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方四神之南方祝融[轉帖]

晴翠荒城 網易博客

http://qingcuihuangcheng.blog.163.com/blog/static/2108600432008729353034/

相比於掌管春天的神明句芒來說,掌管夏天的神明祝融則是幸運的多了,在《山海經》當中對於祝融的記述,可是遠遠多於對句芒的記述。

如同《海外東經》對於句芒的記述,《海外南經》也有一段類似的記述:

「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

祝融的樣子應該也算是比較特殊的了,獸身人面,這裡卻並沒有交代祝融的獸身是什麼樣子的。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雖然祝融的相貌有所描述,但是從現在我們來看的角度上說,則是非常的簡略了,簡略到幾乎跟沒有說明一樣——這不像句芒,禺強之屬,鳥的身形再變化,總體上也只是大小的變化,形狀的變化並不大,所以我們理解句芒或者禺強的形象,反而容易了一些,畢竟就大家知道的獸類來相比,各種體型之間的差距未免太大了一些。

《淮南子·時則訓》說「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說的是南方從北戶孫往南,經過顓頊國,一直向南達到遍地積火,風都很炎熱的地方,是赤帝——也就是炎帝和祝融主管的地域,一共有一萬二千里。

這裡面的北戶孫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據說是南方的一個國家的名字,因為太陽常常出現在這個國家的北方,全國的房子的窗戶都是向北開著,所以叫做北戶孫。這裡的孫其實並不是很嚴格意義上的名稱中的部分,而是後代、後裔的意思。

而顓頊國則是值得玩味的,我們知道顓頊是北方的天帝,為什麼反而在南方有個國家叫做顓頊國呢?其實這些完全沒有必要去深究,就好比說少昊本是在東方的,卻是去西方作了白帝一樣,很多因素雜糅在一起,很容易理解。

炎帝和祝融主管的方位的地域也有一萬二千里,和其他天帝及其屬神的統轄區域的大小是一樣的。

另外,散見於其他古籍的對祝融的記載還有:

《禮記·月令》:「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日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幼學瓊林·歲時》:「南方之神曰祝融,居高而司夏,丙丁屬火,火則旺於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但是《淮南子·天文訓》當中有這麼一段記述:「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

為什麼在《淮南子》當中的記載不是祝融而是朱明呢?

這裡也許應該是向大家介紹一種在古代被稱為「小學」的學科--訓詁。訓詁之所以被稱為「小學」,是因為古代的時候人們對於訓詁的理解不是十分充分,認為是學問的末流,是小的學問,所以叫做「小學」。但是訓詁從其本質上講卻並非很小的學問,甚至可以說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它能夠讓我們相對輕鬆的辨別自古以來的記載當中的舛誤以及真相。比如在這裡,如果多少了解訓詁學的,就會知道,其實「祝融」和「朱明」在訓詁學上只是一聲之轉,也就是說「祝融」和「朱明」其實指的是同一個人,只是名字上發音不同而已。

不過,祝融的出身很值得玩味。《海內經》說「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論起來祝融是炎帝的後代。但是在《大荒西經》當中卻說「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我們知道,顓頊是黃帝的曾孫。祝融難道同時是炎帝和黃帝的後裔?那麼祝融到底是誰的後裔呢?在這裡出現了很大的分歧,我們究竟以誰的為準呢?

《繹史》引用《新書》時有這樣的一段話:「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那麼說來,祝融既可以算是炎帝的後裔,也可以算作是黃帝的後裔。但是我們這麼含糊的認為也是不利於理解後來的種種關係的,因此我們在這裡認為祝融出於炎帝胤裔的說法為準。而《大荒西經》的說法,則要歸結到「祝融」的官職名稱。

如同我們前面討論句芒到底是人名還是官職名稱一樣,根據種種記載的出入,我們也認為祝融最初是炎帝玄孫的祝融的名字,而到祝融成為火神(火正)之後,祝融便和句芒一樣成為官職的名稱。我們在後面說到其他三個方位的神明的時候,都偶爾多少討論了一下各自的名字與官職之間的關係,筆者認為大部分與此相似。

那麼好說了,炎帝的後裔、生於戲器的祝融,最早作炎帝的火正,後來他的名字成為官職(火正)的代稱。則我們就可以不管祝融是不是生於老童的那個了。

但是古代的神話流傳日久,很多神話原來的面目已經不可以分辨的很仔細了。因此,作了火正的各個「祝融」的事迹也就混為一談了。

比如說的前面《海內經》中記載的祝融,郭璞在註解的時候寫道:「祝融,高辛氏火正號。」我們知道祝融是炎帝的屬臣,而炎帝是神農氏,為什麼這裡會記載是高辛氏火正的號呢?高辛氏是帝嚳的稱號,難道祝融最初是作帝嚳的火正嗎?看來不會,也許每個天帝都有自己的五正吧——這一點在推論上是完全可以成立。所以郭璞才會註解道「高辛氏火正號」。

關於祝融的神話,在古籍記載當中是十分多的,遠遠超過對句芒的記述。比如,《海內經》就記載有「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是誰我想大家都知道,他就是那個歷史上最偉大的治理水患的大禹的父親,但是因為治水不力,而被殺死在羽郊。傳說鯀死後變成黃熊,並生了大禹。這裡的記載說的鯀偷了天帝的息壤——這可是寶物,據說可以不斷的生長,鯀本來想用息壤湮塞洪水,但是以我們現在的常識也應該知道了水患是不能靠湮塞治理的,結果好幾十年也沒有能夠把滔天的洪水治理好,於是天帝讓祝融去把鯀殺死在羽郊。讀這裡最怕誤解的是天帝讓祝融殺鯀的理由,其實是因為治水不力,而並非簡單的如同這裡記載的偷了天帝的息壤。

而《墨子·非攻》當中則有「(成湯伐夏)天命融隆火於夏之城閑,西北之隅。」說祝融幫助成湯討伐夏桀。這裡的「隆」,筆者懷疑應該是「降」。祝融是火神,一般在記載當中都說是降火,很少有見到「隆」火的記載。但是,即使是「隆」也是可以理解的——祝融放大火,也不是說不通。

而《尚書大傳》和《太公金匱》等書則有祝融等七天神雪天助周滅殷的事迹。

另外,《史記·三皇本紀》司馬貞補的部分,則有共工與祝融戰,不勝而怒觸不周山的記載。

除此之外,祝融的記載還有很多,祝融作為火神,在神話體系當中的地位,也是相當的尊顯的。

郭璞註解《山海經》到《大荒西經》祝融的記述處的時候,還寫了這麼一句話:「即重黎也,高辛氏火正,號曰祝融也。」從他的這個註解當中,我們除了重黎之外,從「號曰祝融」來看,似乎印證了筆者認為祝融後來成為官名的說法。那麼,重黎是誰呢?

《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於頭山,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於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則重、黎並非一個人,而且都是老童的兒子——老童也正好是《大荒西經》記載的祝融的父親,這麼巧?重、黎為祝融,而祝融又是老童的兒子。

重黎做了高辛氏帝嚳的火正。而更多的書籍當中的記載,大都是關於重黎這個火正的。

《世本》也說「老童娶於根水氏謂之驕福,產重及黎。」而《大戴禮記·帝系篇》也說「老童娶於竭水氏之子,謂之高緺氏,產重黎及吳回。」「根水」與「竭水」意義相通,而「高緺」與「驕福」又是一聲之轉,兩者記載的區別雖然有區別,但是說的都是相同的一個氏族的同一個女人。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重、黎的父親是老童的說法在這裡又一次被證明。有點不同的是《史記·楚世家》記載「卷章生重黎。」此處,限於筆者閱讀的程度不夠深,不能明確說明「卷章」是誰以及他是不是老童或者與老童與什麼關係,姑且列在這裡,等待大家予以解釋。

《孔子家語》記載:「昔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為勾芒,該為蓐收,修及熙為玄冥,顓頊氏之子曰黎為祝融,共工氏之子曰勾龍為后土,此五者,各以其所能業為官職.各以一行之官為職業之事生為上公,死為貴神,別稱五祀,不得同帝。」這段記載在我們論述句芒的時候也有引用。

而這裡的記載是很有趣的。從記載當中來看日月山是天梯性質的山,人們可以通過這座山上到天上,而神明也可以通過這座山下到地面上。天帝——這裡指的是顓頊——讓重舉高天,讓黎下壓地,於是天地的聯繫就被切斷了。「邛」字在這裡很難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有學者考證「邛」與「印」甲骨文非常相近,「印」的下壓的意思也就很明顯了——因此學者們認為「邛」最初是「印」字,在流傳過程當中因為傳寫的失誤寫成「邛」的。這一點應該是很準確的解釋了「邛」下壓的意思的來源。而郭璞注「獻、邛,義未詳也。」估計在郭璞的時代已經有了文字上的訛誤,只不過博學的郭璞未能思考到「邛」與「印」字型上的聯繫吧。

這段文字是十分重要的一段記載。《尚書·呂刑》記載的「(帝)乃命重、黎,絕地天通」就是這裡的記載了。但是傳說的真相真的如同記載所說的「舉高天、下壓地,使二者斷絕聯繫」嗎?

《國語·楚語》記載有以下內容:

「昭王問於觀射父曰:『周書所謂重、黎實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無然,民將能登天乎?』對曰:『非此之謂也。古者民神不雜。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絕地天通。』」

大體的意思是:楚昭王問觀射父:「周書(尚書)所說的重黎斷絕了天地的聯繫,為什麼呢?難道說如果補這樣做,人們可以到天上去嗎?」觀射父說:「並非如此。太古時民、神並不混雜,但是到了少昊治理的時代的末尾,九黎族擾亂文化,民神混雜了,不可能分辨出來。顓頊接了天帝職位之後,就讓南正重管理天、火正黎管理地來區別神和人,使情況恢復到原先的狀況,所以說重黎斷絕了天地的聯繫。」

原來如此。

據筆者認為,這段記載是很有歷史及文化意義的。隨著第一次社會階級大劃分,人類社會從群居的狀況一下子進入了奴隸主殘酷剝削奴隸的時代,而這段記載,也似乎正是這段歷史演變在神話上的反映。至於說什麼恢復原先的狀況,不過是統治階級維護政權的一種說辭罷了,怎麼可能有「舊」與「常」呢?而這次社會階級劃分的最大特點就是真的讓統治階級奴隸主和被統治階級奴隸有如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兩者永相絕了。

另外,《幼學瓊林·地輿》有下面這樣的記載:

「火神曰祝融,又曰回祿。」

回祿?看到這個詞不知道你會有什麼感覺?是啊,很多小說當中常常會說失火為「遭了回祿之災」。

高誘在註解《淮南子·時則訓》的時候說「祝融,顓頊之孫,老童之子吳回也;一名黎,為高辛氏火正,號為祝融。」

吳回?吳回也是火神?那麼吳回怎麼會「一名黎」呢?前面的記載不是吳回時重黎的弟弟嗎?而《史記·楚世家》記載「帝嚳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這裡看來,不僅祝融是官名,似乎連重黎也是官名了?其實這兩者聯繫起來,應該這樣理解:吳回是重、黎的弟弟,帝嚳殺了重、黎,而讓吳回做重、黎原來的官職,做了火正,就是祝融了。《史記》當中的記載現在看來是有點讓人迷惑,只要把握吳回做了重、黎原來的官職就方便理解了。而高誘的註解也不能算錯,只能說是不十分準確,沒有把吳回和黎的關係說的很明了。而從吳回的角度來理解「回祿」,很容易理解了吧?

這裡的記載,似乎在說明一件事情,就是吳回似乎是最終的火神。而且從古籍到現在的很多小說當中,往往說失火為「遭祝融之手」、「遭回祿之災」,好似更多的神話都與吳回相關的。

既然如此,我們就來看看《山海經》中對吳回的記載。

《大荒西經》:「有人名曰吳回,奇左,是無右臂。」

吳回是沒有右臂的人。郭璞註解說「即奇肱也。吳回,祝融弟,亦為火正也。」郭璞說吳回是「奇肱」,難道和奇肱國有關嗎?從《海外西經》當中並沒有見到相關的記載,但是二者之間的地理位置應該是重疊或者非常的近,也許說是吳回的後代繁衍成為奇肱國也不無可能。可惜並沒有這樣的記述,也就不能考證了。

《莊子·胠篋》中說「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則似乎說祝融也是和軒轅氏(黃帝)、伏羲氏(青帝太昊)、神農氏(炎帝)一樣的帝王,但是這樣的記載少之又少,我們也就不再過多的論述了。


推薦閱讀:

林志文:香港,不變!(南方周末 2007-6-28)
劉洪波:從乾股到乾女兒的權力邊疆(南方都市報 2006-10-26)
佛山舊區改造向新加坡學什麼·南方日報數字報·南方報網
江西財大在南方的名氣如何?
南方周末--面對難民潮,歐洲有什麼招?

TAG: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