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古典樂壇新常態

走過2014年的古典樂壇,在經歷了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蕭條之後,痛定思痛開始在危機中尋找新的出路。從去年歐美院團和相關劇院的一些舉措中可以看出,2015年的古典樂壇可能出現一些新氣象。瘦身、戶外歌劇受追捧自去年歐美歌劇院的龍頭老大——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出現債務危機以來,許多機構紛紛出台歌劇拯救計劃,其中包括歌劇進校園,降低票價等。龐大的歌劇製作成本也讓歐美歌劇院開始意識到,「瘦身」歌劇為大幅降低歌劇製作成本帶來的好處。2014年年底,美國華盛頓國家歌劇院推出了第三期「美國歌劇倡議」計劃,邀請入圍的本土劇作家和作曲家委約創作短歌劇,旨在發掘青年人才、講述當代故事。這些歌劇因為選用現代題材且短小精悍,吸引了不少年輕的觀眾。同樣,「瘦身歌劇」不僅讓年輕的作曲家們得以在歌劇創作領域一展身手,還能節約成本,縮短歌劇創作周期,為歌劇創作領域輸送新血液除了新創的短歌劇,將經典歌劇進行「瘦身」——音樂會版歌劇,也成為很多歌劇院進行歌劇普及的常見措施。包括日本、中國等亞洲歌劇院,也都紛紛推出瘦身版音樂會歌劇。這也將成為未來歌劇界的一個新常態。讓歌劇走齣劇院,是近兩年最熱的話題。奧地利布雷根茨的湖上歌劇,在全球之所以頗有知名度,是因為它是一個在諾伊西德勒湖上搭建的巨大舞台,這個全球規模最大的輕歌劇節如今已經成為布雷根茨最醒目的標誌。這一創意飄洋過海,在澳大利亞的悉尼港落戶,並在2013年至2014年,吸引了超過4萬聽眾前來觀摩歌劇,創下票房總額5170萬澳元的票房佳績。澳大利亞昆士蘭歌劇院也打算在2015年打造戶外歌劇——在牧場、夜總會和廢舊的工作坊等非傳統演出場所演出歌劇,以吸引更多歌劇觀眾。為了給觀眾掃盲,劇院甚至製作了一本《歌劇新手指南》手冊,詳細介紹了歌劇基本知識,並附有常見術語表和觀演小貼士等。這種戶外歌劇,一反傳統的歌劇運作形式,而且票價也相對低廉。美國的科羅拉多歌劇院也從去年開始了一項名為「Inside OC」的計劃。這也是一項將歌劇帶齣劇院、走進餐廳、走進大眾的普及計劃。科羅拉多歌劇院的這項計劃包括2014年11月18日在紐約著名的四季酒店的The Edge Bar餐廳上演的《蝴蝶夫人》和今年5月5日繼續打造《魔笛》。高科技、手機應用進樂團如今,手機成為當下人們交流、娛樂以及獲取資訊的最直接的手段。歐美院團從去年就開始將各自的手機應用軟體放到蘋果App Store上供樂迷們使用。人們只需在手機上打開這些應用就能實時聽到柏林愛樂樂團的數字音樂廳、費城交響樂團以及洛杉磯愛樂樂團的音樂會。悉尼交響樂團去年還充分運用網路媒體,讓各聲部首席在互聯網上以大師課的形式慷慨分享自己的音樂之道。去年年底,樂團計劃在其YouTube視頻網站專區每周推出一節在線大師課。此外,悉尼交響樂團還推出了面向鄉村地區的「連線演奏家」教育項目,為邊緣和農村地區的青年藝術家提供更多在線教育資源。除了手機應用,為了加強更加立體的視聽效果,越來越多的樂團將聲、光、影像多媒體技術引入音樂廳。比如,去年紐約愛樂樂團的「摩登時代」專場,讓人們重溫上世紀卓別林電影時代的美好時光。一些專用樂譜軟體應用也越來越多地進入人們的視線,synsore,icscores等樂譜軟體開始進入人們日程消費的應用軟體名單。在這些應用中,人們不但可以找到鋼琴、小提琴這樣的獨奏樂譜,甚至電子版的樂隊總譜也開始出現在應用中。樂譜電子化也催生了樂團樂譜無紙化的進程。去年布魯塞爾的樂團無紙化專場音樂會就傳遞了這樣的信息——電子高科技將越發深入地進入古典音樂行業中。跨界混血了古典2014年,英國電台司令樂隊鍵盤手強尼·格林伍德參加了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行的古典音樂會。同年,創立於1880年的吉爾德豪音樂與戲劇學院宣布招收了歷史上第一個饒舌歌手。儘管古典音樂一直糾結於其「潔身自好」的形象,但是無論是饒舌音樂還是街舞,對青年人來講都具有不可抵擋的吸引力。與其讓年輕觀眾對斯特拉文斯基和貝多芬宏大又厚重的作品望而卻步,還不如讓年輕人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故事。因此,「混血」古典開始出現在舞蹈、音樂和戲劇的領域。人們已經對搖滾和交響樂團合作的實例不再感到驚奇,同樣,流行文化也正在向古典音樂領域實戰著自己的影響力。比如,英國地下電台Boiler Room從去年起,就與倫敦當代管弦樂團合作播放古典演出系列。英國的電子音樂組合「清潔海盜」也在2014年的「Rather Be」以其古典與現代完美交融的風格,一躍成為全英冠軍單曲。嘻哈製作人D.Brooks Exclusive也以跨界風格施展其古典影響力,與芝加哥交響樂團同台競技。如今的古典音樂不再裹足不前,今後也會更加開放。音樂會現場更隨意曾經是教堂和宮廷寵兒的現場音樂會,對音樂會的禮儀頗為講究:舞台上演奏家要身著禮服,台下觀眾也要正裝出席,否則會被請出場外。近幾年,隨著戶外音樂會、休閑類音樂會的增加,人們越來越喜歡放鬆且隨意地聆聽音樂會。晚期浪漫派指揮家們定下來的規矩——樂章之間禁止鼓掌,到如今已經逐漸被打破。甚至連一些嚴肅的音樂家也呼籲:觀眾享有在音樂會上隨時表達情感的權利——允許在樂章間鼓掌。如此一來,樂章間鼓掌業已成為很多音樂廳見怪不怪的常態。除了觀眾鼓掌的規矩被「解禁」,舞台上的演奏家也開始試圖為自己正襟危坐的大禮服「解綁」,隨後便有了身著牛仔裝演出的形式。前兩年英國就有交響樂團鄭重其事地來了一場「牛仔裝」專場古典音樂會。接下來,更多的「特許」被引進到音樂會現場中:如允許觀眾攜帶使用靜音模式的手機進入音樂會現場。有些音樂廳甚至允許觀眾現場拍攝演出照片在微博上發送照片。既然觀眾購買了音樂會門票,他們也由此享有了記錄和分享音樂會的權利。人們甚至還可以將飲料帶入演出現場。當然,這些「解綁」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以不影響現場演奏和相鄰觀眾欣賞音樂會為前提。藝術家、觀眾更多互動如今,越來越多的演出機構和院團已經意識到,若再不更多地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跟觀眾近距離接觸,古典音樂家將更加曲高和寡。從近幾年的趨勢來看,大牌歌劇院走進新學校、走進社區已經成為常態,名團和歌劇院也在每年的樂季中加大了家庭音樂會的比重和與觀眾互動的環節。  像大都會歌劇院、英國皇家歌劇院以及悉尼歌劇院都有邀請青少年學生,參加歌劇院歌劇排演的群眾演員或者合唱團。孩子們在參與歌劇排演的過程中,不僅得以了解歌劇製作和演出的流程,還跟演員藝術家們有了近距離的溝通和了解。獨奏藝術家們也不單只出現在演出的舞台上,許多藝術家會在演出前後或演出中同觀眾交流,向觀眾致意、為觀眾介紹曲目或者為觀眾簽名。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們開始頻繁地通過舉辦更多的大師班、工作坊等活動,向觀眾們分享他們的藝術經驗。接地氣,無疑已經成為當下各演出機構和院團藝術家們眼下需要落實的工作重點。
推薦閱讀:

TAG:古典 | 新常態 | 古典樂 | 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