看您的孩子做到了哪些?哪些方面還需要彌補?如果孩子交際能力有所欠缺,在此列舉出一些幫助孩子提高交際能力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若想讓孩子從小就樂於與人交往,親子之間的互動很關鍵。父母可以說是孩子最早接觸的交往對象,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營造一種關愛、溫暖、平等的家庭氛圍,經常和孩子一塊遊戲、娛樂,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和愉悅,他們就會有想與人交往的意願。而且這種家庭氛圍也有利於孩子學會理解、關愛、互助等,有助於提高孩子被同伴接納的幾率,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順利。

  

二、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  

  性格開朗、樂觀、有同情心、寬容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會更加順利、更受大家的歡迎;反之,退縮、膽怯,或是自私、任性的孩子在集體中則往往會受到忽視或排斥。很多孩子陷入交往困境都與其性格或行為習慣有關。  

  例如對於膽小、內向的孩子,家長要更多關注他們的內心感受,並積極創設條件讓孩子與他人交往,給他們充分的交往時間和空間。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行為多給予正面評價,並對交往中遇到的問題進行適當引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鼓勵他主動與人交往。  

相反,對於過於活躍、比較有攻擊性或自我為中心較強的孩子,家長要先反思是否平時對孩子太過溺愛或忽視了對其行為習慣、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培養。家長可以結合孩子喜歡的故事、電影或他們親身經歷的事情,讓他們了解必要的行為規則,明確哪些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不受大家歡迎的,如果他犯規就要受到處罰,從而逐漸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另外,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法要保持一致,避免混淆孩子的是非觀念,或出現「兩面派」的情況。

  

三、創造交往機會,擴大交際範圍  

  孩子不僅需要與同齡人交往,也要學習與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人交流,這不僅有助於培養他們的交際能力,也是幫助他們開闊眼界、認識社會的途徑。對於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單元樓里的獨生子女來說,去哪裡尋找交流對象、擴展交際範圍呢?  

  親友鄰裡間的互動。鄰里關係搞好了,等於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社會交往的周邊環境。為營造和諧的鄰里環境,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到鄰居家串門,或邀請鄰居家的孩子到自家來玩耍,這是比較安全、便捷的交往途徑。親友也是重要的交往對象,由於是親戚朋友,關係僅次於家人,孩子同樣能感受到關懷和幫助。經常性的親友往來,既增強了親人之間的情感,也鍛煉了兒童社會交往的能力。在暑假期間,家長不妨帶孩子與鄰居親友多走動一下,甚至還可以讓孩子到親友家住上幾天,體驗不同的生活環境和方式,孩子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交往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和提高。  

  進行戶外活動。經常帶孩子到郊外、公園等公共場所去玩耍,讓他們有機會觀察、接觸不同的人群。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可以鼓勵孩子嘗試與初次見面的小夥伴一起玩,或讓孩子去問路、買東西等等,這也有助於提高孩子對陌生環境、人群的適應性,鍛煉他們的交往能力。  

  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孩子參加學校、社區等組織的活動,既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也可以在集體活動中學習如何與他人交流、協作。家長還可以帶孩子一起參與公益活動,例如捐助山區兒童上學、到孤兒院服務等,這不僅能培養孩子的愛心,讓他們懂得珍惜、包容、感恩,也能鍛煉他們與不同背景的人交往的能力。  

組織家庭聯盟。很多家長平時忙於工作,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又不放心讓他們自己出去玩,那麼不妨找一些與你有共同困擾的家長互相幫忙,組織一個家庭聯盟,家長們輪流負責帶孩子外出遊玩,或在家裡組織活動,讓孩子有機會和更多的夥伴交往。另外,由於家長們的文化背景、社會工作、生活方式等不同,在照看孩子的過程中也會有不同的方式,這有助於開拓孩子的視野,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四、指導孩子掌握交際策略  

  掌握基本的禮儀規範。可以從最基礎的打招呼、互相問候做起。如離家、回家時要和父母、家人主動打招呼;遇見熟人有禮貌地問候,學會節日祝福、禮貌用語等。讓孩子在實踐中體會舉止得體、態度友善,別人才願意與他交往。  

  訓練語言表達能力。一些孩子因為不善表達、溝通,別人便無法理解他的想法,容易造成一些誤會,從而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可見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經常就身邊發生的事情、新聞事件等,和孩子展開討論,讓他們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論,以此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要引導孩子學會面對不同意見時,能禮貌地、條理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用攻擊性的語言或行為來讓對方認同自己,如果對方的想法是對的,就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  

學會靈活處理問題。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是常有的事,有時家長出面干涉反而會起到負作用,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則是對其交往能力的一種鍛煉。家長可以通過故事及生活中的實例,教給孩子一些處理問題的技巧,或針對某件具體的事情,提出不同的假設,讓孩子自己比較怎樣處理這個問題更好,從而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豐富孩子的知識經驗  

  曾有一名中學生在記者採訪時說:「我很少與人交流,因為見了人,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漸漸地,我成了『邊緣人』。」  

在交往過程中,那些富於創意、主意多或是有特長的孩子,往往更能成為孩子們的中心、話題的引領者。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豐富孩子的業餘生活,增長課外知識和生活經驗,這樣孩子在與別人交流時,會有更多的話題,表現得更有主見更自信。有些家長一味要求孩子閉門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結果孩子對於同學們感興趣的話題一無所知,相互之間沒有共同語言,自然無法融入同學的圈子中,漸漸地就會感到被孤立。

  

六、家長要樹立榜樣   

  家長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對孩子也會產生影響。家長在與人交往時態度真誠、熱情友善,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與人為善的交往習慣;如果家長常常在背後議論他人或在交往中帶有功利色彩等,孩子耳濡目染,就容易對人際交往產生錯誤的看法,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推薦閱讀:

人際交往需要避免哪些不良習慣
剛開始認為很對,但是後來發現卻是坑
人際交往文摘-1
為什麼會討厭別人學自己?
百家講壇-人際交往法則(上)

TAG:人際交往 | 社會 | 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