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篆刻網|印壇點將——劉健作品展

劉健,一九六三年生,四川省崇州市人。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現任攀枝花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委員、西泠印社社友會會員、攀枝花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北京南北書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一九九〇年九月赴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專業進修,受教於劉江、陳振濂諸教授。

出版專著五部,多次入展中國書法家協會和西泠印社主辦的展覽。書法篆刻作品曾在《中國書法報》《中國印社》《現代書法》《書法欣賞》《書法導報》等專業報刊雜誌作專題介紹和發表。

作品獲獎

四川省第一屆少數民族藝術節 三等獎(一九九〇年十二月)

「神內杯」全國青少年書法大獎賽 銀獎(一九九四年七月)

第二屆全國冶金職工「寶鋼杯」美術書法展 銀獎(一九九五年三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冶金工業部主辦)

中國冶金第三屆職工美術書法展 銅獎(一九九七年四月,中國冶金文學藝術聯合會主辦)

四川省第三屆篆刻作品展 優秀作品獎(最高獎,一九九九年八月,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辦)

四川省產業系統「巴蜀文藝獎」 二等獎(一九九九年五月,四川省企業文學藝術聯合會主辦)

四川省第五屆少數民族藝術節 一等獎(二〇〇六年十月,四川省文化廳主辦)

作品入展

九〇臺灣國際書展(一九八九年八月,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西泠印社全國第二屆篆刻作品展(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西泠印社主辦)

九三四川名家書法展(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辦)

全國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 一九九三年十月,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中國名家書法展( 一九九四年六月,日本千草書院,日本東海大學主辦)

九五四川名家書法展(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辦)。

九七四川省名家書法展(一九九七年四月,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辦)

全國第七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一九九八年二月,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第一屆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優秀作品展( 二〇〇一年七月,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四川·浙江兩省篆刻交流展(二〇〇二年十月,四川省書法家協會、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主辦)

中日篆刻名家作品展(二〇〇二年十一月,中日友好協會主辦)

中國當代著名篆刻家作品邀請展(二〇〇六年六月,重慶市書法家協會主辦)

魯、陝、川三省篆刻聯展(二〇〇六年七月,陝西、山東、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辦)

四川省第四屆篆刻藝術作品展(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辦)

全國第六屆篆刻藝術展(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開明印社建社三十周年作品展(二〇一一年六月,成都開明印社主辦)

四川省第五屆篆刻藝術作品展(二〇一三年九月,四川省書法家協會主辦)

中國苴卻硯·全國著名書法家作品邀請展(二〇一四年一月,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

攀枝花市名家書法十人展(二〇一五年十一月,攀枝花市書法家協會主辦)

北京南北書畫院首屆學術年展(二〇一六年二月)

四川省第六屆篆刻藝術作品展(二〇一六年六月,擔任評委,作品參展)

出版著作

《中國書法與篆刻概論》(一九九二年,主編,與任秉惠先生合作,三秦出版社)

《書法欣賞》(一九九五年,主編,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當代名人漫像印譜》(一九九五年,與任秉惠先生合著,巴蜀書社出版)

《當代篆刻家作品集——劉健》(二〇〇八年,經濟日報社出版社出版)

論文發表

《運用接受理論考察書法審美活動》(一九八九年八月,《中國中青年書法論文集》,河南美術出版社)

《準確臨摹——陳振濂書法教學法第一單元讀後感》(一九九一年四月,《青少年書法報》)

《簡明美育讀本》第十一章《書法藝術與美育》(一九九一年五月,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陳振濂篆刻風格特徵解析》(一九九四年五月,《陳振濂後援會會報》)

《書法教學法概論》(一九九四年五月,《書法新論》,團結出版社出版)

作品專題

《書苑擷英——劉健》(一九九四年五月,《青少年書法報》第一版)

《現代書家——劉健》(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現代書法》)

《印林薪火一一劉健》發表於《中國印林》(二〇一四年六月,人民美術出版社)

辭條入編

《中國印學年鑒(一九八八——一九九二)》(一九九六年三月,西泠印社出版社)

《當代篆刻家大辭典》(一九九二年,哈爾濱出版社)


▲何應輝先生題簽

▲劉江先生題簽

高質量回複評論贈書活動

1、不論是獨特見解,還是個人感想,只要是原創的評論文字通通都可以,如發現抄襲將立即取消資格並在本帖中公示;2、由中國篆刻網組織人員共遴選出10位優秀回帖評論的網友,贈送《印壇點將·劉健》一本;3、本活動同時在中國篆刻網進行(查看網頁版「印壇點將·劉健」),兩個平台共10個名額,您可以同時回復,但不能同時獲獎。遴選時由中國篆刻網取捨。

(印壇點將·劉健 網頁版:

http://bbs.zgzkw.com/thread-545176-1-1.html)

4、評論請在2016年9月8日前回復,過期無效;5、成功獲得贈書的網友須提供地址、姓名及郵編、電話等資料。活動截止一個月內未提供地址等信息,視同放棄;6、獎品由中國篆刻網寄出,郵費到付,如有其他要求請告知工作人員。

去俗遠於風馬牛

郭強

從印章到篆刻,對於而言是一個心性演變的過程,從功能上生發出純意境的藝術觸角,形成心靈的外現——文人篆刻藝術。

文人篆刻不囿一隅之城、一流之穀,以瞬發的靈光關照人生,脫俗去偽,突兀個性,注重氣息的延續與發展,崇尚以妙悟為心靈體驗的創作。

劉健便是這類篆刻家。

劉健自語:喜漢印蒼茫蕭散一路。我觀近送來的四十餘方印拓,以蕭散為尚,蒼茫意少。一改過去以蒼茫體、蕭散態的創作,更加註意內省的需求,是一個質的飛躍。

劉健在蕭散裏以生為勝,以拙為利。於用字、布印上,以古璽漢印之法,卻不同於其治,得止於氣息,運生於智而非熟,生拗中充分將空間的呼應、排線的疏密、筆劃的粗細、直斜的配合、停變的調動等布印規律,不顯不露而化之。若印作「散懷」的左下弧線與右上角的大空,「意外生奇」左上橫線排迭與「意」的「心」部波折,「在水一方」點線面的位置,「天歌私璽」的輕重,「生氣遠出」的「С」形結構,「君子躬行」以斜線調節縱勢,「三思而後行」的節奏,「懷玉」似生離而穩,輕以撥重,盡其生處便是智慧光。於用刀、執刃上,雖是牧甫之直入,白石之單走,卻不見行跡,不以巧作,隨性而變,隨意而為,意外生奇,至拙為利,至拙為美。若印作「不是為君作臥遊」直拙上注意同向用刀的重迭和向背關係;「相見無事」大疏密中運刀直走,卻得點之精神;「別有洞天」直線排布寓斜為動,運雙刀起收見呼應;「真水無香」率意而行拙;「處厚」的「子」部輕啄,與右上大白,刀之妙來;「曾為梅花醉似泥」行刀以拙,細節以作,輔之布印疏則疏、密則密。劉健用刀頗「利」,鋒芒盡現而不露,拙之味——純和,生意遠出。若印作「平安」在秩序中完善刀的韻致;「我書意造本無法」傾斜的空間,用刀的含蓄,使之平衡;「有所不為」以古璽法昭示刀的「留」。

我十分欣賞劉健這種寓智於生、寓巧於拙、寓利於和的個性體驗,充分展示了其審美情趣和生命態度。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七日於大研堂上   

▲與翟萬益、郭強先生合影


泱泱風烈

——讀劉健先生印章和書法

陸一飛

▲與攀枝花市書法家協會2015臨帖班獲獎學員合影

劉健先生,蜀人,以書法印章名世。二十世紀九〇年代曾同學於浙江美術學院,南山道上,西子湖頭留下我們一起縱論古今,染翰揮毫的身影。

當時,覺得劉健先生的書法篆刻與眾不同,非常用功地深入古典,卻時時有己意,有躍出紙面的宏大氣勢,印章也是一樣。

當時,劉江、祝遂之老師教我們的篆刻課程,記得有一階段要求我們準確臨摹秦漢印。一枚印章的細心摹習,反復對照,一絲不苟,經常會花五六小時以上。細心的關注力、觀察力、良好的刀筆表達,在這樣的訓練中一一得到提升,後來想,這樣的訓練其實更是心性的培養。

當時劉健的篆刻很突出,突出的是他對學習臨摹物件的選擇,突出的是他與眾不同的視野,當時就很喜歡他的印,覺得他的印很開闊很磊落,即便是臨摹的古印也會透出這樣的格局。

中國印章的最高峰無疑在秦漢,秦漢印的氣象其實就是當時中國的大國氣象。印宗秦漢,是多少印人的追尋和夢想,但是,是否有一顆與這種氣象相呼應的心,有一顆與天地同進退的心,決定了印家是否可以真正的出秦入漢。中國的秦漢,那是一個磅礴的時代,是一個如此唐皇的時代,又是一個有著開闊天空的時代,是充盈著君子堂堂之氣的泱泱大國時代。印章是那個時代的信物表徵,它一定是與這個時代相吻合的元素。

多少印人在技術上追逐和琢磨,卻忘卻了這通天貫地的氣象和軒昂。因為格局和心性上的無法呼應,所以會把印章當作小技,以描摹修改為能事。越刻越仔細,越刻越靡弱,以規矩細緻為歸處,印章的大道之風盡失。當下的印壇這種現象已成時風和流弊。

也有大量的印人反道行之,卻越走越荒野、草率,以刻意求變為追求,卻不是深心得流露和直達。

劉健先生的印,因為氣象的磊落,因為對古典的深研和會心,雄渾中內斂典雅,樸茂中如星辰燦爛。真力彌滿而自性充滿,讀著會感人。

寫字、刻印古拙中生動很難,劉健對古璽研究很深,古璽的自由、靈動,對空間的極度自信,這一點也成了劉健的自信。而他的印章線條的質感似乎與秦印更暗合,高古卻純雅,雄心散漫白雲間,讓人嚮往。

我喜歡看他的大篆金文,很生動鮮活的線,自由的心自由的空間。宋代姜白石《續書譜》中有一句話:「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動態的時空感,好美。

王伯敏老師當曾提出「域藏之美」,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獨特審美。劉健兄是四川攀枝花人,攀枝花臨近滇地,川滇大地的雄厚蒼茫,一定會滋養這裡的藝術和藝術家。雲南有「二爨」,「爨爨聯珠不二門」,《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威立西南邊陲,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寶物,滇地的歷史建築有個獨特的現象,其屋頂的橫脊都向上起勢伸延,與「二爨」橫畫的起勢相近,極盡上揚之態。「曲項向天歌」,這樣的「南風」之美,和魏晉南北朝時北朝的碑刻書法特別是龍門十二品中《鄭長猷造像記》等碑,無疑深深影響著劉健的書風印風,甚至覺得他會將《爨寶子碑》、《鄭長猷造像記》的文字直接取來入印,他的自用印「劉健印」足以證明。積健為雄,縱意所如,這種天然的滋養,這種雄心的暗合,在他刻印揮毫時時有透露,振迅天真處儘是消息。

劉健先生的印和書法是一個樣子,就是外在的泱泱風烈,卻掩不住內心的溫潤純淨。這是一條很難走的路,因為難的是氣息的把握,難的是這樣的雄渾大度、恣肆痛快能給人向上和信心,內心卻還是冰心一片。

劉健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能寫出這樣的字、刻出這樣的印,許多年不相見,想起他來始終還是當年燦爛的笑容和大度的揮灑,看到他的印,看到他的字,就覺得當年南山道上、西湖之畔煮酒論道的劉健還在這裡,因為這顆初心還在。

二〇一六年三月六日於西湖潤廬  

▲參加「送萬福、進萬家」主題文化下鄉活動


劉健先生印集小言

彭弢

▲為篆刻學員示範

多年前在張景岳老師處見他所鈐新印數方,得穆甫之簡淨而參之以樸野,風味頗異蜀中,十分喜愛。老師說是攀枝花劉健所治,於是記下先生大名。真正有緣晤面並觀其大作,則是在十多年後了。

先生性情寬和樂天,且善飲。其印與書,初觀頗覺率性不拘,遊刃揮翰,皆以逸氣出之。加之先生自言,「篆刻是好玩,因之不囿一路一格……」等語。故此,不少人便以為先生之藝是隨興偶成為多了。

這,其實是一種誤會。

如能細品先生印作,以上印象會漸漸打破,再精讀,就能感受到其心細如髪的揮運與慘澹經營的意匠。讓人覺得,那大開大合的布白,恣肆新奇的結體,張弛有度的線條,無不淵源有自,哪怕是一二字的小印,也並非信手拈來的偶得,而是似不經意的苦心集結了。

一次小飲中,先生談到,早年在浙江美術學院從劉江、陳振濂等先生學習。班上學員不多,導師的要求十分嚴格,教學強調路正而功深,那種逸筆草草,浮光掠影的學習態度是無法過關的。得益於他的理科出身,學習方法上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在向經典的學習過程中,除去普通的審度,他會對線條的方向、角度等細節,作非常深入細緻的數字量化的推敲比對,個中微妙,瞭然於心。「我能看到好多人不容易發現的細微變化」,他說。這次求學經歷深深影響了他,為將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感念老師們的教誨,言及老師,無論何時何地,從不直呼其名,必以「先生」稱之。此足見他豪快的性格中不失細謹的一面,而這也玉成了他的藝術。

「始知真放在精微」,正因如此,先生的篆刻,在縱橫放曠的面貌下,多了醇厚與雋永。新奇中深備古意,渾莽中時見生機,使得作品更加耐人尋味。除去印內之功,這與其精深的書法功底也是分不開的。他雖以印名家,其實他於書法的重視與用功,並不減於治印。雖取法多方,然以漢碑為宗,摩崖、瓦當、磚銘、泉布等,無不涉獵。而隨其性情,著意方整、直拙一路。不同於多數印人長於書篆,他則多參隸意,不效時流,故能自成面目。實則潘天壽先生早已有言:「作印故當學篆,且須學隸書,古印往往似漢隸者」。由此可見先生的擅學與敏銳的藝術感知能力。其書,得漢隸之簡率,於空間開合,特為經意,與其印風融通無礙,無論尺牘巨幛,寫來筆酣意飽,可謂興會淋漓,令人觀之快心。

先生以知天命之年,其藝漸臻老境,而天真爛漫之趣充盈印面毫端,這是極為難得的,究其原因,應是杜子美所言「直取性情真」吧。「老」而不「真」,則是老舊,生機少,藝術則無機趣可言,就不「好玩」了。

為藝如此,生活與技藝,已趨融洽,心有所會,手自從之,百怪千奇,奔赴腕底,所謂「心手相師勢轉奇」。讀先生近作,有此境矣,因為先生一喜。

丙申新正,釀雲山房主人記於蜀中  

▲在埃及


閑說劉健兼談其篆刻

楊瑾

▲在格薩拉踏青

初識劉健先生,是在兩年多前。他恰好從四川過雲南來公幹,早先就曾聽過他於篆刻的手段和名聲,也知道他清高冷傲的一面,只是未曾謀面。瞭解也是從其他人的說談中拼湊起來的,並不真識得廬山面目,直至見到他本人。

記得是在夏天的一個中午,他們一行人剛好到了昆明,就在離我不遠的一顆印老房子用餐,彼此幾句常有的寒暄後,覺得劉先生是那種生來就樸厚敦實,干練非常的人。他說話節奏條理很是清楚,不多餘。這可能是在學校任過領導崗位把握分寸的緣故。中午時候,一般是不能多飲,但他卻有著巴蜀人獨有的爽利和暢快,飲酒抒懷卻無醉酒的尷尬,特別是就著滿桌滇味的香濃熱辣與來自山野的氣息,幾杯酒後除了幾句不多的玩笑外,從篆刻聊到了篆刻,最後還是說篆刻,一股熱情似為此而生,永不停歇。

劉健先生早先去了浙江,在中國美術學院對書法尤其是篆刻有過系統的學習,對漢印、古璽和流派印章用功頗多。浙江一地是真正的南方,人文氣息自古不消說也不用說。浙上名家以刀為筆,入石三分的篆刻除了幻化了水鄉楓橋的嬌媚外,吳地春秋的激昂熱烈同樣光彩,風華無盡。古往今來的印人們更如錢塘海潮,開宗立派薪火相繼,成就大觀。

點破天機,開闢鴻蒙,自然妙法方為正宗。既見過了許多真龍,即便未躍龍門,卻也如禪門中修行的開悟得道,點化成仙,所以劉健先生有此今的造化,完全仰賴當年浙海名宿的點滴言傳與行為身教。亦是感念他當年求學所獲的緣故,杯酒即談起浙上、南山,誰誰如何,可見篤學真摯情分不減。

劉健先生來昆後,與雲南印人交往漸廣。平日多少亦會有議論他篆刻的時候。有說他印風中漢印氣息不夠正,學了如今流行的東西多,又說他現代裝飾味道太大,也有說他氣象大氣,下刀佈局高妙……總總說來,談起他的時候是多的,議論也不少,有褒有貶,倒也正常。就依漢印來說,平日很多人談漢印與刻漢印多從印譜來,原印實物見過很少,自然拘泥於紙譜的概念,能追溯源頭探究深奧,故對漢印理解也就是只言詞組,人云亦云。劉先生臨摹漢印時間長,也最用功,在漢印風格的創作上也最見心得。對於紅書之類他不排斥,看得出刀法結構從裏頭來得多。對佈局章法,他卻並非是一味盲目刻得端正刻得呆板,漢印中滿白文規矩一路風格中,亦是嚴肅活潑。劉先生在反復的揉捏中將看似平正的豐富性提煉出來,重新編排組合不失法度,嚴謹中見自然,自然中見天趣,在方寸間展現大氣象,在氣象中尋覓到玩味,感受到樂趣,這才是篆刻,這才是藝術。

回過頭我們再說現代感和裝飾意味。現代社會現代人,感受肯定和過去是不一樣的。如今常說古風、古意,試想今人書畫甚至與古人一模一樣,就真是有從前的氣韻了麼?我覺得那也是仿古,不是真古,再高明些的也僅僅是像而非是。都市文明與網路時代下,審美趣味是一個多元與複雜的。在此我們不做深層次的討論。劉先生的印章有思古人之風,是因為他從傳統中來,這一點毫無疑問。對傳統的學習是一個充滿著敬畏的過程,在法度上在技術上是嚴謹的,具體說從技術問題上看是沒有問題的。思古人,然後見自己。自己是什麼?自己內心的感受,自己內心的審美意識。刀隨心走,印鑒神遊,這個過程是一個自我的過程。前後兩者「治大國如烹小鮮。」知技,而又「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知道,所以自然。藝術回歸到自我自然的過程還需要談別的麼?

最後要談的,我覺得也不必迴避,劉健先生的篆刻也是存在著問題的。前一個時期,劉先生憑藉自己的天賦和勤奮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篆刻之路。雖然辛苦,但也很舒服,從感覺上來看這幾年舒服的程度要更多一些。可我自覺舒服太久並非是多宜處的。嫺熟的設定幾個經典示範與構成章法後,常常會因此而樂此不疲,也就往往越會流於俗套,前輩大師中也往往多有此。劉先生好像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搞篆刻教學,來者多是愛好者,並非懷有何種的目的。在非專業人員的身上,劉健似善於發現和捕捉最單純也最具活力的美感形式。同時在他從事篆刻教學之餘,與學生一道彼此交流的方式更多是走出去。走到其他專業領域,聽歌唱家歌唱,演奏家演奏,鄉土藝人的民俗民風……追尋時尚,回溯生活深入廣闊的社會,融入遼闊的自然,感受世間的萬物,體悟生命的價值,在不斷的碰撞交集中,理解世界尋找到新的自我,新的本真,創造出新的篆刻,活潑潑地篆刻。

丙申初春於昆明龍井街三十八號南窗  

▲昆明觀看「南中吉金——雲南歷代碑刻拓片精品展」合影


無窮出清新

劉健

▲在迪拜

我學篆刻是在一九九〇年負笈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開始的。之前,胡亂地在印石上刻劃過一些文字,如若「改革開放」等口號式的語詞,以為那就是篆刻了,還寄給報刊,居然被作為題花一類使用了。無知者無畏,現在想起來汗顏。在美院學習期間,陳振濂教授是班主任,後因去日本做訪問學者,由劉江教授繼任。劉江教授是西泠印社副社長,長於篆刻,順理成章,篆刻便成為我在西子湖畔求學期間重要的一門功課了。記憶猶新的是,我臨摹的第一方經典印作——漢印「新前胡小長」,便是劉江教授在課堂上佈置並親自指導完成的第一次篆刻作業。

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六年,我擔任四川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藝術教研室主任,愛好與所從事的工作有機融合,相得益彰,自然十分愜意。那幾年也是我於篆刻書法最為用功的幾年。特別是對厚重古樸一路的「司馬」印,不衫不履一路的「將軍」印,妙造自然、隨意生髮的戰國璽印和秦璽印心摹手追。一九九七年至二〇〇六年,任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一職後,便於篆刻漸近漸遠、若即若離了。這期間,主要是刻一些較為工整的應酬姓名章。

自二〇〇八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公佈起,媒體常常把篆刻稱之為「中國印」,我特別喜歡這個叫法。典型的中國紅,典型的漢字線條組合,篆刻——著實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典型的烙印。曾聽到有人感嘆,那些平時為文人案頭把玩的「雕蟲小技」,居然承載著那麼深厚的文化使命!當然,我是不會有這種感嘆的,因為以我自身的體驗,那「雕蟲小技」既很難「雕」也真不是什麼「小技」!古璽秦漢印雖指向實用卻也精妙卓絕、美輪美奐;明清文人印費盡心機,詩詞語句的選擇,篆法的甄別,造型的匠心,印材的巧取,方寸之中顯現出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涵養令我輩嘆為觀止!那豈是簡單和輕而易舉的「把玩」?

我於篆刻,既是「好玩」心態,也就不囿一路一格了。但凡古璽秦漢的、明清的、近現代和當代的,能動我心性的東西都喜歡兼收並蓄,杜甫有句:「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東坡先生也說:「無窮出清新」。當然,我的思路和格局大抵是有的,希望通過古代經典的尋繹,詮釋符合個人心境的篆刻藝術的基點與立場、意趣與格調、哲思與情感,構築心手相應的美好精神家園。這樣的理想,也許天方夜譚,也許一廂情願,但我確實想這樣玩下去,至於中國篆刻的走向,中國篆刻的何去何從,那便不是我能想的事了。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於不二堂晴窗  

▲參加四川省第六屆篆刻展評委工作

作 品 欣 賞

▲ 平沙落雁

30mm×30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平沙落雁。乙未,劉健。


▲ 陽關三疊

30mm×30mm 壽山石

邊款:陽關三疊。古琴名曲之一。乙未年十二月,劉健。


▲ 一片冰心在玉壺

44mm×25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劉健,丙申。


▲ 富貴昌樂未央毋相忘

40mm×40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富貴昌,樂未央,毋相忘。乙未臘月,劉健刊。


▲ 和氣天真

40mm×14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和和氣氣。乙未,劉健。


▲ 從心所欲不逾矩

37mm×27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從心所欲不逾矩。乙未三月,劉健。


▲ 參悟

37mm×20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參悟。劉健。


▲ 子非魚

16mm×32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子非魚。丙申,健。


▲ 放眼量

30mm×30mm 壽山石

邊款:風物長宜放眼量。丙申,劉健。


▲ 萬山紅遍

29mm×29mm 壽山石

邊款:萬山紅遍。丙申正月十七,劉健。


▲ 初見

24mm×24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人生若只如初見。」納蘭性德詩句。丙申正月初一,劉健。


▲ 過客

27mm×17mm 青田封門青

邊款: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丙申,劉健刊石。


▲ 大象無形

25mm×25mm 青田封門青

邊款:大象無形。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句)。不二堂主人刊於丙申。


▲ 躬行君子

25mm×20mm 青田石

邊款:躬行君子。丙申二月,健刊石。


▲ 廣陵散

24mm×22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廣陵散。古琴名曲。劉健。


▲ 少得

22mm×17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少則得,多則惑。丙申,劉健。


▲ 千秋

20mm×20mm 田黃石

邊款:乙未,劉健。


▲ 猶有梅花是故人

33mm×33mm 寮國石

邊款:猶有梅花是故人。乙未,劉健。


▲ 與生俱有

25mm×25mm 青田封門凍

邊款:與生俱來。丙申,劉健。


▲ 無盡藏

28mm×22mm 青田石

邊款:無盡藏。有古璽印氣息。丙申,劉健。


▲ 出入大吉

25mm×25mm 巴林凍石

邊款:出入大吉。乙未十二月,劉健。


▲ 臨人以德

31mm×24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臨人以德,莊子語。乙未三月,劉健。


▲ 奇正相生

25mm×25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奇正相生。丙申正月初一,健。


▲ 仁者壽

22mm×22mm 昌化石

邊款:智者樂,仁者壽。不二堂主人刊於丙申。


▲ 不羨仙人作印人

30mm×30mm 壽山石

邊款:不羨仙人作印人。乙未,劉健。


▲ 荷堂

20mm×36mm 壽山芙蓉

邊款:荷堂藝術館存。甲午,劉健。


▲ 長生

20mm×20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乙未,健。


▲ 千金買骨

30mm×30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千金買骨。丙申上元日,劉健。


▲ 長河落日

34mm×28mm 青田石

邊款:長河落日。健刊石。


▲ 篤行

35mm×21mm 壽山芙蓉石

邊款:篤行。丙申,劉健。

▲ 光風霽月

34cm×130cm 行書條幅

▲ 選臨《大孟鼎銘文》

55cm×120cm 篆書中堂

釋文:釋文略。

▲ 逍遙

50cm×100cm 行書中堂

▲ 李煜《相見歡》

66cm×66cm 篆書斗方

釋文: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 韓愈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50cm×140cm 行草條幅

釋文: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 為書對友五言聯

34cm×120cm 行書對聯

釋文:為書宜率意;對友貴真誠。

▲ 一意孤行

34cm×136cm 行書橫幅

▲ 陶博吾題畫詩

68cm×48cm 行書條幅

釋文:不讀詩書不種田,壹竿來往大江邊。鱖魚釣得二三尾,又有殘春買酒錢。

▲ 楊萬里詩兩首

30cm×30cm 篆書扇面

釋文:好風穩送五湖船,萬頃銀濤半霎間。已入江西猶未覺,忽然對面是西山。藥玉船中酒似空,水沈煙上雪都融。梅堂客散人初靜,椽燭燒殘一尺紅。

▲ 長江好竹七言聯

34cm×136cm×2 行書對聯

釋文: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中國篆刻網當代印人叢書之《印壇點將》系列

  由中國篆刻網策劃、駱培華總策劃、李平主編的《印壇點將》系列叢書是中國篆刻網服務當代印人的系列活動之一,叢書由廣州華雋文化傳播發展有限公司(中國篆刻網實體公司)編排設計,中國篆刻出版社出版。叢書作者採用定向約稿和投稿後專家委員會審定的方式確定。作者皆為當下印壇創作實力強,理論水平高,屢獲大獎的實力派印人。彙集他們的作品出版發行,既可起發掘印壇新秀,弘揚篆刻藝術的作用,又可供廣大篆刻愛好者學習賞鑒,充分體現了中國篆刻網「弘揚印學傳統,關注印壇創新,發掘印學資源,服務當代印人」的宗旨!

  該系列叢書每人獨立成卷,收錄作者篆刻、書畫等各方面的精品之作,配以生活創作場景、自述或師友評論文章,採用全新的編輯體例,力爭打造篆刻出版的新標杆!叢書每卷最低180P,多者接近300P,採用四色全彩,特種紙印刷,印製考究,裝幀精美,實為品讀閑賞不可多得的典藏精品!

  《印壇點將》系列叢書出版情況:

  已出版:

   邵 晨、倪和軍、江繼甚、王雲山、

   湯忠輝、劉洪洋、吳汥涌、陳明德、

   柳曉康、楊 華、張呈君、張 鈞、

   魏曉偉、李 平、戴 文、郭 晶、

   吳賢軍、張 銘、楊祖柏、吳頤人、

   孫佩榮、高 帥、劉 健、謝輝旺、

   林 爾、張 威

  即將出版:

   馬東生、翁石匋、周 斌、姚偉榮、

   程二軍、魏 傑、彭大磬、岐 嶇

《印壇點將》系列叢書銷售:

http://weidian.com/?userid=1004300&wfr=c


推薦閱讀:

TAG:中國 | 篆刻 | 作品 | 劉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