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經歷的傳統武術練法
我是2000年初隨馬來旺老師練拳時正式開始練習傳統武術的。在此之前我已有多年的武術練習經歷,小時候練過武術基本功,學過八步連環拳、少林小紅拳和簡化少林五形八法拳;大學時學過初級長拳、軍體拳、24式簡化太極拳、太極劍等,還自學過硃砂掌、內家八樁和其他氣功;97年夏天在趙幼斌先生的學習班學習了傳統85式楊氏太極拳,並一直堅持練到2000年初。但2000年前練的東西基本都是套路,僅起到表演和健身的作用,沒有練出半點功夫,所以談不上練傳統武術。馬來旺老師一開始就讓練推手,他所教的練功方法有:雙人頂牛,練習整力和腳下生根;雙人互相摔,每次各摔幾十下,一方面學會摔倒時背部著地、頭和四肢抬起,避免受傷,另一方面震蕩全身氣血、提高抗打能力;排打功,雙人互相拍打胸部;摔跤;擒拿;樁功,陰陽掌的基本功,胡保元師兄還介紹過拉皮條的練法,漲力氣;套路方面有: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披掛拳,松溪劍法、少林派短棍棍法以及披風刀單式。我在馬來旺老師那練習了近三年,進步極大,感覺力氣增加了數倍,能輕鬆對付兩三個普通人。
傳統武術有踢打摔拿四項技術,馬來旺老師教摔拿,但不教踢打,因為過於危險,跟他學的大部分是大學生,一旦有人受傷會惹出很多麻煩,所以後來我參加了一個散打學習班練習了數月散打。2003年鐵羅漢牟俊東先生來北京辦傳統技擊訓練班,我參加並學習了幾個月。牟先生認為:大多數傳統拳師都在講套路中的招式怎麼用,這手打哪,那手防哪。但招式都是假的,真打起來根本無法用。只有單操練出來的東西才能用於實戰。實戰中只要把對方看做一塊肉,照著打過去就行了,戰鬥都是一個照面就結束。鐵羅漢的技擊理念讓我受益匪淺,也和我的經驗吻合,我現在的觀點依然是:套路是養氣練氣和表演用的,技擊和套路關係不大。
2002年秋我開始隨白普山師父學習孫氏內家拳,學習了三體式、孫氏形意五行拳和孫氏太極拳。收穫最大的是三體式,儘管頭兩三年站的不是單重三體式,但我感覺比單重三體式效果更好。我將孫氏拳和散打技術及鐵羅漢的練法結合起來,兩三年後功夫提升了一個層次,打腳靶時幾個師弟看著都害怕,不敢和我練對打。
2007年我和陳太平老師練習了大半年,學習武當太極拳和太極球。陳太平的技擊理念和鐵羅漢基本一致。我收穫最大的是他所講述的發力技術,他提倡速度,拳打出去後要越來越快。張烈先生的博客中也談到:「形成打擊不是依靠的力,打擊是動能的傳遞(比如子彈,雖然本身質量很小,但因為速度極快可以打入物體;比如空中的飛鳥,雖然體重很輕,卻可以在撞上噴氣式飛機時產生嚴重的損害)。人的體重是固定的,不可能隨意增加,但速度的提高會使動能提高加倍,因此要達到最大打擊效果只能依靠追求速度,以達到動能最大(打擊效果最大)。」陳太平老師講述的發力不是現代搏擊那種身體旋轉的力量,而是身體內部鬆通後短距離瞬間爆發出的力量。 馬來旺和陳太平都是當今第一流的傳統武術高手,牟俊東劈拳勁力之整也令人驚嘆。2007年末我開始隨劉樹林老師學習。由於身體原因,劉樹林老師只教拳架和規矩。但我從劉師的訓練理念中感覺到劉師年輕時在技擊方面肯定有相當水平。因為劉師反覆強調基本功的訓練,包括跑步、俯卧撐、仰卧起坐、跳繩、馬步樁、無極式樁功、海底撈月以及在地上的摔摸滾打等,只有在技擊方面深有體會的人才能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性。我結合劉樹林的所教與陳太平的發力技術,雖然平時很忙,每天練拳時間不多,但三年後功夫再次提升了一個層次,發力已無需蓄力,抬手就有,讓一般武術愛好者讚歎。練內家拳松透不到一定程度,力發不出去,不能打人。松到一定程度了,身如彈簧,出手如電,又極為沉重。這只是內家拳的初級層次,人人都能練到,還談不上什麼高功夫。
下面我對15年多的練法做一點總結。
基本功 包括跑步、俯卧撐、仰卧起坐、跳繩、海底撈月、抻筋拔骨等。劉樹林老師認為如果時間不多,別的都可以不練,但基本功不可不練。基本功中跑步很重要,業餘愛好者,每周最好能跑2、3次,至少1次,每次20-30分鐘,快慢不限。肌肉筋骨關節的訓練也極為重要,肌肉筋骨關節的強度不達到一定程度發力就無從談起。前一陣本地資深拳友智叟找我交流時,我給他發了一個力,他也想模仿一下試試,結果非但力發不出來,他還驚呼差點沒拉傷自己,這就是基本功訓練不足的結果。此外,拳面和腕部的硬度在技擊中也很重要,做俯卧撐一定要用拳或手指做,還可以進行拳面撐牆練習。我以前曾找到一個土辦法,每次下樓走樓梯,用拳面擊打樓梯過道門板,每年能打上數千次,增加拳面硬度。
樁功 我練過的有馬步樁、無極式、三體式、內家八樁、陰陽掌,以及八卦周一門許卓群老師傳的拜佛樁。無極式是個寶,劉樹林和童旭東兩位先生都很提倡,但太耗時間,退休後是必練的項目。但我對站無極式的時間心存疑惑。童先生認為站無極式的時間越長越好,劉老師則說一次別超過一小時,多練傷氣。壽關順先生曾說初學拳站無極式,一站一天,站到頭腦爆炸。
劉樹林老師建議初學時不妨站馬步樁和馬步雲手,對練下盤和體力很有幫助。雙重三體式對我幫助很大,其練法可參加孫祿堂先生晚年的照片。單重三體式需要身體素質極佳且年齡不大才能練,劉樹林老師不提倡,認為現在沒幾個人能站對,不如不站,因此他從沒讓學生們讓三體式。我最近思考練單重三體式不妨蹲高點,兩腳距離一腳左右,這樣站的時間更長,效果可能更好。其餘內家八樁、陰陽掌、拜佛樁練的時間不長,收穫不大。此外,張西可先生建議站混元樁,作為練透勁的基礎。
單操 單操可以和基本功一起練。我認為心意、通背、披掛里的一些單操練法非常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若干,加以簡化,反覆練習。形意里的一些動作,比如虎撲發力,還有劈拳裡面前手下抓等,可以拿出來單練,有條件可練習抓樹葉。身法步法,身體前後左右移動,也可作為單操的訓練內容。
抗打 據我的體驗,功夫練到一定程度就會具備一定的抗打能力。比如前一陣本地兩位資深推手愛好者找我交流,其中年輕的一位體重比我大20公斤,推手時發力能把體重小的初學者直接推翻在地。我讓他用最大的力擊打我腹部,結果他的拳一接觸我腹部,就自動滑向一邊,無法對我造成傷害。當然這也和他功夫尚處於推人的層次有關。我在網上看到有拳友談到:練內家拳練到內氣比較充實時,無論用拳、用掌背(包括掌背指骨、掌背骨、腕骨、腕下三寸骨)擊打樹榦,都一點問題沒有,薄薄的一層皮肉下的骨頭一點痛感都沒有,這時的骨膜都充滿了氣血,拳頭握起來骨縫都發漲。用拳和用掌背拍打在水泥牆上一點問題沒有。本人尚未練到此境界,不敢妄議,也可見練內家拳無需專門進行抗打訓練。
套路 據我的體驗,孫氏內家拳的套路要優於其他拳術套路,因此我現在基本只練孫氏太極拳和劈崩。至於練習方法,劉樹林老師不講招式的勁路和用法,只講規矩和節奏,自然地練,松下來,氣通了,意就會找你。我認為是有道理的,開始時人練拳,練到一定水平就是拳練人。陳太平、牟俊東等諸位老師都認為套路練習是次要的,套路不是武術訓練必備的功課。我認為套路的主要作用是養氣和表演。有人說某大高手與人動手時就是用的太極拳里的某招,以此證明套路的技擊作用。其實練到那種層次,別說太極拳套路,廣播體操一樣能打人,打人的是功夫和技擊水平。或許高層次的功夫需要通過套路修鍊出來,如內勁,令對方感覺內臟如被電擊的能量流。
發力 據我的體驗,發力的關鍵是松的程度、身體的協調性、肌肉筋骨關節的強度。發力不可多練,因為發力時整個身體運動激烈,頭部可能會震的疼。有時即使外形不太明顯,身體內部也有劇烈震蕩,練多了會傷身。因此,在加強基本功練習的基礎上,適當進行柔順的周身協調性發力練習即可。氣沉下去,身體尤其是腰胯和肩鬆開了,各部位運動協調了,養成發力習慣,只要把速度加上去,力就能發出去,一舉手身體的重量就能灌到手上,如家常便飯。到了這個層次,對業餘愛好者來說,每隔幾天進行幾十下發力訓練就夠了。 對練 包括推手、摔跤、散手,這裡面包含的技能和經驗非常多,沒有足夠的散手訓練和豐富的散手經驗恐怕算不上武術高手。我以前練推手和摔跤較多,跟馬來旺老師學拳時周日一練一整天,一摔就是一上午,在水泥地上打滾。散手練過不足百次,且對手都是普通業餘愛好者,這方面不敢說都多高水平,這也是絕大多數武術業餘愛好者的局限。
以上是本人在傳統武術練習方面的一些膚淺經驗。孫祿堂先生的武學著作語言精鍊,文字優美,堪與金剛經和道德經媲美,是武學最高境界的描述和指導。但正如金剛經和道德經無法直接用於修佛和修道,孫公的武學著作也無法直接用於拳術練習。孫祿堂先生當年到底是如何教人的現在已經成了謎,孫存周先生教人的方法張烈的博客有一星半點描述,劉樹林老師教拳時也能依稀見到點影子。借鑒其他拳種及現代搏擊的一些成功經驗,或許是練好孫氏內家拳的途徑之一。
推薦閱讀:
※如何解決中國武術大槍練習中的第二大病「三尖不照」?
※形意拳的內勁用於器械對抗實戰
※從太極拳來看——傳統武術的起源
※細數傳統拳的勁與力,你了解多少?
※為什麼中國傳統武術不輕言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