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丹對話任法融丨論儒釋道三教關係 直言何謂道

雖然三者包括在傳播形式等方方面面上都不相同,但歸根結底,最高的境界是一樣的。所以為什麼總聽人說有關三教合一的理論,這三教為何是殊途同歸或一樣的呢?從三家經典著作上我們不難尋找到答案。

2015年10月21日,適逢重陽節,陝西終南山樓觀台秋陽和煦,樹木蕭森,一片深秋的鬱勃蒼茫。騰訊主要創始人、終身榮譽顧問、儒佛道頻道倡立者陳一丹先生前來拜訪中國道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當代高道任法融大師,兩人就道教的核心概念「道」與「德」及其在當代傳播,道教養生的根本要義等展開對話。

論儒釋道三教關係 直言何謂道

陳一丹先生 就《道德經》而言,我們開宗本源地交流、用通俗一點的理解,何為道?何為德?在這一問題上,因為我們面對的是廣大的網民,從這一層面上,我們先來從《道德經》的道德來入手,以此來讓廣大網民更好地了解我們道家,請任老、任主席談一談這方面的見解。我們直指本源:什麼是道德?任法融道長

在今天都是道法自然(不離道的範疇)的,(大家)都放寬鬆一點,這是一個漫談。

陳一丹先生

是的

任法融道長

你剛才提的主題,道和儒、釋,這三大文化體系啊,在人類的發展進步中應該說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先秦、尤其是在原始時代,道、儒不分啊,它是天人合一的文化。那個時候沒有道、儒,道、儒是互補的東西;道儒在什麼時候分了,就在春秋時候,在諸子百家形成之後,以孔子、孟子學說為代表的就是儒家學說;以老、庄為代表的人物就是道家學說,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才分開了道和儒的關係。

關於釋家,釋文化是自漢代從西域而經中國(傳播)來。釋文化以梵文為主,但釋文化進中國來以後,還是藉助中國的道、儒文化來闡述它的佛教。那麼它為什麼藉助中國的道、儒文化呢?(因為)它的梵文、梵意中國人不易理解。所以它是通過藉助中國的道和儒文化來闡揚佛法。總的來說這三大文化體系殊途同歸,雖然三者包括在傳播形式等方方面面上都不相同,但歸根結底,最高的境界是一樣的。所以為什麼總聽人說有關三教合一的理論,這三教為何是殊途同歸或一樣的呢?從三家經典著作上我們不難尋找到答案。

問道終南

道教(早期)唯一的經典就是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全篇共5000多字;而佛教的《金剛經》全篇也是只有5000多字,它是通過歷史故事來闡揚佛法。佛文化最後濃縮為《波若波羅蜜心經》,全篇只有260個字,你看佛文化最高境界是總結到260個字;但這些佛文化(無論)如何的博大精深,都是漢民族群眾不易理解的,它仍然是藉助於中國的道、儒文化來傳播佛教、使老百姓了解它的內容。假如三教合一在一體,有助於從宏觀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道就是以道德作為它的核心內容,它的宗旨、它的信仰是道德,它的修持方法也是道德,它最後的目的也是一個道德觀念,這就是道教的開源。

那麼儒文化呢,孔子發明的時候是什麼樣啊?我們知道儒文化的經典特別多,他有「四書六藝」,「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詩》《書》、《禮》、《樂》、《易》、《春秋》即六藝,說「五經」里就包含「六藝」。這「六藝」講了什麼內容呢?它的原理都是闡發「四書」。「四書」的唯一宗旨都歸集到《大學》,《大學》的開頭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把我說的話全盤錄上,我說錯由我負責任,你們這個總要宣布出去。《大學》第一句話開宗明義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還是突出了一個德。他的意思是什麼呢?每一個人先要明德,然後再「親民」,想要讓老百姓達於至高的境界,就需要大家都悟解了德的內涵。它這一句話是淵源於道家的一種思想,只是它具體到實踐策略了。

陳一丹先生與任法融道長展開交流

所以這個道德是如何體現的?它體現在這個仁,仁中人、愛人也(仁者愛人),一個人有益於社會有就是那個「仁者(有道德的人)」,仁是由人闡發的,所以儒家就純粹講了一個仁義。這個道德和仁義到什麼時候有爭辯了呢?其實歷來就有爭辯。你比如說發展到唐代時候,公認學問最高的是誰呢?就是韓愈,那是一個了不得的人物。韓愈看了老子講的道與德後說:道家講的這個道和德太抽象了,人們不容易理解啊;還是儒家的仁義比較現實一些。所以唐代時韓愈的《原道》篇對於道德的描述是抽象、空虛的,他將老子的道和德轉換成為儒家的仁義。所以儒家思想在人間社會的影響就更廣泛了。

而佛文化怎麼樣呢?佛教進中國來時,為什麼要講個「三教合一」,你不能只講啊?你僅僅空口一說是不夠的,所以就從它的著作、經典、信仰上講。那個《波若波羅蜜心經》講了什麼內容呢?講:「舍利子,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這東西還是闡揚的老子所說的「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佛家講「舍利子,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永恆存在的一個東西啊,說明它還是一個永恆存在的道啊。佛教又講:「普渡眾生,脫離苦海,早登彼岸」,它的意思是人最終還是要講究德,佛教崇尚善。所以說這三大文化體系在人類進步中、佔了整個時期起了很大的作用,每一代治國者,倘若不突出德和仁和善,你治國沒有任何依據。

陳一丹先生

對,我非常贊同。

對話結束時陳一丹先生向任法融道長贈送筆墨

(未完待續,編輯:孟淅。)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從釵黛妙身上看儒釋道
「厚黑教主」李宗吾:儒釋道的真正不同是什麼?
儒釋道:紛爭與融和
儒釋道1
學一點儒釋道智慧,與這個世界美好相處

TAG:關係 | 對話 | 儒釋道 |