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H2.頸動脈狹窄

頸動脈狹窄——多數腦梗死的病因

中風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種。缺血性中風(即人們常說的「腦梗死」)最常見,約佔所有中風的85%。過去人們一直認為腦梗死大多是由於腦內血管狹窄、閉塞所致。近年來的研究發現,80%的腦梗死異非顱血管本身的問題。而是由於供應大腦的頸動脈或椎動脈發生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腔狹窄、閉塞,造成腦供血不足,或血管內的粥樣硬化斑塊脫落,堵塞腦血管所致。

近年來,頸動脈狹窄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日趨年輕化。究其原因,主要與不健康生活方式導致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病症有關。這些慢性病加速了動脈的粥樣硬化,從而引起頸動脈等動脈的狹窄或閉塞。

要確定有頸動脈是否狹窄,只需去醫院作一次頸動脈的彩色多普勒超聲即可。該檢查無創、無痛苦、無輻射、簡單易行形象直觀。不僅能清晰地顯頸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態、頸動脈狹窄的程度,還可以提供斑塊造成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信息,是目前篩查頸動脈病變的首選方法。目前以為,當頸動脈狹窄超過70%時,容易發生缺血性腦梗死。若頸動脈完全閉塞,則會造成大範圍的腦梗死。

下列人群應每年做一次頸動脈彩超,以便早期發現頸動脈狹窄,儘早干預:⑴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別是男性。⑵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⑶肥胖者。⑷長期吸煙者。⑸曾有短暫腦缺血發作(又稱小中風,TIA),如短暫性黑曚,單眼失明、視物模糊或完全失明,一側肢體麻木或運動能障礙,語言表達不清,突然說不出話話,突然暈倒等。⑹經常感到頭暈、頭痛者。

對於無癥狀或有癥狀的頸動脈狹窄,現有的藥物治療主要通過抗血小板、抗凝以及降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高血糖來預防或延緩中風的發生。由於藥物對於已經形成的斑塊和狹窄並無「疏通」作用,故藥物治療只能起到延緩病變發展的作用。目前,除藥物治療外,推薦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頸動脈支架成形術,以清理頸動脈內的粥樣斑塊,疏通狹窄及閉塞的頸動脈,使頸動脈重新恢復通暢,更有效、更精準地預防發生中風。

頸動脈手術或介入治療的選擇:⑴有臨床癥狀且頸動脈狹窄超過50%者,特別是曾經發生過一次或數次小中風者,具有強烈的手術指征。⑵無臨床癥狀時頸動脈狹窄小於70%,可以先通過生活方式改變和藥物進行干預,定期複查頸動脈彩超。⑶如頸動脈狹窄超過70%,即使沒有癥狀,也應儘早手術,以免中風。⑷已經發生過中風,為改善大腦供血,促進康復,預防再發,仍應爭取通過手術使血管復通。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是當前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手段。頸動脈斑塊不穩定、頸動脈過於扭曲、頸動脈嚴重狹窄、以及頸動脈斑塊嚴重鈣化者,「放支架」效果不好,宜首選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此手術通過直接切開頸動脈,清除其中的硬化斑塊,以達到治療目的。切小口(僅5厘米左右),手術時間短(從切開到縫合,僅需1小時左右),恢復也快(術後次日即可下床洽動),術後發生再狹窄的情況很少,治療費用也相對較低(單側約2萬元)。

頸動脈支架術比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更微創,沒有手術切口,只需做一次股動脈穿刺,把支架導入到狹窄的部位,撐開狹窄的血管即可。相比內膜切除術。其安全性更高,術後恢復更快,發生併發症的概率更小,但治療費用較高(單側5~6萬元)。一般地說,以下情況較適合行頸動脈支架成形術:①頸動脈斑塊較穩定(超聲可評估);②伴發嚴重的心肺疾病無法耐受手術;③存在外科手術難以顯露的病變、對側喉返神經麻痹、有頸部淋巴結清掃等手術史、頸部放療史、對側頸動脈閉塞等解剖因素。

2010.4.20

分享:

0

喜歡

0

贈金筆 閱讀(12) 評論 (0) 收藏(0) 轉載(0) 喜歡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H3.失眠症診斷治療新進展 後一篇:H1.腦中風後如何預防再發腦中風?
推薦閱讀:

頸動脈彩超
腎動脈狹窄是怎樣被發現的?
動脈硬化血管閉塞後常見的疾病|動脈硬化,動脈血管閉塞,冠心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2017年12月3日播出《冬季謹防血管病—1—動脈硬化》

TAG:動脈 | 頸動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