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學心法篇(懿敕拱衡堂仙佛釋疑)

佛學心法(一)

拱衡堂 太子元帥、窺基菩薩、關恩師 登台濟世

1、吾有一讀後解般若心經,是心經讀後解如後所附。為免致誤導眾徒造罪

  愆,乞吾師道濟佛印可指正,伏望聖大慈悲代吾呈師,弟子幸逢聖緣叩

  首謝恩。(93?03?07)

聖示:轉示心經讀後解:有其見解,人之境界,隨心改相,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俱非是真是假。今有此解,足見有入修法之境,再勉之。

  (太子元帥示)


2、「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讀後解

觀自在摩訶薩悲憫慈示 往昔劫為成就菩提解脫深受持般若行波羅密多 乃悟見這五蘊空性所生明此理興覺照迷執離卻 無煩惱無塵勞苦厄度脫舍利子這真理不執兩端 性是體心是用空有不二是以故不著有色不離空 是以故不著空空不離色心之用能返體空即是色 性之體能起用色即是空色如是餘亦然受想行識 真如性實乃是諸法空相無生滅無垢淨不增不減 是真空無名相不含一法無色蘊亦無那受想行識 無六根無六塵無十八界無有那四聖諦十二因緣 無智得無慧得無法可得職是故至清虛覺悟生發 不迷境不昧理智慧展現不迷境則無妄心中無罣 不昧理則無執心中無礙既無執得失無便無恐怖 既無妄貪瞋無便無夢想若如是不著境便無顛倒 若如是無生滅究竟涅槃三世佛依般若波羅密多 勤行持而証入正等正覺般若波羅密法總攝一切 常靜寂真自在無上神通常慧照真解脫無等光明 能除卻一切苦實非虛言今稱念今讚頌無上佛道 共正等共正覺同登法船

聖示:心經讀解一事大致良好,但若要傳閱,必須是本文前,解文在後,以免

  有所誤解。(天上聖母示)

3、因六根觸六塵乃起六識,人歸空神出竅仍具覺知,這六根已毀壞何來六

  識?伏望聖慈悲示此中道理。(93?11?05)

聖示:六根雖壞,只是不再攝受,但之前既成識性,已不消滅。(太子元帥示)

再問:日前問肉身壞六識尚存,太子爺慈悲示如下數言。愚弟子仍未明後兩

   句義,伏望聖再詳示此中道理。所示:「六根雖壞,只是不再攝受,

   但之前既成識性,已不消滅」(93?11?08)又示:所有攝受諸造作,雖由六根但會入識,入識即不滅。(太子元帥示)

4、於解魔秘經一書中,有對立識一章,將「愩高我慢成意識」解說為「六

  識為假意識,八識為真意識」,否能再詳釋此義?(拱078期)

聖示:六、七、八識互動有其一線牽連無誤,而六識之承根識而執為所見,七

  識乃為我人之偏計所執,以種子潛藏迴流轉識而為見分。但吾在對立識

  章中所註解之將六識定為假識,將八識定為真識,乃緣於為詮釋實相不

  得不藉經驗語言而表達,此一表現方式稱之為「施設」,而施設只是一

  種假名,即為假立之名稱,所以宇宙萬法自緣起性空而言,是空無;自

  施設假名而言,是假有。因此真假意識之註解,是方便闡述所立之假名

  而已。(窺基菩薩示)

再問:於解魔秘經一書中,有首教一章,此章中先言「萬柒伍參玖年後」,

   後言「時值賢劫七佛出」,這時間點是否有所誤植?(拱078期)又示:此中註解之意乃在上句之年限是以「兜率陀天」之天壽計,因本章主

   旨在闡述未來教化之宗旨。(窺基菩薩示)

再問:何謂「真假」?何謂「心念」?(拱09期)又示:「真」者指靈性(無形),「假」者指肉體(有形)。心念乃為心思所凝

   聚之力也。(關恩師示)

再問:六識與七識(末那識)之分別為何?(拱022期)又示:六識乃自我意識;七之意識,則乃依累世以來之業識而成意識。簡言

   之,六意為自我;七意為他意。(太子元帥示)

5、於去執經一書中,有執趣第三,有言「體相和合」一詞,據去執經註釋

  將其解釋為:「但是體相和合這個形成的唯識理論,卻是採集各方主張

  。」唯識學只有因緣和合、根(塵)識和合,從無體相和合之說,此中

  「體」者指眾生之個體乎?(拱064期)

聖示:所謂「體相」,體者有形之物體,相者亦如是,兩者乃取搭配之用詞,

  單一個字便可盡述之。然所謂「根識」,即指心識之作用與體相合一,

  言謂一切有名有相、有形有體之事物,俱由心識所產生而著於後天根識

  ,兩者皆無不是之處。(太子元帥示)

佛學心法(二)

拱衡堂 太子元帥、窺基菩薩 登台濟世

1、無始劫以前,人靈初始時,這阿賴耶識中可曾藏有任何善惡種子?(94?06?08)

聖示:既為無始,當然無善惡阿賴耶識。(太子元帥示)

再問:聞聖示,無始劫前,當然無善惡阿賴耶識。這阿賴耶識不含藏任何善

   惡種子時,是否即是佛家所言的「真如」?(94?06?10)

又示:未達,僅為本性而已。(太子元帥示)

再問:佛經中常謂自性本然「真如」,是否即是指無始劫前,無善惡阿賴耶

   識的狀況?(94?06?10)

又示:可以如此理解。自性若真如,是為更加提升。換言之,自性本是純淨

   ,因無善惡識故也,但提升則至真如。(太子元帥示)

2、此次地球元會之初始,人靈降世時,這阿賴耶識中可曾藏有任何善惡種

  子?(94?06?08)

聖示:元會之初始,人靈當然已有善惡耶識。(太子元帥示)

再問:阿賴耶識中潛藏著累世的善惡種子。修道子如何作法,方得能清除阿

   賴耶識中的惡種子?(94?06?24)

又示:轉識成智及功德轉化,實則三者是異曲同工。(太子元帥示)

再問:阿賴耶識中的惡種子一旦觸緣而發後,該一惡種子是在結惡果後而隨

   緣滅去?抑或是如滾雪球般,累積成更大、更多的惡種子而又植入阿

   賴耶識中?(94?06?24)

又示:結惡果而滅去。(太子元帥示)

3、佛經中常謂「真如」者,理當是無執無著的究竟境,聖意若何?(94?06?10)

聖示:然也。(太子元帥示)

再問:佛、聖、大羅金仙,其靈性與「真如」之境相去多遠?(94?06?10)

又示:其靈已達真如。換言之,無漏可以理解為真如。(太子元帥示)

再問:佛家所謂的「蓭摩羅識」,是否即是指「真如」的境界?(94?06?10)

又示:此為世尊所演八識,乃宗脈所演之詞,但仍非到達真如。(太子元帥示)

4、於佛學常見詞彙一書中,有云:第八識阿賴耶具無覆無記的特性。此中

  所謂「無覆」是否即是「無遮」(無遮止限制)之意?(94?10?11)

聖示:然也。(太子元帥示)

5、如何才能與空相應?又「緣起性空」,所指何意?(拱115期)

聖示:與空相應,需入不執,先破執著。「緣起性空」者,意指因緣起之法無

  自性,無自性,故空,而性空即是諸法之實相,亦即是發四無量心:慈

  悲喜捨,及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之總持法門。

  (太子元帥示)

再問:如何證我空、法空?如何除我執、法執?(拱109期)

又示:我空、法空,必先體相之行,圓成實智,免有識障,如此則我執、法

   執可破,因而真如必在,總之,智慧顯明,以上可破。(太子元帥示)

再問:如何超越相對?(拱111期)

又示:超越相對,需先不執。(太子元帥示)

6、心齋之「不思善,不思惡」,若遇逆境修道子應如何面對?(拱094期)

聖示:所謂「不思善,不思惡」,乃心中清淨,並非不分善惡,此非僅止於不

  思善惡之念,亦當會自然而然地去明辨是非善惡。修道子遇到外境變化

  ,盡以不作分別之念為之,而起心於正,心平清淨之中,自然可除去不

  必要之念想也。(太子元帥示)

佛學心法(三)

拱衡堂 太子元帥、關恩師  登台濟世

1、「道在心悟,不在誦經念咒、布施供養,乃至參禪打坐,惟此般等仍不

  失進道之方便法門,要者不執耳。」聖意若何?

  (94?01?10)

聖示:道在心悟,要用不執,正確。唯,餘雖方便進道,但是不易,禮神拜佛

卻是最簡易。(太子元帥示)

再問:方便進道的諸法門中,聖示以「禮神拜佛」為最簡易者,此道理何在

   ?或言之對世人利益何在?復次,禮神拜佛的具體實踐方面,有何階

   梯漸次可供世人循行?(94?01?15)

又示:因禮神拜佛為發歡喜親近心,未有不知敬神禮佛而直接修道者。禮神

   拜佛由家中土地、灶君起,培養衷心虔誠之心志。(太子元帥示)

再問:「禮神拜佛」在街坊神壇(乃至土地公廟)、寺廟、鸞堂及一貫道佛堂

   ,其著眼處、殊勝處否能分別略述之?(94?01?15)

又示:不能分別詳述,因應各人神緣,利益殊勝無法枚舉,總之敬神如神在

   ,誠則應,此已具體道盡其利益及殊勝矣!(太子元帥示)

再問:工作忙碌之修道者,有何方便修行法門或要領可循?(拱14期)

又示:恆持,時間可不拘,亦即擇其善而實踐,人道工夫,以早晚上香為禮

   敬工夫,再以一刻鐘之時間唸佛誦聖,可聖凡兼顧。(關恩師示)

2、「何為真道?性是佛,心是法,體用一如,佛法不二,乃至無有一法可

  得即是。」聖意若何?(94?01?10)

聖示:無有一法,空性唯難,無有一法可得即是真道慧根大器者也。

  (太子元帥示)

再問:於去執經一書中,有比較第十一,有言「法為末,己為上」一詞,其

   意為何?(拱045期)

又示:法不可盡依,己智圓始為上。(太子元帥示)

3、「倘能悟後實修(難也難在實修),躋臻至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之證境

  ,則眾生與佛實無差別。」聖意若何?(94?01?10)

聖示:然也。(太子元帥示)

再問:何謂「七覺支」?(拱143期)

又示:覺法分七種,亦謂「七菩提分」。「覺」者,覺了、覺察之意。一擇

   法,智慧辨法真偽。二精進,勇猛行真法。三喜,得善法心則歡喜。

   四輕安,斷煩惱,身心輕利安適。五念,明記不忘失。六定,心住一

   境不散亂。七行捨,為五蘊中行蘊所攝納,故謂之。  (太子元帥示)

4、「然悟道者當有所發心,惟自悟之發心方為真實。所差別者,大悟大發

  心,小悟小發心耳。」聖意若何?(94?01?10)

聖示:悟道與發心,二之者也。唯,視悟者何謂也,悟理、悟捨、悟生死。以

  悟捨而言,所云無誤,若指悟理、悟生死,則其發心即有別,何謂?為

  何密乘佛菩薩要有虹光身,以在閻浮提地誓傳正法,普度眾生,即生與

  死何別?悟理,是依循如何教門,依其教義而發心。(太子元帥示)

再問:聞聖示妙義,合十歡喜,以愚弟子解聖示意,猶有疑者,伏望為示:

   (1)「悟理者,依教門教義而發心,主藉文字般若而趣入。」聖意

      若何?

   (2)「悟捨者,循修法實踐而發心(仍有一些法執其中),主在觀照

      般若而趣入。」聖意若何?

   (3)「悟生死者,契無所執境而發心(三界不再是生死境),純乃實

      相般若之顯現。」聖意若何?

   (4)「是故,初發心多是悟理而起,修法增上而悟捨,乃至無有所

      取、無有所捨之悟生死,如是隨悟境而提昇發心。」聖意若何

      ?

   (5)聞聖示,悟道與發心,二之者也。是否意指「悟道與發心是兩

      回事,悟道者未必發心,發心者未必悟道。然由悟道而發心者

      ,有著前述三種境界耳」?(94?01?12)

又示:(1):然也。

   (2):分其次第。下者無「法」不能入其中妙趣,中者可有可無,

       上者始能法我無執。

   (3):然也。

   (4):悟境則入實相般若,何需發心?

   (5):然也。(太子元帥示)

5、初機之人猶不免以仙佛之發心為效法,愚弟子乞聖示爾發心以為趣入是

  幸?(此中用」爾」字猶待斟酌,伏望聖莫見怪)   (94?01?10)

聖示:吾以人道而修,執以入聖;經成大道果位,終在証聖之地也。

  (太子元帥示)

再問:太子爺公暇時如何進修,愚弟子否得聞心得樞要?(拱074期)

又示:平常進修須廣攝經典,得各經奧義妙處,卻不可僅於某經攢泥,方可

   達融通無礙;若拘於某經,將淪為偏執,無法得到道義。神佛之進修

   與人無異,不出研經、靜坐與培德而已。(太子元帥示)

佛學心法(四)

拱衡堂 太子元帥、關恩師 登台濟世

1、諸佛剎土是如何打造而成?(94?02?17)

聖示:願力所成。(太子元帥示)

2、萬法唯心,難不成佛剎土中七寶、珍奇、勝景等,亦是唯心所造?若如

  是,如何造法?由誰所造?何時幻滅?(94?02?17)

聖示:各造天人、部眾起心供養,願力共成,不會幻滅,正如光牒,正如識種

  籽,永銘不滅。所謂唯心,實有如光牒,放影則顯現,不放影則卷藏。

  (太子元帥示)

再問:何謂「由旬」?(拱071期)

又示:上由旬為六十里,中由旬為五十里,下由旬為四十里。(編按:據佛

   典所載,「由旬」為印度計算里程的單位,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

   、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種說法,但說四十里為一由旬者居多 )

   (太子元帥示)

3、念起念滅尚是因果,非是除根之法,凡人無法做到「一念不起」嗎?如

  何為之?(拱022期)

聖示:念起念滅,非為凡人無法做到,但此修持有如心如止水,此須到「聖覺

  之智」境界。「一念不起」亦為修持之後天工夫。(太子元帥示)

再問:如何才能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拱109期)

又示:一念不生的境界,可由禪定,禪之先行初基即是掃三心、飛四相,亦

   即雜念生起即予壓制而使入禪,或任由雜念叢生,至終遐思破滅而凝

   神專注入靜。(太子元帥示)

再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何意?(拱110期)

又示:此是心境之變化,亦是悟境。(太子元帥示)

4、經書雲「五十陰魔」,所指為何?應如何破除?又如何分辨外魔與心魔

  ?如何分辨魔境與佛鏡?(拱110期)

聖示:「五十陰魔」,名相繁,統而言之,擾人之相,唯有智慧生明可破除。

  魔由心生,故魔境與佛境之分,首在心境之清淨與否。(太子元帥示)

再問:俗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否永遠無法勝過魔?(拱110期)

又示: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用意是惕厲世人慎勿受誘,並非肯定無

   法勝魔。(太子元帥示)

5、何謂「道大理微」?何謂「道心唯微」?兩者之「微」字,各為何意?

  (拱19期)

聖示:「道大」,乃謂天大地大而道與天地同生同在,故曰「道大」;「理微

  」,則乃悟理須由細節起,不可因小而疏忽。換言之,理者,體也,日

  常間不可疏忽也。道心唯微,欲培養道心,須從小處起。但這兩句話中

  之「微」,其意有異,道大理微,猶言悟理之不易,道心唯微,則為守

  道心之不易,強調出其之不易也。(關恩師示)

6、善書記載:「以天地之仁慈,用補宇宙之缺陷,以正人心。」此為何意

  ?又「神靈不昧,虛靈不昧」此為何意?(拱124期)

聖示:「天地仁慈,用補宇宙缺陷」,乃為天地至仁至憫,以補萬物之不足、

  眾生之未具仁心。又,「神靈不昧,虛靈不昧」,指我人之靈敏不滅,

  諸神之鑒納明之。(太子元帥示)

7、「十方渡眾生」,是何含意?「太極法輪」,是何含意? (拱115期)

聖示:「十方渡眾生」,意指到處,乃廣泛之意。「太極法輪」,此是道家語

  ,指在大寰之中。(太子元帥示)

佛學心法(五)

1、於直解因果之門一書中,有因果、自性與放生一章,雲及「梁簡帝謝賜

  餞啟雲及:謹長充放生,用濟含識。」今於此中有二疑:

  (1)「梁簡帝謝賜餞啟」是何意思?似乎有些人名於其中。

  (2)「謹長充放生,用濟含識」是何意思?似乎有誤漏字於其中。

     (94?10?11)

2、前(013)期拱衡雜誌中,孫思邈仙翁所著「妙方集錄」中有言及:

  『糖尿病,乃為病理學名,…。在昔時中醫謂之「消渴症」,蓋因得其

  症者多贏瘠,且口渴之現象,…。』此中,何謂「贏瘠」?

  (95?03?06)

拱衡堂 太子元帥 登台濟世

1、於直解因果之門一書中,有因果、自性與放生一章,雲及「梁簡帝謝賜

  餞啟雲及:謹長充放生,用濟含識。」今於此中有二疑:

  (1)「梁簡帝謝賜餞啟」是何意思?似乎有些人名於其中。

  (2)「謹長充放生,用濟含識」是何意思?似乎有誤漏字於其中。

     (94?10?11)

聖示:(1)「梁簡武帝謝賜餞啟」,是梁 簡武帝篤信佛法,所作表文之一  。

(2)此句無漏字,意為「用放生之功,來調劑含識之業障」。

     (太子元帥示)

再問:於直解因果之門一書中,有因果、自性與放生一章,雲及「梁簡帝謝

   賜餞啟雲及:謹長充放生,用濟含識。」今於此中仍有二疑:

   (1)「謝賜餞啟」是何意思?

   (2)梁 武帝姓名蕭衍,何來「梁簡武帝」或「梁簡帝」?

      (94?10?13)

又示:(1)為梁 簡文帝所作之文章。

   (2)是梁 簡文帝名蕭綱。(太子元帥示)

2、前(013)期拱衡雜誌中,孫思邈仙翁所著「妙方集錄」中有言及:

  『糖尿病,乃為病理學名,…。在昔時中醫謂之「消渴症」,蓋因得其

  症者多贏瘠,且口渴之現象,…。』此中,何謂「贏瘠」?

  (95?03?06)

聖示:其意是為抵抗力,衰弱而缺少自力療傷作用,易言之,即易起併發症。

  (太子元帥示)

再問:前(010)期拱衡雜誌中,孫思邈仙翁所著「妙方集錄」中有言及

   炎症之處方為八卦廣(刺球)。此內「廣」字應為疒部首,還是广部

   首(雜誌中以疒為部首,但字典找不到這個字)?抑或是用錯了字?

   (95?03?06)

又示:是為「黃」字之誤。(太子元帥示)

再問:前(012)期拱衡雜誌中,孫思邈仙翁所著「妙方集錄」中有言及

   :「乾秉剛陽,故其真元屬陽剛;坤秉陰柔,故其真元偏向陰柔,而

   成陰陽兩氣。…乾陽有失,乾道必有精損、神虛、氣散之症;坤道真

   元有生,則元陰渙、氣血不順,…。」此中,「坤道真元有生」一句

   ,是否應改為「坤道真元有失」?(95?03?06)

又示:是為「失」字,始為正確。(太子元帥示)

再問:前(012)期拱衡雜誌中,孫思邈仙翁所著「妙方集錄」中有治中

   風不語良方,其處方:以正麻油一鍾灌下,能哼,再以薑湯灌下則可

   。此中「一鍾」是何種單位?如何將之換算成斤兩?  (95?03?08)

又示:一鍾即一酒杯,約為今之十CC容量。(太子元帥示)


推薦閱讀:

痛苦的根源和和痛苦的熄滅
靈魂經歷過的東西只有這兩個結果
《中阿含經·沙門二十億經》
師徒吹牛系列之世界 寫於2011-8-26 03:08
大話佛學營銷

TAG: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