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為何反映出中華民族本是同根生的事實?

最近,艾君參加了一些民俗活動,也接受了幾家媒體採訪,談論最多的莫過於 「龍」文化以及春節的相關問題。以下針對前不久《錢江晚報》記者孫雯採訪艾君時提出的有關「龍」文化幾個問題以及部分網友所提相關問題,在此談點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關於龍的起源,學術界以及民間說法很多,這正說明了「龍」文化在中國的重要性和存在廣泛性。當然,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後,學術界形成一個基本共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一種圖騰崇拜的標誌。在當今社會,龍文化則成為一種民俗的表達方式而存在著。

在民間有人把它譽為帝王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普通民眾無論走到哪裡,都把自己視為龍的傳人。以此凝聚,互相幫襯。「龍生九子,各不一樣」。在現實生活中,無論語言文字,繪畫雕塑,工藝美術,還是鄉風民俗,文化娛樂,其表現出來的龍更是無處不在,各種各樣。但無論在哪,總是表現出一種朝氣蓬勃,威風凜凜。在我國一些節日或生活里,「舞龍、賽龍舟、賽龍燈」等龍文化習俗源遠流長;在婚喪嫁娶龍也被廣泛運用,例如,「龍鳳呈祥」更是對美滿婚姻的祝福和期望。在起名民俗中,「龍」也被廣泛應用,「龍口、龍山、龍崗」等都反映了民間對龍的敬奉。

據說,把龍譯作Dragon是傳教士利馬竇(1552-1610),他熱愛中國文化,也意識到龍與Dragon無法對應,但在明代,這位義大利人無法在既有的單詞中找到能表達中國「龍」的對應單詞,用Dragon幾乎是他唯一的選擇,並非有意醜化。另外,有學者講,關於中國龍紋圖案早就隨著絲綢之路傳入歐洲,漢代的應龍圖案被西班牙語寫作Serpientes(蛇),並被解釋為「中國皇帝的紋章」。可見,龍文化已經被世界各地,尤其是華人居住區所認可所接受。

問題:在河南、湖南、湖北、甘肅、內蒙古、遼寧、山西等地均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龍形象。這些早期的龍形象圖反應了當時人們怎樣需求?

艾君認為,這畢竟是遠古時期中華民族先人的生活和文化,但對於龍的來歷以及最初的形象到底是什麼樣的呢?至今無論考古還是史學家都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但從民俗或社會學看,個人認為,這是與神話傳說中「龍」是自己祖先、親屬或祖神有關,所以形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生活過的地方几乎都發現了出土的龍圖騰。至於當時人們是處於怎樣的需求呢?

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3點

一是相信傳說中「龍」是自己祖先,認為群體成員都是由「龍」繁衍而來的,故以「龍圖騰」來敬奉、朝拜或祭奠祖先。上古時期,人們往往會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作自己的祖先對待,才會作為圖騰。

二是相信「龍」自己的血緣親屬,以「龍」圖騰作為群體名稱或者群體象徵物,以達到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係、維繫社會組織和互相區別的職能。

三是相信「龍」是自己群體的保護神或者祖神。當人類的思維有了一定發展後,人們往往不再認為「龍」圖騰可生人。但「龍」 圖騰實際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有一種超自然力,會保護自己,以求吉祥平安。

在中華文化數千年的發展中,對龍的崇拜在中國歷史上是一種綿延了數千年的特殊現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具有非凡的能力,他有鱗有角,有牙有爪,能鑽土入水,能蟄伏冬眠;他有自然力,能興雲布雨,又能電閃雷鳴。

由此可見,之所以在很多地方都發現了出土的龍圖騰,與神話傳說中「龍」是自己祖先、親屬或祖神有關。在全國各地幾乎都出土了有關新石器時代「龍」圖案,這也說明中華民族是由一個原始群體繁衍演變而來,相互間都有歷史的血緣關係、血脈相連,「龍」的標誌延續到今,這是是人類歷史上其他種族所不多見的文化現象。反映了中華民族本是同根生、相互一家人這一歷史事實。

龍在中國地位高卻為何在屬相中僅排第五?

問題:十二屬相中,其他十一種都是實際存在的動物,為什麼人們把龍這種唯一不存在形象定為屬相?龍既然在中國地位如此之高,卻為何在屬相中僅排第五?

畢竟是太久遠的民俗現象的延續,很難找到科學的統一的解釋,所以,艾君認為,要解釋以上問題,我們就要打破傳統的思維觀念,在民俗基礎上進行一些推理和判斷。

我們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於生肖的起源,沒有確切來歷,已成為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種仍有實用價值的寶貴遺產。至今各種說法幾乎都來自於民間傳說或個人的學術研究觀點。由12種源於自然界的動物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所組成,用於記年,順序排列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在中華文化圈內被廣泛使用。史料記載,至於十二生肖的使用,至少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

的確,龍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沒有被排在第一。

艾君個人有個推理觀點:十二生肖出現與紀月有關,也與每個月的氣候變化在動物身上的本能體現和作用有關。這與「農曆」使用和中國季節變化以及農業對水的需求或有直接關係。

我們知道中國黃曆以立春確定生肖。據資料記載,「農曆」是漢代開始使用的「太陰曆」,新年是以立春為界的,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生肖以立春為準。

儘管曆書以及民俗中屬相是以年作輪迴,也就是從「鼠—豬」復始往返。我們不妨按屬相順序排列到陰曆一年每個月中看看奧秘。

鼠排頭,也就是陰曆一月。而此時正是中國大部分地區青黃不接的時期,老鼠則會陷入糧荒,因此民間要注意防鼠度日,反之就可能陷入春荒。

牛,牛排陰曆二月。而此時正是中國大部分地區開始春耕,牛作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春耕牲畜就到發揮作用的時候了。

虎,虎排陰曆三月。陰曆三月春暖花開,大地一片生機,狼蟲虎豹蠢蠢欲動,此時民間要注意開始防止其對人、對牲畜的侵襲。

就不一一推斷了,有人還問,為何把狗、豬放在十一、十二,也就是陰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陰曆十一月,大部分地區進入冬季,一片蕭條,狗的看家護院作用就日益突顯;十二月要過年了,過去有錢人家,家家殺豬宰羊,表示富裕,期待來年吉祥。所以民間也有「供上豬頭過大年」的俗語。

從以上民俗推理我們來看看「龍」,為何不存在的動物定為屬相?龍既然在中國地位如此之高,卻為何在屬相中僅排第五?

牛排在陰曆二月,龍應該排在農曆的五月。二月應該是春耕季節,所以12屬相牛排二月,而在這個月民間又有二月初二龍抬頭節,說明這時春回大地、農事開始之時,故民間在過去,龍抬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這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雲化雨,保佑一年五穀豐登。有扶龍頭、引青龍、剃龍頭、食龍皮、龍鬚、龍子、龍鱗餅之俗,還有停針、忌磨等禁忌。這意味著龍也從沉睡中醒來,就要抬頭升天,布雲興雨了。

再看排在農曆五月的龍。農曆五月正是夏季,時至芒種,表徵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而南方地區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所以,芒種是一年中農事繁忙的時節,需要及時進行夏收、夏管、夏種。農諺「芒種忙忙種」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這個季節需要和風化雨的主宰。

可龍是虛擬的水物,在民間中與農業對水的需求有關。《說文》中說:龍,鱗蟲之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鱗蟲」即水蛇、鱷魚之類。龍平時住在水裡,春分時節登天化雨滋潤禾苗。所以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

可見,十二屬性將龍排第五,也就是五月的代表,這個月需要龍的保佑,天旱時該下雨要下,地澇時不該下雨要節制。故有民諺「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著雲興雨作,而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是萬物生育的條件。

可見,如果我們按照這種邏輯推理來看,十二屬性應該是各代表著農曆月份的氣候與農耕特點,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將把龍這種唯一虛擬神話的動物定為屬相併安排在第五的原因了;也不難理解,為何在民間總會把龍與農業對水的需求相關聯供奉的原因了。

龍是何物?為何在中國人眼裡會如此神秘?

問題:在當今社會,龍的形象除了被賦予娛樂以及精神支撐的含義,還有什麼功能?為何在民間還有龍年可能發生災難之說?

關於龍的民俗的確很多。據說,在明清時期歐洲的學者們對龍所採取的是正面介紹,「與龍合作」。普遍承認龍是中國皇權的象徵。讚美龍的圖案形象總是用富麗堂皇和皇家氣派等詞。1860年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後,開始一些種族主義分子有征服龍、征服異教徒和「黃禍論」出現,並對龍的形象加以醜化,文化內涵給予歪曲。

當然,在我國民間也有一種「龍年可能發生災難之說」。艾君個人認為,龍年民間說法的確很多,但民俗畢竟民俗,十二生肖是否科學有待探討。民間把龍歸水物,又作神物,是和風化雨主宰,有「龍不抬頭天不雨」說。所以關於災難說,艾君認為這主要是出於讓世人供奉而神話其威力罷了,沒有科學道理。

而今,中華民族迎來複興時代,應該如何理解我們的「龍」文化呢?龍的形象除了被賦予娛樂以及精神支撐的含義外,艾君認為,應該還有以下幾種象徵意義:

一是「龍」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龍」看成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而今「龍」得到了所有炎黃子孫的尊敬。

二是海內外所有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是「龍的傳人」。這不僅將龍當成了自己所尊崇的「祖先」,而已經反映了中華民族對龍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

三是認為龍的起源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傳承關係。它承擔起了中華民族血脈相連、血緣關係的載體。先民對生活在地球上幾種強大生物體的綜合,代表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強大和團結。

四是「龍」文化的延續發展注入了中華民族強大精神力量。龍文化在我國影響之廣世所罕見。龍已被世人視為懲惡揚善、吉慶瑞祥的化身;龍之形象也凝結著我們民族的心理訴求和文化審美。龍的國度,龍的傳人,正在追求騰飛之龍,飛向未來!

為何西方文化中表現出的龍形龍意有不同?

問題:在影視作品中,國產片和外國電影中的龍,有著全然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在您看來,有怎樣的淵源?

實際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差異,也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艾君認為,實際上我們許多崇拜,都起源於民間傳說。我們常說,我們是龍傳人,龍的子孫,其實啊,按照人類起源或者當今最具時髦的觀點「進化論」,都無法具體解釋我們中華民族就一定是龍進化演變過來的,因此,從遠古至今流傳下來的這些觀點都來自於民間傳說得到認可,而民間傳說往往來源於夢,或者某一部落首領或當政者為了某種需要「編造出來」的故事,

關於中國龍的形象,眾說紛紜。民間傳說中,龍是蛇身、鹿角、鷹爪、馬臉、魚鱗,能走善飛、呼風喚雨、變幻莫測。而《爾雅·翼》和《本草綱目》則說:龍,其形有九,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在古人心目中,龍是一種神奇動物:「欲小則化為蠶燭,欲大則藏於天下,欲上則凌於雲氣,欲下則入於深泉,變化無日,上下無時。」可見,在我國文化中,龍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的一種虛擬的生物」。

可見,在我國文化中龍是蛇圖騰的神化。古人認為龍是雷雨之神,掌握雨水之大權,而雨水是農業生產之命脈,或風調雨順,或大旱大澇,與農業的豐歉、民眾的生活密切相關。正由於此,龍在眾多的圖騰中成了至上神。加上封建帝王為了維護其統治,藉助龍來樹立自己的權威,進一步神化了龍。龍被認為是所有動物中最尊貴、最有能量的動物,它代表著財富和權威。龐大無比,能量無限。但實際龍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的一種虛擬的生物」,也就是說,中國的龍以東方神秘主義的特有形式,通過複雜多變的藝術造型,蘊涵著中國人、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基本觀念。所以,龍的這些基本特點和表現形式,以及所能起到的作用,在我國的影視作品或者文化作品中得到體現。並且還影響了東南亞等一些國家的認同。

在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因為文化和歷史發展背景不同,所以對於龍的涵義、概念理解和藝術造型都有所區別。西方的龍通常被想像成一隻巨大的蜥蜴,長著蝙蝠的翼、身披鱗片,有蛇一樣的舌頭,能噴火;也有人把它想像成一條大蛇,有帶刺的尾巴。大都喻為是邪惡的象徵、是邪惡的力量;但有時也把居住在大地深處目光銳利的龍看成是仁慈的力量。在西方一些宗教中對龍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以上特點造成在外國電影中,尤其是西方影視作品中對「龍」有著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性格特徵。實際除了科技之外,任何文化因為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歷史發展背景不同,都會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差異性。

「葉公好龍」為何用「龍」為譏諷葉公的道具?

問題:「葉公好龍」的故事,說葉公怕龍,在我們的觀念中,龍是富貴的象徵,那麼這「怕」,從何而來?

「葉公好龍」僅僅是一個典故,而典故的來源大致來源於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葉公好龍」這個典故實際在貶低楚國葉公沈諸梁,並藉此於諷刺那些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的人。

但故事或許是出於某種目的虛構而來,或許是來自於民間傳說。

自古以來,龍是蛇圖騰的神化,古時以蛇為圖騰的氏族,兼并了其他一些氏族,以蛇為其調,融入其他圖騰的某些部分,成為「十不像」的「龍」這個超氏族、越地域的圖騰神。但實際上龍被認為是所有動物中最尊貴、最有能量的動物,它代表著財富和權威。龐大無比,能量無限,是一種尊貴、吉祥的象徵。

但為何這個典故或故事的編寫者會以尊貴的「龍」作為譏諷葉公的道具呢?

艾君有以下個人觀點,供參考:

一是典故實際也說明「龍」誰都沒見過,它永遠是「神秘」的、想像中的圖騰。

二是葉公所見的所謂「真龍」,實際是「蛇」。人類對於蛇尤其是毒蛇,往往束手無策。有畏懼之心,所以,有些地方也將蛇敬為神明。在我國十二屬性中的「龍」在民間被稱為「大龍」,而「蛇」被稱為「小龍」。在我國原始社會中,對蛇的崇拜同樣廣泛存在。傳說中的漢族祖先,有不少就是蛇的化身。據《列子》記載:「皰犧氏、女媧氏、神龍(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所以,葉公之類怕的實際是蛇。蛇人人懼怕。

三是龍在眾多圖騰中成了至上神後被封建帝王所利用。封建帝王為了維護其統治,藉助龍來樹立自己的權威,進一步神化了龍,龍成了皇權的象徵。漢代以後,龍就逐漸代表皇帝了。那時候,皇帝的身體叫「龍體」,臉叫「龍顏」,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睡的床叫「龍床」,就連皇帝的子孫也叫「龍子龍孫」。到了元、明、清時期,皇帝龍袍上和宮殿中龍都成為五爪大龍。這也就有了後來人們把帝王之子,稱為「龍子龍孫」,從這裡看,誰是龍?實際就是帝王將相。漢代劉向描寫的這一寓言故事,實際所指的「龍」或許是暗諷「皇帝」,「皇帝」讓葉公這樣效忠的人[愛龍成癖]見到了都有恐懼感。

四是葉公確實有畫龍的愛好,但龍是神化了的動物,不可能下降葉宅,所以實際在告訴人們「龍」實際就是「蛇」的化身,是極其可怕的動物,由此來譏諷社會對「龍」的過分敬奉,反映出漢代思想學派之間的貶斥和論爭。

所以對於「龍」的尊貴也好,可怕也罷,都是出於不同的理念和思維去看待和考慮而得到的不同感受和結果,但無論如何,龍是中國華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已延續下來。(艾君)


推薦閱讀:

中華風水--- 如何可早結良緣
《中華詩詞三百首》教學參考資料庫之十八
中華元素再度震驚世界!
李小龍重振中華文化——紀念武道大師去世四十周年
中華吉祥畫譜??鳥獸蟲魚篇(二)

TAG:民族 | 文化 | 中華 | 中華民族 | 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