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林:禪學與學禪
禪學與學禪
一、禪是一種學問嗎?
1、有師有徒皆屬學問範疇
宗教是人類共同的文化,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是全人類所共有的,既然是全人類所共有,你我都有份,而學,一定要有人教。任何一種學問,有人教,有人學,有人傳,有人受,這就是學問。所以禪也是一種學問。
2、禪是特殊的宗教也是特殊的學問
一般的學問總是會有些心得——有所得,總有些東西,有些收穫,但你要真學禪,你將毫無所得,沒有收穫,只有損失;把你原來的東西拿走了,你想得到什麼呢?什麼也得不到!
古人有一句話『奪飢人食,驅耕夫牛。』種田的人靠牛,我把牛趕走,看你怎麼辦?這個人三天沒吃飯,剛剛捧了一碗飯很高興正要吃,偏把他的飯奪走,禪的教學就是這個樣子。
為什麼要這個樣子呢?因為禪是一種道。古人講『為學日益』,你要求學問,天天有進步、有收穫,『為道日損』,你要學道,天天要甩掉一些東西,天天有損失;某些概念甩掉了,某個執著甩掉了,某個自以為是的觀念甩掉了。
有時自以為發現真理,對師父一講,師父打你一棒,所自以為是的也沒有了,簡直這一生白活了。看來是如此,實際上各位要知道,只要是人,誰都不願意被埋沒。
被埋沒時就大嘆懷才不遇、生不逢時;而最可悲的倒不是別人不用你,而是你自己否定你自己,因為你種種的觀念遊戲,從六根六塵對境形成六入所產生的名、色、妄想,把你永恆的生命、真實的自我完全埋葬掉了,完全迷失了。
而禪,就是找出真實的自我,把捉永恒生命的一門學問,所以是一種特殊的學問。
二、禪是什麼學問?
1、禪是生命之學
何以見得禪是生命之學?因為人生最大的問題,是生死苦樂的問題:生不曉得從什麼地方來?死後也不知道究竟到哪個地方去?苦樂完全不能自主。
今天你的環境好一點,上司、朋友、同事都歌頌你很了不起、很偉大、很受尊敬,你感覺食慾大開,萬有引力對你好像減輕了作用,飄飄然要飛起來了似地。
假如有個人罵你,說你不是人,修養不夠、品德不好、工作不認真、不能構成工作需要、是個多餘的人,就感覺地心引力對你加倍,心情沉重,食慾沒有了,胃口也倒了,覺也睡不著,走路好像兩條腿特別重,生死苦樂何嘗操縱在你自己手裡?
禪,就是要了解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要發掘出生命的基因,永恆不變的那個因素是什麼?要把捉到自己生命的永恆相,要發掘出來自己原本的心,最初是個什麼形態?
要求證出何以光明解脫的佛祖和煩惱愚昧的眾生是平等的?如何是自他不二?我和你明明是兩個人,我要掏你口袋的錢,你會向派出所報案,為何稱為自他不二?這些都是生命的問題,生命本質的問題。
2、禪是窮理盡性之學
什麼是窮理盡性?世界上所有的哲學家都自命為真理大師,說他發掘了真理;有的說是心,有的說是物,有的說是一元,有的說是二元,有的說宇宙是原子堆積的,有的說宇宙是四大組合。
每一家都從本體論,說宇宙是什麼?然後說宇宙論,宇宙的法則、規律是什麼?然後說認識論,用什麼方法才能正確的認識真理呢?
用思想方法,用邏輯推論;然後就是人生論、人生觀,而且每個派系都有一套。難道真理果真有這麼多嗎?只有悟禪的人,才能感覺這些都不是真理,這些只是真理的表象、局部,都只是真理之海的一個泡沫,並不等於真理。
真實的都是原本的,原本既沒有銀河系,當然也沒有地球,道理從哪裡來呢?道理從人來,沒有人哪裡有什麼道理啊!人從哪裡來呢?說法很多,這裡姑且不論。
總而言之,禪學不是哲學家講的哲學,也不止於科學家講的科學,而是說科學從哪裡來?哲學從哪裡來?一切理、一切事的源頭是什麼?
要直溯到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到根源以後,就是真理之王,就是法王,也就是見性成佛。說來很容易,做起來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3、禪是宗教的靈魂,文學藝術的生命
禪是宗教的靈魂,文學和藝術的生命。這話怎麼講?如果沒有禪,自己和信仰的教主便成為對立,我崇拜你,你很偉大,我很渺小,請你救我,一定是如此。
真理是絕對的,當它變成兩個的時候,已經不是真理了。如果宗教沒有禪的精神,宗教只是形式、是崇拜偶像、是迷信的;而禪儘管它是宗教的,它卻是宗教的靈魂。
布大說佛法,法輪的運轉,有三個時期:第一是正法時期五百年,這五百年沒有偶像。當初大家紀念布大,只擺一個獅子座空著,說是佛的位置;拿菩提樹枝插在旁邊,紀念布大成道在菩提樹下,並沒有什麼偶像。
第二是像法時期一千年,大家思念佛,就用泥塑、木雕、金裝、銅鑄做個佛像。第三是末法時期,時間較長,有一萬年,這一萬年以後呢?連佛的名字也聽不到了,當然就沒有佛法了。
何以如此?因為眾生的心是在沉溺、墮落、懸浮,並沒有升華,不可能越來越凈化,但是人定可以勝天,這也許是各位成立禪學會的目的吧!
宗教若是沒有禪,宗教只是個偶像,沒有靈魂,是迷信的,是被崇拜的。而藝術、文學沒有禪,便只是一個軀殼,只是線條、顏色的組合,只是個觀念遊戲罷了。
中國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極高明而又道中庸,但是到了宋、明都已經衰退。而中國文化、文學、藝術光芒萬丈的時候是唐、宋時期;尤其是唐朝,何以光芒萬丈?由於它注入禪的思想,注入了禪的精神!
我們可以說,從宋到明的儒家大學者,沒有一個沒有參過禪,沒有一個不會打坐。我們也知道,如果沒有王陽明,儒家精神到明朝就已經中斷、沒落了。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有很多人說王陽明不是禪,那是從表象看他不是禪;但是想一想,自從孔、孟以後的程、朱、陸、王,除了王陽明以外,誰曾悟過道呀?
只有王陽明悟過道,悟了個什麼道呢?你打死他,他也說不出來。王陽明是參禪的,他把『致良知』拿來做為參話頭的主題,取代話頭,用『知行合一』來解釋、取代解行相應。
所謂解行相應:佛法講究你理解多少,就做多少,要求實行,並不專求理解;理解很重要,因為不理解就無從實行,實行也不正確,但是你光理解不實行,理解就沒有價值、沒有作用了。這就是禪對文化的價值。
來源:鳳凰網星座推薦閱讀:
※禪學
※六祖惠能禪學思想述評-----唐密圓音
※伍先林:試論慧能《壇經》的禪學特色
※正定與邪定 - 耕雲導師開示 - 安祥禪學網 - Powered by Discuz!
TAG: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