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倒騎青牛,道德經是一首詩

  • 作者:小瀑布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 老子倒騎青牛

    繼「豹隱」、「鹿蕉」、「犀照」,「庄蝶」、「魚雅」之後,「青牛」來了。是的,這個系列解讀,怎麼可以沒有牛,又怎麼可以沒有《道德經》!

    有一種說法是,《山海經·海內南經》里的「兕」就是青牛。「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上古瑞獸「兕」,狀如水牛,全身呈現青黑色,有獨角獸那樣的犄角。逢天下將盛,而現世出。傳說中,「兕」是太上老君即老子李聃的坐騎。

    還有一種說法:東方是青色,屬木;西方是白色,屬金;南方是紅色,屬火;北方是黑色,屬水;中央是黃色,屬土。青代表東方,牛代表大地,東方大地,一片生機,乃自然大道。老子倒騎青牛,就代表掌握自然大道的東方聖人。

    為什麼是倒騎?因為正騎是人為在駕馭,而倒騎是順其自然。我國傳統文化中,老子、莊子及列子等道家代表,是我覺得最浪漫,最具詩意的三個思想家和哲學家,我甚至認為他們才是中國文化的自由、浪漫、隱逸的源頭。

    《道德經》的傳世最為純粹飄逸,老子倒騎青牛路過函谷關,告訴關令尹喜道德之意,然後就消失不見了。《史記》記載,「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道是什麼?德是什麼?

    很難有人說得清楚「道」到底是什麼。老子自己在《道德經》中都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意為:天下人都說我所說的道太過普泛了,很難加以具體把握)。

    道是虛無的,它是宇宙的本源,生化萬物的根本。它有自己運行的特徵,就是正反之間的出入自如;有它自己的施用特性,就是柔弱靈動,因勢而為。有三種法寶可以感應大道的存在,第一是慈愛,第二是儉約,第三是不與天下爭得利之先。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化生萬物的過程表現為恍恍惚惚的不確定性。

    「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地之間,不正像是氣囊或空管那樣的大空泡嗎?它雖空虛但卻不會塌縮,運行之中生化不息。

    以上兩句連在一起解釋,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泡沫,道是終極的不確定性,道的運行維持著這個泡沫。如果要維持泡沫不戳破,那就要靠大道來支撐。

    德是什麼?馬王堆帛書版《德道經》,「德篇」在「道篇」之前。第一章即為「論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有最高德行的人,不去追求德行,也不以有德為榮,這種人才是真正有德之人。下德之人每天堅持讓自己的行為符合德行,從來不做符合德行的事情,這種人反而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

    所謂「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德在道之後,在仁之前。「清、寧、靈」等,都是德能的表觀,即天因為渾融一體而清明,地因為渾融一體而寧定,精神因為營魄抱一而活靈。

    深得於道,就有玄德。什麼是玄德?「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生育它而不拘系自有,成就它而不執為仗恃,得尊重而不肆行主宰,這就叫做有了無限深厚的德。

    總之,道生化萬物,德養育萬物。

    明:襲明、微明、襲常

    你要問我,為什麼我說《道德經》是一首詩。因為我從小看老莊,大學裡無師自通全在寫詩。

    詩意是什麼?詩意在我眼裡就是濃得化不開的、開創性的、激發人心思考和遐想的最終極的思想的美好,它在我心中是無比明亮的、閃耀的。

    《道德經》中非常多處談到了「明」。

    「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歸結到根本,它們就顯示出始終如一的清靜,這就叫做恢復到「本來」。懂得恢復「本來」就叫做達成了生存的恆常,懂得達到生存的恆常就叫做有明於道。

    「明」就是「明於道」。比如,在詩人眼裡,就是獲得了終極的詩意和想像力。

    《道德經》中說到的「襲明」,意思是含而不露的明。類似,莊子里我寫過的「葆光」,潛藏不露的光亮。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聖人通常留心於救護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通常留心於修復物,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這就可以說有了含而不露的明。(《德道經》里的說法是:「是以聖人恆善迷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曳明。」)

    秦朔朋友圈第一本作者合集叫做《夜空中最亮的星》,我發現在很多財經場景中,人們越來越會把自己當做一顆顆星星去尋找一片星空,而不是爭鋒,去當太陽和月亮。恐怕是無意間,大家都學起了老莊吧。未來幾年,可能會有不少人從創業圈和投資圈功成身退,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近期的如邵亦波。

    「微明」,意思是不引人注意的明道境地。「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束它,必須暫且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想要廢黜它,必須暫且興舉它;想要執取它,必須暫且給予它。這就叫做不引人注意的明道境地,是柔弱戰勝剛強的機理所在。魚不可以離開深厚的水體而生存,國家的有效力的憑恃不可以輕易展示於人。回到剛剛所說的道的施用特性,柔弱靈動,因勢而為,微明是道的世俗應用場景里中最好的方法。

    再說一個詞「襲常」,即內在於生存的恆常。「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具有敏銳的覺察能力,是行為者內在明澈的表現;能柔弱靈動地因應而行,體現了行為者真正的強健。發射探測之光,反饋給明澈的自體,有效地避免各種禍患,這就叫做內在於生存的恆常。

    如何避免禍患也是老子一直在強調的問題,「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怎麼做到「根本就沒有可以讓人致其於死命的要害部位」,靠的是明於道,先懂得「襲明」、「微明」和「襲常」吧。

    微妙與極限

    近期再讀《道德經》,印象最深、最能映照現實的是這一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通常要無所趨求,以便觀想那無以名狀的微妙;時常又要有所趨求,以便觀想那成名化物的極限。

    在這個野心勃勃,奮力拚搏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麼樣處理自己與慾望之間的關係,我個人認為我們是自己的旁觀者。沒有慾望的時候,可以觀想。觀想一下周遭世界的微妙。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所以,以自身觀想德身,以我家觀想德家,以自鄉觀想德鄉,以我邦觀想德邦,以現今之天下觀想厚德之天下。」我是怎麼知道如今天下的狀況的呢?就是拿它與觀想的厚德之天下相比較而得知的。

    有慾望的時候,可以看看自己是如何能觸碰邊界,突破自我,改變世界。現在的創業者、經營者,都在以自己的不間斷的努力,犧牲睡眠甚至家庭時間,全部用在事業上,這些也是知道自己極限的方法。很多人喜歡極限運動,也是這個道理。

    老子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是不可取代的,這個世界正是因為沒有「非其不可」的東西,所以才能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哪些人能在混濁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靜就能漸趨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穩得到長久的維持?懂得靈動權變就能漸得長久的安穩。

    一個人要懂得自己的極限,所以在很多時候,就要執行功成身退這個法則。因為這是天道。老子也告訴我們,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表現純真,持守混沌,減少私心雜欲。

    春節假期期間,我正在閱讀《南懷瑾講述——心兵難防》,很好的閱讀時間,祝大家內心清清靜靜、平平安安。


    推薦閱讀:

    道德經重讀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敢與不敢鑽網眼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第四集 道是什麼 道在哪裡(下 幻燈片)
    《老子道德經心聲》
    空海法師:老子道德經心聲3
    《道德經》第43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TAG:道德 | 道德經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