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廣西天貢公玉虎支系建公族譜

目錄軒轅黃帝儀像……………………………………………………………………(2)神農炎帝儀像……………………………………………………………………(3)嫘祖像……………………………………………………………………………(4)漢大將韓信像……………………………………………………………………(5)編委成員名單……………………………………………………………………(6)序言………………………………………………………………………………(7)韋氏家譜有關資料………………………………………………………………(7)韋氏主要來源……………………………………………………………………(10)韓氏來源…………………………………………………………………………(12)韋姓分布…………………………………………………………………………(13)韋氏家譜編譜情況………………………………………………………………(14)我祖韓信有關歷史資料…………………………………………………………(14)我祖韋氏始祖源流及分布概況…………………………………………………(26)韓韋氏歷史簡介:(代次?)…………………………………………………(34)韋氏玉虎支系文高支系總述(各代次)………………………………………(42)(一)天貢公之玉虎分支各代次宗支圖……………………………………(50)(二)玉虎公之文高公各代分支簡述及宗支圖……………………………(51)1、父思公分支各代次簡述及宗支圖………………………………………… (51)2、法公分支各代次及宗支圖………………………………………………… (56)3、士邦公分支各代次簡述及宗支圖………………………………………… (58)韋氏玉虎支系文高公墓碑文……………………………………………………(61)重修文高公墓功德碑……………………………………………………………(63)軒轅黃帝儀像韓信儀像編委會主編:韋克文(忻城縣中學) 聯繫方式:13768953925編委委員:韋海泉(土橋小學) 聯繫方式:13324789896韋肇斌(象州) 聯繫方式:15878226990韋海龍(宜州市城南派出所) 聯繫方式:13197686159韋海光 (宜州石別土橋新紅) 聯繫方式:13557185770一、序言古人云:木猶有本,本固而葉始蕃;水尚有源,源深而流斯遠。是故有子以務本為先,曾子以追遠為重。忘所自出則高曾而上等諸路人,昧所分支,則曾元而外視同秦越,此仁孝所以日落,風俗所以日偷也。顧本愈遠則愈漓,支愈分則愈渙。欲合其漓而萃其渙,莫善於譜矣。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祖有父,祖父亦有祖,祖祖孫孫,無窮無盡,忘卻老祖是背棄人之道義。後代之人,年長月久或因天災世亂,而背井離鄉,亦有視骨肉為行路,是由不修族譜之故也。故重修族譜,以示後代子孫。族譜是社會科學的譜牒學,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優良傳統,是方誌的輔佐,是中華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是研究社會科學的資料寶庫,是團結海外僑胞、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增進了解、建立共識、促進和平統一、是社會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韋氏乃中國百家姓中最為古老的大姓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瓜瓞綿延,按其脈緣,分為三支,一是韋元哲後裔韋氏;二是韓信之子韓瀅改韋氏;三是西域疏勒國韋氏。我韋氏源於少典,少典生黃帝、炎帝。黃帝生昌意、玄囂、苗龍。昌意生顓頊、安、韓流、悃。西周韓武子,系流後裔,傳三世至韓厥,厥傳至康子(虎),虎傳景侯,景侯後裔韓惠緒生忠仁、忠義、忠德。仁生臣顏。顏生韓信、韓柳。信生韓瀅即天保。信遇難後,天保匿於南粵趙佗,佗養以為子,賜姓韋,用韓之半也,改為韋瀅即韋雲際,故稱雲際公為韓改韋的第一世祖,至十九代韋斯明,殿試二甲科進士第八名,薦任湖廣監察御史,辭官歸魯,又復韓姓,經三十一代孫韓地發、旺、厚、生四兄弟和地發子天貞及其同盟者譚三耀、謨輝烈同朝共事。時因元朝綱紀不振,以淫為樂,國事日非,義軍四起,地旺等公聯結義軍,裡應外合,遭受誅斬,夷其三族。天貞知情,急與三耀、輝烈等星夜南逃,抵紹興,改名易姓。天貞改天貢,三耀改懷滿、輝烈改天輝。此乃韋氏二次改名易姓,故以天貢為韋氏現代始祖,子孫繁衍,兩廣、兩湖、滇、黔、川、魯……等十餘省、區,甚至海外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皆有韋氏居住。《韋氏族譜 -----韓改韋氏系之玉虎公支系文高公分冊》的續編是在原有《韋氏族譜----韓改韋氏系一九九八年三月二十五日統籌》一書所提供的資料基礎上,經象州韋肇斌、忻城城關韋克文、宜州石別土橋韋海泉等對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及文字輸入等,方得以編得本續譜,歷經數年之久,真是不易,若有誤之處,請族人給予諒解,並提出寶貴修改意見。二、韋氏家譜關歷史資料韋氏屬夏朝黃帝子孫,即軒轅黃帝娶於西陵之女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次子昌意娶於蜀山之女生高陽,高陽娶於滕墳氏,謂之祿女,生卷章,卷章娶於根水氏之女橋福,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忒,生六子,其第三子是彭祖,彭元哲是彭祖的第四世孫,高陽是黃帝的第二世孫,昌意是黃帝之子。彭元哲是黃帝的第十世孫。所以元哲是軒轅黃帝的後代,元哲是韋氏的始祖,韋氏是黃帝的子孫。黃帝的出生地《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詳見軒轅丘。中國古都學會(民間成立的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軒轅丘,但這一說法未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傳說一、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曆二月初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傳說二、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鄭的軒轅丘有個龍圖騰的國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媧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新鄭市],二是附寶,她們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鄭市區北關的軒轅丘的有熊國的宮殿里,傳來了嬰兒出生時呼吸大自然之氣時的「哇哇」哭啼聲。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 源關的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聞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孫。為上古時帝王。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相傳軒轅黃帝的母親叫附寶。傳說有一天晚上,附寶見一道電光環繞著北斗樞星。隨即,那顆樞星就掉落了下來,附寶由此感應而孕。懷胎24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兒,這小兒就是後來的黃帝。黃帝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了。後來他繼承了有熊國君的王位。因他發明了軒冕,故稱之為軒轅。又因他以土德稱王,土色為黃,故稱作黃帝。相傳黃帝即位的時候,有蚩尤兄弟18人,號稱是神帶的後裔。這18人全都是獸身人面,銅頭鐵額,不含五穀,只吃河石。他們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殘害黎庶,誅殺無辜。又製造兵杖刀載大弩,與黃帝為敵。黃帝遂順民意,徵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歷經15旬後,也未能打敗蚩尤,只好退兵。為此,黃帝憂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賢哲輔佐他,以滅蚩尤。有一天晚上,他夢見大風吹走了天下的塵垢。接著又夢見一個人手執千鈞之弩驅羊數萬群。醒來後,心覺奇怪。暗想,風,號令而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難道有姓風名後的人嗎?千鈞之弩,是希望為能致遠,驅羊數萬群,是牧人為善,難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於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處訪尋這兩個人。結果在海隅找到了風後,在澤邊找到了力牧。黃帝以風后為相,力牧為將,開始大舉進攻蚩尤。在涿鹿郊野,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蚩尤布下百里大霧,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黃帝便令風后造指南車。與此同時,西王母也派玄女前來,教他三宮秘略五音權謀之本。風后據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開戰。蚩尤率領魑魅魍魍,請風伯,雨師縱風下雨,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來天下女魃於東荒止雨,而北隅諸山黎士羌兵驅應龍至南極。最後,殺死了蚩尤,分屍葬於四處,使之不得完屍。後來,又有神農之後榆岡與黃帝爭天下。黃帝用周鳥鶚、鷹顫為旗幟,以熊黑虎豹為前驅,與榆岡戰於版泉之野。歷經三戰,打敗了榆岡。後來,又親率兵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諸侯。前後共經52戰,天下始歸一統。於是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同時還發明各種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發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則做了鞋子。百姓們從此不再穿獸皮樹皮。黃帝還依浮葉飄於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於水上。又根據轉蓬的道理髮明了車輔,便利了交通。黃雍父發明了春,黃帝接著又令人製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飯烹粥。以後又造屋室,築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處。黃帝又與歧伯作內外經,使百姓疾患得以治癒。他還確定了天下萬物的名稱,劃分星度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紀日,以子丑十二辰來紀月,而六旬為一甲子。如此又有時空觀念。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隻大馬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裡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徵兆。後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於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於河洛之間,沉璧於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後,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於是黃帝開始巡遊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後,雲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裡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後,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裡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裡反省了3個月。而後又到廣成子那裡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間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後,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鍊,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鬚。結果龍鬚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鬚草便是那些龍鬚變的。三、韋氏的主要來源有1、出自韓姓。相傳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殺,蕭何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躲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避仇,以「韓」字的半邊「韋」作為姓氏世代相傳下來。2、出自彭姓。以國為姓。根據有關歷史文獻所載,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於涿韋,涿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子孫以國為姓,稱韋氏。史稱韋氏正宗。這就是河南韋氏。由此可見,四千多年前韋氏和彭氏同出一祖。3、是古代西北少數民族姓氏。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疏勒國亦有韋氏。廣西韋姓,桂西較多,桂南、桂中次之,桂東、桂北亦有一部分。大多數人操壯語,少數人操沒語及客家語。不管是操壯語、漢語、客家語,都是軒轅黃帝的後代。廣西姓韋是怎麼來的?我國歷史上人口有幾次大遷移:第一次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50萬官兵進攻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勝利後,這50萬字官兵留駐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這些官兵進是沒有妻子的,縱然有妻子也不可能帶來,因此與當地婦女結婚。婦女是操壯語的,子女也跟母親操壯語。其中官兵有姓韋的,子女便跟父親姓,如此韋姓成為操壯語的壯族。後代也如此。第二次是公元前42年,東漢光武帝劉秀,詔馬援為伏坡將軍,青州府揮肢韋料貞任部將,統率大軍征剿交址女子征側、征貳姐妹。43年平定後,留料貞守邊,授那狼把總,落籍合浦。第三次是公元300年前後,五胡亂晉,北方和中原大亂,有不少人逃來嶺南避亂定居,其中也有姓韋的。第四次是公元1053年宋王朝派狄青率韋山濤統領的青州鐵騎軍等兵種到廣南西路打儂智高,勝利後留青州鐵騎軍駐桂守邊。韋山濤及其六子景岱、景明、景福、景文、景武便定居廣西。第五次是公元1250年前後,蒙古兵侵佔華北、中原有人遷來廣西落籍避難,其中也有姓韋的。根據《辭海》注釋,軒轅黃帝的後代元哲,於3800多年前,夏朝少康帝封去豕韋國為諸侯,元哲之孫即以韋為姓。豕韋國在今河南省東南之滑縣一帶,這是韋姓的起源地。少康帝以後,由於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及文化的振興,韋姓人口逐漸增多。又由於商業的興起和朝代的變更及戰爭的影響,人口搬遷移動相當頻繁,至現在,全國各省市區都有韋姓人居住。四、韓氏來源是岀自姬姓以邑初為氏或以國為氏,為唐權虎後裔, 韓候為其餘是姓始祖,西周初年, 周公滅唐後, 封權虎於唐,史你晉國,因建都在唐,故叔虎又稱唐虎。春秋時期晉諸候分封叔父威師於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後為曲沃武公統一。曲沃武公奪得晉國君位後,滅掉了周成王之弟新建立的朝國, 封其叔姬萬於韓, 稱為韓武子, 武子的曾孫韓厥以封邑為氏稱韓氏,當時的韓地, 在今陝西韓城縣從南,韓氏一真左晉國位列公卿,至戰國初,韓厥的七世孫韓虞同趙氏,魏氏一起瓜分晉國。建立韓、趙、魏三國,起初韓國建於陽翟。封公元前 403 年被周成王承認 為諸候,建都於陽翟,公元前 375 年韓衰候滅鄭國,遷都於新鄭,歷經八代,至韓襄王倉於公元前 230 年被索滅。於是甚宗室子孫國為氏,稱韓姓並大多聚居在古時穎川都,到西漢末年。河南君韓奎因躲避王莽之亂,移居古時的南陽郡,是河南,陝西韓氏。公元前 11 世紀中葉,西周滅商,平定管權蔡叔與武庚的叛亂後,實行大分封,周公旦有封 周成之弟於韓,為姬姓之國,地處今山西、河津東北,但韓國國力太弱,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所滅。韓國亡之後,國人便以韓為姓。 韋姓是中國的大姓之一,百家姓列為第 50 位,但據韋姓後裔介紹其有關數據記載,分有真韋和假韋,從中國百家姓來說,真韋最早的第一支韋姓岀自涿國,從國名為姓,中國百 家姓第二支韋姓是韓信後裔,乃為京兆堂韋氏韓氏所改,系西漢韓信的後裔。 韓信生於公元前 229 年,方有劉邦拜其為大將,楚漢相爭,劉邦採用其策略一舉攻佔關 中,劉邦在榮陽,成泉部與項羽相爭時,韓信率軍抄襲項羽後路。破趙取齊,佔據黃泅下游之地,劉邦封他為齊王,不久,率軍與劉邦會合,擊敗項羽動唆下(今安微靈壁南) 劉邦建立漢朝。韓信改封為楚王。後有來人誣告韓信欲謀反,劉邦輕信饞言降韓信為淮陽候。後又 有人來誣告韓信與陳耗勾結在長安謀反。 為呂太后所殺。時韓信長子跟父被害,其次子韓瀅(又名天保)。後改名韋雲際。天保 生於公元前 198 年出生在淮陽, 韓信被害後其忠誠下屬肖美則抱走三歲兒才免遭劫難, 求見肖何,肖何囑至南越求趙佗保護,並告之,此乃淮陽候川,是韓信之獨遺血,趙佗念夷族無 辜,並念韓信有故舊之交。乃將韓天保賜姓韋改名雲際,養以為子親切關懷派專人教養。韋雲際天性聰慧,虛心耹教。學文練武。十九歲被趙佗封為士官。其後代子廣,這是韓改韋之 第一次孫,遍及西 。 《京北堂韋氏宗支譜》記載,韋雲際十九代韋斯明王唐高宗年間﹝650—683﹞生於山 東,曾任湖廣監察御士,任職多,由於已唐代,因而其告老歸田之後,居住在青州府益都縣 白米街糯米巷。教子育孫。元朝末年,朝政腐敗。韓斯明第 31 代韓天禎與同盟親友譚三耀, 謨輝烈、呂明善、天禎之叔輩韓地旺等人與元朝末年河北韓山童義軍有聯繫,久抗元朝當局 迫殺夷族而逃到廣西。韓天禎更名韋天貢。譚三耀更名覃懷滿。謨輝烈更名莫天輝。這是第二次韓改韋姓。亦是韓信弟五十二代後裔孫韓天禎更名韋天貢,故稱之為現代始祖第一代。五、韋姓分布韋姓的發源地雖在河南境內,但自稱韋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蘇境內。其早期的遷播情況大致如下:韋伯遐24世孫孟為漢初太傅,辭位後移居魯國鄒縣;孟四世孫賢為漢相,後遷杜陵。這就是說,早在漢代,韋氏就已經分布在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韋氏南遷。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唐朝時韋姓在陝西省境內得到了大舉繁衍,以至盛唐時期的韋氏大多在陝西省。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韋氏移居到今江蘇、四川、安徽登地,多為京兆郡望的分支。韋氏的大舉南遷卻是在晚唐以後。唐代以後,韋氏才遍及大江南北。總之,歷史上的韋氏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郡望:京兆郡:漢初元年設置京兆尹,相當於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相當於今之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堂號:扶陽堂:西漢的韋賢是鄒魯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陽侯,是為此號。京兆: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故韋姓有以「京兆」為其堂號郡望。六、韋姓家譜編譜情況江蘇:江都韋氏族譜八卷、丹徒京口韋氏族譜四卷、丹徒韋氏族譜六卷、宜興韋氏宗譜十二卷浙江:東陽東春韋氏家乘三十二卷、松陽韋氏宗譜卷、太湖縣韋氏宗譜三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湖南:姜華韋氏宗譜三卷廣東:韋氏族譜一卷、韋氏族譜二房卷、中山香山翠微韋氏宗譜十二卷、中山香山翠微韋氏族宗譜十三卷廣西:寧明思陵土州韋氏家譜、容縣水源里覃韋氏族譜二卷、容縣自良韋氏族譜不分卷、延陵韋氏家乘十八卷。七、我祖韓信有關歷史資料(一)韓信是韋氏始祖的考證史志全盤攬,千年萬載傳。澄清韓氏祖,處處記韋先。韋姓始祖,在廣東、海南、廣西桂東南、柳州、柳城,宜州、河池、羅城、環江、都安、東蘭、南丹、天峨、鳳山、巴馬、百色、馬山、武鳴、興安、靈川等地的族譜、石碑、口傳等,均說是漢大將軍淮陽候韓信,其後裔是韓天禎(後改韋天貢,),由於其墓碑文有些差錯(民國七年立),因此有畢學者,對韓信是韋氏的先祖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否定有「韓」 改「韋」 的論點。我們認為,不應「唯碑論」 ,碑文中的差錯,是歷史條件所限,乛是當時無法尋找有關資料,二是由於文化落後,戰亂失散,記載不詳,只憑世代口授、照錄為據,無人研究和考證等原因。現經查閱韋氏族譜幾十本和有關正史志書及覃莫兩氏族譜,加上古墓碑六、山歌、民謠等筐數據,去粗取精,綜述如下;1、據《史記》卷九十二、《精編廿六史》、《貴陽府志》、潔乾隆年間編的《柳州府志》等史志書、均載;「信當鍾室難作,信家有客,匿三歲兒」 。知肖何素與信善,不得以而呂后所劫,客私往見之,微示信無後意。肖何仰天嘆曰;「冤哉!冤哉!」淚淫淫下。客見其誠,以情告。何驚曰;「此准陰候兒,公善視之。」佗養為子,而封之海濱,賜姓韋,用韓之半也。今其族豪於廣南海濡間。因漢人為之立傳,不便明言、…程嬰、公孫杵臼,乃韓信客名,肖美乃韓信部屬忠臣。2明朝蕭良友撰《龍文鞭影》一書有「何存信後」 一語;下面小字注說:「漢淮陰侯韓信被戮後、有客匿其少子投相國肖何」 。何曰:「中國訃可居矣,我當托之南粵趙佗」 。佗重信義。育為己子,封從地,改其姓為韋,後六南有士官,即其後也。3、台灣覺出版的《本文辭典》第三十六冊對韋姓的來歷解釋中說:「漢韓信為呂后所斬,肖何使崩徹匿韓信子於粵中,取韓之半,改姓韋,4、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貴姓何來》一書。對韋姓的來源寫道:「韋氏有兩個源,」一是夏朝的韋元哲。二是漢朝丞相肖何曾讓蒯徹把韓信之子藏在南粵(廣東、廣西) …。為工隱避,改用「韓」 。邊為韋,作自己姓氏。5、清人張澍所編撰的《姓氏尋源》,曰:「肖何使蒯徹匿韓信子瀅於南粵,趙佗便改姓韋,取韓字半邊,封于海濱,令為士官。6、阮元《廣東通志。雜錄》云:「廣南有韋氏者,韓信之後也。…姓氏之韋者,去韓之半也。孤後人粵西,有武功,世襲海濡」 。7、1915年10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也說:「肖何使蒯徹匿韓信子瀅天南粵,取韓字之半,改姓韋。」8、《中國韋氏通書》、《東周列國志》、台灣韋卓民編撰《韋氏源流及世系考——韋氏宗譜初稿》皆載:「少典生黃帝、炎帝。」黃帝生於昌意|、玄器、苗龍。昌意生顓項丶安、韓流、悃。流食邑韓,以邑為姓,故稱韓流。西周有韓萬即韓武子,系流後裔,因功受邑,至三世韓獻子即韓厥,執晉政厥傳至康子(虎)虎傳至景侯虔始稱為諸侯,虔九傳至宣王,始稱王,傳至安王而入秦韓虔之後裔韓惠緒,緒生忠仁、義德,仁生臣顏,顏生韓信、柳。信生韓瑩(天保)。信被殺後,蒯徹、肖等家將門客,匿兒於佗,改韋瑩又名韋雲際,所以雲際是韓改韋的第一代。至十九代孫韋斯明殿試二甲科進士第八名任湖廣監察御史,後回山東,又複姓韓再經三十一代孫地發、地旺、地厚、地生;地發生於天貞,父子兄弟及同盟者譚三耀、謨輝列等,同朝共事,是時,員朝綱紀不振,國事日非,佞臣告發「地旺等公聯結義軍,應裡應外合,受到誅斬」天貞、三耀、輝烈三人得知,星夜南逃,潛入浙江紹興改名換姓。韓天貞改作韋天貞、譚三耀改作覃懷滿、謨輝烈改作莫天輝,此乃韋氏第二次換姓,爾後逐步南移漢口、衡陽、賓州、宜山都街等。(二)韓信傳略傳說,公元前196年,漢高祖的皇后呂氏濫殺漢朝大功臣韓信,夷其族,漢丞相蕭何感於韓信為沒朝朝立了大功,暗中將韓信的小兒子送給南越趙佗保護,改姓韋。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省西南)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韓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無錢來辦喪事,然淮陰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韓信在下鄉南昌亭長家吃閑飯,幾個月後,引起亭長妻子的不滿,前一大早就燒好飯,在床上就把飯吃了。等到吃飯時間韓信去了,就不為他準備飯食。韓信看出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長絕交而去。韓信在城下釣魚時,有許多老婦在沖洗絲絮,其中一人見韓信餓得可憐,就給他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對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報母。」(《史記·淮陰侯列傳》)。老婦很生氣,斥責韓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史記·淮陰侯列傳》)意思是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憐你才給你吃食,難道是希圖報答嗎?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想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漢書·韓信傳》)併當眾侮辱他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漢書·韓信傳》)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襠下爬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也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劉邦入蜀後,韓信離楚歸漢,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後來韓信坐法當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舉目仰視,看到了滕公夏侯嬰,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史記·淮陰侯列傳》)夏侯嬰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談,很欣賞他,於是進言漢王。漢王讓封韓信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沒有發現他與眾不同的地方。韓信多次同蕭何交談,蕭何也十分賞識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實為排擠到漢中),從長安到達南鄭,就有數十位將領逃亡。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過自己而漢王不用,也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軍中有人向漢王報告「丞相何亡。」(《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大怒,如失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前來進見,劉邦且怒且喜,罵到蕭何為何逃跑,蕭何說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韓信。劉邦又罵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蕭何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表示自己也想向東發展,絕非甘居漢中,定要取天下。蕭何說:「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看在蕭何的情面上同意讓韓信為將,但蕭何堅持要再加以重用,劉邦表示可以讓他做為大將。於是劉邦想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說:「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同意了蕭何的要求。諸將聽說後,都很高興,人人覺得有機會被選拜大將了。等到拜大將時,竟是韓信,全軍皆感驚訝。韓信拜將後,劉邦問韓信有何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問:「同您東向而爭天下的不是項羽嗎?那大王自己估計一下,論兵力的英勇、強悍、精良,同項羽比誰高誰下?」劉邦沉默良久,認為不如項王。韓信再拜,贊同地說:「不僅大王,就連我也覺得您不如項王。可是我曾經事奉過項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礙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隻算匹夫之勇。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稜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忿忿不平。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於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原來的君王而自立為王了。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躪殘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現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敵人不被誅滅!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他們不臣服!率領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敵人不被打散!況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和將領投降了項羽,至新安,項羽用欺詐的手段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章邯、董翳、司馬欣得脫,秦人對這三人恨之入骨。現在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都不擁戴他們。您入武關時,秋毫不犯,廢除秦苛酷刑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國百姓無不想擁戴你在關中為王。根據當初諸侯的約定,大王理當在關中稱王,關中的百姓都知曉。可大王失掉應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現在大王起兵向東,攻三秦的屬地,只要號令一聲即可收服。劉邦聽後大喜,自以為得信晚。對韓信言聽計從,部署諸將準備出擊。韓信的這番議論,實際上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漢元年(前206年)八月,被封漢王的劉邦乘項羽進攻齊地(今山東大部)田榮之機,決計出南鄭(漢都,今陝西漢中市東)襲占關中(指函谷關以西地區),東向與項羽爭天下,楚漢戰爭爆發。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以曹參、樊噲為先鋒,利用秦嶺棧道(又名「閣道」、「復道」、「棧閣」。古代在今川、陝、甘、滇諸省境內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是當時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已被漢軍燒毀,三秦王鬆懈麻痹之機,採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派樊噲、周勃率軍萬餘大張聲勢地搶修棧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則親率軍隊潛出故道,翻越秦嶺,襲擊陳倉(項羽所封雍王章邯屬地)。章邯從廢丘(雍都,今陝西興平東南)倉促率軍馳援陳倉,被漢軍擊敗,逃至廢丘、好峙(今陝西乾縣東),漢軍分路追擊,在壤東(今陝西武功東南)、好峙兩地再敗雍軍,進圍章邯殘部於廢丘。爾後,連續作戰,分兵略地,迅速佔領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對楚的初戰勝利。漢二年(前205年),漢軍出關,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殷王司馬印降漢。聯合齊王田榮、趙王歇共同擊楚。四月至彭城,漢軍大敗而還。韓信復收潰敗之軍與漢王在滎陽會師,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於京、索之間,使漢軍得以重振旗鼓。漢王兵敗彭城之時,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王田榮和趙王歇也反叛並與楚媾和。六月魏王豹以探母病為由回到封國後,就封鎖了河關,切斷漢軍退路,叛漢與楚約和。漢王派酈生說服魏豹不成,八月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擊魏。魏王把重兵布守在蒲坂,封鎖河關(黃河渡口臨晉關後改名蒲津關)。韓信故意多設疑兵,陳列船隻假意要渡河關,而伏兵卻從夏陽以木盆、木桶代船渡河,襲擊魏都安邑。魏王豹大驚,引兵迎擊韓信,韓信大勝,虜魏王豹,平定了魏國,改魏為河東郡。劉邦採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書·韓信傳》),對楚實施戰略包圍的建議,在堅持對楚正面作戰的同時,給韓信增兵3萬,命其率軍東進,開闢北方戰場。漢王派張耳與韓信一起引兵東擊趙王歇,北擊代王陳余,活捉代相夏說,破代。即以俘獲之精兵,補充在滎陽對楚作戰的劉邦軍,支援正面戰場作戰。韓信、張耳統兵幾萬欲過太行山井陘口進攻趙國。趙王與成安君陳余陳兵二十萬在井陘口抗擊漢軍。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韓信渡西河、擄魏王、擒夏說、血洗閼與。現又有張耳加盟,乘勝欲下趙國,軍隊銳不可當。可是我聽說:『千里運糧,士卒就有挨餓的危險;到吃飯時才去打柴做飯,軍隊就不會餐餐吃飽!這井陘口,車不可並行,騎兵不可列隊,行軍數百里,其糧草必落在後面,希望您暫撥給我三萬奇兵,我從小路截斷漢軍輜重糧草;您深挖護營壕溝,加高兵營圍牆而待。漢軍前不得戰,退不得回,我的部隊斷絕漢軍後路,荒野無食可掠,不出十日,韓信,張耳的頭顱就可懸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慮採納我的計謀,否則定被他倆擒獲。」成安君陳余是一個書生,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所以表示反對說:「兵法上講,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包圍它,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與之交戰。韓信雖號稱數萬人,其實不過數千人,千里迢迢來奔襲我們,土兵早已疲憊之極,我們卻避而不擊,若更強大的敵人前來,我們將如何對付?諸侯一定會認為我們膽怯,會輕易地攻打我們。」最終沒聽李左車的計策。韓信派人暗中探聽,得知李左車的計策沒被採納,非常高興。大膽引兵前來,離井陘口三十里駐紮下來,半夜選二千輕騎兵,人持一面紅旗,從小路來到山坡上偽裝隱蔽起來,窺視趙軍,並且告誡將士:趙軍見我軍出擊,一定傾巢而出,你們就乘機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拔掉趙國旗幟,插上漢軍紅旗。同時命令副將傳令大家:「今天打敗趙軍之後會餐。」將士們誰都不相信,只好假意稱是。韓信又召集將領們分析認為,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的地勢,他們在未見到漢軍大將旗鼓之前,定會擔心我們遇到阻險而退兵,是不肯輕易發兵攻打我們的。於是韓信派一萬人為先頭部隊,背靠河水擺開陣勢,趙軍見漢軍擺出只有前進而無退路的絕陣,都大笑不已。天剛亮,韓信打起了大將軍的旗號和儀仗鼓吹,擊鼓進軍井陘口。趙軍果出營迎擊,大戰良久,韓信、張耳棄鼓旗,佯裝打敗,退到河邊的軍陣之中。趙軍見狀,果然傾巢而出追逐韓信、張耳,爭奪漢丟下的旗鼓。韓信、張耳退人河邊陣地,水上軍迎戰趙軍,各個拚死作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這時韓信所派的二千輕騎兵,等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爭奪戰利品的時候,立即沖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旗幟,豎起二千面漢軍的紅旗。趙軍久戰不勝,想退回營壘,卻見營中遍是漢軍紅旗,大驚失色,認為漢軍已經把趙王及其將領全部俘虜了,於是陣勢大亂,四散奔走逃告。趙將雖斬數人,竭力阻止,卻不見成效。這時漢軍兩面夾擊,大破趙軍,在泜水(今河北省魏河)斬殺成安君陳余,活捉了趙王歇。韓信又下令軍中不許殺李左車,有能擒者賞千金。不久,擒獲廣武君,韓信親自上前鬆綁,請廣武君面東而坐,自己執弟子之禮。韓信大獲全勝,諸將前來祝賀,問到:「兵法上說,布陣應是『右背山陵,左對水澤』,如今將軍卻背水為陣,還說破趙軍之後會餐,當時我們不服,然而取勝了,這是什麼戰術?」韓信說:「此在兵法,顧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經所謂『驅市人而戰之』也,其勢非置死地,人人自為戰;今即予生地,皆走,寧尚得而用之乎!」(《漢書·韓信傳》)諸將聽了都自嘆不如,更加佩服韓信的用兵之術了。然後韓信向李左車請教攻燕(燕王臧荼,都薊,今北京)、伐齊之事。廣武君辭謝說:「我聽說,敗軍之將不可言勇,亡國之臣不敢語政。現在我是敗軍之將,亡國的俘虜,哪裡有資格同你談論國家大事?」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時,虞國滅亡,在秦國而秦國稱霸,這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時愚蠢,在秦國時聰敏,而是在於國君是否重用他,是否採納他的意見。假使成安君陳余聽了你的計策,那我韓信現在已成了階下囚了。我是誠心向你求教,請你不要推辭。」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說即使是犯人的話,聖人也可以有選擇地採納。不過恐怕我所獻的計策不一定值得採用,但我仍願獻上我的愚見。成安君雖有百戰百勝之計,可一招失算,軍敗鄗下,身死泜水。現在將軍涉西河,虜魏王豹,擒夏說於閼與,一舉攻下井陘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時間就打垮趙二十萬大軍,誅殺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使敵國百姓放下農具,停止工作,吃好的,穿好的,專心傾聽您下令進軍的消息,這些是的長處。然而將士疲憊,實際情形是難以用兵。現在將軍要率領疲憊勞苦的士卒,停頓在燕國堅守著的城池之下,想戰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盡而不能攻克,實情暴露,而弱燕不肯降服,齊國也必然固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相持不下,那麼劉邦和項羽的勝負也就分不出來。這是將軍的短處。我認為『北攻燕、東伐齊』的計策是失策。善於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長擊他人之短。將軍不如按兵不動,休整士卒,安定趙地,撫恤遺孤,日日牛酒犒賞將士,擺出攻打燕國的態勢。而後遣辯士去遊說燕國,把自己的優勢充分顯示在燕國而前,燕一定不敢不聽從您。燕降服後再派辯士以燕已降漢說齊,齊必從風而服,即使有再聰明的人也不知道該怎樣替齊國謀划了。像這樣,天下的大事就好辦了。用兵之道,本來就有先聲奪人,再動實際的策略。」韓信聽從廣武君的計策,派使者去燕,燕聽到消息立即投降。韓信又請求立張耳為趙王,鎮撫趙國,劉邦同意,就封張耳為趙王。此時,楚多次派兵渡黃河擊趙,趙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行軍中安定了許多趙國城池,並發兵支援劉邦。當時楚國正在滎陽圍困劉邦,劉邦逃跑到宛、葉間,收服英布同入成皋,楚又急忙圍攻成皋。漢三年六月,漢王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單獨與夏侯嬰跑到了修武的張耳軍中,一大早自稱漢使人趙軍營。張耳、韓信還沒起床,劉邦徑直進其卧室,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兵符,召集諸侯,調動了諸侯的位置。等張耳、韓信起床後才得知漢王來過,不禁大驚失色。漢王奪了兩人的軍隊,命令張耳備守趙地,任命韓信為趙相國。收集沒有調到滎陽的趙兵去攻打齊國。韓信引兵東進擊齊,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酈食其已說齊歸漢。韓信想停止,范陽辯士蒯通勸韓信說:「將軍奉詔攻打齊國,而漢王只不過派密使說服齊國歸順,難道有詔令叫您停止進攻嗎?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說客,憑三寸之舌就降服齊國七十多個城邑,將軍統帥幾萬人馬,一年多時間才攻佔趙五十多個城邑,一個將軍反倒不如一個儒生的功勞嗎?」韓信聽從蒯通說法,率兵渡河擊齊。這時齊國已決計降漢,對漢軍的戒備鬆懈,韓信乘機襲擊了齊駐守歷下的軍隊,一直打到臨淄。齊王田廣驚恐,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煮死了。齊王逃到高密後,派人向楚求救。當韓信襲破臨淄時,項羽聞訊遣龍且率二十萬兵馬與齊王田廣合力抗漢。有人前來向龍且獻計:漢軍遠征作戰,所向披靡,而齊,楚本土作戰兵易渙散,不如深溝高壘,以守為攻。招撫已淪陷城邑,使知齊王存,楚來救,這必定使漢軍得不到糧食,會不戰自敗。龍且輕視韓信,又急求戰功,不用此計,率兵與韓信軍隔濰水東西(今山東境內的濰河)擺開陣勢。韓信連夜派人做了一萬多條袋子,盛滿沙土,壅塞濰河上流。率一半軍隊涉水進擊龍且之陣,龍且出兵迎擊,韓信佯裝敗退,龍且以為韓信怯弱,率軍渡江進擊。這時韓信命人決開壅塞濰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龍且的軍隊大半沒有渡過去。韓信揮軍猛烈截殺,殺死龍且。東岸齊、楚聯軍見西岸軍被殲,四處逃散。韓信率軍急渡水追擊至城陽,楚兵皆被俘虜。齊王田廣逃走不久被殺。漢四年(前203年)齊地全部平定。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史記·淮陰侯列傳》)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齊國失利,龍且戰死,使項羽非常恐慌。派盱台人武涉前去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韓信謝絕說:「我奉事項王多年,官不過是個郎中,位不過執戟之士。我的話沒人聽,我的計謀沒人用,所以才離楚歸漢。漢王劉邦授我上將軍印,讓我率數萬之眾,脫衣給我穿,分飲食給我吃,而且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漢王如此親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會有好結果的。我至死不叛漢,請替我辭謝項王的美意。」武涉遊說失敗後,齊人蒯通知道天下大局舉足輕重的關鍵在韓信手中,於是用相人術勸說韓信,認為他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名高天下,所以很危險。終於說動韓信,但韓信猶豫而不忍背叛劉邦,又自以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於是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乘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聽從張良之謀,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由韓信指揮此戰。韓、彭遂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縣城父集)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退兵。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自剄而死。劉邦於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縣東)。韓信到楚國後,召見當年給他飯吃的漂母,賞賜她千金。輪到下鄉南昌亭長時,只賞他一百錢,並說:「你是個小人,做好事有始無終。」又召見曾經侮辱自己,讓他從胯襠下爬過去的少年,封他為中尉,並且告訴諸將說:「這是位壯士,當他侮辱我時,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殺了他也不會揚名,所以就忍了下來,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項羽兵敗後,他的逃亡將領鍾離昧因素來與韓信關係很好,就投奔了韓信。劉邦記恨鍾離昧,聽說他在楚國,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時韓信初到楚國,到各縣鄉邑巡察進出都派軍隊戒嚴。漢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說:「我要遊覽雲夢澤。」其實是想要襲擊韓信,韓信卻不知道。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認為自己無罪;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這時有人向韓信建議:「殺了鍾離昧去謁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於是韓信把此事與鍾離昧商議,鍾離昧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裡,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結果鍾離昧自殺而亡。韓信持鍾離昧首級去陳謁見劉邦。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後面的副車上。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史記·淮陰侯列傳》)高祖說:「有人告你謀反。」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深知高祖劉邦畏懼他的才能,所以從此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韓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悶悶不樂。對於和絳侯周勃、穎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高祖劉邦高興時常同韓信閑談將領們才能的高下,劉邦問:「如我能將幾何?」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問:「於君何如?」韓信說:「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笑著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在被軟禁的時間裡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我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同時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已佚。韓信部將陳豨被封為巨鹿郡郡守,前來向韓信辭行。韓信辭去左右,拉著陳豨的手仰天長嘆道:「你可以同我說知心話嗎?我有話想同你講。」陳豨表示一切聽從將軍的命令。韓信說:「你所管轄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親信寵愛的臣子,若有人說你謀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就會產生懷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定會大怒而親率軍隊征討。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就可圖謀天下了。」陳豨平素就了解韓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計謀,表示一切聽從韓信的指示。漢十年(前197年),陳豨果然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征討,韓信稱病不隨高祖出征,暗地裡派人到陳豨處聯絡,要陳豨只管起兵,自己定從京城策應。韓信與家臣謀劃:可以在夜裡假傳詔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後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已定,只等陳豨方面的消息。這時韓信的一位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囚禁了他並準備殺他。那位門客的弟弟就向呂后密告韓信要謀反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恐怕韓信的黨羽不肯就範,於是與相國蕭何商議,假裝有人從皇上那裡來,說陳豨已被殺死,諸侯群臣都前來進宮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道:「雖然您有病,還是要勉強朝賀一下。」韓信入朝進賀,呂后派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在長樂宮中的鐘室里斬殺了他,並被誅滅三族。韓信臨斬時說:「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漢書·韓信傳》)點評:韓信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但人無完人,韓信在政治上犯有嚴重的失誤,幾次關鍵時刻都優柔寡斷,最終死於婦人之手,後人評價韓信「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實無虛言。八、我祖韋氏始祖源流及分布概況(一)古代始祖韓惠緒安陽生始祖,東魯作官員。 後至淮陰縣,仁鄉創異園。韋氏是中國大姓之一。全國5630個姓中,排為110位,百家姓中列為50位,可謂大姓。而我韓改韋氏,源於黃帝。黃帝生昌意、玄囂、苗龍。昌意生顓頊、顓安、韓流、韓悃。流食邑韓,以邑為姓,故稱韓流。西周有韓萬即韓武子,系流後裔,因功受邑,至三世韓獻子即韓厥,執晉政,厥傳至康子(虎),虎傳景侯(虔),始稱為諸侯,虔九傳至宣王,始稱為王,傳到安王而國入秦,景侯後裔韓惠緒承祖籍河南安陽,後薦為東魯總管,始妣呂氏,河南相州人,生忠仁、忠義、忠德。緒公告老還鄉,歸宿山東青州,與長子堅守家業。忠仁公頗識文武,重仁義孝悌,穩度春秋,生二子,長子天漢(又名臣顏、或曰彥),次子天際(不詳),而我祖宗支圖中稱「臣顏」為真名。因此以「臣顏為真名。後遷淮陰,祖妣呂氏,生二子,長子韓信、次子韓柳。韓信公生於公元前229年。臣顏公不久去逝,以致家境貧寒,落為布衣(平民)。韓信公文武兼備,足智多謀,先從項梁,後隨項羽,數策謀於羽,項羽不用,亡楚歸漢,拜為大將,身經百戰,立十大功,號稱三傑,奸臣誣告,呂后謀殺,夷其三族,遺三歲兒韓瀅又名天保,急逃南粵趙佗,佗養以為子,賜姓韋,用韓之半也,而封之海濱。(二)中代始祖韋雲際倖存韋氏先祖,萬謝諸位恩君,特寫五言絕句兩首,世代永記。念功臣遇難,恨逆將吟歌。佑我韋先祖,依南粵趙佗。(其一)孤古無天日,南疆賴故知。際公多壯志,兩廣創新基。(其二)據《史記》卷九十二、《精編廿六史》九十八頁記載:「信當鍾室難作,信家有客,匿三歲兒。知肖何素與信善,不得以為呂后所劫,客私往見之,微示信無後意」。肖何仰天嘆曰:「冤哉!冤哉!」淚淫淫下。客見其誠,以情告,何驚曰:「若能匿淮陰侯兒乎?中國不可居矣。急逃,南粵趙佗,必能保此兒。」。遂作書遣客,匿兒於佗,曰:「此淮陰侯兒,公善視之。」佗養以為子,而封之海濱,賜姓韋,用韓之韋也,今其族豪於廣南海濡間。固然漢人為之立傳,不便明言,……而程嬰、公孫杵臼,乃韓姓客名。肖美、蒯徹乃韓信部屬忠臣,諸位恩人,憐三歲兒韓天保,匿保脫險,此乃大恩大德之人也。韓信三歲兒韓瀅(又名韓天保),改名韋雲際,於公元前一九八年生於淮陰。韓信死後,肖美等人於公元前一九五年將天保抱送南粵趙佗,並暗呼曰:「此淮陰侯兒乃獨遺血,公念夷族無辜,平生故舊,……。」趙佗把韓天保賜姓易名韋雲際,養以為子,親切關懷。專人教養,雲際陰下知足,虛心聆教,學文學武,十九歲時封為南海土官,後代子孫,遍布兩廣,故稱為韓改韋的第一代。歷代所錄宗支實況,霉爛不堪,由第二代至第十八代,這跡不清,無法抄傳,很是遺憾。(三)近代始祖韋斯明少小從軍學,文韜武略官。登科為御史,歸魯又復韓。韋氏之十九代韋斯明,字勘明,又名韋賢,乃韓日信公之十九代孫,於唐高宗年間生於廣西,自幼勤學苦練,文武兼備,鄉試中舉人,會試取貢士,殿試登二甲科進士第八名。從此被人稱為:「朝為田杜郎,暮登天子堂「之美譽。其時朝廷有人,量才取錄,把斯明公視為重器,薦任湖廣監察御史,管轄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任職多年。由於形勢發展,時局變化,功過不明,甘當風險,因而告老歸田,復回北方住山東生州一帶,休養生息,恢複姓韓。公生一子:文亮。文亮生韓立。韓立生世道、世隆、世衛。世衛生有德、有光。有德自小隨父從政,學文習武,文武雙全。進士出身,朝廷重用,欽點湖南巡撫,任職多年,後調任兩湖總督等要職,告老還鄉,回歸山東,生一子相貌;有光生相德、相冠、相魁、相宏。相貌生金瑞。相冠生金端。金瑞生珠禮。金端生瑞成、瑞厚。珠禮生寶昌。珠厚生保現、保道、保富、保全。寶昌生玉亮。保全生玉開、玉輝。玉亮生光輝、光清、光榮。光輝生鳳朝。光榮生鳳廷。鳳朝生凰佐。鳳廷行凰佑。凰佐生林龍、林虎、林鸞、林姣、林道、林德。林龍生通達。通達生國泰、國安、國豐。國豐生朝相、朝明。朝相生廷敏;朝明生廷慧。廷敏生永尚。廷慧生永木、永利、永福、永貴、永元。永尚生天清,永利生大清。天清生道公;大清生道光。道公生文傑;道光生文烈。文傑生武信;文烈生武般、武良、武品、武發。武信生忠烈;武品生忠昌。忠烈生日蒙;忠昌生巨蒙。日蒙生順通;巨蒙生順道、順明、韓開、五順、六順、七順。順通生治正、韓開生治隆。治正生開壽;治隆生開專、開照。開壽生平忠。平忠生安邦、安國、安單、安位。安邦生地發、地旺、地厚、地生。地旺、地厚、地發,均受連誅,後代不詳。此四兄弟,和睦孝悌,忠義雙全,有志之士,人人登科,同朝共事。地發生天貞,天貞與父、叔及同盟親友譚三耀、謨輝烈等,亦同朝共事。韋斯明傳略:漢武帝時期,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見,設立五經博士,極力推尊儒學,韋賢則以經書致仕。西漢時期,經學派別林立,學術氣氛濃厚。《易經》有高氏學、京氏學之分,《尚書》則有歐陽氏學與大小夏侯氏學之別。魯地申公以治《詩》見長,傳至瑕丘(今兗州市)江公,徒眾最盛。江公為韋賢的老師,賢繼承申公、江公的研究成果,又有新的闡釋,對《詩經》的研究又向前推進一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史稱韋氏學。韋賢聲譽卓著,遠近知名,朝廷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徵召他為博士。漢昭帝並拜他為師,請他教授《詩經》。不久,升遷為光祿大夫、詹事、大鴻臚。昭帝崩逝,沒有子嗣,大將軍霍光和公卿們共同商議,尊立孝宣帝。宣帝剛即位時,韋賢因為參與謀議安宗廟,賜爵關內侯,享有食邑。這時候,他改任長信宮少府(太后官屬,長信宮是太后所居住的宮名),因為他是昭帝的老師,很受尊重。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七十一年),韋賢已經七十多歲。丞相蔡義去職,宣帝命他繼任,並封他為扶陽侯,食邑七百戶。韋賢擔任了五年的丞相後,在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六十七年),以老病為由,上書請求退休。宣帝覺得他年事已高,不可以太勞累,就准他辭職,賞給他一百斤黃金。幾年後,韋賢去世,宣帝還下詔頒賜「節侯」的謚號,由此可見他是多麼受皇帝的器重。韋賢有四個兒子,長子韋方山曾為高寢令,早喪;次子為宏官至東海太守;三子韋順留守鄒縣為父親守墳;小兒子韋玄成又以才學超群受到皇帝重用,位至丞相。因此,鄒縣有諺語說:「遺子黃金滿贏,不如教子一經。」韋賢死後,安葬在他的故鄉(今鄒城市西韋水庫東岸),解放前夕,其墳墓尚可辨認,今已夷為平地。20.韋玄成(字文亮,生於697年)生一子:韓立。韋玄成(公元前?年—前36年8月5日)字少翁,魯國鄒人,丞相韋賢之子。生年不詳,卒於漢元帝建昭三年六月甲辰(十九)日(前36年8月5日)。少好學,謙遜俠士,尤敬貧賤以父任為郎,常侍騎又以明經擢諫大夫,遷大河都尉。父賢死,玄成佯狂讓爵於兄。朝議高其節。拜河南太守元帝永光初,(公元前43年)遂繼父相位,封侯。鄒魯為之諺云:「遺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玄成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採過之。卒,謚工候。玄成好為四言詩,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孫》二首。(見《前漢書》本傳)有集二卷,(《舊唐書經籍志》)傳於世。韋玄成年輕時繼承父業,通曉儒經。他在士人面前特別謙虛恭敬,出門遇上所認識的人步行,總是叫跟隨的人下車,用車送所認識的人。對於貧窮和地位低下的人,他更加尊敬。由於他的好名聲一天天流傳,加上他通曉儒家經典,便被由常侍騎提拔為諫大夫,改任大河郡(治今山東省東平縣東)都尉。當初,韋玄成的二哥韋弘任太常丞,負責宗廟祭祀,管理各處陵墓,事務繁雜,多犯過錯。由於大哥韋方山早逝,其父便認為應該讓韋弘自己請求辭職,以做他爵位的繼承人。而韋弘懷著謙讓爵位繼承人的打算,不肯辭職。等到韋賢病重時,韋弘終於因宗廟的事而獲罪下獄。家中詢問韋賢應該由誰繼承爵位,韋賢因韋弘不按他的意圖行事,憤恨而不肯說。這時,韋賢的門生和族人共同商議,假託韋賢遺囑,叫韋玄成做爵位繼承人。韋玄成聽到父親去世的噩耗,又聽說要讓自己繼承爵位,而他知道這不是父親的本意,便假裝瘋狂,胡言亂語,借著有病,不肯應命。韋玄成一向很有名氣,士大夫們大多看出他是假裝有病,想將爵位讓給哥哥。於是,有關人士寫信嚴厲地批評他,而他的朋友中有人又上書皇帝說不要委屈他。丞相和御史大夫以他假裝有病來彈劾他。事情鬧大了。宣帝傳下詔書,說不要彈劾了,召他來見我。韋玄成迫不得已,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宣帝讚賞他的節操,任命他為河南郡(治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太守,任命他的哥哥韋弘為東海郡(治今山東省郯城縣北)太守。幾年以後,韋玄成被徵召擔任未央宮衛尉,改任太常。後來因與原平通侯楊惲交情深厚,受到牽連。楊惲被殺後,他雖被免去官職,但列侯的爵位仍在。一次,他以列侯身份陪祀惠帝祠廟時,因清晨天雨路滑,他未駕駟馬之車而騎馬前往,被認為有罪,削除封國,降為關內侯。他對此極為傷痛,覺得對不住祖宗。後來,宣帝為了教育他的次子淮陽王劉欽,便徵召韋玄成,任命他為淮陽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淮陽縣)中尉。當時,劉欽年幼,尚未前往封國,韋玄成遂接受詔命,參加了石渠閣會議。石渠閣會議是由宣帝親自主持召集的一次學術會議。西漢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成為統治思想。宣帝為了進一步統一儒家學說,加強思想統治,下詔讓韋玄成跟太子太傅蕭望之及劉向、薛廣德、施讎、梁丘臨、林尊、周堪、張山拊等精通「五經」的著名儒生,在長安城內未央宮北的石渠閣講論「五經」異同。由宣帝親自評判裁定。石渠閣講論的奏疏經過彙集,輯成《石渠奏議》,共155篇。經過這次會議,博士員中《易》增立了「梁丘」,《書》增立了「大小夏侯」,《春秋》增立了「穀梁」。這在儒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甘露三年(前51)的事。黃龍元年(前49),宣帝去世,劉奭即位,是為元帝。元帝任命韋玄成為少傅,又升任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永光二年(前42)春,接替於定國擔任丞相。他在受到貶黜的10年之後,終於繼承了父親韋賢所曾擔任的丞相職位,恢復了扶陽侯的封國,榮耀一時。由於父子二人都是以通曉儒經官至丞相的,所以鄒魯一帶流傳的諺語說:「留給子孫滿箱黃金,不如傳給一部儒經。」韋玄成擔任了7年丞相,於建昭三年(前36)去世。舊史評論說,他在堅守正道和老成穩重方面趕不上父親韋賢,但他的文章風采卻超過了他的父親。(四)現代史祖韋天貢荒亂奔南域,同盟易姓居。國清才子貴,洪武受明珠。天貞、三耀、輝烈等得知禍在旦夕,星夜潛逃,晝伏夜行,或日夜兼程,跋山涉水,偷越關隘無數,歷經千山萬水,受盡辛酸苦辣,到河南安陽、浙江紹興休歇計議,朝廷夷族之後,不見天貢等三人,遂通令緝拿,各府、州、縣所有鬧市,皆張貼布告,畫形圖懸獎千金緝拿,若有隱藏者,以同罪處斬。韓、譚、謨等三人,由天貢提議「更名易姓」,三者商議,一致贊同,遂於南街龍家店,焚香拜燭,更名易姓。韓天清化名韋天貢,此乃韋氏二次改名易姓,故稱之為二次韓改韋氏的第一代。韓天雲化名韋天家。韓天光化名韋天口,韓天明化名韋天佛,韓天高化名韋天賜,譚三耀化名覃懷滿。配莫氏生三子:覃太冬、覃太春、覃太秋。謨輝烈化名莫可能,配韋氏生莫廣揚、莫廣祿、莫廣壽。呂明善生二子:呂盛廣、呂盛光。淅江紹興乃屬鬧市,朝廷文武,巡遊不斷,唯恐泄漏,不可久居,遂奔湖廣巷口門(今武漢市)、湖南嶽陽、衡陽等地安歇,後至廣西賓州(今賓陽縣)楊老村。到此仁鄉,安身定足,租得周家店主,作些生意度日,頗為順心。不久,更是風華昌盛,就開寶華大鋪店,時來運轉,一帆風順,鄰居暗暗欽佩,富在眼前,經媒人介紹賓州南街周家三妹成親。接著覃懷滿娶得李桂妹為妻;莫天輝娶梁小妹為妻,三人俱已成家立業,自然歡心,和睦相處,共同奮發,真是「時來運轉家昌盛,春滿人間福滿門」。自此財源滾滾,人丁旺盛,威望益升。後來在州府當官,於明朝朱洪武九年,領聖旨同揚、陳興兵剿擒孟氏,十年領將金印,在東蘭建立衙門,世襲州官。朱洪武十二年,部分兄弟搬到德勝州都街落索村落業,那裡原住有岑姓、廖姓和羅姓。我祖問得廖氏場地數分,場地右邊十二嶺頭及左邊所有荒坵。現在這些地方的田地均為我祖歷盡艱親開墾的。故我祖與覃、莫二氏立約,永世同盟,刻碑為記,永世存焉。人云地廣人稀少,地場遙遠在枝交;殺豬宰羊辭老幼,三家同住枝交州;擇得吉日起身走,舅爺舅娘別發愁;拜別親戚含淚走,浩浩蕩蕩到宜州;來到九司六鄉里,徒步跨到德勝邑;從前德勝原制所,地場儘是交民池;我祖遠行到都街,至此仁鄉方安寨;來到都街安身住,廖羅甘芩盡關懷。千里跋涉到此處,又無耕地來種植;開山伐木來播種,左右兩邊十二峒;俱是新開處女地,年好收成有萬餘;年夏一年積資多,人賣田地盡收羅;其時大道村前過,官馬大路走上坡;我祖住房西大村,覃家住在南山腳;莫公遷到北面住,各自分居有著落;殺豬宰羊賀新居,三家協議定和約;韋莫覃蘭李五人,拜為兄弟結同盟;惟恐空口無憑據,岩里刻碑作古憑。韋天貢與周氏生九男三女:即玉龍、玉鳳、玉虎、玉影、玉彰、玉豹、玉耀、玉坤、玉乾、美英、美榮、美女;與庶室羅氏生萬目、萬喜、萬成、萬龍;與楊馮二氏生萬熙、萬紅、萬卜、萬岩、萬邦、萬章、萬年、萬世。朱洪武十六年,韋天貢及覃懷滿、莫天輝等奉皇命招兵,隨同大將劉明烈、陳廣輝領兵二萬三仟七百名往貴州剿滅名府州縣的苗瑤叛民,平息叛亂,昇平之後,論功分封,得賞黃金千兩,銀伍百兩,金花一對,銀牌一方,紅緞五定,並授天貢公為東蘭土司官,在州任事,入朝佐國,世代相承。受覃懷滿為河池三旺分防士司官;受莫天輝為南丹土司官,世襲官職,其餘分居各地,成家立業。由於歷史悠久。正史不全,家譜不一,加上天貢公的墳墓碑文有誤,因此促人們對天貢公出生年代、隸屬世系有所誤解。在報刊上,在談論中,議論紛紛,各自為是,為了澄凈是非,作為考究,據正史、志書、歷史資料彙編、歷代宗圖,古墓碑文記載,世代口傳……等等為基礎,以覃、莫二氏族譜作旁證。認定:「韋天貢不是韓信之子,亦不是韓柳之子,也不是西漢年間出生,而是韓信的五十一代孫韓地發之子,生於元朝泰定年間其主要依據是:1、韓信公於公元前198年(既西漢九年)生獨子韓瀅(又名天保,更姓韋瀅,有名韋雲際),族歸『南陽堂』,那不是韓天貞,後改韋天貢,韓信被害後,天保有肖美等人報送南粵趙佗撫養,改名韋雲際,是第一次改名易姓。2、天貢與覃三耀、莫輝烈乃是同街共巷,同朝共事,同時更名易姓,而覃、莫兩家譜記載都是明朝洪武年初遷至宜山都街,這個旁證可以作考察依據。3、洪武年初,貴州荔波發生內亂,天貢公奉旨征戰,平亂後重重授獎,此有史書家譜作證。4、洪武九年東蘭、鳳山、天鵝、南丹戰亂,韋天貢、覃懷滿、莫天輝等,奉旨隨同大將劉烈明、陳廣輝前往進剿,平亂後,授人任東蘭知縣。由此證實他不是西漢年間出生,而是元朝期間出生。九、韓韋氏歷史簡介:(代次?)一世祖:韓萬公原為姬萬,姓姬,因有功而得封地韓原,名萬謚武,故稱韓武子;子:姬賕。二世祖:姬賕公號韓球伯,繼封地韓原。事晉獻公;子:姬簡。三世祖:姬簡公號韓定伯,又稱韓簡,事晉惠公;子:姬輿。四世祖:姬輿公號韓庄伯,又稱韓子輿,事晉成公;子:姬厥。五世祖:姬厥公號韓獻子,執晉政,五朝卿大夫,繼封地韓原,因而以韓為姓,始稱韓厥;子:韓起、韓無忌。六世祖:韓起公號韓宣子,徙居州。嫡長子:韓頃;庶子:韓萁襄、韓刑帶、韓叔禽、韓叔淑、韓子羽。七世祖:韓頃公號韓禎子,又稱韓須,為大夫,徙居平陽,子韓不信。八世祖:韓不信公號韓簡子,為大夫,居平陽;子:韓庚。九世祖:韓庚公號韓莊子,為大夫,居平陽;子:韓虎。十世祖:韓虎公號為韓康子,公元前453年與趙魏分晉地;子:韓啟章。十一世祖:韓啟章公號韓章子;子:韓虔(qian)。十二世祖:韓虔公號韓景侯,被周威烈王冊封諸侯,稱侯將國都由平陽遷至陽翟;子:韓取。十三世祖:韓取公號韓烈侯,又稱韓武侯;子:韓猷(you)。十四世祖:韓猷公號韓文侯,佔領陽城,又進攻宋國,後又攻打齊國;子:韓屯蒙。十五世祖:韓屯蒙公號韓哀侯,徙居都於新鄭;子:韓若山。十六世祖:韓若山公號韓共侯,又稱韓庄侯;子:韓武。(若山公墓葬於今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十七世祖:韓武公號韓昭侯;子:韓康。十八世祖:韓康公號韓威侯,又稱韓惠王;子:韓倉。(韓康公墓葬於現在的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十九世祖:韓倉公號為韓襄王,又名韓惠緒,居河南安陽,生三子:長子韓嬰、次子韓蟣虱、三子韓綹。二十世祖:韓蟣虱公號韓忠仁 ;子:韓臣顏、韓臣倫。廿壹世祖:韓臣顏公號韓王莊,由東魯徙居淮陰,因太子之爭,始失國,有望恢復韓氏貴族身份,後秦滅韓,失機,始皇統一中國,被迫參加徭役,最後死於非命,不知所蹤;祖妣呂氏乃韓臣顏公之室,生二子:韓信、韓柳。廿二世祖:韓信公(約前229-前196),自幼葬父,十三歲葬母,家境貧寒,無奈寄食,草草葬母,竟絕意離家,漂母憐知飢飯信,宰夫欺辱胯弓過,忍辱待良機,先從項梁,後隨項羽,項羽不用,亡楚歸漢,敗為大將,立十大功,徒居京兆尹,漢高祖劉邦妒良才,降信准陰候,佞人誣告,陷信公欲反,呂雉用計,昭見信公,引八鍾室,斬於鍾室,夷其三族;與辛氏生壹子:韓瀅;廿三世祖:韋瀠公又名韋雲際,原名韓瀅,於公元前198年生於淮陰(即西漢九年),其父韓信遇害後,蕭何捫心自愧,曰:「若能匿此淮陰侯兒?漢朝不可久居,急逃,南粵趙佗必能保此兒。」遂做書遣客,使蒯徹、肖美匿孤於佗,佗憐其冤,概然受託,養以為子,而封之海濱,用韓之半賜姓韋,稱韋瀠。親切關懷,專人教養,瀠公陰下知足,虛心領教,學文練武,十九歲時封為南海土官;妣趙氏生韋士官。肖美,蒯(guai)徹,趙佗乃大恩大德之人也,後代兒孫世代永銘。樹憑根來瓜憑秧,我祖遙遙在何方?讀史問天天蒼茫,滿天星斗競發光。如今韋氏千百萬,分居海內與異邦。枝分派衍生多系,韋氏說來有短長。正本清源明祖德,子孫銘記共圖強。靈台爐火照彤紅,韓改韋瀅我祖宗。呂后專權狼肺計,信公鍾室命歸終。韓門遭斬誅三族,蕭相回意積陰功。遺下韓瀅蕭美送,暗托南越趙佗翁。取韓之半為韋氏,自幼韋瀅敏而聰。十九派官南海令,南越兩廣育新松。廿四世祖:韋士官公(妣羅氏)生韋糾;廿五世祖:韋糾公(妣曾氏)生韋孟元;廿六世祖:韋孟元公(妣趙氏)生韋司著;廿七世祖:韋司著公(妣趙氏)韋子安;廿八世祖:韋子安公(妣趙氏)韋不凡;廿九世祖:韋不凡公(妣潘氏)生韋會川;三十世祖:韋會川公(妣周氏)韋邱澤;三十一世祖:韋邱澤公(妣鄭氏)。因原宗支族譜霉爛不堪,三十二世至五十一世失傳。五十二世祖:韋思謙公(妣盧氏)生韋承慶;五十三世祖:韋承慶公(妣宮氏)生韋斯明;五十四世祖:韋斯明公乃韓信公之三十一代孫,於唐高宗公元653年(癸丑)出生於廣西,後徙居山東認祖歸宗恢復韓姓,稱韓斯明,堂號京兆堂,亦恢復韓氏宗號南陽堂。(妣林氏)生二子:韓文亮、韓文烈;五十五世祖:韓文亮公(妣邵氏)生二子:韓立、韓韜;五十六世祖:韓立公(妣吳氏)生三子:韓志道、韓志隆、韓志位韓立公:生於唐元宗年間,詩人。生三子:世道,世隆,世位韓韜公(妣李氏)生一子:韓志德;五十七世祖:韓志位公(妣東方氏)生三子:韓有德、韓有光、韓有文;韓志位公:即韋皋:唐德宗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屢官撿核司徒,兼中書,南治為吐蕃所苦,清內附使為四川安撫使,經略滇南,凡十一載,破吐蕃四十萬,俘其五王,封南康郡王,生育二子:有光、有德、有文。有光生相德、相冠、相魁、相宏。五十八世祖:韓有德公(妣韓氏)三子:韓相貌、韓相連、韓相富;韓有德公:有德自小隨父從政,學文習武,文武雙全。進士出身,朝廷重用,欽點湖南巡撫,任職多年,後調任兩湖總督等要職,告老還鄉,回歸山東,生三子:韓相貌、韓相連、韓相富韓有光公(妣陳氏)生四子:韓相德、韓相冠、韓相魁、韓相宏韓有文公(妣湯氏)生二子:韓相照、韓相斌;五十九世祖:韓相貌公(妣韓氏)生韓金瑞;韓相冠公(妣汪氏)生韓金端六 十 世祖:韓金瑞公(妣謝氏)生二子:韓珠成韓珠禮;六十一世祖:韓珠禮公(妣燕氏)生一子:韓保昌;六十二世祖:韓保昌公(妣王氏)生一子:韓玉亮。六十三世祖:韓玉亮公(妣譚氏)生三子:韓光輝、韓光榮、韓光清;六十四世祖:韓光輝公(妣王氏)生一子:韓鳳朝;韓光榮公(妣史氏)生一子:韓鳳廷;六十五世祖:韓鳳朝公(妣莫氏)生一子:韓凰佐;韓鳳廷公(妣姚氏)六十六世祖:韓凰佐公(妣韋氏)生七子:韓林龍、韓林鳳、韓林虎、韓林鸞、韓林嬌、韓林道、韓林德;韓凰佑公(妣黎氏)生二子:韓林木 、韓林標;六十七世祖:韓林龍公(妣蕭氏)生四子:韓通建、韓通達、韓通天、韓慶生;六十八世祖:韓通達公(妣唐氏)生四子:韓國泰、韓國程、韓國安、韓國豐;六十九世祖:韓國豐公(妣林氏)生二子:韓朝相、韓朝明;七十 世 祖:韓朝相公(妣顏氏)生一子:韓廷敏;韓朝明公(妣伍氏)生二子:韓廷慧、韓廷宗(子孫不詳);七十一世祖:韓廷敏公(妣楊氏)生一子:韓永尚;韓廷慧公(妣董氏)生五子:韓永利、韓永木、韓永福、韓永貴、韓永元;七十二世祖:韓永尚公(妣張氏)生一子:韓大清;韓永利公 (妣莫氏)生五子:韓太清、韓上清、韓玉清、韓三清、韓自清;七十三世祖:韓大清公(妣譚氏)生四子:韓道光、韓道義、韓道政、韓道坤;七十四世祖;韓道光公(妣黃氏)生三子:韓文傑、韓文俊、韓文章;七十五世祖:韓文傑公(妣樊氏) 生二子:韓武信、韓武義;韓文俊公 (妣馬氏)生四子:韓武般、韓武良、韓武品、韓武發;韓文章公(妣梁氏)生一子:韓武盛;七十六世祖:韓武信公(妣班氏)生一子:韓宗烈;七十七世祖:韓宗烈公(妣蒙氏)生三子:韓臣蒙、韓呂蒙、韓日蒙七十八世祖:韓臣蒙公(妣邵氏)生五子:韓順道、韓順開、韓五順、韓六順、韓七順;韓呂蒙公(妣馮氏)生六子:韓順通、韓順明、韓順作、韓順風、韓順孔、韓順利;韓日蒙公(妣雷氏)生一子:韓順天;七十九世祖:韓順通公(妣趙氏)生二子:韓治政、韓治賓;八 十 世祖:韓治政公(妣潘氏)生二子:韓開德、韓開壽;韓治賓公(妣陳氏)生一子:韓開恩;八十一世祖:韓開壽公(妣宋氏) 生二子:韓平忠、韓平陽;韓開恩公(妣玉氏)生三子:韓平安、韓平俊、韓平昌;八十二世祖:韓平忠公(妣韋氏)生四子:韓安邦、韓安國、韓安單、韓安位平安公(妣上官氏)生一子:韓安堂八十三世祖;韓安邦(妻楚氏)生四子:地發、地旺、地厚、地生韓安堂(妻香氏)生二子:地平、地換。八十四世祖:韓地發公(妣姜氏) 生五子:韓天清、韓天雲、韓天光、韓天明、韓天高韓地發公:住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現益都縣已升級為青州市)百米街糯米巷。生於是1331年,地發、地旺、地厚、地生兄弟四人,和睦孝悌,忠義雙全,有志之士,人人登科,同朝共事。地發生五子:韓天清(天貢)、韓天雲、韓天光、韓天明、韓天高。地旺:生於元朝惠宗年間,任事於朝,因元朝綱紀不振,以淫為樂,國事日非,義軍四起,公等與義軍聯結,裡應外合,後事敗露,被滅九族,兄弟株連。韓地旺公(妣孫氏) 生二子:韓天佑、韓天文;韓地厚公(妣漠氏) 生三子:韓天仁、韓天義、 韓天英;韓地生公(妣姜氏) 生四子、韓天祥、韓天尚、 韓天修、韓天吉是時元朝末年,綱紀不振,政治腐敗,內部紛爭,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則日益荒淫無恥,怠政事,以淫樂為務,權臣為奸,外臣火併,國事日非,農役過重,激起民憤,群雄四起,戰火紛飛,我祖韓天清亦任當朝太守,盟友譚三耀任太師,謨輝烈任太保,三人交情至深,曾加八河北韓山童紅巾起義;韓天清之二叔父韓地旺因犯上天台觸犯王法且淫亂後宮嬪妃,誅連九族,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以謀反罪處斬,元朝於(公元1367年農曆七月十六日)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下旨對韓、謨、譚三家進行抄家並處斬九族,受誅連者韓家八十餘人,累計韓地發、韓地旺、韓地厚、韓地生、韓天修、韓天吉、韓天祥、韓天尚、韓天英與女眷、家丁,譚謨兩家兩百餘人,慌亂之中,三家子孫四處逃亡。我祖韓天清、韓天雲、韓天光、韓天明、韓天高等(因父輩犯法,按律受株連)遂與原交飲血銘心的朋友譚三(山)耀、謨輝烈(有的還說還有呂明善)等得知禍在旦夕,遂星夜潛逃,晝伏夜行,或日夜兼程,跋山涉水,偷越關隘無數,歷經千山萬水,受盡辛酸苦辣,到河南安陽、浙江紹興休歇計議,朝廷夷族之後,不見天貢等三人,遂通令緝拿,各府、州、縣所有鬧市,皆張貼布告,畫形圖懸獎千金緝拿,若有隱藏者,以同罪處斬。韓、譚、謨等三人,由天貢提議「更名易姓」,三者商議,一致贊同,遂於南街龍家店,焚香拜燭,更名易姓。韓天清化名韋天貢,此乃韋氏二次改名易姓,故稱之為二次韓改韋氏的第一代。韓天雲化名韋天家。韓天光化名韋天口,韓天明化名韋天佛,韓天高化名韋天賜,譚三耀化名覃懷滿。配莫氏生三子:覃太冬、覃太春、覃太秋。謨輝烈化名莫可能,配韋氏生莫廣揚、莫廣祿、莫廣壽。呂明善生二子:呂盛廣、呂盛光。淅江紹興乃屬鬧市,朝廷文武,巡遊不斷,唯恐泄漏,不可久居,遂奔湖廣巷口門(今武漢市)、湖南嶽陽、衡陽等地安歇,後至廣西賓州(今賓陽縣)楊老村。到此仁鄉,安身定足,租得周家店主,作些生意度日,頗為順心。不久,更是風華昌盛,就開寶華大鋪店,時來運轉,一帆風順,鄰居暗暗欽佩,富在眼前,經媒人介紹賓州南街周家三妹成親。接著覃懷滿娶得李桂妹為妻;莫天輝娶梁小妹為妻,三人俱已成家立業,自然歡心,和睦相處,共同奮發,真是「時來運轉家昌盛,春滿人間福滿門」。自此財源滾滾,人丁旺盛,威望益升。後來在州府當官,於明朝朱洪武九年,領聖旨同揚、陳興兵剿擒孟氏,十年領將金印,在東蘭建立衙門,世襲州官。朱洪武十二年,部分兄弟搬到德勝州都街落索村落業,那裡原住有岑姓、廖姓和羅姓。我祖問得廖氏場地數分,場地右邊十二嶺頭及左邊所有荒坵。現在這些地方的田地均為我祖歷盡艱親開墾的。故我祖與覃、莫二氏立約,永世同盟,刻碑為記,永世存焉。我祖韋天貢經明媒正娶賓州南街周家三妹為妻,後繼娶羅氏、馮氏、楊氏。覃懷滿娶李桂妹為妻,莫天輝娶梁小妹為妻。我祖韋天貢公與正室周氏共生育九男三女,男:韋玉龍、韋玉鳳、韋玉虎、韋玉影、韋玉璋、韋玉豹、韋玉耀、韋玉坤、韋玉乾;女:韋美英、韋美雄、韋美女;庶室羅氏生四男:韋萬目、韋萬喜、韋萬成、韋萬龍。庶室馮氏.楊氏共生八男:韋萬熙,韋萬紅,韋萬卜,韋萬岩,韋萬邦,韋萬章,韋萬年,韋萬世。覃懷滿原室李氏生有十一子:覃玉雄、覃玉魁、覃玉翰、覃玉林、覃玉唐、覃玉金、覃玉茂、覃玉琢、覃玉明、覃玉光、覃玉壺。莫可能後又改名莫天輝,正室梁氏生有十三子:莫玉能,莫玉表,莫玉宜,莫玉文,莫玉昭,莫玉貴,莫玉芳,莫玉瑞,莫玉南,莫玉秀,莫玉綱,莫玉悉,莫玉憩;我祖韋天貢與覃懷滿、莫輝烈乃金蘭三友,情同手足,初時同居,幾經患難不分離,故其子排班輩同取(玉)字。為了安身發家,三人決訂遷徙宜州,人云地廣人稀少,地場遙遠在枝交;殺豬宰羊辭老幼,三家同住枝交州;擇得吉日起身走,舅爺舅娘別發愁;拜別親戚含淚走,浩浩蕩蕩到宜州;來到九司六鄉里,徒步跨到德勝邑;從前德勝原制所,地場儘是交民池;我祖遠行到都街,至此仁鄉方安寨;來到都街安身住,廖羅甘芩盡關懷。千里跋涉到此處,又無耕地來種植;開山伐木來播種,左右兩邊十二峒;俱是新開處女地,年好收成有萬餘;年夏一年積資多,人賣田地盡收羅;其時大道村前過,官馬大路走上坡;我祖住房西大村,覃家住在南山腳;莫公遷到北面住,各自分居有著落;殺豬宰羊賀新居,三家協議定和約;韋莫覃蘭李五人,拜為兄弟結同盟;惟恐空口無憑據,岩里刻碑作古憑。朱洪武十六年,貴州荔波內亂瀕繁,韋天貢及覃懷滿、莫天輝等奉皇命招兵,隨同大將劉明烈、陳廣輝領兵二萬三仟七百名往貴州剿滅名府州縣的苗瑤叛民,平息叛亂,昇平之後,論功分封,得賞黃金千兩,銀伍百兩,金花一對,銀牌一方,紅緞五定。洪武十六年,時逢東蘭生禍亂,公等奉令隨劉明烈、陳廣爭戰東蘭,平息戰亂,覃懷滿受封三旺分防土司,莫天輝任南丹土司,我祖韋天貢受封東蘭士司,在州任事,入朝佐國,世代相承。天貢在山東青州府益都縣出生,即1355年(己未年)出生,妣周氏,賓州人(今廣西賓陽縣),壽陽98歲,墓葬於都街鵝坡山甲山庚向。天貢共娶四老婆,壽陽126歲,墓葬於都街(今廣西宜州市)落索大嶺辛山乙向(於公元1422年下葬),公元1918年韋佩珠等雲孫修墓立碑,公墓不幸於2004年5月底被盜,家住都街的韋漢作等聞訊報案,並向各地族人發布信息,並召集族人成立重修韋天貢公墓籌備委員會,於2005年2月重修完工。)老祖山東是壹家,兗州魯地好榮華。如今分散零丁處,舊是韓宗之派芽。始祖韋天貢公臨終遺言:吾族因於元末農曆七月十六日慘遭元順帝昏君抄家滅門,幸吾與盟友逃亡易姓居,今吾將農曆七月十六日定為祖難日,家族忌日,凡吾韋天貢子孫務必每年農曆七月十六日焚香祭祖,告戒子孫不忘滅門之痛,不忘家族深仇大恨,每月農曆十六日禁忌一切婚喪喜慶,他家正月十五鬧元宵由他鬧,吾十六過,他人七月十四日祭中元由他祭,吾七月十六祭中元。十、韋氏玉虎支系文高支系(各代次)玉虎分支:玉虎乃天貢公之三子,自幼勤學苦練,文墨優秀,曾任河池州學政、河池州哨哨目(相當於區級職務),定居塘傘坡肯染村(今六圩鎮肯研村),及後錄取進士,提拔為馬平(今柳州)、南寧、太平府(今崇左縣一帶)教授。後告老還鄉,回歸河池,是吾惟建、智本之始祖也。祖妣盧氏,生十二子:韋福、韋松、韋禮、韋明、韋(仁馬)、韋造、韋慶、韋宗、韋滿、韋寬、韋賢、韋先。玉虎之三子韋禮遷東蘭,後遷都安高嶺,再由高嶺到隆福、隆香,子孫繁衍於都安的保安、隆福、隆旺、拉烈、九渡、龍頭、永順、地蘇、菁盛、龍灣、六也……等地。韋禮公生刊、宵、廣、最真、美、貴。真公乃韋天貢公之曾孫,玉虎公之孫韋禮公之四子也,原先居住東蘭縣,後見都安縣高嶺鄉三合村邦祖屯,田野膏腴,鍾靈秀,堪以創業立身,遂擇幫祖之陽而眾焉卜世、卜年為子孫作久遠計而定居於幫祖,與譚家之婦譚氏結為夫妻,相親相愛,辛勤勞作生育二男一女,長子同公,次子棒公,女傅妹。真公之子子孫孫,遍及高嶺,由於人增地不增,為了謀生其子孫後代遷往大興、下坳、板嶺、永安、拉烈、百旺、九渡、拉仁、加貴、菁盛、龍灣、縣城、地蘇、保安全縣各地都有,外縣的有河池、宜州、柳州、大化、南寧、全國各地及港澳台等地區。同公生列公、忠公。列公生依公、銀公。依公生頓公、芽公、月公(又名業公,號權司公)。由於支系繁衍,居住分散,現只將都安縣地蘇福堂丹陽依公之三子月公韋世支系列出如下。為便於查看,擬以現代始祖韋天貢公為第一代編排如下:第一代:韋天貢公乃韓地發公之長子,原姓韓名天清謚天禎,東升公元1355年,西歿公元1453年,陽壽九十八歲,始祖公等因於避難背景離鄉,棄魯先居復回嶺南 發新宗,有望復回韓姓,然天不垂憐,故改名換姓,我等從此便姓韋,故稱之為壹世祖公第壹人,墓葬於宜州德勝司都街落索大嶺,辛山乙向;妣周氏乃天貢公之正室,東升公元1356年,西歿公元1451年,陽壽九十六歲,墓葬於宜州德勝司都街落索大嶺,甲山庚向,生有九男三女,男:韋玉龍、韋玉鳳、韋玉虎、韋玉影、韋玉璋、韋玉豹、韋玉耀、韋玉坤、韋玉乾;女:韋美英、韋美雄、韋美女。羅氏乃天貢公之庶室生四子:韋萬目、韋萬喜、韋萬成、韋萬龍。馮氏、楊氏乃天貢公之繼室共生八子:韋萬熙,韋萬紅、韋萬卜、韋萬岩、韋萬邦、韋萬章、韋萬年、韋萬世 。玉龍天貢公長子,明朝年間帶兵進剿苗亂有功,奉委任東蘭、鳳山土司官,世襲官職;玉鳳:帶兵進剿三寨,受封三寨土司官;玉虎:文筆優秀而無武勇,任金城江(今廣西河池市)管哨後升烏平縣南寧府,墓葬於東蘭九嶺;玉彰、玉豹住貴州荔坡,玉耀住黑岩亮岩(洛東三岔);玉坤任環江思恩水源;玉乾:住德勝,少時好打鳥,住在河江邊,某年正月初一因戲弄弓箭誤射中三妹美女,使美女一隻眼瞎,故投寄莫家。兄弟商量將美女配與玉乾為妻,生二子韋興、韋相,其子孫韋世越分支德勝羊角山,另一支去天河縣懷村板悶屯落業。玉影住都街落索當頭人。第二代:韋玉虎公乃天貢公正室周氏所生之第三子,東升公元1388年,西歿公元1462年,陽壽七十九歲,曾任河池金城哨目,及後錄取進士,任選馬平、南寧、太平府等地教授,後告老歸田到德勝都街;妣盧氏乃玉虎公之定,生卒年不祥,生有十二子:韋福、韋松、韋禮、韋明、韋抱、韋造、韋慶、韋忠、韋滿、韋官、韋前、韋先;第三代:韋禮公乃韋玉虎公三子,承世襲東蘭土司官,後遷都安高嶺,生卒年不祥;韋禮公妣韓氏之室,生有六子:韋刊、韋宵、韋廣、韋真、韋美、韋貴。韋福公乃玉虎公之長子,居賓州楊老村,生四子:韋里漢、韋里背、韋里先、韋伯剛;韋松公乃玉虎公之次子,住河池定寨肯築村,生二子:韋有智、韋有仁;韋明公乃玉虎公之四子,住賓州楊老村,後遷往思恩府,板團等地開墾,子孫不詳。韋抱公乃玉虎公五子,居河池三旺,子孫不詳。韋造公乃玉虎公六子,居住地不詳,子孫不詳。韋慶公乃玉虎公七子,住宜州洛東洛西等地,子孫不詳。韋忠公乃玉虎公八子,住宜州都街落索,子孫不詳。韋滿公乃玉虎公九子,住貴州荔坡縣,子孫不詳。韋官公乃玉虎公十子,住宜州永定等地,子孫不詳。韋前公乃玉虎公十一子,住宜州永定,子孫不詳。韋先公乃玉虎公十二子,住賓州楊老村,子孫不詳。第四代:韋真公乃韋禮公之四子,號真的,又禰稱最真公,原居東蘭,後徙居都安高嶺三合村邦祖屯,墓葬於高嶺鎮三聯村坡進屯;妣譚氏乃真公之室,墓葬於宜州德勝鎮,生二男壹女, 男:韋同、韋捧,女:韋傳妹。第五代:韋同公乃真公長子;妣李氏乃同公之室,生二子:韋烈、韋忠;韋捧公乃真公次子;妣陸氏乃捧公之室生一子:韋田;第六代:韋烈公乃同公之長子;妣蘭氏乃烈公之室,生二子:韋依、韋銀;韋忠公乃同公之次子;妣梁氏乃忠公之室生壹子:韋剛;第七代:韋依公乃烈公之長子;妣覃氏乃依公之室,生三子:韋頓、韋芽。烈公之長子依公住巴獨村,次子銀公住芝康村。忠公之子:次子鋼公生痕公、仰公、盤公。田公之子:仙公、增公、康公、江公。第八代:依公之子:長子頓公住巴獨村,次子芽公住巴獨村,三子月公住地蘇福堂丹陽;痕公生何公、親公、泰公、禮公、惡公、朝公、土公;江公生猶公、題公、乾公、甲公、進公、穩公、林公。權司即韋業公,字權司,有三位妻,生有八子:元公、語公、委公、忠公、余公、光公、會公、管公。第九代:月公之子:言公、語公、委公、忠公、余公、光公、會公、管公。第十代:語公之子:依公、城公(住都安地蘇丹陽)、天公(住都安地蘇大定)。第十一代:城公之子:春公(住地未詳)、連公(住都安地蘇大定)、開公(住都安地蘇丹陽)。第十二代:連公之子:長子統公(即錫公);次子握公(即土公);三子康公。第十三代:統公之子:萬公、胡公、衛公、四公、五公。第十四代:胡公之子:建公。第十五代:建公之子:文定、文高(文高公原住都安地蘇大定,後攜長子父思及三子士邦遷移都安百旺鄉妙田村弄倫屯;二子法公隨母居都安地蘇大定村)、日陽。第十六代:文高之子:長子父思;次子法公;三子士邦。第十七代:父思之子:生雲康、雲明;法公之子:龍公瓣公三公;士邦之子:雲東雲光雲飛第十八代:雲康之子:金德金道;雲明之子:金敬金福;瓣公之子:以香卜文以昌;三公之子:以德以仁;雲東之子:金輝金央金貴金富;雲光之子:金昌 金義金芳;雲飛之子:金榮金山金殿。第十九代:金道之子:肇松 肇傑肇英;金敬之子:肇榮 肇連 肇球金福之子:(接養)肇珠; 另生有一女卜香之子:立中、立志;以德之子:立輝、北景、德珠、德吉;金輝之子:太默、太地;金貴之子:肇康;金富之子:志寬;金芳之子:肇峰肇雲肇喜桂春 桂年 桂新金山之子:肇熙肇斌肇章肇成 肇勛 肇興 肇江桂枝桂華桂安金殿之子:肇宏肇漢 肇君肇強 美如 美蘭第二十代:肇松之子:瑞文漢文;肇傑之子:友文;肇英之子:志文昌文;肇珠之子:炳文(接繼);肇榮之子:松文 炳文 憲文芳文玉文肇連之子:鳳美肇球之子:生一女:美榮立志之子:昌秀昌利立輝之子:昌付昌民昌榮北景之子:昌坤昌恆昌德昌元德珠之子:昌全德吉之子:昌璜昌桃昌軒昌後肇康之子:瑞成瑞文瑞明建文肇峰之子:炳祥炳在愛鐵愛肖愛運愛飛肇雲之子:羅敏韋敏羅韋肇喜之子:柳葉柳蓉肇斌之子:建榮建玲獻花肇章之子:愛球(接繼)肇成之子:克勝克軍愛球愛音愛群肇興之子:憲法憲文宇萍肇宏之子:愛萍韋革愛玲韋磊肇漢之子:愛蓮愛葵愛鳳韋榮肇君之子:克文克武肇強之子:克群克鋒第二十一代:瑞文之子:海觀海周韋林漢文之子:海寧海軍海權韋藝志文之子:海登海朝海廷連清連花連鮮昌文之子:海德海華友文之子:桂益桂菊桂雙炳文之子:海忠桂珍桂興 桂秋桂花小春松文之子:海橋海全桂香桂音憲文之子:海南海北海光桂金 桂姣芳文之子:海嚴玉文之子:海良海林麗敏鳳美之子:海龍桂標桂東 桂芳桂紅昌秀之子:值文昌利之子:拾學拾強昌付之子:拾貴拾新昌榮之子:拾光拾亮 拾洋 拾善 拾德昌坤之子:金愛昌德之子:拾海拾山昌元之子:韋宇拾軍 拾國 海燕昌全之子:拾平拾靜昌璜之子:鳳春鳳研 鳳川昌桃之子:拾敏拾勇 利芳昌軒之子:拾繭雅媚昌後之子:許動瑞成之子:寶群精含 精流 精平瑞文之子:精益海魚 精軒瑞明之子:精毅艷飛艷萍建文之子:韋舟精樂建榮之子:存含建玲之子:釣嚴柯羽愛球之子:神州神龍克勝之子:喬景喬石韋革之子:凱元韋磊之子:凱辰克文之子:凱越克武之子:若穎 凱睿克群之子:凱晗克鋒之子:凱升第二十二代:海觀之子:夢娜 夢肖海周之子:生榮夢琪海寧之子:生一女:韋魏夢瑩海軍之子:生一女:韋黃欽妤海登之子:生穎 詩雅海朝之子:生虎夢珊海廷之子:茜耘茜納海德之子:生成海華之子:佳佳海忠之子:生祿生濤海橋之子:生權生威夢娟夢勤夢方海全之子:生曉海南之子:生一女韋媚海北之子:生三女:夢成夢群夢葵海光之子:生一男生壬海嚴之子:韋周夢妮海龍之子:生一男:周峻羽海良之子:生二女:韋小夢韋雙夢海林之子:生二男:韋國東韋國鋒拾貴之子:瑞龍瑞成拾光之子:瑞福妙丹妙霞拾亮之子:瑞繞紅語拾洋之子:瑞課瑞蘭利金拾善之子:韋豐瑞祥拾德之子:玉冰拾寅之子:韋映韋葉拾平之子:瑞浪瑞路拾靜之子:瑞師瑞怡第二十三代:生權之子:韋進雅秋生威之子:雅欣生曉之子:韋宜彤韋宜呈韋夢成(招婿入贅)生一子:韋英源瑞龍之子:秋益十一、以下為天貢公各玉虎分支各代次宗支圖十二、以下為文高公各分支各代次宗支圖及簡述51附:文高公之子父思公支系宗支圖天貢玉玉 玉 玉 玉 玉 玉 玉 美 美 美龍鳳 虎 影 璋 豹 耀 坤 英 雄 女福松禮明 抱 造 慶 宗 滿 寬 賢光公公公公 公 公 公 公 公 公 公公最 最 最 最最 最廣 堃 宵 真貴 強同 捧公 公烈 忠公 公依 銀公 公頓 芽 月公 公 公言 語 委 忠 餘 光 會 管公 公 公 公 公 公 公 公依 城天公 公公春連開公公公康 統握公公公萬胡衛 四 五公公公 公 公建公文 文 日定 高 陽父法 士思公 邦云云康明龍 辮 三公 公 公雲 雲 雲東 光 飛一代二代三代四代五代六代七代八代九代十代十一代十五代十四代十三代十二代十七代十六代(生9男3女,葬於宜州德勝都街)(玉虎公生12男,葬於河池東蘭縣)(禮公生6男,葬於何地不詳)(真公生2男,葬於都安高嶺)(同公生2男,葬於都安高嶺)(烈公生2男,葬於都安高嶺)(依公生3男,葬於都安高嶺)(月公生8男,葬於都安丹陽)(語公生3男,葬於都安丹陽)(城公生3男,葬於都安丹陽)(連公生3男,葬於都安地蘇大定)(統公生5男,葬於都安久送)(胡公生3男,葬於都安地蘇大定)(建公生3男,葬於都安地蘇大定)(文高生3男,葬於宜州石別拉弄大洞)(父思生2男,葬於都安百旺弄倫)(士邦生3男,葬於都安百旺那烈)父思雲明金敬漢文志文雲康金德(無後)金道瑞文海寧海軍海權韋玉海觀海周韋林孟肖孟娜照松照傑照英友 文桂益桂菊桂雙海登海朝海庭昌文海德海華金福(生有一女,接養照珠)松文照榮照連照珠照球炳文憲文芳文海橋海全桂香桂音海忠桂珍 桂興桂秋 桂花小春海南海北海光桂金桂姣海嚴生權生威夢娟 夢勤 夢方韋黃欽妤韋魏夢瑩生榮夢琪生穎 詩雅生虎夢珊茜耘茜納生成佳佳生祿 生濤生曉宜彤宜呈韋周夢妮韋媚夢成 夢群 夢葵生壬鳳美海龍桂標 桂東桂芳 桂紅周峻羽玉文海良海林小夢 雙夢國東 國鋒美榮(一)文高公第一代父思公支系宗支圖51文高第一代父思公簡譜父思公生二男(雲明、雲康)第二代雲明公配偶韋氏生有二男(金敬、金福)四女。簡述如下:第三代金敬配偶蘭氏生有四男二女。第四代照榮大公:生於光緒戊戌年九月二十日時,病故於1978年二月二十四日丑時,享陽八十一歲。出生地妙田古力,於1952年遷住宜州石別土橋。照榮公先配梁氏(現妙田裡卜的梁國政之子梁代華是海字班的父輩)生有崇文、炳文;後配羅氏生有憲文、方文。照榮公又為妙田上城譚家逢橋岳父(現譚志權是海字班的表兄弟)第五代韋崇文:生於1920年2月18日,病故於2004年8月6日,享年85歲。生前曾參加國民黨兵,又行道師、地理師。配偶黃玉明,百旺妙田村人,病故於1998年,享年76歲。現黃仟為海字班的平輩。韋崇文生有二男二女。第六代韋海橋生於都安百旺,於1974年到宜州市石別鎮雁山村結婚,於2010年12月病故,享年58歲。配偶:唐秀蘭石別鎮雁山村人。生有二男三女。第七代韋生權,配偶:韋微(石別土橋村人)生男韋進、女雅秋第七代韋生威,配偶:潘宜蕉(馬山金釵人)生女韋雅欣、雅欣第七代韋夢娟,配偶黃瑞仁(本村人)生男黃清峰、黃清葆第七代韋夢勤,配偶:周文強(百旺加貴人)生男周宣佑第七代韋夢方,配偶:葛源方(南寧五塘人)生男葛萬克第六代韋海全,1960年生於都安百旺,大專學歷,小學教師,於1984年到宜州結婚,配偶黃鳳仁,土橋村新紅屯人。生有一男第七代韋生曉,出生於1985年4月,初中畢業。配偶黃渝,廣西陸川人,初中畢業;生有女韋宜彤,男韋宜呈。第六代韋桂香,出生於1955年,配偶韋寶輝(都安百旺妙田人),複員軍人,現在為退休工人,居南寧。生一男二女。韋建秀,中專學歷。配偶顏利仙(南丹人)。韋羨玲,大學本科畢業,現於南寧實驗高中工作,配偶孫金冬(安微人),博士學位,於廣西財經學院工作(教授)二女韋雪玲,配偶李華力(都安地蘇人),均在南寧打工。第六代韋桂音,出生於1958年,配偶盧森德(都安高嶺人),生二男二女。陸韋,大專畢業,配偶陸榮麗現均於宏華建築公司上班。盧周、春玲、春如均已成家,且是會做生意。第五代韋炳文,生於都安百旺,病故於2000年,享年70歲。配偶羅秀仙(百旺妙田加上人)生一男六女第六代韋海中,出生於1963年,高中畢業。配偶蘭氏(福龍加樓人)生二男。第七代韋生祿,出生於1986年,高中畢業,20008年到北山波串村結婚。配偶覃春紅。夫妻倆長期在廣東打工。第七代韋生濤,出生於1988年,中專畢業,在廣東打工。第六代韋桂珍,配韋子強(宜州石別新村人)生二男,韋世周、韋世山,生一女韋春艷,配偶韋敏毅,大專學歷,曾任過武裝部長、鎮長,現在於宜州市綜合執法局工作。第六代韋桂興,配韋克榮(都安百旺下刁人)生二女一男。第六代韋桂秋,村公所幹部。配吳家衛(福龍川花村人)生一男一女。第六代韋桂花,配黃啟耀(福龍弄石加奮人)生二男。第六代韋五妹,在南丹大廠與廣東人結婚生一女,後病故。第六代韋小春,配盧炳軒(宜州北牙洞口人)生一女。第五代韋憲文,1941年出生於都安百旺,在1952年隨父遷到宜州居住。配偶唐英利(新紅村人)生三男三女。第六代韋海南,生於1963年。複員軍人。在北山、洛東武裝部工作,於1998年病故。配偶韋廣萍(宜州慶遠鎮人)生女韋媚畢業於南寧師大。現已參加工作。第六代韋海北,生於1966年。配偶韋鳳蘭(石別永定人)生三女。第七代韋夢成配黃春滿(清潭小思冬人)生男韋莫源。第七代韋夢群,婚嫁北山。第七代韋夢葵,在讀小學。第六代韋海光,生於1971年,複員軍人。鎮人大代表,村公所幹部,又從事多種經營。配偶盧泉芳(廣西容縣人)生一男。第七代韋生壬,在讀初中。第六代韋桂金,生於1964年,配邱漢友(宜州劉家泵人)生女邱靜,生男邱道全。第六代韋桂萍,生於1968年,配黃炳權(廣東人)生二男建鋒、建輝,第六代韋桂嬌,生於1974年,配陸啟衛(都安加貴人,已故)生男陸韋寰、陸韋積。第五代韋方文,出生於宜州福龍弄則,後到力塘做羅家的養子。病故於1978年,享年40歲。配偶韋氏(妙田加上人),病故於1972年,生一男。第六代韋海嚴,生於1967年,父母過世後,由韋憲文撫養。配偶周仙林(本村人)生一男一女。第七代韋周,高中學歷,在洛東紙廠工作,配偶銀柳。第七代女韋夢妮,在讀大學。第四代照連二公,1903年出生於都安百旺,於1975年,於1942年遷住宜州石別鎮土橋。曾任過鄉長。病故於1975年,享陽72歲。照連公配偶唐氏生一女嫁平南,又配黃氏生韋鳳美。第五代韋鳳美,生於1941年,曾任過村婦女主任,現已退休。配偶周權文(石別街人)生於1939年,愛好樂器:笛子、琵琶、二胡等,生一男四女。第六代韋海龍,生於1965年,畢業於廣西警官學校,本科學歷。1988年從警,曾於拉利、福龍、城北所工作過,任過所長等職務,現工作於宜州市城南派出所,副處級幹部。配偶班海梅(宜州拉利人),大學本科學歷,現任宜州市實驗小學副校長。生一男周峻羽,現就讀於南京東南大學第六代韋桂標,配陸喜(都安高嶺人)生女韋周陸、男陸金果。第六代韋桂東,配楊玉珍(宜州慶遠鎮人),現就職於宜州博慶公司。生兩女,大女楊金維,二女楊金枝。第六代韋桂芳,婚嫁浙江蒼南,配偶梅川剛(浙江人)。生一男,梅浩濤。第六代韋桂紅,廣西警官學校畢業,現在北牙鄉府工作。配偶韋如軒(宜州太平山灣人,小學教師)生一男韋博升。第四代照球三公:配偶王氏生一女,後投軍國民黨,下落不明。王氏隨女到下維愣頭村陸姓家。現陸漢玖為海字班的平輩。第四代照珠四公:配偶譚氏(現懷道的譚中祿為海字班的父輩)又配氏,均無生育,韋玉文為跟母下堂,生長於韋家,與韋家親如手足;照珠公又接養韋炳文。(照珠公葬於古六岩下)第五代韋玉文,生於1942年,1972年到石別橫山村結婚,於1988 年病故。配偶梁桂玉生二男一女第六代韋海良,配黃氏(都安百旺古魯人)生二女韋小夢、韋雙夢。第六代韋海林,配蘭氏(本村人)生二男韋國東、韋國鋒。韋國鋒,高中畢業,2014年參軍。第六代麗敏嫁南寧從左。第三代金敬公二女一女嫁加貴鄉弄頭屯蘇姓。二女嫁百旺三弄梁家(梁光明之子梁漢榮與海字班為平輩,即表兄弟)又嫁京滿宋姓(現送宗蘭與海字班為平輩)第三代金福配偶蘭氏生有一女,嫁百旺板定百當屯陸姓,現陸漢美與海字班為父輩;接養照珠公,毛澤東時代被劃為地主。(葬於古六獨山)第二代雲明公四女:1、一女嫁在百旺妙田村弄翁屯唐姓。2、二女嫁在加貴鄉卜卧屯蘭姓,現遷宜州同德鄉居住。3、三女嫁福龍鄉,現遷北山懷道居住。4、四女嫁百旺鄉定長屯蘭姓(現蘭榮會、蘭榮滿為海字班的父輩)。第二代雲康公生二男(金德、金道)『第三代金德(無後)第三代金道生三子第四代照松公生二男一女第五代漢文:出生都安百旺,參過軍,現年83歲,曾就職於南寧鐵路局,現已退休。一房生一男一女,二房生二男。第六代海寧;1962年生於。曾參過軍,現在南寧鐵路局工作(副書記、科長),配偶魏氏(南寧市人)。生一女,韋魏夢瑩,大學畢業,現在國外留學深造。第六代韋藝:出生於宜州太平,商人。配偶姓任,商人。第六代海軍:出生於南寧市,現就職於欽州鐵路局。配偶黃氏,生一女韋黃欽妤。第六代海權:出生於南寧市。第五代瑞文;出生於都安百旺。現年約70歲,曾就職於宜州市磚廠,現已退休。配偶潘氏,土橋高車人。生二男一女。第六代海寬:1966年生於宜州石別土橋新紅,配偶北山梅洞人。生二女。第七代夢娜:配偶蘭滔(都安百旺人)生一女韋蘭宜靜。第七代夢肖:婚嫁石別弄歪。第六代海周:配偶潘氏,福龍人。生一男一女第七代生榮,在讀大學。第七代夢琪,四歲。第六代韋林,嫁宜州下維。第五代照松女美蘭嫁高沖,生志翻、志龍、志國第四代照傑:(無後)接養友文、美年(在後簡述)。第四代照英:出生於都安百旺,後遷到石別拉弄,行地理、道師。配莫氏生三男二女。第五代志文,配潘氏生三男三女第六代海登,配龍氏生一男一女,生穎、詩雅第六代海朝,配唐氏生一男一女,生虎、夢珊第六代海庭,配黃氏生二女,茜耘、茜納第六代連清嫁本村,連花嫁土橋高埔,連鮮嫁清潭第五代昌文生二男三女第六代海德,配韋氏生一男,生成第六代海華,配貴州女生一女,佳佳第六代海孟、海圓、海娟三女都已成家第五代友文,2015年6月病故。配偶?氏,生三女。第六代桂益嫁三旺第六代桂菊嫁福龍大安第六代桂雙配偶韋明生(宜州廣維人)生一男一女第五代美紅嫁清潭太平第五代美年配唐氏,生三男二女第六代唐應福第六代唐應韋配馬氏生一男第六代唐應意配覃氏生二女,啟蘭、啟濱第六代桂枝嫁石別;桂跟嫁太平三仔(二)文高公第一代法公支系宗支圖龍公(無後)以德值文三公辮公以香(無後)卜文以昌(無後)立中立志昌利昌秀拾學拾強以仁立輝北景德珠德吉昌全拾光拾亮拾洋拾善拾德拾新拾貴昌榮昌民昌付瑞成瑞龍秋益昌坤昌恆昌德昌元金愛瑞福 妙丹 妙霞拾海拾山拾軍拾國拾燕瑞繞 紅語瑞課 瑞蘭 利金韋豐瑞祥玉冰昌璜昌桃昌軒拾平拾靜瑞浪瑞路瑞師瑞怡鳳春鳳妍鳳川拾勇拾敏利芬拾繭雅媚附:文高公第一代法公簡譜法公生三男(龍公、辮公、三公)龍公無後。辮公配偶姓氏不詳生三子:以香、卜文、以昌。(一) 以香無後?(二) 卜文配偶姓氏不詳,生二男:立中、立志。1、立中無後。2、立志配偶姓氏不詳,生二男:昌秀、昌利。①昌秀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一男:值文。②昌利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二男:拾學、拾強。(三) 以昌無後?三公配偶姓氏不詳生育二男:以德、以仁。(一) 以德配偶姓氏不詳細,生育四男:立輝、北景、德珠、德吉。1、立輝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三男:昌付、昌民、昌榮。①昌付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二男:拾貴、拾新。拾貴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二男:瑞成、瑞龍。瑞成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一男:秋益。②昌民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③昌榮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五男:拾光、拾亮、拾洋、拾善、拾德。拾光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一男二女:瑞福妙丹妙霞。拾亮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一男一女:瑞繞紅語拾洋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二男一女:瑞課瑞蘭利金拾善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二男:韋豐瑞祥。拾德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一男:玉冰2、北景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四男:昌坤昌恆昌德昌元。①昌坤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一女:金愛②昌恆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③昌德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二男:拾海拾山。④昌元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三男:拾軍拾國拾燕。3、德珠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一男:昌全①昌全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二男:拾平拾靜拾平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二男:瑞浪瑞路拾靜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二男:瑞師瑞怡4、德吉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三男:昌璜昌桃昌軒①昌璜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三女:鳳春鳳妍鳳川②昌桃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二男一女:拾敏拾勇利芬③昌軒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一男一女:拾繭雅媚④昌後 年生於都安地蘇大定。配偶 氏,生育一女:許動士邦雲東雲光雲飛金輝金央(無後)金貴金富太默太地肇康太默地瑞成瑞明瑞文建文寶群精合精平精流精益 精魚精軒精毅 艷飛 艷萍韋舟清樂志寬金昌(無後)金義(無後)金央肇峰肇雲肇喜桂春桂年 桂新炳祥炳在愛鐵 愛肖愛運 愛飛羅敏韋敏羅韋柳葉 柳蓉金榮(無後)金山金殿肇熙(無後)肇斌肇璋(接繼愛球)肇成肇興肇勛(病故無後)肇江(未婚)桂枝桂化桂安建榮建玲獻花存含鈞嚴柯羽神州神龍愛球愛音 愛群克軍克勝喬石喬景憲法憲文宇萍肇漢肇君肇強美如美蘭肇宏愛蓮愛葵愛鳳韋榮(未婚)韋克韋磊愛萍愛玲克文克武克群克鋒凱越凱辰若穎凱睿凱元凱升曉靜凱晗(三)文高公第一代士邦公支系宗支圖文高公第一代士邦公簡譜士邦公生三男 ( 雲東、雲光、雲飛 )雲東公配偶姓氏不詳,生四男:金輝、金央、金貴、金富。(一)金輝配偶梁氏生二男:太默、太地。具體後代不詳。(二)金央無後代。(三)金貴配偶 氏生一男:肇康。肇康配偶蘭氏。生四男:瑞成、瑞文、瑞明、建文(其中黃瑞成為蘭氏與前夫所生。)1、黃瑞成生四男:黃寶群、韋精合、韋精平、韋精流。2、韋瑞文配偶蘭氏,生三男:韋精益、韋海魚、韋精軒。3、韋瑞明配偶蘭氏,生一男二女:韋精毅、韋艷飛、韋艷萍。4、韋建文配偶韋氏,生二男:韋舟、韋清樂。雲光公配偶姓氏不詳,生三男:金昌、金義、金芳。(一)金昌無後。(二)金義無後。(三)金芳配偶蘭氏,生三男三女:肇峰、肇雲、肇喜、桂春、桂年、桂新。1、肇峰配偶唐氏,生二男四女:炳祥、炳在、愛鐵、愛肖、愛運、愛飛。2、肇雲配偶羅氏,生二女一男:羅敏、韋敏、羅韋。3、肇喜配偶韋氏,生二女:柳葉、柳蓉。雲飛公配偶吳氏、黃氏。與吳氏無生育。與黃氏生三男:金榮、金山、金殿。(一)金榮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配偶周氏,無後。國民黨兵,下落不明。行地理、道師。(二)金山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原配偶黃氏,生三男:肇熙、肇斌、肇璋;再配蒙氏生四男三女:肇成、肇興、肇勛、肇江、桂枝、桂華、桂安。1、肇熙無後。2、肇斌1936年農曆12月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歷任村公所會計。58年大鍊鋼鐵後到南寧水電廳送配電工程處。60年分配到象州縣水電局。現已退休。配偶李美如,為百旺妙田弄仙人。生二男一女:建榮、建玲、獻花。① 建榮1966年生於象州,配偶黃元梅,生一男存含。② 建玲1972年生於象州,配偶陸秋愛,生二男釣嚴、柯羽。③ 獻花1979年生於象州,畢業於南寧水利電力學校財會專業。3、肇璋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生於1938年(已病故)。配偶陸玉姣。無生育,後接繼肇成所生女愛球,並招婿藍海雲入贅,生二男:韋神州、韋神龍。4、肇成1950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配偶韋美新,生二男三女:克勝、克軍、愛球、愛音、愛群。①克勝1977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配偶蘭艷娥,為宜州加慶大也人。生育二男:韋喬景、韋喬石。5、肇興1959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配偶蘭娥才,生育二男一女:韋憲法、韋憲文、韋宇萍。6、肇勛1952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曾參軍, 1986年病故。未婚無後。7、肇江1962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曾參軍,未婚。(三)金殿1915年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歷任鄉私塾教員、村長。1958年舉家遷往忻城縣城關鎮泮水村中才屯。1998年病故,享年83歲。配偶王月光,生育四男二女:肇宏、肇漢、肇君、肇強、美如、美蘭。1、肇宏1936年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1954年參軍入伍。後入來賓八一錳礦當工人,歷任冶煉車間主任等職務。2013年3月過世。享年77歲。配偶莫美珍,為忻城縣城關鎮泮水村中才人,2000年病故。生育二男二女:韋克、韋磊、愛萍、愛玲。①韋克1968年生於來賓鳳凰鎮八一錳礦。1985年入來賓鳳凰鎮八一錳礦冶煉廠當工人。2007年任康米勞錳礦有限責任公司銷售科科廠一職。配偶陸開明。來賓市鳳凰鎮糖廠工人。生育一男:韋凱元。②韋磊1972年生於來賓鳳凰鎮八一錳礦。配偶杜如燕,生育一男:韋凱辰。2、肇漢1940年農曆4月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1958年參軍入伍。退伍後入宜山縣碳肥廠當工人,後調回忻城縣糖廠。2000年退休。2013年5月過世。享年73歲。配偶楊玉英,城關鎮泮水村交椅村人。生育三女一男:愛蓮、愛葵、愛鳳、韋榮。3、肇君1952年農曆1月生於都安百旺妙田弄倫。1958年隨父由妙田弄倫遷往忻城縣城關鎮泮水村中才屯。配偶朱素益,為忻城縣遂意鄉南康村福城人。2013年3月病故。生育二男:克文、克武。①克文1976年農曆1月生於忻城縣城關鎮泮水村中才屯。2001年畢業於廣西師範學院政治經濟系政治教育專業,大學本科學歷。2003年任教於忻城縣中學至今,任學校團委書記、政教處主任。來賓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忻城縣書法家協會代主席。配偶藍方梅,大專畢業。現任教於忻城縣特殊教育學校,任學校總務處主任。生育一男:韋凱越。②克武1978年生於忻城縣城關鎮泮水村中才屯。高中學歷。配偶莫麗珍,為城關鎮加仁村拉料人。生育一女一男:韋若穎、韋凱睿。4、肇強1954年生於忻城縣城關鎮泮水村中才屯。配偶樊小美,為城關鎮龍頭村甘棠人。生育二男:克群、克鋒。①克群1982年生於忻城縣城關鎮泮水村中才屯。配偶莫小艷,為城關鎮泮水村洞馬人。生育一男:韋凱晗。②克鋒1984年生於忻城縣城關鎮泮水村中才屯。配偶韋桂妹,為來賓市蒙村人。生育一男一女:韋凱升、韋曉靜。十三:韋文高碑文內容一、此公乃建公之子也原籍都安大定後攜帶長子父思及三子士邦遷移百旺弄倫居住二子法公隨同母親守住大定文高公辭世時葬於弄倫後遷葬到宜州石別拉弄大洞子子孫孫為追念祖恩特立石碑以志不忘云爾二、文高第一、二、三、四、五、六、七代名單第一代父思 法公 士邦第二代1、 雲康 雲明2、 龍公瓣公三公3、 雲東雲光雲飛第三代1、 金德金道金敬金福2、 以香卜文以昌以德以仁3、 金輝金央金貴金富金昌金義金芳金榮金山金殿第四代1、 肇榮 肇連 肇球肇珠肇松 肇傑肇英2、 立志 立中 立輝北景德珠 德吉3、 肇康 肇峰 肇雲肇喜肇熙 肇斌肇章肇成肇勛 肇興 肇江 肇宏肇漢 肇君肇強第五代1、 松文 炳文 憲文芳文玉文 鳳美漢文 瑞文 志文昌文友文 美年美紅美蘭2、 昌秀 昌利 昌付昌民昌榮 昌坤昌恆昌德 昌元 昌全昌璜昌桃 昌軒昌後3、 瑞成 瑞文 瑞明建文炳祥 炳在愛鐵愛肖 愛運愛飛羅敏 韋敏羅韋柳葉 柳營建榮建玲獻花愛球 克勝克軍愛英愛群 憲法憲文宇萍 愛萍韋克 愛玲 韋磊愛蓮愛葵愛鳳韋榮克文克武克群 克鋒第六代1、 海橋 海全 桂香 桂音 海忠 桂珍 桂興桂秋桂花 小春 海南 海北 海光 桂金桂萍桂姣海嚴 海龍 桂標 桂東 桂芳 桂紅 海良海林麗敏 海寧 海軍 海權 韋藝 海觀 海周韋林桂益桂菊 桂雙 應福 應韋 應意 海登 海朝海廷連清 連花 連鮮 海德 海華海孟 海圓 海娟2、 拾文 拾學 拾強 拾貴 拾新 金愛 拾光拾亮拾洋 拾善 拾德 拾演 韋宇 拾海 拾山拾軍拾國 海燕 拾平 拾靜 鳳春 鳳研 鳳川 拾敏拾勇 利芳 拾繭 雅媚 許動3、精含 精流 精平 精益 海魚 精軒 精毅 艷飛 艷萍韋舟 精樂 存含 釣嚴 柯羽 神州 神龍 喬景 喬石凱元 凱辰 凱越 若穎 凱睿 凱晗 凱升第七代1、生權 生威 夢娟 夢勤 夢芳 生曉 生祿 生濤 生壬韋媚 夢成 夢群 夢葵 韋寰韋積 周韋 夢妮 周陸金果 峻羽 生榮 夢娜 夢肖 夢琪 韋巍夢瑩 韋黃欽妤生穎 詩雅 夢珊 生虎 茜耘 茜納 生成 佳佳2、瑞龍 瑞成 瑞福 妙丹 妙霞 瑞繞紅語 瑞課 瑞蘭利金 韋豐 瑞祥 玉冰韋映 韋葉 瑞浪 韋露三、對聯:百年夢圓先祖隆恩浩蕩子孫滿堂後裔福澤綿延 真龍永炫十四:重修文高公墓功德碑功德碑對聯橫批功德永存 上聯報效先輩唯修德 下聯希冀兒孫當盡忠文高公遷葬到石別鎮拉弄大洞山崖下已有數年墓容甚差又無碑文為之子孫問心有愧為此我們同心協力自願捐款應盡孝心。捐款名單如下:韋海全2000元韋海龍2000元 韋海光2000元韋海北1000元韋海忠1000元韋生祿1000元 韋生濤1000元韋海嚴500元 韋生權500元韋生威500元韋桂紅300元韋桂東300元 韋桂標300元 韋桂萍 200元 韋桂金 200元韋桂姣 200元 韋媚 200元 韋海良 200元韋海林 200元 韋桂香 200元韋桂音 200元 韋桂珍 200元韋桂秋 200元 韋小春 200元 韋桂花 200元韋海寧、韋海軍、韋海權、韋藝(共3000元) 韋海寬 500元韋海周500元韋桂雙200元 韋海華 200元 韋海德200元 韋海庭500元 韋海潮 500元韋海登 800元 韋昌桃 100元 韋昌軒 100元韋昌後 100元 韋瑞福 100元韋拾靜 100元 韋拾演 100元韋拾學 50元 韋拾海 50元 韋拾山 50元韋拾軍 50元 韋拾國 50元 韋瑞成 50元 韋瑞繞 50元 韋瑞課 50元韋瑞蘭 50元 韋豐 50元 韋瑞祥 50元 韋玉冰 50元 韋少斌1000元韋建榮100元 韋建玲 100元 韋鈞嚴100元 韋神州100元 韋神龍100元韋少成100元 韋克軍100元 韋克勝100元 韋喬景100元 韋少興100元韋憲文100元 韋憲法100元 韋少江100元 韋克文600元 韋凱越100元韋克武100元 韋少君100元 韋凱睿100元 韋克群100元 韋少強100元韋凱晗100元 韋克鋒100元韋凱升100元 韋榮100元 韋克200元韋凱元100元 韋磊100元 韋凱辰100元合計:26900元籌備小組:韋海全、韋海龍、韋海光、韋克文2015年8月6日十五:天貢公古墓碑文載韋天公(韋天貢)世系總字輩排班二十八代:天、玉(萬)、福、禮、信(進)、葉、恩、承、道、經、文、國、仕、朝、桂、廷、元、明、俊、德(啟)、克、成(純)、乃、祖、永、紹、佳(善)、邦;排完這二十八代周而復始或另起爐灶增加新的字輩,新字輩排在舊字輩後面。
推薦閱讀:

劉氏族譜 總譜
萬氏族譜(連灘)
宗族文化詳解:第二期
林姓族史輯錄·准族譜一例(摘轉)
【族譜/姓氏/名字】A1

TAG:族譜 | 廣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