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81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八十一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081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四面,我們從頭看起,「復有不可思議數兜率陀天王,所謂知足天王,喜樂海髻天王,最勝功德幢天王,寂靜光天王」,昨天介紹到此地。今天我們再看第五尊菩薩:
【可愛樂妙目天王。】
天王德號裡面雖然只說『妙目』,而實際的意思圓滿含攝六根,目妙也就是說眼耳鼻舌身意,沒有一樣不妙,妙的意思就很豐富。我們世間人六根不妙,諸佛菩薩的六根妙,差別在哪裡?我們的六根是四大色塵變現出來的,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六根跟我們其實沒有兩樣,為什麽他妙,我們不妙?由此可知,妙實在是講的心,六根能夠不染六塵,這個根就妙。《愣嚴經》上佛教人修行的方法,交光大師說得好,「捨識用根」。我們凡夫用識,用識,六根就不妙,也就不可愛;如果用根,那就妙。這個根諸位要知道,是指根中之性,這就妙了。譬如眼根,眼根是色法,眼根之性是見性,那就不是色法。真如自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叫嗅性,在舌叫嘗性,你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六根之性那就妙,那就可愛樂。
什麽人會用?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就會用,凡夫不會;不但六道凡夫不會,四聖法界裡面也不會,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包括藏通之佛都不會。交光大師注釋《愣嚴》,為我們提出修學的綱領,他講得沒錯。實在說,那也就如同禪宗惠能大師所謂,這是接引上上根人的,如果不是上上根人,你不會捨識用根。十法界裡面菩薩、佛還是用識,不過他們用識用得很純正,接近根性,但是還沒有能夠真正做到捨識用根。《愣嚴》所說的捨識用根,跟法相唯識裡面所說的轉識成智是一個意思,轉八識成四智,那就真的用根中之性。當然這個地方這是地上菩薩,兜率陀天王是三地菩薩示現的,他們是法身大士,六根的根性可愛,這個諸位要知道。根中之識不可愛,那是有為法;根中之識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你們讀過《百法明門論》,一開端就說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這些統統是有為法,有為法有生有滅,怎麽會可愛?如果能夠轉有為成無為,那就可愛。所以此地這位天王教導我們,修行要掌握到總原則,你才真正會修。宗門裡面所謂從根本修,教下、淨宗又何嘗例外?抓住根本就可愛了。六根可愛,六塵也可愛,沒有一樣不可愛,這才是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天王德號表這個意思。第六尊:
【寶峰淨月天王。】
『峰』跟『月』在此地都是比喻。「峰」是山峰,形容它高,形容它很顯著,一切眾生都能很清楚、很明顯看到它。「月」表清涼。在一切法裡面,哪個法最高?『寶』,寶代表我們的性德。世出世間一切法,為什麽稱佛法僧為三寶?而且三寶是非常突出的珍寶,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能跟它相比。世間七寶,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這些寶物能令我們富裕,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你得到這些叫財寶。佛法裡面講三寶,能令我們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圓證無上菩提,那才是真正之寶;換句話說,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能解決,不但能解決,而且都能得到大圓滿。
佛法僧三寶,我們認不認識?說你不認識又好像認識,說你認識實在你很含煳。惠能大師把佛法僧三寶解釋為「覺正淨」,這個意思明顯得多。而《無量壽經》經題,特別是宋譯本,也就是夏老居士會集本題目的後半段,「清淨平等覺」,這個題不是宋譯的,漢譯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這個題是宋譯的,他是把兩個經題合起來,真是會集得太圓滿了,自己沒有加一個字,會集得非常自然、非常圓滿;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寶。清淨是僧寶,佛家常說,讚揚出家比丘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清淨是僧寶,清淨是戒學。平等是法寶,平等也是定學。「諸法平等,無有高下。」經上,特別是《華嚴》上給我們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那個一是任何一法,可見得它是平等的,並沒有特別單指某一法,法法皆如,法法平等。覺是佛寶,這個不必多解釋。所以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寶,也就是三學,戒定慧三學。
這樣說法,聽過《無量壽經》的同修,現在讀誦《無量壽經》的同修很多,比較上清楚一點,但是起不起作用,這就很難講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跟三寶相違背,還是迷惑,迷就不覺;還有邪思,有邪思就不正,不是正知;還會被外境污染,被污染就不清淨。因此我們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功夫都不得力;換句話說,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不得受用,依舊是生死凡夫,每天所造作的,還是干輪迴業,這怎麽得了?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會用功的人,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念念自自然然與覺正淨相應,這才叫「寶峰」,這如同「淨月」。寶峰是比喻你成就的圓滿,淨月是比喻你受用自在,我們講你的生活享受像清涼月一樣的自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具體修學的方法,實在講無過於念佛堂。有一些同修在念佛堂得利益,逐漸接近這個境界;我不敢說你們契入,為什麽?三天不念佛,老樣子就恢復,沒入,只說你接近了。當然我們時間還不夠,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哪能夠在三個月就斷掉?不可能的事情。三個月要是能夠把習氣煩惱斷掉,你是再來人,你不是凡夫。凡夫之人,一般講總得要三年到五年,這是正常的,三年到五年不離開念佛堂,凡夫能成就。那我們要問:什麽樣的凡夫能成就?凡夫之人,根性也有利鈍不同,煩惱習氣也都不一樣,其他方法用功,成就確實不一樣,念佛堂的成就平等的。豈不聞《無量壽經》經題裡面告訴我們,這是平等法,平等法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利根能成,鈍根也能成;積功累德的人能成,造五逆十惡的人也能成,法門不可思議!其他的法門裡面沒有這個說法,唯獨念佛堂很特殊,它是平等成佛的法門,能夠入這個境界。
不入這個境界要有耐心,進入念佛堂一定是萬緣放下,一個雜念都沒有,這是功夫。初入念佛堂雜念還是會起來,不要害怕,不要打妄想,不要想著雜念,一心專想阿彌陀佛,你的妄念逐漸逐漸自然就少了。我們在印祖《文鈔》裡面讀過,真正用功,功夫得力的人,念佛堂念了三年,一支香裡面偶爾還有二、三個妄念。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那個功夫相當不錯,一個半小時只有二、三個妄念,真正是煩惱輕、智慧長。禪宗裡頭常說的「照顧話頭」,我們念佛堂套它一句話說「照顧佛號」,念念不忘佛號,其他一切雜念自然就沒有,這樣子你才能夠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譬如「淨月」,那是正受。第七尊:
【最勝勇健力天王。】
這個名號是從比喻裡面建立的。『勇健』,「勇」是勇勐,大乘法裡常講的勇勐精進。勇勐精進達到最殊勝,大概就像《無量壽經》上形容的法藏菩薩,法藏菩薩修行勇勐,沒有人能夠超過他。他能夠做得到,我們為什麽不能做到?大陸上有一位法師,試試看念佛念上七天七夜不睡眠、不吃飯,看看行不行?這七天七夜只喝水,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七天念圓滿了,身體容光煥發。愈念身體愈好,愈念色相愈端嚴,這是一定的道理,七天七夜專想佛,他的面相逐漸逐漸就變成佛相,這是最勝勇健力的表現。這種能力,我們世間一般人講潛在的能力。實在說,每個眾生、每個人都有不可思議的潛能,只是他沒有能夠發揮出來。為什麽不能發揮?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你發揮不出來。為什麽有一些人能發揮出來?他克服自己煩惱的習氣。吃飯是煩惱習氣,睡覺也是煩惱習氣;佛在大小乘經裡面給我們講叫「五蓋」,蓋是蓋覆了自己的真如本性,五種,財色名食睡,也叫五欲,也叫五蓋,把自己性德蓋覆住了。諸佛菩薩他沒有這五種障礙,財色名食睡都捨得乾乾淨淨,他不要了。不但是諸佛菩薩沒有,高級凡夫也沒有。佛跟我們說三界,欲界才有這五種障礙,財色名食睡五蓋,色界天就沒有了,初禪以上的天人沒有飲食,吃斷掉了,睡眠也斷掉了;佛經上告訴我們,色界天人眼睛都是很明亮的,都張得很大,沒有眨眼。欲界才有,色界沒有,沒有睡眠。所以睡眠跟飲食都可以斷掉,財色名就更不必說了,更容易斷掉,清淨心才能夠現前,你最勝勇健力就顯露出來。當然色界天人、無色界天人根本的執著沒斷,所以還是出離不了三界。
法身大士不一樣,所以顯示出最勝勇健力。我們讀到這個經文,聽到這句話,生起羨慕之心,我們也想得到。實在說,念佛人比修其他法門的人確實是容易得到,我們在念佛堂,只要有決心、有信願、有毅力、有恆心,一直念下去。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很重,可以採取諦閑老法師教鍋漏匠的方法,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立刻就接著念。決定不能夠偷懶,決定不能夠懈怠;實在念累了,是自己業障現前,沒有法子,就休息一下。果然能夠這樣念,我相信念到一段時候之後,你就能夠進入很好的境界,你二六時中不會疲倦、不會懈怠、不會退轉。每天很短暫的時間休息,你的精神、體力就足夠用,何況在念佛堂,自己要發心,又得諸佛菩薩的加持、天龍護法的護佑,不難恢復。「最勝勇健力」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現在世間人講潛能,潛能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你這個能力可以恢復、可以現前。有這個能力無事不辦,我們用在道業上,用在幫助一切苦難眾生上;我們說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裡面最重要是接引眾生,也就是說將如來正法介紹給眾生、推薦給眾生,幫助他起信,幫助他開解,幫助他修行,幫助他契入,就是證果。這個沒有最勝勇健力做不到,但是最勝勇健力一定與三寶相應,與清淨慈悲相應,才能顯示。第八尊:
【金剛妙光明天王。】
大乘經裡面凡是提到「金剛」,都是比喻自性本具的般若。『金剛妙光明』,這是比喻自性般若的起用。既然講到自性本具,哪個人沒有?古德給我們說「人人本有,個個不無」。正是《出現品》裡面世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包括我們在內,我們自己確實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智慧是金剛般若;德是無量的神通、無量的能力,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你的德;相,正是大經上所讚歎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想想看,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全都沒有了。這個沒有不是真的沒有,是沒有起作用。為什麽不起作用?佛給我們講,兩種障礙障礙住,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這個在此地我們也不必細說。所以我們常常要想到這兩種障礙麻煩,這兩種障礙害我們生生世世過苦日子,在六道裡面還繼續不斷在造業,所造之業善業少、惡業多;善業的力量薄弱,惡業的力量強大。將來死的時候,佛說得很好,「強者先牽」,死了以後你就投胎,你到哪裡去投胎?你的業力當中哪個力量最強,牽引著你去投胎。人要想到這樁事情,想到這個時候,你能不驚心動魄嗎?你能不恐懼嗎?
那要怎麽辦?佛法能幫我們的忙,佛法把這個道理講得很透徹,事實真相說得很明白,我們自己要能懂佛所說的意思,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要真懂。懂了之後要真做,怎麽做法?善導大師講得好,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都是利益眾生之事,我們要做,隨緣隨分盡心儘力去做,利益眾生;凡是傷害眾生的事情決定不能做。你要知道這個原則,就是斷惡修善。佛說得很多很多,要牢牢的記住,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用功夫,這一個念頭起來,想想我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我這個念頭,佛許不許可我起這個念頭?所以經要熟,經要不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學就沒有標準。熟讀經論就是把這個標準記住,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雖有起伏,不離這個標準,這是我們初學入手之處,不離標準。如果你覺得經論太多,你記不住,佛給你講最簡單的,「十善業道」,這是最簡單的;比這個稍微詳細一點,《觀經》上講的「淨業三福」。三福雖然只有十一句,意境之深廣可以說把整個佛法都包括盡了,我們可以稱它作佛法的大總持法門,從初發心一直到無上道,都不離開這十一句,我們不能看輕。講十善只是第一福裡的第四句一句,「修十善業」這一句,我們不妨從這一句下手,漸漸把自己的境界提升。
要鍥而不捨,勇勐精進,你能夠這樣修學,如理如法的修學,你的心自然就清淨,清淨心就生實相,實相就是金剛般若。由此可知,金剛般若所放的妙光明就是無盡的菩薩行。如果我們要是說,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應化在六道、應化在十法界,隨類現身,隨機說法,那就是「金剛妙光明」。這是我們要知道學習的,要知道從哪裡學起,決定不能離開智慧。智慧的最初方便是什麽?現代人所講的理智,你要常常保持理智,常常保持頭腦的清醒,不可以感情用事。理智的對面就是感情,感情是迷邪染,你就曉得,理智雖然不是覺正淨,它與覺正淨相應,它不屬於迷邪染。我們處事待人接物能夠有理性,這是最初方便。要真干,要有恆心,要不退轉,我們功夫才得力。第九尊:
【星宿莊嚴幢天王。】
日、月、星都是表光明,太陽表根本智,月亮表後得智、表清涼;『星宿』表多,佛家講無量光,表這個意思。星宿的數量是數不清的,我們凡夫肉眼在晴天的夜晚,大概可以能夠見到的星宿有六千多個,我們肉眼能夠見到;如果用望遠鏡,至少會超過十萬個,望遠鏡的倍數愈大,你見到的數量愈多。所以這是顯示無量光的意思。『莊嚴』,不但莊嚴性德,一定要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莊嚴才真正有意義。無量無數的光明,比喻什麽?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事事物物、點點滴滴都與般若智慧相應,取這個意思;小到穿衣吃飯,古時候趙州和尚常常叫人「喫茶去」,都與般若智慧相應。這裡面高程度的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得到,不但我們做不到,我們也無法想像得到,這就暫時不談。
如何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這個重要,現前一定要得受用,點點滴滴不迷,點點滴滴不邪,點點滴滴不染,那就是「星宿莊嚴幢」所表的法門;換句話說,日常生活當中,要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怎樣才能保得住?念念為利益一切眾生,不可以有一念自利之心,你能保得住。如果有一念自私自利的心,覺正淨就保不住,縱然這一念相應,第二念就不相應,真的像石火電光一樣,保不住。我們看自古以來修行的大德們,他們的成就就是能夠保住。古大德,無論是宗門教下,祖師大德常講的「保任」就是這個意思,保任是你要保住,不要失掉。一念相應好,要念念相應才行,這個名號裡頭,實在講就是顯著念念相應,有這個意思在。末後這一尊:
【可愛樂莊嚴天王。】
這就如前面所說的,前面第五尊「可愛樂妙目天王」總指六根,此地『可愛樂莊嚴』範圍就大了,六根、六塵、六識,盡虛空遍法界,事事物物皆可愛樂,這才是真正的莊嚴。這個莊嚴落實,實在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叫極樂,莊嚴。萬事萬物當中找不到一樣有缺點的,如果裡面還有一樣有遺憾、有缺點,它就不能叫極樂。這個名號可尊可貴,稀有難得,是地上菩薩才入這個境界,我們只能夠仰慕。要知道確實有這個境界,我們希求,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如理如法的修學,也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十位上首表法的意思就介紹到此地。下面經文:
【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
這是總結與會的數量。每一段經文開頭、總結意思都相同,縱然上首菩薩的名號我們記不得,可是這兩句的意思很清楚,顯示出這個法會是以盡虛空遍法界為道場,是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同修常常講「法界眾生」,是以他們為對象。經上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的音聲奇特微妙,這一音能令一切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能夠聞法開悟;佛以一個色相能現無量無邊的色相,令一切眾生見相發心,發大菩提心,見相他就能夠證入。佛這個說法,經典這種文字,顯示甚深的義趣,然後我們才能夠體會到《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切諸佛所說,塵說剎說,永遠沒有間斷在說。明白的人,在在處處你都見到華嚴海會,在在處處你都見到毘盧遮那如來,不會的人當面錯過,讀《華嚴經》最可貴的是體會這一層深義。末後這一句:
【皆勤念持一切諸佛所有名號。】
這跟每一個團體讚歎他們的德行有一點特別,他們都念佛,這是什麽意思?這一段是兜率陀天,說的是什麽?彌勒內院。彌勒菩薩是後補佛,補處菩薩在那個地方等著成佛,他在兜率內院等著成佛。他怎麽成佛?念佛成佛。你讀了這段經文,以後你就可以跟人家談話:彌勒菩薩修什麽法門?修念佛法門,我有憑據,《華嚴經》上說修念佛法門」。這是補處菩薩上生之處,一定要修念佛三昧。所以是『皆勤念持』,皆勤,皆就是皆悉,沒有一尊補處菩薩是例外的。為什麽?他不念佛,他不能成佛。這個道理就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你念佛你才能成佛,你念菩薩你就成菩薩,念什麽就現什麽,「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你心裡想佛,你這個時候就作佛。我們念佛法門的理論,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頭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念佛法門念佛成佛的理論依據。「是心是佛」就是說你原本是佛,你為什麽現在不是佛?你現在是心是凡夫,所以你就變成凡夫。如果你貪心重,貪愛五欲六塵,甚至於貪愛佛法,你只要是用貪心,貪心是餓鬼,是心是餓鬼,是心作餓鬼,你不是糟了嗎?你去作餓鬼去了。一念瞋恚心現前,是心作地獄。這正是古德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性跟唯心四個字涵蓋一切法,哪個法不是自性?哪個法不是唯心?我們今天居住在娑婆世界,唯心娑婆,我們得的人身是自性人身,唯心國土。
然後你逐漸會覺悟,你會明白,人生宇宙究竟是一回什麽事情。可是不能用思惟,落到思惟愈想愈糟糕、愈想愈煳塗,不可以落在意識裡頭。所以佛家教給我們「參究」,教我們「觀照」,觀照、參究是不用心意識,這樣才能體會;落在心意識裡頭就壞了,迷了,不覺了,被污染。我們不會,不會不怕,只要肯念佛就好,只要老實念佛依舊有成就,老老實實念佛。老實的條件,九個字: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老實。這三條缺一條就不老實;三條都具足,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叫老實念佛。真能老實念佛,業障罪孽極重的人都有救。為什麽?老實念就是真懺悔,真的是把一切惡的念頭都斷掉;惡念斷掉,惡的言語當然沒有了,惡的行為當然也沒有了。我們身口所造是意業在指揮,所以意是一切罪根,你是從根本拔除,你意業清淨,你的意裡頭完全是阿彌陀佛,這真正是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沒有比這個更善。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會死心塌地進念佛堂,你在念佛堂才能得真實受用。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念佛堂念久了念皮了,懈怠了。開始念的時候,初發心成佛有餘,諸佛菩薩來道賀、來恭喜,念了幾天之後懈怠懶惰,諸佛菩薩都走了,不來了,你也感覺得這個道場氣氛不大對,念佛的熱情提不起來。
殊不知佛菩薩來不來不是他高興不高興,與他沒有關係,諸佛菩薩常在。《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諸佛菩薩沒有來去,只有隱現,沒有來去,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正如同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我們頻道一打開,畫面現前,你問它有來有去嗎?沒有來去。諸佛菩薩的示現就像這個樣子一樣,所以是感應,我們有感,他就現前。有感就好比頻道打開,畫面現前;沒有感的時候頻道關掉,畫面不現前。他沒有來,現前也沒有來,不現前也沒去。所以你感得許許多多菩薩在道場擁護是什麽?你心裡有佛,你心裡有一尊佛就感應一尊佛出現;你心裡有無量佛,感應就無量佛出現,都在你現前一念。那是不是我們要想一尊阿彌陀佛,或者想無量無邊諸佛?你要這樣去想,一尊佛都沒有。為什麽?妄想,你在打妄想。那怎樣才能見到無量佛?給諸位說,你心量小就見小佛,心量大就見大佛,就這麽個道理。你利益眾生有量,你就見有量的佛;如果你要是利益一切眾生無量無邊,那你就見無量無邊佛。你要常常發這個心,普度法界眾生,常常有這個心愿;有願沒有妄想,自自然然就起感應道交。
你看看這個地方,「皆勤念持一切諸佛」,一切,沒有指一方,這個時候所現的是一切諸佛,都現身了。我們肉眼雖然看不見,這是我們的習氣太重,心不清淨,我們眼見不到,但是我們能感受得到,感受道場氣氛不一樣。如果諸佛現身在此地,你感受到這個氣氛「可愛樂」,會感受到這個氣氛。如果我們心念不正常,念什麽?念貪瞋痴慢,心裡有邪思、有惡念,氣氛就非常不好,進入這個磁場你感覺得很難受,一身都不舒服;這時候也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妖魔鬼怪很多很多他們現前,使我們感覺到一身不舒服,一身不自在。由此可知外面境界,給你說「無佛亦無魔」,佛跟魔從哪裡來的?你自己心裡變現的,一念佛心佛現前;一念邪思、一念惡念,妖魔鬼怪現前,就這麽一回事情而已。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你何必請有神通、有法術的人來給你家裡除這些妖魔鬼怪?你自己就有本事,什麽本事?一念清淨心念佛,你就把整個氣氛轉變過來了;自己有本事,不必去求人。我們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境隨心轉」,只要我們自己不被境界轉,能轉境界,你就聰明,你就行了。轉境界都在一念,凡聖在一念,邪正也在一念,染淨還是一念。我們大乘佛法念得這麽多,如果連這個道理都沒搞清楚,這個方法都不會用,我們的佛法叫白修了,經是白讀了、也白聽了。所以一定要學佛菩薩能轉境界;轉境界最殊勝的、最穩當的、最快速的無過於念佛,念一切佛裡面無過於念阿彌陀佛。
所以此地講「一切諸佛所有名號」,也可以說這一句就是指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這個名號就是諸佛的名號。這個話不是我說的,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講的,「彌陀名號就是諸佛名號」,他老人家說的。可是我們細細想想,他說的有沒有道理?不能說沒有道理。何以故?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會上,代表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如果能從這些經文意思上來觀察,阿彌陀佛就是一切諸佛的名號,能講得通;念這一句名號就是念一切諸佛名號,念這一尊名號一切諸佛都現前,這個可能,不是不可能。你要是把這個理事搞清楚,你一定歡喜念佛,把念阿彌陀佛當作我這一生當中最大的事情來辦,不僅在念佛堂念佛,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總不離阿彌陀佛,這個人他怎麽不成佛?他怎麽不往生?肯定往生,肯定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補處菩薩是這樣修學的,你要不相信,將來到極樂世界,彌勒菩薩是每天都到極樂世界去上班,你見到他不妨向他請教請教。
這個地方「念持」這兩個字我們也得要略略解釋一下,「念」是今心,你現前心裡面真有,這叫念;「持」是保持不失掉,也就是不間斷。念就是不夾雜,夾雜就不叫念。你看他念得多麽專、多麽純,功夫達到這樣精純,沒有雜念。也許有同修要問我,那我們還能辦事嗎?你出家人可以不辦事,我在家人還有事業、還有家庭,我要顧慮家庭、顧慮事業,這不叫夾雜了嗎?對,起初你會夾雜,功夫到純的時候不夾雜了。不夾雜照樣辦事,不但照樣辦事,事還愈辦愈好。不要去思考,事情辦得很圓滿,不費一點功夫,樣樣事情都辦得圓滿、辦得成功,沒有人能跟你相比,你能相信嗎?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我們從他一個樣子就能夠聯想到所有的樣子。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這是他的工作,試問問他有沒有夾雜?沒有夾雜,講經說法從來沒有去想想過,一切眾生,無論在家、出家,各行各業,遇到釋迦牟尼佛向他老人家請教,隨問隨答。釋迦牟尼佛沒有通過思考,你問的這個,我想一想再解答你,沒有;釋迦牟尼佛也沒有去學習一下再來解答你,沒有,沒有通過思考,沒有通過學習,你看這樁事情他做得這麽圓滿。然後我們就明瞭,他無論做什麽事情不需要學習,不需要通過思考,樣樣都能做到究竟圓滿,這叫住真實慧。真實慧從哪裡來的?從覺正淨來的;換句話說,從念佛來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念佛從來沒有間斷過。
在這個地方我們也體會到一點,《華嚴經》上所說的「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最後、等覺,這十一個位次,到這個境界沒有離開念佛。換句話說,真正做到了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永遠沒有間斷,「念持」這兩個字做到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登地的菩薩才做到。心裡真有佛,除佛之外一切都放下,不再放在心上,心真正做到清淨平等覺;覺就是佛,清淨平等裡面就沒有夾雜、沒有妄想,妄想是懷疑,沒有了。所以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我們平常要學。我們學,學也學不會,毛病出在哪裡?出在我們了解得不夠透徹,認知不足,毛病產生在這裡。如果我們徹底明白了解,認識透徹,你自自然然憶念不會間斷,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教給我們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此地講「皆勤念持」就是淨念相繼,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我們要認真修學。
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沒斷,能不能取上上品往生?善導大師給我們說能!他老人家說得有道理,「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為什麽會有九品?是你遇的緣不一樣。你遇的緣殊勝,什麽叫殊勝?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個緣就殊勝。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真正能夠懂得不夾雜、不間斷,這是第一殊勝的緣,上上品往生;緣不殊勝,品位才下降,道理在此地。善導講得好,與經義相應,為什麽?經裡面講這個法門是平等法,平等法裡頭有九品,那個平等的講法只有說遇緣不同。上根利智的人遇不到緣,他品位低;下下根的人,造作罪業極重的人,如果遇緣殊勝,他的品位一下就提高,這才叫平等法。諸位要細細想想佛在經上講的這些境界,我們然後能融會貫通,這才能斷疑生信。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解注的文字比較多,可見得他對念佛很重視。末後他說,「以諸如來同一法界,體德均故」,這是解釋「一切」,為什麽說念持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同一法界。法界也叫法身,我們常常聽到經上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他這個地方講的一法界,同一法界跟同一法身的意思完全一樣。「體德均故」,均是均平、平等。他這裡說念是什麽?「念即明記」,這個解釋得好。念是你常常記得住;明記,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忘記。時時刻刻,念念之中都沒有忘記,這叫念,不一定口念。所以我常講,念是你心上真有,那就是念;心上真有,他此地講明記,我說心上真有,我們兩個人講法不一樣,意思一樣。可見得念是從心,不是從口。但是口念,最初學佛要口念,口念「令心明記」,它作用在此地,口不念的時候忘掉了。
念佛人因為自己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很重,必須要靠助緣,緣殊勝,要靠助緣。助緣是什麽?供養佛像是助緣,看到佛像想起來了;聽到佛號是助緣,聽到佛號記起來了。現在自己如果念累了、忘掉了,念佛機很好,念佛機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不間斷,你常常帶在身邊,常常提醒自己。畢竟娑婆世界眾生,文殊菩薩講得好,耳根最利,「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眼,必須眼看到佛像你才想起來,佛像在背後看不到,可是佛號音很圓滿,不管在哪裡都聽到,所以佛號的音聲比佛像更要殊勝,緣更要殊勝。
我們自己念佛,不但提醒自己,也提醒許許多多眾生。這許多眾生包括有形跟無形的,有形,我們肉眼看得見的;無形,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看不見的有些鬼神,我們不要理會他,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我們只一心一意去念佛。縱然是過去生中的冤家對頭,他看到我們這樣懇切,這麽專心念佛,「算了!別找他麻煩」,也原諒你了;如果看到你念佛不專心,還打妄想,「這個念佛都不老實,給他一點教訓」,找你麻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妖魔鬼怪有什麽可怕的?一心稱念就沒事了。最怕的是對念佛信心不深,為什麽?還怕妖魔鬼怪附身,還怕道場有什麽來擾亂,你對念佛沒有信心,對諸佛如來的護念沒有信心,對於龍天護法沒有信心。從這個地方看到你老不老實?你不老實!真老實,哪裡還管這些事情?真老實人天下太平,真老實人龍天護持、諸佛護念;不老實的人,妖魔鬼怪來作弄你。
他這裡講得好,你能夠明記,底下講「而慧逾增」,你智慧在增長。「持而不忘,故無間斷」,你能夠做到不間斷。「以佛為境,何五塵之能惑?」念念是佛境界,什麽妖魔鬼怪,《愣嚴經》裡面講五十種陰魔,都沒有能力迷惑你;換句話說,都沒有辦法來干擾你。清涼大師注這幾句話講得好!我們要好好去讀,細心去體會,應用在我們念佛功夫上,沒有一個不成就的。諸位緣無比殊勝,那是善導大師祝福你們,大家個個都是上上品往生;上上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不需要待很長的時間。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地藏經》(第五集)
※徐鴻業太監(黃門凈空)是怎樣出了名的
※凈空法師:為什麼學佛這麼難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六八一卷——第六九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