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導演的科幻夢:卡梅隆、斯皮爾伯格、諾蘭、盧卡斯…他們眼中的科幻電影
詹姆斯·卡梅隆上次拍紀錄片還是2012年:他自己駕駛單人深潛器「深海挑戰者」號下潛到世界海洋的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用高清3D攝影機拍下全過程,剪成一部90分鐘的紀錄片《深海挑戰》。
▲ 紀錄片《深海挑戰》
本月30號,「卡神」給我們帶來了他最新的紀錄片,還是一個系列!
這部名為《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James Cameron"s Story of Science Fiction)的紀錄片分為六集,每集一小時;從科幻小說到電影,它將帶我們探尋科幻作為一種題材的進化史。
說卡梅隆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科幻電影導演」,應該沒幾個人會反對吧?
他自編自導的《阿凡達》到現在還保持著影史最賣座電影第一名的紀錄。
本次拍攝,這個電影的「終極極客」自己策劃、導演,還上陣客串主持人,訪遍了科幻電影圈最重量級的人物;他在片中把自己多年來對科幻的情懷和思考毫無保留的表達了個夠。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將於北美時間4月30號晚上10點在AMC首播。
集結史上最強科幻電影陣容
AMC已經在官網掛出預告片和劇照了。
預告雖然都很短,但開場閃爍的T800金屬頭骨和那句「我是詹姆斯·卡梅隆」已經足以讓科幻迷激動。
主預告片「What if」(假如…)中出場陣容閃到睜不開眼睛:
《異形》里最有魅力的女主角西格妮·韋弗;
克里斯托弗·諾蘭對時間旅行特別有興趣;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認為世界末日是考驗人性的終極科幻故事;
基努·里維斯覺得科幻是在傳達一種「社會信息」;
雷德利·斯科特則告誡那些不問「假如…」的人,當心變成傻瓜。
緊接著,阿諾德·施瓦辛格,吉爾莫·德爾·托羅,喬治·盧卡斯,保羅·韋爾赫文和佐伊·薩爾達納......悉數亮相。
最後,《第三類接觸》、《銀翼殺手》、《異形》、《2001太空漫遊》、《星球大戰》、《終結者》、《怪奇物語》以及《黑客帝國》等科幻經典的名字一一閃現。
就像是科幻電影迷的節日。
卡梅隆這次做的,就是回到起點,一邊梳理經典、一邊回看自己「從孩子到改變世界的電影人」這段經歷中,科幻所起到的作用。
本片屬於"AMC遠見」(AMC Visionaries)系列紀錄片,卡梅隆這次對AMC策劃組織的方式、和整個系列的構想都非常滿意。
他覺得這套紀錄片除了能吸引和自己一樣的科幻迷之外,一定也能打動其他普通觀眾。
是時候深聊下科幻電影了
卡梅隆認為,《科幻故事》系列推出得正逢其時。
「我們現在就生活在科幻世界裡。二三十年前,你根本無法預測今天的樣子,人類正在跟技術一同成長。
我們身處在一場技術和意識的大型實驗中,科幻就像探照燈,為我們照亮前路上的一切。」
卡梅隆在60年代初就被「科幻」題材吸引,看了不少雷·哈里豪森(電影特效大師),《星際迷航》電視劇……他在9、10歲的時候收到一支望遠鏡,從那時起,他就確認了自己與科幻的緣分。
卡梅隆說:
「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看過了所有封面上印著宇宙飛船的書;我把《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看了很多很多遍,是它讓我產生了要做電影的願望。
雖然它的視效相當震撼,但更讓我著迷的,是它提出的問題——這個世界會如何終結?科技會毀滅我們嗎?生而為人到底意味著什麼?科幻從來都是直面這些問題。」
▲ 還在青春期的「好奇男孩」卡梅隆
卡梅隆特別提出,科幻電影的重大轉折是1977年的票房奇蹟《星球大戰》;它讓科幻類型片登堂入室,贏得行業的認可。
但他覺得,到現在為之好萊塢還是只把科幻當作靠奇觀取勝的搖錢樹。
證據是:奧斯卡從未給科幻片頒過最佳影片獎。
當然,這其中可能有卡梅隆的「私心」:他最精貴的baby《阿凡達》就錯失奧斯卡最佳影片小金人。
雖然學院派們已經接納了奇幻片,例如捧走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指環王》和《水形物語》,但科幻片在奧斯卡嚴重被低估是事實。
「這絕對是一種老化的行業視角,我預測未來的五到十年內,會有一部純科幻電影贏得最佳影片。
近幾年的優秀作品《降臨》和《機械姬》都得到了提名,對科幻抱有偏見的評委都慢慢退出歷史舞台了。」
卡梅隆覺得科幻不止是一種商業題材,更多的是代表了現代人類的思考方式。
"科幻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性的精髓。
人類是由技術推動的生命體,我們是唯一具有意識的生物。
在嘗試理解自身、理解環境、構建現實的掙扎中,我們用技術重塑自己的行為和人類文明。」
卡梅隆覺得,如果好萊塢還拿「視覺特效」來理解科幻類型,未免太過時了。
「我們不能拒絕科學,現在已經退不回純真年代了;我們必須相信科學、接受科學的挑戰——就像氣候變化,然後想辦法解決問題。
在我的宇宙中,科學是達到真理的唯一途徑。」
卡梅隆還提到,如今科幻電影已被分化為兩種,一種是「逃避現實」的超級英雄片,它們並不關注科學技術運行的原理;還有一類像《火星救援》或者《星際迷航》這種對科學負責的科幻電影。
「我已經對超級英雄片感到厭倦了。」
卡梅隆與斯皮爾伯格的私房話
卡梅隆和斯皮爾伯格,這兩人完全是電影行業的兩座巔峰。
斯皮爾伯格剛剛憑藉《頭號玩家》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個人作品累計票房破100億美元的電影導演;而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續集一出,馬上也將步入百億美元票房導演俱樂部。
在這部紀錄片中,你將看到這兩位巨匠像朋友般的私房對話。
預告中,斯皮爾伯格首次披露自己與傳奇電影人斯坦利·庫布里克長達19年的友情。
除此之外,兩人還聊到斯皮爾伯格科幻題材輝煌的開端——1977年影片《第三類接觸》。
▲ 根據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科幻作家卡爾薩根小說《接觸》改編電影《第三類接觸》(1977)
斯皮爾伯格說:
「是父親帶我認識宇宙,在我還只有6或7歲的時候,父親造了一個反射式望遠鏡,我第一次用它觀察到土星周圍的環。」
斯皮爾伯格還說,他父親帶他到新澤西州看流星雨,這段經歷中的某些場景,被他用到《第三類接觸》電影中:
「到了那裡後,我和父親一起躺在他的軍用背包上、仰望天空,每隔30秒左右,天空中就會閃爍出燦爛的光芒……在科幻電影里用上那些場景,人就能夠平靜下來。」
▲ 《第三類接觸》
你很少有機會能看到像斯皮爾伯格這樣的大導演如此袒露心聲。
其他人在面對「卡神」時,會做何種表白,我們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了!
卡梅隆是電影大師,也是個「嚴肅的夢想家」。
科幻是他探索世界和未來的方法,他樂此不疲。
好萊塢科幻電影多年來奠定了美國文化的基礎,給科技創新提供動力和養分,生生不息。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紀錄片中的採訪和觀點已經集結成冊,圖書版將很快面市。
推薦閱讀:
※炮爺|油膩的陳導演,新一代的馮褲子
※半路夫妻導演?
※電影《看不見的客人》導演來到中國感覺怎麼樣?
※拍第一部戲就跟導演好上了的五大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