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頂禮文殊智慧勇識!頂禮傳承大恩上師!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用七種心懺悔〗1、一般居士學佛停留什麼程度?佛名經上說:「欲滅此煩惱障、業障、果報障三障罪者,當與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後此罪乃可得滅。何等為七:一者慚愧心,二者恐怖心,三者厭離生死心,四者菩提悲智心,五者怨親平等心,六者念報佛恩心,七者觀罪性本空心。」這七種心,實乃每一個學發菩薩心者,進入佛道的七個修行次第。而一般居士學佛的程度,因為周遭環境、人事、情纏的牽絆,大都定留在前兩個慚愧心與恐怖心的學佛階級,不能進步。一個欲求禮懺者,如果不能深刻地用心體悟什麼是煩惱障,什麼是業障,什麼是果報障。那麼慚愧心(悔悟心、向道心)與恐怖心(警惕心、無常心)根本就激發不起來。悔悟與恐怖墮落惡道的警惕心、無常心不能時時激發出來,繼續隨著貪、嗔、痴等煩惱心造業、受果,輪迴六道,便失去禮懺的意義,更遑論以下七種心。甚且現在的學佛者,大多在懂了幾本佛經或看了幾本論著後,反而不認識自已所以生在五濁惡世的因緣。對於「懺悔、求道的次第與內容」,往往因所知障而流於著重形式、名相上的美麗名辭,換取佛陀所預記的「鬥爭堅固時期」。學佛第一步的基礎發心:慚愧心、悔悟心、警惕心、無常心都發不出來,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警覺,持續下去,再下去的厭離生死心、學發菩提心——,就有如空中樓閣般的遙不可及。如果人人從踏入佛門起,皆能在善知識的提攜下,走向正確的信佛、學法之路,腳踏實地從怖因果、明業力、學懺悔、發大願的修行次第,一點一滴做去,則佛教幸甚!正法興盛!2、認識七種心的相互關係當知慚愧心由恐怖墮落惡道而發,恐怖心由慚愧做錯事情而生,兩者是一體兩面的;厭離生死心由恐怖心(無常心)深刻體認而生;菩提悲智心由解脫生死心牢固而堅定;怨親平等心由求佛悲智心力行而顯發;報答佛恩心由實踐四無量心,親證平等法性而表露;罪性本空心則由前六種心堅固顯相而現前。我們現在僅是站在凡夫地,學發經上所說這七種心,以為未來修行道上做善因緣。這七種心以修證的立場而言,是次第相生,也是相輔相成的,亦是禮懺發心、往生凈土的根本重點。誠如經上所說:「禮懺者若能以這七種心向彌陀擎拳合掌,至誠懇切,慚愧改革,身心發露,誓不再犯,如此懺悔,何罪不滅?何障不消」現在就將這七種心略作解釋。3、為什麼要發慚愧心來禮懺?不能發慚愧心懺悔即失去禮懺的根本意義。如果你沒有察覺出做錯事情,為什麼要懺悔?就因為深刻地覺悟到錯誤的思想及行為呈現在眼前,這樣慚愧心、悔悟心與向道心才能啟發得出來。佛弟子迴向時,常常稱念一句偈: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因為深切地從這句偈體會出:從無始以來,由自已身、口、意三業造作了太多貪、、嗔、痴、殺、盜、淫等惡業,累積了無量的煩惱惑業(煩惱障),生生世世因自作自受的善惡業行(業障),一直在三界果報中受生(果報障),阻礙修道的發心。三障不消,智慧不開;智慧不開,罪障未除;由是障礙菩薩道的行持。佛弟子一定要有這樣的覺悟,禮懺才有目的。如果不能體認這層「我因為警覺到過去生中及今生積集了太多的業障、煩惱障、果報障,任何潛藏在內心的貪、嗔、痴、慢、疑、殺、盜、淫、妄、嫉妒等心理沒有斷除,都會在各種因緣聚會時(如人情因素被牽扯下去或許多事件突發時),足以牽引我們造作惡業,墮落惡道去。因為深怕墮入惡道,所以一定要時時發慚愧心、悔悟心來反省自已的思想、行為,導入學佛修行的正軌。」所以禮懺者應當痛下功夫,深刻地從「三障」的意義及懺悔的目的等多方面的佛法知見,來認識此處所說的發慚愧心、悔悟心懺悔的重要性。4、為什麼要發恐怖心來禮懺?(1)恐怖心要如何才能發得深刻?恐怖心也就是警惕心與無常心。因為深刻地醒悟到一刻定留在三界中,就有淪墮惡道的危險,因恐怖墮落惡道,才會發慚愧心、悔悟心、向善心來懺悔。如果一個佛弟子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有恐怖墮落惡道,深怕輪迴無期的無常啟示,此處所說的慚愧心、悔悟心、警惕心、恐怖心、無常心根本就激發不出來。慚愧心、恐怖心發不出來,下一個出離生死心更發不出來。一般學佛者多停留在用慚愧心及恐怖心禮懺的階段,成凡成聖就出在下面一個「出離生死心」的發心上。(2)發懺悔心念佛是下品往生的基礎而下品往生者,在造了許多罪過之後,聽聞善知識開導佛法時,「慚愧心、悔悟心、向道心、恐怖心、無常心、懺悔心」一定要強烈地激發出來,以此強而有力的懺悔心來十念念佛,求生凈土才有可能。(3)如何分辨自已在學佛的道路上是「初學」還是「久學」?當知「慚愧後、悔悟心、警惕心、恐怖心、無常心、向道心」,是為自已學佛的道路而發,不發此六心,學佛根本就沒有上路,空談名相理論而不騖實修,只會增長自已的驕傲心、我慢心、爭鬥心、好勝心、嫉妒心,產生眼高手底、好高騖遠的情形,在學佛的道路上仍然是個「初學」,因為連最基本的慚愧心、恐怖心、無常心、向道心都不能時時警惕在心,發不出來,再上一著地深入修行問題,便止於空談,產生理與事分離的現象。(4)如何證明禮懺者已經進入事懺的階級?而如何證明禮懺者真的發出慚愧心與恐怖心來懺悔?一定要做到如大本生心地觀經卷三所說的:「涕淚悲泣身毛豎,於所造罪深慚愧;對於十方三寶所,及以六道眾生前;至誠發露無世來,所有惱亂諸眾生;起於無礙大悲心,不惜生命悔三業;已作之罪皆發露,未作之惡更不造,以慚愧水洗塵勞,身心俱為清凈器。」的程度,才能稍微將無始以來散亂的心暫時平靜下來。長久保持這種慚愧、警惕的懺悔心學佛下去,便證明你確實進入事懺的階段了。5、為什麼要發厭離生死心來禮懺?(1)發厭離生死心禮懺的基本目的雖然今世用悔悟心、慚愧心、警惕心懺悔了,來世絕對還會做錯事情,甚至宿業現前,再以悔悟心來禮懺——。如此懺悔了又犯,犯了再懺悔,生生世世,就在改過、犯錯中禮懺無期。而犯錯的根本源動力乃在「生死」的投生與再生中。如果沒有「生與死」的投胎與再生、就不會場有墮落惡道的憂慮,因此經上說要發出離生死心來禮懺。(2)一般居士離發出離生死心來懺悔但是一般居士,要他發出離生死心來懺悔,非常不容易。然而你今世不發此心,不用方法來培養(諸如多供養三寶、多參訪修行者、閱讀高僧傳、多聽法師說法、看經——),來世就沒有修道的機會。不發出離娑婆生死苦海的決心來念佛,則往生凈土絕對不可能。這是往生凈土禮懺發心的根本重心。凡是正在進行禮懺者,皆應重視、反省這個問題。同時這也是中品往生者必備的凈業資糧。(請參閱「凈土探究」第十四願中品往生者具備聲聞行者修行的條件一文。)(3)禪、修密、修凈皆是以厭離生死心為入道的起步無論修禪、修凈、修密、,皆是慚愧心、悔悟心、恐怖心、無常心、向道心、出離生死心為入道的起步。修禪者悔悟心、恐怖心、無常心、在日常生活中發得強烈,才會愈發精進禪修;相對的,在靜定中,此三心的基礎穩固,才愈加能在禪定中激發厭離生死的發心。(4)世間知苦、悟苦者有三種人世間人難發出離生死心來學佛、念佛,因為這是世間人造作情纏業緣、作繭自縛的結果。佛說世間有三等人:一是先知先覺者,今生沒吃過什麼大苦,就能在看到人類生老病死的苦果中知苦、悟苦,發出離生死苦海心來修行;如佛陀即是。一是後知後覺者,第二等人要嘗盡苦頭,歷盡悲歡離合、生離死別、人事淪桑之苦,才能知苦、悟苦,發出苦心來修行;如高僧大德,多有出生在貧苦環境中而知苦、悟苦,發出苦心來修行。一種是不知不覺者,凡夫眾生縱然歷盡淪桑、窮困撩倒,知苦、悟苦,但隙以苦為樂,不能發出苦心來尋求超脫生死苦海之法。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就是先知先覺者與不知不覺者在苦因的覺醒上,最好的說明。佛生長在富貴家庭中,發出苦心最難,所以說是第一等人——先知先覺者。現在能發出離生死苦海心來禮懺的佛弟子,雖是後知後覺者,但在了悟出離生死的發心,是要透過「持戒」、「觀照」、「修定」的過程,才能發得堅固,以此發心,就已經種下超凡入聖的修行種子,相當難能可貴。(5)出離生死的心不發,絕不能轉凡夫業成聖人業倘若禮懺者前二心的基礎沒有鞏固,此厭離生死心根本發不出來。出離生死心不堅固,下一個求成佛道的菩提心又如何能發得深刻呢?學佛基本的目的,就是在學習如何轉凡夫業成聖人業,亦即是以此出離生死的發心為基礎。所以一定要用各種方便修持方法,如持戒、修定、觀想、發願等方法將「出離生死心」培養起來,不再造作與這個世間相應的輪迴苦果,將今世的夫妻緣、父母緣、兒女緣、朋友緣轉變成佛道法緣,來世不要再與眾生纏結情緣下去。有此省悟,出離生死的心才能熏發出來,方能將身心帶入下一個發菩提心學佛的悲願中。(6)如何證明禮懺者確實發出出離生死的心來懺悔?而如何證明禮懺者真的發出厭離生死的心來懺悔?一定要做到經上所說的:「一心勇猛懺諸罪,發大精進心無退;涕淚交橫不覺知,遍身流汗哀求佛;長跪合掌心不亂,發露無始生死業;唯願十方三世佛,以大慈悲哀愍我;我處輪迴無所依,生死長夜常不覺;我在凡夫具諸縛,狂心顛倒遍攀緣;我處三界火宅中,妄染六塵無救護;我生貧窮下賤家,不得自在常受苦;我生邪見父母家,造罪依於惡眷屬,願出三界生死業,願滌罪障凈六根,我願堅持不退轉,不惜身命出生死。」的程度,長久保持這種至誠、懇切的厭離生死心來禮懺,才能證明你的「心思」確實已在「道」上行了。尤其禪觀者,在將出欲界,進入初禪的定境中,當觀照到自身的不凈穢臟時,才能真正發出離生死心來修行。修凈土者,更要多安排自已念佛(修定)、拜佛(懺悔)、助念時間,將此出離生死心穩固了,往生凈土才有保障。6、為什麼要發菩提心來禮懺?(1)最徹底轉變與眾生結惡緣的修行方法以嗔制嗔,以暴制暴,必然與眾生來世再結惡緣;冤冤相報,無有了期。最徹底轉變無始以來與眾生所結惡緣的方法,就是學慣用佛的慈悲心與智慧心來對治與眾生糾纏的罪噁心與仇恨心,用自已的德行去感化仇家,才能化解過去生中與眾生所結的無數惡緣。佛的智慧心與慈悲心是從六度萬行一點一滴、由淺入深的修證而來(後續諸願有詳細說明)。禮懺者唯有用此處所說的發七種懺悔心來行六度,才能獲得佛的一分慈悲與智慧,用真誠的慈悲心去對待眾生,才能寬恕與轉化過去、現在與我有恩有怨的一切眾生,方能踏上學佛發慈悲心的正途,才能上品往生。(2)佛門智慧心與慈悲心的學習分入世與出世兩種佛門智慧心的修學次第,分為入世智慧心與出世智慧心兩種(後續布施願與般若願有詳細說明)。佛門慈悲心的行持次第,也有入世慈悲心與出世慈悲心兩種之別;入世慈悲心,首先一定從布施下手修學;出世慈悲心,則要深入地用佛法智慧引導眾生走出一條長遠出苦的道路(後願有說明)。(3)修行到什麼程度才能廣度與我們有恩有怨的眾生?我們看迦諾迦尊者用他在禪定中所獲得的出世慈悲心與智悲心,加持清涼泉水成為大悲甘露水,才能洗滌悟達國師與人面瘡宿世中所結的仇恨。而且悟達國師在這次冤業消除後,終身依所作「水懺」在山中禮懺、修行,終老山林,跡不入俗,死前預知時至,右脅而卧,自在往生。這即是提醒我們:一定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成佛心,學習諸佛的慈悲心與智慧心,才能盡度與凈化無量劫以來與我們有恩有怨的一切眾生。並且未有在第三種「出離生死」的發心徹底成就——了脫生死,身心自在,才能在自利利他的成佛道上,勇往直前,永不退轉。(4)凡夫眾生髮菩提心禮懺的基本意義而此處所說的發菩提心來禮懺,基本的目的,就是在於啟發禮懺者求學彌陀的慈悲心與智慧心;並且唯有深入地認識與力行諸佛的慈悲心與智慧心,才能方便地運用「悲智」之心,有希望去感化宿世與今世的仇家,從此也踏上學佛的正途,不再與眾生結怨。7、為什麼要發怨親平等心來禮懺?(1)什麼是怨親平等心?在今生我們一定會碰到很多過去生中的怨親債屬及現在再結下的怨親債屬。學佛者唯有用無怨、無恨的平等心去對待今生認識與不認識的眾生,在無意、有意間、才能逐漸打開宿世和現在與眾生所結纏的「心結」,從此與眾生廣結善緣不再造惡。(2)入世平等心與出世平等心的差別在哪裡?怨親平等心同樣有入世平等心與出世平等心的學習次第(後願有說明)。而入世與出世之別,就出在如何對待向我們讚歎或怒罵的眾生的態度上。眾生以惡言相向時,凡夫「心」若能不嗔、不憂、不動,自然不會與眾生惡結緣、纏緣。這是要經過修慈心三昧、悲心三昧、喜心三昧、舍心三昧成就,才能真正鞏固怨親平等心(後願有說明)。如人間的初果聖地,在遭遇逆境、無食物活命時,縱然眼前只有一頭羊,但證果聖人深悟不可再與眾生結怨,以至於障礙未來修行的道理,於是寧願自已身亡,也不會殺羊食其肉苟活。這種以清凈心、平等心自決的行為,因「心境」不同,而異於凡夫自殺的結果。凡夫眾生不可模仿,也不是世俗凡夫所能做到的(見《大智度論》)。(3)凡夫眾生學慣用平等心度眾的第一步凡夫眾生所要學的是:不殺害仇家,不報復、不記恨對我有仇恨、不滿的人,學著用怨親平等心去對待與我有恩有怨的一切眾生,你做得到嗎?能夠做到「怨親平等心」,已經不是庸夫俗子,代表你真的已經踏上學佛的道路了!在這七種懺悔心裡,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怨親平等。這是現實生活中的每一位凡夫眾生深有同感的!(4)真正啟開怨親平等心是在什麼時候?並且學佛者一定要在第四種「菩提心」顯發之後,才能真正啟開怨親平等的智慧與發心。而修行要確實達到怨親平等的程度,必須「嗔心斷」,入色界禪定,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親證平等法性才能圓融成就(後願有詳細說明)。(5)為何說佛將怨親平等心做得最圓滿最徹底?而入世平等心與出世平等心做得最圓滿最徹底的,自然表現在佛的身上。我們看無論大、小乘經典都敘述:佛不論碰到任何毀謗、讚歎、供養、辱罵、論義——等種種際遇,內心不動、不喜、不嗔、不貪。遇著任何順逆境界現前,都是和顏悅色,心無貪、怒,真正做到怨親平等。因為在佛的心裡,早已沒有嗔恨心、貪愛心——,早已超越凡夫的喜怒、愛恨相對境界。(6)發怨親平等心禮懺的基本目的這裡所說的發怨親平等心來禮懺,目的在使懺悔者長期藉禮懺的作用,培養怨親平等的觀念與發心,如此學佛,一定能隨緣化解今生或前世正在現前的逆境,化解對我有恩有怨的一切宿業冤親債屬的仇恨心與萬一。8、為什麼要發感懷佛恩心來禮懺?(1)發感懷佛恩心禮懺的基本意義如果沒有佛為我們開示修行的方法、懺悔罪業方法,凡夫眾生根本無由踏上正確懺悔罪業、了脫生死的修持道路,所以當然要發感謝、懷念佛陀說法、教誨、恩德之心來禮懺。但是凡夫眾生遇到逆境現前時(諸如自已子女、父母、夫妻——)逢遇橫禍、病故時,就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也難免沒有怨天尤人之憾,甚至從此喪失學佛的信心。(2)堅固地發出感懷佛恩心懺悔是在什麼時候?而真正、堅固地感懷佛恩心,一定要在第五種發心(怨親平等心)穩固時,內心達到「無怨、無恨、無善、無惡」的無執、寂靜、平等境界,親證平等法性,才能稱為真正從佛口生,從法化生的真佛子。修行至此程度,學佛的信心才會堅固,才能徹底覺悟諸佛所言不虛,有善惡報應,有生死可了,有真理可證,有佛道可成!方能真發感懷佛恩心來懺悔。9、為什麼要發罪性本空心來懺悔?(1)什麼是佛法所說的「罪」?這是禮懺時非常重要的發心。若不了解什麼是罪性本空,則不知如何轉化積藏在心識中罪惡的陰影,不能消罪業。首先必須了解佛法所說的罪,不是造了殺、盜、淫、妄等重大罪業,才叫做「罪」。換句話說,不是等造了重大罪過後才去禮懺,如此懺悔已經太晚了(定業已成)。凡是潛藏在內心的「嫉妒心、貪愛心、嗔慢心、疑忌心、鬥爭心」,都會在因緣聚會時,引發造罪的惡因,就是佛法所稱的「罪種」。如地藏經說:「凡夫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便是在說明當凡夫眾生投射其善噁心念於六塵人事時,都會使其不斷地在三界的善惡報應中受生,了脫無期,而構成墮落三惡道的牽引因,所以稱為罪根。大智度論卷四十二以說:「善無記法雖非罪果,但是生罪因緣,不應著。」由此可見,禮懺的目的,是在懺悔、改變自已心中潛藏的「貪、嗔、痴、慢、疑——」等足以牽引至惡道的罪因,成為「向道、凈心」超脫三界的成佛「修因」,才能真正達到禮懺的效果。(2)罪業不是獨自生起任何一件事情,沒有它的起因,絕對不會無中生有,無因而生;罪業絕對不是它自已單獨生出來的(罪業性質本無獨立性,罪性本空義)。換句話說,罪業是從造作者與受害者雙方複雜的因緣糾纏和合而生。當然也從雙方造罪、結怨心態的變化而轉變。因為罪業可轉,才可用前述六種心來懺悔。這樣凡夫學佛才可因消罪業而轉凡夫業成聖人業。(3)懺悔不能消重罪重大的罪業,經上說是「不可悔罪」,不是用事相上的懺悔(拜懺)就能消滅的,所以說懺悔不能消重罪。一定要依理去做,遵照此處所說七種心長期觀照自心、禮懺、修行,轉化內心造惡的罪因,當具足象迦諾迦尊者的定慧與慈悲,才能轉黑暗心成光明心,稍微消除無始以來累積在八識田中罪惡的陰影,因心態承受力的轉變,而轉重罪成輕受。(4)懺上悔者如何依罪性本空義行理懺修觀?談到懺悔者心態由黑暗轉為光明的問題,便要涉及禮懺者對罪性本空義行理懺修觀的認識有多深。如《心地觀經》對禮懺的內容有明確的說明。依經上說:「若能如法懺悔者,當依二種觀門修;一者觀事滅罪門,二者觀理滅罪門;事與理實無差別,但依根緣應不同;若欲修習觀正理,遠離一切諸散亂;著新凈衣跏跌坐,攝心正念離諸緣;常觀諸佛妙法身,體性如空不可得;一切諸罪性皆如,顛倒因緣妄心起;如是罪相本來空,三世之中無所得;非內非外非中間,性相如如俱不動;真如妙言絕名言,唯有聖智能通達;非有非無非有無,非不有無離名相;周遍法界無生滅,諸佛本來同一體;惟願諸佛垂加護,能滅一切顛倒心;願我早悟真性源,速證如來無上道;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觀妙理空;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凈戒;若人觀知實相空,能滅一切諸重罪;猶如大風吹猛火,能燒無量諸草木;諸善男子真實觀,名為諸佛秘要門。」就因為行理懺能夠轉化造惡者的罪過心成清涼水,由此悟知罪由心造,心轉罪轉,罪性本無實性的道理,可依妄心調伏而轉罪性成善性,進而契證性、相平等的道理,更加增強造惡者懺悔的信心。而此處所說的由理懺消重罪,是依懺悔者心態轉暗為明,而轉重罪成輕受的原理而言。(5)罪性本空事相上的解釋罪相本空的意義,若依事相上說明其無定性的理由,便要牽涉到造惡者與受害者雙方面在結怨前後,其(心性)具備的善惡強弱問題,實嚴重影響到三世果報問題,形成雙重因果,甚至層層複雜因果的轉變與加重。所以說罪性本空——罪業本身沒有其固定性、獨存性,可依雙方面的心態轉變而轉化。今生你發了懺悔無始以來罪障的心,因我們堅固地發出「悔悟罪業心、恐墮惡道心、厭離生死心、求佛悲智心、怨親平等心、感懷佛恩心」來懺悔、改過、向善、向道、修行,而使因造罪而產生黑暗、自責、不安的心性扭轉成善良、光明、謙虛、有德的「佛弟子」。未來逢遇冤親債屬的因緣際會時,必能因我們「修身養性」所散發出來的德操影響力,而使重報轉輕報,甚至因你的德行感化對方,而化解仇家的報復之心。千萬不可誤解罪性本空的「空」,是空無所有的意思。如果以為懺悔、修行後,可使已造罪業化為烏有,就大大麴解發罪性本空心來禮懺的意義了。而前述第四所說的發菩提心、第五發怨親平等心、第六發感懷佛恩心以及第七的發罪性本空心來禮懺、修行,正是上品往生者不可缺少的凈業資糧。了悟了罪業本身空無自性、空無實體,乃是從因緣和合而生,又從因緣轉變而變化的道理,禮懺者應該對潛藏在自已心中的造罪習氣有所省思與改過吧!去除了造罪的心影,才能真正達到用罪性本空心懺悔的目的。否則光是用表相上的禮佛方式,是不能與彌陀此引導眾生在禮佛時發出懺悔、修菩薩行的本願相應的。願好學者善思之!
〖欲滅罪業應先作四種觀想〗佛名經卷十八說:「當懺悔者依前述七種心至誠發露懺悔,達到身心寂靜、無謅無障的程度,便是內心黑暗去除,善心生起,以新生之心迎向光明的時刻來臨了。此時更當做四種觀行,以為滅罪作前方便。是那四種呢?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於我身,四者觀如來身。」1、為何要做因緣觀?常常聽到有人感嘆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已」,而不能隨心所欲地去做自已喜歡做的事。或者在受到人情包裹的壓力及名利心趨使時,不由自主地做錯事情,卻不知已經犯錯!身處什麼樣的環境,自已扮演何種角色,每一分每一秒自已心裡在想什麼?想做什麼?大部分的人都是迷迷糊糊的,隨波逐流,不能認識自已的舉心動念!禮懺者不同於庸俗常人之處,就是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處在那一種人事、環境下,會勾起自已何種習氣、心性(造罪的業因),引發何種不好舉動、行為,進而違背良心,犯下惡業,為自已來世多添加一分生死業力。不要看只是小小的淫心、貪念、嗔習現前,這一絲業習不斷,都足以牽引庸俗凡夫的生死的狂流中繼續造惡,牽纏不休。實在可怕!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已有什麼不好的習氣,心知肚明,但卻改不掉。為什麼不能改?因為你沒有堅定的毅力與耐心,不想痛下決心去改呀!有時是因為工作環境所使然,染下某些不好的習氣,又不能戒掉,實在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這就是現世的業障觀,怪不得別人!想要換個工作環境,卻為了生活、家計,不能隨心所欲,這也是延續前世的業緣,今世再造的業障。尤其是已經對學佛有相當體認的佛弟子,想要進一步改變現有的環境,卻又受家計的牽累,不能掙脫出來。佛說,要認識現實的因緣觀。養家活口是已成的事實,絕不可能因學佛後,自已的心態提升與改變,而忽視周遭的環境是自作自受的結果。要如何轉變現有的因緣?或者為何不可改變自身所處的現實環境?自已一定得知道它的「徵結點」所在。在考量了無論過去世現前的果報及今生再做的罪業,都是由前世及今生自已在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緣牽纏下自作自受的結果,便不可怨天尤人。尤其在明白為何不可更改現實的因緣環境時,更要接受「安受苦忍及苦應當受」的事實。大部分的佛教徒都困於自作自受的業障,跳不出來,也安於現狀,以苦為樂。倘若你真的覺悟輪迴六道的可怕,便應從今生起,發出懺悔業障的心來學佛。在發了學佛的道心後,於懺悔的道路上,更應針對自已潛藏的犯錯心態,及牽引我們輪迴生死的業因去反省與悔過,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如此做下去,才能真正體會出禮懺法門現實因緣觀的意義。2、為何要做果報觀?(1)聖人受報與凡夫受報的不同點每一個佛弟子都應當明白,任何一個人在過去生中,一定與無數眾生結下了許多「殺、盜、淫——」等罪業因緣,有些已經受報,還有更多的「殺、盜、淫」等罪孽均未受報。你今天懺悔了,並不代表罪業已消。。懺悔的目的,在於追溯及明白造罪的原因後,進一步依佛法的修行方式來轉變我們造罪的「心性與行為」。如果連今生的造罪因緣都不知起因何在,又如何知道前世的造罪因由呢?若不知造罪的原因是什麼,絕不能轉未來將受的重罪果報成輕受。聖人過去所造殺業,依然要遭受報應,何況是凡夫俗子!?只不過聖人「定慧力」夠,承受果報時的「心態」與凡夫不同。如目連尊者死前宿報現前,為外道以亂石砸死,「身大痛但心不迷」,在死前尚以神通力飛到舍利弗住處訣別,再以神通力飛回靈鷲山入滅(增一阿含經)。如果是凡夫俗子,「身大痛心亦迷」,嗔心一起,必墮惡道,又和怨家結了不解之緣。冤家相報,無有了期。這正說明了一個解脫聖人雖然依懺悔、修行的方式轉變了自已的「行為與心態」,但宿世結惡的冤家並未學佛,依然記恨在心,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何況是雖然懺悔而功力不鴝的凡夫!?只不過聖人受報時心識「清清楚楚」,不會因此喪失他的定慧力。這即是說明了「重報轉輕報」的道理,在於承受果報時的「心態」問題;或者依聖人的德行力量,感化仇家的報復心態,也是重報轉輕報的一種——。(2)認識罪無定性的因緣果報觀談到果報問題,錯綜複雜,牽涉甚廣,茲略舉八種造惡者與受害者雙方心態變化的情形,來說明法無定法,報無定性的道理。1.造惡者今生懺悔了,但只定留事相上的禮懺,來世碰到冤家還是要受報(定業不可轉)。2.造惡者今生姦淫或殺害受害者,或未將他殺死,造罪後,沒有懺悔;受害者心地善良,不一定會找造惡者報復,但造惡者死後先墮惡道受報,來世遇到仇家,對方仇恨心不會那麼強。3.今世造惡者嗔毒心重,造罪後沒有懺悔,也沒有信佛,對方報復心又深,這種造下殺下殺、盜、淫、妄的罪報最重。來世因緣聚會,冤冤相報,無有了期。4.造惡者當生未曾懺悔,但對方來生學佛修行,修得很好,悲願心重,這種仇恨心就會因學佛後心性的凈化而轉變,報復心不會那麼強烈。5.造惡者雖當生未曾懺悔,但因宿世修行善報因緣先成熟,死後未墮惡道,來生出家修行,然而功力不鴝,對方仇恨心又強,墮入鬼道,或死後一直停留中陰身期間,便會因仇恨心的趨使,生生世世跟在其左右,伺機而動,尋找機會報復(如悟達國師與人面瘡)。6.造惡者當生懺悔,修定心強,來世又修行證果,受害者沒有信佛,仇恨心強,因緣聚會時仍會找你報復,但形成重罪輕受的情形(如目連尊者)。7.受害者修得很好,不會記恨造惡者,但造惡者不知懺悔、修行,當生因黑暗心牽引,墮落惡道。或者雖然懺悔、修行,功力不夠,還是要墮惡道,但時間縮短(如阿[門者]世王墮拍毯地獄)。8.造惡者用德行感化受害者,化解對方對他的仇恨心。或者遇到出世聖人用深厚禪定所發出的慈悲力量來化解雙方面的冤業,這也是消罪業的方法之一。但這種情形少見,因現在佛教徒,多不知和修行人結緣,自然沒有因緣逢遇出世聖人化解深重的冤業。由此可見,罪無定性的因緣果報觀,非常的複雜、深細且難解。正因罪無定性,不論重罪或輕罪,未來因緣際會時,果報還得自受,不是光在那裡不明佛理地作禮懺就能滅罪。所以經上說,當發「出離生死心、求佛悲智心、怨親平等心、罪性本空心」等七種心,來一點一滴地反省、改變自已的「心性與行為」。當生生世世累積了深厚的悔悟心、無常心、出離心、向道心、修道心、慈悲心、智慧心、平等心——,末來宿報現前時,便能和聖人超然心境一樣「清清楚楚」、「心不顛倒」的承受現前的惡報,甚至感化仇家。這才是禮懺者反省果報觀的正確方向。3、為何要做自身觀?當禮懺者對因緣、果報有了深刻的認識,進一步應當反省:犯錯的因緣與罪報的現前,皆因我的思想、彼這個沒有靈敏覺性的凡夫身軀束縛而引起。聖人之所以在宿障現前時,能夠面對各種業緣果報的來臨,而「超然承受」,就是因為聖人深切地體會出,唯有扭轉無始以來與這個濁業色身相應的污穢心境,顯現一份如來的光明定慧,才能「遇報而心不迷」,轉凡夫身成聖人身。禮懺者明白了這層道理,若不能從現在開始,天天在懺悔罪業時,發深重誓願心:「願超煩惱身,願斷生死心,願修聖人業,願證如來智—--」的修行悲願來激發、培養自已的出世心與涅盤願,進而以實際的學法、修法行動逐漸登入聖人轉業的「出世凈行」行列。試問:要如何才能達到轉凡夫身成聖人身,超然地承受罪報降臨的痛苦呢?4、為何要做佛身觀?這裡所說的如來身,即是諸佛法身之義。禮懺者應當觀想:唯有佛才能徹底走出宿世罪障的陰影,超然消受無始以來任何宿業的羈絆(見「大智度論」)。眾生尚未成佛前,皆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罪業因緣,這種種的障道因緣不滅除,就會牽制、影響我們往解脫道上及菩薩道上前進。雖然成佛不易,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們有悔改業障之心,有痛下決心誓往成佛之路前進之心,按部就班地朝向前述七種懺悔心的禮懺方向邁進,未來必能業障消除,成佛有期,終能象諸佛一樣地徹底走出罪障的陰影,廣度眾生。然而大多數的禮懺者在了解如何轉業的道理後,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悔改,煩惱心不斷。這種停留在形式化的學佛,如何能鴝轉業呢!?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於正在發心學習諸佛轉業、轉境的佛弟子身上,是絕對不適用的。
〖如何證明罪相已滅?〗1、什麼是罪相?什麼是「罪相」?就是潛伏在內心深處(八識田中)揮之不去的罪惡影相(不僅是造罪行為的表相而已)。一個有「良知」的人,如果犯了「殺、盜、淫、妄」任何一項重大過失,內心一定會「隱隱作痛」,後悔自責,不能忘懷;每當夜深人靜或者觸景生情時,這種烙印在心靈深處的「傷痕」,便會在無人傾訴、深自內責的情緒蕩漾下,隨境搖曳,若隱若現,甚至「記憶猶新」。就如成唯識論所比喻的「如海遇風緣,起種種波浪;現前作用轉,無有間斷時。」2、罪相滅除的意義佛法所說的「罪相滅除」,乃是借著善知識引導修行的力量,撥除內心造罪潛藏的「陰影」、「罪惡感」,讓你污穢的心靈,憑藉各種修身養性的力量洗鍊清凈,而使隱藏在內心的「罪惡影象」,達到「轉暗為明」、「轉猶為喜」、「心開意解」的程度。也就是前述經文所說:「當禮懺者用前釋七種心,至誠發露懺悔、修持,達到身心寂靜、無謅、無障的程度時,便是惡滅善生,內心黑暗去除,以新生之心迎向光明的時刻來臨了。」(按經上說,比丘等犯四重禁時,當對八位清凈比丘發露所犯罪業,懺悔、改過,用意大致與此同,一方面是僧團紀律及整體形象問題)。可以說,除了佛菩薩及了脫生死的阿羅漢之外,任何一個有情眾生,其心識田中,都從無始以來積集了無量無邊的罪惡陰影尚未除滅。如果凡夫學佛者,以為自已今生沒有「罪惡的陰影」,就不用修學「轉業與轉境」的滅罪修行方法,那就應當重新反省自已對佛法的認識,及禮懺滅罪的意義了。3、滅除罪相的方法及證明罪相已滅的徵兆依佛名經所說,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已經覺悟欲求佛道,應當先正心誠意,反省、改悔過去及現在因「殺、盜、淫、妄」所犯無量生死重罪而造成的今生種種逆緣現前。便應在佛前晝夜以前述七種懺悔心及四種滅罪觀想法,發露、改過、修習,並且稱念佛名,至誠禮懺,求佛攝受、證明從今日開始,誓隨佛學,誓不犯過。更應明白,一佛名號張顯萬佛德行,禮拜一佛即是敬禮諸佛。又以彌陀與此界眾生最為有緣,故以稱念、禮拜彌陀為受學本師;如此晝夜至心改過、念佛、發願、拜佛滿四十九日,長期隱藏在內心的「黑暗陰影、疙瘩」,便會隨著你痛哭流涕的盡心禮懺、傾訴,而逐漸轉換、凈化。當你內心因此禮懺、發願、修行的誠意所感化而令身心日夜達到唯有「寂靜、慈悲」的清凈心境顯露時,代表著你與諸佛菩薩的本願度生悲心相應,此刻一定會有光明顯相,當光明顯相時,表示你內心「黑暗的罪相已轉」,亦即印證經上所說的「是人清凈時,當有相現」的道理。罪相已轉的道理,又可從幾方面來證明:1.禮懺者在清醒時,或者在睡夢中,會見到彌陀(以彌陀為代表)為其記莂說垢心已轉,罪相已滅。2.或者看見菩薩(以觀音為例)與其記莂說:因你至誠禮懺、修行,罪相已轉,垢心已滅。如果畢生保持這種「悔悟、清凈、大願、大行」的心態去做,死後一定能受到彌陀的攝持,往生凈土世界(以極樂世界為代表)隨佛修行。3.或者看見觀音菩薩(以觀音為代表)為其摩頂,告示:罪相已滅。4.或者見到自已進入清凈的大法會中,與眾同座,聽佛說法。5.或者看見自已升座法會之中,為大眾說法。6.或者見到無數聖眾僧及凈行比丘,將往諸佛世界,恭聞法要——。倘若禮懺四十九日未見好相現前,代表你不夠至誠懇切,或者散亂心重,或者不得要領,便應一年、二年、——一直照著前述的七種懺悔心與四種滅罪觀想法,或依慈悲三昧水懺法,在行住坐卧間觀想、反省、改過、稱名、拜佛下去,直到你覺照出「罪相已轉,垢心已滅,心光現前」為止。正當你污心滅除,光明顯相之際,當下迴向凈土,必能應驗往生信願,一世超生極樂矣!
〖禮懺最終的目的是什麼?〗佛名經又說,當禮懺至誠懺悔無始以來因貪、嗔、痴、慢、疑所造殺、盜、淫、妄等無邊罪業後,應當承此懺悔三毒罪障所生善心,發願迴向說:願我生生世世皆能象今生一樣保持這顆懺悔、發願,隨佛修行的心,愛水就此乾枯,嗔火從此淡化,貪慢積習減輕——,誓願學諸佛一樣,廣度眾生修學聖人所行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誓願斷盡無明根源,精進不息地向涅盤聖道前進——誓修菩薩行願,誓修菩薩十波羅密——,誓成無上佛道,誓度無盡眾生——。並將此禮懺所發清凈大願,回施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均能和我一樣生生世世力行懺悔、滅罪、發菩薩成佛行願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三也說,願以禮懺所得善根;「常得宿命智,常親近諸佛,常聞佛說法——遠離一切不善因,恆得修行真妙法——,一切世界諸眾生,悉皆離苦得快樂——,願得常生富貴家,勇健聰明多智慧——,諸根清凈身圓圈,殊勝功德皆成就——,願此勝業常增長,速證無上大菩提——。」由此可知,禮懺最終的目的,在於迴向發願。迴向發願的作用,便是為了念念加重禮懺者向道的力量,使其藉著懺罪「善心」的生起,而生生世世在其迴向發願的堅固意念中行進。並且唯有生生世世在禮懺的發願意念中,往修行道上前進,才能徹底達到轉變無始垢心成清凈道心,滅除罪障的目的。如此才能徹底與這第三十七願——「在聽聞彌陀聖名,發出至誠改悔心向彌陀禮懺時,同時啟發歡喜、堅固的迴向大願——朝向菩薩成佛大道前進」的本願相應。這才是敬禮彌陀的正途。倘若不從聞名、禮佛的過程中,透過懺罪、反省、觀心、發願、修行—循次漸進的實踐歷程,終不能踏上彌陀這第三七「聞名、修菩薩行」的接行大願正途。若不能踏上彌陀最初的成佛道路,基本的成佛入門的基礎沒有札穩,如何能將我們的身心引進以下菩薩修行次第的行願中呢!?。
推薦日誌
網路學佛|傳播|護持須知如何聞法如何辨別、依止善知識認清真相,撐握命運生命的本質戒風遠播 見聞受益!影集如何對待色丄情的誘丄惑如何懺悔|學佛從懺悔開始在線發露懺悔堂解脫、成佛必須要過三個關【菩提心修法(共2之2)】【菩提心修法(共2之1)】八種後悔【警世人】為什麼要皈依?如何真皈依為什麼放生功德最為第一讓世界充滿愛【喚醒愛心】用佛法來實現婚姻幸福【慈善點擊=日行百善】肉食的害處和素食的好處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如何營造幸福美滿的家庭佛教的財富觀【智慧理財】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推薦閱讀: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佛教常識:十懺悔,消你十業障
※懺悔—後不再造是真懺悔 (第二集)
※藥師七佛名號功德懺悔法
※【六祖壇經淺釋】懺悔品第六 (一)
TAG:懺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