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家譜源流】從黃帝到青田海溪朱氏世系
始祖黃帝到義陽郡海溪族宗譜世系表(初稿)
(一)遠古世系圖黃帝起:1、黃帝(公元前2733-前2697-前2598。也有資料說是前2599):軒轅氏、姬姓,又姓公孫。少典之次子,名軒轅,其母附寶,出郊野視大電繞北斗星中樞照野,遂感有娠,生帝於軒轅之壽邱,故名軒轅氏,長於姬水,故又姓姬。帝敦敏聰明有聖德,貴為天子,以土德王,故曰:黃帝。公元前2697年登基時37歲(有說20歲),活111歲(有的說136歲、有說152歲),生25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黃帝納四妃,其元妃為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二男:玄器(玄囂?)、昌意。公元前2598年卒,葬今陝西省黃陵縣北橋山的黃帝陵。——2、昌意(前2668--?):黃帝之次子。因才德低下,黃帝七十七年昌意被降到四川若水流域為諸候,其妻景妃看天虹而孕生。娶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景仆,又有譜載曰仆昌,名女樞生韓流。——3、韓流;名乾荒,昌意之子,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啄,麟身渠殿,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但與《史記·五帝本紀》、《大戴禮記》、《帝王世紀》所說的顓頊是昌意和昌仆之子都不相同。——4、顓頊(前2534-前2515-前2437):韓流之次子,有大德於民,黃帝崩而繼承帝位,號稱玄帝。建都於高陽,故稱高陽氏。帝以水德紹金天氏而王,沈靜淵深而有智謀,清明通達而知事理,調以五行而以教化,潔靜虔以祭祀,革九黎之亂,萬物有序,民安其生。帝還作歷,以孟春之月為元,是歲正月朔旦立春,故又稱歷宗帝。公元前2515年繼位,公元前2437年去世,葬於漢水上游鮒魚山。帝卒後被尊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稱北帝、黑帝。帝納二妃,次妃騰隍氏,又稱騰墳氏,勝潰氏名女祿,生二男:稱,禺。——5、稱:名伯稱,字伯服,顓頊之長子,生子老童。——6、老童:字卷章,稱之子,娶根水氏女嬌福,名嬌極,生子重黎、吳回。(有的譜在吳回之前加一世「繼」,這在史書和相關資料中也未找到)——7、吳回:老童之次子,帝嚳時被襲任火正祝融,稱為祝融氏。吳回卒於南方,葬於南嶽衡山之陽的祝融峰。祝融去世後,被尊為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輔佐火神,也叫「朱天菩薩」,在五行學說的神秘理論中,火與南方相配,於是火神祝融又成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吳回生陸終。(有的譜在陸終之前加上二世,「繼」和「重黎」。可能是將史書上「吳回繼重黎任火正」這句話誤解為「吳回、繼、重黎任火正」。從而將一世變為三世了)——8、陸終(前約-?):吳回之子,納鬼方氏之女名女隤,生六男:昆吾名樊、參胡名惠連、彭祖名翦、會人名求言、晏安、季連。——
遠古時期【黃帝至晏安(2733-2276)/8=57.12年/代】
9、晏安(前約2276-前2255-前2206-?):名安,字安斟,陸終之五子。晏安輔佐虞舜,為舜之臣,後因有功被舜帝封於曹地,建立曹國,賜姓曹,生子均連。——10、均連:晏安之子,生子彩白。——11、彩白:均連之子,生子季札。——12、季札:彩白之子,生子武辛。——13、武辛:季札之子,生子主庭。——14、主庭;武辛之子,生子浚、本立。——15、本立——16、伯虎——17、安期——18、伉——19、固陵——20、正中——21、乙凱——22、九陽——23、華陰——24、仲彭(有的譜為仲彰)——25、少徵——26、成均——27、鳳祤——28、天麟——29、虎——30、罕——31、不齊——32、通——33、合宇——34、能之——35、衍之——36、產——37、宓——38、星——39、單父——40、昭——41、成立——42、眉——43、守正——44、章童——45、階——46、婁——47、犨——48、椽——49、降——50、奕:降之子,生子曹俠。(有的譜在29世虎後面加彬、疏、擇、秉義至奕,奕生曹俠,為34世或35世或36世。平均每代要50年或接近50年。好像不大符合人的生育周期。查《炎帝世系表》中的姜尚,史稱姜太公的,是公元前1156年生,為炎帝52世孫。曹俠雖然是公元前1029年生,但作為黃帝51世孫應該比36世孫更合理一些)——
曹國時期【晏安至邾俠(前2276-前1029)/42=29.69年/代】
【黃帝至邾俠(前2733-前1029)/50=34.08年/代】
(二)下古世系圖曹挾起:
51世、曹挾(前1029--?):又名邾俠,晏安裔孫。公元前1029年生,(有譜載為前1087年)。奕之子,晏安之四十三世孫,其先封於曹,其間或揚或逸,遷徙不常,至公世為關東大俠。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朝元年,佐周武王滅商有功,周武王封俠為邾子,受封邾國(今山東省鄒縣、濟寧一帶),附屬於魯,以國為姓,易姓邾是為邾俠,創國衍生朱、婁、鄒、顏四個姓,是為朱氏大始祖。娶有易氏女,生子太辛(非)。——
52世、邾非又名太辛(前約997-?):邾俠之子,生子成,有譜載為曲沃突。——
53世、邾成(前約965-?):非之子,生子車輔,有譜記載為外仲。——
54世、邾車輔(前約933-?):成之子,生子將新,有譜記載為主父檀。——
55世、邾將新(前約901-?):車輔之子,生子訾(zi)父。——
56世、訾父(前約869-?):將新之子,生子夷父、叔術。——
57世、夷父(約前837-前807-前796):名顏,又名伯顏,謚武公,史稱邾武公或夷父顏,或邾婁顏。朱顏在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弱小的邾國因他繼位而崛起,成為邾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風雲人物。他積極支持和服從周天子,參加諸侯聯軍征伐蠻夷,並建立了功勛,得到周天子的封賞,並乘勢把邾國的疆土由鄒縣擴張到南包滕縣、嶧縣,東到費縣,西到濟寧、魚台等地,由原來的國土三十里擴展到二百餘里的中等國家。娶盈氏生子二:夏父、友父。夷父顏後為昏君,因參與魯國(公元前807年)的政變,公元前796年被周宣王所殺,立顏弟敘術為國君,敘術非常賢達,只做了很短一段國君,他精心培育兄長的兒子,當侄兒夏父長大成人後,(公元前781年)趁周宣王去世之機,一改周天子的成命便把王位傳給了夷父顏的長子夏父。——
58世、夏父(約前806-前781-前730)。夷父之子。生子不皇,?有譜記載為杲公。夏父作了國君後封敘術建立濫國,封弟友父建立郳國,即小邾國(郳地原為友公的封邑)。——58世、友:老譜上為友別。時值西周末年,曹顏因有功於周王室,周王室封其少子曹肥即邾友於郳(今山東滕州東)為附庸,初稱郳國。——
59世、不皇(約前779-前730-前722):名杲,夏父之子,生子儀父。——
60世、儀父(約前752-前722-前678):名克,不皇之子,魯隱公之始(前722)年,在北杏會盟伐楚有功以賜諸侯。周曆王三年服事齊桓以獎王室,庄五(前689)年史稱「齊桓行霸,儀父附從,進爵稱子,」登附庸為君。魯庄公十六年(前678)十二月終書,卒謚安公。生子瑣。——60世、黎來:邾友之孫,老譜上有記載。屬小邾國第三任國君。——
61世、邾瑣(約前725-前678-前666):儀父之子,魯庄公十六年(前678)立,周惠王五年(前672)為天子貴,魯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四月卒,在位十二年。謚曰:憲公。生子蘧(qu)除。——
62世、邾蘧除(約前698-前666-前615):瑣之子,魯庄公二十八年(前666)即位,魯文公十三年(前615)春遷都於繹城。同年五月卒,在位五十二年。謚曰文公。納元妃齊姜,生子獲且,次妃晉姬生子捷菑(zi)。——
63世、邾獲且(約前671-前615-前573):蘧除之長子,魯文公十三年(前615)即位,成公十七年(前573)十二月卒,在位四十一年。謚曰定公。生子牼。——
64世、邾牼(約前644-前573-前556):獲且之子,魯成公十七年(前573)即位,魯襄公十七年(556)卒,在位十六年。謚宣公。生子華。——
65世、邾華(約前617-前556-前541):牼之子,魯襄公十七年(前556)即位,魯昭公元年(前541)六月卒,謚曰悼公,在位十五年。生子穿。——
66世、邾穿(約前590-前541-前507):華之子,魯昭公元年(前541)即位,魯定公三年(前507)卒,在位三十四年。謚曰庄公,生子益。——
67世、邾益(約前563-前507-前471):穿之子,魯定公三年(前507)即位,至前485年,吳執之立太子革,革十二年後(前473)隱公複位二年,越執之以歸而立公子何。在位二十二年。卒謚隱公,生子革、何。——
68世、邾革(約前536-前485-前473-?):益之子,魯哀公十年(前485)即位,在位十二年後逃往越國。卒謚桓公。生子茅夷鴻。——
69世、邾夷鴻(約前510-前471-?):字成子,桓公(革)之子,公元前488年官至邾國大夫,封於茅邑,謚成公,公元前471年即位。由於隱公時期國力衰弱,公元前470年成公隱居沛邑(今江蘇沛縣,也有譜載相縣),隱姓埋名,為避難,故由邾氏去邑改姓朱氏。邾姓自邾俠至邾夷鴻共傳一十八代,至此朱姓正式開始,第69世朱夷鴻為肇姓始祖。後邾國國君由桓公子孫繼任,約傳九代。此後,邾國世系缺乏詳細記載,只能簡單地知道邾國共傳29世,最後為楚宣王所並,亡國。生子秺。——
邾國時期[邾俠至朱秺(公元前1029-公元前485)/19=28.63年/代]
(三)近古世系圖朱秺起:
70世、朱秺(前485?-前375-):名仲穗,字世秘,公元前485年生,被稱為「朱氏沛國公」開基始祖。茅夷鴻之子。(又有譜載:生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前403)年戊寅年)。早年隨父由邾國茅邑徒隱於魯國沛邑,仕周君元年(前375)丙午封為齊國大夫。後因齊國發生田氏之亂(前490-前379),徙居魯國蕭縣相邑、沛邑一地,西漢時,改泗水郡為沛郡,郡治設在相縣,沛郡在東漢時改稱沛國。秺公徙居相縣為沛郡,沛國的郡治。——
71世、朱勝(約前440-?):秺公之子,楚上官大夫。生子蒼。(有的譜載生子亥)——
72世、朱倉(約前400-前319-?):是戰國魏惠王(前369——前319)時代的一個謀士,曾為魏王獻上一計,使齊國將韓國留在齊國作人質的太子放回魏國,生子豈。——
73世、朱豈(約前370——?):倉之子,生子亥。——
74世、朱亥(約前340——前258——前257):豈之子(有的譜載勝之子)。初居魏以屠為業。周郝王癸卯五十七年(公元前258)率軍破秦解趙被圍之危。秦始皇二十年己酉(前227)封為忠通將軍之仕。公元前257年,秦王將朱亥囚禁起來。朱亥見回去無望,就用頭撞柱子,柱斷而不死,於是用手扼喉,喉斷而死。妣盧氏生子英。(有的譜載生子家)。——
75世、朱英(約前320-前238-?):朱亥之子,戰國末年觀津人,為楚相春申君(?-前238)黃歇謀士。曾勸春申君殺李園以除後患,春申君不聽。朱英恐禍及自身。便逃隱離去了。後來歷史的演變果如朱英所料。生子章。——
76世、朱章(約前300-?):英公之子,丞相府參軍。生子家。——
77世、朱家(約前280---前202——?)與高祖(前256-前195)同一時代人:名野,字遼,章公之子(有的譜載亥之子),漢初為山東大俠,居魯。以任俠得名。曾大量藏匿豪士及亡命之人,曾解救被劉邦追捕的季布。人稱關東大俠。妣李氏生子濞、軫。(有的譜載生子軫、有的譜載生子夻)。——(夻:口作日字)夻公,家之子,西漢高帝庚子六年(前201)封為魯國大夫。妣史氏生子濞、軫。——
78世、朱濞(約前260-195-前184):朱家之長子,西漢開國功臣之52,西漢孝文帝時以都尉率軍入漢擊項籍,藏茶。朱濞隨劉邦起兵反秦,成立下汗馬功勞,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仲春被封為鄢陵侯(漢鄢陵侯國,今河南鄢陵縣境),侯狀二千七百戶。卒,謚鄢陵庄侯。妣秦氏生子建(有的譜載妣秦氏生子凝)。所以這一支朱氏被稱為鄢陵朱氏。——78、朱軫(約前255-前201-前187):朱家之次子。西漢開國功臣之23。西漢高帝五年(前201)都昌庄侯。妣劉氏、繼妣韓氏生子買臣?。昌侯朱氏以朱濞的弟弟朱軫為開宗尤溪始祖;朱軫也是隨劉邦起兵反秦的元老之一。——
79世、朱建(前240-前177):濞之子,西漢初楚國人。初任淮南王黥布相。曾勸阻黥布謀反。黥布被誅後,公元前196年,他被朝廷封為平原君,徙居長安。後又成為辟陽侯的謀士。在當時名聞長安。多次出謀劃策,為辟陽侯消災退禍。後孝文帝誅辟陽侯,朱建自剄。妣劉氏、繼妣韓氏生子買臣。(有的譜載生子軫)。——有的譜載:凝公,濞之子。西漢景帝前元己丑五年(前152)官至西北侯。妣劉氏、繼妣韓氏生子買臣。——
80世、朱買臣(前182-前115):建公之子(有的譜載凝公之子、有的譜載軫公之子、還有的譜載是軫公五世孫安公之孫六世孫楚才公之子)。字翁子,生於西漢高後六年(前182)(有的譜載生於西漢惠帝七年),居會稽。武帝元光己酉三年(前132)己五十中狀元及第,元狩己未元年(前122)封會稽太守,乘傳入吳,封中大夫侍中,後為主爵都尉,位列卿,再拜為丞相長史。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5),朱買臣與另二位長史被張湯餘黨所害,處以死罪。葬於會稽城西四十里朱池之西幽徑山。妣崔氏,繼妣陳氏生子山拊、鶴。——
[朱秺至朱買臣(公元前485-公元182)/10=30.3年/代]
81世、朱山拊(約前130-前110-前69):名鐸,買臣之子,西漢元封元年(前110)以舍入沛,六年丙子(前105)徙居永城縣,封為都昌候,孝宣本始四年(前70)為右扶風,一年下獄死。妣戚氏生子邑。(有的譜載生子攝,攝生邑)——
82世、朱邑(約前110-前83-前61):字仲卿,名邑容,山拊之子。少時為桐鄉嗇夫,辦事廉平。西漢昭帝戊戌四年(前83)封為北海太守,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九月,因治行第一,入為大司農。為人淳厚儉樸,賓無餘財。卒,夫子惜之,賜其子黃金百斤,以奉祭祀。葬桐鄉西二十里。妣王氏生子云。——
83世、朱雲(約前82-前27-前12-):字芳輝,名游,又名浮大,邑公之子。少年輕俠,年四十改行從師,授易論語,能傳其業。漢元帝(前48-前33)時與少府五鹿充宗辯論易學獲勝,被授予五經博士。西漢五鳳元年(前57)甲子出任杜陵令和槐里令。常居鄂田。漢成帝元延元年(前12年),上書求見漢成帝,請斬貪贓枉法、行為卑劣的丞相張禹之首,以整肅朝綱。張禹是成帝的老師,成帝大怒,將朱雲「罪死不赦」。晚年教授生徒。年七十餘,終於家,葬於平陵東閣外。追封槐里候。妣盧氏,繼妣羅氏生子博(有的譜載生子塤、篪。有的譜載生子翊)。??——有的譜載:塤:雲公之子。西漢成帝建始三年(前30)壬辰任泰政,封為司空。妣弋氏生子博。待考?——
84世、朱博(約前50-前7-前1):字子元,雲公之子(有的譜載塤公之子)。初為杜陵縣令,西漢成帝(前32-前7)時歷任冀州刺史、琅琊太守、左馮翊、大司農、犍為郡太守、光祿大夫、廷尉、後將軍。哀帝元年(前6)10月為大司空,二年(前5)繼任丞相,封陽鄉侯。他為人節儉清廉,敢誅殺,賓客滿門。因為依附傅太后,彈劾大將軍傅喜,被漢哀帝派廷尉調查,朱博自殺。生子翊。——
85世、朱詡(前26-前1):字仲新,博公之子(有的譜載雲公之子)。西漢哀帝(前6-前1年)時官任大司馬長史。妣杜氏生子浮。——
86世、朱浮(公元前6年-公元66年):名公叔,字叔元,詡公之子。出生官宦之家。初從光武劉秀,為大司馬主簿,遷偏將軍,從破邯鄲,拜為大將軍幽州牧,守薊城。建武二年(26)丙戌封為舞陽候,食三縣,後升任執金吾,徙封為父城候,建武七年(31),又升任太僕。旋為彭寵、張豐所攻,大敗,僅以身免。建武二十年(44)為大司空,建武二十二年(46)因事免。建武二十五年,改封為新息侯。永平九年(66)被明帝下詔賜死。妣季氏生子永。——
87世、朱永(約32-58-75-?):浮公之子。東漢時永平間(58—75年)為邳州下邳太守。生子尚。——(有的譜在朱永與朱尚之間空八世或一些???)——
88世、朱尚(約65-?):名郢,永公之子,官至史部尚書。生子質。——
89世、朱質(約98-147-?):尚公之子,漢桓帝時(147-167)官至司徒。生子寓(?-169)、卓。——
90世、朱卓(約130-200-?):質公之次子,留居沛郡,堅守祖輩產業與故土桑園。漢未時官任刺史。生子翻。——
91世、朱翻(約153-?):卓公之子,官任扶風太守。生子越。——
92世、朱越(約175-?):翻公之子,任仕為上洛太守。生子元勝。——
93世、朱元勝(約199-?):越公之子,生子絢。——(有的譜在朱元勝與朱絢之間加上廷、嘉信、朔、光祖、熙等五世)。——
94世、朱絢(約223-265-?):元勝之子。三國時任魏國(220——265)丞相府左參軍。生子濟。
95世、朱濟(約245-?):詢公之子。生子沖。——
96世、朱沖(約273-?-):又名申,濟公之子。官任翰林院召補學士,卒於沛縣令,贈平東將軍,齊州刺史。妣李氏生子威則。——
97世、朱咸(約294-317-?):名威則,字僧生,沖公之子。西晉(265——317)時官至散騎侍,給事中。卒贈冠軍將軍,恆州刺史。生子瑞、珍、騰、度賓。——
98世、朱騰(約328--?):名神龍,字龍懷,威則之三子。東晉建議初,官任建威將軍,陳郡太守、吳國內史。生子憲、斌、綽。——
99世、朱綽(約356-384):字祖明,騰公之子。官任西陽太守,廣平太守,東晉末年,為豫州刺史袁真的將佐。妣淮南蔣氏生子齡石、超石。——
100世、朱齡石(379-418):字伯兒,綽公之長子。幼承家風,少年從軍,後封建威將軍,武康縣令。東晉義熙九年(413)以益州刺史身份出任晉軍元帥,統兵平定四川,被晉封為國輔國將軍、豐城縣侯,後又升相國右司馬。持節都督關中諸軍事,右將軍。十四年(418)夏赫連勃勃攻關中,劉義真敗歸。他代鎮長安,兵敗死。生子景符(有的譜載生子君建)。——
101世、朱景符(約399-418-?):齡石之子,豐城縣侯朱齡石捐驅疆場後,東晉王朝以朱齡石之子朱景符嗣封為第二代豐城縣侯。劉裕代晉建立劉宋王朝後,朱景符仍為豐城縣侯不變。生子祖宣、朱隆。——
102世、朱祖宣(約440-479-?):景符長子,朱景符卒,其子朱祖宣襲封為第三代豐城縣侯。後朱祖宣因罪被奪爵位,由其弟朱隆代替,是為第四代豐城縣侯。直至公元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建立南齊,豐城侯國才被廢除。朱選之:南齊(479-502),吳平縣令。朱選之是朱異之父,但到底是祖宣之子呢?還是祖宣因罪被奪豐城縣侯爵位後而改名呢??需待考??——
103世、朱異(483-549):南朝梁吳郡錢塘人,字彥和。受學於明山賓,通五經,為梁武帝所信任。位至侍中、中領軍,居權要、掌機密30餘年。太清元年(547)主張納東魏降將侯景,又主張與東魏和議。致有侯景之亂。後建康被圍,太清三年(549)慚憤病死。妣張氏,生子榮。——
104世、朱榮(約506——):字茂若,仕陳為江陵郡佐。
105世、朱君建(約524-557-?):名建,北周(557-581)時官任太子洗馬。生二子:長子朱秘,官至宏文閣學士;次子朱隋。——
106世、朱隋(約551-581-618-?):字雲卿,建公之子,北周(557-581)太子洗馬。仕唐為雍州刺史、襄州刺史。妣陸氏生子僧寧、仲賢。——
107世、朱僧寧(約579-618-?):字子須,隋公之子。官任睢州太守。妣周氏生子操。——
108世、朱操(約607-?):字道儒,僧寧之子。居河南毫州永城縣,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妣趙氏生子仁軌、敬則、玘、珉。——
109世、朱敬則(635-709):字少連,操公之子。少有大志,年輕時才華出眾,文武雙全,被皇帝仕慕名授任洹水縣尉,後升任右補闕。武則天稱帝時,因進諫直言被武接受,於長安三(703)年遷任正諫大夫,兼修國史,位極人臣,進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高居宰相。後改任均祭酒,冬官侍郎。又因奸人誣告,貶出為鄭州、涪州、廬州刺史。中宗景龍三年(709)卒。至睿宗即位,追贈秘書監,謚為「元」。著有《十代興亡論》及《五等論》等書。妣弋氏生子光順(儀傑)?、光迪。?——
【朱買臣至朱敬則(公元前182+公元635)/29=28.17年/代】
110世、朱弘昭(南唐樞密使):海水再排世系(待考??)——
111世、朱梁(字由):海水再排世系(待考??)——
112世、朱穆(字經):海水再排世系(待考??)——
113世、朱昈(約740-763-808-?)原蘇州吳縣籍,號乾昭,唐代宗廣德元年生,癸卯(763)登進士第。憲宗元和三年戊子(808)來任撫州南城縣尉,民感其德,尊稱官長,遂卒於官。至南唐析南城為南豐,配官氏夫人。(有的譜載:葬世賢鄉恭倘者五都桃石源地名土墓溝嶺背。)(待考??)
114、朱傑儀(約770-?),諱儀,又名忠,字致政。葬父親南豐。因廬墓家焉。妣饒氏一娘,夫婦卒合葬桃石源大坪上,生子一煌輝。(待考??)
115世、朱光迪(791-882):諱煌輝,又名護,唐德宗興元辛未(791)生,寶曆乙已(825)年韋漁醴泉令李居爽薦任荊州府,是年大旱,普濟眾生,升授靈州別駕。享年92歲,卒葬桃石龍鬚坑。妣何氏。(有的譜載:名介,排行二十一,敬則之子,官任靈州別駕。妣弋氏、鄭氏、金氏生子守溫、守同、守和、守滔。有的譜載:娶金氏,夫婦合葬香田大墓林泥池園,寶劍出匣形亥山巳向。)
116世、朱守滔(811-834-837-?):諱憲,字大綱,唐憲宗元和辛卯(811)生,甲寅(834)年李逢吉(758-835)薦明經及第,授任常德府,升長沙府。丁已(837)年柳公權(778-865)薦授平章事兼太子洗馬。妣李氏夫婦合葬桃石源大坪上。(有的譜載:名禹一,一名墀,又名欽,字子敬,光迪之子。官任宣德郎濟陽令。妣程氏、尹氏生子涔、滋。有的譜載:娶汪氏,合葬桐川今號汪村林蜘蛛結網形。有的譜載:娶汪氏,尹氏,合葬香田)。
117世、朱涔(831-878-883-):山陵,諱滏,又名季相。唐文宗太和辛亥(831)生。大中辛未(851)狀元及第,李德裕薦任睢陽統兵衛指揮。咸通癸未(863)沙河司馬李昌國薦關東司馬御史中丞,至中和癸卯(883)同從侄溫與男。(有的譜載:字山陵,又字以良,浩師古,守滔之子。官任唐殿中丞。唐末乾符戊戌年奉祖父避亂居歙縣黃墩,妣程氏與公合葬汪庄,乙山辛向。生子古訓、古僚、古祝、古祐。有的譜載師古,名涔,字山陵,又字以良,行三十二,官任唐殿中丞,唐僖宗乾符戊戌年(八七八年)遭黃巢戰亂,奉祖父自金陵避居歙縣黃墩,娶程氏,合葬桐川汪庄林,乙山辛向。生子四:古訓,古僚,古祝,古佑。(有的譜在朱涔與朱古佑之間加上穆、介、禹、煥或穆、介、禹、師古或梁、介、禹、師古四世)。——
【朱敬則至朱涔(635-831)/8=24.50年/代】
118世、朱古佑(826??-911):名革(有的譜為琿或瑾),字鼎臣,號南山黃墩主人,又號鬲山居士,師古公四子。生於唐萬曆二年(826)二月十八日子時,大中二年(848),登進士第,初授修職郎。景福元年(892),制封銀青光祿大夫大憲御史,爵授歙州開國亭英侯,食邑五千戶;光化三年(900),由篁墩隱居休寧隔山;乾化元年(911)年九月八日子時卒,享年86歲。葬鬲山園壬山丙向。娶余氏,續陳氏,合葬歙之黃墩。生子五:春、滿、園、林、秀。——
縉雲河陽始祖,諱季札,據青田阜山朱氏宗譜記載:季札,字師長,行四,縉雲河陽始祖,生唐壬子年(註:有652、712、772、832、892)六月初一日,生而聰明,歿後顯靈,能興雲雨,除疫厲。鄉人德之,乃立祠奉祀。宋嘉泰二年,祈雨有應,撫州太守趙汝般以聞,淳熙十四年賜顯祐侯廟額,題郡志。又據青田圩仁朱氏宗譜記載:季札,字師長,行四,縉雲河陽始祖。生於唐太宗五年(631)六月初一日,生而聰明,歿後顯靈,能興雲雨,除疫癘。鄉人德之,乃立祠奉祀。宋嘉泰二年,禱雨有應,撫州太守趙汝般,以淳熙十四年賜顯祐侯廟額,並題郡志。(註:據說縉雲譜已作遠祖祭祀,待考??)
119世、縉雲河陽第一世(約880-?),諱清源(生於唐末僖宗873-888年間),仕唐末吳越錢武肅王(註:錢鏐生於852年,卒於932年)聘為掌書記。五季時,逢亂(於公元933年)遷居縉雲河陽。配應氏,葬河陽家側大岩山,坐乾向巽兼已亥。男一,良遂。——
120世、縉雲河陽第二世,諱良遂(約900-?),清源公子,同父叔來遷,能出敏志,贊成家業,才以冠倫德能服眾。配杜氏,合葬本里中央庵。男二:倏、江。——
121世、縉雲河陽第三世,諱倏(約916-?):良遂公長子,操行周謹,起家有聲,御子弟以義,處鄉人以禮,其柔和閑靜之氣,如春風之被,物故致有令譽也。生於光啟乙已(885)九月十八日。配周氏,合葬墓亭。男二:榷、除。——
122世、縉雲河陽第四世,諱除(約932-?),倏公次子,為人剛而無欲,事親長篤於孝敬,重義輕財,有周貧恤乏之志。配吳氏,男一:師祜。——
123世、縉雲河陽第五世,諱師祜(約948-?),除公之子。丰姿俊偉,才識敏捷,博通諸書,持綱立紀,世稱人望。配趙氏,男三:迫、透、遲。遲遷居青田海西(今海溪),是為海溪始祖。
(註:據《北有大槐樹,南有石璧村,中有古篁墩-------要確認篁墩在中國移民史上的地位(黃山網)》等文章都說:「朱古佑,唐宣宗進士,官至監察御使,後裔居河南偃師,形成偃師朱氏,此族出了一位宋代宰相朱勝非」。從敬則公以下的十二世資料中,又缺乏具體的出生和任職時間,因此,對清源公的父親或朱遲公父親是誰,應如何銜接,尚有必要認真查考和研究???)
124世、(海溪一世)遲公(約964-?):字清溪,又字惇進。號三府君。【註:據河陽朱長勝摘文,其先朱遲,原籍縉雲,於北宋端拱淳化年間(988—994),由縉雲河陽遷居青田海溪】,據《青田縣誌》載:唐天成即926—929年間家累鉅萬以濟眾為心,清泰四年即937年,饘糜粥於庭,召飢者就食。凡兩閱月活人數萬,繼以疫癧荐臻為餌葯,命醫者陸續於遒救療所起宏多。各州縣田六百八十餘頃入寺觀,獨梵宗一寺三百六十畝。好義樂施捨宅為崇道觀。遲公博通經典兼地理術數之學,悅海西(今海溪)山水之勝,因是而徙居焉。卒葬海溪南壙。妣俞氏、應氏,生子允,蔡州學正。——
125世、(海溪二世)允公(約980-?):字執中,剛介明敏博學能文。仕蔡州學教授,相傳海西先多水患,公作堤悍之民賴以安。卒葬海溪大麻園。妣鄭氏、貝氏,生子二:載、戴。——
126世、(海溪三世)載公(約1000-):字任之,家世業儒以禮義律身,以詩書教子。卒葬海溪西壙。妣陳氏,生子三:文懿、文政、文顯。——
同輩:海溪三世戴公(約1020-?):允公次子,修身慎行,不逾規矩,隨父任至蔡州學正,追封雍國公。居湖州杼山。妣陳氏,生子三:克謙、克寬、克明。
127世(海溪四世)文顯公(1022-1108):字國榮,號樂善。贈宣議大夫。性夷淡不慕仕進,以文學嗚嘗,官宣議,旋即解組歸田,好為詩樂施與,治平乙已歲大歉斗粟可鬻田一畝。公曰:吾豈乘時以射利者耶。遂以餘廩分活數十家。建本里真教寺捐田百畝,又建石樑在縣西七十里地名高沈(今高市)。生於乾興元年(1022),卒於大觀二年(1108)五月初十,享年八十六歲,葬海溪朱邊。妣陳氏、吳氏,生子三:子瓊、子瑜、子圭。——
同輩:海溪四世文懿公,字國范,號樂義,乳名世雙,贈中奉大夫,妣尤氏、汪氏,葬九源金漆爪,生子一:子莘。(註:其後裔可能在青田圩仁)。
同輩:海溪四世文政公,字國宗,妣章氏,生子二:子昶、子璋。
同輩:海溪四世克謙公。
同輩:海溪四世克寬公。
同輩:海溪四世克明公(約1060-1124-?),宋宣宗六年(1124)中進士,以子勝非拜相,恩贈太師雍國公,墓葬河南汝寧府蔡州。妣鄧氏,生子一:勝非。
128世(海溪五世)子瓊公(1040-?)又名子燔,字天良改字君玉(註:勝任是否又一名,待考):熙寧間,以孝義薦於朝授承奉郎。生康定庚辰(1040)六月初三未時。卒葬周甸源。妣王氏,生子三:莘、裒、逵。——
同輩:海溪五世子莘公,字天聘,號耕野。輕財好施,建真教寺善應堂所鑄鐘猶在焉。
同輩:海溪五世子昶公,妣應氏,生子一:道正。
同輩:海溪五世子璋公,妣季氏,生子一:道方。
同輩:海溪五世子瑜公(1077-1139),字天朗改字伯純(註:勝鈞是否又一名,待考):有智略,宣和間,方臘作亂,上司檄請同麗水祝汝秩率兵解郭太尉圍,拜大理評事。生熙寧丁已(1077)正月初十,卒於紹興已未(1139)九月十一日,葬海西下黃嶴,妣葉氏,生子二:佐、亮。(雙門派)
同輩:海溪五世子圭公,字君簡,葬周甸源。妣章氏,生子二:顥、忱。
同輩:海溪五世勝非公(1082-1144),字藏一,號桐軒,謚忠靖魯國公。生於北宋神宗元豐壬戌(1082)三月三日未時,幼時即有大人志,伯父見而奇之曰,「此子必大有吾門閭」。崇寧二年(1103)上舍及第,由進士初授監察御史,建炎元年(1127)以龍圖閣學士拜中書舍人,八月除禮部侍郎,十一月為翰林學士。時國事草創,院無几案,公憑敗鼓草制,辭氣嚴重如平時。二年十月除中書侍郎。三年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因苗劉內叛,公保護之功雖多,朝廷以不能止二凶之亂,自請罷相。遂求去呂頤浩、張浚薦之。紹興元年正月復以觀文殿學士,充江西安撫大使。一年七月復命江淮都督諸軍事。三年四月以母喪去位,七月起複拜右僕射兼樞密院使。四年六月以晴雨不時上章乞免,上親批其扎,弗許。八月復請解官持餘服,從之。南宋紹興年間授公田湖州苕溪。著有桐軒集秀水閑居錄。卒於宋紹興十四年甲子(1144)四月初四午時,葬湖州烏程縣華岩山。妣張氏,生子五:唐卿、虞卿、夏卿、商卿、周卿。(有的譜載:秉仁、秉義、秉禮、秉智、秉信)。
129世(海溪六世)莘公(1095-?),字先覺(註:秉孝、道元是否又一名,待考):以明經游上庠,特奉名朝議郎。生宋朝紹聖乙亥(1095)七月初三,卒於?年五月十四日。葬甸嶴。妣趙氏生二子:溥、洙(過房)。——
同輩:海溪六世道正公,妣李氏,生子公參。
同輩:海溪六世道方公,妣宋氏,生子公彥。
同輩:海溪六世裒公又名秉悌,字達可,妣趙氏,嗣子洙(洲)。(雙門派)
同輩:海溪六世逵公,字存可,葬南塘谷。妣葉氏,生子三:昌期、安世、觀國。
同輩:海溪六世佐公又名道佐,字邦可,迪功郎。妣趙氏,生子三:湜、筠、籌。(雙門派)
同輩:海溪六世亮公又名道康,字彥明,官授致正。妣趙氏,生子三:大節、江、芨。(雙門派)
同輩:海溪六世顥公,妣方氏,生子潛。
同輩:海溪六世忱公,字彥誠。妣顏氏,生子二:光享、大受。
同輩:海溪六世夏卿公,字禹臣,紹興二十年(1150)進士,隆興癸未元年(1163)轉戶部侍郎,葬湖州烏程縣杼山。妣金氏,生子三:翊、翚、翼。
130世(海溪七世)溥公(1119-1184):字濟川,號松山。教授,以子必勝贈迪功郎,通州助教嘗游郡學,見周生夢祥,貧而篤學。遂妻以女捐田百畝為生讀書,資生成進士時,多以公為知人。生於宣和已亥(1119)二月廿二日,卒於淳熙甲辰(1184)七月十二日,享年66歲。葬白庵底手小坑邊地名黃庄。妣呂氏,卒葬板跳頭田後坎,坐東向西。生子三:椿年、松年、龜年。——
同輩:海溪七世公參公,妣金氏,生子期勝。
同輩:海溪七世公彥公,妣池氏,生子期壽。
同輩:海溪七世洙公,字行濟,妣王氏,生子三:鶴年、邵年、堯年。(雙門派)。
同輩:海溪七世昌期公,字廷偉,妣葉氏,生子二:天錫、天麟。
同輩:海溪七世安世公,字廷亨,妣劉氏,生子格。
同輩:海溪七世觀國公,字觀光,妣葉氏,生子三:瀹、湛、正大。
同輩:海溪七世湜公,妣葉氏,生子三:田、曾、異。(雙門派)
同輩:海溪七世筠公(1126-1190),字仲端,生靖康丙午(1126)十二月辛未日。未冠以詞賦冠鄉薦游太學兼經復請舉尚書湯石內翰李獻皆從出。淳熙五年特奏第二人授迪功郎,寧國府太平縣尉。該循典修職郎。秩滿知靳州靳春監。有竹軒集班史評古文集著。卒紹熙庚戌(1190)十月初二,葬風仁山(有的譜載:海西下黃嶴)。妣劉氏,生子三:賡、汴、還(又名協極)。(雙門派)。
同輩:海溪七世籌公,字謹思,號素軒,宋登進士,大理評事。妣趙氏,生子四:槐、楷、棫、樵。(雙門派)。
同輩:海溪七世大節公,字廷操。妣宋氏,生子二:炳、烜。(雙門派)
同輩:海溪七世江公,字宗遠。賜進士第,淳熙丁未(1187)補太學學究,任池州青陽縣尉、再授通直郎、吉州永新縣丞。妣王氏,葬海西下黃嶴,生子遴。《縣誌》載:宋慶元五年(1997)已未科進士,授吉州永新縣丞。(雙門派)。
同輩:海溪七世芨(蕃)公,字叔華。1187年補太學學究,永新縣丞,1199年進士。妣任氏,生子懋。(雙門派)。
同輩:海溪七世潛公。妣田氏,生子駒。
同輩:海溪七世光享公。妣舒氏,生子權。
同輩:海溪七世大受公。妣季氏,生子圓。
同輩:海溪七世翼公,字騰霄,左藏庫使。妣齊氏,生子三:偃、佐、俯。(苕溪派)。
131世(海溪八世)松年公(1146-1198):字仲永,溥公次子,承奉郎。生南宋紹興丙寅(1146)十二月十一日,卒於南宋慶元戊午(1198)七月初三。妣楊氏,生南宋紹興丁卯(1147)十二月,卒南宋開禧乙丑(1205)六月癸丑日。合葬新丘名盤谷庵,後改遷烏隆崗。生子二:拭、擇。
同輩:海溪八世期勝公:公參公之子,配陽氏,男一,克恭
同輩:海溪八世期壽公:公彥公之子
同輩:海溪八世椿年(1141-1186)公,字伯永,號庄軒:溥公長子,承事郎,生紹興辛酉四月十五日,卒淳熙丙午七月初二日,配李氏,合葬平嶺庵占依,男二:擬、拱
同輩:海溪八世龜年(1149-1202)公,字全叔,號芸軒,乳名必勝:溥公三子,生宋紹興已已三月甲午日,卒宋嘉泰壬戌六月七日,宋淳熙庚子年(1180)進士,官禮部正奏。配葉氏,葬本村松山亭結亭,曰環綠,坐坤。男五:邦傑、邦俊、邦倫、邦備、改之出繼苕溪派
同輩:海溪八世鶴年公:洙公長子(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邵年公:洙公次子(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堯年公:洙公三子,配王氏,男一,現,孫一:天民。【註:現字有道,宋嘉定甲戌(1214)年補試第五名進士,授信州贍軍酒庫。升迪功郎撫州參軍兼提干。卒葬海西楊嶴。天民字黨父,景定三年(1262)方山京榜進士,初授東陽縣尉,攝義烏、金華縣,皆有政聲,調浙西安撫司,僉政以禮,法繩貴戚,稟然有台官風采。升奉儀郎、平江府節度判官。卒葬麗水三岩寺。】。(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天錫公:昌期公長子
同輩:海溪八世天麟公:昌期公次子,配應氏,男一:至
同輩:海溪八世格公字憲甫:安世公之子。誥封宣教郎、中書舍人。
同輩:海溪八世瀹公:觀國公長子
同輩:海溪八世湛公字處泉:觀國公次子。太學上舍。
同輩:海溪八世正大公:觀國公三子
同輩:海溪八世田公:湜公長子(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曾公:湜公次子(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異公:湜公三子(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賡公字少皋:筠公長子,授迪功郎。(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汴公:筠公次子(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還公又名協極字宜中號方拙:筠公三子。善書,尤工篆隸,嘉定中補太學生。紹定二年(1229)特奏名進士,初任平江長州主簿,次任常州、無錫縣丞,再授承奉郎,明州昌國縣丞。卒葬海西朱邊後山。《縣誌》載:紹定二年已丑科進士,承奉郎,明州昌國縣丞。(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槐公:籌公長子(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楷公:籌公次子(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棫公字茂叔(1172-?):籌公長三子。賜進士第,歷官文林郎。百九府君。生乾道壬辰(1172)十一月。紹熙三年(1192)以博學宏詞科特奏名第四,任文林郎,紹興府儒學教諭。卒葬海西楊嶴。【註:男一:應作字君用,特授漳州府通判,升吏部郎中。卒葬海西楊嶴。】。(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樵公字景叔:籌公四子。監少林酒庫,升御使。(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炳公:大節公長子(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烜公:大節公次子(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遴公:江公之子(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懋公:蕃公之子(雙門派)
同輩:海溪八世駒公:潛公之子
同輩:海溪八世權公:光享公之子
同輩:海溪八世圓公:大受公之子
同輩:海溪八世偃公:翼公長子。成都府教授,宋紹熙元年(1190)進士。【註:嗣子邦義名改之,字擇善,號養忠,以武功進身,能無愧於?遂無志利祿,專心學問,師事真西山魏鶴、袁潔齊諸先生,請求濂洛,深探道德性命之蘊。與蔣良貴公、王十朋公、丞相吳履齋、狀元蔣重璽相友善。家藏忠靖公官誥及辭免相位劄子。卒葬湖州烏程縣杼山。嗣孫可子字叔視,宋從政郎,房州參政。卒葬湖州烏程縣杼山。】。(苕溪派)
同輩:海溪八世佐公:翼公次子,靳州通判。(苕溪派)
同輩:海溪八世俯公:翼公三子,撫州司法。(苕溪派)
【朱涔至松年(831-1146)/14=22.50年/代】
132世(海溪九世)擇(約1180-?):字善元,宋任潭州將使。妣高湖劉知縣女,合葬黃庄。生子二:師胄、師由。女一,適沐溪秘書潘。【註:堂兄弟應作1266年為河陽宋咸淳二年宗譜作序】——
133世(海溪十世)師胄(約1210-?):字季伯,將士郎,授永新縣縣丞。妣楊氏、何氏、徐氏,生子二:景濱、景浚(過房)。卒葬海溪南壙口。——
134世(海溪十一世)景濱(約1240-1274-?):字穎叔,乳名舜臣。咸淳十年(1274)進士。妣陳氏,合葬下黃嶴獅子墳。生子三:實翁、寶翁、賨翁。——
135世(海溪十二世)實翁(約1270-?):字虛可,博通經史,凡古今禮典因革皆能精究不苟,出處卓然有所樹。立學者宗之,有《誠齋集》。葬新丘八二公下手。妣劉氏,生子一:璇孫。—
136世(海溪十三世)璇孫(約1300-?):字衡玉。妣王氏,生一子:伏生。【註:堂兄弟仁翁1364年為河陽元至正二十四年宗譜作序】——
137世(海溪十四世)伏生(約1330-?):字濟卿。妣趙氏,生子三:希曾、希孟、希程。堂兄夢徠(1319-1376)——
138世(海溪十五世)希曾(約1360-?):字宗魯,世承家學仕,周府儀衛司典仗。卒葬新丘。妣劉氏,生子三:歸、金、異。堂兄文齊(1374-1434)。——
139世(海溪十六世)歸(約1400-?):字褒正,卒葬周甸源。妣章氏,生子二:鞏、皋。——
140世(海溪十七世)皋(約1430-?):字處澤,妣劉氏,生子二:鈺、鎮。——
141世(海溪十八世)鎮(約1470-?):字舜寧,妣劉氏,生子三:海、洣、浡。——
142世(海溪十九世)海(約1500-?):字恆宗,妣宋氏,生四子:桂、梁、梗、標。——
143世(海溪二十世)梁(約1530-?):字永梁。妣?氏,生子一:延行。——
144世(海溪廿一世)延行(1570-1617):字伯忠。生明隆慶庚午(1570)八月十八日辰時,卒萬曆丁已(1617)八月二十日辰時,葬七源盤谷庵。妣萬氏,葬潘壇。生子三:德新、德仁、德宣。——
【松年至延行(1146-1570)/13=32.62年/代】
145世(海溪廿二世)德新(1592-1651):生明萬曆壬辰(1592)九月十一日丑時,卒清順治辛卯(1651)二月初六日戌時。妣鄭氏,生萬曆乙已(1602)四月十五日已時,卒康熙庚申(1686)五月十四日丑時。合葬新丘盤谷庵。生子三:繼蘭、繼臣、繼聖。——
146世(海溪廿三世)繼臣(1640-1725):字翼庭,生明崇禎庚辰(1640)七月十六日寅時,卒雍正乙已(1725)八月廿一日午時。妣`葉氏,生崇禎壬午(1642)正月初六日卯時,卒康熙癸已(1713)二月初二日辰時,合葬新丘盤谷庵。生子二:一挺、一滿。女二:長適西坑邊陳君生,次適王嶴王有琳。—一
147世(海溪廿四世)一滿(1683-1745):字勝玉。生康熙癸亥(1683)正月十一日寅時,卒乾隆乙丑(1745)五月十二日戌時,妣陳氏,生康熙乙丑十一月初四卯時,卒乾隆壬午四月初十日午時,合葬西園壙園底。生子四:萬國、萬點、萬榮、萬華。——
148世(海溪廿五世)萬國(1707-1779):字明昌,迪功郎。生康熙丁亥(1707)七月初四日午時,卒乾隆已亥(1779)十一月初三日亥時,妣劉氏,生康熙丁亥九月廿四日丑時,卒乾隆癸未九月廿七日,合葬新丘。生子二:朝宗、朝岳。——
149世(海溪廿六世)朝宗(1730-1796):字彙東,號雲波。太學士。公由俊秀補國學弟子員,性儉約,不喜文華,初承先人遺業僅粗安衣食爾。季年乃積至鉅萬,豈其有陶朱之遺術。與不然何興之勃也。厥後身享上壽三子俱成名,孫枝挺秀,非公之福德何以致此。生雍正庚戌(1730)六月初十戌時,卒嘉慶丙辰(1796)三月十一日申時,妣葉氏,生雍正丙午十二月初八亥時,卒嘉慶已未十一月初四日辰時,舊葬十三都金山坐甲現有墳庵五間尚存,後改葬十三都三源土名東坑底中心壠。生子三:琦、璇、嶼。女二:長適盧西陶置鉦,次適黃嶴王作賢。——
150世(海溪廿七世)朱璇(1756-1839):字獻宇,號丹亭。貢生。公由國學授鄉貢士,為人樂易不尚浮文,其居室有乃父風,好交遊儒生與鄉人處。恂恂然無富者氣,嘗捐資以造通濟橋。舍棺以殯無歸殍,絕無德色,蓋亦積行之君子與。生乾隆丙子(1756)九月初一亥時,卒道光已亥(1839)十月初一酉時,葬本都白衣庵外手坐乾向巽兼辰戌。妣周氏,生乾隆已卯三月初三辰時,卒乾隆已亥八月廿六日寅時,葬西園大田後。再妣葉氏,生乾隆庚辰九月十九日辰時,卒道光壬寅十月廿二日已時,葬本都底章,坐辰向戌兼辛已。生子六:絢(庠生)、經(庠生)、純(增生)、紋(國學生)、縉(太學生)、錦城(庠生)。女二:長適舒橋庠生項濤,次適黃嶴監生葉圭球。——
151世(海溪廿八世)朱純(1793-1862):字啟組,號秀芝,增生。生乾隆癸丑(1793)九月十六日戌時,卒同治壬戌(1862)閏八月十八日戌時,妣十二都高湖季氏,生乾隆壬子(1792)十一月初八日未時,卒於光緒丙子(1876)十一月廿二日未時,合葬本都底章,坐辰向戌兼乙辛。又妣寧波乍川劉氏,生嘉慶丙寅(1806)十月初九寅時,卒光緒乙未(1895)五月初八辰時,葬十二都五源洪寮,坐北向南。又妣黃氏,生嘉慶癸酉(1813)八月十五日卯時,卒道光壬寅(1842)十一月初四午時,葬十二都外黃後山。再妣盧氏,生嘉慶已卯(1819)九月初九日酉時,卒同治丁卯(1867)四月廿五日卯時,墳厝十二都上黃,坐壬向丙,與叔公嶼公合葬。生子五:必升、必瓚、必珍、必馨、必慶。女三:長適十七都王嶴國學生葉圭球公三子監生葉成蕃,次適陳山陳克正,三適本里馬嶴李時貴。
152世(海溪廿九世)諱必馨(1834-1883),字增琳,名聖茂,純公四子。生道光甲午(1834)四月十四日卯時,卒光緒癸未(1883)十二月初四酉時,葬底章坐東向西,配六上都大垟國學生葉華天公次女,生道光戊戌(1838)九月廿二日子時,卒同治乙丑(1865)七月廿八日戌時,葬仙人堆坐東南朝西北,男二:國琯、國瑋,女一,適十二都殷大匡公長子希聖。續娶茶園藍培芳公女,生道光戊申(1848)八月初八日申時,卒同治丁卯(1867)十一月初三日酉時,葬與正配合厝,男一,國瑤。
153世(海溪三十世)諱國瑋(1865-1924),字柏溪,必馨公次子。生同治乙丑(1865)二月十一日丑時,卒民國甲子(1924)五月十四日辰時,葬章山頭坐甲向庚兼寅申三分,與王氏李氏合墓,配十七都黃山王克齊公三女,生同治癸酉(1873)十月初一日戌時,卒光緒庚子(1900)六月初五日巳時,男一,順池,女一,適烏樓劉貴炳公子順達,續娶坑口李茂芳公次女,生光緒壬午(1882)二月十六日卯時,卒民國丙戌(1946)十月廿二日午時,男二:根木、根火,女一,適本都平橋口楊田君。
154世(海溪三十一世)父親(1905-1983)。
155世(海溪三十二世)本人(1932-?)。
【144世延行至155世本人(1570-1932)/11=32.91年/代】
【黃帝至本人(公元前2733年+公元1932)/(155-1)=30.29年/代】
幾點說明:1、該世系表(初稿)是在《海溪義陽朱氏宗譜》外紀世系支圖中原有的簡化世系(加粗傾斜字形表示)的基礎上,將中斷的部分補充上去。2、與其他各地宗譜中有不同的世系(上下代之間)銜接,也摘錄進去,並加下劃線表示。以便研討時參考。3、該世系表(初稿)中肯定有不少錯誤或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宗親幫助指正。
黃帝第155世裔孫、遲公第三十二世裔孫朱富林整理
附:祖宗世系探討:八則。
1、祖宗世系探討之一:
遠古時期祖宗世系:《義陽郡朱氏宗譜》(青田海溪)(以下簡稱老譜)外紀世系支圖載:顓瑣高陽氏——(曾孫)吳回(嗣兄重黎火正職)——陸終——(第五子)安(賜姓曹)——(裔孫)挾。現據有關資料予以補充,並可上逆至黃帝。調整後的世系是:1、黃帝——2、昌意——3、韓流——4、顓瑣——5、稱——6、卷章——7、吳回——8、陸終——9、晏安。(有的譜將韓流作為顓瑣的兄弟,沒有單獨列一世;有的譜在吳回之前加一世「繼」;有的譜在陸終之前加上二世,「繼」和「重黎」)。看法1、據《山海經,海內經》記載:顓瑣之父為韓流,故將韓流列為第三世。昌意與顓瑣之間相差130多年,當中也要加上一世;2、在史書和相關資料中未找到過「繼」這一世,故沒有放上;3、重黎是吳回之兄,同屬第七世,不能再單獨列一世。
遠古時期【黃帝至晏安(公元前2733-公元前2276)/8=57.12年/代】
2、祖宗世系探討之二:
曹國時期祖宗世系:《義陽郡朱氏宗譜》(青田海溪)(以下簡稱老譜)沒有具體記載。現予以補上。即:10、均連——11、彩白——12、季札——13、武辛——14、主廷——15、本立——16、伯虎——17、安期——18、伉——19、固陵——20、正中——21、乙凱——22、九陽——23、華陰——24、仲彭——25、少徵——26、成均——27、鳳祤——28、天麟——29、虎——30、罕——31、不齊——32、通——33、合宇——34、能之——35、衍之——36、產——37、宓——38、星——39、單父——40、昭——41、成立——42、眉——43、守正——44、章童——45、階——46、婁——47、犨——48、椽——49、降——50、奕——51邾俠。(有的譜在29世虎後面加彬、疏、擇、秉義至奕,奕生曹俠,因此曹俠為34世或35世或36世;有的譜曹俠是50世或51世或52世。這是遠古時期韓流、繼和重黎而產生的)。看法:1、第一種意見,平均每代要50年或接近50年。好像不大符合人的生育周期。2、查《炎帝世系表》中的姜尚,史稱姜太公的,是公元前1156年生,為炎帝52世孫。曹俠是公元前1029年生,作為黃帝51世孫應該比36世孫更合理一些。所以選用第二種意見。
曹國時期【晏安至邾俠(公元前2276-公元前1029)/42=29.69年/代】
3、祖宗世系探討之三:
邾國時期祖宗世系:老譜中記載:曹挾(周武王封邾邑)——儀父克(子孫去邑為朱);夷父顏——友別(父有功附庸)——(曾孫)黎來——(裔孫)詡。老譜中的友別(即邾友)和黎來是小邾國的君主,是夏父的弟弟和侄孫,不屬直系祖先,現予以刪除。並將儀父前後部分予以補上。即:51、邾俠——52、邾非——53、邾成——54、邾車輔——55、邾將新——56、邾訾父——57、邾夷父——58、邾夏父——59、邾不皇——60、邾儀父——61、邾瑣——62、邾蘧除——63、邾獲且——64、邾牼——65、邾華——66、邾穿——67、邾益——68、邾革——69、邾夷鴻(有的譜中沒有邾不皇(即杲公)這一代)。看法:自西周末年叔術讓國、夏父繼任邾君後,過了半個多世紀,歷史進入春秋時代。春秋時期邾國的最早一位國君是邾夏父的孫子——邾儀父。所以朱不皇這一代應放上。
邾國時期[邾俠至邾秺(公元前1029-公元前485)/19=28.63年/代]
4、祖宗世系探討之四:
近古祖宗世系(一):老譜中記載:詡(漢大司馬長史)——浮(字公叔新息侯)——永(下邳太守)——質(司徒、九世孫)——卓(校尉)——翻(扶風太守)——越(上黨太守)——恂(八世孫、封義陽安國公)——沖——威(散騎常侍)——騰(陳國太守)——綽(西陽太守)——(裔孫)建(後周太守司馬)——僧寧(睢陽太守)——操——敬則。現予以補充後,即為:70、朱秺——71、朱勝——72、朱倉——73、朱豈——74、朱亥——75、朱英——76、朱章——77、朱家——78、朱濞。——79、朱建——80、朱買臣(有的譜中沒有朱倉和朱豈這兩世,朱亥成為勝之子了;有的譜中沒有朱英和朱章這兩世,朱家成為亥之子了;有的譜載朱家生子夻。(夻:口作日字)夻公,家之子,西漢高帝庚子六年(前201)封為魯國大夫。妣史氏生子濞、軫;有的譜載濞生子凝。凝公,濞之子。西漢景帝前元己丑五年(前152)官至西北侯。妣劉氏、繼妣韓氏生子買臣。還有的譜是家生濞,濞生建,建生軫,軫生買臣。將濞和軫兩兄弟變為祖孫了。)——看法:1、朱秺出生於公元前485年,距朱亥於公元前257年被秦王囚禁而死,相差228年,每代已達45年,基本還算合理。所以朱倉和朱豈這兩世應該放上;2、朱亥被害與朱家曾解救被劉邦追捕的季布的時間,雖然只有55年,中間放上朱英和朱章這兩世也是可以的;3、朱家與高祖是同一時代的人,朱濞隨劉邦起兵反秦,立下汗馬功勞,因此,朱家妣李氏生子濞、軫,比朱家生子夻,朱夻妣史氏生子濞、軫。更合理一些。所以朱夻這一世不放較好;4、朱建和朱凝同是朱濞之子,妣劉氏、繼妣韓氏,生子買臣。全部相同。很可能是同一個人。5、關於家生濞,濞生建,建生軫,軫生買臣或者家生軫、軫生買臣的說法,都不合情理。因濞和軫是兄弟,不能變為祖孫。朱軫死後五年買臣才出生,因此,也不存在軫生子買臣。
[朱秺至朱買臣(公元前485-公元182)/10=30.3年/代]
5、祖宗世系探討之五:
近古祖宗世系(二):81、朱山拊——82、朱邑——83、朱雲————84、朱博——85、朱詡——86、朱浮——87、朱永—88、朱尚——89、朱質——90、朱卓——91、朱翻——92、朱越——93、朱元勝——94、朱絢——95、朱濟——96、朱沖——97、朱咸——98、朱騰——99、朱綽——100、朱齡石——101、朱景符——102、朱祖宣——103、朱異——104、朱榮——105、朱君建——106、朱隋——107、朱僧寧——108、朱操——109、朱敬則——(有的譜載山拊生子攝,攝生邑;有的譜載雲生子塤、篪。塤:雲公之子。西漢成帝建始三年(前30)壬辰任泰政,封為司空。妣弋氏生子博;有的譜載雲生子翊,中間沒有博;有的譜在朱永與朱尚之間,加上啟、安、樂、榮、昌、發、杞、再空一世或直接空了八世;有的譜在朱元勝與朱絢之間加上廷、嘉信、朔、光祖、熙等五世;有的譜載齡石生子君建,而沒有景符、祖宣、朱異、朱榮這四世。看法:1、山拊公元前110年以舍入沛,前105年徙居永城縣,封為都昌候,前69年卒。朱邑前83年封為北海太守,前61年卒。中間不可能增加一世朱攝;2、朱雲於漢成帝(前32-27年)時,廷劾丞相張禹為佞臣,前12年終於家。朱博在西漢成帝(前32-前7)時歷任冀州刺史等職,公元前1年被漢哀帝派廷尉調查,而自殺。中間也不可能有一世塤;3、朱翊出生時朱雲已經57歲了,一般情況下雲生翊的可能性不大;4、朱永在東漢永平年間(58—75年)為邳州下邳太守。其孫朱質漢桓帝時(147-167)官至司徒。當中隔一世朱尚是符合情理的。再據垂裕堂《虞邑朱氏宗譜》朱尚是朱永的兒子。所以在朱永與朱尚之間加了八世是沒有依據的;5、朱質漢桓帝時(147-167)官至司徒。朱絢三國時任魏國(220——265)丞相府左參軍。兩人之間相差僅100多年,傳五世是合理的。再據垂裕堂《虞邑朱氏宗譜》載:元勝是越之子,朱絢是元勝之子。因此,在朱元勝與朱絢之間加上廷、嘉信、朔、光祖、熙這五世也是錯的;6、朱齡石被晉封為國輔國將軍、豐城縣侯,後又升相國右司馬。持節都督關中諸軍事,右將軍。公元418年夏赫連勃勃攻關中,劉義真敗歸。他代鎮長安,兵敗死。朱君建北周(557-581)時,官任太子洗馬。兩人相差100多年,應該再傳4-5世才算合理。南齊(479-502)時,吳平縣令朱選之。是朱異之父,但到底是祖宣之子呢?還是祖宣因罪被奪豐城縣侯爵位後而改名呢?需待考?
【朱買臣至朱敬則(公元前182+公元635)/29=28.17年/代】
6、祖宗世系探討之六:
關於敬則公到師古公世系的探討。109、敬則——(註:這中間可能還有4-5世,待考?)110、光迪(介)——111、守滔——113、涔(師古)(有的譜在朱涔與朱古佑之間加上穆、介、禹、煥或穆、介、禹、師古或梁、介、禹、師古四世)——看法:1、光迪公不一定是敬則公之子,可能是敬則公的五世或六世孫,因其出生時間相差156年。(海水再排世系:弘昭(南唐樞密使)、梁公(字由)、穆公(字經)和某宗譜中的昈公、傑儀。是否有關。需待考?)。2、據有關譜載:「師古(朱涔)者,奉祖父(朱介)自金陵遷新安之篁墩。今徽州朱氏推其祖「介」為始祖,四傳至環」。「唐朝乾符五年(878年)因黃巢兵起之故,朱熹十世先祖朱師古奉祖父之命自金陵(現江蘇南京)遷往安徽省的黃墩」。既然師古的祖父是光迪公,那就可以肯定朱涔就是朱師古,由此也可以肯定其中穆、介、禹、煥或穆、介、禹、師古或梁、介、禹、師古四世是不存在的。3、古佑公既然是涔公四子,那其生卒年月應該是錯的。需待考?
7、祖宗世系探討之七:
關於南宋宰相朱勝非公世系的探討。《義陽郡朱氏宗譜》(青田海溪)(以下簡稱老譜)老譜中記載:《外紀世系支圖》敬則-季札-清源-良遂-倏-除-師祜-遲。《內圖世系》遲-允-戴-克明-勝非。是敬則公的後裔。
據益民主編的、華夏翰林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朱氏大典》180頁記載:「朱古佑,唐宣宗時進士,官任馬步都總管兼宣歙討擊使、監察御使,後裔遷居河南偃師,形成偃師朱氏。偃師朱氏後來極為興旺,宋代時還產生了宰相朱勝非。又據《北有大槐樹,南有石璧村,中有古篁墩-------要確認篁墩在中國移民史上的地位(黃山網)》等網上文章,都載有「朱古佑,唐宣宗進士,官至監察御使,後裔居河南偃師,形成偃師朱氏,此族出了一位宋代宰相朱勝非」。但我們浙江青田海溪朱氏宗譜上記載的南宋宰相朱勝非(因其祖父任蔡州學正,父母隨居蔡州,故在蔡州出生;南宋紹興年間授公田居湖州苕溪;勝非公之孫偃公起連續三代無子,都是到海溪找堂兄弟的兒子作為嗣子的)。如果這情況是真實的話,那世系應該是:114、古佑(革、琿、瑾)——115、?——116、朱清源——117、朱良遂——118、朱倏——119、朱除——120、朱師祜——121遲(清溪、惇進)——122允(執中)——123戴——124克明——125勝非(藏一、桐軒)——126夏卿(禹臣)——127翼(騰霄)——128偃——129邦義(改之、擇善、養忠),嗣子——130、可子(叔視),嗣子——131、良翰,嗣子,海溪伯父福公次子繼入。由湖州遷回永康川塘。(從古佑公到勝非公的世系應該如何銜接。一時搞不清,待考?)
8、關於烏樓房譜及外路房譜與海溪朱氏宗譜世系相差問題的探討
椿年、松年、龜年等是遲公的第八世,而烏樓、外路譜中為第十世,兩者相差了兩世。經分析:1、烏樓譜漏列第三世戴公,將文懿與克明誤為祖孫(實際是同輩兄弟關係)多了一世;將子燔與勝非誤為祖孫(實際是同輩兄弟關係)多了一世;將秉仁與夏卿誤為父子(實際是同輩兄弟關係)多了一世;因而本屬於第六世的夏卿公卻變為第八世了。2、烏樓譜漏列第三世載公,將文顯與九錫誤為祖孫(實際是同輩兄弟關係)多了一世;將子莘(子瓊)與勝任誤為祖孫(實際是同輩兄弟關係)多了一世;將秉孝與道元誤為父子(實際是同輩兄弟關係)多了一世;因而本屬於第六世的道元(莘)公卻變為第八世了。3、一世遲公,二世允公,三世載公、戴公(漏列少了一世),四世文懿、文正、文顯、克謙、克寬、克明,(其九錫、九真、九賓是字或號,作為孫子,多列了一世)。五世子莘、子昶、子璋、子瓊、子瑜、勝非等(其子璠、勝任、勝鈞、天良、天朗等是字或號,也是作為孫子,多列了一世)。六世道正、道方、莘、裒、佐、亮、唐卿、虞卿、夏卿、商卿、周卿等(其道元、道佐、道康、秉孝、秉悌、秉仁、秉義、秉禮、秉信、秉智等是字或號,也多了一世)。現列表如下:
世海溪族譜世烏樓房譜世外路房譜
1遲1遲1遲
2允2允2允
3載
3戴
4載子文懿3允子文懿3允子文懿
4載子文正
4載子文顯3允子文顯3允子文顯1022——1108
5子莘子九錫5子莘子九錫
4戴子克明5子瑜子九真5子燔子九賓字克明1124年進士
4戴子克謙克寬5子瑜子九賓5子燔子九賓
5文懿子子莘4文顯子4文顯子子莘1095?——?
5文正子子昶6九錫子勝任6九錫子勝任
5文正子子璋6九錫子勝鈞6九錫子勝鈞
5文顯子子瓊4文懿子子燔4文懿子子燔1040——?
5文顯子子瑜4文懿子子瑜4文懿子子瑜1077——1139
5克明子勝非6九真子勝非6九賓子勝非1082——1144
6子昶子道正
6子璋子道方
7勝任子秉孝7勝任子秉孝
7勝鈞子秉悌7勝任子秉悌
6子瓊子莘8秉孝子:道元8秉孝子:道元1095-
6子瓊子裒8秉孝子:道康8秉孝子:道康
6子瑜子佐9道康子佐8秉孝子:道佐
6勝非子唐卿7勝非子秉仁7勝非子秉仁
6勝非子虞卿7勝非子秉義7勝非子秉義
6勝非子夏卿7勝非子秉禮7勝非子秉禮1150進士、1163轉戶部侍郎
6勝非子商卿7勝非子秉信7勝非子秉信
6勝非子周卿7勝非子秉智7勝非子秉智
8秉仁子夏卿8秉仁子夏卿
8秉仁子夏輔8秉仁子夏輔
6子昶子:道正,孫公參,曾孫期勝,後克恭、時達、時適----
6子璋子:道方,孫公彥,曾孫期壽
7莘之子溥9道元子溥9道元子溥1119——1184
7莘之子洙9道元子洲9道元子洲
7夏卿之子翼9夏卿之子翼9夏卿之子翼
8溥之子:椿年10溥之子:椿年10溥之子:椿年1141——1186
8溥之子:松年10溥之子:松年10溥之子:松年1146—1198
8溥之子:龜年10溥之子:龜年10溥之子:龜年1149——1202
8翼之子偃10翼之子偃10翼之子偃1190年進士
註:名字用黑體字的為《海溪義陽朱氏宗譜》外紀世系支圖載簡化世系。
此資料是黃帝155世孫、青田海溪朱遲公32世朱富林整理
分享到>>【余氏網新聞】關於維修東莞余屋余氏宗祠的倡議書>>【趙氏網新聞】(趙廷美魏王)根在汝州陵頭
推薦閱讀:
※《黃帝宅經》凡修宅次第法篇原文及其注釋-陳益峰
※(2)黃帝內經 二十七
※黃帝內經》中的易學象數學3
※引用 中華始祖 黃帝陵 - 成靖的日誌 - 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