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大字本」古籍看毛澤東晚年心態
06-19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東方文明古國。毛澤東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積澱層中成長起來的20世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中國歷史文化對他的影響至巨且深。在中國共產黨人和近代政治家中,對中國歷史文化像他那樣熟悉的人,為數不多。在參加中國近現代民主革命的政治、軍事生涯中,他不斷從中國古代歷史文化中吸取營養,進行借鑒。據說,他曾把《資治通鑒》這部巨著讀過7遍(一說17遍,有疑)。他善於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閱讀和解釋中國古書的內容,推陳出新,進行新的解釋,提出新的見解,賦予新的含義,為現實鬥爭服務。他也讀過不少外國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的譯著,但比較起來,同他讀中國古書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在實際政治生活中的"應用度",是有顯然差別的。毛澤東是一個有顯著中國特色的現代領袖人物。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有民主性的精華,也有封建性的糟粕。其優秀和積極的部分,包含著豐富的治國安民的歷史經驗和深邃的哲理,還有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造成深遠影響的愛國主義精神。但它的消極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它主要表現為封建專制主義的影響。中國民主革命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推翻封建政治體制,消除封建思想的影響。它的第一個成果是推翻了兩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但是,深厚的小農經濟基礎和幾千年來思想文化的習慣勢力,又使封建專制主義的影響在近百年的風雷激蕩和社會變遷中長期地存留下來,並通過不同的歷史人物得到人格化的表現,這是一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歷史演進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清理。毛澤東作為中國人民的偉大革命領袖,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鬥爭中建立了豐功偉績。但在建國後變化了的歷史條件下,潛在的歷史文化傳統逐漸對他產生了現實影響。民主體制的不健全,又逐步推進了"大權獨攬、小權分散 "的政治體制的發展。"文化大革命"更把這種體制推至極端。 在"文革"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毛澤東雖然也從積極方面吸取了中國古代的歷史經驗,為現實服務,並起到一定作用(以"大字本"第一階段為代表)。但當時影響他思想的主要方面,是法家思想,中心是集權思想。他借法家思想以為出發點,提出革新、法治、集權,目的是為了維護"文化大革命"。從"文革"前退居二線,到1959年廬山會議的嚴重鬥爭,再到發動"文化大革命",到"九·一三"事件,核心問題之一是中央集權。目的不是為了個人的權力,而是為了推行自己的路線,實現"中國永不變色"的偉大理想。正如鄧小平所說:"毛澤東同志發動這樣一次大革命,主要是從反修防修的要求出發的。至於在實際過程中發生的缺點、錯誤,適當的時候作為經驗教訓總結一下,這對統一全黨的認識,是需要的。"〖ZW(〗《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9頁。不能認為法家思想是毛澤東晚年的指導思想,但從毛澤東晚年思想發展的情況來看,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國傳統政治體制和環繞這種體制的政治鬥爭的影響。鄧小平指出:在分析毛澤東的缺點和錯誤的時候,要實事求是,承認個人責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歷史的複雜的背景。只有這樣,我們才是公正地、科學地、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地對待歷史,對待歷史人物。"《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2頁。因此,對毛澤東的缺點和錯誤,必須從中國這個東方國家的社會歷史上去找原因,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毛澤東個人品質,因為這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由於"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長時間的"左"的嚴重錯誤,導致的損失是史無前例的。毛澤東"在犯嚴重錯誤的時候","還始終認為自己的理論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是為鞏固無產階級專政所必需的,這是他的悲劇所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見《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63頁。這種悲劇給毛澤東帶來巨大的精神痛苦。毛澤東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更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一生都在為祖國的獨立、繁榮、富強而奮鬥,對祖國和人民懷有崇高而深厚的感情。"文革"的挫折,導致這位偉大人物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壯志未酬的遺憾,老邁多病的痛苦;對中國未來的憂思,對往昔崢嶸歲月的追憶;他以傲霜鬥雪的梅花自喻,又自比為歷盡磨難、遍體傷痕的枯樹;他一生鬥志昂揚,樂觀向上,但晚年在病中有時又顯得鬱鬱寡歡,孤單寂寞。在孤寂和病痛中,他借激越昂揚的愛國主義詩詞華章自勉自勵,有時又以古典辭賦散曲自慰自哀。這種複雜的心態似乎不應同時出現在一個偉大人物的身上,然而它是確鑿的事實,因為"偉大領袖"也是一個普通的人,有普通人的感情。這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政治體製造成的一代偉人晚年的悲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學習中的致命頑疾——習得性無助
※有福之人的10種心態!
※變心的人,都有這幾種心態
※有了下嫁的心態,一輩子都覺得委屈
※生活,不應該缺少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